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校选课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精选7篇)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孕育出来的,要想很好地学习中医、发展中医,就必须先全面地学好中国传统文化。

从历代名医大家著作中看出中医文化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了特有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唯物辩证思想、哲学思想、和衷共济思想等。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1一、中医文化释义“中医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中医是对人体病理、生理、防病治病规律的探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科学术语大文化,所以受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狭义指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汉民族的医学。

二、传统中医文化(一)传统中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有关医药起源的说法,最早在皇帝时期就出现了。

在经过了长期与病痛的斗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医学知识已经是非常的丰富了。

关于在大众嘴里经常说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就是对我们祖先的医学医学回忆。

医学早在夏朝、商朝跟周朝就已经是处于萌芽发展期了,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是在战国、秦与汉三国时期形成的,其中标志性的理论著作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跟《伤寒杂病论》等。

从理论到实际临床的中医学新发展,最早出现在两晋至隋唐,并且还不断完善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

晋王叔和着了《脉经》,关于脉学的一些理论还有基本知识记载都是十分丰富的,《备急千金要方》最为我国最早医学百科全书由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邀着。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形成了“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养阴派”金元四大家。

革新趋势的医药学最早是在明清时期开始发展的。

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发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

(二)传统中医文化以医家为传承载体从历代名医大家著作中看出中医文化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了特有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唯物辩证思想、哲学思想、和衷共济思想等。

1.中医文化的形成受到儒家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从汉朝的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儒家思想始终贯穿于我国历史的变迁,儒家经典更是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趋向。

【高一中国传统医学初探】高一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高一中国传统医学初探】高一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高一中国传统医学初探】高一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首先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

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

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

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其次是传统的歌舞。

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

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

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

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

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

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诞生于古老的华夏文明。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

传统医药包含着丰富的理论体系、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多个方面,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并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中国传统医药的特点是综合、触类旁通。

它通过观察自然界、研究人体的疾病来发现疾病与治疗之间的规律,并通过运用草药、动物药、矿石药等天然材料以及针灸、推拿以及精神疗法等辅助治疗手段来达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传统医药重视平衡和谐,注重整体观念,讲究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差异,依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外,传统医药强调与环境的和谐,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习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均衡状态。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它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万物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在中医哲学中,健康是由人体的整体协调运作所决定的。

因此,如果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通过研究万物的互相联系,传统医学提出了生命体的阴阳平衡理论、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并将之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中。

在药物治疗方面,传统医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疗法。

中国有着丰富的草药资源,其中许多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

几千年来,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医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有关中草药的知识,并建立了完善的分类制度。

根据中医学原指导患者进行中草药治疗,注重个体差异,通过辨证施治的方式,选择适合的中草药治疗方法。

中国传统医药还注重针灸疗法。

针灸是用针刺入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

它起源于远古的中国,使用的是特殊的针具。

通过按摩、推拿、刺血等手法,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独有的宝贵财富,这一疗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此外,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还涉及精神疗法、食疗等多个方面。

精神疗法通过调整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国古代医药文化论文素材

中国古代医药文化论文素材

中国古代医药文化论文素材中国古代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它不仅包括了古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治疗方法,还涉及到与医学相关的文化传承和社会风俗习惯。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论文素材,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医药文化提供参考。

1. 中草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草药是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从中草药的起源、分类、鉴别、采集、炮制、应用等多方面展开研究。

比如,可以探究中国古代医药文化中的经典中草药书籍,如《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研究其中的知识体系和药材应用。

还可以研究中国古代医药文化中的中草药鉴别技术,如何通过草药特征和制剂形态进行正确鉴别。

2. 针灸疗法的发展与应用针灸作为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独特技术,对于人体的治疗和保健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研究古代针灸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图及穴位等方面内容,探究针灸疗法的起源、发展和应用情况。

同时,还可以考察古代针灸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传承和创新,以及中医针灸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和影响。

3. 方剂的研究和运用中药方剂是中国古代医药文化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可以研究经典方剂的组成与应用,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医宗金鉴》中的方剂等,探究它们的药物配伍原则和临床应用。

同时,还可以分析古代方剂的炮制工艺与标准,了解药材的配比、制备方法以及剂量等方面的知识。

4. 医疗机构与医师的角色中国古代医药文化中的医疗机构和医师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可以研究古代医疗机构的组织形式和功能,如古代的医馆、药铺等。

同时,还可以探究古代医师的地位和职责,了解他们的医术传承和职业道德。

此外,还可以研究古代医师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如《红楼梦》中的“聪明才子”的医术等。

5. 医学思想与文化价值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医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可以探究古代医学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四气五味学说等。

同时,还可以研究古代医学思想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医学与哲学、医学与文学等。

中药文化论文

中药文化论文

中药文化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这里,择其要者,略加论述,以飨读者。

其一,毒药非“毒”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

”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

《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

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

”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70余种药物的特性。

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

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

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

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 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

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药的毒性,是中药治疗疾病有效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我国最早的第一部本草即《神农本草经》,对中药的毒性就有论述。

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渊源》中说:“医书之最古者内经,本草起于神农。

关于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的论文

关于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的论文

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的论文关于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的论文一、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建筑、道路、桥梁、植物、湖泊,无一不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古朴元素、闽越文化深邃的历史、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学校坐落于福州大学城旗山校区北端“龙头”位置,校园景观湖宋慈湖引自溪源江,最终注入闽江,山水环绕,小桥流水,延续了福州天生的亲水性和“五山二水”的城市空间格局;校园建筑以赭红色为主色调,着色浓郁、刻画细腻,与福建传统建筑风格一脉相承;校园景观树以榕树、羊蹄甲、芒果树、杜鹃、蓝花楹等乡土树种为主,呈现出浓厚的福州地方特色。

突出“传承文脉、交融情景”的设计理念,把传统中医药文化融汇于现代校园环境建设中,力争表征和体现中医药文化。

概括起来就是“一园一馆扬中医,二亭三桥重医风,四时阴阳纳春秋,十二景点人文美”。

“一园一馆扬中医”。

“一园一馆”是指时珍园和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时珍园占地面积100余亩,培育种植了药用植物600余种,园区由闽台地道及主产药材区、主体中药学区、种质资源保护与繁育区、草药园区、文化长廊等五大功能区域组成,园内小桥流水,长廊曲折,亭台相望,匾额、楹联、方歌与刻石相映成趣,是师生开展药用植物研究和教学实践场所,也成为学校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包括医史馆、中药标本馆、校史馆及闽台中医药文化馆等,全方位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人物、掌故、事迹、资料、文献、图片、模型及独具福建、台湾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

“二亭三桥重医风”。

“二亭”是指仁心亭和大医亭。

仁心亭俏立于时珍园中,旁石铭刻《仁心亭赞》(由著名书法家陈奋武书写),时刻提醒往来于此的师生要学习历代大医的“仁心”,行“仁术”。

大医亭修建于思邈岭上,造型为仿唐宋单檐八角攒尖木结构,亭顶装饰采用葫芦宝顶,融入悬壶济世的道教医学内涵,并撰写、篆刻了《大医亭记》石碑,立于亭之一侧。

“三桥”是指以福建古代名医命名的`横跨在宋慈湖上的三座桥,即保生桥、苏颂桥和士瀛桥。

中华医药作文

中华医药作文

中华医药作文
中华医药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的社会中已被广泛的使用,而且在当下的中国仍然得到传播和研究。

医药,作为一种长久以来存在的技术和文化,在中国因其药理学、草药学、诊断病因、内科等多方面都受到高度评价,被列为发展中国药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华医药文化源自古老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古代文化《黄帝内经》到现代文化《人体阴阳学》,中国医药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今。

其次,中华医药文化融入诸多中草药,是一种独特的服药方式,这种草药具有抗菌素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病症。

而且,中华医药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慢性疾病,如“内火”,它既是医学上的病概念,又是传统文化中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第三,中华医药文化融合了诸多食疗理论,它提倡以食补养生,重视调整饮食,正确的膳食也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防止慢性疾病的发生,减少服药的负担。

最后,中华医药文化也强调以理取法,聚焦调摄人体功能,以达到调养身心、维持健康、预防病症。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技术,其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及中药等方法来调摄人体功能,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总之,中华医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延续至今不断发展,中国的药膳文化也由此而受到影响。

在今天的社会,中医文化已经备受重视,被用作一种调养和治疗病症的方法,在中华奥林匹克道德中也被称之为道德源泉。

因此,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和学者应不断努力,以延续和发展中华传统医药文化,以促进身心健康、保护人类的健康。

中华医药作文

中华医药作文

中华医药作文离开医药,离不开人的健康,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它被称为“生命之本”。

西方人先于中国人发展了医药学科,但中国医药文化也拥有其独特的丰富性和精华。

中国传统医药由方剂、服用方法、药物等组成,它们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及治疗疾病,是一种兼具理论和实践功能的优秀医药系统。

中国传统医药一直在不断发展,从先秦、汉、唐、宋以来,中国医学就以神奇的医术著称,中医治病的方法以求根治具有博大精深的智慧。

中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从具有中药特色的角度,以和合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中文化的历史语境分析中医学的形成。

从全国的传统医药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中可以收集一些与中医有关的资料。

中国传统医药学术发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性。

它不仅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医学文化,而且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之一。

在健康管理上,既以防治病毒性疾病为理念,又以养生保健作为路向。

结合古代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实践,以中医治病的方法构建的中医系统,提供了博大精深的中草药知识,形成了独特的中药学。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也带来它独特的发展。

比如,在中草药研究方面,中医将重点放在草药药效对身体的作用上;在中医病理学研究方面,深入研究认识中医理论中五行、气血、阴阳、平衡论等理论体系,以及中医诊断之基础理论,并与现代科学加以融合;在中医穴位研究方面,系统研究了中医穴位的位置、构造、功能作用、治疗作用等;在中医针灸研究方面,使用艾灸、拔罐、拔火罐等手法,对人体进行针灸治疗,改善人体内环境,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历经百年演变,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它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够更好地治病惠民,增进人们的健康状况,实现中医药文化的繁荣发展。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与中药文化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与中药文化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与中药文化的作文范文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与中药文化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与中药文化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古代医药学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医药文化的卓越。

本文将从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药文化的内涵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为您探索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与中药文化。

一、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医药学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

在古代,由于人们对疾病的认知限制,医药学与神秘的宗教信仰经常相互交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利用自然界的草药、动物及矿物等物质来治疗疾病,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医药理论和体系。

战国时期,各国对医药学的研究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黄帝内经》和《难经》,这两部经典作品的出现,为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后,到了汉代,医药学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了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医药学家。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了中医方剂的集大成者,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明清时期,中国医药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著名的《本草纲目》被编纂完成,数千种草药被验方并流传至今。

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医学家,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二、中药文化的内涵中药文化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药文化通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

它融合了中医药学、方剂学、药物学、药理学等多学科内容,被誉为华夏文明的瑰宝。

中药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草药的识别、采集、制作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草药的使用方法是中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草药常被制成丸剂、散剂、煎剂等形式进行服用,这种独特的用药方式被称为“中药熬”。

除此之外,中药文化还融入了传统医学理论、药物疗效的评估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三、中药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药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瑰宝,不仅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药传统文化范文

中医药传统文化范文

中医药传统文化范文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集中体现。

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和应用。

中医药传统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科学和文化内涵,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历史悠久,起源于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了用草药治疗疾病的痕迹,标志着中医药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奠基之作,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经验与理论,被誉为中医的经典。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例如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这些理论对中医药的诊断与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药传统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科学和文化内涵。

中医药理论体系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其跟中国文化一样较为注重宇宙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谐的人体内部环境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中医药注重平衡,通过调节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手段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中医药还注重预防,强调“未病先防”,提倡养生、调理、和谐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健康地生活。

这种关注整体、注重平衡、重视预防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中医药传统文化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充满了智慧和情感的内容,对于塑造中国人的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平衡体内的阴阳气血。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和方剂,为中医药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

这些经典著作给我们以启示,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

总之,中医药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宝贵财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作为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效被世界广泛认可和应用。

中医药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哲学、科学和文化内涵,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浅谈中医药文化范文

浅谈中医药文化范文

浅谈中医药文化范文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医药文化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的一种特殊文化体系,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首先,中医药文化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药学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药治疗不仅治疗疾病症状,更重要的是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恢复人体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

中医药学不仅注重治疗病症,也注重预防疾病,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其次,中医药文化注重个体化治疗。

中医药学强调个体差异,在治疗中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学注重病症的辩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特点,使中医药学在治疗一些顽疾和慢性病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此外,中医药文化还注重中医药与文化的融合。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紧密相连。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健康、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中医药文化的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学的观念相结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种融合使得中医药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另外,中医药文化也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科,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药文化强调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通过长期的实践来获取治疗效果,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诊疗方法和药物配方。

同时,中医药学也注重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和完善理论体系。

中医药文化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的来说,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对于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医药文化也需要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是两者之间的平行发展和相互影响。

从古代开始,中医药
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和独特之处。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于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历史上与传统文化直接相连。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之间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智
慧和精神,包括诸多方面: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发
展影响非常深远,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
神等方面的融合,中医药文化强调整体医学思维,注重病人的身、心、灵三个方面的治疗。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平与和谐,中医药文化也是针对身体局部和整体调和,达到中
和平衡的目的。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德,并提倡以人为本,中医药文化也重视患者
的人身保护和生命尊严。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源于中国古代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医药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涉及药材的种植、炮制、制剂,还涉及诊病和治疗的方方面面:包括经络学、腧穴学、五行学等等。

中医药文化是
一种宏大的体系,记载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

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倡导平衡、道德以人为本,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
分割的联系。

中医药文化通过传播,不断深化其文化内涵,为现代人们提供富有特色的医
疗方案,并成为世界各国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中医药文化论文

中医药文化论文

中医药文化论文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药作为中国人民长期以来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重要方式,早已融入了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之中。

因此,研究中医药文化对于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中,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可以研究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研究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朝代演变、医家学派、药物研究等方面进行探索。

其次,可以研究中医药理论与实践。

中医药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概念,通过阐述这些理论,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医药的治疗思想和方法。

同时,也可以研究中医药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疗法的临床实践和疗效评估。

此外,可以研究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

中医药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调整阴阳平衡的理念,这与西方医学的以疾病为中心、治愈为目标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研究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对于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最后,可以研究中医药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研究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医药文化对于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从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理论与实践、价值观与伦理观念、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可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与传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5篇

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5篇

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5篇第一篇: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对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选通识课时看见一门课的名称叫’传统文化与中医’,心想:中医是给人看病的,望闻问切, 开方抓药,这和传统文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疑问选了这个课, 学完了一学期,在武老师生动形象的解释引导下,对于这个疑问有了一个大致的答案,但还是感觉这个论题实在是太大了,自己只能领悟到皮毛,仅就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中医?这很难用一个科学标准的概念去简单概括。

班固在枟汉书·艺文志枠中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这和现代医学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所谓“方技”,指的就是中医;所谓“生生之具”,指“使生命长生的工具”。

中医到底指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医学是一门技术,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

中医经典之首枟黄帝内经· 宝命全形论枠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医家孙思邈枟千金要方枠云:“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等,都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维护和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医生的神圣职责。

中国传统医学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征1.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

”“自强不息”一词出自枟周易· 乾卦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厚德载物”一词出自枟周易· 坤卦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效法大地厚实和顺的美德而载育万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大精神是相互融合的,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自强以法天,厚德以法地。

医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作文

医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作文

医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作文英文回答: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Pharmaceutical Culture.Pharmaceutical culture encompasses the knowledge, belief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use of medicines. It is a vital part of our healthcare system, as it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ing medicines effectively.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pharmaceutical culture is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e continued availability and efficacy of medicines, as well as for fostering innovation and progress in the field.One of the key ways to preserve pharmaceutical culture is through education.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should incorporate pharmaceutical history and culture into their curricula. This will help to ensure thatfuture generations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medicines and the role they play in society.Another important way to preserve pharmaceuticalculture is through museums and other cultural institutions. These institutions can collect and display artifacts, docu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that tell the story of pharmacy. They can also host exhibitions and programs that educate the public about the history and importance of medicines.Promoting pharmaceutical culture is also essential. This can be done through public awareness campaigns, media outreach, and other initiatives. By raising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medicines and the role of pharmacists, we can help to dispel misconceptions and encourage informed use of medicines.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pharmaceutical culture is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of all stakeholders in the healthcare system. By working together, we can ensure that futuregenerations have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y need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their health and well-being.中文回答:医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意义。

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作文英文回答: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comprehensive medical system that has been practic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 It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Yin and Yang, 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 Qi (pronounced "chee"), which is the vital energy that flows through the body. TCM views health as a state of balance between these forces, and disease as an imbalance or blockage of Qi.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TCM is acupuncture, which involves the insertion of thin needles into specific points on the body. This is believed to stimulate the flow of Qi and restore balance. Acupuncture has been used to treat a wide range of conditions, including pain, digestive disorders, and mental health issues.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TCM is herbal medicine. Chinese herbs are used to treat a variety of ailments andpromote overall well-being. These herbs are often combined into formulas tailored to the individual's specific needs. For example, if someone is experiencing digestive issues, they may be prescribed a formula that includes herbs knownto support healthy digestion.In addition to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TCMalso includes other modalities such as cupping, moxibustion, and tai chi. Cupping involves placing heated cups on theskin to create suction, which is believed to promote blood flow and relieve pain. Moxibustion involves burning dried mugwort near the skin to warm and stimulate acupuncture points. Tai chi is a gentle form of exercise that combines slow, flowing movements with deep breathing and meditation.TCM is not only concerned with treating illness, butalso with preventing disease and promoting overall wellness.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practices such as dietary therapy,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ating a balanced diet and avoiding foods that may disrupt the body's balance. TCM also recognizes the mind-body connection and the impact of emotions on health. Techniques such as meditation andqigong (pronounced "chee gong"), a practice that combines movement, breathing, and meditation, are used to promote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reduce stress.中文回答:中医药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实践的一种综合医疗系统。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知识体系。

它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和西方医学的兴起,中国传统医药文化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严峻挑战。

该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价值和现状,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措施。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疗效,涵盖中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传统疗法。

这些疗法与西方医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治未病”和“平衡”两个核心概念。

传统医药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互关联。

它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强调预防而非只是治疗疾病。

这种理念与现代健康观念的崛起相契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然而,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

由于传统医药知识的复杂性和深奥性,年轻一代对传统医药的学习和传承兴趣不高。

很多传统医药理论和技术都只存在于部分老年医师的实践中而未被广泛传播。

其次,西方医学的兴起和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医药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大量人们转向西方医学,选择快速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导致传统医药在市场上的地位不断下降。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传统医药文化的教育宣传。

通过在中小学教育中融入传统医药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领域产生兴趣和热爱。

此外,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传统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医药的价值。

其次,加强传统医药文化的科学研究。

通过对传统医药知识的梳理和研究,为传统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同时,借鉴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传统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医药文化的支持力度。

具体而言,可以给予传统医药从业者一定的税收减免和科研经费的支持,鼓励他们不断探索与发展。

同时,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疗养院,为传统医药研究和治疗提供专业的环境和设施。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概览论文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概览论文

从“中医是否科学”之争看中医药未来的发展科目: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概览**: ***学生: xxx学号: xxx引言2000年的中医界发生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争论。

这场争论源自一篇宣言性质的文章,题为“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发表于1999年最后一期《上海中医药杂志》的“世纪论坛”专栏,为开卷第一篇。

这篇文章首先大肆指责中医“对现代医学的无知和对传统中医的狂妄自大”,提出“当务之急要使正视中医落后的‘知耻’思想真正成为一种中医精神”。

然后,作者提议科学化中医就是要使之“西医化”,因为“现代西方医学是牢牢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西医是最值得中医学习的,也是中医必须学习的。

连现代医学都不想学或不敢学,哪有真心学习现代科学?连中西医结合都不肯接受,哪有诚意接受中医现代化?”最后,作者建议“要对现有理论体系做一番重构,真正将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纳入到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来”。

文末作者再次大声疾呼:“中医落后了!落后并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认识不到这种落后!”作者蔡定芳,中医学博士,现在上海着名西医院华山医院工作。

这篇文章激起了轩然大波。

很快,一系列的回应文章就出现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并绵延了整个2000年。

其中一篇由三位知名老中医联名而作,对蔡文逐字逐句进行了批驳。

该文开篇即言,蔡文令他们“不寒而栗”。

三人明确表示,“中医要发展,要现代化,但中医的“质”不能变,中医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发展”。

尽管对蔡的批判言辞犀利,作者们也同意科学化是必要的,承认“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发展中医药”,“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内涵不变的基础上科学化、现代化”。

看来学者们真正的争执是在中医“怎样”科学化;没有一方质疑“科学化”这个概念本身。

“科学化”也是参与争论的其他文章所共同关心的主题。

另一篇文章明确写道:“中医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中医现代科学化’”,而“实现中医现代化是新世纪中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期末考核论文姓名:*** 班级: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手写签名:学号: ******题目: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正文: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

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

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在国际上,针灸[2]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

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养生学的发展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

我国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

养生[3]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各种养生方法”体质养生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1.阴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4]之养神大法。

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

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2.阳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惧,又指出:“心气虚则悲”,这是说心脏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的情绪。

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

有人指出,若在夏季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所得的紫外线将能使用一年。

对于年老及体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

3.气虚体质养生法“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连续做十余次,属于“六字诀”中的“吹”字功,常练可固肾气。

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香菇、豆腐、鸡肉、、青鱼、鲢鱼。

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

4.血虚体质养生法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

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选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为丸长久服用。

二.饮食与养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这当中,饮食养生也被我国古代医学家们大量研究,并且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

[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

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

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

”[6]。

这句话中的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谷气)来加强元气(脏腑功能),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的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患,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中医饮食养生中,要注意一下几点(1)首先,饮食三餐要有规律,少吃零食。

(2)其次,饮食不能吃得过饱。

(3) 再次,饮食要一心一意,饮食后至少半小时内要减少运动和思考。

四.药膳与养生药膳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为满足防病治病、健体延衰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与有关食物相配,通过特殊的烹调加工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保健食品。

药膳主要分为补气药膳、补血药膳、滋阴补肾药膳、温肾助阳药膳四大类。

[7]1.补气药膳补气药膳是选用补气的中药,配合一定的食物,经烹调而成的药膳食品。

如“清蒸人参鸡”等就属于这一类。

它具有补肺气、益脾气、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力的作用。

适用于精神困倦、四肢乏力,或兼食欲不振、腹部虚胀、大便溏泄、浮肿、脱肛,或兼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则喘气、易出虚汗、易于感冒等肺脾气虚之人。

2.补血药膳补血药膳是选用补血中药,配合一定的食物,经烹调而成的药膳食品。

如“当归羊肉羹”就属于这一类。

它具有补血养肝、补益心脾的功效。

适用于面色萎黄、唇甲无血色(或枯黄或淡白)、疲倦乏力、手足麻木等血虚以及肝血不足、心脾两虚之人。

五.药酒与养生药酒养生合宜为佳辨证应用药酒随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进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

治疗者有化痰、燥湿、理气、活血、消积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

即使是补性药酒也不宜多服,如脾胃虚弱的人过服含人参的补酒,可造成胸腹胀闷、不思饮食。

因此,要根据病情选用药酒,合宜而用。

[8]因人而异滋补类保健药酒一般用于气血亏、肝肾阴虚、脾气虚弱、神经衰弱的人群。

如阳热体质的人慎服热性药酒,阴寒体质不适宜用凉性的药酒。

选用药酒应根据自己的体质决定,最好事先与医师沟通,了解自己的体质,便于对症饮用药酒。

凡服用药酒或饮用酒,要根据人的耐受力,合理、适宜,不可多饮滥服,以免引起头晕、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

因时而异一般来讲,冬令进补为人们所共知。

如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合药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

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滓服,酒尽后,其滓捣,酒服方寸匕,日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古法虽如此说,现在只要辨证明确,参以四时,四季均可饮用。

六.情志与养生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9] 喜,指狂喜。

旧时有所谓“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捐生金榜题名时”。

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

成语“得意忘形”,即能说明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

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10]忧,是指忧愁、苦闷、担心。

表现在情绪上,失去欢乐,悲伤恸哭,气怯神弱。

轻者,愁眉苦脸。

事实上正是如此,东周伍子胥,因无计闯过昭关,一夜之间愁白满头青发;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才华出众,但由于遭到打击,长期被贬,沉闷、忧郁的贬谪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体质虚弱,得了毒疮又患霍乱,47岁就含恨长逝了。

[11]怒,指暴怒或怒气太盛。

它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

轻者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

思,思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但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

其中最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饮食不化,故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

悲,是指悲伤、悲痛、悲哀。

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或者是失恋;等等,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

总之,悲的产生与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关;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有关。

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

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

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

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

综上所述,七情太过可致病。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静神的思想,倡始于老庄。

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静为躁君。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静神思想,并以水为例阐明了神之当静的道理。

西汉刘安甚重静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

陈师诚在《养生导引术·呼吸》中亦云:“心如猿,意如马,动而外驰,不易安定。

”[12]又如何做到“静以神藏”呢?一是抑目静耳。

眼耳为人体五官之一,是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神的主宰和调节。

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

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这样就能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刺激。

二是凝神敛思。

《医钞类编》里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

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

”反之,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所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

道人吕洞宾提倡“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的养心敛神方法不无道理。

综上所述,中华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养生方法多种多样。

我们在学习使用过程中应因人因地制宜,做到辨证施治。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养生会更繁荣。

[1] 《养性延命录》陶弘景、宁越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06出版)[2]《帝王世纪》皇甫谧、等、、陸吉齐鲁书社 (2010-01出版)[3]《管子》管仲广陵书社 (2009-12出版)[4] 《黄帝内经》, 姚春鹏中华书局 (2010-06出版)[5]《医说》张杲、王旭光、张宏、、王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11出版)[6]《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高文柱、、沈澍农华夏出版社(2008-07出版)[7]《药膳养生全书》胡敏、于青云、陈同华、张保平青岛出版社(2006-03版)[8] 《家庭药酒/饮食宝典》王振月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01出版)[9]《情志疗法》郑怀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01出版)[10]《寓意草》喻昌、艾军、李志刚、、戴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2出版)[11]《柳宗元资料汇编》吴文治中华书局 (1964-10出版)[12]《淮南子》顾迁中华书局 (2009-03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