朱熹理气论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 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 理也。”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 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知先行后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 照。” “故人力行,先须要知。譬如人欲往京师, 必知是出哪门,行哪路,然后可往。如不知, 虽有欲行之心,其将何之?”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理气关系 (1)事物是由气构成的 “万物之始皆气化。” “物生者,气聚也;物死者,气散也。”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理在气先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 阴一阳,道也。”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 者。” “有理则有气”,“有理而后有象”, “道则自然生万物”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理在气先 “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 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 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 之各为一物也。若在形上看,则虽未有物而 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 是物也。”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1)“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肯定人有天 赋的知识,这是认识的前提 (2)怎样来认识天赋的知识呢?回答是“致 知在格物”,即通过认识事物之理,来唤醒 心中之理 (3)通过日积月累,就会“豁然贯通”,于 是“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 大用无不明”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致知”与“用静” 二程:“涵养须用静,进学在致知。” 朱熹:“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 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 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 “涵养中自有穷理工夫,穷其所养之理; 穷理中自有涵养工夫,养其所穷之理。”
朱熹的“理先气后”:一种心性工夫论的论证——从清代劳余山到唐君毅
朱熹的“理先气后”:一种心性工夫论的论证——从清代劳余山到唐君毅乐爱国【摘要】朱熹既讲理气不离不杂,又讲“理先气后”“理生气”.对此,明代有不少学者提出批评.但自明末清初开始,陆续有学者赞同朱熹的这一说法,并从本体论的危度做出阐释.清康熙年间的劳余山不仅讨论了“理先气后”,而且从心性工夫论的角度,根据人的心理体验,以“理直气壮”论证“理生气”;现代学者唐君毅则从人的道德生活入手,通过人的心理体验,讨论人心的“当然之理”与气的关系,由此论证“理先气后”.这种把朱熹的“理先气后”从本体论的理解拉回到心性工夫论的论证,不仅为今天进一步讨论朱熹“理先气后”开辟了新的思路,而且能够展现朱熹哲学的新面向.【期刊名称】《人文杂志》【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6页(P22-27)【关键词】朱熹;理先气后;劳余山;唐君毅【作者】乐爱国【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7朱熹在本体论上讲理气,既讲理气不离不杂,又讲“理先气后”,甚至还讲过“理生气”,对此,明代不少学者,包括宗朱派,如薛瑄、蔡清、罗钦顺、应撝谦等提出批评。
自明末清初开始,尽管依然有学者持这样的批评观点,但陆续出现了赞同“理先气后”者,陆世仪、刘源淥、李光地等从本体论的角度做出阐释。
在诸多赞同者中,清康熙年间的劳余山不仅讨论了“理先气后”,而且从心性工夫论的角度,根据人的心理体验,以“理直气壮”论证“理生气”。
现代学者冯友兰从逻辑的角度以“逻辑在先”对“理先气后”做出论证。
与之不同,唐君毅则从人的道德生活入手,通过人的心理体验,讨论人心的“当然之理”与气的关系,并由此进一步论证“理先气后”。
在今天的朱熹哲学研究中,朱熹的“理先气后”“理生气”等问题仍然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学术问题。
劳余山、唐君毅的论证,从人的心理体验出发,二者颇具相似之处,这不仅为人们在今天进一步讨论朱熹“理先气后”开辟了新的思路,而且深化了对于朱熹“理”的理解。
南宋朱熹
南宋朱熹
①核心:理之源在于天理。
(仁是宇宙之心)
②理气论:理先于气
理(性)不能离开气(形)
万物之理终归于一(“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③修养论: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区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仁:▲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④道统论:▲道是三纲五常,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⑤把天理与伦理道德、人性结合: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最高境界。
人性与天理一致即性本善,但是人性(善)被后天欲望(心)蒙蔽。
⑥存天理,灭人欲。
⑦通过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不是求科学之真)。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朱熹和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被称为“宋明理学”。
1. 心学:心学,又被称为“阳明心学”,是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
心学强调人的内心意识对于道德行为的决定作用,认为人之本心即为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偏离了本心。
修养心性、悟道德、实践善行是心学的核心。
2. 心即理:心即理是坚持一元论思想的中心观念,即认为人的心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
心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心灵活动,而理指的是客观规律和真理。
宋明理学认为心即理,即人的心和理念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通过心性的改造和修养可以达到与道德理念的一致。
3.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宋明理学强调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它认为人应该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
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并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4. 性即善:性即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主张之一,即人的本性即为善良。
人的心性本身具有善良和正直的本质,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误导。
因此,通过修养心性和回归本心,就可以实现善行和道德的体现。
5. 致良知:致良知是宋明理学倡导的一种悟道德、认识真理的能力。
良知指的是人的良知或本能感觉,它是人的心灵中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
通过修养心性、回归本心,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从而实现对道德真理的认识和实践。
6. 知行合道:知行合道是心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指的是将知识与行为结合,实践与道德一致。
只有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道,实践道德的真谛。
7. 理气论:理气论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强调了理和气之间的关系。
理指的是客观的原则和规律,气指的是事物本身的具体形象和特性。
理气论认为,理是因气而存在,而气则是理的具体体现。
只有理气相合,才能形成完整的事物。
总之,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朱熹和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强调心性修养、知行合一、性善思想等,主张通过回归本心、达到善行和道德境界。
朱熹的成就
朱熹的成就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成就和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在继承和发扬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基础上,创立了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人性二元论。
他提出的“理气论”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在人性论上,他提出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人性由天理和气质两部分构成,天理是本性,气质则是人欲。
朱熹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日本和朝鲜等东亚地区也有广泛传播。
2.教育事业:朱熹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主张教育应当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意识为主。
他的教育思想包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教育体系。
3.政治改革:朱熹在政治上主张改革,他主张从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的政治思想包括“正君心、厚风俗、立法度、兴水利、尚医学”等方面的改革方案。
这些思想反映了朱熹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于民众福祉的关注,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封建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4.文学作品:朱熹不仅在哲学、教育和政治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赋等多种形式,风格清新自然,意蕴深厚。
综上所述,朱熹的成就在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和贡献使得中国古代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在政治上的主张和思想反映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他的文学作品则表现出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朱熹的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明德至善”等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并且流传至今。
朱熹的哲学
朱熹的哲学一、朱熹哲学产生的背景1. 社会背景- 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这种社会环境促使思想家们思考如何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
- 宋代经济繁荣,商业和城市发展迅速,为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社会阶层的流动也促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思考哲学等问题。
2. 思想文化背景- 儒学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佛、道的冲击后,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已经开始了儒学复兴的探索,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理学。
二、朱熹哲学的主要内容1. 理气论-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是一种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理”具有绝对性、普遍性和永恒性。
例如,他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形而下者。
“气”有清浊、厚薄等不同状态。
万物都是由“理”与“气”相结合而产生的。
“理”在“气”先,“理”生气并寓于“气”中。
就像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理”(人性本善之理等),但人又是由“气”构成的肉身。
2. 心性论- 人性论方面,朱熹提出“性即理”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理”在人身上的体现。
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是纯粹的善,是“理”的体现;“气质之性”则因为“气”的清浊不同而有善有恶。
他以“水”为例,“天命之性”如清澈的水,而“气质之性”可能因混入杂质而变得浑浊。
- 在心性修养方面,强调“居敬穷理”。
“居敬”就是保持一种敬畏、专注的精神状态,“穷理”则是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究事物之理,从而恢复人的善性。
3.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学中重要的认识论方法。
“格物”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包括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的考察。
例如对花草树木生长规律的观察,对礼仪制度的研究等。
- “致知”是在“格物”的基础上,推致心中的知识,达到对“理”的认识。
如何理解朱熹提出的“理”、“气”关系与“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
如何理解朱熹提出的“理”、“气”关系与“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朱熹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提出了一套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他的祖籍是微州婺源人,父亲在福建做官。
1130年(建炎四年),他出生于福建。
朱熹在少年时代,学术上就有所成就,十九岁登进士第,开始踏上仕途,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管理一个县的文书簿籍。
他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担任过地方官。
曾在中央任职40天,但因党争被指为“伪学逆党”而革职。
朱熹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并曾和理学另一派的哲学家陆九渊在鹅湖寺辩论,轰动一时,史称“鹅湖之会”。
他的著作非常丰富,主要有《周易本义》、《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语类》等。
01“理”、“气”二元理论从学术渊源上看,朱熹继承了二程和佛教、道教的思想,提出了“理”和“气”的关系的二元理论。
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是“生物之本”,气是“生物之具”。
这就是说:天地万物的生成,要有理,也要有气。
理是产生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理”究竟是指什么呢?朱熹说:理就是原理、原因、秩序、法则等,只要有一个事物,便有该事物的“理”,“理”是永恒且先于物而存在的。
理是“超然于万有之上,广大无边”;理充塞于宇宙,无处不在。
宇宙全体的“理”称为“太极”,而“太极”也内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万物包含的“理”是相通的,因为万物的性质就来自于“理”。
他把“理”和封建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认为理就是“仁、义、礼、智”。
“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三纲五常是先天就有的。
朱熹认为理是永恒不变的,“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竞理却是在这里。
”所以他说:“纲常万年,磨灭不得”。
可见朱熹讲的“理”,就是指绝对精神,就是“道”。
这套关于“理”的理论,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也就是维护正在走向衰败的南宋王朝。
话说回来,“理”终究是形而上且抽象的,如何能构成具体的事物呢?朱熹继承了张载“气”的看法,认为事物的形体是由“气”所构成的。
“气”又是指什么呢?朱熹说:“气则为金、木、水、火”,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五行阴阳七者滚合,便是生物底材料”,也就是“器”。
朱熹关于理气关系的六种说法
朱熹关于理气关系的六种说法朱熹是个不简单的人,谈到理气关系,嘿,那可真是有一套。
他的六种说法就像是五花八门的小吃,各有各的味道。
咱们就来聊聊,别小看这理气,听起来高深,其实很接地气。
朱熹提到的“理”就像是万物的规矩,讲究的是一个“道理”。
说白了,就是这世界怎么运转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该避开的。
大家都知道,这个理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总会有一些变化。
然后说到“气”,这东西就有点像风,时而柔和,时而狂暴。
它代表了物质,代表了活生生的生命力。
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有气,没气的东西就像死水一般,没啥生机。
朱熹说理和气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他用个比喻,说理就像是一棵大树,而气就是树上的叶子。
没了树,叶子就无处生根;没有叶子,树也显得干巴巴的,根本没啥生气。
想象一下,若是只讲理,不管气,那生活就成了教科书,干巴巴的没一点乐趣。
而只讲气,不重视理,那就是乱了套,什么事都得不到真解决。
你说这两者不合一,真是没法子。
朱熹提到“理气合一”,这可真是个大招。
把理和气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领悟事物的本质。
就像炒菜,光有材料没调料,那味道肯定差得远;光有调料,没材料,还是无法下锅。
咱们平常生活中,不就是在寻找这个平衡吗?朱熹的另一个观点,理是静态的,气是动态的。
这个比喻太形象了,理就像是一块稳定的岩石,而气则是流水,时而汹涌,时而平缓。
人们总是希望生活能一帆风顺,但这流水的变化让我们明白了,事物总有起伏,静静的理得和流动的气结合,才能让我们找到那条最顺畅的路。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想要安静地完成一件事,却总有意外情况冒出来,搞得一团糟。
这时候,不妨想想朱熹的智慧,调整心态,找到理与气的和谐点。
再说说理气的不同侧面,朱熹还特别提到理和气的作用。
他认为,理是用来规范行为的,就像家规,得讲道理,不能胡来。
而气则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少了气,理再好也没有实际意义。
打个比方,古代的士大夫,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中的“修身”就是在讲理,得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而“平天下”就是用气,得有实际的行动去推动改变。
朱熹论理气关系
朱熹论理气关系这个理气关系的本质是理气合一、不分先后。
若是必欲推究其所来,则须说先有是理,但理在气中。
这样又显然强调了理气不分先后的本质论。
他有的论述是在另一个层次范围内讨论理气关系,所以说“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但“理与气合”是毫无疑问的,还是归结为理气不分先后的本质结论。
他的“理”是适用于宽广无边的一切宇宙间事物的。
“性”是各具体事物的特性,如人性是人的特性。
理和气无法分开,“才有此理,便有此气。
”朱熹说:“自上推而上去”,“自上推而下来”,证明他的确是把理气作为一体来看待的。
理是朱子的哲学本体,气则是他的现象存在。
朱熹谈论宇宙本原的时候,理气具有一种因果关系 , 分离并且有先后;当谈到现象世界的时候,则认为理气是一体而不可分的。
首先,由于朱熹赋予理以本体地位,所以在谈理气的关系时,他自然会将理视为第一性的,而且在他看来,理气决然为二物,因与果在本性上具有区别,不可混同。
在朱熹看来,先有抽象的道,然后才由具体的质料构成事物;先有事物的形式,然后才有事物的内容。
然而,当他摆脱理本体的束缚,深入探讨具体事物时,或面对现象世界时,他又说;“先有理,后有气邪;后有理,先有气邪?皆不可得而推究。
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
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
……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
”根据朱熹的这段话,可以理解为二者互为因果。
因为理的存在,气才得以积聚;但要有了气在,才能认识到理。
其次,当他进一步展开理气之辩时,在某种程度上又表现出理气统一的观点,这并非修正了他的理本体论,而是因为他是谈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此时的理的涵义更多的是具体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宇宙的本体。
宇宙的本体与现象世界的关系是既统一又分离;本体是源泉,现象是由本体开展而来,但要认识本体,必须要通过现象才能完成。
因为现象可以反射出本体,评价: 在朱熹的理气关系说中有两个相悖的命题,即“理气无先后”和“理在气先”。
对于朱子理气思想中的这两个相悖的命题,学术界的观点莫衷一是:或认为理气二元论(其中包含有精神本体要素和物质本体要素的二律背反;或认为唯物论(所讲的“理”是现实世界之理,并非现实世界的创造主;或认为理一元论(精神本体“理”是世界的本原)。
简述朱熹的理气观
简述朱熹的理气观
摘要:
一、朱熹的理气观概述
二、朱熹理气观的来源及影响
三、朱熹理气观的核心内容
四、朱熹理气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正文: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他的理气观是对我国古代哲学家理学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朱熹的理气观概述
朱熹的理气观主要建立在“理”和“气”这两个概念之上。
他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皆由“理”与“气”相结合而成。
其中,“理”是万事万物的秩序和规律,是一种无形、永恒的存在;而“气”则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种有形、流变的存在。
二、朱熹理气观的来源及影响
朱熹的理气观来源于对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他的理学体系被誉为“程朱理学”,成为我国古代哲学的高峰。
朱熹的理气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三、朱熹理气观的核心内容
朱熹理气观的核心观点有两方面:一是“理气相融”,认为“理”和“气”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二是“理一分殊”,强调“理”作为
宇宙秩序的统一性,同时在具体事物中又呈现出差异性。
这一观点体现了朱熹对事物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深刻理解。
四、朱熹理气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朱熹的理气观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他主张,人们应当遵循“理”,即宇宙秩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同时,他强调道德修养,提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求得“理”的真谛。
这使得朱熹的理气观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对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朱熹的理气观是对我国古代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2019-08-31[摘要]朱熹的理学思想代表着儒学发展的最⾼成就。
他把理与⽓两个单个的哲学范畴结合在⼀起,发展为⼀对相对的范畴;改变了传统儒学知⼈⽽不知天的弊病。
在理⽓宇宙论的基础上对儒家的性善论进⾏了卓有成效的重新建构,把⼈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质之性”,⼈们应该通过格物致知,向天理归附。
以天理的⽆上⾄尊和⼈与天理的紧密统⼀为“存天理,灭⼈欲”进⾏了论证。
同时,也为维护整个封建制度和价值体系提供了依据。
本⽂拟就朱熹理学思想的体系做⼀简要、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朱熹;理学;儒教;存天理;格物致知朱熹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成者,他的理学思想代表着儒学发展的最⾼成就。
要了解中国的传统⽂化,必须了解朱熹和他的理学思想。
⼀朱熹⽣于1130年,卒于1200年,祖籍江西婺源,⽣长于福建,以后长期在福建讲学,所以他的学派⼜被称为“闽学”。
他19岁中进⼠,后拜名儒李侗为师。
确⽴了理学的思想基础,并⾛上独⽴探索哲学的道路。
在37岁时,他第⼀次产⽣了⾃⼰的以《中庸》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丙戍之悟),40岁时⼜有已丑之悟,对前⼀次提出的哲学思想提出否定,从⽽建⽴了⾃⼰的哲学体系。
朱熹是孔⼦以后,中国历史上博学众家的学者之⼀。
前⼈称他百家诸⼦,佛⽼异端,以及天⽂之志律历兵志,⽆所不究。
他长期担任地⽅官,每到⼀地,即随政兴学,门⼈弟⼦遍布天下。
朱熹的著作之丰,是空前的。
他汇集编定了⼆程的《语录》,注释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注释了张载的《西铭》,并著写了《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来发展邵雍、程颐的易学思想,他精⼼编成《四书》的《集注》和《或问》,使四书系统的哲学获得新的形态和新的⽣命。
朱熹史有《纲⽬》之编,诗有《集传》之作,刊物《孝经》,订定《⼩学》主持编撰礼书,指导集体《尚书》。
古⼈赞他“致⼴⼤,尽精微,综罗百代”确⾮过誉之词。
朱熹也是孔⼦以后,在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古⼈称“周东迁⽽夫⼦出,宋南渡⽽⽂公⽣”(1)。
朱熹理一分殊的理气论与冯友兰新理学之对比研究
[ 键 词 ]朱 熹 ; 一 分殊 ; 友 兰 ; 理 学 关 理 冯 新 [ 图 分 类 号 ]B 4 . 中 247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1 ( — 1 6 (0 2O 一 。 1一 O (8 7 3 2 1 )1 0 1 8 ) ]
c nc pt f Zhu o e so Xi phio op . De pl i l e c d ’S l s hy e y nfu n e by Ang o Ame i a l gia a l ss pp o c l— rc n o c l na y i a r a h, M r Fe g c nsde e ta ostve me h e a ysc . I hi y hem a a — w nt r e a i f n o i r d i sa p ii t od ofm t ph i s n t swa de a br nd ne i e pr t ton o t ors o he c r e p ndi t p s c c nc pt fZhu Xi l i ng t t i i tc p n utc s c i e r s a c ng me a hy i o e s o ,c ami ha t s no o yi g b on e utv e e r h wih t t e p o d v l e s tofCh ne e ph l o t he a t m tt e e op a n w e i s ios phy ofme a t phy i s Se r t d b ots i sc . pa a e utn pl t,Zhu
第 2 卷 第 1 6 期
2 1 年 O 2
湖
南
朱熹的理气关系说
朱熹的理气关系说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
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
其著作很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
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
建阳也由此被誉为“南闽阙里”。
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
任满后,请求为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朱熹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民国时期对朱熹理气论的不同解读
为宇宙之原理 , 故朱子实是 理气二元论 也 。 ” ⑩同年 , 范寿康 的《 中国哲学史通论》 认为 朱子 “ 以太极来综
合理气 二 元 ” , ⑩“ 树 立 了一 个 有 体 系 的理 气 二 元
⑩ 郭毓麟 : 《 论宋代福建理学》 , 《 福建文 化》 1 9 3 7年第 4卷
⑩ 向林冰 ( 赵纪彬 ) : 《中 国哲学 史纲 要》, 生 活 书店 , 1 9 3 9
“ 朱 晦庵 的哲 学 , 可 以说 是 集 周 、 张、 二 程 之大 成 。 他 的哲学 所 以带有 理气二 元 的色彩 。 9 9  ̄1 9 2 9年 , 周
其二 , 1 9 2 9年 , 钟泰《 中国哲学史》 认为, 朱子虽
理气并 言 , 但 是 以理 为本 , 以气 为用 , 而谢 无量 《 中 国哲 学史 》 讲朱 子纯主理气二元论 , 未 为 真 知 朱
⑩ 蒋维乔 、 杨 大膺 : 《中国哲学 史纲要》( 下卷) , 中华书局 , 1 9 3 5年 , 第l 8页。 ⑩ 严群 : 《 朱子论理气太极》 , 《 新 民月刊) 1 9 3 5 年第 1 卷第 6 期。 ⑩ 谭丕模 : 《 宋 元 明 思想 史 纲》, 开 明 书店 , 1 9 3 6年 , 第 6 5
主张” 。 ⑩
《 中国哲学史 ( 卷下 ) 》 有专门一节讨论朱子 的“ 太极 及理气二元论 ” 。 ② 1 9 2 6年 , 江恒 源 的《 中 国先 哲人 性论》 在讨论 “ 朱熹 的论性 学说 ” 时, 先论 述朱 熹 的 理气 二元 论 。 ③ 同年 , 李 石岑 的《 人 生 哲 学》 指 出:
张二元论 ; 朱 氏要 把 “ 理 和气 ‘ 歧 而两之 ” ’ , 这与程
浅析朱子理气观的矛盾
一、理就在气中............................................................................................ 14 二、理不在气中............................................................................................ 17 三、理不在气中也在气中............................................................................ 19 第三节 理在时间上先于物...........................................................................20 第四节 理会不会生理....................................................................................... 22 第三章 朱子理气观的困境 .....................................................................................24 第一节 一元的理本论与二元论的哲学倾向给理气关系造成的冲突.........24 第二节 形上与形下的矛盾给理气关系带来的麻烦.......................................25 第三节 格物说给理气关系造成的困难...........................................................26 第四节 从佛家种子识来解释理气关系上的内在逻辑.................................30 结 语 ..................................................................................................................... 34 参 考 书 目 ...............................................................................................................36 后 记 ......................................................................................................................... 37
(七)朱子之理气论
(七)朱子之理气论叙述朱子思想,首先当提出其主要之两部分。
一为其理气沦,又一为其心性论。
理气论略当于近人所谓之宇宙论及形上学。
心性论乃由宇宙论形上学落实到人生哲学上。
在北宋理学四大家中,二程于宇宙论形上学方面较少探究。
濂溪横渠则于此有大贡献。
但二程谓横渠《正蒙》下语多有未莹,朱子接受二程此番意见,其论理气,主要根据为濂溪之《太极图说》,而以横渠《正蒙》为副。
朱子论宇宙万物本体,必兼言理气。
气指其实质部分,理则约略相当于寄寓在此实质内之性,或可说是实质之内一切之条理与规范。
朱子虽理气分言,但认为只是一体浑成,而非两体对立。
此层最当深体,乃可无失朱子立言宗旨。
朱子云: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有是理,便有是气。
理未尝离乎气。
无理,将不能有气。
但无气,亦将不见有理。
故此两者,不仅是同时并存,实乃是一体浑成。
朱子把此说归纳之于濂溪之《太极图说》。
故曰: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但太极却不是一物,无方所顿放,故周子曰无极而太极。
又曰:才说太极,便带着阴阳。
才说性,便带着气。
不带着阴阳与气,太极与性那里收附。
然要得分明,又不可不拆开说。
把理气拆开说,把太极与阴阳拆开说,乃为要求得对此一体分明之一种方便法门。
不得因拆开说了,乃认为有理与气,太极与阴阳为两体而对立。
理与气既非两体对立,则自无先后可言。
但若有人坚要问个先后,则朱子必言理先而气后。
故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先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又曰:先有个天理了,却有气。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但朱子亦并不是说今日有此理,明日有此气。
虽说有先后,还是一体浑成,并无时间相隔。
惟若有人硬要如此问,则只有如此答。
但亦只是理推,非是实论。
朱子又说:阴静是太极之本。
然阴静又自阳动而生。
一静一动,便是一个辟阖。
自其辟阖之大者推而上之,更无穷极,不可以本始言。
必要言天地本始,朱子似无此兴趣,故不复作进一步的研寻。
太极即在阴阳之内,犹之言理即在气内。
试论朱熹的历史人物评价法
试论朱熹的历史人物评价法
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家,评价历史人物与他的理学背景密不可分。
朱熹的理学体现了他的宇宙观、自然观、社会观、价值观等,正是由于理学的影响才使得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独特之处。
理气心性、仁义礼智、治国平天下思想都对朱熹的历史人物评价产生了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他的历史人物评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理气论思想使得他强调历史人物的义理,同时兼论历史人物的资质;心性论思想使得他评价历史人物追求本心;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使得他评价历史人物兼重事功。
因此,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四个原则,即推崇资质的原则、追求本心的原则、强调义理的原则、兼重事功的原则,其中义理原则是最重要的。
贯穿于这些原则之中,朱熹有独特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朱熹的历史人物与其他学者相比具有鲜明的理学特点。
司马光生活在北宋中后期,时理学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备,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理学色彩,然而又自成一家之言。
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承袭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观点。
陈亮、叶适与朱熹同时代,他们是浙东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观点与朱熹大相径庭。
司马光、陈亮、叶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重视事功,而朱熹的特点是重视资质、本心、义理,并且具有独特的方法。
朱熹作为理学大家,门人弟子众多,他的
历史人物评价对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都产生了影响,诸如刘爚、黄干、陈淳、黄震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理气论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由理气论引申到理事论,朱熹进一步发挥了程颐关于理事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认为一切事物中都有理,理虽无形迹,但却包含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朱熹又发挥了程颐关于“理一分殊”的思想,他把“理”之全体称为“太极”,这个太极就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就每一事物来看,它们都完整地禀受了这个理(太极)人微言轻自己的本性,就像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却完整地映现在每条江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