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校选课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期末考核论文
姓名:*** 班级: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手写签名:学号: ******
题目: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正文: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在国际上,针灸[2]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养生学的发展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
养生[3]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各种养生方法”
体质养生
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1.阴虚体质养生法
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4]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
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2.阳虚体质养生法
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惧,又指出:“心气虚则悲”,这是说心脏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的情绪。
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有人指出,若在夏季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所得的紫外线将能使用一年。对于年老及体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
3.气虚体质养生法
“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连续做十余次,属于“六字诀”中的“吹”字功,常练可固肾气。
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香菇、豆腐、鸡肉、、青鱼、鲢鱼。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
4.血虚体质养生法
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为丸长久服用。
二.饮食与养生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这当中,饮食养生也被我国古代医学家们大量研究,并且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献,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6]。这句话中的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谷气)来加强元气(脏腑功能),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的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患,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中医饮食养生中,要注意一下几点(1)首先,饮食三餐要有规律,少吃零食。(2)其次,饮食不能吃得过饱。(3) 再次,饮食要一心一意,饮食后至少半小时内要减少运动和思考。
四.药膳与养生
药膳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为满足防病治病、健体延衰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与有关食物相配,通过特殊的烹调加工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保健食品。
药膳主要分为补气药膳、补血药膳、滋阴补肾药膳、温肾助阳药膳四大类。[7]
1.补气药膳
补气药膳是选用补气的中药,配合一定的食物,经烹调而成的药膳食品。如“清蒸人参鸡”等就属于这一类。它具有补肺气、益脾气、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力的作用。适用于精神困倦、四肢乏力,或兼食欲不振、腹部虚胀、大便溏泄、浮肿、脱肛,或兼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则喘气、易出虚汗、易于感冒等肺脾气虚之人。
2.补血药膳
补血药膳是选用补血中药,配合一定的食物,经烹调而成的药膳食品。如“当归羊肉羹”就属于这一类。它具有补血养肝、补益心脾的功效。适用于面色萎黄、唇甲无血色(或枯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