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2023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历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春秋战国时期旳改革商鞅变法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首:历史发展旳多样性。
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旳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增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旳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旳规律。
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目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从改革旳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波及经济社会关系旳组合和各阶层利益旳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旳抵御,这就决定了改革旳复杂性。
阐明改革之路波折而艰巨。
从改革旳成果来看,这9场改革有成有败。
决定改革成败旳原因有:①改革与否顺应历史时尚,遵照社会发展规律。
②进步旳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旳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旳高下强弱,以及改革者方略方针与否得当。
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原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从改革旳作用来看,成功旳改革能极大推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梭伦改革变化了雅典贵族专权旳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旳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旳第一步。
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发明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华旳希腊文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旳国家,为后来秦旳统一奠定了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粉碎了天主教会旳精神禁锢,为西欧资本主义旳发展发明了思想条件;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种近代化国家。
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旳坚强不屈、百折不挠旳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商鞅坚持公开颁行旳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旳,坚决依法予以惩罚,以大无畏旳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究竟,获得了重大胜利。
(完整版)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高中历史选修一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历史影响:(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大统一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高中历史选修一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历史影响:(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大统一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选修一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归纳
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 (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 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 本身的局限 (2)反对势力的强大
5、对生产力影响不同: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 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 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 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 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 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 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 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 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 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 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4、根本目的不同: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四、特点: “公平”、“中庸”
五、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六、影响 1、积极: (1)经济: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
障,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 工
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政治;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 予
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2、局限——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1)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2)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二、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 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科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1、背景: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确立。
贵族政治上垄断国家政权、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使得公民大会沦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经济上盘剥平民。
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
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社会矛盾,国内形势更为紧张;麦加拉占领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
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
2、改革(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基础,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的多寡享受政治权利。
动摇了贵族政治基础,为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4)进行民主化改革,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5)组建公民法庭(公民陪审法庭),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基本特点:梭伦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走中间路线。
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长久稳定和发展,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又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但又不使其过分强大。
4、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顺应了时代的需要;采用了可行的措施;梭伦既是全权的立法者,又严格遵循法治精神,为法律制度的推行树立了尊贵守法的典范。
5、历史影响:(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商鞅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1、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考点归纳
课标要求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总结
改革一、思路(1)实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变革(解放与发展生产力)(2)目的: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3)类型:①社会内部局部调整统治措施的改革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4)根源:旧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原因:①旧制度本身存在缺陷②制度完善,统治者滥用(6)特点:艰巨性、多样性(追求客观、理性至上)(7)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自上而下(8)评价①标准:是否对社会发展起作用②基本思路:分析当时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在多大程度适应这一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发展起什么作用(9)分析改革成败原因①历史潮流②新旧势力对比③配套措施④改革者素质⑤外部环境(10)改革成功重要条件①改革家远见卓识②社会互动③顺应历史潮流,促进思想解放④正确政策⑤先进理论指导(11)启示①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的调整、改良②人类进步需要改革③改革教训值得汲取④由于涉及利益重新分配,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刀光剑影,比革命温和⑤只要改革有利于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就值得肯定⑥改革应适应国情,顺应民意,不能照搬照抄(12)革命与改革区别①背景不同(平和、动荡)②根本目的不同③方式、力量不同(和平、暴力)④对生产力发展影响不同(不会造成对生产力的破坏、对生产力造成一定破坏)(13)比较改革思路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结果、作用二、革命(1)根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2)根本目的:用暴力破怀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理想的社会制度(3)领导力量:下层群众发动,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4)评价人物标准: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三、梭伦改革㈠背景⒈爱琴文明时期(BC.30—BC.12世纪):君主制⒉荷马时代(BC.11—BC.9世纪):氏族公社⒊古风时代(BC.8—BC.6世纪):民主制奠基确立⒋古典时代(BC.5—BC.4世纪)民主制的成熟——走向衰落,先后被马其顿、罗马征服㈡原因1、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知识提纲】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提纲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10)苏联新经济政策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1)罗斯福“新政”;(12)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
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历史上重大回眸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回眸》这个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系列与历史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1.法国大革命:在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一场以民主、自由和平等为核心思想的运动,即法国大革命。
这场运动推翻了旧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知识点包括:三级会议、1789年法国革命、重要人物如路易十六、拿破仑等。
2.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一场工业化的革命,这就是英国工业革命。
知识点包括:纺织工业革命、煤炭和铁矿资源的开发、蒸汽机的发明、独立发明家与企业家、工厂制度、劳动条件改善、城乡差异、资本主义的形成等。
3.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一场由工人和农民领导的革命,即十月革命。
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知识点包括:旧俄国社会、沙皇专制、布尔什维克党、列宁、农民起义、红军、全民所有制等。
4.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美国爆发了一场为争取独立而进行的战争,即美国独立战争。
这场战争使得美国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知识点包括:殖民时期、不平等对待、独立宣言、华盛顿、合众国宪法等。
5.中国近代变革: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运动,目的是要改变积弱落后的国家面貌。
知识点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6.德国统一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历了一场为实现德国的统一和民主而进行的运动。
这场运动成功将德国各邦联合起来,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知识点包括:德国分裂与三国同盟、统一派与分裂派、普鲁士王国、巴黎和约、威廉一世等。
7.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发生了一场基于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维新运动,即明治维新。
人教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简介1.梭伦改革(1)贵族政治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民众法庭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3)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本专题主要讨论古代雅典的梭伦改革,内容包括改革前的社会状况,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认识改革的必要性,结合梭伦“公正”“中庸”的价值观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弘扬梭伦不记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2.商鞅变法(1)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秦国“初租禾”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什伍连坐法轻罪重刑废除“世卿世禄制”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焚烧诗书“为田开阡陌封疆”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制户赋(口赋)革除戎狄风俗迁都咸阳商鞅变法的特点(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本专题主要讨论战国时期的秦国变法运动,内容包括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颁布的主要法令及其特点、改革的成效以及商鞅个人的结局等。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结合时代特征理解商鞅变法的实质与特点,认识变法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学习改革家商鞅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与历史的责任感。
3.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九品混通”民族歧视政策盖吴起义(2)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新租调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本专题主要讨论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包括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历史作用。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从少数民族发展的角度认识改革的背景与内容,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认识改革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学习孝文帝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接受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优秀品德。
4.王安石变法(1)“三冗”“两积”庆历新政(2)“制置三司条例司”“富国之法”(经济改革措施)“强兵之法”(军政改革措施)“育才之法”(教育改革措施)“三不足”精神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本专题主要讨论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内容包括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相同点(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不同点(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第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比较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近代化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1)不同点:A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最新整理)
税法
之
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赋税,得到实惠。
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 强制农民借贷;利
青苗法 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收 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 息偏高,农民负担
货后还本付息
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依然沉重
4
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 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 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 为免役钱
(三)作用:⑴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⑵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⑶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1、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忽视北部边境,忽略军事改革;(3)后继乏人。
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水(根);(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以及孝文帝的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一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并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
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突出
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
戍法”;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积弱 积贫
积弱
局面
的形
成 背
积贫
2、在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 “恩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一梭伦改革1、背景: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确立。
贵族政治上垄断国家政权、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使得公民大会沦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经济上盘剥平民。
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
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社会矛盾,国内形势更为紧张;麦加拉占领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
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
2、改革(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基础,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的多寡享受政治权利。
动摇了贵族政治基础,为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4)进行民主化改革,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5)组建公民法庭(公民陪审法庭),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基本特点:梭伦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走中间路线。
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长久稳定和发展,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又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但又不使其过分强大。
4、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顺应了时代的需要;采用了可行的措施;梭伦既是全权的立法者,又严格遵循法治精神,为法律制度的推行树立了尊贵守法的典范。
5、历史影响:(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商鞅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1、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2)魏楚等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社会动荡。
4、文化:(1)“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变法:目的:富国强兵中心:“农战”与“法治”内容:前期:a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后期:a废井田,开阡陌。
B推广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历史作用:1、政治上:(1)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2)秦国基本上建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有利条件: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安定,经济恢复;(2)民族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广大农民徭役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目的: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内容:(1)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设立三长制,制定俸禄制度,不许官吏自筹,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4)革除旧习: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穿汉服。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作用: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大统一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背景(1)社会危机:a北宋统治者集中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形成积弱积贫局面;b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c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内容经济上富国之法:目的-改变积贫局面(1)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
(2)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
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3)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4)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
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5)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6)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军事上强兵之法:目的-改变积弱局面(1)将兵法: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提高军队战斗力。
(2)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3)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
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
(4)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产量、质量得到提高。
政治上育才之法:目的-培养变法人才(1)改革科举:以经义取士。
(2)改革学校制度。
使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
历史作用和教训作用:改变了积贫局面:原因:各项措施取得成效,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西部边境得到巩固和开发。
教训:(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扰,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
(3)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欧洲宗教改革1、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黑暗统治核危机(1)根本原因: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在欧洲社会处于支配地位,实行大一统神权统治;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起来;西欧民族国家兴起;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直接原因:由于四分五裂的国家状况,德国成为天主教国家中手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矛盾最为尖锐,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因此宗教改革首先从德国发生。
(3)导火线: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标志:“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2)主张:反对赎罪券;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认为教徒的就不靠教皇、圣礼和善功,只能靠终生悔改,即信仰即可得救;认为普通教徒和教士没有区别,全体教徒皆教士;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简化天主教复杂的圣礼,神甫可以娶妻;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3)成果: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产生的新教派称“路德宗”,在德国和北欧传播;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3、加尔文改革(1)主张:许多主张与路德相似,如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简化圣礼等。
但是他的主张更加激进,更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把信仰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思想;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有节制、忍耐等美德;神职人员有选举产生,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主张把日内瓦建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等。
(2)成果:产生的新教派称“加尔文宗”,在英国、法国、尼德兰等地传播。
4、英国宗教改革(1)内容:颁布“至尊法案”,规定英王是教会的最高首脑;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断绝英国交汇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2)影响:由国王自上而下进行,目的是强化王权,建立附属于国王的民教教会。
推行者是国王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保留了天主教的残余,后来又兴起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徒运动。
5、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与影响(1)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影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但反封建斗争不彻底,仍存在教派纷争和宗教迫害。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一、背景政治方面: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下,但掌握实权的埃及封建统治集团马木鲁克内部争权夺利,导致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方面: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
阶级关系:捐税名目繁多,阶级矛盾尖锐。
对外政策:闭关自守,极力排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乱世”崛起:穆罕默德•阿里在复杂的形势下登上埃及的政治舞台并控制了统治实权。
国际关系:英法的争夺曾使埃及民族矛盾尖锐,但英法最终被赶出埃及,然而西方国家的威胁仍然存在。
二、改革的性质、内容、影响1、性质:封建性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2、内容:经济:(1)实行土地国有,废除各种杂税;(2)大力兴修水利,鼓励农民广泛种植经济作物;(3)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建立近代企业;政治:(1)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立最高国务委员会并设立各级地方行政机构;(2)铲除马木鲁克势力;军事:(1)废除雇佣兵役制,实行征兵制;(2)改变旧军队,建立新军队;(3)学习西方技术,按西式方法训练军队;文教:(1)创办各类学校,邀请外国专家讲学;(2)选派埃及青年出国留学;(3)翻译欧洲各种专著。
3、影响:(1)积极: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加快埃及近代化进程;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稳定了社会秩序;军事力量增强,获得民族独立;推动埃及文化事业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2)消极:阿里很快走向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道路,并最终削弱了国力。
4、失败的原因(1)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和残暴性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和对外扩张,是地主阶级图强自救的改革,并未能改变封建制度。
(2)改革未获得人民支持。
改革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为了壮大军事力量和对外进行战争,阿里向人民征收重税,并强制人民参军,激化了阶级矛盾,使改革失去广大人民的支持,激起他们和其他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
(3)改革本身面临许多困难。
a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带来多少利润,资金匮乏,使工厂难以扩大再生产;b管理不善,阿里实行中央集权,工厂的原料、机器和燃料的供给、人力的配备、计划的制定等均由政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