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网络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21世纪是民主法制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激烈竞争与充分合作的时代。在新的世纪里,我国已正式加入WTO,入世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国际资本和外国办学机构也将更大范围地进入我国教育市场,这将促使我国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主动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结合当代的教育理念,大力推广素质教育。要抓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在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压力重的今天,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理想模型
教师心理素质是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素质。它是教师职业的社会职能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文化价值规范。首先,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专门传递者,自身必须建构富有教化功能的文化心理素质。教师必须具有长于获取文化历史成果的学习心理素质、善于将文化历史成果教育化的教学心理素质和将文化素养人格化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二,教师作为人的社会化的专门指导者,应不断提高社会心理素养的成熟度。一是应主动帮助学生家长尽可能改善家庭学习环境,
发挥家庭的社会化功能,以配合学校促进学生社会化;二是善于协同社区对学生作生活和职业辅导,做学生从家庭、班级走向社会生活的引路人;三是积极参加社区的组织,与社区非教学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积极交往和沟通,成为社区文化和社区教育的积极分子。第三,教师作为学习者人格发展的专门辅导者,必须具备心理辅导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履行人类文化传递与人的社会化的指导职能中,必须以学习者自主的学习、交往和自我意识为中介,才能实现文化历史成果在学习者身心素质结构中的内化和学习者社会角色的人格化。第四,教师作为在文化传递中实施人格社会化的教育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教书、育心、成人”的综合心理素质。把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性职业,这是教师职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教师心理素质和教师心理健康是关系密切的一对概念。社会心理学界定: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人格心理品质、教育专业才能和社会文化素养的合金。其中人格心理品质是教师教育素质的心理形式,社会文化素养和教育专业才能是教师心理素质的社会文化本质内涵。教师心理素质是一个结构和过程相统一的
系统,该系统的内部包含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等成分。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系统,若其结构完整,在与环境、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各个成分能协调有效地运行,那么教师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系统结构不完整或不完善,系统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其摹个环节或某些环节上存在问题,使该系统的功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调,教师在教育活动或日常生活中不能良好地适应或其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那么教师的心理就不够健康,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因此,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对形成健全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学前教育中,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与教育工作的成败关系密切。
二、当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幼儿教师的职业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人品和资格以及基本的精神面貌,是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理想情操、兴趣需要、为人处世、从教为师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品格。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以其真实内在的自我品质和精神面貌呈现在幼儿面前,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吸引和塑造着幼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教育影响力。
儿童在幼儿时期并不一定要学会多少知识,而更多的是行为的养成和人格的形成。此时,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
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都由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教师的威信是父母和社会其他成员远远无法与之相比较的。他们总是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并把自己的言行同教师的言行相比较、鉴别,由此判断自己的言行。
可以看出,在幼儿人格萌芽、形成和逐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人格始终是一种“无言之教”。它作为一种自觉的非权力性、非强制性的教育影响力,制约着幼儿道德信念体系的形成和道德行为模式的建立。因此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儿童,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修养,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当代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有创造精神的儿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争做创造型的教师。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首先要深深地热爱、甚至迷恋教学工作,只有保持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灵感才会闪现,创造性思维才能发挥作用。其次,创造型教师应多参与充满不确定性、高挑战性的活动,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而不是借助外力来达到目标。第三,顽强的意志也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要将创新过程进行下去,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不行的,古人云,“立大事者,不惟有超常之才,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成功的教师应该是研究型的教师。”这一观点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要成就大批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必须要使其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同时,教师要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也是重要
素质之一。教师要运用科研方法、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理论服务于教学实际;同时要不断调查研究教学过程,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并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以指导实践。反之,如果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必将导致思想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教学能力下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此外,随着教育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的教学工作与宏观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联系必然更加密切,教师必须研究宏观教育规律和经济发展趋势,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展开,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教师囿于其中,怎样合理调整心态,积极地适应环境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要善于根据所在幼儿园的客观条件、管理模式、幼儿状况和人际关系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习惯,保持自身与园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力求教育效果与自身发展达到最优化;特别是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的教师更要主动学习,充实自我,适应时代要求。
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仅要适应坦途的挑战,更要适应挫折的打击。良好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是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关键问题是怎样面对挫折。首先,幼儿教师应正视现实、淡泊名利,要看到这一职业的崇高和无可替代性,保持心理平衡。其次,如果遇到挫折应选择合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