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中国教育史:朱熹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朱熹的教育教学思想

浅谈朱熹的教育教学思想

浅谈朱熹的教育教学思想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他在《中庸》中说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教学过程,他认为“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1]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了五项教学原则和方法。

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对自己职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促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教师的角色转换和行为的转变,也符合现代社会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对教师的个人修养,教育教学以及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与借鉴作用。

1、自动和适时的启发朱熹是很重视学习的自动性问题,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做学问主要靠自己主观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过寻求真理,是别人不能代替的。

并提出“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正之于终尔”。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是在学生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只是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但我们现实社会中,我们的教学大多数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么教,要求学生就怎么学;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老师的“教”,甚至有时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一点主动学习的意识都没有,老师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

[2]很显然这是与当下的教师观是相违背的。

那朱熹的这一教学原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过程中起着的是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教学设计,勇于创新,以便在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在学习之前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启发;[3]在学习过程中,若是学生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在学习完结之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结合起来才能让课堂的效率达到最大,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全面发展。

2、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朱熹认为,在学习开始时,要动用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精神和态度去学问,这样才能客服客观的困难和主观的惰性,并且在学习之后,要常常复习加以巩固,若是不复习不练以就收获不到复习的功效。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古语说: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论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并分析这种思想对当代儿童教育有何借鉴意义?1注重蒙养教育2 .要求慎择师友3 .强调学眼前事4 .提倡正面教育朱熹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对人的心理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又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他把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和”大学”。

这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深化。

在两个教育阶段中,朱熹特别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应该早施教。

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就似大好了圣贤之才的坯模,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

他还进一步指出,若儿童时期大好了基础,大学就卜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

他再三强调15岁以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中国教育从传统上来说和儒学是不能分的。

〃自孔子以来两千余年儒家道统的传承中,历代学者将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其中朱熹无疑是儒学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教育问题上,朱熹不仅是继承者,更是开拓者。

本文在梳理儒家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对朱熹少儿教育著作的文本内容进行考察挖掘朱熹少儿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教育传统的核心要义中国思想史上提出明确的教育理念、构建系统的教育观、完善具体教育方式,并以育人为社会理想的唯有儒家。

儒家思想不仅是理性思辨、自我反思、追求真理和意义的学问,也是学做人的学问。

首先,儒家以教育为天职。

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报告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课程代号: 0 9 2 0 2 0 任课教师:王星论文题目: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完成日期: 2014 年 6 月 15 日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号: 1309240543 姓名:李婷成绩: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摘要: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先秦以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总结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教育理论体系,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

本文对朱熹“小学”“大学”教育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朱熹“小学”教育“大学”教育Abstract: Zhu Xi i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and educator, he thought since the Qi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systematically summed up a complete "Science" educational theory system, the center of its Science education is mor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wo stag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Zhu Xi "primary school" we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modern value of Zhu Xi's Educational Thought.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是围绕德育构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他的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本文从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第六章_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2015.5.6)

第六章_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2015.5.6)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1、“熹”与“晦”(1130-1143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 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14岁时,父亲朱松托孤好友刘子羽。 朱松在《中秋赏月》诗中写道:“……停杯玩飞辙,河 汉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这就是史书上 记载的“朱子问天”的典故。 刘子羽送十六字“木晦于根,春华晔敷;人晦于身,神 明内腴”给朱熹。(树的生机含蓄在根,春天就会繁荣 昌盛。人的潜力隐藏在身,理应孕育聪明才智。)
三、教育思想
关于大学学习方法之一: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 别人助自家不得”。“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 会,来放自家口里”。 “指引者,师之功也” , “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 正之于终尔” 。他还说了自己的经验, “某此间讲说时 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 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 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
一、生平
2、“仕宦九载,当朝四十六天”
1148年18岁,参加建州乡试(亦叫秋闱)考取了 贡生。1149年19岁,春天入京科举(亦叫春闱), 登榜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 奉郎、朝散郎 ,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 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 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 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 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1196年66岁时,为宁宗侍讲,46天后被逐。
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 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 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 系,这样是学不好的。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世人称为朱子,是我国自孔子、孟子以来最为著名的弘扬儒学的文化大师。

作为古代教育家,朱熹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著作,开展以书院为模式的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朱熹是我国封建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

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由北宋儒学家周敦颐始创,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发展,至南宋朱熹得以完善而建立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认为,人既有“天命之性”,其来源于“太极之理”,属于“绝对的善”;人也有“气质之性”,其来源于“后期之欲”,但是“清浊可分”。

因此,对于人的教育,首先应着重于“气质之性”,通过“居敬”、“穷理”等方式来改变气质,以“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关于“格物穷理”的理学观念曾经引发过一次著名的论争。

南宋淳熙三年(1176),为了交流和沟通思想,朱熹曾专门邀约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聚于江西上饶的鹅湖寺,围绕包括人才教育培养理念等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朱熹属于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应将基于现实、基于社会之上的“天理”作为考察人们一切行为和习惯的基本标准,遵循“天理”,就是宣扬“真、善、美”,反对“天理”,就是破坏“真、善、美”;但是陆九渊属于主观唯心论者,他主张“发明本心”,认为人应当从个人内心当中自行感悟和提高完善。

这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鹅湖会”,也是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朱熹理学思想得以广泛宣扬和社会认可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在南宋以后六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朱熹理学在促进人们的观念思维、教育人们的知书达理、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81。

以理学学说为指导,朱熹形成了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精辟论述。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范文一】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被誉为中国儒学史上的巨匠,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永恒性的特点,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

在封建社会中,地位尊崇的文人是主要的受教育者,朱熹重视文人教育。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之为核心、读之为基础、讲之为工具、实践之为目的”的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文化内涵、胸怀芸芸众生的社会精英。

同时,朱熹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儒学的实用性,强调教育应该以实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地域性。

朱熹是一个具有浓郁南方地区特色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也受到南方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教育家应该以礼治教、以教治学,要求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和判断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以礼仪作为教育的核心,以文化传承为宗旨的教育理念,在南方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后,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永恒性。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教育应该以“知”为目标,即通过实践和思维来认识世界,在认知过程中形成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正确判断。

这种认知方式不仅适用于古代中国,也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体现了其不易失去的永恒价值。

总之,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永恒性的特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本文以时代性、地域性和永恒性三个方面,从朱熹的教育思想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其教育思想的内涵及价值。

同时,本文重点强调了朱熹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用词准确,思路清晰,并客观阐述了其特点和影响。

【范文二】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是中国历史上富有创见和独特思维的古代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领域,并对今天的教育领域和我们的文化传承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朱熹的启蒙教育

朱熹的启蒙教育

朱熹的启蒙教育朱熹,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启蒙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朱熹的启蒙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这些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朱熹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教育的地方,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朱熹看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

他主张父母要以温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不应过分苛刻,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此外,朱熹还强调家庭教育应该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

其次,朱熹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主张学校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在朱熹看来,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摇篮。

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和人格,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此外,朱熹还主张学校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朱熹还关注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是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对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朱熹主张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每个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他强调社会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给予他们适当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此外,朱熹还主张社会应该注重教育公平,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总之,朱熹的启蒙教育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他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些理念不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朱熹的启蒙教育理念,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才而努力。

朱熹的教育理念

朱熹的教育理念

朱熹的教育理念:人文教化是根本教材教法很重要2016年04月06日 09:14来源:凤凰国学作者:曾春海朱熹朱子热心教育事业,在其一生中先后建造了三座精舍和修复两座书院。

考“精舍”一词系源出于《管子.内业》:“定在心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

故心者,精之所舍。

”陆象山在《致问人杨敬仲函》中也略作诠解:“精舍二字,语出后汉包咸传,儒者讲习之地,甚为无歉。

”就史脉而言,远在汉代的一些经学家就已自称所住之处为“精舍”。

简要言之,“精舍”在汉代是儒者设帐讲解经学精义处。

后来,“精舍”一词广被道、佛所借用,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梵文中的Vihara、arama,甚至Sangha都被译成“精”。

因此,“精舍”与佛教的“寺”、“院”几乎相互混用,而其涵义也转化出僻静以修养精神的地方。

再发展下去,“精舍”一词与高深的学问产生关联。

总而言之,“精舍”一词结合了幽静、学问与师徒间的讲论修持诸涵义,兼具儒家及佛家意涵。

在宋代儒家而言,“精舍”指规模较小的书院,是儒门讲学及修持身心的处所。

朱子所建的三座精舍,分别为:(一)寒泉精舍,于公元1170年春建于福建建阳之寒泉坞,其母墓侧。

朱子友人吕东莱(祖谦,公元1137-1181)曾住该精舍旬日,与朱子商辑《近思录》一书,这本书可说是中国第一本哲学概论式的体裁。

朱子常在此精舍讲学。

(二)武夷精舍,于公元1183 年筑于武夷山五曲溪畔的隐屏峰下,人称“武夷之巨观”。

朱子曾在此校注《论语》、《孟子》,撰成《四书集注》。

(三)竹林精舍,于1191 年筑于距建阳西门外,面向溪流,背对青山,后来更名为沧州精舍。

公元1244 年,宋理宗绍为书院,并写了“考亭书院”的匾额。

清朝康熙44 年颁赐“大儒世泽”匾额,以及“诚意在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学”的对联,悬挂在集成殿左右。

朱子讲学期间,除了对门弟子随时应答外,亦任高弟子轮讲,朱子则常在晚上讲课。

陈荣捷总评说:“在这三所精舍中,以竹林精舍最为重要。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朱熹强调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小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以下是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教育目的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知识。

他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行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实现人格的完善。

2. 学习方式朱熹主张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他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性。

朱熹提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师生关系在朱熹看来,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强调师者必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要以榜样感化为主。

朱熹认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平等的,师者应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4. 课程设置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

他提倡课程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能够形成全面的认识。

此外,朱熹还倡导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

5. 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方面,朱熹主张启蒙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他强调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德育与知识的统一,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能力。

这些思想对后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天之道与后天之学朱熹认为,人的先天天性具有善恶二元性,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先天性的善性。

因此,后天之学成为了实现先天之道的必要途径。

2.教育以“诚”为本朱熹提出了“性之善恶在诚之中”的说法,认为“诚”是人类道德成长的根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和品德,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坚守诚信不移。

3.殷勤教诲与示范言传朱熹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强调教育需要殷勤匡导,通过实例化和规范化的言传身教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4.知行合一朱熹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学习应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5.强化家庭教育朱熹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父母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慢慢塑造儿童的品格,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言传身教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代道德高尚的人类。

1.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朱熹教育思想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性观念融入了教育理念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朱熹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精神坚韧,强调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朱熹教育思想强调统一知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 面向未来,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朱熹教育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对于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成才,具有值得借鉴的部分,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以自身独特的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2009-02-28 08:09:45)标签:分类: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朱熹的教育作用

朱熹的教育作用

朱熹的教育作用导论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宋代著名儒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教育史上,朱熹被誉为“文学正宗”和“百世之师”,他的教育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文将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经典教育等角度对其教育作用进行探讨。

一、朱熹的道德教育1.1 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人的品德朱熹强调以“人”为本,他在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只有培养具备高尚品质的人才,才能造福社会和国家。

因此,朱熹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孝道、忠义、廉洁等传统道德的传承和培养。

他强调人的品德对于一个人的成就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1.2 强调道德自觉和自律朱熹在教育中强调学生要具备道德自觉和自律的品质。

他认为,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诲,学生自己也要有自我约束和自我教化的能力。

只有通过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自律的行为,才能真正成为具备高尚品质的人才。

1.3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朱熹在道德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朱熹的教育中,注重开展各种启发式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朱熹的政治教育2.1 强调忠诚和奉献精神朱熹在政治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忠诚和奉献精神。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需要每个公民的忠诚和奉献,因此必须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忠诚,同时激发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热情。

2.2 培养公正和善治意识朱熹强调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公正和善治意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公正的政府和善治的智慧,因此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政治的正确理解和判断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善治意识的现代公民。

2.3 倡导良好的领导和管理能力朱熹强调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他认为,领导和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

朱熹的儒学思想与教育文化

朱熹的儒学思想与教育文化

朱熹的儒学思想与教育文化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文化领袖。

他被誉为宋代儒学的代表人物,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和影响都非常深远。

本文将从朱熹的儒学思想和教育文化两个方面来探究他的影响与地位。

一、朱熹的儒学思想朱熹的儒学思想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但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朱熹对儒学的核心思想非常重视,认为儒学的中心是“格物致知”,即透过对自然和人性的观察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他强调对“天理”的尊重和奉行:“天理”是道德行为的指南和准则,人们应该通过遵守天理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此外,朱熹还提出了对前人经典的解释和整理,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教育思想,和“以诚感天,包容万物”的宽容心态等。

朱熹的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至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儒学思想强调人的道德规范和自我完善,有助于培养社会和谐以及个人高尚品质。

同时,他也对后世的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承。

二、朱熹的教育文化朱熹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教育家,他对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他本人也非常注重教育。

他强调教育在于“涵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涵养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他提倡一种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互动,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对后来的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朱熹在教育上也注重实践,他多次出任教育官员和教育机构的领导,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和培养杰出的学生。

他提倡“教书不传道,临事不制人”的理念,即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传递品德和道德观念。

结语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儒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儒学思想强调人的道德规范和自我完善,而他的教育理念则注重学生的自我涵养和实践。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朱熹的思想和理念中受到启示和帮助。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展开全文一、朱熹终身热衷教育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晦庵,云谷老人、沧州遁叟等。

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后居福建建阳。

十九岁进士及第,仕至宝文阁待制。

他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秉性刚直,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紫阳朱氏建安谱》附有朱熹著作总目凡41种,400余卷,著述等身! 世称“朱子”。

朱熹出生於书香门第,父朱松是二程(北宋理学奠基者洛阳程颢、程颐兄弟俩人)的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朱松以二程思想教育朱熹。

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学不倦的朱熹自八岁起即通读儒家经典。

他对孔子极为崇敬,曾这样说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三)。

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

朱熹於19岁起考中进士到69岁罢官回乡,在半个世纪中从事教育活动历40多个春秋,即使在他五次出任地方官吏期间,也经常从事教育活动。

他在任职期间,极力提倡设置州学、县学和书院。

如於24岁出任福建同安县主簿时,办过县学。

知南康军时(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并参与讲课和制订了一整套学规。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

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

此处是个周围隆起,中间低洼的小盆地,像个朝天的洞穴,故名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

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

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

当时有士子数十百人,与岳麓、睢阳、石鼓等,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报告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课程代号: 0 9 2 0 2 0 任课教师:王星论文题目: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完成日期: 2014 年 6 月 15 日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号: 1309240543 姓名:李婷成绩: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摘要: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先秦以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总结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教育理论体系,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

本文对朱熹“小学”“大学”教育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朱熹“小学”教育“大学”教育Abstract: Zhu Xi i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and educator, he thought since the Qi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systematically summed up a complete "Science" educational theory system, the center of its Science education is mor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wo stag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Zhu Xi "primary school" we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modern value of Zhu Xi's Educational Thought.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是围绕德育构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他的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本文从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朱熹关于教育学生的论述

朱熹关于教育学生的论述

朱熹关于教育学生的论述
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人才,并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朱熹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智慧。

他主张以“仁”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具备真正的道德修养。

同时,他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认为只有具备了真正的智慧,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朱熹还强调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他主张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此外,朱熹还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他认为,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逐步深入地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阐述朱熹的小学教育主张

阐述朱熹的小学教育主张

阐述朱熹的小学教育主张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理学学者,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巨人。


的思想体系主要分为心学和性理两大体系,对于小学教育也有自己独特的主张。

一、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之材的基础,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
关键所在。

他强调,小学阶段是塑造人的品德和思维方式的黄金时期,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教育目的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品格,倡导以“格物致知”为核心
的教育理念,强调道德修养和学习方法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规范和知识真理的价值。

三、教育内容
在小学教育内容方面,朱熹主张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包括经典文学、历史地理、数学逻辑等基本学科的学习。

他认为,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才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育方法
朱熹提倡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引导而非灌输。

他强调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规范和知识真理的价值。

五、教育效果评估
在评估教育效果方面,朱熹主张综合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注
重品德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他认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衡量教育成果的关键。

六、小学教育发展方向
最后,朱熹提出,小学教育的发展应当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
实践能力,让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立足和发展。

综上所述,朱熹的小学教育主张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4、朱熹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5、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基础,是“培根”的工作,故从小向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重要。儿童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畏隆师之道”。他指出,这些伦理道德皆蕴藏于儒家经典之中。
朱熹的教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
朱熹朱熹的教育思想是:
1、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的气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他强调“为学乃变化气质耳。”只有通过教育来澄浊为清,去不善而从善,才能变“气质之性”为“天地之性”。
2、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明天理,灭人欲”。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
3、教育的任务是小学“教之以事”,“大学是穷之其理”。
朱熹主张以小学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至于发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则是大学教育之任务。故若小学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
扩展资料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中国教育史01-第二节教案:朱熹的教育思想_21

中国教育史01-第二节教案:朱熹的教育思想_21
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朱熹非常重视教材的编写。他曾编有《小学》作为小学阶段的教 材;并辑录周敦颐、二程、张载关于大体和切于日用的语录,凡十四卷 622 条,和吕祖谦合 编《近思录》作为大学阶段的教材。特别是,鉴于“《论》、《孟》、《中庸》、《大学》是熟饭, 拿来即可果腹充饥;看其他经,是打禾为饭,是缓不济急”,所以,他将《中庸》、《大学》 从《礼记》中抽出,广泛参阅天下注解,对之和《论语》、《孟子》进行了新的“集注”,编 成《四书章句集注》,书成后,很快风行天下,朱熹也认为该书“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
“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 朱熹的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
《易学启蒙》、《周易本义》等。此外,还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与前贤的思路一脉相承,朱熹也是从“理”本体思想为逻辑起点展开其理论建构的。在 朱熹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天地万物与人都是由其化生而成的。对此,他曾说:“未有 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无此天地,无人无物。”①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认为,这里所说的“理”不仅是超自然的本体,而且是“所以然”与“ 所 当然”的统一体。正是因此,他才会对“理”作了这样的引申性说明:“至于天下万物,则 必各有其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②意思是,万物的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 都包含在必然之“理”当中。既然如此,当然之则就不是外在于“所以然之故”的存在物, 而是出于事物本身之内在的、必然的要求。对于这一点,他还曾经这样进一步申述,“至于 圣人,则顺理而已,复何为哉!所以明道云:‘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 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说得最好。”③可见,在朱熹看来,人的活动必然是具有目的性的, 但人活动的目的性不过是天地化生万物的意欲在万物上面的自然投射,自然的目的性是通过 人的目的性而实现的。这自然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他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文 化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使儒家文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类自身,从而获得了其超越性根据 ; 另一方面,他把自然规律赋予了人文品性,使以必然性为特征的自然规律不再仅仅是独立 于 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呈现出符合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目的性特征。这就为理学倡 导 的人文价值找到了坚实的本体依据。只有发展到这里,理学教育思潮中以自然本体和人文 价 值合一为特征的本体论才实现了真正的理论自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朱熹的教育思想
[日期:09:47:24] 来源:作者:zj [字体:大中小]
一、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育思想
朱熹把人的一生划分为15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和15岁以后受大学教育两个阶段,他说:“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

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

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小学集解•辑说》)他认为:“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章句序》)说明小学教育的任务是“教以事”,即培养训练其封建道德行为习惯,而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明其理”,即在已经获得初步的道德观念和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而讲明“义理”。

朱子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孝亲、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故事等,编辑成儿童道德教育用书,题为《小学》,文为流传。

此外,他还专为蒙童编写了《童蒙须知》,就儿童日常行为,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流”、“读书识字”以及“杂细事宜”等项,每项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内容比《小学》更加琐碎。

他认为儿童从这些书的学习中,可以得到“做人的样子”,学到“事君事父兄等事”。

其中也有关于个人卫生、礼貌、读书、写字等良好习惯的要求。

朱子阐述儿童教育的过程,开始是强制性的,要求儿童朝夕刻意地模仿,然后,“积久成熟”,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地不越矩。

朱子主张儿童在15岁以后,进入大学,受“大人之学”,所谓“大人之学”,即讲明义理,以修其身,亦即格物致知的学问。

在大学教材方面,他根据理学思想,对《论》、《孟》、《大》、《中》作了新注释,编成《四书集注》。

二、朱子读书法及其启示
朱子认为为学先要穷理,要穷理必先读书。

因为“天理”的精蕴全在圣贤的书中,故读圣贤之书,是达到穷理的必经之途。

他说:“夫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有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这样,读书就成为穷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穷理是读书的目的。

评述:
1.朱子集读书法研究之大成,奠定了古代读书法的基础。

后人依据此订立读书程序,如元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末陆世仪的“论读书”等,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

2.六条“读书法”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体,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一个完整的读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以“居敬持志”为中心。

有合理因素。

体现了量力性、巩固性、主动性等原则。

3.朱子过分夸大了“读书穷理”的作用,特别提高了读儒经的地位,而且偏重死记硬背,使学习的途径、读书的范围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对于造成人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书圣贤书”,把书本当作僵死的教条的不良学风,有重大影响。

∙0
∙顶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