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简史

合集下载

制冷、空调设备制造行业发展历史

制冷、空调设备制造行业发展历史

一、古代的制冷技术在古代,人们对于制冷技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食物保存和药品保鲜上。

古代人们使用各种方式来制冷,比如在阴凉的地方存放食物,利用雪和冰块来降低温度,或者使用风机和水泵来降低环境温度。

然而,这些方法都只是简单的制冷手段,无法达到持续、稳定的制冷效果。

二、机械式制冷技术的出现19世纪初,机械式制冷技术开始出现。

当时,发明家们开始尝试使用压缩蒸发循环的原理来制冷。

1824年,英国化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制冷机,这标志着机械式制冷技术正式进入实用化阶段。

随后,人们对于制冷技术的研究逐渐深入,制冷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也不断得到提升。

三、电力驱动的制冷设备的发展20世纪初,电力作为新型能源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这也推动了制冷技术的快速发展。

随着电力驱动的制冷设备的出现,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和灵活地进行制冷操作。

冰箱、冷柜和空调等设备开始进入家庭和工业生产领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四、制冷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制冷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食品加工、医药生产、化工生产等领域,制冷设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持原材料和成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制冷技术还在航空航天、船舶和汽车等交通工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了人们在特殊条件下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五、制冷设备制造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目前,全球制冷设备制造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的产业体系。

从原材料的研发到设备的生产制造,再到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整个行业链条都在不断地壮大和完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制冷设备制造行业也在朝着节能、环保、智能化方向发展,努力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安全和便利生活的需求。

六、结语制冷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科技和生活质量不断追求的过程。

从古代简单的制冷技术到今天复杂的、高效的制冷设备制造行业,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们的创新和努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制冷设备制造行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便利。

制冷与低温应用之超导

制冷与低温应用之超导
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 超导磁选矿,低温破碎,低温粉碎,资源勘探等 污水、重金属污染的磁分离,低温脱硫,废旧物资的低温 粉碎再利用,低温冻结干燥等
空间技术 火箭推进技术,辐射磁屏蔽,氢-氧燃料电池,宇航员及生 命呼吸气,空间环境模拟等
真空技术 超高真空,冷黑空间模拟,薄膜技术(真空镀膜)等
电讯与电子计算机 宇宙通讯,移动通讯基站,超导高速计算机等
制冷与低温温区的划分
Why?由于研究对象和人们习惯不同,因而往往产生不同的划分
制冷 120K以上制冷的温

按照目前制冷 学界多数人的
观点
温低制冷 4.2至120K之间制冷 的温度
超低温制 冷
4.2K以下的
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应用
能源 -低温输电,超导电缆输电,磁流体发电,超导贮能,超导 发电机及电动机,受控热核反应,液化天然气及液氢燃料 生产、贮运等
1859年法国人卡列设计制造了第一台氨水吸收式制冷机。 1929年发现了具有无毒、不燃烧性质的氟利昂制冷剂后, 制冷技术发展得更快了。20世纪80年代制冷行业步入新的 历史阶段,同时,新的降温方法扩大了低温范围,并进入 了超低温领域,现在低温制冷温度已达到mK级。
食品 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等快速冷冻贮存等
畜牧业 良种牲畜精液低温贮存(人工繁殖)等
医疗卫生 -低温治疗,低温贮存,心磁仪,脑磁仪,π介子照射,超 导核磁成像仪,低温生物医学研究等
原子能利用 He3的提取,反应堆材料低温辐射试验,低温吸附与液化 精馏法回收反应堆裂变气,重氢的低温精馏提取等
基础理论研究 高能物理加速器,氢气泡室,超导与超流理论,等离子体 物理,凝聚态物理,超低温的获得,自由基化学反应机理 等
将低温超导材料付诸实用的一个关键问 题就是将超导体冷却到它们的超导转变温度 以下,使之进入超导态,这就需要昂贵的液

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炎热的夏季,空调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舒适和便利,其中制冷空调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历程(一)初期阶段早期的制冷空调技术,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02年,美国工程师Willis H. Carrier成功发明了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空调系统,为制冷空调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机械式制冷空调技术的兴起机械式制冷空调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冷技术之一,它利用压缩制冷循环对空气进行降温处理。

机械式空调的发展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战前,空调大多用于电影院、办公室、地下商场等大型建筑场所,用于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战争期间,战斗机和轰炸机运用制冷技术避免雷达等电子设备受热影响。

(三)新型制冷剂的应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氟利昂(CFC)的广泛应用,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80年代开始,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证实氟利昂(CFC)是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的主要物质之一。

于是,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制冷剂的特点开始引起重视。

制冷空调行业的改革创新也随之而来,相关行业开始积极探索新型制冷剂的应用,研制出更加环保、高效的制冷空调系统。

(四)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智能化制冷空调技术以其高效、环保、节能、智能等特点广受人们青睐。

智能空调采用了先进的可控技术,使得空调可以根据室内外环境传感器、空气品质传感器、热负荷等数据自动地进行调节和优化,达到更舒适的室内环境,消耗更少的能源和环保的目的。

二、制冷空调技术的应用现状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与科技创新的加速,制冷空调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愈加广泛。

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如下:(一)家庭用空调目前,家用空调已形成分体、中央空调、窗式空调三种类别。

分体空调采用室内外分开设计,可以更加灵活、省空间地布局。

机房制冷制冷的发展历史介绍

机房制冷制冷的发展历史介绍

机房制冷制冷的发展历史介绍一、制冷发展简史1800年人们发现冰/雪和盐混合时具有制冷效应,能够大幅度降低水温,使水结冰。

1834年英国人波尔金斯制成第一台使用乙醚作为制冷剂的压缩式制冷机。

1873年德国人林杰发明了氨制冷机。

1876年甲醚被用于制冷剂用来从阿根廷到法国运输肉类。

19世纪末随着机械制冷技术不断成熟,产生大量可应用的制冷剂如氨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甲烷以及烃类。

20世纪初Start制冷技术开始进入工业化应用,而当时已经开发的制冷剂工作压力较高且大多数均具有毒性和可燃性。

1928年一种新型的制冷剂(二氯二氟甲烷)在美国合成成功,它不可燃,且具有低的毒性,工作压力低,属于人们期望的理想的制冷剂。

1931年杜邦公司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种新合成的制冷剂,氟利昂家族从此诞生了。

1930-1950年制冷剂家族以及大型商用空调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1988年蒙特利尔协议,缔约国就限制使用对大气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的制冷剂达成了协议并规定了具体的行动时间表。

二、制冷剂状态变化1、水也是制冷剂的一种,制冷循环极热或放热利用的正是物质相态转变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的巨大的热量,因为谁在正常压力下饱和温度较高,不能吸收通常温度下室内的热量,所以不常用。

2、而R22在正常压力(70PSIG),其蒸发温度为(4.5℃),且单位溶剂制冷能力较强,对于人类理想的舒适温度21-27℃来说,是非常理想的冷源。

3、与谁的性质类似,对于R22来说,在(70PSIG)压力下,饱和温度为(4.5℃),故此在此压力下蒸发过程制冷剂温度,恒定为(4.5℃),蒸发过程首先是饱和液体状态。

在(70PSIG)压力下,如果R22的温度低于4.5℃,其一定处于也太,且温度低于饱和点,我们称其为过冷液体。

如果R22的温度高于4.5℃,其一定处于气态,且温度高于饱和点,我们称其为过热气体。

4、为实现制冷剂在温度相对较高的冷凝器一侧的冷凝散热,唯有通过升高制冷剂的压力来提高其饱和温度,使其高于室外环境温度从而实现散热冷凝过程。

冷库制冷技术发展历程

冷库制冷技术发展历程

冷库制冷技术发展历程冷库,作为冷链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保鲜、储存和运输食品的关键角色。

而冷库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演进的过程。

一、初期冷库制冷技术冷库制冷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人们主要采用冰块或冰雪来进行食品储存。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存在着存储时间短、不易控制温度等问题。

二、机械制冷技术的引入20世纪初,机械制冷技术的引入为冷库制冷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人们开始使用压缩机和蒸发器等设备,通过制冷剂的循环来实现冷库的制冷效果。

这种技术使得冷库的制冷能力大幅提升,储存时间也得到了延长。

三、氨制冷技术的应用随着对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关注,人们开始寻求更加环保和高效的制冷技术。

氨制冷技术由此应运而生。

氨是一种无毒、无污染的制冷剂,具有良好的制冷性能和高效的制冷效果。

氨制冷技术的应用使得冷库制冷更加环保可持续,并且在大规模冷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冷库自动控制技术随着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冷库制冷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现代冷库普遍采用自动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冷库内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并通过控制阀门、压缩机等设备来自动调节制冷效果。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冷库的稳定性和精确度,还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需求。

五、新型制冷技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制冷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冷库制冷领域。

例如,吸附式制冷技术利用吸附剂吸附和释放制冷剂来实现冷库的制冷效果,具有低能耗、低噪音等优点。

另外,磁制冷技术、超导制冷技术等也在冷库制冷中得到了尝试和应用。

六、冷库能源管理技术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冷库能源管理技术成为了制冷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对冷库能源消耗的监测和优化,提高制冷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控,实现节能效果。

冷库制冷技术经历了从简单的冰块储存到机械制冷、氨制冷、自动控制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新型制冷技术的应用和冷库能源管理技术的发展也为冷库制冷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制冷发展史

制冷发展史

制冷发展史今天,我们的生活当中已经离不开空调了,各种新型空调还在不断涌现。

空调从诞生发展到今天,从简单的空调扇到传统的制冷空调,再到今天节能化、智能化的超空调时代,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

1902年,美国人威利斯?开利设计了第一个空调系统,1906年他以“空气处理装置”为名申请了美国专利。

开利的发明缘于一个印刷作坊,印刷机由于空气温度与湿度的变化使得纸张伸缩不定,油彩对位不准,印出来的东西模模糊糊。

为此开利打开了空调机商业化之门。

自那以后的20年间,开利的空调逐渐被用来调节生产过程中的温度与湿度。

并进入诸多行业,如化工业、制药业、食品及军火业。

空调发明后的20年间,享受的对象一直是机器,而不是人。

1922年开利工程公司研制成功在空调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产品——离心式空调机,简称离心机。

离心机最大的特点是效率高,这为大空间调节空气打开了大门。

从此,人成为空调服务的对象。

家用空调的研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

1928年开利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家用空调。

但因经济大萧条和二次大战,空调一直没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50年代后经济起飞,家用空调才开始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20世纪60年代,新型的燃气空调在日本出现了。

燃气空调是以燃气为能源的空调设备,与电力空调相比,具有如下优势:功能全、设备利用率高、综合投资省;设备能源利用率高、运行费用省;天然气为清洁能源、燃烧后产生的有害气体少;机械运动部件少、震动小、噪音低、磨损小、使用寿命长;制冷工质为溴化锂的水溶液,价格低廉且无公害;最为重要的是:大量使用燃气空调不仅有利于改善供电紧张状况,而且对于提高电力负载率,改善电力峰谷平衡率都有十分可观的效果。

这不仅能解决能源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而且对于提高电力设备运转利用率和有效控制电力设备投资的盲目增长,降低电力成本和稳定供电能力都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外。

大量使用燃气空调对于有效平衡燃气季节峰谷、提高燃气管网利用率、降低供气综合成本起到不言而喻的作用。

中国制冷发展史

中国制冷发展史

中国制冷发展史一、中国古代制冷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制冷技术起源于数千年前的夏商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采用冰块和冰雪来进行食物的保鲜。

这是通过将冰块埋藏在地下或者保存在地窖中来实现的。

这种方法虽然比较原始,但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已经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冷技术逐渐得到改进。

在中国古代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关于制冷的详细记载。

书中介绍了一种叫做“冰蒸”的制冷方法,即利用火炉燃烧炭火,然后将冰块放在火炉上方,通过火炉产生的热量使冰块融化,再通过冷凝反应使融化的水变成冰。

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繁琐,但是为古代人们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制冷方式。

二、近代制冷技术的引入与发展近代制冷技术的引入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需要冷却系统来保持正常运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国家开始研究和应用制冷技术。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当时的科学技术相对滞后,对于制冷技术的引进起初比较被动。

然而,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开始逐渐引进和应用制冷技术。

首批引进的制冷设备主要是由外国企业引进并在中国生产,如食品冷藏设备、冰箱等。

这些设备的引进为中国的制冷行业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制冷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创新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提升,中国开始加大对制冷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创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制冷行业开始发展起来,并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国产化的低温冷冻机,填补了国内制冷设备领域的空白,使中国制冷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制冷需求也大幅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制冷行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并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

例如,中国制冷企业开发出了基于新能源的制冷设备,如太阳能制冷系统、地热制冷系统等,为环保节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四、中国制冷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的制冷行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工业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工业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工业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引言工业制冷技术是制冷空调行业的一个分支,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制冷空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冷凝器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来阐述工业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制冷技术始于公元前3500年的古巴比伦时期,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用冰和雪制造冷饮的方法。

到了公元前1000年,印度的一些寺庙中开始采用冷水系统来降低室内温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入研究制冷技术,直到18世纪才出现第一个基础性的制冷原理——麦克斯韦原理。

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使用机械方式制冷,蒸气压缩制冷机是当时最主要的制冷设备。

20世纪上半叶,氟利昂的发明为制冷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冰箱的普及也使得制冷技术的应用变得更为广泛。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制冷技术也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三、冷凝器的应用冷凝器是制冷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排出室内的热量来实现降温的效果。

冷凝器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制冷设备、冰箱等家电中常见,同时也在化工、医药、食品、环保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工业制造领域为例,冷凝器在各类特殊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液压系统中,冷凝器常常被用于冷却液体;在热处理工业中,通过改变冷凝器的设计和材料使得其能够适应高温的环境;在油田开采中,冷凝器可用于冷却井下工具和降低井温等。

可以说,冷凝器已经成为了工业制冷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据统计,目前全球空调和冷冻设备的数量已经接近35亿,这也为制冷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环保性和节能型制冷设备的研发和推广。

在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严重的情况下,制冷技术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环保之路的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改变制冷材料、设备体系和运行模式等方式,来实现制冷设备的环保和节能。

制冷与空调技术作业指导书

制冷与空调技术作业指导书

制冷与空调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制冷与空调技术概述 (3)1.1 制冷技术发展简史 (3)1.2 空调技术发展简史 (4)1.3 制冷与空调技术的关系 (4)第2章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 (5)2.1 制冷原理 (5)2.2 制冷循环类型 (5)2.3 制冷剂的性质与选择 (5)第3章压缩式制冷系统 (6)3.1 压缩机 (6)3.1.1 压缩机的作用 (6)3.1.2 压缩机的类型 (6)3.1.3 压缩机的选型 (6)3.2 冷凝器与蒸发器 (6)3.2.1 冷凝器 (6)3.2.1.1 冷凝器的类型 (6)3.2.1.2 冷凝器的设计与选型 (6)3.2.2 蒸发器 (6)3.2.2.1 蒸发器的类型 (6)3.2.2.2 蒸发器的设计与选型 (7)3.3 节流装置 (7)3.3.1 节流装置的作用 (7)3.3.2 节流装置的类型 (7)3.3.3 节流装置的选型与安装 (7)第4章吸收式制冷系统 (7)4.1 吸收式制冷原理 (7)4.1.1 吸收式制冷基本概念 (7)4.1.2 吸收式制冷循环 (7)4.2 溶液的性质与选择 (7)4.2.1 溶液的性质 (7)4.2.2 溶液的选择 (7)4.3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8)4.3.1 设计原则 (8)4.3.2 系统优化 (8)4.3.3 设计要点 (8)第5章空调系统概述 (8)5.1 空调系统的分类 (8)5.2 空调系统的组成 (9)5.3 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9)第6章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与设备选型 (10)6.1 空调系统负荷计算 (10)6.1.2 负荷计算方法 (10)6.1.3 负荷计算步骤 (10)6.2 空调设备选型 (10)6.2.1 制冷设备选型 (10)6.2.2 制热设备选型 (10)6.2.3 送风设备选型 (10)6.3 空调系统设计要点 (11)6.3.1 合理布局空调系统 (11)6.3.2 选用合适的空调形式 (11)6.3.3 优化控制系统 (11)6.3.4 节能措施 (11)6.3.5 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11)第7章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 (11)7.1 自动控制基础 (11)7.1.1 自动控制概念 (11)7.1.2 自动控制原理 (11)7.1.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1)7.2 空调系统常用传感器与执行器 (12)7.2.1 传感器 (12)7.2.2 执行器 (12)7.3 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策略 (12)7.3.1 室内温度控制策略 (12)7.3.2 室内湿度控制策略 (12)7.3.3 能效优化控制策略 (13)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能效评价 (13)8.1 能效评价标准与方法 (13)8.1.1 能效评价标准 (13)8.1.2 能效评价方法 (13)8.2 制冷系统能效优化 (14)8.2.1 选择高效制冷压缩机 (14)8.2.2 优化制冷循环系统 (14)8.2.3 改进冷凝器和蒸发器设计 (14)8.2.4 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14)8.3 空调系统能效优化 (14)8.3.1 选择高效空调设备 (14)8.3.2 优化空调系统设计 (14)8.3.3 提高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14)8.3.4 利用可再生能源 (14)第9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14)9.1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安装 (14)9.1.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15)9.1.2 设备安装 (15)9.1.3 管道安装 (15)9.2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调试 (15)9.2.1 调试前的准备工作 (15)9.2.2 制冷与空调系统调试 (16)9.3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16)9.3.1 定期检查 (16)9.3.2 定期保养 (16)9.3.3 应急处理 (16)第10章制冷与空调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16)10.1 制冷新技术 (16)10.1.1 环保制冷剂研究与应用 (16)10.1.2 热泵技术 (17)10.1.3 磁制冷技术 (17)10.1.4 太阳能制冷技术 (17)10.2 空调新技术 (17)10.2.1 变频空调技术 (17)10.2.2 热泵空调技术 (17)10.2.3 空气源热泵技术 (17)10.2.4 新型空调系统 (17)10.3 制冷与空调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0.3.1 制冷与空调技术的节能与环保 (17)10.3.2 智能化与网络化 (17)10.3.3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18)10.3.4 新型制冷与空调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8)第1章制冷与空调技术概述1.1 制冷技术发展简史制冷技术是人类在摸索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制冷技术发展的历史

制冷技术发展的历史

制冷技术发展的历史在史前时代,人类已经发现在食物缺少的季节里,如果把猎物保存在冰冷的地窖里或埋在雪里,就能保存更长的时间。

在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已经懂得了采冰,储冰技术。

希伯来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把大量的雪埋在储藏室下面的坑中,然后用木板和稻草来隔热,古埃及人在土制的罐子里装满开水,并把这些罐子放在他们上面,这样使罐子抵挡夜里的冷空气。

在古印度,蒸发制冷技术也得到了应用。

当一种流体快速蒸发时,它迅速膨胀,升起的蒸汽分子的动能迅速增加,而增加的能量来自周围的环境中,周围环境的温度因此而降低。

在中世纪时期,冷却食物是通过在水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像硝酸钠或硝酸钾,而使温度降低,1550年记载冷却酒就是通过这种方法。

这就是制冷工艺的起源。

在法国冷饮是在1660年开始流行的。

人们用装有溶解的硝石的长颈瓶在水里旋转来使水冷却。

这个方法可以产生非常低的温度并且可以制冰。

在17世纪末,带冰的酒和结冻的果汁在法国社会已非常流行。

第一次记载的人工制冷是在1784年,威廉库伦在格拉斯各大学作了证明。

库伦让乙基醚蒸汽进入一个部分真空的容器,但是他没有把这种结果用于任何实际的目的。

在1799年冰第一次被用作商业目的,从纽约市的街道运河运往卡洛林南部的查尔斯顿市,但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足够的冰来装运。

英格兰人Frederick Tuder和Nathaniel Wyeth看到了制冰行业的巨大商机,并且在18世纪上半叶,通过自己的努力革新了这个行业。

Tudor主要从事热带地区运冰,他尝试着安装隔热材料和修建冰房,从而使冰的融化量从66%减少到8%,Wyeth发明了一种切出相同冰块的方法,即快速又便捷,从而使制冰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同时也减少了仓储业,运输业和销售业由于管理技术所造成的损失。

在1805年,一名美国发明者Oliver Evans设计了第一个用蒸汽代替液体的制冷系统,但Evans从来没有制造出这种机器。

不过美国的一位内科医生John. Gorrie制造了一个相似的制冷机器。

第1章 制冷基本知识

第1章 制冷基本知识

3、低温制冷(低温):-200℃ (73K)至-268.95℃(4.2K)。 4.2K是液氦的沸点。
4、极低温制冷(极低温):低于 4.2K。
1.1.2 无温差传热的逆卡诺循环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会自发地从 低温环境传向高温环境。要实现这种逆向传热 过程,必须要伴随一个补偿过程使整个孤立系 统的熵增等于或大于零。蒸气压缩式制冷就是 以消耗机械能作为补偿条件,借助制冷工质的 状态变化将热量从温度较低的环境(通常是空 调房间、冷库等)不断地传给温度较高的环境 (通常是自然界的水或空气)中去。逆卡诺循 环由两个可逆等温过程和两个可逆绝热过程组 成,循环沿逆时针方向进行,该循环过程的示 意图和T-s图如图1-4所示。
目前全国生产制冷设备的厂家有近 100家,生产空调设备的厂家有近200家。 自1989年来工业产值平均年增长20%左 右。
目前我国制冷空调行业产值约占全球 总量的12%以上,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 的第三大制冷空调生产国。
我国电冰箱、家用空调器产量已居世 界第一位,分别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和 16%。
q0 q0 T0 c w0 qk q0 Tk T0 (1-1)
此外,逆卡诺循环也可用来获得供热效 果,例如冬季将大气环境作为低温热源,将 供热房间作为高温热源进行供热。这样工作 的装置称为热泵,也就是向泵那样把低位热 源的热能转移至高位热源。热泵的经济性用 供热系数 c表示,其值为单位耗功量所获取 的热量
到1874年林德(Linde)设计成功氨 制冷机,被公认为制冷机的始祖,这些都 对制冷技术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913年美国工程师拉森(Lnvsen) 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手操纵家用电冰箱; 1918年美国开尔文纳特(Kelvinator )公司首次在市场上推出自动电冰箱;

(完整版)制冷简史

(完整版)制冷简史

制冷简史人类最早的制冷方法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冷物质-冰、深井水等。

我国早在周朝就有了用冰的历史。

到了秦汉,冰的使用就更进了一步,据《艺文志》记载:大秦国有五宫殿,以水晶为柱拱,称水晶宫,内实以冰,遇夏开发。

” 这实质是我国最早的空调房间。

到了唐朝已生产冰镇饮料并已有了冰商。

冰酪、奶冰也发源于中国,是冰淇淋的雏形,在元朝时由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带到了欧洲。

现代的制冷技术,是18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

1755年爱丁堡的化学教师库仑利用乙醚蒸发使水结冰。

他的学生布拉克从本质上解释了融化和气化现象,提出了潜热的概念,并发明了冰量热器,标志着现代制冷技术的开始。

在普冷方面,1834年发明家波尔金斯造出了第一台以乙醚为工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并正式申请了英国第6662号专利。

这是后来所有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的雏型,但使用的工质是乙醚,容易燃烧。

到1875年卡利和林德用氨作制冷剂,从此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开始占有统治地位。

在此期间,空气绝热膨胀会显著降低空气温度的现象开始用于制冷。

1844年,医生高里用封闭循环的空气制冷机为患者建立了一座空调站,空气制冷机使他一举成名。

威廉·西门斯在空气制冷机中引入了回热器,提高了制冷机的性能。

1859年,卡列发明了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申请了原理专利。

1910年左右,马利斯·莱兰克发明了蒸气喷射式制冷系统。

到20世纪,制冷技术有了更大发展。

全封闭制冷压缩机的研制成功(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米里杰发现氟里昂制冷剂并用于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以及混合制冷剂的应用;伯宁顿发明回热式除湿器循环以及热泵的出现,均推动了制冷技术的发展。

在低温方面,1877年卡里捷液化了氧气;1895年林德液化了空气,建立了空气分离设备;1898年杜瓦用液态空气预冷氢气,然后用绝热节流使氢气成为液体,温度降至20.4K;1908年卡末林·昂纳斯用液态空气和液态氢预冷氦气,再用绝热节流将氦液化,获得4.2K的低温。

制冷基础知识及发展史

制冷基础知识及发展史

第二章:制冷基础知识
3)在半封闭、全封闭制冷压缩机中, 低压制冷剂蒸气进入压缩以前,吸收 电动机绕组和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而 过热,属有害过热,但是必须的。 4)制冷系统设置了回热器,制冷剂蒸 气在回热器中吸收制冷剂液体的热量 而过热,属有害过热,但有过冷过程 伴随。
第二章:制冷基础知识
八、热交换及压力损失对制冷循环的影响
第二章:制冷基础知识
8.不凝性气体对制冷循环的影响
• 系统中的不凝性气体往往积存在冷凝器上部,因为它不能通过 冷凝器的液封。不 凝性气体的存在将使冷凝器内的压力增加, 从而导致压缩机排气压力提高,比功增加制冷系数下降,压缩 机容积效率降低。应及时加以排除。
9 .冷凝、蒸发过程传热温差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二、蒸气单级压缩介绍: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是由不同直 径的管道和在其中制冷剂会发生不同状态变化的 部件组成,串接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在系统 回路中装入制冷剂,制冷剂在这个循环回路中能 够不停地循环流动 。
第二章:制冷基础知识
制冷原理:
利用制冷剂由液体状态汽化为蒸气状态过程中 吸收热量,被冷却介质因失去热量而降低温度, 达到制冷的目的。
– 冷却冷凝过程(冷凝器中进行)
• 在冷凝器中冷却冷凝成制冷剂液体。
– 节流过程(节流阀中进行)
• 压力、温度降低,焓值不变
– 蒸发过程(蒸发器中进行)
• 吸热蒸发,变成低温低压制冷剂气
第二章:制冷基础知识
六、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组成:
– 制冷压缩机 – 冷凝器 – 节流器 – 蒸发器
•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是指制冷剂在 一次循环中只经过一次压缩,最低蒸发温 度可达-40~-30℃。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 广泛用于制冷、冷藏、工业生产过程的冷 却,以及空气调节等各种低温要求不太高 的制冷工程。

制冷原理

制冷原理

1
1
h
制冷原理基础
课堂练习
请在R22的LgP-h图上画出一理论制冷循环, 已知蒸发温度2C, 冷凝温度52C.
制冷原理基础
性能指标
单位制冷量 qo ( 单位质量制冷量): 1kg 制冷剂在一次循环中所制取的冷量. qo = h1-h5 = h1-h4 (kJ/kg) qo = ro(1-x5) (kJ/kg) 单位容积制冷量 qv : 制冷压缩机每吸入1m3 制冷剂(按吸气状态计算)蒸气, 在完 成一次循环后所制取的冷量. qv = qo/v1 = (h1-h5)/v1 (kJ/m 3) 单位理论功Wo: 理论循环中压缩机输送1kg 制冷剂所消耗的功. Wo = h2-h1 (kJ/kg) 单位冷凝量 qk: 1kg 制冷剂蒸气在冷凝器中放出的热量. qk = h2-h4 = (h2-h3)+(h3-h4)
制冷原理基础
制冷原理基础
特灵空调训练中心培训教材
制冷原理基础


制冷的发展史 制冷的基本原理和获得低温的基本方法 制冷循环 单级压缩制冷循环
制冷原理基础
制冷的发展史 国际
1748年 柯伦(英国)---证明了乙醚在真空下蒸发时可以产生冷效应. 1781年 凯费罗(意大利)---发表了乙醚蒸发制冷的实验. 1805年 爱文斯(美国)柯伦---提出了压缩式制冷封闭循环. 证明了 乙醚在真空下蒸发时可以产生冷效应. 1834年 珀金斯(美国)---获得了乙醚在封闭循环中膨胀制冷的英国 专利---第一台制冷机诞生. 1844年 戈里(美国)---在商业广告中介绍了他发明的空气制冷机. 1862年 基而克(英国)---发明了封闭循环的空气制冷机. 1872年 波义尔(美国)---发明了氨压缩机. 1874年 林德(德国)---建造了第一台氨压缩式制冷系统. 1858年 尼斯(英国)---取得了空调机的专利.

制冷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制冷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制冷技术的发展与趋势从古代人们采用冰块来制冷,到现在我们使用先进的制冷技术,在制冷领域的技术进步是令人瞩目的。

本文将探讨制冷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一、历史的发展制冷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采用冰块来降低温度,最早使用铜管和泥砂来制造制冰器,这些制冰器取决于低端热和高端弱且不可控制的良质热源。

后来,一些发现使制冷技术得到了持续发展。

18世纪末,化学家亨利·卡瓦年发现了制冷剂的特殊性质,并开始使用它们制造制冷机。

1844年,约瑟夫·奥特完成了第一架制冷压缩机。

这一技术的进步为现代制冷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热力学的发展使得制冷技术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现代空调系统逐渐成为每个家庭和办公室的必备品,人们对它的需求越来越高。

二、当前技术趋势1.更环保近年来,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因此,制冷技术的环保性也逐渐成为制冷技术的一个重要趋势。

现在,一些新型制冷剂被广泛使用,这些化学品不会产生与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有关的危害物质。

此外,制冷设备的能源效率也不断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2.更精准在过去,制冷设备的控制开关通常是在机械上完成的,但是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科技的突破,现在很多制冷设备已经能够做到精准的控制和调节。

一些新型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出现,使得制冷设备的自动控制更加精准有效。

3.更加智能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冷设备具有了人工智能的功能。

它们可以自动检测室内环境,并根据室内温度、湿度等因素调节温度。

此外,还有机器学习算法的支持,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个性化制冷服务。

三、未来的发展1.新型制冷技术很多制冷剂被认为是有害的,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寻找新型的制冷技术。

一些新型材料和技术的出现,如热电模块、热泵、霜冻浓缩等,将为未来的制冷技术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选择。

2.战略合作由于制冷技术发展面对着多方面的挑战,如发展新型制冷技术、环境污染等,因此,各个国家、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将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中国制冷发展史

中国制冷发展史

中国制冷发展史近代以来,中国制冷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从最初的手工制冷到现代化的制冷设备,中国制冷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19世纪末,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增加,制冷技术开始进入中国。

当时,制冷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工冷藏方法,如冰窖、冷库等。

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满足一定的需求,但效率低下且存在一定的漏洞。

20世纪初,中国制冷技术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制冷设备。

当时,主要以进口的制冷机为主,用于工业生产和冷藏食品。

这些制冷机的效率较高,但价格昂贵,不适合普通家庭和中小企业使用。

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制冷技术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

当时,中国制冷行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开始生产国产制冷设备。

这些设备在技术上有了一定的突破,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受限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中国制冷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冷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制冷设备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制冷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

到了21世纪初,中国制冷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国内一些企业在制冷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开始生产高效节能的制冷设备。

同时,中国制冷行业也开始向国际市场扩张,一些中国制冷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制冷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兴技术的应用,如磁制冷、吸附式制冷等,为制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制冷企业积极探索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努力满足用户的需求。

总的来说,中国制冷发展史经历了从传统手工制冷到现代化制冷设备的演变过程。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冷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引进国外技术到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制冷行业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更好的制冷服务。

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舒适生活的追求,制冷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制冷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商业和工业领域。

本文将介绍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应用前景。

一、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谈到制冷技术,我们不得不提及“制冰机之父”卡尔·冯·林德。

林德是制冰机的发明者,他于1748年制造了第一台人工制冰机。

此后,制冷技术逐渐发展,并在19世纪中期达到了新高峰。

那时,制冷技术主要用于食品储藏和工业冷却。

1860年,法国发明家高夫莱发明了第一台制冷剂压缩循环制冷机,这标志着现代制冷技术的开始。

20世纪初,制冷技术已经成熟并应用于各个领域。

二、制冷技术的应用领域1. 家庭用制冷系统家庭的制冷需求主要是用于储存和冷藏食品。

普通家庭的制冷系统通常使用压缩式冷凝式制冷技术,它是一种简单的制冷系统,但效率相对较低。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使用热泵式制冷技术,这是一种更高效的制冷系统。

热泵制冷技术利用空气、水或地下的热源,将热量转移到室内,从而实现制冷。

不仅如此,热泵式制冷技术也被用于制热,使其更具实用性。

2. 商业用制冷系统商业用制冷系统主要用于超市、餐馆、酒店等场所。

这些场所经常需要大量储存和冷藏食品,因此需要更高效的制冷系统。

商业制冷系统通常采用制冷剂循环制冷技术,同时,也会配备温度控制系统,确保食品保存在适宜的温度下。

商业制冷系统还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因此在制造过程中需要遵守更严格的安全标准。

3. 工业用制冷系统工业用制冷系统通常用于冷却大型机器和设备。

工业用制冷系统需要更强的冷却能力,并且需要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工业制冷系统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制冷需求,例如制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以及广告和电影制作等行业。

三、制冷技术的未来应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制冷技术也将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方面,未来的制冷系统将更具环保性。

现有的制冷剂中,氟利昂已经被证明对大气层产生破坏性影响,因此需要寻求更环保的替代品。

制冷历史及发展史3

制冷历史及发展史3

游戏为个人开发 版权属本人
游戏奖惩办法
用抽签软件进行抽签,抽到的牌型对应的同学站起来回答 屏幕上的问题(共两题)
问题回答情况:
a.全对 奖励2分,并可与我完成真心话游戏(问题不要太八卦) b.一对一错 奖励1分 c.全错 奖励1个经验(5经验=1分) 罚写问题2遍
注:抽到的牌同大小为联队 同花型为联盟(不会问题联队回答得同样分,如果联盟回答
本节课问题五
画出整流桥堆的符号
本节课问题六
温度传感器是正温度系数的
热敏电阻吗?
请写出它的英文缩写
以上是温故,
下面才是知新啊!
制冷历史及发展史
制冷教研组
古代人对制冷的利用
1. 早在3000多年前,劳动人民就开始采集贮藏天然 冰于冰窖中,夏季用于食品冷藏和防暑降温 2.1986年在陕西省姚家港秦雍城遗址,发掘出可 以贮藏190㎝³ 冰块的地下冰室。
2.写出3个国内空调品牌和3个国外空调品牌 3.写出2个前沿的制冷技术名称
谢 谢

第二类 变频或数码多联机组 大金 三菱电机 东芝开利
日本日立 韩国三星 三菱重工海尔 海尔 格力 美的
第三类 溴化锂机组
一流品牌(外资)
远大空调
大连三洋 韩国LS空调 美国开利 烟台荏原 四川希望深蓝
二流品牌 (外资+合资)
三流品牌(民营)
四流品牌
志高 奥克斯
江苏双良集团
大金空调
我们 通过 宣传 片来 了解 大金 空调 吧!
特灵空调
简介:
美国特灵自1913年在美国 威斯康辛州成立以来,始 终致力于研发更高效、节 能、环保的空调产品及系 统应用技术。特灵中央空
调于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

制冷工艺原理

制冷工艺原理

制冷工艺原理【制冷工艺原理】一、制冷工艺的历史1.1 早期的制冷尝试其实啊,人类对于制冷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获取低温。

比如说,冬天的时候把冰块收集起来,存放在地窖里,等到夏天再拿出来使用,这就是一种最原始的制冷方式。

1.2 现代制冷技术的开端到了19 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现代制冷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1834 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机,这可是制冷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说白了就是,它为后来更高效、更先进的制冷技术奠定了基础。

1.3 制冷技术的快速发展从那以后,制冷技术就像坐了火箭一样飞速发展。

20 世纪,氟利昂等制冷剂的出现,让制冷设备变得更加普及和高效。

但后来发现氟利昂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于是人们又开始寻找更环保、更安全的制冷剂。

二、制冷工艺的制作过程2.1 压缩式制冷咱们先来说说压缩式制冷,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制冷方式。

它就像一个循环的“跑步比赛”。

首先,制冷剂在压缩机里被压缩,就像给气体“加压”,让它变得很热。

然后,这些热的制冷剂通过冷凝器,就好比人跑累了去吹吹风,散热降温变成液体。

接着,制冷剂经过节流阀,压力降低,温度也跟着降低,就像突然从高速跑变成慢跑,会觉得冷飕飕的。

最后,低温的制冷剂在蒸发器里吸收热量,让周围的环境变冷,完成一轮制冷循环。

举个例子,家里的冰箱就是用这种原理来制冷的,保持食物的新鲜。

2.2 吸收式制冷再来说说吸收式制冷,这有点像接力比赛。

它利用两种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工质对,比如水和氨。

通过加热,让氨气从溶液中跑出来,然后经过冷却和液化,再回到溶液中。

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和释放热量,实现制冷。

吸收式制冷常见于大型的中央空调系统,像一些商场、写字楼就用这种方式来调节室内温度。

三、制冷工艺的特点3.1 高效节能现在的制冷工艺那可真是越来越高效节能啦。

比如说,一些新型的压缩机和换热器设计,能够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说白了就是能让我们在享受凉爽的同时,少花点电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简史
人类最早的制冷方法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冷物质-冰、深井水等。

我国早在周朝就有了用冰的历史。

到了秦汉,冰的使用就更进了一步,据《艺文志》记载:大秦国有五宫殿,以水晶为柱拱,称水晶宫,内实以冰,遇夏开发。

” 这实质是我国最早的空调房间。

到了唐朝已生产冰镇饮料并已有了冰商。

冰酪、奶冰也发源于中国,是冰淇淋的雏形,在元朝时由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带到了欧洲。

现代的制冷技术,是18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

1755年爱丁堡的化学教师库仑利用乙醚蒸发使水结冰。

他的学生布拉克从本质上解释了融化和气化现象,提出了潜热的概念,并发明了冰量热器,标志着现代制冷技术的开始。

在普冷方面,1834年发明家波尔金斯造出了第一台以乙醚为工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并正式申请了英国第6662号专利。

这是后来所有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的雏型,但使用的工质是乙醚,容易燃烧。

到1875年卡利和林德用氨作制冷剂,从此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开始占有统治地位。

在此期间,空气绝热膨胀会显著降低空气温度的现象开始用于制冷。

1844年,医生高里用封闭循环的空气制冷机为患者建立了一座空调站,空气制冷机使他一举成名。

威廉·西门斯在空气制冷机中引入了回热器,提高了制冷机的性能。

1859年,卡列发明了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申请了原理专利。

1910年左右,马利斯·莱兰克发明了蒸气喷射式制冷系统。

到20世纪,制冷技术有了更大发展。

全封闭制冷压缩机的研制成功(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米里杰发现氟里昂制冷剂并用于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以及混合制冷剂的应用;伯宁顿发明回热式除湿器循环以及热泵的出现,均推动了制冷技术的发展。

在低温方面,1877年卡里捷液化了氧气;1895年林德液化了空气,建立了空气分离设备;1898年杜瓦用液态空气预冷氢气,然后用绝热节流使氢气成为液体,温度降至20.4K;1908年卡末林·昂纳斯用液态空气和液态氢预冷氦气,再用绝热节流将氦液化,获得4.2K的低温。

杜瓦于1892年发明的杜瓦瓶,用于贮存低温液体,为低温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

1934年,卡皮查发明了先用膨胀机将氦气降温,再用绝热节流使其液化的氦液化器;1947年柯林斯采用双膨胀机于氦的预冷。

大部分的氦液化器现已采用膨胀机,在制冷技术的开发和实际使用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新的降低温度方法的发明,扩大了低温的范围,并进入了超低温领域。

德拜和焦克分别在1926年和1927年提出了用顺磁盐绝热退磁的方法获取低温,应用此方法获得的低温现已达到(1×10-3~5×10-3)K;由库提和西蒙等提出的核子绝热去磁的方法可将温度降至更低,库提用此法于1956年获得了20×10-3K。

1951年伦敦提出并于1965年研制出的3He-4He混合液稀释制冷法,可达到4×10-3K;1950年泡墨朗切克提出的方法,利用压缩液态3He的绝热固化,达到1×10-3K。

更近期的制冷技术发展主要缘于世界范围内对食品、舒适和健康方面,以及在空间技术、国防建设和科学实验方面的需要,从而使这门技术在20世纪的后半期得到飞速发展。

受微电子、计算机、新型原材料和其它相关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的渗透和促进,制冷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面临一场新的挑战。

突破性的进展在于:(1)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浪潮给制冷技术以巨大推动。

基础研究方面:计算机仿真制冷循环始于1960年。

如今,普冷和低温领域中的各种循环,如:焦-汤节流制冷循环(J-T循环)、斯特林制冷循环、维勒米尔循环(VM循环)、吉福特-麦克马洪循环(G-M循环)、索尔文循环(SV循环)、逆向布雷顿循环、脉管式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热电制冷循环;利用声制冷、光制冷、化学方法制冷的各种循环;以及各种新型的混合型循环,如:热声斯特林发动机驱动小型脉管制冷机的循环均广泛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
于循环研究。

研究制冷系统的热物理过程、系统及部件的稳态和瞬态特性以及单一工质和混合工质的性质等等,也离不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制冷产品的设计制造上:计算机现已广泛用于产品的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

例如:结构零件设计的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以及用计算机控制精密机械加工。

计算机和微处理器对制冷技术的最大影响在于高级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

这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到先进的控制方法、可靠的集成块
芯片及专门的控制模块、精良的传感器。

当前制冷系统采用电脑控制已极为普遍,控制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由简单的机械式控制发展到综合控制,为提高产品性能作出贡献。

(2)新材料在制冷产品上的应用
陶瓷及陶瓷复合物(如熔融石英、稳定氧化锆、硼化钛、氧化硅等)具有一系列优良性质:比钢轻、强度和韧性好、耐磨、导热系数小、表面光洁度高。

将陶瓷用烧结法渗入溶胶体制成零件或用作零件的表面涂釉,可改善零件的性能。

聚合材料(工程塑料、合成橡胶和复合材料)用于制冷产品中作为电绝缘材料、减振件
和软管材料;利用聚合材料的热塑性,以新工艺通过热定型的方法制造压缩机中的复杂零件(转子、阀片等)。

这些新材料的应用,带来产品性能、寿命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3)机器、设备的发展
为满足各种用冷的需要,新产品不断推出,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压缩机以高效、可靠、低振动、低噪声、结构简单、成本低为追求目标,由往复式向回转式发展。

如新型螺杆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摆线式压缩机等,都具有优良特性和竞争力。

在压缩机的驱动装置上,将变频器用于空调、热泵及集中式制冷系统的变速驱动,带来了节能效果。

在低温机器和设备方面,前述各种低温循环虽早已提出,但近年来生产开发的产品在温度,制冷量、启动速度、可靠性、能耗、体积
等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

现在,氦液化器多数为膨胀型,中型的为双膨胀机组成的柯林斯机器,大型的采用透平膨胀机。

辐射制冷、固态制冷已经实际应用。

利用3He-4He混合稀释制冷原理的低温制冷机已经商品化,可作为磁制冷机的预冷设备。

各种气体分离设备,热交换器,低温恒温器也在高效、紧凑、可靠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

(4)工质
继氟里昂和共沸混合工质之后,由于1970年石油危机,节能意识提到重要地位,在开发新工质上引人注目地研究出一系列非共沸工质,收到了节能的效果和满足一些特定需要。

由于臭氧耗损和温室效应引起了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导致了80年代末开始全球禁止CFCs物质,进而波及到HCFC类物质,这既是一次历史性的冲击,同时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在替代工质开发及其热物理性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即是证明。

当工质处于很低温度时,其量子特性变得十分重要,必须考虑其量子效应,此时循环的性能系数和制冷量不同于经典表达式,而需要通过对量子热力循环的研究得出。

制冷和低温技术是充满勃勃生机的学科和工业领域。

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和新技术的交叉渗透为它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