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1. 引言1.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集中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与生产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群众更加关注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问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强,而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渐凸显,导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含了经济领域的矛盾,还涉及了社会、环境、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矛盾。
这种变化,对我们认识社会、研究社会、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2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变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变迁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多次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阶段性。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逐渐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也暴露了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一轮的变化。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更强调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民生保障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也将对未来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2. 正文2.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原因2000字对于一个文字助手来说太多了,我可以给你一个简短的摘要,你可以根据需要再进行详细展开。
浅谈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浅谈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面对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状况,不少教师对教材中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把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过时。
理由是:中国目前具备相当齐全的民生用品制造体系,全世界许多民生用品都是“MADE IN CHINA”,已不能说中国存在着“落后的社会生产”。
曾有作者撰文,希望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修改。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呢?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真的已经变化了吗?就此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国社会所处的阶段没变1.现阶段主要矛盾概念的提出及含义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矛盾和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者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否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对此,党的“八大”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根据这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定,“八大”确定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政治路线。
事实证明,中共“八大”这种对主要矛盾的论述及据此而确立的政治路线,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实际的。
“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关于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规定,是“八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含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并指出这个阶段的根本特征是“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精品】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再认识
【精品】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再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经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等方面。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不发达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主要体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当前生产力水平制约的不足之间的矛盾。
再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理解:1. 基本矛盾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没有消失的矛盾。
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思想和物质之间的矛盾,是社会运动的内在动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经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 主要矛盾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当前存在、当前约束、当前需要首先解决的矛盾。
它是从多种矛盾中提取出来、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一种矛盾。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不发达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统一性和多样性都是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特点。
基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主要矛盾是当前最为突出的。
基本矛盾具有普遍性,主要矛盾则具有局部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可能有所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解决。
4.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中,也必然涉及到基本矛盾的解决。
通过解决主要矛盾,可以推动基本矛盾的解决。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不发达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可以推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经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再认识应该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特点、矛盾规律,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浅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浅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作者:宗敏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4期摘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本文通过分别分析社会矛盾的内涵,得出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矛盾解决矛盾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92-02十九大的召开意味着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的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阶段性的主要矛盾也不断随之变化。
在上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已经对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进行了阐释,在当时的社会发展环境中,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生产力间的矛盾,在此之后党的各大会议中都沿用这个社会矛盾进行阐述。
社会矛盾的变化也反映出了我国新时代发展的特征。
一、“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人类的需要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政治三个层次;物质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
首先是满足最基本的衣着、食物、住所、出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
人们的需求总是与某些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需求,没有必要与特定的条件分离。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在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物质供给方面已得到相应的满足,物质方面也逐步呈现出多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人们对子女教育、家庭医疗、自我的社会保障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也更加重视。
因而,我国现如今的社会主要矛盾依旧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难以满足这一需要之间的矛盾。
而今,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转型为“美好生活需要”。
“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对党组织和国家提出的最新要求,它的内容相对更加广泛,首先是客观硬需求,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其次是软需求,这是在客观硬需求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及幸福感、社会环境的安全和自我获得尊重等。
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专题研究|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文/毕玉梅摘要: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
准确判断与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重要依据。
必须要把握这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用以推动各项工作的完成。
关键词: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对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一、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概念,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体现着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反映了一种社会形态某个发展阶段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规定、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即次要矛盾。
反映到实际工作中,主要矛盾就是指中心工作、主要环节和工作重点。
在分析事物及其发展时,要全力找出和把握主要矛盾,因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具体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路线和有效的方略,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70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哲学原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几次转变。
从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从土地改革完成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1956年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确论断,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然而到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却作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继承了党的八大的思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规范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我国迈入新时代之际,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重大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本文主要针对这三次主要矛盾的演变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四个维度进行阐释。
从唯物论的维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看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我们党自创建以来,在近百年的历程里,不论弱小还是强大,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直面问题与矛盾,敢于修正错误,敢于刮骨疗毒,不断自我革新与进步,时刻准备着攻坚克难。
1956年党的八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基于当时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内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
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以下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
①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③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九政主干知识点速查
九政主干知识点速查一、“之”类1、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
4、强国之本:改革开放。
二、“主”类1、依法治国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公有制经济。
4、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
5、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以公有制为主体。
6、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7、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三、“心”类1、诚实的核心:善。
诚实做人的核心:践约守信。
2、尊重自然的核心:保护环境。
3、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4、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6、一切工作的中心(“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P43初三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9、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0、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11、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2、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
四、“最”类1、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2、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对他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3、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4、公民权利最重要、最有效的保障(维护公民权利最有力的武器):法律。
5、公民权利的最基本特点:广泛性。
6、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
7、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8、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宪法。
党员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答: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党的指导思想?答: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答: 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4. 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目标?答: 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 到建党一百年时, 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建国一百年时,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基本实现现代化.5. 党的基本路线?答: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把我过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6. 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答: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7. 党的群众路线?答: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8.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答: 密切联系群众9.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答: 脱离群众10. 党组织讨论问题必须坚持的原则?答: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11. 如何理解党的领导?答: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12. 申请入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答: 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 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 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 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 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3. 党的宗旨答: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4. 党员的义务?(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 带动群众为经济发答: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思考
2020年第10期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重大理论判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又一次伟大结合,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了重要战略引领作用。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蕴含了党的人民主体思想一般而言,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因不同矛盾、矛盾各方的对立斗争,其主要矛盾会在自我扬弃中不断变化,在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矛盾特征。
不同于某些国家政治、文化、种族矛盾交织、社会矛盾更替频繁的现象,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体制上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科学完整和运行高效的作用,在稳定和化解社会矛盾方面体现出独特的制度优势。
在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上,党便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这一朴素的人民需求与社会生产的矛盾论述,由十一届六中全会继承和延伸,直至党的十九大以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论述方式呈现。
党始终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引,坚持矛盾问题导向,紧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终将人民置于主体地位的高度,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和根本任务。
通过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础矛盾的发展,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和分化,逐步实现人民普遍富契机,让中国粳稻贡米之乡闻名遐迩。
昌邑区土城子村高洪泉,瞄准南方君子兰美好的市场前景,回到家乡开发了总投资2180万元的温室花卉种植项目,2018年效益达到450万元,共带动150余名村民创收近147万元。
2019年又增加10栋君子兰养殖规模,改造22栋温室,建设瓜果基地,这一项又创收240万元。
土城子村还规划了花卉基地、民俗小镇、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努力由传统农业乡村向特色旅游小镇转变。
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新发展
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新发展易晓芸摘要:新中国建立以来,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主要矛盾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但是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我们需要客观的看待和正视这些矛盾,并努力通过自身的发展来解决,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其经验,最主要的就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
一、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曾经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但是随后毛泽东又否定了这个论断,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客观的看待了中国的主要矛盾,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只能靠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3)简答: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第二,才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如果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就没有政治保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就不会成功。
例题: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是:A.为人民服务 B.爱国主义C.诚实守信 D.团结互助2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价值取问是A.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B.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C.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D.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二) ①“利己不损人”: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③“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面乐”;⑦“得人心者得天下”;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⑨“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
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逻辑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逻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逻辑」导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演进。
这一变化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日益深化。
本文将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逻辑展开探讨。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无法满足。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等,积极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变化的产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结果。
虽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仍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举措。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的变化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变化的产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的结果。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改革创新的全面深化等重要举措。
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发展逻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发展逻辑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发展、变化和解决。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的科学判断。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社会主要矛盾。
简单来说,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
那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我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一、经济方面的矛盾在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那时候,人们普遍生活水平较低,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迫切。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意味着,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收入差距、环境污染等。
二、教育方面的矛盾在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我国教育方面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育质量较高;另一方面,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
三、社会保障方面的矛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越来越大。
现在,我国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不足。
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未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四、生态环境方面的矛盾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生态环境问题。
现在,我国生态环境方面的主要矛盾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我们需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绿色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错,社会生产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与人类需要的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发展生产力使其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
3.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改变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因素,大胆进行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教育的变革,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生机与活力的运作机制,并有丰富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功能的发挥。教育需要创新,创新教育推动着教育创新。
再次,改善制约创新教育的因素需要教育创新。应当指出,目前仍存在着不少制约创新教育的因素。制约着创新教育的主要问题包括: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上的欠缺;办学条件的制约,师资、经费、设备不足等。
具体说来教育创新主要包括: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怎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创新的核心问题。建立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创新的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将教育创新思想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将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贯穿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首先,教育创新的概念与内涵。所谓教育创新,就是要对现行教育中一切不适合于学生创造力生长的方面进行调整和变革,以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教育创新是一个集合概念,涉及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其中对于当前大学开展创新教育 尤为重要的方面有:一是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当今时代,教育的任务是要教育学生怎样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索精神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等在内的素质教育。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二是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步伐;三是探索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四 是创建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创新教育培训,众所周知,当今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多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师资,其自身对于创新教育的理解是推动创新教育的关键;六是改革学校的治理文化,树立人才观念,强化人文情怀,斥官僚主义主义思想,提高效能。
浅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192现代交际·2018年14期作者简介:宗敏,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浅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宗敏(延安大学 陕西 延安716000)摘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本文通过分别分析社会矛盾的内涵,得出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
关键词:新时代 社会矛盾 解决矛盾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92-02十九大的召开意味着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的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阶段性的主要矛盾也不断随之变化。
在上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已经对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进行了阐释,在当时的社会发展环境中,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生产力间的矛盾,在此之后党的各大会议中都沿用这个社会矛盾进行阐述。
社会矛盾的变化也反映出了我国新时代发展的特征。
一、“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人类的需要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政治三个层次;物质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
首先是满足最基本的衣着、食物、住所、出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
人们的需求总是与某些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需求,没有必要与特定的条件分离。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在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物质供给方面已得到相应的满足,物质方面也逐步呈现出多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人们对子女教育、家庭医疗、自我的社会保障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也更加重视。
因而,我国现如今的社会主要矛盾依旧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难以满足这一需要之间的矛盾。
而今,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转型为“美好生活需要”。
论述类阅读: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
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展理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目前,中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
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
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
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
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
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
改革,不管是经济体制改革或是政治体制改革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出了新的概括。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言,它是目的,但对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标来说,它又是手段,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同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紧密相联。
只有改革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发展,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社会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
任何社会改革或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囿于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之后,没有具体回答这些问题。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断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是完全适合的,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斯大林在去世前一年,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但他没有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未能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判断的失误,我国曾经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结果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等其他方面的体制。
这种体制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对调动有限的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工程,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逐渐转化为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体制。
这种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以为所有制越纯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在经济运行方面,忽视和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平均主义,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这些弊端的存在,压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长期僵化的体制,再加上“左”的思想的干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认识到要振兴中华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
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历史的经验已证明,旧的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适应情况下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所以意义是解决上述矛盾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
任何社会改革或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它同资本主义社会等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虽然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我们必须按照具体情况,解决上述各种矛盾。
但是,在解决了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
正是这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既然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也就有根本的不同。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则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得到解决,可以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