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2分共20分)1.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1分)一群结构比较简单、繁殖迅速的最微小的生物总称。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2.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
(1分)菌落彼此相连形成片叫菌苔(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3.IMVIC试验:是一组区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生化试验(1分),I——吲哚试验,M—M.R(甲基红)试验,VI—二乙酰试验,C—枸橼酸盐试验(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4.免疫活性细胞:在免疫细胞中,受抗原刺激后,能特异地识别抗原决定基(1分),并能分化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5. 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1分),而又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是由巴斯德创立的,故称为巴氏消毒法。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6.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1分),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基的特异性抗体。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7.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这个生态系是由微生物和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8.灭活疫苗:又称死苗。
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后,病原微生物仍保持其抗原成分的免疫原性。
(1分)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并用其制成的疫苗,称灭活苗。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9.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1分)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10.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由某些病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环境中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第二章 知识点1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教学单元1:微生态系统与微生态平衡
知识点1:微生态系统
一、微生态学与微生态系统的概念
微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与宿主
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以及与 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 微生态系统: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 宿主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 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即基因)相互交流的统一 的生物系统。
参与矿物质代谢(厌氧菌使肠道氧化还原电位(eH)降低,Fe2+容易被吸收)
B.对宿主有害的物质流动 .产生有害物质(肠道群菌在宿主肠道通过代谢过程): 如组织胺、H2S、 吲哚、亚硝酸盐等 .合成致癌物质 --- 亚硝胺: 硝酸盐 细菌 亚硝酸盐 细菌 亚硝胺(致癌物) 例如:腌腊制品中使用硝酸盐
种群内个体间
协作: 低密度群菌时(资源共享、一方.双方受益) 竞争: 高密度群菌时(资源争抢、一方.双方受害)
共生关系(中立、栖生、互生、助生) 颉颃关系(竞争、偏生、寄生、吞噬)
不同种群间
(4)功能: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功能是经典生理功能的补充。 A.营养作用:
促进营养物质消化:胞外酶、乳糖酶、脂肪酶含量高。
宏观外环境
间接作用
组成:正常微生物群 直接作用 宿主的微环境(组织、细胞、代谢产物) 系统中各组成间关系:由物质、能量、信息“三流”运转来实现的。
分解与合成
(1)微生态系统物质流动:宿主
分解与合成
微生物群
微生态系统物质流动
环境
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 A.对宿主有益的物质流动
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肠道细菌产生的乳糖酶、麦芽糖酶) 参与蛋白质代谢(肠道内蛋白质或氮含量增高) 参与脂肪代谢(胆固醇含量较无菌动物高2倍:脂肪酶)
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试题一、名词解释:1、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体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具有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生命科学分支。
2、生态区:在动物体内有许多区域的地理环境相近,但有含有许多性质相异的系统和器官。
3、峰顶群落:演替阶段到最后趋于稳定与环境达到平衡时就形成了峰顶,即群落形成已达到高峰。
所以称为峰顶群落。
4、定位转移:是指微生物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者是本来无微生物生存的位置上的一种现象。
5、感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动物体内原籍菌群或固有菌群发生易位数量发生增减或易主。
6、中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处于同一环境时不发生任何相互影响。
7、栖生:又叫单利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受利,另一方不受任何影响。
8、互生: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互相受益。
9、助生:又叫互惠共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共同生长的微生物互相受益的专性关系。
10、竞争:又叫拮抗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为获得能源空间或有限的生长因子而发生的争夺现象。
11、偏生:又叫单害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产生抑制对方生长的因子,前者本身不受影响或反而受益,后者的生长受到不利影响。
12、寄生:由寄主和寄生物组成,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其中直接获取营养使其遭受损害。
13、吞噬:是指一种微生物吞入并消化另一种微生物。
14、微生态平衡:是指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周边环境(包括寄主)之间的统一体。
15、微生态失调:正常微生物群之间以及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的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16、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镜或其它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
17、肠炎:是指肠道的卡他性、僵硬性、粘液性、出血性、纤维素性与坏死性炎症,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或下痢。
18、便秘:是大肠机械运动的异常,主要症状是排便困难、不适、直肠膨胀和不完全排空、整体消化道的排空时间延长。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Microbial Ecology绪论1. 名词解释: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
生物+非生物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
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
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
4动物微生态的营养调控
宿主 免疫:免疫缺陷、同位素照射、营养失 调、疾病等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都能引 起微生态失调。 遗传:不同种属的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组 成和数量不同。 生理功能:胃酸减少或增多,都会影响胃 内正常菌群减少;肠蠕动加快或减慢,都 会影响微生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
微生物菌群 自身状态 与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2、作用机理
(1)从微生物作用方式的角度 优势种群说: 微生物菌群中的优势种群对整个种 群起决定作用。 微生物夺氧说:微生物添加剂进入消化道后迅速 繁殖,消耗肠内的氧气,降低局部的氧分子浓度 膜菌群屏障说:有益微生物可竞争性抑制病原体 在肠细胞上定植,排除或控制潜在的病原体 “三流运转”理论:微生态制剂可通过改善机体免 疫系统和肠道功能,保证了微生态系统中基因 流、能量流和物质流的正常运转。
3、微生态失调与微生态平衡的转化
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的转化过程 互生 环境 生态平衡 微生物菌群平衡 抗生 偏生
生态失调 微生物菌 群失调
生态失调 微生物菌 群失调
4、微生态失调与动物健康
动物微生态失调 菌群失调、定位 转移和内源感染
影响动物的健康 和生产性能
第三节 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调控
营养供给与动物微生态环境的关系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对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调 控 化学益生素饲料添加剂的应用与动物微生 态环境的调控
微生态营养
Microecology and Nutrition
内容
概述 动物微生态营养原理 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调控
第一节 概述
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营养
一、微生态学
1、最早(1977):德国Rust提出,认 为: 微生态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2、康白:研究正常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其与宿主关系的学科 3、何明清: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内环 境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细胞水平和分子 水平的生态科学。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存在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系之间及微生物与动物体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人体而言,成年人体内及体表大约携带14131271克的微生物细胞,其总数为10个,而人类自身的细胞只有10个,即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自身细胞的10倍。
因此,现代医学将这些正常微生物视为机体的组成部分,它们参与了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营养、免疫、生物拮抗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和衰退的全过程,是一个象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运动、生殖、泌尿、内分泌、被皮一样的系统,被称为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那么,微生态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在动物体的消化道内,稳定殖居的微生物群系是相当庞大的,约含十万亿个微生物,分别来自四百个不同的细菌类型。
可以想象在如此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内,微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种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群与其动物体内、体表相应的生态空间相互作用的生理性统一体,就构成了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属于动态平衡,其中占多数的优势种群对维持微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优势种群主要包括双歧杆菌、优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
一、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主要栖居于人和动物的小肠下部及大肠,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专性厌氧,对其宿主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如营养、生长发育、生物拮抗、免疫等方面。
二、优杆菌:优杆菌又名真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阳性,专性厌氧,是动物肠道内非常重要的生理性细菌,对宿主具有营养、生物拮抗、免疫和代谢方面的作用。
三、乳酸杆菌:乳酸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微需氧,乳酸杆菌在体内正常的无害定殖,能合成维生素,辅助食品消化,帮助营养吸收,促进宿主代谢,克服腐败过程,降低宿主血胆固醇,增强宿主对乳酸的耐受力。
四、类杆菌:类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专性厌氧,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能参与宿主不能消化的纤维素、果胶等物质的降解过程,合成叶酸等营养物质,与其他肠道菌一起完成胆汁、胆固醇的代谢。
(完整版)反刍动物微生态
葡萄球菌、微球菌、链球菌和乳酸菌等, 在牛犊哺乳期是瘤胃的优势菌, 当牛犊长大逐渐采食草后, 这些特有的菌系退缩至瘤胃壁, 变成附着于瘤胃上 皮的菌系。
相通的隔室,按食物运转次序,从前到后分别叫做瘤胃、网胃、瓣胃、皱胃。 前3个胃室合称前胃,不分泌胃液,主要靠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消化饲料, 其中瘤 胃最大, 占复胃的85% ;第四个胃室即皱胃才有真正的胃腺,可分泌胃液,其消 化作用和单胃动物的相同。
哺乳动物偶蹄目的驼科、鹿科、 长颈鹿科和牛科的动物都有反刍胃, 故称反刍动物。
究瘤胃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也有将本法列为体外试验的。
2 . 尼龙小袋法将试验的粗饲料置于尼龙小袋中, 通过接管注入瘤胃内, 经 过一定时间取出小袋进行分析研究。
3. 悉生动物试验使用这一方法, 可将纯培养或按一定比例混合的瘤胃细菌、 厌氧真菌, 以及原虫注入悉生动物瘤胃内, 研究这些微生物的作用, 测定反刍动 物对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和生长因素的需求等。这是近年来研究中使用较多的 一种方法。研究所得的数据较为可靠, 但所需费用较高。
双歧杆菌除能合成B 族维生素外, 还产生抗菌物质。其抗菌活性与形成的 酸和抗菌物质有关。双歧杆菌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与乳杆菌相似。此外,双 歧杆菌还可改善肠蠕动, 促进钙、维生素D 和铁的吸收。
肠杆菌是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代表之一, 具有极为广谱的抑菌作用。
乳酸菌
双歧杆菌
肠杆菌
胃肠菌群的构成及功能
三、细菌在幼龄反刍动物体内的定植
度和氧化- 还原电位等。因此, 必须经常加入营养物质和排除最终代谢产物。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
02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 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 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
称。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微生物 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 旋体等八大类。
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 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 应强、易变异等八大特点。
探讨如何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对动物疾病进 行预防和治疗,包括疫苗研制、药物筛选 等。
前沿动态介绍
01
新型微生物检测技 术
如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测序技 术等在兽医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
02
微生物组学研究进 展
阐述微生物组学在揭示动物微生 态与疾病关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 果。
03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 疫学交叉研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检样品和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通过底物显色反 应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微生物。
05
动物感染性疾病的 诊断与治疗
动物感染性疾病概述
定义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 现的动物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 菌性、寄生虫性等。
抗感染治疗
选用敏感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控制感染。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感染或并发症, 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包括护理、营养支持、对症治 疗等。
免疫治疗
使用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 等,提高动物免疫力。
预防控制
加强饲养管理、疫苗接种、消 毒等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动物微生物学知识
动物微生物学知识简介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科学,主要包括动物肠道微生物学、动物体内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及其应用、动物体内致病微生物的传播及防控等方面的知识。
动物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动物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机制、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以及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动物微生物学的知识。
动物微生物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以存在于动物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不同部位,并与动物形成共生关系。
在动物体内,微生物与宿主动物相互作用,对宿主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影响。
动物肠道微生物动物的消化道是微生物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其微生物群落组成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对于动物的营养吸收、免疫系统发育和维持肠道屏障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纤维、合成维生素和酶,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同时,肠道微生物也可以产生抗菌物质,对抗致病微生物的入侵。
动物体内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常见的有乳酸菌和酵母菌等。
益生菌可以通过抗菌活性、竞争性排除、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来保护宿主。
在动物生产中,适当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消化吸收率,减少百分率微生物的生长,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动物体内致病微生物动物体内也存在一些致病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动物的感染和疾病。
常见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致病微生物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并对其免疫系统和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导致一系列的疾病症状。
动物微生物学的应用动物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动物健康的维护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一些动物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
益生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免疫功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态。
在动物饲养中,添加益生菌可通过改善动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抵抗力,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饲料成本。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总的要求:1.课程编号:2.本大纲适应的专业:四年制动物医学专业3.总学时及学分:总学时为100~110学时〔视教学周数而定〕总学分为7~8个学分〔按每16学时为1个学分计〕4.该课的先修课程为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等。
5.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该课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它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很强的技术性质。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技术。
以便为学习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其中家畜传染病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流行病学等与本课程的关系最为密切。
6.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应到达以下目的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分类特征、遗传与变异机理,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生长繁殖的条件。
熟悉和了解畜禽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致病因子、致病机理及基本的诊断和预防方法。
〔2〕实验技能方面:系统练习和掌握兽医微生物的基本实验室操作技能、细菌的各种染色法和形态观察、主要病原菌的基本形态观察、常规培养基的制备、细菌别离培养和移植、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病毒的鸡胚培养、常规血清学试验及实验室诊断技能,为开展病原微生物学诊断奠定良好基础。
7.课程内容改革新大纲是在兽医微生物学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而编写的,和原有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特点:〔1〕课时安排: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细菌总论与各论,病毒总论与各论,免疫学基础以及其它类型的微生物四部分。
在学时分配上适当向细菌、病毒总论和免疫学基础三大块上倾斜,其中理论课60~70学时,实验课39~42学时〔含实验室考试〕。
理论课和实验课单独开课。
〔2〕教学内容:即注重强化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又注重增加新知识、新内容。
总论部分结合原有内容,结合相关内容发新进展,深化教学内容,注重补充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等前沿的知识,激发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完整版)反刍动物微生态
纤毛虫
鞭毛虫
瘤胃中的纤毛虫
一、纤毛虫的分类和主要形态特征
瘤胃中常见的纤毛虫主要有两大类——全毛虫目和贫毛 虫目。
(一)全毛虫目
主要的科为均毛虫科,瘤胃中有三个属:① 均毛虫属;②密毛 虫属;③布契利氏属,在瘤胃中较少见。这三个属的数量仅为瘤胃 纤毛虫的1% ~5% 。
全毛虫的纤毛虫全身均匀覆盖纤毛,运动速度较贫毛虫快。虫 体长度为80 ~160μm。均毛虫属个体较大,密毛虫属的个体较小。 采用新鲜的瘤胃内容物,能在光镜下见其形态。这类纤毛虫在有氧 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比其他种类长,而在幼龄反刍动物体内最先建立 该虫区系。
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rumen
1 微生态空间及微生态组织 2 胃肠菌群构成及功能 3 瘤胃中的纤毛虫 4 瘤胃中的厌氧真菌 5 瘤胃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6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第一节、微生态空间及微生态组织
一、微生态空间
( 一) 消化道结构特点 反刍动物消化道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有复胃,也称反刍胃或多室胃,包括4个
微生态空间及微生态组织
一、微生态空间
( 三) 消化道微生态空间 反刍动物消化道的微生态空间, 瘤胃仍具代表性。瘤胃内的微生物主要分
布于瘤胃液中, 附着于进入瘤胃内的饲料颗粒上和瘤胃壁的上皮等部位。瘤胃 液内的细菌多具粘附结构, 主要为菌毛和糖须。糖须是一种多糖体脂蛋白, 可 使细菌固定, 形成微菌落, 并在上皮细胞表面粘附。许多细菌靠多糖纤维固定 于进入瘤胃的饲粒颗粒上。
蛋白质、尿素 等含氮化合物 瘤胃微生物
菌体蛋白
提供能量
发酵产生 挥发性脂肪酸
微生态空间及微生态组织
三、研究瘤胃微生态学的方法
( 一) 体外试验 连续发酵法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部分模仿瘤胃所进行
第二章 微生态学基础
(3)免疫刺激:动物体内存在的正常微生物群, 可使宿主产生广泛的免疫屏障,正常动物血 清对许多微生物较无菌动物表现出较高的免疫 水平。
微种群:所谓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 数量的集合体,种群的组成层次是个体,但种 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组合。在微 生态中,微种群是指一定数量同种微生物个体 与其所占据的二维或多维空间生态位构成的统 一体。微种群不是分类学上的种,可能是分类 学上的科。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二、微生态组织
生态组织是指超机体(super-organism )组 织机构。 微生态组织的复杂性不亚于宏观的生态组织 微生态组织层次分为五个层次:总微生态系 ( whole microecosystem )、大微生态系 (infegrated micropopulation) 、微生态系 (micro-ecosystem)、微群落 (microcommunity) 、微种群 (micropopulation)。
(二)生态区(biotic area)
动物体 内有许多区域的地理环境相近,但又 含有许多性质相异的系统或器官,称之为生态 区,如动物体各个解剖系统如呼吸、消化、泌 尿、生殖等系统。 生态区的划分是相对的,具体划分要根据生物 物理、生物化学性质及定居微生物种类与数量 来确定 生态区既有宏观结构也有微观结构(插入图片 P16-17)
生态平衡(健康) 生态平衡(带菌) 生态失调(患病) 生态崩溃(主活) 生态崩溃(主死)
(四)、转换意义 1. 正常微生物群的本质:正常微生物群是指特定的种 属,特定的解剖部位,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微 生物与宿主互利的统一体。离开了这个概念,它就 不是正常的。可能是无关的甚至是致病的。 2. 致病性微生物群的本质:从生态学出发,感染是微 生物与其宿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一 种表现,地球上没有真正的致病性微生物,现有的 致病性微生物都是正常微生物群在宿主转换过程中 的一种微生态学现象。
兽医微生物学模拟题含参考答案
兽医微生物学模拟题含参考答案1、真菌孢子的主要作用是( )A、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B、进行繁殖C、抗吞噬D、引起炎症反应答案:B2、引起猪格氏病(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病原是A、里氏杆菌B、多杀性巴氏杆菌C、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D、副猪嗜血杆菌答案:D3、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的含义是()A、防止病原微生物、其他有害生物或物质传入实验室B、防止病原微生物等传出实验室C、做好实验室人员的自身安全防护D、以上都是答案:D4、正黏病毒科中对人和动物危害最大的是哪种病毒?A、B型流感病毒B、A型流感病毒C、C型流感病毒D、托高土病毒答案:B5、病毒复制过程的一般顺序是()A、吸附、脱壳、侵入、生物合成B、脱壳、侵入、吸附、装配和释放C、侵入、生物合成、脱壳、装配和释放D、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E、脱壳、侵入、吸附、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答案:D6、一般用于病毒的分离培养的细胞是()A、对数生长期的细胞B、贴壁期的细胞C、悬浮期的细胞D、潜伏期的细胞E、脱落期的细胞答案:A7、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于伪狂犬病毒的诊断()。
A、乳胶凝集试验B、ELISAC、PCRD、HA-HI答案:D8、关于“灭活菌苗”说法错误的是()A、接种剂量较大B、需多次注射C、不影响动物产品品质"免疫期较长D、需要加入佐剂答案:C9、猪圆环病毒的核酸类型()A、单股环状DNAB、单股线状DNAC、双股线状DNAD、双股环状DNA答案:A10、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于()。
A、痘病毒科B、冠状病毒科C、腺病毒科D、疱疹病毒科答案:D11、关于“猪瘟病毒”说法错误的是()A、病毒无囊膜B、感染怀孕母猪可导致死胎!流产C、荧光抗体染色法可快速检出组织中的病毒抗原D、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公认的有效疫苗答案:A12、病毒分离诊断的优点()A、阳性即可确诊B、适合快速诊断C、阳性检出率高D、操作简单答案:A13、用于分离病毒,采集病料不宜的做法是()A、急性期采集病料B、康复期采集病料C、病料低温保藏D、釆集新鲜病料E、抗生素处理病料答案:B14、经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处理而杀死细菌制备的疫苗是()A、减毒疫苗B、灭活苗C、新型菌苗D、基因工程苗答案:B15、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鞭毛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答案:B16、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有()A、消毒剂的性质B、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C、环境中的有机物D、以上都是答案:D17、有关荚膜描述错误的是()A、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鉴别细菌B、可增强细菌对热的抵抗力C、具有抗吞噬作用D、一般在机体内形成E、化学成分为多糖或多肽等答案:A18、下列细菌中繁殖最慢的是()A、大肠埃希菌B、丙型链球菌C、链球菌D、结核分枝杆菌答案:D19、在一个系统中感染病毒的细胞数与细胞总数之比,称为()A、MOIB、IFNC、TCID50D、RD50E、ID50答案:A20、关于小反刍兽疫的说法,错误的是A、主要感染偶蹄类小型反刍动物B、幼龄动物更易感C、免疫接种是该病最有效的防控措施D、我国没有该病的发生答案:D21、微生物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但与其他个体遗传物质的转移无关,称为()A、突变B、转化C、转导D、接合答案:A22、关于“猪瘟病毒”说法错误的是()A、黄病毒科瘟病毒属B、病毒主要通过采食侵入机体,最先定居于扁桃体C、属于DNA病毒D、病毒粒子呈球形答案:C23、不属于构成病毒持续性感染的机体因素的选项是()A、病毒抗原发生变异B、免疫耐受C、干扰素产生能力低下D、细胞免疫应答低下答案:A24、酒精消毒最适宜浓度是( )A、100%B、95%C、75%D、50%答案:C25、糖类和脂肪酸等物质的摄取采用哪种方式()A、单纯扩散B、促进扩散C、主动运输D、基团转移答案:D26、炭疽杆菌在猪的咽喉部位呈现()A、典型的竹节状B、球状C、螺旋状D、弯曲且粗细不均答案:D27、病毒的突变体获得方法中不属于物理诱变的是()A、基因重组获得B、紫外线照射C、X射线D、γ射线答案:A28、炭疽杆菌在含有青霉素培养基(0.5IU/ml)上出现“串珠现象”是()A、青霉素抑制细胞壁脂多糖合成B、青霉素抑制细胞壁肽聚糖合成C、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磷壁酸合成D、青霉素抑制芽胞壁胞壁酸合成答案:B29、炭疽杆菌丧失荚膜产生能力后,毒力会()A、减弱B、增强C、不变D、死亡答案:A30、能够引起神经毒和肝脏毒的毒素是()A、F-2毒素B、T-2毒素C、伏马毒素D、丁烯内脂答案:C31、朊病毒(或称朊毒体)的化学本质是()A、核酸和蛋白质B、核酸、蛋白质和多糖C、核酸D、蛋白质答案:D32、关于PFU说法错误的是()A、PFU是病毒的定量单位B、感染性病毒量用每毫升含有的PFU来表示C、测定病毒滴度可以用PFU表示D、PFU是空斑形成单位E、PFU是测定每毫升含有的细菌量答案:E33、关于病料采集说法错误的是()A、有病毒血症时采取血液B、呼吸道感染采取可以鼻咽洗漱液、咽拭子、鼻拭子C、脑内感染采取脑脊液D、肠道感染采集粪便标本E、随机选择部位采集标本答案:E34、形成中央芽孢且芽孢直径小于菌体宽度的细菌是()A、大肠杆菌菌落B、巴氏杆菌菌落C、炭疽杆菌菌落D、产气荚膜梭菌菌落答案:C35、关于煮沸消毒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煮沸100℃ 5min可杀死细菌繁殖体B、可用于一般外科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的消毒C、水中加入1~2%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到105℃D、不足以杀死所有细菌答案:D36、目前公认的细菌分类体系是()A、《伯吉系统细菌学手册》B、《伯吉系统微生物学手册》C、《伯吉系统原核微生物学手册》D、《伯吉系统真菌学手册》E、以上均不是答案:A37、“动脉炎病毒科”不包含()A、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B、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猴出血热病毒D、小鼠乳酸脱氢酶病毒答案:B38、螺形菌中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弧状或逗点状的细菌称为( )A、螺菌B、弧菌C、球菌D、杆菌E、以上都不是答案:B39、细菌所具有的细胞器是( )A、高尔基体B、内质网C、核糖体D、线粒体E、中心体答案:C40、外毒素经0.4%甲醛溶液处理后,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其抗原性称为()A、内毒素B、类毒素C、抗毒素D、肠毒素答案:B41、禽流感病毒 H 亚型分型的物质基础是A、核蛋白B、磷蛋白C、血凝素D、神经氨酸酶答案:C4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的组分是()A、脂质B、脂多糖C、磷壁酸D、肽聚糖E、蛋白质答案:C43、关于“死于炭疽的病畜尸体”说法错误的是()A、切开肋间采取脾脏B、可无菌操作从心脏采血C、可自耳根部采血D、严禁剖检答案:B44、炭疽杆菌在感染的动物体内,形态上通常是()A、有荚膜、无芽胞B、有鞭毛、有芽胞C、有荚膜、有芽胞D、无荚膜、无芽胞答案:A45、大肠杆菌在下列哪种培养基上培养显红色( )。
反刍动物微生态
反刍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反刍动物及其消化道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反刍动物是一类特殊的动物,它们拥有一种特殊的消化系统,能够有效地利用植物纤维、改善粗饲料的品质。
这种消化系统的关键在于微生物共生作用,其中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物质,从而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给反刍动物。
本文将从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微生物共生及其作用机制、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是其适应植物纤维消化的关键。
典型反刍动物的消化道包括瘤胃,其中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生态位被形成。
典型的反刍动物如牛、羊、马等拥有多个瘤胃,其中根据微生物的生态位和功能,分为瘤胃前室、瘤胃网、瘤胃书室和瘤胃皿室。
每个瘤胃都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环境,为不同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不同的生长条件。
在瘤胃内,纤维素会被纤维素酶降解成低聚糖,便于微生物利用。
同时,微生物分解植物蛋白质,产生氨基酸和其他营养物质供反刍动物吸收利用。
其次,微生物共生对于反刍动物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反刍动物消化系统内的微生物种类多样,包括细菌、真菌和原虫等。
它们通过生物组合的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粗饲料的降解、发酵和吸收过程。
例如,纤维素降解细菌通过产生成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为低聚糖,然后这些低聚糖又被另一类细菌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这些挥发性脂肪酸不仅提供了反刍动物所需的能量,而且还能够维持瘤胃微生物的酸碱平衡,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共生还能够合成其他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等,为反刍动物提供更全面的营养。
此外,反刍动物及其微生物共生体系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反刍动物的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
这些营养物质被释放到环境中,可作为植物生长的有效来源,促进植物的生产力。
其次,反刍动物通过啃食和踩踏等行为对植被进行控制,影响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反刍动物还通过改变植被的资源利用方式,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
另外,瘤胃微生物还能够降解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如农药、化肥残留物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压力。
0.水产动物微生态学-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微生态学名词解释1.正常微生物:动物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机体有益、无害、必须和不可缺少的微生物。
它与机体的免疫、营养、生物屏障、生物拮抗、传染病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2.正常微生物群:在动物和人类的内环境(主要是与外界沟通的腔道等)及皮肤,常常存在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即健康状态时)下,这一微生物层对动物不但无害,而且有益,故称其为正常微生物群,它对动物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是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态系,在特定生境的正常微生物群又称为原籍菌群,即寄居在特定个体体内的非但无害而且有益的微生物群落。
3.动物微生物学:是我国近20余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的并以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等理论为核心的边缘学科,属于生态学范畴。
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学科分支。
4.悉生动物:指用与无菌动物相同的方法取得饲养(剖腹取胎,在隔离器内饲养)、但明确的物体内所给予的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即凡含有已知的单菌(Monoxenie)、双菌(Dixenie)、三菌(Trixenie)或多菌(Polyxenie)的动物。
5.微生态空间:是正常微生物群赖以生存的宿主个体、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各层次环境。
6.微生态演替:是指正常微生物群,在自然和人工因素影响下,在宿主机体解剖部位的微生态空间中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7.演替峰顶:是在一个单一的生境内微生物群落由初级演替、次级演替或生理性演替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的稳定状态。
8.原籍菌群:正常微生物群是指一定宿主和一定位置存在的微生物群。
9.定位转移/异位:指微生物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上的一种现象。
10.微生态平衡: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
该组合在共同的宏观环境条件影响下,正常微生物群的各级生态组织结构与其宿主相应的生态空间结构正常的相互作用的生理统一体,该统一体的内部结构和存在状态就是微生态平衡。
吉林农大动物微生物学试卷【A】5088【答案】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学(A)考试时间:2012年 5 月16 日学生所在学院:动科专业:动医班级:5088-1、2、3、4 教师所在学院:动科学院教师姓名:胡桂学一、解释概念(共10题,每题2分,计20分)1.菌毛:某些细菌表明长出的比鞭毛短、多、直、细的细丝,包围整个菌体。
2.严紧型质粒:细菌染色体复制一次,质粒复制一次,1-2个/菌。
3.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区系或正常菌群与其周围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4.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在特定寄主体内引起致病过程的能力,是病原微生物“种”的特性。
5.败血症:病原菌进入血流,并在血液和全身组织器官中生长繁殖,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
6.病毒的结构蛋白:是指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包括壳体蛋白、基质蛋白、包膜蛋白和毒力酶等。
7.病毒受体:病毒易感染细胞膜上具有吸附特异性病毒的接受部位,称为病毒受体。
例如虫媒病毒和肠道病毒的受体是脂蛋白,而黏病毒和腺病毒的受体为糖蛋白。
8.病毒的宿主范围突变株(hr突变株):是指病毒基因组改变影响了其对宿主细胞的吸附或相互作用。
hr突变株可以感染野生型毒株不能感染的细胞,利用此特性可制备减毒疫苗如狂犬疫苗。
9.霉菌的营养菌丝:是指伸入到培养基的那部分菌丝,吸收营养。
10.A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漂移:指编码NA和HA蛋白的基因发生点突变而导致HA或NA抗原性的微小变化。
二、填空题(共40个空,每空0. 5分,计20分)1.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包括(群特异性抗原(C抗原))、(型特异性抗原)、(核蛋白抗原),致病因素包括(链球菌溶血素)和(链激酶)。
2.在我国引起猪肺疫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以(5:A)和(6:B)为主,(8:A)和(2:D)其次。
3.鸭疫的病原为(鸭疫里氏杆菌)、猪格氏病的病原(猪嗜血杆菌和副嗜血杆菌)、鸡传染性鼻炎病原为(鸡嗜血杆菌和副鸡嗜血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动物微生物实践报告
动物微生物实践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动物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动物体内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微生物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外正常菌群的一门科学,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动物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
然而,当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或种类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本实验通过采集动物样本,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和鉴定,以了解动物体内微生物的分布与数量,评估其健康状况。
三、实验步骤1.实验材料准备:采集动物样本,包括粪便、皮肤、口腔等部位;培养基、显微镜、接种环、恒温培养箱等实验器材。
2.样本处理:将采集的动物样本进行处理,如稀释、搅拌、涂布等,以便于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3.微生物分离培养: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使微生物生长繁殖。
4.微生物鉴定:观察培养出的微生物的形态、染色、生长情况等特征,结合显微镜观察结果,对微生物进行鉴定。
5.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长情况等,分析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与数量变化,评估动物健康状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分离培养出了多种动物体内的微生物,并对其进行了鉴定。
以下是实验结果与分析:1.微生物种类与分布在粪便样本中,我们分离出了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等肠道微生物;在皮肤样本中,分离出了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皮肤微生物;在口腔样本中,分离出了口腔链球菌、乳杆菌等口腔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动物体内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和生理功能,对维持动物微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微生物数量变化通过对不同部位样本中微生物数量的统计,我们发现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多,而双歧杆菌数量较少;皮肤上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数量变化较大;口腔中的口腔链球菌和乳杆菌数量相对稳定。
这些数据表明,不同部位的微生物数量存在差异,可能与动物的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有关。
第八章 动物微生态平衡与失调-课件
一般来说,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发生菌群 失调症的频率越高。而窄谱抗生素对菌群影 响程度有限,多导致优势菌群转换,形成一 度或二度失调。
耐药菌株增加,耐药谱加宽
耐药性的产生是通过耐药质粒(R质粒)引 起,以大约10-6不产生免疫反应。
外来菌侵入了正常菌群的微生境,或正常 菌群移位,则机体均视其为外来菌而产生 免疫反应。
由于各种物理因素(射线照射等)、化学 因素(致癌物质等)和生物因素(致癌病 毒等)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或免疫缺 陷,对外来菌或外籍菌的免疫排斥力度不 够,就会助长了这些菌的繁殖,导致正常 菌群平衡的破坏。
需氧菌与厌氧菌比例失衡,生物屏障被破坏,条件性病原 微生物或外源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有益微生物繁殖受到 抑制,肠道菌群失衡,出现菌群交替。
仔猪黄痢
大肠杆菌数量由5.5±1.5上升到6.4±0.9, 而拟杆菌则由5.0±1.1降为3.4±1.4,双歧 杆菌由7.2±0.7降为6.2±1.2。需氧菌与厌 氧菌的比例由正常的1:99反转为1:1。
外环境对宿主的影响
环境决定动物种类
不同的外界环境生存着不同的动物。 同一地区也养育着各式各样的动物。
环境与动物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环境决定动物,动物选择环境。
外环境对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外环境因素对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主要 是间接的影响,通过对宿主影响而发 挥作用。
如环境影响宿主的健康和生理功能。一 旦宿主患有疾病,出现生理功能紊乱, 则必然导致微生态系统的紊乱。
为在最大程度减轻抗生素副作用,应用微生 态理论,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才能发挥 其有益作用。
反刍动物微生态学及产品推荐
反刍动物微生态学及产品推荐一、反刍动物消化道的特点反刍动物消化道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复胃,如牛羊的复胃有瘤胃、网胃、瓣胃、皱胃组成。
前三个胃没有胃腺,主要靠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消化饲料,其中瘤胃最大,占复胃的85%,占动物总重量的20-30%,瘤胃微生物区系极为复杂。
只有皱胃有分泌胃液的胃腺。
牛羊采食粗料后,先进行咀嚼,形成食团后吞咽入瘤胃浸泡,隔一段时间反刍时逆吐至口腔再反复咀嚼,然后再吞入瘤胃由微生物发酵分解。
饲料中70-85%的可消化的干物质和粗纤维在瘤胃被微生物分解。
二、反刍动物胃肠菌群构成及功能瘤胃内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主要是细菌和纤毛虫,微生物的体积约占瘤胃液的10%,其中细菌和纤毛虫约各占50%,除此还有各种酵母、螺旋体、放线菌、噬菌体等。
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反刍动物需要的能量主要靠瘤胃内发酵形成的挥发性脂肪酸,饲料中蛋白质则被微生物分解先合成菌体蛋白,再被动物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需要的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亦主要由微生物合成。
在1克瘤胃内容物中,细菌数约为107—1012,大多数菌种为厌氧菌,也存在一些兼性厌氧菌。
主要包括纤维素分解菌、半纤维素分解菌、淀粉分解菌、蛋白分解菌、氨基酸分解菌、脂肪分解菌、利用有机酸的瘤胃细菌、产甲烷菌、合成维生素的细菌等。
反刍动物瘤胃中微生物区系、数量受动物的种类、年龄、饲养条件、抗生素、疾病、应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纤毛虫同样参与瘤胃内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淀粉、氮化合物、脂肪的分解作用。
种类多达120多种,每毫升瘤胃液可达200万个,严格厌氧。
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有乳酸菌、双歧杆菌、肠杆菌等,其中乳酸菌产生抑菌物质,可抑制溶血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等,双歧杆菌除具有抑菌作用外,还可促进肠蠕动,促进钙、维生素D的吸收。
三、瘤胃微生态平衡瘤胃内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随日粮的组成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日粮中纤维素为17%时,细菌对纤维素的消化最好,纤维素低于13%或高于22%时,微生物群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降低。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Microbial Ecology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
生物+非生物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
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
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微生态学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1、微生态学是最近20年新兴的一门学科。
由于抗生素的副作用,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要,国家加入WTO后食品出口的限制,国家需要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和平衡,需要用微生态学的理论了和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
所以,以后将是微生态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因此,开设该课程对于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为以后更好就业,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微生态学是以生物学、生态学、微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失调及微生态制剂的理论,技术,制造和使用的科学。
是微生物应用专业的一门必需选修课程。
3、通过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微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践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材:动物微生态学,何明清主编,三、参考书:微生态学:康白,大连出版社动物微生物学:崔保安,中国农业出版社四、教学安排:总学时:本科,60学时,理论50,实验10专科:45学时,理论35,实验10第一章绪论重点:讲动物微生态学的概念、发展历史,了解动物微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动物微生态学发展前景及微生态学的用途。
要求:掌握微生态学的概念,微生态学发展历史及微生态学的用途。
第一节动物微生态学的概念动物微生态学(animail microecology),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学科分支。
(何明清)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分支。
(康白)正常微生物:动物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机体有益、无害、必须和不可缺少的微生物。
它与机体的免疫、营养、生物屏障、生物拮抗、传染病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动物微生态学概念有三层意思:1、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动物内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常微生物是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在体内的相互平衡状态。
它们之间有栖生、互生、偏生、竞争、吞噬、寄生等关系。
3、研究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主要指与空气、水、粪尿、土壤、饲料、药物等的相互关系。
综上总结,实际是微生物、动物机体和外界环境三者交互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动物微生态学发展历史动物微生态学重点研究正常微生物与机体内环境的相互关系。
微生态学发展历史不长(1977年,德国鲁西建立了第1个微生态研究所),但是,微生态的实践应用活动历史悠久。
一、启蒙时期:远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会制酒、酱油和醋。
说明是正常微生物的作用。
中医的“正气存内,邪气不干”理论,也和现在的微生态学理论一致。
即正常微生物在机体内存在正常和平衡,人就不会发生疾病。
说到微生物,就会想起微生物学的发展,因为微生态学的主角是微生物。
(一)细菌的发现和培养1676年,荷兰政府部门一位看门老人,列文虎克发现世界第1台放大300倍显微镜,是第1个看到细菌的人,1695年,出版了“自然界的秘密”一书。
记述了细菌的形态。
以后近200多年,微生物学一直停留在形态学阶段,因为,“自然发生论”阻碍着发展。
法国巴氏德用曲颈瓶实验驳倒了自然发生论,又解决了葡萄酒变酸的问题,发明了狂犬病疫苗,禽霍乱、炭疽疫苗。
(二)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德国科学家柯赫,发明了固体培养基,从而分离到纯细菌。
这样可对微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分析。
这也是微生态学技术的主要方法。
可证明不同的细菌。
柯赫1882年,发现了结核杆菌,我国1982年出版了纪念他的发现结核杆菌100周年的邮票。
他还研究发现了霍乱弧菌,证明是消化道传染。
(三)对正常微生物群的初步认识1、法国巴氏德,认为发酵工业微生物是对人类有益的,人类必须有正常菌群。
2005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决定在上海建巴斯德研究所。
2、俄国梅其尼可夫,(1848-1916),他是微生态制剂的开拓者,他认为大肠杆菌是有害的腐败菌,乳酸杆菌才是对人体有益的。
20世纪初,世界盛行喝酸奶热潮。
(四)有益微生物对防治疾病的认识动物微生态制剂,是继人饮用酸奶后,认识到乳酸菌好处发展起来的。
如7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青贮饲料,以后何明清发展用有益大肠杆菌配合乳酸杆菌,制成NY10制剂,应用于猪腹泻防治,效果明显。
二、发展时期(1980-2001)正常微生物与机体保持生态平衡,双方有利,生态失调,双方有害。
(一)抗生素的副作用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蕾明发现了青霉素抗葡萄球菌菌现象,1945年大量投入生产青霉素。
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
现在,抗生素滥用的弊病越来越多。
1、菌群失调:抗生素杀死所有细菌,不分好坏,机体容易出现二重感染和定位转移。
外国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必须处方。
2、耐药菌的增加抗生素压力下,细菌变异,耐药菌增加和产生,R因子转移,8耐,10耐细菌的出现,给传染病防治提出了挑战。
3、免疫功能下降:一些抗生素使用,本身就可降低机体免疫,如氯霉素、磺胺、卡那霉素等;其次,抗生素杀死活细菌疫苗和杀死机体非特异刺激的细菌,机体无自然抗体,以及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全。
4、抗生素使用不当,动物死亡,如草食动物马口服土霉素下痢;牛羊口服土霉素出现积食,鼓气死亡。
(二)无菌动物的饲养成功,(germ free),给有益菌提供了实验模型,同时也知道了无菌动物比正常动物更容易患传染病。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微生态学的发展:厌氧技术、悉生工程、生物工程、示踪原子、电镜技术等的使用,微生态学已经发展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阶段。
(四)动物微生态学观点的引入可以解释正常微生物、动物与环境三者的关系;还有什么是原籍菌群、外籍菌群。
他们是生境、定位的改变。
在原籍是正常,在它地是外籍菌,要出现疾病。
给猪口服微生态制剂,可以防病治病。
(五)研究行业、内容和层次的增加研究微生态制剂的行业大量增加,各省都有,最近发展最多的是生态养猪。
基础微生态学和特殊动物肠道的微生态研究增加。
“863”科技项目,就有“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说明微生态制剂发展前景广阔。
三、限制因素微生态制剂的优势:研究材料表明,微生态制剂代替抗生素添加饲料,家畜提高增重11、42%,提高饲料利用率8、97%,降低发病21、56%,减少死亡9%,提高产蛋6、3%,产奶7、3%,效果明显,那为什么没有大面积推广和接受?原因:1、烈性传染病的大流行,人注意力在病原微生物.2、认识的片面性:大多人认为所有微生物是有害的。
实际仅极少数微生物是有害,大部分微生物是有益的;人们只看到少数人患传染病死亡,没看到大部分人有正常微生物保护而健康的活着。
3、方法的缺陷性:1957年德国才发明厌氧培养,发现肠道中95%是厌氧细菌.4、微生态制剂质量和稳定性问题:厌氧菌不好培养和保存,制剂是液体或干燥品容易死亡;其次,微生态制剂还缺乏质量标准。
(三株口服液的倒闭)。
5、微生态制剂疗效慢。
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比较抗生素微生态制剂速效和短效慢效和长效菌群失调菌群平衡细菌耐药无耐药急性传染病有效慢性疾病有效多系统有效消化道有效无发展方向有发展方向,提倡第三节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动物微生态学与边沿学科的关系(一)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圈与地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即生物与环境;而动物微生态是研究微生物与机体内环境,是生态学之内的。
两者层次不一样。
(二)与微生物生态学的关系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着重环境。
微生态学:微生物与机体内环境的关系,着重生物。
(三)与悉生生物学的关系悉生生物学是研究动物有无微生物和携带什么微生物,它作为一个研究方法,属于微生态学的范围。
(四)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医学微生物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与致病性。
动物微生态学只研究正常微生物,并认为没有没有万能的病原微生物。
(五)与工业、土壤、环境微生物的关系动物微生态研究核心是微生物与宿主关系。
其他微生物着重在某方面应用。
(六)与生理学的关系动物微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对机体的生理作用,生理学偏重于自身的生理作用。
二、动物微生态学与其他生命学科的关系动物微生态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工程等学科有密切关系,互相利用和渗透交叉。
第四节动物微生态学的发展前景一、与畜牧业、水产业发展有关,现在我国畜牧业水产业产值占农业的35%以上,而发展畜牧和水产业,需动物微生态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我国猪肉产量是世界水平2倍,蛋类已经达到世界水平,我国饲料也是世界第2大国。
二、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一)畜产品水平低猪,一头母猪一年仅提供16头小猪,美国是22,3头。
奶牛,一个产奶周期我国是3000KG,USA是8000KG。
蛋鸡,一个产蛋周期是12-13KG,USA是18KG。
(二)动物食品污染严重1、畜禽疾病严重:畜禽死亡率一般是10%-18%;05年的四川猪链球菌病,06年夏猪的高温综合症,还有禽流感、FMD、和猪流感等。
2、饲料品质低:含瘦肉精和激素超标,高砷,高铜,高锌等,三聚氢胺。
3、药物残留:含抗生素、激素,引起人的中毒。
4、畜禽排泄物污染环境饲料大量使用阿散酸,高铜,二恶英、疯牛病。
污染土壤和水源,影响人类及动物。
(三)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绿色食品:安全、无污染、无残留、营养好的食品。
污染源:农药、化肥、瘦肉精、抗生素,激素,二恶英,工业废水等。
机遇:由于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了畜产品的出口,为微生态制剂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第五节动物微生态学的用途动物微生态涉及范围大,应用广泛。
一、认识生命本质动物机体离不开微生物,人体细胞是1013个,所携带的微生物是1014个,即微生物细胞是人的10倍。
35%的微生物酶被机体利用,微生物参与机体营养,免疫和生物拮抗等。
二、对疾病的认识疾病是微生态失调引起的,即菌群失调,是微生物定性定位,定量的改变,调整失调,可以防病治疗病。
有的病是两种微生物合作引起的,如猪萎缩鼻炎。
三、生理学检测检测正常微生物的定性,定位、和定量,就可知道动物的健康程度,但现在没这个化验,仅有血常规。
四、微生态工程的建立即研制、生产出对不同疾病的有效的微生态制剂,现在这样产品少。
思考题:1、微生态学、动物微生态学、正常微生物的概念。
2、抗生素的副作用是什么?3、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区别是什么?4、微生态学发展为什么前景光明?5、动物微生态学用途是什么?6、微生态发展的限制因素是什么?第二章动物微生态基础重点:掌握微生态空间、组织的定义和层次,微生态演替和宿主转换的过程;感染、营养与微生态的关系;分子微生态的概念等。
第一节环境微生态概念:微生态的环境是指地球以下、细胞以上,有生命因子和无生命因子的环境。
具体是指个体内系统、器官和组织细胞。
宏观生态学:是制个体以上,地球以下的各层次;环境是空气、水、岩石和地层。
一、微生态空间空间为环境的同义语,即指微生态在机体存在的环境。
机体和微生态空间是统一体,不可分割;分5个层次。
(一)动物个体:机体所携带的正常微生物构成总生态系,下包括生态区、生境、生态点、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