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教案(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教案(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长安一中张建刚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和私有制的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获得政治权利,各国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相继进行变法。

当时的秦国地处西部边陲,政治经济制度相对落后,给其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

秦国统治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献公开始就着手改革。

大规模的封建改革是在秦孝公统治时期(前361—前338)实现的,而这场改革是秦孝公依靠商鞅进行变法来完成的,故习惯上称之为“商鞅变法”。

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对促进秦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进入高二,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

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2.能力与方法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 通过本节课学习,引导孩子们理清商鞅变法的原因(背景)、内容、结果和历史作用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南门徙木”的原因,通过分析“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的原因,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通过相关视频导入本节课2 以教材为主线,帮助分析变法原因、措施和效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感知商鞅变法的艰辛进程,体会商鞅变法坚韧不拔的精神2 商鞅变法塑造了秦人“勇于外(公)战,而怯于内(私)战”的精神,这也是以后几千年中华民族不屈服外来侵略精神的源头!学情分析武屯镇是商鞅变法的始发地,我们武屯高中近几年生源基础薄弱,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融入课堂,本节课将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法-------即变法原因、变法内容、变法效果三部分,同时剪辑了相关的视频,既活跃课堂氛围,又让孩子们能直观领会商鞅变法的效果!从而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特别是军事与经济部分难点:1 南门徙木的作用2 为什么说商鞅虽死,但秦法未亡?教学过程:基本教学过程分四步第一步:课前准备,预习教材通过视频导入本节课,在直观感知秦军强大威力中,激发孩子们在教材和本节课中去探寻秦军强大的缘由。

第二步:教学过程一变法前夕1 变法背景1)国内因素①经济上: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农业经济落后②文化上:秦国社会风气十分落后,民风彪悍,诸子百家中竟没有一个秦国人③政治上:由于秦国经济、文化落后,在战国七雄会盟过程中,往往不被重视,刚刚即位的秦孝公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发布《求贤令》,决心变法图强!(让同学们明白,秦商鞅变法与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大的国际背景密切相关)2)时代因素①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宣扬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就有法家变法强国的思想②政治上: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打败别的诸侯国,纷纷走上变法图强的道路,魏文侯率先变法强国,拉开了各诸侯国变法自强的序幕-----2 商鞅其人李悝《法经》公叔痤魏惠王秦孝公3 南门徙木的作用(※师生共同讨论:商鞅变法前“南门徙木”的原因是什么?-----取信于民,树立国家威信)二变法内容1 军事措施:①爵位 ②贵族 ③平民④什伍制2 经济措施:①土地私有合法 ②奖惩 ③垦荒3 行政措施:①建县制②什伍连坐制度 ③轻罪重刑 ④焚书坑儒(※师生共同讨论:战功奖励,轻罪重罚的作用是什么?-----使得秦国民风大变,由此,秦人勇于外战,而怯于内战!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三变法效果1 前340年,挫败魏国,收回河西故地-----河西五郡(俗语来历:三十年河东[魏强],三十年河西[秦强])※前338年,秦军大败三晋联军于岸门2 前312年,大败楚国,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领土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刺激秦国逐渐把统一六国作为秦国的战略目标!四评价商鞅变法:1 变法后的秦国相继挫败魏国、楚国,夺取大片领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商鞅虽死,但秦国从此成为东方六国心中梦魇与虎狼之国!皆商鞅变法之功!3 商鞅变法为历代变法强国提供了典范!(※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商鞅变法顺应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强国的趋势和潮流!)第三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四步:课堂反思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山西省实验中学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4课_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教案

山西省实验中学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4课_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教案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试用)山西省试验中学 贺光明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页(总 页)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情境导入:历史话剧直播室正在上演……旁白: 公元前335年的一天,两位邻居正在谈天……甲:商鞅变法之后,我们秦国的经济有了很大进展,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加强了,现在我们是最强大的国家。

乙:国家是富强了,可是商鞅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很多农夫的土地都被地主强行买去了,农夫只能靠给地主打工维生了。

甲:商鞅变法后,我们的社会安定了很多,现在晚上睡觉不关门都没人偷东西。

乙:可是老百姓还并不都这么认为,他们每天都战战兢兢的,可怕一不当心犯了什么法而被割鼻子,甚至杀头。

你再看看现在路上行走的人,大部分都是脸上刺字的罪犯。

甲:总之,我觉得商鞅是对的,我支持变法。

乙:既然变法对,那商鞅为什么最终被五马分尸了?老师:看到这幕话剧,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不仅当时的人这么看,很多历史学家对于商鞅变法及商鞅本人也是爱之深、恨之切,那么,商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变法有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学习商鞅变法。

板书: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进入正课:首先让我们依据历史规律来调整一下学习思路:商鞅为什么要变法?——怎样变法?——产生什么后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一、为什么要变?是否可行?——背景老师提示:本目解决变法的背景问题:即商鞅为什么要变法?变法是否可行?请同学阅读课本第一目的内容,查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老师:把握关键词“落后”,归纳为富国强兵的抱负和极端落后的现实之间的冲突。

§科§网Z §X §X §K]来源学+科+网同学:商鞅变法对秦的影响有利有弊 来源:]同学阅读课本第一目,提取有效信息老师提示留意提取信息的条理性、精确 性和全面性1、 必要性:战国初期,秦国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清单一历史背景变法的前夕1.变法的背景(1)战国初期,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他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广纳贤士。

2.变法的准备(1)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

(2)商鞅与旧贵族展开论战,进行变法宣传,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3)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3.变法的展开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深化认知]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夺权。

直接原因是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

清单二军事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1.实行军功爵制度(1)内容: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

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2)作用: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编制什伍组织(1)内容: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

凡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都是国家后备兵源,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

(2)作用: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深化认知]军功爵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宗法分封制的基本原则,是打击旧贵族、扶植新兴地主阶级的重要措施。

清单三经济措施废除井田,奖励耕织1.废除井田(1)内容: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2)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2.奖励耕织(1)内容: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其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全家要被罚作官奴。

商鞅从三晋地区招徕无地的农民到秦国垦荒。

(2)作用: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衡水赛”一等奖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衡水赛”一等奖

选修1第二单元第4课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
b.认识并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客观评价商驶变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运用材料、问题归纳法以及讨论等多种形式的能力
b.提高分析、理解和比较、归纳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们的远远见卓识、大无畏精神
b.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c.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增强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
1.分析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特点及历史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四、教学流程。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最新教育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最新教育文档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内容和特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重点难点】商鞅变法。

★创设情景先秦史(远古时代——秦公元前221年统一)回顾时间线索: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组织探究——知识梳理一、商鞅变法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基本特征、政、经、文方面)2、秦国国情:(1)战国初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落后于六国。

具体表现:农业生产:社会习俗:秦穆公后的国势:(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下达《求贤令》,决心变法图强。

3、商鞅个人:(1)阐述富国强兵之术,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

(2)与旧贵族展开论战,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作了舆论准备)(3)南门徙木,为改革造声势,取信于民。

二、主要措施与内容: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1、政治上(上层建筑)(军事上)(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内容:意义:(2)建立什伍组织。

内容:目的:作用:2、经济上:(1)废井田,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

作用:(2)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招秤农民垦荒:作用:(3)统一度量衡。

3、政治上:(1)废分封,建立县制。

内容:作用:(2)推行什伍连坐制度。

作用(3)实行严刑峻法(轻罪重刑)。

4、文化上:焚烧诗书。

目的:5、社会习俗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单过等。

三、历史作用(评价):1、推动秦国社会发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2、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政策。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I)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1)了解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商鞅变法前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

(2)熟悉军功爵制,什伍制,县制,奖励耕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1)比较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的异同,理解商鞅变法的成效和影响。

(2)体会商鞅在变法过程中的作用。

(3)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解释商鞅变法的原因,认识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商鞅虽死,新法犹存”的原因,以及讨论商鞅为人处世方式对改革的影响形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确价值观。

b5E2RGbCAP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教学的实际,我将战国时期的特征、商鞅变法内容与成效确定为教学重点,而商鞅变法的原因、特点及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plEanqFDPw三、教学内容分析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有代表性、效果最明显、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革。

当时秦国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怎么改的?效果如何?有什么启示?下面我们就做一些分析。

DXDiTa9E3d第一,为什么要进行变法?首先,它是由战国时期的形势决定的。

公元前4 7 5年至公元前2 2 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从经济角度看,春秋以来以铁农具的广泛应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为标志,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量的私田被开垦出来,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形成。

他们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纷纷要求变法。

从政治角度看,经过春秋时期长期战争,至U 战国时期形成了齐、魏、赵、韩、秦、楚、燕七国争雄的局面。

各国诸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剥削,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先后进行社会经济、政治改革,掀起变法运动。

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这场变法运动中重要组成部分。

RTCrpUDGiT从思想文化角度看,百家争鸣为战国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中历史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1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学习难点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奠定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商鞅变法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又为什么能够成功是本课的任务。

活动2【活动】课前预习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商鞅变法的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宗法分封制破坏,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新兴阶级日益壮大。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3)社会(军事):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战争的需要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4)思想:百家争鸣中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2.商鞅变法的原因:(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作用: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国家财政,增强了国家实力。

但是重农抑商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经济领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政府能切实有效的行使权力,同时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县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利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2.4《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1)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2.4《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1)岳麓版选修1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大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卫鞅的成长历程;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基本技能: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3.情感培养: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

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勇于改革,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二、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三、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课件(29张)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课件(29张)

3)统一秦国度量衡
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 封建国家的经济政策影响最大?为什么?
商鞅新法规定,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 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其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 不事农作的,全家都要罚作官奴。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 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3、政治方面
范围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
商鞅变法的特点 :
变法的 核心
农战 1)措施最全面、彻底;
2)历时最久;
法治 3)推行力度最大;
4)成效最明显;
一、变法的前夕 二、变法措施 三、变法的意义及影响
1、收富国强兵之效
“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 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①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新法适应了时 代发展的趋势。
② “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人人遵守。 ③变法非常彻底,秦国社会已经沿着变法的 轨道向前发展而无法逆转。
3、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如:刑法严酷,容易导致暴政
(2)重农抑商:
压制工商业,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 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 意识的弱化
无论在政治、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 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秦孝公下《求贤令》
三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司马迁《史记》
公元前361年, 商鞅便带着李 悝的《法经》 ,只身入秦。
商鞅变法一开始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展开论战
在秦孝公 支持下,商鞅 与保守势力展 开论战,为变 法扫清了思想 障碍。
——《史记》
一、变法的前夕 二、变法措施 三、变法的意义及影响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4【教学设计】《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4【教学设计】《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和影响意义,让我们了解到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得秦国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全中国的基础,也成功地把法家思想带进上层建筑,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下列具体知识: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结局和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培养学生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变法前商鞅舌战旧贵族,勇于和旧势力进行斗争;变法中奖罚分明,不畏强权,坚决处罚纵容太子犯法的旧贵族;秦孝公死后,旧势力反扑,商鞅被车裂而死,但秦法未亡等史实,使学生明确变法是不同阶层利益的再分配,充满着矛盾和风险,商鞅不畏强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1、分析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特点及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从而认识改革的曲折性。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通过一张图片引出今天的主题“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二、进入新课(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历史作用;2.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研究秦国强盛的原因;3.培养学生审视历史并从中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和文献阅读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简述商鞅变法背景,并提问:1.商鞅变法是哪个时期的变法?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 讲解(30分钟)1.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秦国作为当时的小国与强国周、韩和齐相比较,地理位置劣势。

商鞅变法改变了这种情况。

–商鞅变法大大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消除了藩国和诸侯国,加强了县级行政机构的权力。

这为秦国后来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取消了奴隶制以及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了土地平均制和苛政。

这些改革措施也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秦国强盛的原因–独特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流民制度等。

–充足的人力资源:通过不断征服和吸纳外族,秦国的人口得到了大幅增长。

–强大的经济实力:苛政下民力归公的制度,加上土地税收和战争掠夺,使得秦国拥有了强劲的经济基础。

–先进的军事技术:铁制武器、轻便灵活的战斗队形。

3.研究商鞅变法对今天世界的影响3. 练习(30分钟)1.组织学生进入文本,阅读相关文献,提取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2.合作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并就商鞅变法和现代政治制度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

4. 归纳总结(10分钟)通过小组发言,学生总结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强盛的影响。

同时与现代的社会创新进行思考。

5. 作业推荐(5分钟)在家阅读更多文献,总结《孟子》中的谋略和智慧,和改革方案中的相似性。

并讨论如果今天再次变法,需要对国家进行什么样的改革。

三、教学心得总的来说,本课时通过引导学生走进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历史的作用,从多个维度探究其中深层的智慧和影响。

并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之后进行比较思考,培养学生探寻问题的能力;聚焦学生思维的提升与智力的觉醒,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互,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 通过本节课学习,引导孩子们理清商鞅变法的原因(背景)、内容、结果和历史作用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南门徙木”的原因,通过分析“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的原因,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通过相关视频导入本节课2 以教材为主线,帮助分析变法原因、措施和效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感知商鞅变法的艰辛进程,体会商鞅变法坚韧不拔的精神2 商鞅变法塑造了秦人“勇于外(公)战,而怯于内(私)战”的精神,这也是以后几千年中华民族不屈服外来侵略精神的源头!学情分析武屯镇是商鞅变法的始发地,我们武屯高中近几年生源基础薄弱,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融入课堂,本节课将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法-------即变法原因、变法内容、变法效果三部分,同时剪辑了相关的视频,既活跃课堂氛围,又让孩子们能直观领会商鞅变法的效果!从而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特别是军事与经济部分难点:1 南门徙木的作用2 为什么说商鞅虽死,但秦法未亡?教学过程:基本教学过程分四步第一步:课前准备,预习教材通过视频导入本节课,在直观感知秦军强大威力中,激发孩子们在教材和本节课中去探寻秦军强大的缘由。

第二步:教学过程一变法前夕1 变法背景1)国内因素①经济上: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农业经济落后②文化上:秦国社会风气十分落后,民风彪悍,诸子百家中竟没有一个秦国人③政治上:由于秦国经济、文化落后,在战国七雄会盟过程中,往往不被重视,刚刚即位的秦孝公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发布《求贤令》,决心变法图强!(让同学们明白,秦商鞅变法与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大的国际背景密切相关)2)时代因素①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宣扬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就有法家变法强国的思想②政治上: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打败别的诸侯国,纷纷走上变法图强的道路,魏文侯率先变法强国,拉开了各诸侯国变法自强的序幕-----2 商鞅其人李悝《法经》公叔痤魏惠王秦孝公3 南门徙木的作用(※师生共同讨论:商鞅变法前“南门徙木”的原因是什么?-----取信于民,树立国家威信)二变法内容1 军事措施:①②③平民④什伍制2 经济措施:①②③垦荒3 行政措施:①建县制②③④焚书坑儒(※师生共同讨论:战功奖励,轻罪重罚的作用是什么?-----使得秦国民风大变,由此,秦人勇于外战,而怯于内战!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三变法效果1 前340年,挫败魏国,收回河西故地-----河西五郡(俗语来历:三十年河东[魏强],三十年河西[秦强])※前338年,秦军大败三晋联军于岸门2 前312年,大败楚国,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领土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刺激秦国逐渐把统一六国作为秦国的战略目标!四评价商鞅变法:1 变法后的秦国相继挫败魏国、楚国,夺取大片领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商鞅虽死,但秦国从此成为东方六国心中梦魇与虎狼之国!皆商鞅变法之功!3 商鞅变法为历代变法强国提供了典范!(※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商鞅变法顺应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强国的趋势和潮流!)第三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四步:课堂反思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通过本节课学习,引导孩子们理清商鞅变法的原因(背景)、内容、结果和历史作用
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南门徙木”的原因,通过分析“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的原因,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相关视频导入本节课
2 以教材为主线,帮助分析变法原因、措施和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感知商鞅变法的艰辛进程,体会商鞅变法坚韧不拔的精神
2 商鞅变法塑造了秦人“勇于外(公)战,而怯于内(私)战”的精神,这也是以后几千年中华民族不屈服外来侵略精神的源头!
学情分析
武屯镇是商鞅变法的始发地,我们武屯高中近几年生源基础薄弱,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融入课堂,本节课将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法-------即变法原因、变法内容、变法效果三部分,同时剪辑了相关的视频,既活跃课堂氛围,又让孩子们能直观领会商鞅变法的效果!从而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特别是军事与经济部分
难点:1 南门徙木的作用
2 为什么说商鞅虽死,但秦法未亡?
教学过程:基本教学过程分四步
第一步:课前准备,预习教材
通过视频导入本节课,在直观感知秦军强大威力中,激发孩子们在教材和本节课中去探寻秦军强大的缘由。

第二步:教学过程
一变法前夕
1 变法背景
1)国内因素
①经济上: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农业经济落后
②文化上:秦国社会风气十分落后,民风彪悍,诸子百家中竟没有一个秦国人
③政治上:由于秦国经济、文化落后,在战国七雄会盟过程中,往往不被重视,刚刚即位的秦孝公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发布《求贤令》,决心变法图强!
(让同学们明白,秦商鞅变法与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大的国际背景密切相关)
2)时代因素
①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宣扬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就有法家变法强国的思想
②政治上: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打败别的诸侯国,纷纷走上变法图强的道路,魏文侯率先变法强国,拉开了各诸侯国变法自强的序幕-----
2 商鞅其人
李悝《法经》公叔痤魏惠王秦孝公
3 南门徙木的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商鞅变法前“南门徙木”的原因是什么?-----取信于民,树立国家威信)
二变法内容
1 军事措施:
①爵位②贵族③平民…什伍制
2 经济措施:
①土地私有合法②奖惩③垦荒
3 行政措施:
①建县制②什伍连坐制度③轻罪重刑…焚书坑儒
(※师生共同讨论:战功奖励,轻罪重罚的作用是什么?-----使得秦国民风大变,由此,秦人勇于外战,而怯于内战!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三变法效果
1 前340年,挫败魏国,收回河西故地-----河西五郡(俗语来历:三十年河东[魏强],三十年河西[秦强])
※前338年,秦军大败三晋联军于岸门
2 前312年,大败楚国,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领土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刺激秦国逐渐把统一六国作为秦国的战略目标!
四评价商鞅变法:
1 变法后的秦国相继挫败魏国、楚国,夺取大片领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商鞅虽死,但秦国从此成为东方六国心中梦魇与虎狼之国!皆商鞅变法之功!
3 商鞅变法为历代变法强国提供了典范!
(※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商鞅变法顺应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强国的趋势和潮流!)
第三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步:课堂反思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范围广,时间比较紧。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优化教学内容。

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既有利于创设问题情景,特别是尽可能的联系我们身边的历史事件,以此来激发今天年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与此同时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尽管如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本人接受新知识相对慢,特别是课件的制作,难免有不到、不尽完善之处,望各位同仁不吝指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