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属”用法详解

合集下载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

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

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备考锦囊”]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一、夯实文言实词三类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以“引”为例:本义意义拉开弓牵、拉拉长抽、拔出伸着拿引申义带领承担举荐、提拔延请援引引导掉转例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吭高歌(成语)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初中文言常见实词、虚词意义及用法汇总(2)

初中文言常见实词、虚词意义及用法汇总(2)

初中文言常见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汇总180个必背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 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通假字
⑴可与不:通“否”。 可与不 ⑵ 臣愿 奉 璧西入秦 : 通 “ 捧 ” , 用手托 臣愿奉 璧西入秦: 。 拜送书于庭 ⑶ 拜送书于 庭 : 通 “ 廷 ” , 接受朝拜和 处理政务的地方。 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召有司案图:通“按”,察看。 召有司案 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秦自缪公以来, 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仔细。 仔细。
辞:
辞决而行(辞别)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臣等不肖,请辞去(告辞) 臣等不肖,请辞去(告辞)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豕人立而啼 丁壮号哭,老人儿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文言文基础实词词类活用

文言文基础实词词类活用

文言文基础实词词类活用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古诗文基础实 词 (二)了解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继续学习、积累多义词,掌握部分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记忆一.知识点讲解:(注意:不要强调概念,尽量淡化概念,重在引导学生熟悉语法现象,积累素材。

)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和等。

名词作动词在表达中,有时候某个名词临时具有动词的意义和功能,叫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晋军.函陵。

——《》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例: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例: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例: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例: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例:未云.何龙。

云:形成云 例: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渔网,意谓用网捕捞 例:皆指目..陈胜。

指:指指点点。

目:看着。

形容词作动词把形容词按动词的使用,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

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

《国语·吴语》两个例句中,老,幼、慈皆为形容词,在这里做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敬爱,爱护。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做动词用,分别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

数量词作动词把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译文: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译文: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一、实词的概念实词是语言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它能够直接指称事物、表示行为或者描述性质。

在文言文中,实词通常是指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等词类。

二、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的特点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以古代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这些文言文具有古老、庄重、严谨的特点。

在这些文言文中,实词的运用尤为重要,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和含义。

三、重点实词解释1. 吾:表示“我”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用于诗歌、文章中表示个人的身份和情感。

2. 昔:表示“过去”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常常用来引述古代的事物或时刻,表达过去的故事或事件。

3. 民:表示“人民”的意思,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多用于描写人类的集体或者裙体。

4. 犹:表示“还”、“仿佛”或“如同”的意思,用来表达近似或比喻的含义,常用于古诗词、文章中。

5. 乃:表示“就是”、“便是”或者“才是”的意思,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用来表示事物的确定或者强调。

6. 或:表示“或者”、“或许”、“有时”等意思,是表示选择、疑问或者可能性的连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

7. 惟:表示“只”、“唯一”或“而”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章、诗歌中,表示唯一或者强调的语气。

8. 斯:表示“这”、“这个”或“此”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

四、实词解释的重要性在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时,对重点实词进行解释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实词的正确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实词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熟悉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实词解释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五、总结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是理解古代文言文意义和内涵的关键。

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X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X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

“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文言文实词常见用法汇总

文言文实词常见用法汇总

文言文实词常见用法汇总1、爱:①爱,亲爱,友爱。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②亲爱的,心爱的。

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③爱护,爱戴。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怜惜,爱惜。

《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

”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⑤舍不得,吝啬。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

《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②抚,握。

《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

”③控制,抑止;放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④查看,巡察。

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

”⑤核查,查验。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语”即本此义。

3、白:bái ①白色。

《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

”[白丁]无功名的人。

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

”②光亮,明亮。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③纯洁,皎洁。

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明白;洗雪。

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

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

《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②拜访,拜见。

《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③拜谢。

《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④授予官职。

《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⑤接受官职。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文言实词属的用法

文言实词属的用法

文言实词属的用法文言翻译zhǔ(1)<动词>连接。

《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于魏。

”《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2)<动词>跟着。

《垓下之战》:“项王渡江,骑能~者百余人耳。

”(3)<动词>撰写。

《屈原列传》:“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4)<动词>通“嘱”。

托付。

《岳阳楼记》:“~予作文以记之。

”[又]劝;劝请。

《赤壁赋》:“举酒~客。

”(5)<动词>通“嘱”,看。

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盘桓瞻~。

”shǔ(1)<动词>归属;隶属。

《琵琶行》:“名~教坊第一部。

”(2)<动词>管辖。

《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无夸何也。

”(3)<名>部属。

《陈涉世家》:“徒~皆曰:‘敬受命。

’”(4)<名>家属。

《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贫则面语之。

”(5)<名>类;辈。

《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属和]随人唱歌。

[属文]写作。

[属意]意向专注于。

[属怨]结下仇怨。

文言个别实词用法一、假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

“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

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

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狐假虎威虚情假意假痴不颠假道伐虢假公济私不假思索天假其年弄虚作假二、间推导提示:间的本义是“门缝”。

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

“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

“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

成语助记:挑拨离间间不容发疏不间亲伯仲之间三、见推导提示:“见”的本义就是“看见”。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一、词类(一)1.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实在的词。

2.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二)实词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或时地的名称。

比如:桌子、早晨、秋天、广东。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

比如:跑、挑、爱、恨。

3.形容词。

表示形状、性质、状态。

比如:大、小、美丽、善良、雪白、墨绿。

4.数词。

表示数目或次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比如:六、第七。

5.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

比如:个、颗、条、捆。

6.副词。

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

比如:很、都、全。

7.代词。

起代替和指示作用。

比如:你、我、他、这、那。

(三)虚词1.介词。

主要用于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标明跟动作、状态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

比如:自从、依据、靠、因为、由于、为了、对于。

2.连词。

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因果等。

比如:和、跟、同、或、或者、并且、但、但是。

3.助词。

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

比如:的、地、得、着、了、过。

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意义:词的意思。

用法:词在句中的作用。

1.之代词:(1)他、它、她、他们。

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2)这。

之二虫又何知。

助词: (1)的。

羔羊之皮。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翻译时可不译。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3)宾语前置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到、、、、去。

沛公引兵之薛。

(5)时间+之顷之。

2.以(1)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宫之奇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4)原因。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因为。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6)介词,用。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7)介词,凭借、、、身份,按照。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8)介词,在、、、时候。

(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9)连词。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供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与成语助记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孰、属、数、率、素、师、释、输、庶、速(学生训练版)

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与成语助记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孰、属、数、率、素、师、释、输、庶、速(学生训练版)
典例及出处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促织》)
② 动词 ③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殽之战》) 今释令与故事而假不敬之法(《汉书·冯野王传》)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名词

涣兮若冰将释(《老子》)
⑥解除,消除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史记•秦始皇本纪》)
词性
词义
① 动词
②遵循,沿着
(4)率 shuài
典例及出处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治平篇》)
① 副词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史记·韩长孺列传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成语助记】 率土之滨:沿着王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百兽率舞:各种野兽,相率起舞。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
【成语助记】
(7)释 shì
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解兵释甲:解,解除;释,卸下。解除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参战。
杯酒释兵权: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涣若冰释:犹言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子·学弈》)
数词 表示约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副词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形容词 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3)数 shǔ shù shùo cù
【成语助记】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数米而炊: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 数典忘祖: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属的意思文言文

属的意思文言文

属的意思文言文属,指事物所属的类别、范畴或归属关系。

在古代文献中,属的用法非常广泛,既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名词或形容词。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它们的用法。

一、动词“属”“属”作为动词,意为“归属于、隶属于、属于”。

例如《左传·僖公十二年》:“晋人之所居,属于齐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国人居住的地方归属于齐国。

二、名词“属”“属”作为名词,有以下几种用法:1. 指事物所属的类别、范畴或归属关系。

例如《庄子·逍遥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与人类同属于自然界中的万物之一。

2. 指家族、宗族或门第。

例如《左传·僖公十年》:“晋侯之属,皆以为不可。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侯的家族成员都认为这件事不可行。

3. 指某一类事物的集合。

例如《荀子·劝学》:“夫学者,所以立志也。

所以明道也。

所以纠谬也。

所以辨惑也。

所以治业也。

所以鉴微也。

所以知人也。

所以定分也。

所以属物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立志、明道、纠谬、辨惑、治业、鉴微、知人、定分和归属事物。

三、形容词“属”“属”作为形容词,意为“归属的、隶属的、属于的”。

例如《左传·僖公十年》:“晋侯之属,皆以为不可。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侯的家族成员都认为这件事不可行。

综上所述,“属”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词语,它可以作为动词、名词或形容词,用法非常灵活。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广泛应用,它不仅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归属关系,还可以用来表示家族、宗族或门第,以及某一类事物的集合。

18个虚词120个文言实词详解

18个虚词120个文言实词详解

18个虚词、120个文言实词详解18个虚词、120个文言实词详解(2011-08-0418:08:45)转载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文实词讲解

文言文实词讲解

文言文实词部分考情分析:1、文言文实词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6分,几乎每年必考。

2、题型:①、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②、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

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教学目标】1:掌握课本上文言文里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3.能根据语境来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小升初考试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需要学习掌握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难点: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

因此学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教学过程】文言实词有下列特殊情况,一般是考这些内容。

1、通假字2、词类活用、古今异义3.4一次多义,知识点后面会详细讲解,我们先看下怎么做这类文言文实词的试题。

【方法指导】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2.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3.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4.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中考145个文言文实词详解

中考145个文言文实词详解

中考145个文言文实词详解01、比:①并列,靠近②及,等到(……的时候)02、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浅陋无知,见识短浅03、兵:①兵器,武器②军队③战争04、病:①生病②毛病③辱,耻辱05、乘:坐、架(车)06、持:①拿着,握着②掌握③保持④一只手从下托扶⑤控制,挟制⑥对立,对峙07、从:①跟从,跟随(求学于) ②听从,顺从③采取某一种办法④自,由08、达:①通②豁达,心怀宽阔③表达,传达④得志,显贵⑤通行的,共同的09、当:①在(某时,某处) ②应当,应该③将要,就要④占着,挡着,阻挡⑤对着,面对⑥掌管,主持10、道:①路,途②道理,规律③道义④说,讲11、得:①得到,收获(看到,看见)(领会)(找到)②能够,可以③同“德”,感恩12、尔: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②指示代词,这,那③近④形容词或副词词尾⑤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13、伐:①砍伐②攻打,讨伐14、犯:①侵害,危害②触犯,违犯15、方:①方圆,周围②区域,地方③将,将要16、负:背,以背载物17、赋:一种文体18、更:①交替,轮换,更换②又,另,还③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19、苟:①苟且,不严肃②姑且,暂且③连词,如果,假设。

20、故:①过去,原来,照旧②原因,缘故③所以,因此④特意21、顾:①回头看,看,看见(环顾,四顾) ②拜访③还,反而22、观:①仔细看,看(观赏) ②景象23、归:①归来,返回②归还③归属,归依(归到一处)24、过:①经过②次,回,遍③过去,过后④过失,过错⑤犯过失,犯错⑥过分,过于⑦超过,过了25、好:喜欢,爱好26、号:①大叫,呼啸②称号,别号27、还:①返回②交还,归还28、会:①会合,聚会,集会②盟会,宴会③适逢,正好,恰巧29、惠:①恩惠,(给人以)好处②同“慧”,聪明30、及:①到,至②等到……时③比得上④以及,和,与31、极:①尽头,极点,穷尽②到极点(直达) ③很,非常32、计:①计算,计量②盘算,谋划,商议③计谋,诡计,策略33、济:有利,有益34、假:①假装,与“真”相对②借35、间:①中间②期间③间或,偶尔④夹杂,参与36、简:①挑选②选拔37、见:①看见,看到②拜见,谒见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38、竭:尽,完(耗尽,消失) (全部用上)39、尽:①完,没有了(吃光) ②全部,都(毫无保留)40、进:①前进,与“退”相对②到朝廷,出来做官③进献,奉献41、居:①停留②居住,安居③处在,处于(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42、举:①举起,抬起②选拔,推荐43、具:①具备,具有②器具,用具③通“俱”,全部,详细地44、俱:①一起,在一起②全,都45、聚:集合,征集46、遽:①立即②就,竟47、决:①决断,判定②解决48、绝:①断②与世隔绝的③极,非常④停止,消失49、类:①类推,类比②类似,像50、临:①靠近②来到③面对,对着④正当,将要,就要51、虑:①考虑,打算②思虑,思想,心思③担心,顾虑52、论:①说②议论,谈论③评定,判定53、漫:随意,随便54、明:①明亮,光明(透亮)(普照,明媚) ②清楚,明白,明确③英明④次,下一个55、名:①名字,名称②命名,给……取名③名声,名望④有名,出名⑤说出,指出56、命:①命令,号令②任命,委派③教导,告诫④生命,性命⑤规律,法则57、难:①不容易,困难②灾难③反驳,驳诘,诘问58、平:①平坦②填平,铲平③平常,往常④公平,公正59、戚:①悲伤,忧愁②亲属(指族外)60、强:①强悍,强大②竭力,尽力(勉强,硬要) ③有余,略多61、窃:偷取62、请:①请求,请你(允许)我做(某事) ②请求,请你做某事63、穷:①生活困难②穷尽,完结(走到尽头,走完) ③极64、求:①寻找,寻求②探求,探索,追求,谋求,奢求③索取,要求,需求④乞求,请求65、取:①拿②索取(要回) ③获得,讨取(招致)(开辟)④选取,采用66、去:离开②失去,损失(花掉) ③去除,除掉④距,距离67、全:①完整,整个②保全68、任:①责任,职责②委任,任用③处理69、入:进入,与“出”相对(深入)(跳入)(注入)(进宫廷)(进入朝廷,在国内)70、若:①香草名,杜若。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 d 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 a 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 a 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ch e 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 e ng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属的文言文意思

属的文言文意思

属的文言文意思
属,指事物隶属于某一类别,可以用在不同的语境中。

以下是属在文言文
中的不同意思和用法解释:
一、作名词,指归类分类
属,作名词,多指分类。

比如“品类之属”,指某一种物品的分类。

又如,“鸟兽之属”,指鸟和兽的类别。

又如,“田地之属”,指田地的分类。

二、作动词,指隶属于、属于、归于
属,作动词,一般后面接“于”,表示隶属于、属于、归于。

常常用在描
述某一事物和类别的关系上。

比如,“儒家之属”,指某个哲学流派属于儒家
门派。

又如,“此事不属于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指某个事情不是某人职责范
围之内,与其无关。

三、作形容词,指适合、相称
属,作形容词,指适合、相称。

例如,“乐于此属游戏”,指某人适合这
种游戏。

又如,“此种作品不属于他的口味”,指某个作品不适合某人的口味。

四、作连词,指陈述孰输孰赢
属,作连词,意为陈述孰输孰赢。

如“我之有由谁属?”指自己的成功或失败,是归于自己的努力,还是归于他人的棋高一着。

总的来说,属在文言文中表达的主要是隶属关系、归类分类和适合相称的概念。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文言实词“属”用法详解

文言实词“属”用法详解

TAG:文言实词属用法详解文言实词属用法详解读音一:shǔ①类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曹刿论战》译文: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过秦论》译文: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类人替他们谋划②等,辈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③隶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琵琶行》译文: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④系、是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⑤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扁鹊见蔡桓公》译文: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读音二:zhǔ~①连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三峡》译文: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②跟随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③连缀,撰写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缀,撰写)《张衡传》译文: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④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岳阳楼记》译文: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⑤委托,交付以兵属蒙恬。

《史记李斯列传》译文:把兵权交托给蒙恬⑥表巧合。

适逢,刚巧,恰好。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⑦适才,刚刚。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译文: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G:文言实词属用法详解文言实词属用法详解
读音一:shǔ
①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曹刿论战》
译文: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过秦论》
译文: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类人替他们谋划
②等,辈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③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琵琶行》
译文: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④系、是
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⑤掌管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
读音二:zhǔ
①连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三峡》
译文: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
②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③连缀,撰写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缀,撰写)《张衡传》
译文: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
④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译文: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⑤委托,交付
以兵属蒙恬。

《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把兵权交托给蒙恬
⑥表巧合。

适逢,刚巧,恰好。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⑦适才,刚刚。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译文: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