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设计
校本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校本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篇:校本课程《传统文化》教案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中华改良杂字》(节选)一、经典回放:勤能补我拙,俭能为我廉。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
路遥知马力,日久结人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4页六、活动广角:第35页七、成长袋:第36页八、个人熟读自立歌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千家诗》(一)一、经典回放:湖上[宋] 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清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六、活动广角:第39页七、成长袋:第40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大班传统文化类课程设计
大班传统文化类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大班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艺术和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的能力,以及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艺术和历史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
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第二单元:中国民俗。
讲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统手工艺等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三单元:中国艺术。
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单元:中国历史。
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4.实验法:学生动手实践,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适合大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3.多媒体资料: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传统文化。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共5篇)
《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共5篇)第一篇:《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初二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丰富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气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从实际出发,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作为班级特色教学内容,并制定本学期期传统文化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体现传统文化的“先做人,后读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实施原则1、育人性原则:根据班级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式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针。
2、整体性原则:传统文化教学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围绕学校教学工作,密切联系班级实际,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3、特色性原则:创新教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丰富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继承中挖掘新意,通过传统文化来领导新事物。
用融合的手段为教书育人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整体思路1、本期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立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腊八节等十三个节日。
2、教学内容的具体设施如下: A、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B、本期学习内容:采取各个节日由全体成员收集资料,集体研讨制成学案,然后再交学校领导审核后,制成册子,供每个学生上课时备用。
C、老师要尽量写出每节课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优秀校本课程范本
优秀校本课程范本
优秀校本课程范本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优秀校本课程范本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
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事件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影响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背景。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游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评价方式:
1. 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总之,优秀校本课程范本需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求。
传统文化课程设计
传统文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主要特点;2.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三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等,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3. 学生能够认识并列举出我国传统节日及重要习俗,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如诗词朗诵、书法练习、绘画创作等;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2. 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3. 学生通过了解传统文化,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传统文化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课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有助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选取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教学:1. 传统文化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一章内容。
2.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诗词:学习《诗经》、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分析其韵律、意境和情感,参考《小学语文》古诗词部分;- 书法: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学习基本笔画和字体,实践书法创作,结合《小学美术》书法教学部分;- 绘画:认识国画的基本技法和题材,欣赏名作,尝试创作简单的国画作品,参考《小学美术》国画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课堂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 掌握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如节日习俗、传统艺术、民间传说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以下为部分教学内容参考: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传统艺术:书法、国画、京剧、民间舞蹈等。
3.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
4. 传统文化故事:孔子、孟子、诸葛亮等。
5. 二十四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课堂讲授- 讲解教学内容,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内容生动有趣。
-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制作节日手抄报、编写民间故事等。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4. 讨论交流- 各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 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美好,提高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如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
3.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
2. 图片、视频:收集相关图片、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3. 课外读物:推荐相关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024版汉服校本课程教案
反思教学经验教训
01
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应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
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更多的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02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
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
导。
03
教学资源利用
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可以进一步拓展校外资源,如与博物馆、文化机
构等合作,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汉服文化普及
01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汉服
文化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推广。
汉服产业创新发展
0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汉服产业将在设计、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汉服的基本知识和 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礼仪规范。 Nhomakorabea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穿着汉服,表 现出优雅、端庄的仪态
和举止。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增强民族自豪感。
态度目标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 价值观,注重个人修养
和品德培养。
02
汉服基本知识
汉服起源与发展
汉服起源
交领右衽、宽衣大袖、系带隐扣等 是汉服的主要特点,体现了古代中 国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色彩与图案
汉服色彩丰富多样,图案精美细腻, 常采用吉祥纹样和寓意深刻的图案。
汉服穿戴礼仪与规范
穿戴顺序
遵循一定的穿戴顺序,如先穿内 衣、再穿外衣、系腰带等。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设计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内涵,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了解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的表现和影响,如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现象;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树立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历史发展脉络等。
2.传统文化在各领域的表现和影响:分析传统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深远影响。
3.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其与时俱进。
4.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阐述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在各领域的表现。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传统文化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4.实验法:学生进行文化实践,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传统文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传统文化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化现象。
4.实验设备:保障文化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参观考察、实验操作等。
民俗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民俗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一、课程开发背景。
咱们学校啊,就在一个充满民俗风情的小地方。
周围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到处都藏着有趣的民俗文化。
可是呢,现在的孩子们对这些东西了解得越来越少,天天就知道玩那些电子玩意儿。
所以呀,我们就想着开发一门民俗校本课程,把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传给孩子们。
二、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孩子们知道咱家乡有哪些独特的民俗,像过年时的各种习俗、传统的手工艺啥的。
学会一些简单的民俗技艺,比如说剪纸、编草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老人等方式,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让孩子们在参与民俗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孩子们对家乡的民俗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课程内容。
# (一)民俗故事大集合。
1. 第一节课,就像开一场故事会。
老师先讲几个超级有趣的民俗故事,像为啥过年要贴春联。
传说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老是出来捣乱,后来人们发现它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就有了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
孩子们听了都瞪大了眼睛,觉得特别神奇。
2. 然后让孩子们分组去收集其他的民俗故事,下节课回来分享。
孩子们可积极了,有的去问爷爷奶奶,有的在网上找。
回来分享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什么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
# (二)民俗手工艺之旅。
1. 这部分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我们请来了村里的剪纸高手王奶奶。
王奶奶一拿出剪刀和红纸,就像变魔术一样。
只见她的手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个漂亮的窗花就出来了。
孩子们都“哇”地叫了起来。
2. 然后每个孩子都拿到了工具,开始跟着王奶奶学。
一开始,那剪出来的东西简直是“四不像”,但是王奶奶特别有耐心,一个一个地指导。
慢慢地,有的孩子就能剪出简单的图案了,像小花朵、小动物啥的。
除了剪纸,我们还安排了编草绳的课程。
孩子们到田野里去收集干草,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编出各种小玩意儿,像草戒指、草编的小篮子。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内容;2. 学生能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人物、事迹及贡献;3. 学生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现象,提升批判性思维;3.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实践活动,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 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人文素养。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直观的图片和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本课程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中华传统文化”单元为教材基础,结合以下内容展开:1. 传统文化起源:讲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时期的重要事件,如大禹治水、封神演义等,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2. 传统文化精华:学习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如孔子的仁爱、老子的道德经、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
3. 代表性人物与事迹:介绍岳飞、诸葛亮、李白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地域文化特色:探讨北京故宫、苏州园林、西安兵马俑等文化遗产,了解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5.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端午节龙舟赛、春节习俗等,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承文化校本课程设计
传承文化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儒家思想、诗词、书法、国画等;2. 学生能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认识到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3. 学生能掌握至少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基本技巧。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所学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创作、表达和沟通的能力;2. 学生能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设计,提高审美素养;3. 学生通过参与团队合作,提升协作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3. 学生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校本课程,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尚需深入挖掘。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达到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概述: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教材章节:课本第一章《传统文化概述》- 内容列举: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诗词、书法、国画等。
2. 儒家文化探究:深入学习儒家文化,探讨其核心思想和现实意义。
- 教材章节:课本第二章《儒家文化》- 内容列举:仁、义、礼、智、信;孝道;礼仪;中庸之道等。
3. 诗词鉴赏与创作:学习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欣赏名篇佳作,尝试创作诗词。
- 教材章节:课本第三章《诗词》- 内容列举:古体诗、近体诗、词、曲;唐诗、宋词等。
4. 书法与国画技巧:了解书法和国画的基本技巧,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审美素养。
2024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24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2024年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成为能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开展国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和中华文化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 原则: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阶段,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小学部:以经典诵读、古文阅读、国学常识为主要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
包括但不限于《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史记》等经典。
(2)初中部:在小学部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名人、古代科技等。
(3)高中部:在初中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理解,包括但不限于古代哲学、古代文学与艺术、中国古代历史等。
2.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古迹、博物馆等,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经典文献。
四、实施步骤与措施1. 教师培训:开展国学教育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加强他们对国学教育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2. 制定教材:邀请国学专家和教育专家共同编写与年级特点相适应的教材。
3. 课程安排: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和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保证学习的连贯性。
4. 多样化评价:设立国学测评,通过测验、作业、项目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5. 家校合作:通过家庭作业、课外阅读、亲子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国学教育的实施。
传统文化主题课程设计
传统文化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三种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诗词、书法、国画等,并能够举例说明。
3. 学生能够认识并解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价值。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传统文化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2.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练习、国画创作等,提高表达和动手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独立搜索、整理传统文化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良好品质。
3.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体验传统文化,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传统文化概述-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 教材章节:《传统文化概述》2. 传统文化精粹- 诗词:学习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韵律、意境等,分析经典诗词作品。
- 书法:介绍书法的发展历程,掌握基本笔画和字体结构,进行书法实践。
- 国画:了解国画的基本技法、题材和意境,欣赏经典国画作品。
- 教材章节:《古典诗词鉴赏》、《书法艺术》、《国画欣赏》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价值,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2. 重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3.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节日的起源、发展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亲身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资料和教材。
2. 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
3. 活动材料:准备传统节日的活动材料,如剪纸、灯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重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传统节日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如制作灯笼、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深入了解其习俗和文化内涵,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和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传统文化展览,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2. 邀请传统文化的专家或民间艺人来校进行讲座或表演,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3. 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班会或征文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八、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资料,如历史起源、习俗、活动等。
2. 图书资源: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丰富教学内容。
2023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23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中国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和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教育部决定从202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
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通过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认同感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和综合素养,使其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新时代公民。
二、学科设置1. 国学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国学的来源、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国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国学经典文学:重点选取中国国学经典作品,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史记》等,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和精神内涵。
3. 国学哲学思想:重点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等重要问题。
4. 国学文化艺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5. 国学与时代联系:将国学与现代社会、科技、文化等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运用国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初中阶段:在初中阶段,国学校本课程可以作为一个选修课程。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经典作品以及思想精髓,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 高中阶段:在高中阶段,国学校本课程将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扩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材编写1. 教材选编:教材内容要覆盖国学起源、经典文学、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选取经典的文献、著作和艺术作品作为教材材料。
2. 内容解读:教材要注重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思想内涵的阐释,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国学知识。
3. 多媒体辅助:教材可以配备一些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等,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2024年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3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学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
05 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前期准备工作梳理
梳理国学教育资源
整理国学经典著作、名篇名句、传统文化技艺等,形成系统的国 学教育资源库。
调研学生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国学的兴趣点、认知 水平和需求。
建立灵活调整机制,确保校本课程与国家教 育政策保持一致。
针对教学内容过时
设立专门教材编写小组,定期更新教材内容 。
针对学生兴趣下降
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如国学知识竞赛、经 典诵读比赛等。
02
01
针对教师资源不足
与高校合作,邀请国学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 。
04
03
危机处理预案设计
教学内容引发争议
立即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内容。
D
实施范围及对象
实施范围
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
实施对象
全体中小学生,重点针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同时,鼓励高中阶段 的学生自愿参与国学校本课程的学习。
02
课程内容与设置
国学经典篇目选取原则
01
02
03
思想性
选取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核心价值观的篇目,如 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
艺术性
注重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 力,选取诗词、歌赋等具 有美感的作品。
0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学校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03
丰富中小学课程体系
将国学校本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有助于完善现有 课程体系,增加课程多样性。
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教案第一章:春节1.1 教学目标了解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学习编写对联和贴对联的方法。
体验剪纸和做灯笼的技巧。
1.2 教学内容春节的起源和传说。
春节的传统习俗,如放鞭炮、贴对联、拜年等。
剪纸和做灯笼的技巧。
1.3 教学方法讲授春节的起源和传说。
分组讨论春节的传统习俗。
示范剪纸和做灯笼的技巧,学生跟随实践。
1.4 教学资源相关故事和传说资料。
对联模板和剪刀、红纸等剪纸材料。
灯笼制作材料。
1.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剪纸和做灯笼过程中的表现。
学生编写对联的能力。
学生对春节习俗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章:清明节2.1 教学目标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学习扫墓和祭祖的意义。
体验踏青和放风筝的乐趣。
2.2 教学内容清明节的起源和传说。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如扫墓、祭祖、踏青等。
放风筝的技巧。
2.3 教学方法讲授清明节的起源和传说。
实地考察扫墓和祭祖的过程。
示范放风筝的技巧,学生跟随实践。
2.4 教学资源相关故事和传说资料。
扫墓和祭祖的实际操作材料。
风筝制作材料。
2.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放风筝过程中的表现。
学生对清明节习俗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参与实地考察的态度和表现。
第三章:端午节3.1 教学目标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学习包粽子和做香囊的方法。
体验赛龙舟的乐趣。
3.2 教学内容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如包粽子、做香囊、赛龙舟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示范包粽子和做香囊的方法,学生跟随实践。
3.4 教学资源相关故事和传说资料。
粽子和香囊的制作材料。
赛龙舟的实际操作材料。
3.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包粽子和做香囊过程中的表现。
学生参与赛龙舟的态度和表现。
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中秋节4.1 教学目标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学习赏月和吃月饼的意义。
体验猜灯谜的乐趣。
4.2 教学内容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工作单位:北京市大兴区
姓名:教育ID:
品味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二,精读细悟,讲解《弟子规》,《论语名句》,古诗《从军行》《送友人》
(1)板书重点词句。
(2)你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诗句。
(3)我们来一起理解并学习里面的内容和思想。
三,了解诗文的大意,拓
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见
解和想法。
汇报与展示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着理解诗文的内
容,从而能调动起
学生积极的学习兴
趣,把学习和理解
的主动权交还给学
生。
展延伸。
创设情境,拓展对话:同学们,今天大家将学到的古诗词在放学回家后背
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四、作业:
今天上了这节课,同学们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增加了几分热爱!下课后自己搜集一下关于中华国学的文章、诗句,自己背诵。
畅所欲言,自主交流
设计意图:要利用
语文教学的各个环
节有意识地培养学
生的听说能力,这
一环节不仅能培养
学生的口头组织表
达能力,更能拓宽
学生想象思维空
间。
板书设计
品味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弟子规部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校本课程《传统文化进校园》课程设计
3.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课文阅读提示、课文注释、阅读链接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人物背景、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导出作品情感特征,陶冶高尚情操。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4.开展走进古诗词活动。在一定的年级举行诗词大会活动。
5.开展走进家乡的活动。开展关于家乡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饮食文化、传统工艺等征文活动。
课程实施建议(如何教)
1.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利用教材中的历史故事明理、从历史笑话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多渠道入手,让孩子们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乐趣。
课程的目标(预期的结果)
总目标: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学习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知识与技能: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2、创设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情景与氛围;
3、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4、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方法;
5、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6、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
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掌握至少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如诗词、书法、京剧等。
2. 学生能阐述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3. 学生能列举出至少五个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解释。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运用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创作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如诗词朗诵、书法展示等。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
3. 学生具备搜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树立民族自豪感。
2.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敬业、友善等。
3.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文化自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尚需深入挖掘和拓展。
教学要求:教师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课程的教育价值。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课本内容为依据,结合课程目标,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概述: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对应课本第一章。
2. 诗词欣赏:选取课本中所学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进行深入解读和鉴赏,分析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3. 书法艺术:介绍书法的起源、发展及基本技法,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对应课本第二章。
4. 京剧表演:讲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如生旦净末丑的角色特点、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等,组织学生观看京剧片段,体会传统文化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传统节日文化读本目录序言前言认识传统文化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5)春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清明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9)端午节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6)中秋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2)重阳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2)其它传统节日少年羁络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49)附录 (64)后记海棠没有在夜色里绽放林中也没有梅花或雪莲守望了千年的沉默依旧是绿色的无言那么这路上徘徊的寻梦者可否拥有梦里忧伤的自由可否有拣尽寒枝的自守呵护夜的安宁守望绿色的风序言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
在一次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调查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对传统的认知不足。
“从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大都给了一个中性的回答,对中国古典文献、艺术和习俗也很模糊。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传统文化中不需要被消解的是否都被消解了?站在全球化的立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已经牢靠?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当《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日本、韩国的中药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时我们怎么想?当优秀的汉学家出现在日本,甚至西方国家时我们怎么想?当大陆学者专家慨叹我们的学问做得不如日本学者、台湾学者时我们怎么想?出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胡适19岁考公费留学,20岁出国去。
到了27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
28岁回来,在北京当北大教授。
不到30岁全国闻名,凭什么?凭13岁之前受的国学教育基础!胡适之——读古书长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读古书长大的!钱钟书、沈从文——读古书长大的!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今天,在浮躁和喧哗中我们丢失了什么?仅仅是泛黄的书页,化尘的古人吗?我们丢失的是精神,传统文化的精神。
新时代呼唤多元文化,呼唤文化的融合,但多元和融合就等于丢失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国家被尊重被认同,在于它能坚守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民族个性民族特色。
全球化不意味要对本民族传统漠视和丢失,而是让中国更正国化。
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不会只记得12月25日而忘了除夕,不会只记得2月14日而忘记了七夕。
了解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也许你会渐渐喜欢。
这本小册子只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撷取了几朵小浪花,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嬉戏海边,也许你会有些不同的感受。
漂泊是天上的云回归是地上的河寻梦者的扁舟摇曳出万古风情前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在深感自豪的同时更应继承使之发扬光大,以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中坚。
但因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它涵盖了自然、社会、人体自身、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扼腕兴叹,难怪被一些人评为巨大的历史包袱。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机械呆板地去“随”。
把传统文化当做包袱,时刻背在身上,那不是老祖宗们的本意。
我们应当把它当做一个宝库,为我所用,经过分析取其精华,继承它的文化精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新的名词、概念、术语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市场经济的建立又膨胀了不少人的物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几乎成为当今社会的时尚。
这些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不少青年人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当做沉重的历史包袱,当做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更有少数人将其当做应彻底摒弃的垃圾。
这些问题让一些人认为青年人中出现了“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
仔细、冷静地想想也并不奇怪,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只是社会快速转型、历史发生急剧变革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并非变革之后的必然结果。
现代青年喜欢新奇与时髦,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到陌生与隔膜,固然与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有关,但是我国“五四”运动反思传统文化产生的偏激与矫枉过正,几十年来教育内容安排的失衡、多次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冲击等等,应是造成青年人冷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我们实际上不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港台地区,亦不如近邻韩国,这的确是令人遗憾的。
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是湮没,便是衰落。
唯独中华文明一枝独秀,历五千年而不衰。
在人类工业文明达于极点,日益受到自然惩罚的今天,又促使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回过头来,从中寻找解决自然与社会危机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老子》云:“祸兮富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之世界发展应有一定的现实历史意义:它会对现代世界的发展痼疾有救治作用;它会对世界未来的发展有启迪作用。
因此,我们应将传统文化当作一个充满精神财富的宝库,现不要把它当作包袱来拒斥。
我们是可以从这个宝库中提取出许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
文化寻根在苍老的竹简上一辆车行过绘出了属于文化自己的颜色荒凉孤寂和寥落白衣的书生走过手纂着古卷立在文明的脚下看着残存的墨迹流下第一滴眼泪为什么古老的东西打动了我幼小的心灵因为文化的根是一句忧伤的诗句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一认识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先民留给后人的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历代先哲敲钟问响的无穷智慧。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要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开展各种与节日主题内容相符的活动,如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端午节的赛龙舟、尝粽子,中秋节人相聚、赏明月、品月饼等。
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
《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个: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几个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有时令的讲究。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
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
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
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教。
春节是一条徘徊于遗忘与记忆之间的鱼年复一年在我们纷乱的指缝间滑来滑去就像我们期待已久的花朵作短暂的亲吻之后又匆匆离去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节我国各种传统历法(夏历、殷历、周历)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
在古代被称为“新正”、“元旦”、“正旦”、“元日”、“上日”、“岁首”、“新年”,即一年的开端。
又名:“三朝”、“三始”、“三元”。
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
”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开端,一日的开端。
春节,是我们现代人对于夏历(农历)新年的称呼。
春节不仅是汉族第一大节,也是我们39个民族的共同节日。
春节是汉族第一大节日,其间的活动既包括严肃的国家礼仪,大臣在春节向皇帝贺正,皇帝赐宴,大臣之间团拜。
春节同时也包括大量的民间风俗。
它在古代是全体国民共同的盛大节日。
春节的各项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辞旧岁,迎新年。
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礼仪和民俗活动非常丰富。
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五“破五”、初七人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间的各种民俗活动都和春节相关,人们通常都把它们看作新年的一部分。
换言之,广义的“春节”概念可以包括腊八直到元宵节。
腊八(腊月初八)腊月初八有两个时间重叠的节日:腊日节和腊八节。
传统新年从腊日开始。
先秦时,各代腊日日期不固定。
汉代开始以腊月戌日为腊日。
南朝梁代将腊日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日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所以也叫“腊祭”。
它来源于丰收之后的祭神活动。
先秦时代,腊祭是“一岁之大祀。
”汉代蔡邕《独断》(《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民间的祭祀活动往往夹杂狂欢,所以,当时腊日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
南朝时,人们在腊日驱疫行傩。
南北朝梁代的宗懔(500――563)《荆楚岁时记》记载,村民们在腊日敲起细腰鼓,戴上面具,“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通过鼓声和面具表演驱逐疫病邪气。
腊八节是佛教纪念性节日。
宋代腊月初八的民俗活动中引入了佛教因素。
传说佛祖因为牧女煮的乳糜粥而得救,终于腊月初八成道。
为纪念此事,人们于此日煮粥献佛。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六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其原料可能是五种豆子。
宋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十二:“皇朝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
”南宋时代腊八粥原料是胡桃、松子、乳覃、柿子、栗子等。
明清时代,连皇宫也煮腊八粥,而且分赐百官。
当代最普遍的腊八风俗就是喝腊八粥,即用各种杂粮(大、小米、豆子等)所煮的粥。
由于佛教影响淡化,普通人一般把腊八粥当作一种富于营养的特殊食品来看待。
祭灶(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是民间送灶神回天的日子。
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
灶神的观念,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在初夏或腊日祭祀它。
宋代盛行于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
北宋范成大的《祭灶诗》详细叙述了当时男人们用美酒嘉肴款待灶神,希望它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当时,女性已不参与祭灶活动。
元代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记录祭灶的祭品是花饧米饵(糖饼)和糖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