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内治法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内治法

中医外科内治法

中医外科内治法概述中医外科内治法是一种通过内治疾病来达到治疗外伤或者外科手术后恢复健康的中医疗法。

与西医的手术不同,中医外科内治法不会对病人的身体造成太大的伤害和影响,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

本文将介绍中医外科内治法的理论和实践。

中医外科内治法的理论在中医外科内治法中,治疗外伤或者手术后的重点是恢复病人的正常气血运行和气机平衡。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两个方面。

气为人体内部运动的动力,指人体内部的精力和神经等。

血则是人体内缺氧、营养和排泄物的运输工具。

当气血运行失调时,人体的机能就会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外科内治法主要采用了内服药物来调节病人的气血,以达到促进病人恢复健康和加速伤口愈合的目的。

根据疾病的不同,中医医生会开出不同的方剂,例如《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桂枝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这些方剂都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有助于加速病人的恢复。

中医外科内治法的实践中医外科内治法主要应用于治疗以下几种情况:1. 外科手术后的恢复在外科手术后,病人的身体可能会非常虚弱,需要通过营养和药物来帮助身体快速恢复。

中医外科内治法中所用的药物通常都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加速伤口愈合,减轻病人的疼痛和不适。

例如在腹部手术后,医生会使用乌药、陈皮、甘草等中药调理病人肠胃,促进胃肠蠕动和排便。

2. 外伤治疗在中医看来,外伤会导致气血瘀滞和局部气机紊乱,进而影响病人的恢复。

因此,中医外科内治法通常会进行内服中药的治疗,以排除气血瘀滞和恢复局部气机。

例如伴有软组织损伤的病人,医生通常会使用补血化瘀汤、振营汤等以促进气血运行和组织修复。

3. 减少并发症手术和外伤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许多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和肺栓塞等。

中医外科内治法所采用的药物通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时,可以使用平胃散、保和丸等药物来缓解病症。

中医外科内治法作为一种通过内治来恢复病人健康的中医疗法,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内治法:外科疾病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初起(消)、成脓(托)、溃后(补)三个阶段。

初起——邪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消——清散毒邪,解除阻塞。

成脓——瘀久化热、肉腐成脓——托——托毒透脓,防毒内陷。

溃后——脓毒外泄、正气耗损——补——补益扶正,助其新生。

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广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用于: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扩散。

适用于:外疡中期,热毒已腐肉成脓,但一进不易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

分为补托法和透托法。

补透法适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

透托法适用于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促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

毒邪未尽之时,切勿过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

内治法的具体应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养胃等十一法。

解表法——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邪从汗解。

应用时当分辨风热、风寒,分别应用辛凉解表、辛温解表法。

辛凉解表法——牛蒡解肌汤、银翘散;辛温解表法——荆防败毒散、万灵丹。

通里法:用泻下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除积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

分为攻下法和润下法。

攻下法——大承气汤、内疏黄连汤、凉膈散;润下法——润肠汤。

清热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是治热毒蕴结的主要法则。

运用时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

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当清气分之热,邪在营血者当清营凉血;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清气分热——黄连解毒汤;清营凉血——犀解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知柏地黄丸;清骨蒸潮热——清骨散。

中医对内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内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内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方法。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理论,以及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在内外科疾病的治疗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对内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内科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是指通过草本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熬制而成的药物。

根据中医理论,内科疾病的发生多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有关,中药能通过调理和补充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对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常用灸法、药膳、中药饮片等方法来治疗。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对内科疾病的治疗也具有显著疗效。

通过在身体的穴位上插入特制的针具,针灸能够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等内科疾病时,针灸常作为辅助疗法,与中药相配合使用。

二、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1. 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中医治疗外科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使用刮痧板等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摩擦和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作用。

对于骨折、关节扭伤、软组织损伤等外科疾病,刮痧疗法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快速康复。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常见手段之一。

通过手法的推、拿、揉、按等动作,推拿按摩能够疏通经络、疏通气血,促进病灶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对于骨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病等,中医常用推拿按摩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内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虽然现代医学在技术和设备上更加先进,但中医治疗方法在一些慢性病、康复治疗和辅助治疗方面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当然,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我们应该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外科内治法阐要

中医外科内治法阐要

热 , 隐酸痛 , 隐 口不作 渴 , 恶寒 , 苔薄 白 , 细 , 脉迟 阳和
汤治 之。温经通 阳 , 寒化 湿法 , 应于风 寒湿 袭于 祛 适 筋骨 , 见 患处 漫 肿 . 证 不红 不热 , 骨 酸 痛 , 寒 发 筋 恶 热 , 白腻 , 苔 脉迟 紧 , 独活 寄生汤 治之 。
2 攻 下 法
形体 渐瘦 , 神疲肢 软无力者 , J养 荣汤治之 。 香 I 『
6 理 湿 法
疮疡 由于 湿邪 致病的 , 多挟 湿热 , 所以理湿 须与 清热 相结 合。 适应症 : 外疮 疡 由湿热 、 风湿所 致的 , 均 可 使 用本 法 。清 热利 湿 法 适用 于 湿疹 、 肌腹 l 热作 脓 痒 、 水淋 漓等 , 脂 萆薜 渗湿 汤治 之 风清热 化湿法 , 疏 适用于 湿邪兼 有风热 , 如秃疮 等 , 消风散 治之 。
据, 适用于 内伤七情 , 肝郁 气滞 , 如瘰 疬 、 硬结 不甚肿
痛, 皮肤不红 不热者 , 逍遥散 浩之 9 补 益法
运 用补 虚扶正 的药物 , 使气血 充足 , 而达 到恢 从 复机体 健康 的 目的 。适 应症 : 应于 肿疡 。用 法 : 适 补
益法 主要分调 补气 血 、 补明 、 助阳等 。 补气血法 , 调 适
之。
苔黄腻 者 , 膈散治之 。润下 法 : 用于 阴虚肠 燥便 凉 适 秘, 如疮 疡而兼 阴虚 火旺者 , 胃津 者 , 约麻仁 丸治之 。 脾
3 清热 法 运 用 寒 凉药物 , 体 内的热 邪得到 清解 。适 应 使 症: 用于 痈疽疔 疖等证 ( 不分肿疡 溃疡 )有 实火热毒 ,
病 原 的治法 , 同使 用 , 而达到 化痰 、 共 从 消肿 、 攻坚 的 目的 适应症 : 不论是 虚证 、 实证 . 凡有浊 留滞在肌 肉

中医外科如何运用中药内服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如何运用中药内服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如何运用中药内服治疗外科疾病中医外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中药内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药内服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外科疾病的目的。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外科如何运用中药内服来治疗外科疾病。

首先,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这是中药内服治疗外科疾病的核心原则。

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综合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类型。

例如,对于痈疽疮疡类疾病,如果患者表现为红肿热痛、高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热毒炽盛的证候,可能会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而对于病程较长、疮口久不愈合、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等气血亏虚的患者,则会使用益气养血的药物,如黄芪、当归、熟地等。

在具体的用药方面,中医外科有着丰富的方剂可供选择。

比如仙方活命饮,这是治疗阳证疮疡初起的常用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功效。

方中金银花、防风、白芷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当归、赤芍、乳香、没药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又如托里消毒散,用于治疗疮疡体虚邪盛,脓毒不易外达者,能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除了经典方剂,中医外科还会根据病情进行灵活加减用药。

比如,在治疗疮疡时,如果局部疼痛剧烈,可以加用延胡索、川楝子等理气止痛;若有脓液形成,可加用薏苡仁、冬瓜仁等排脓消肿。

中药内服治疗外科疾病时,还会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差异。

体质强壮者,用药剂量可相对较大,药力可较强;体质虚弱者,则需要适当减轻药量,避免攻伐太过损伤正气。

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用药也有所不同。

儿童脏腑娇嫩,用药宜轻;老年人气血衰弱,用药宜缓。

另外,中药的煎服方法也对疗效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清热解毒类药物宜武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滋补类药物宜文火久煎,以使药效充分煎出。

服药时间也有讲究,如治疗急性病,可一日多次服药;慢性病则多为一日两次。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会嘱咐患者注意饮食宜忌。

中医外科护理学:内治法——消法

中医外科护理学:内治法——消法

中医外科护理学:内治法——消法《外科启玄》说:“消者灭也,灭其形症也。

”因此,消法是运用多种不同的治法,旨在祛邪,用于肿疡初期,使之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期的治疗总则。

解表法通里法清热法温通法祛痰法理湿法行气法和营法解表法:是指应用发汗解表的药物,使邪从汗而解的方法。

◆临床应用:分类适应证应用举例代表方剂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证,疮疡焮红疼痛,或皮肤间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伴恶寒轻,发热重,汗少,口渴,尿黄,舌苔薄黄,脉浮数者。

如颈痈、乳痈、瘾疹(风热证)、药疹等。

银翘散或牛蒡解肌汤。

辛温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疮疡肿痛痠楚,或皮肤间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白,或皮肤麻木,伴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紧者。

如瘾疹(风寒证)。

荆防败毒散。

◆使用注意: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过,否则正气更虚,易致痉厥、亡阳之变。

此外,发散药物宜冷水浸透后再急火煎煮数滚后再服用,且发散药物,如辛温解表方剂等,应乘热服用,以助药力发汗;药后应避风寒,或盖以薄被取汗。

通里法:是指用泻下的药物以通利大便,荡涤肠胃,使蓄积于脏腑内部的毒邪,疏通排出,从而逐瘀散结,泻热定痛的方法。

◆临床应用:分类适用证应用举例代表方剂攻下法用于表证已解,热毒入腑,内结不散。

如外科疾病中的实热阳证,焮红高肿,疼痛剧烈,皮肤病之皮损灼热疼痛,肠痈之腹痛拒按,伴口干饮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腹胀腹痛,舌苔黄腻或黄糙,脉沉数有力者。

大承气汤等。

润下法用于阴虚肠燥便秘。

如疮疡、肛肠病、皮肤病等阴虚火旺,胃肠津液不足,口干食少,大便秘结,脘腹痞胀,苔黄腻或薄黄,舌干质红,脉象细数者。

润肠汤。

◆使用注意:年高体弱、阴虚津亏、妇女妊娠及月经期须慎重使用。

使用时应遵中病即止,不宜过剂,避免损伤正气。

煎煮时,大黄应后下,因久煎攻下之力会减弱。

攻下通里剂宜食前服用。

注意观察并记录服药后大便泻下的情况。

清热法:指运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即“热者寒之”的治法。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PPT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PPT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适应证:
燥湿健脾适用于湿邪兼有脾虚不运之证, 如外科疾患伴有胸闷呕恶、脘腹胀满、纳 食不佳、舌苔厚腻等。
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交并之证,如湿疮、 漆疮、臁疮等见肌肤掀红作痒、滋水淋漓 或肝胆湿热引发的子痈、囊痈等。
祛风除湿法适用于风湿袭于肌表之证,如 白驳风。
注意点:
湿为粘滞之邪,易聚难化,常与热、风、 暑等邪相合而发病,故治疗时必须结合清 热、祛风、清暑等法合并应用。理湿之药, 过用每能伤阴,故阴虚、津液亏损者,宜 慎用或一般不用。
注意点:
因痰而致的外科病,每与气滞、火热相合, 应注意辨证。临床应用可根据病变部位 经络脏腑之所属而随经用药,如病在颈 项腮颐加疏肝清火之品;病在乳房加清 泻胃热之品。
(六)理湿法
是用燥湿或淡渗利湿的药物祛除湿邪 的治法。湿邪停滞,能阻塞气机, 病难速愈。一般来说,在上焦宜化, 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芳香化 湿 苦温化湿 清热利湿)。且湿邪 致病常与其他邪气结合为患,最多 为挟热,其次为挟风。因此,理湿 之法不单独使用,必须结合清热、 祛风等法,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方剂举例: 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 清气分之热方,如黄连解毒汤; 清血分之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
汤; 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地黄丸;清骨蒸
潮热方,如清骨散。
常用药物:
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 连翘、蚤休、野菊花等;鬼针草 土茯苓
清气分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石膏等;
清血分之热药有水牛角、鲜生地、赤芍、丹 皮、紫草、大青叶等;
养阴清热药有生地、玄参、麦冬、龟板、知 母等;
清骨蒸潮热药有地骨皮、青蒿、鳖甲、银柴 胡等。
适应证 清热解毒法用于热毒之证,症见局部红、肿、

中医外科病治法ok课件

中医外科病治法ok课件
而成者。
• 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 [组成] 萆薢 苡仁 丹皮 黄柏 赤苓 泽泻 通草 滑石
– [方歌] 萆薢渗湿通草石,苡柏赤苓泻丹皮。 – [功用] 清利湿热。 – [主治] 下肢丹毒、湿疮、药疹及足癣继发化脓性感
染等湿热下注所致者。
行气法 是运用行气的药物,调节气机,流通气血,
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目的的疗治法。
补法
•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协养其生新, 使创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方法。

生肌收口
• 适应症:溃疡后期 益气养血

理脾和胃

补益肝肾
• (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 疮口难敛者。)
•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 • 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 • 肝肾不足者,宜补养肝肾等。
• 如毒邪未尽,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 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 戒”。

重, 发热轻)者。
• 方药 独活寄生汤
常用药物:
– 温经通阳、散寒化痰药 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黄、白芥子等;
– 温经散寒、祛风化湿药 如细辛、桂枝、生姜、羌活、独活、桑寄生、秦艽等。
• 注意点
– 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温燥之药能助火劫阴,若 应用不当,能造成其他变证。
– 临床上可配以补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品,能提高疗效。
代表方剂
•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 [组成] 金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 天葵子
– [方歌] 金紫菊公背朝天。 – [功用] 清热解毒。 – [主治] 疔疮痈疖,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者。
•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 [组成]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中医外科10大治法

中医外科10大治法

中医外科10大治法[外科十法] 内消法一内消者,肿毒初起,随用药消散也。

凡病痈疽、发背、对口、疔毒,其初起憎寒壮热,有似伤寒,而痛偏一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当初起时,脓尚未成,不过气血乖违,逆于肉理耳。

外敷以远志膏,或贴普救万全膏。

内服银花甘草汤,实时消散。

若系疔疮,急宜刺破。

或艾灸肿处,涂上蟾蜍饼,贴以万全膏,内服菊花甘草汤,随即平伏。

菊花连根带叶,皆治疔疮之圣药也。

其中亦有挟风寒而发者,宜先用芎芷香苏散以散之,随服菊花、银花等药,即可内消。

须及早下手,不可迟滞。

[外科十法] 艾灸法二隔蒜灸法,胜用刀针。

书云,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时。

凡治痈疽疔肿流注及一切无名肿毒,以大蒜切片,安疮顶上,用陈艾炷安蒜上,香点灸之。

其艾炷大小,看疮毒大小为取裁。

若痈疽之大者,以蒜捣饼,敷上灸之。

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痛者灸至不痛而止。

若内已有脓,即将乌金膏涂灸处,外用普救万全膏贴之。

烂开大口,卸却瘀脓,易收功也。

若口不收,或腐肉不脱,洗用防风汤,敷以海浮散,外贴万全膏,腐自去,新自生,计日可愈,真神药也。

[外科十法] 神火照法三凡肿在头面以上者,不宜艾灸,恐引火气上攻,宜用火照法,神乎其神。

法用火照散,安纸捻中,以麻油浸点。

每用火三枝,离毒半寸许照之。

自外而内,俾气透入。

皮色紫滞者,立转红活。

若疮热平塌者,立转高耸。

仍须不时照之,则毒瓦斯顷解,转阴为阳,以收全功。

且此法不止施于头上,即如发背等毒,亦宜用之。

其头面患毒,亦有用艾灸而愈者。

因其毒纯阴,平塌顽麻,非艾灸无功。

但艾炷宜小,如黍粒样式。

二法乃疮疽门之宝筏,宜互用参考,以神其用。

[外科十法] 刀针砭石法四凡毒有胀痛紧急,脓已成熟,无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开之。

但刀法,须在的确脓熟之时,又须要深浅合度。

以左手按肿处,先看脓之成否。

如按下软而不痛,肿随手起者,脓已成也。

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脓未成也。

已成脓者可刺,未成脓者宜姑待之。

若脾气虚弱者,宜托补之。

中医外科学下篇治法

中医外科学下篇治法

中医外科学下篇治法疳: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内治:热毒蕴结证一一清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

暑热浸淫证一一清暑化湿解毒一一清暑汤。

阴虚内热、体虚毒恋证一一养阴清热解毒一一防风通圣散合增液汤。

脾胃气虚、体虚毒恋证一一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一一防风通圣散合参苓白术散疔:颜面部疔疮: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大法,宜清不宜温,应聚不应散,慎用发散之品。

内治:热毒蕴结证一一清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火毒炽盛证一一凉血泻火解毒一一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手足部疔疮: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内治:热毒蕴结证一一清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热盛肉腐证一一清热消肿,和营托毒一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穿山甲湿热下注证一一清热解毒利湿一一五神汤合革解渗湿汤。

痈:颈痈:治疗: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为主。

内治:风热痰毒证一一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一一牛辱解肌汤或银翘散。

腋痈:治疗:清肝解郁、消肿化毒为基本原则。

内治:肝郁痰火证一一清肝解郁,消肿化毒一一柴胡清肝汤。

委中毒:治疗:清热利湿、和营祛痰为基本治则。

内治:气滞血瘀证一一和营活血一一活血散瘀汤。

湿热蕴阻证一一清利湿热,和营活血一一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

气血两亏证一一调补气血一一八珍汤。

发:锁喉痈: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消肿为大法。

内治:痰热蕴结证一一散风清热,化痰解毒一一普济消毒饮。

热胜肉腐证一一清热化痰,和营托毒一一普济消毒饮。

热伤胃阴证一一清养胃阴一一益胃汤。

有头疽:治疗:初起一一和营解毒、清热利湿;溃脓期一一托里解毒;收口期一一调补气血。

实证以和营解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托里为大法。

内治:火毒凝结证一一清热泻火,和营托毒一一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湿热壅滞证一一清热化湿,和营托互一一仙方活命饮。

阴虚火炽证一一滋阴生津,清热托毒一一竹叶黄芭汤。

气虚毒炽证一一扶正托毒一一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丹毒:治疗: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基本原则。

中医外治和内治的概念

中医外治和内治的概念

中医外治和内治的概念
中医外治和内治是中医学中的两种治疗方法。

中医外治是通过外部手段治疗疾病,例如针灸、拔罐、刮痧、推拿、艾灸等;而中医内治则是通过口服中药、汤剂、丹药等内服药物治疗疾病。

中医外治主要适用于治疗外伤、痛症、皮肤病等疾病。

针灸是中医外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罐和刮痧也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促进血液循环来达到治疗效果。

推拿则是通过手法按摩,促进经络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艾灸则是通过热刺激,调节气血运行,温通经络,增强机体免疫力,起到治疗作用。

中医内治则是中药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口服中药、汤剂、丹药等内服药物治疗疾病。

中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因此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药的疗效与病人的体质、病情有关,中医师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配制药方,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体来说,中医外治和内治都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2021/4/12
6
补法
•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生新,使疮口早日愈合的 治法。
• 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气血虚弱,脓水清稀,肉芽 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 补益法——益气、养血、气血双补、滋阴、助阳 • 养胃法——理脾和胃、和胃化浊、清养胃阴
2021/4/12
7
外治法
• 外治法是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 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 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2021/4/12
23
切开法
• 操作方法:右手握刀,左手拇、食指按住进刀部位两侧,
刀刃向上,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欲开大可 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然后将刀直出。
• 注意点:
1.关节及筋脉部位开刀宜谨慎,勿伤筋脉。 2.体弱患者应先调补(或输液)后切开,以防刀晕。 3.颜面疔疮尤其鼻唇部,忌早期切开,以免走黄。 4.切开后由脓自流,忌挤压免脓毒扩散。
• 外治法 • 药物疗法
• 洗剂
• 适应证:急性、过敏性皮肤病,酒皶鼻、粉刺等
三黄洗剂——清热止痒——皮损潮红、肿胀、丘疹等 急性皮肤病,如湿疮、接触性皮炎。
颠倒散洗剂——清热散瘀——粉刺、酒皶鼻、脂溢性 皮炎.
2021/4/12
20
外治法 • 手术疗法
• 手术疗法是应用各种器械进行手法操作的一种治疗方法。 切开法
• 适应证:1、瘘管、窦道。2、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 不宜切开。
• 用法: *橡皮筋线挂线法 *普通丝线或纸裹药线挂线法 (须每隔2~3天解开线结,收 紧1次)
• 注意点: 1、挂线松弛,及时收紧。 2、探查管道,轻巧细致,免成
假道。
2021/4/12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外科内治法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温通法、祛痰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外科内治法之温通法(20新增):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的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为治疗外科内治法之祛痰法(20新增):用咸寒软坚化痰的药物,使因痰凝聚之肿块得以消散的法则。

外治法外治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疗法三类药物疗法包括: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

手术疗法包括: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

其他疗法包括: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溻渍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

膏药(硬膏)、油膏(软膏)的应用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掺药的应用续表: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其他疗法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1.引流法:使脓液畅流---分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引流。

2.垫棉法:纱布衬垫疮部,使脓液不至于下坠而潴留。

3.药筒拔法:药物与竹筒同煎,趁热扣于疮上以吸取脓液毒水。

4.针灸法:注意:针刺一般不直刺病变处。

疔疮等阳证不宜灸法。

5.熏法:燃烧药物,使烟气上熏,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

6.熨法:药物加酒、醋炒热,布包熨摩患处。

7.溻渍法:溻是用药液湿敷患处;渍用药液浸泡患处。

8.冷冻法:9.激光法:温阳托毒法的代表方剂是A.右归丸B.托里消毒散C.金匮肾气丸D.神功内托散E.四君子汤『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内托法分三类:1透托,适于肿疡已成,正虚毒炽,如透脓散;2益气托毒,适于肿疡毒盛而正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如托里消毒散;3温阳托毒,适于虚寒肿疡,如神功内托散。

对升丹过敏者,提脓祛腐时宜选用的外用药是A.红灵丹B.八宝丹C.平胬丹D.黑虎丹E.九一丹『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对升丹过敏者,提脓祛腐时宜选用的外用药是黑虎丹。

疮疡的半阴半阳证应选用的外用药物是A.冲和膏B.太乙膏C.阳和解凝膏D.咬头膏E.玉露膏『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太乙膏用于阳证;阳和解凝膏用于阴证;咬头膏适于阳证疮疡但脓头始终不破溃者;玉露膏适于阳证。

中医外科内治法

中医外科内治法

通里法 ——注意点
严格掌握适应证,尤以年老体衰、妇女妊娠或月经期更宜慎用
中病即止,不宜过剂,否则会损耗正气。尤其在化脓阶段,过下之后, 正气一虚,则脓腐难透,疮势不能起发,反使毒邪内陷,病情恶化
泻下药物虽然可以直接泻下壅结之热毒,但在使用时可适 当加清热解毒、行气导滞之品,以增强清泻热毒之效果
清热法
辛温解表—— 荆芥、防风、麻黄、 桂枝、羌活、生姜、葱白等
3.适应证
辛凉解表
外感风热证 如颈痈、乳痈初起,头面部风 热证丹毒、风热证;瘾疹、风 热证药疹等,症见局部焮红肿 痛,或皮肤出现急性泛发性皮 损,皮疹色红、瘙痒,伴有咽 喉疼痛、恶寒轻、 发热重、 汗少、口渴、小便黄、苔薄黄、 脉浮数者。
辛温解表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行气药多配活血药 气郁则水湿不行、聚而成痰——行气药多配化痰 药
行气法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适用于肝郁气滞血凝, 方用逍遥散、清肝解郁汤;
疏肝解郁、化痰软坚适用于肿势皮紧内软,随喜 怒而消长,伴性情急躁、 痰多而黏等,如肉瘿、 气瘿等病,方用海藻玉壶汤、舒肝溃坚汤或开郁 散。
引起痉厥之变。
“疮家, 身虽疼痛,不可发 汗,汗出则痉 。”
—《伤寒论》
通里法
定义:指用泻下的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 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排毒导滞、逐 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
外科通里法常用的为:
攻下
润下
通里法
方剂和常用药物
攻下—— 大承气汤 内疏黄连汤 凉膈 散
大黄、芒硝、枳实、番泻叶等 润下—— 润肠丸
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适应证
攻下法
表证已罢,热毒入腑,内 结不散的实证、热证。如 外科疾病局部焮红肿胀, 疼痛剧烈,或皮肤病之皮 损焮红灼热,并伴口干饮 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 脉沉数有力者。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内治法(一)外科疾病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的应用与内涵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按照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

1.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2.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托法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3.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巳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法则,所以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证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

但毒邪未尽之时,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

(二)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1.清热法清热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的方法。

在具体运用时,首先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

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者,当清气分之热,邪在营分者,当清血分之热;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

(1)代表方剂: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清气分之热方,如黄连解毒汤;清血分之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

(2)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热毒之证,症见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疔疮、疖、痈诸疮疡;清气分热适用于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疱、糜烂,并伴壮热烦躁,口干喜冷饮,溲赤便干,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者,如颈痈、流注、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第一节内治法▲内治三法则。

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如: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毒邪内陷的治疗法则。

如:透脓散。

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如八珍汤。

第二节外治法一、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就是根据疾病所在部位的不同,以及病程发展变化所需,将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有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消散药、提腐祛脓药、腐蚀药与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酊剂、洗剂)、草药等。

二、手术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

切开法:适用于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切口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 面部脓肿应尽量沿面部皮肤自然纹理切开; 手指脓肿应沿侧方向切开; 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 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 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门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挂线法:适用于瘘管、窦道。

结扎法:适用于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以及瘤、脱疽等。

▲外治法的掺药: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与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酊剂洗剂例题:1、周代时外科医生的名称是A 大夫B 疡医C 疾医D 医官E 扁鹊2、外科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A、风温、风热B、火毒、热毒C、气郁、火郁D 外感、邪毒E、湿热、寒湿3、血虚作痒的临床特点是A、浸淫四窜,黄水淋漓B、走窜四注,遍体作痒C、皮肤干燥, 脱屑作痒D红赤作痒,不会传染E、瘙痒剧烈,最易传染4、下列外科清热法的适应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红肿热痛的阳证,如痈、疖B.红肿灼热的疮疡,如丹毒、烂疔C.热毒内传的走黄、内陷证D.流痰初起骨骼隐痛,漫肿者E.阴虚火旺的流痰、骨蒸潮热参考答案1.B2.B3.C4.D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个方面的因素。

《中医外科内治法》课件

《中医外科内治法》课件
升降相宜:针对气机升降失调的病症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内治法的理论基础
脏腑经络学说: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的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病因病机学说: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辨证论治学说: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内治法的原则和方法
扶正祛邪:根据病情 轻重,采用扶正或祛 邪的方法,以达到邪 去正安的目的。
内治法在中医外科中的发展趋势
结合现代科技, 提高内治法的疗 效
深入研究内治法的 机理,为临床提供 更科学的依据
拓展内治法的应用 范围,为更多疾病 提供治疗手段
加强内治法的传 承与推广,培养 更多的中医人才
内治法在中医外科中的创新方向
结合现代科技 手段,提高内 治法的疗效和
安全性
探索新的内治 药物和方法, 满足患者的个
调理气血:通过调 理气血,使气血运 行畅通,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辨证论治:根据病情 的寒热、虚实、阴阳 等不同情况,采用不 同的治疗方法。
用药原则:根据病情 和体质情况,采用不 同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中医外科内治法的应用
内治法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范围源自内治法在外科感 染中的应用
定义:中医外科是中医医学的一个重要 分支,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 理论。
单击添加标题
历史:中医外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 代,中医就已经开始研究外科疾病的治疗 方法。随着中医的发展,中医外科的理论 和实践也不断完善。
中医外科的分类和特点
中医外科的分类:包括疮疡、瘿、瘤、岩、肛门直肠疾病、急腹症、烧伤、冻伤、虫咬伤、周围血管疾病及瘤类疾病 等。
内治法的注意事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 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灵活运用内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湿法
定义:用燥湿或淡渗利湿祛除湿邪的治法
上焦宜化 中焦宜燥 下焦宜利
理湿法
湿邪夹热
湿热两胜,流连气分——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湿热下注膀胱——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蕴结肝胆——清肝泻火、利湿化浊
湿邪夹风
风湿袭于肌表——祛风除湿
理湿法
燥湿运脾——适用于湿邪兼有脾虚不运之 证,如平胃散
方剂和适应证
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交并之证,如二
中医外科学
——内治法
历史沿革
金 刘完素明确提出托里、疏通、和营三法
元 齐德之《外科精义》订立内消法与托里法
明代《疡医准绳》、《外科正宗》将外科疾
病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 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
内治法的三个总则
初起:邪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成脓期:瘀久化热、腐肉成脓—— 溃后:脓毒外泄、正气耗损——
3
和营法在临床上有时需与 其他治法合并应用;
1
定义
注意点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经络阻隔、气血凝滞之外科疾病
方如桃红四物汤
活血逐瘀法适用于瘀血凝滞、闭阻经络之外科疾病
方如大黄蛰虫丸
适应证
2
托法
• 定义:运用补养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正 托毒,使毒邪不致扩散及内陷的一种内治 法。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 • 适应症:脓将成至腐肉脱落的疮疡中期 • 治则:祛邪与扶正并用(攻补兼施) • 注意事项:不能过早运用补法,以防犯实 实之戒。托者,起也。已成之时,不能突起,亦难溃脓
祛痰法——适应证
疏风化痰法——风热夹痰之证 清热化痰法——痰火凝聚之证 解郁化痰法——气郁夹痰之证 养营化痰法——体虚夹痰之证
祛痰法——注意点
1、因痰所致的外科病,每与气滞、火热相合, 应注意辨证 2、临床用药可根据病变部位经络脏腑之所属 而随经用药,如病在颈项腮颐加疏肝清火之品; 病在乳房加清泻肝胃之热药物
行气法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适用于肝郁气滞血凝, 方用逍遥散、清肝解郁汤;
疏肝解郁、化痰软坚适用于肿势皮紧内软,随喜 怒而消长,伴性情急躁、 痰多而黏等,如肉瘿、 气瘿等病,方用海藻玉壶汤、舒肝溃坚汤或开郁 散。
行气法
注意点
1、凡行气药物,多有香燥辛温特性,容易耗气伤阴; 2、若气虚、阴伤或火盛患者须要慎用或禁用;
温通法
“寒者热之” —《内经》
定义: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的药物, 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为治疗寒证的主 要法则
温经通阳、散寒化痰——阳和汤:以温阳补虚为主,多用于 体质较虚者,为治疗虚寒阴证之代表方 药用附子、肉桂、干姜、桂枝、 麻黄、白芥子等 温经散寒、祛风化湿——独活寄生汤:祛邪补虚并重,如体 质较强者,只要去其补虚之品,仍可应用 药用细辛、桂枝、羌活、独活、秦艽、防风、桑寄生等
托法的应用
用药托里,变阳者生,……投冷必死.” 里.” 毒聚透托行,初溃补托施 ——《医学入门》 ——《丹溪心法》
“溃后气血大虚,惟恐毒 陷,托里之法,一日不可缺 也,……,盖托里则气血壮 “如有气已结聚 不可 而脾胃盛 ,脓秽自排,,毒气 “内托之法,河问治贻肿于 论内消之法 宜用排脓.” ,新肉自生,,疮口自敛 外,根盘不深,形证外表,其自解 "有半阴半阳证 ,似肿非肿 托里之药 .” ,似痛非痛, ——《医学入门》 脉多浮,病在皮肉,外气盛则 似赤非赤,似溃非溃 ,脉数无力,……, ——《外科精义》 必侵于内,急须内托以救其
——清· 祁坤《外科大成》 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法,脓末成使脓早成,脓已成 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者托里调之。 ——元· 齐德之《外科精义》
明•《外科启玄》
沿 革
明•《医学入门》
“痈疽之发,外之内者,邪必攻内,自然 之理,当用托里汤液” 认为因外感引起的 疮疡应当内托,免毒邪深入攻内,主张将 补益气血、调和营卫及解毒消肿结合起来
3.适应证
辛凉解表
外感风热证 如颈痈、乳痈初起,头面部风 热证丹毒、风热证;瘾疹、风 热证药疹等,症见局部焮红肿 痛,或皮肤出现急性泛发性皮
辛温解表
外感风寒证
如麻风病初起、风寒证附骨疽
初起、风寒证瘾疹等,证见局 部肿痛酸楚,皮色不变;或皮 肤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 色白,或皮肤麻木,伴有恶寒 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 痛、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紧
阳证透托泻毒,阴证补托起疮
疔疮透托防散,疽发补托遏陷
透托法
定 义
是用补养气血、托毒透脓的药物 治疗疮疡脓成,促其早溃的方法, 具有排脓泄毒、消肿止痛、托里 护疮的作用。
肿疡酿脓之时,邪毒结聚,形症已成,虽然 正气不虚,但因毒邪深沉,一时不能成脓外 溃,使用透托药物促进酿脓和加速溃破,则 能使毒移深就浅,早日脓成溃泄。 肿疡脓成不能外溃者,使用本法可助透脓之力, 一般多用于毒盛而正不虚的实证。常用方剂如透 脓散,多选穿山甲、皂刺等药物,方剂如透脓散、 托里透脓汤
肛肠疾病、皮肤病等阴虚
火旺,胃肠津液不足,口 干食少,大便秘结,脘腹
痞胀,舌干质红,苔黄腻
或薄黄,脉象细数者。
通里法
注意点
经期更宜慎用。 2、使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宜过剂,否则会损耗正气。 尤其在化脓阶段,过下之后,正气一虚,则脓腐难透, 疮势不能起发,反使毒邪内陷,病情恶化。若用之不 当,能损伤脾胃,耗伤正气,致疾病缠绵难愈。 3、泻下药物虽然可以直接泻下壅结之热毒,但在使 用时可适当加清热解毒、行气导滞之品,以增强清泻 热毒之效果。
消法
具体运用
解表法 通里法
清热法
温通法
具体运用
祛痰法 理湿法 行气法
消法
和营法
解表法
1.方剂
“汗之则疮已” —《内经》
定义:是用解表发汗的药物达邪外出, 使外证得以消散的治法。
辛凉解表—— 银翘散 牛蒡解肌汤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 万灵丹
解表法
2.常用药物
“汗之则疮已” —《内经》
辛凉解表—— 薄荷、桑叶、白僵蚕、 蚕衣、牛蒡子、连翘、浮萍、菊花等 辛温解表—— 荆芥、防风、麻黄、 桂枝、羌活、生姜、葱白等
妙丸、萆薢渗湿汤、五神汤、龙胆泻肝汤 祛风除湿——适用于风湿袭于肌表之证, 如豨莶丸
理湿法
注意点
1、湿邪易于热、风、暑等相合发病, 治疗时结合清热、祛风、清暑等法;
2、理湿药过用伤阴,阴虚、津液亏
虚者,宜慎用或一般不用。
行气法
定义:运用行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流通气 血,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目的的一种 治法。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行气药多配活血药 气郁则水湿不行、聚而成痰——行气药多配化痰 药
适应证
温经通阳
适用于体虚寒痰阻于筋骨, 如流痰、脱疽等,患处隐 隐作痛,漫肿不显,不红 不热,面色苍白,形寒畏
温经散寒
适用于体虚风寒湿邪侵袭
筋骨,如痹病中风寒湿证、
麻风病初起、红蝴蝶疮关 节疼痛等病,患处酸痛麻
冷,小便清利,舌淡苔白,
脉迟或沉等内寒现象。
木,漫肿,皮色不变,恶
寒重、发热轻,苔白腻, 脉迟紧等外寒现象者。
清热法——适应证
用于热毒之证,如疔疮、疖、痈、丹毒、蛇串疮、药疹诸
清热解毒
疾,症见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 舌红苔黄、脉数等
用于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或皮肤病之皮损
清气分热
语,身热,舌质红绛,脉细数或洪 数,是为疔疮走黄、疽毒内陷,又 性白疕等,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疱、糜烂并伴壮热烦 当加清心开窍法,如安宫牛黄丸、 躁、口干喜冷饮、溲赤便干、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 紫雪、至宝丹等
损,皮疹色红、瘙痒,伴有咽
喉疼痛、恶寒轻、 发热重、 汗少、口渴、小便黄、苔薄黄、 脉浮数者。
者。
解表法
4.注意点
凡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 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 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因而 引起痉厥之变。 “疮家, 身虽疼痛,不可发
汗,汗出则痉 。” —《伤寒论》
通里法
定义:指用泻下的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 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排毒导滞、逐 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
者。 适用于邪热入营血,症见局部焮红灼热的外科疾病,如烂疔、 发、大面积烧伤、药疹、红皮病型白疕等;皮肤出现红斑、瘀 点、灼热,如丹毒、血热证白疕、葡萄疫、急性红蝴蝶疮等, 可伴有高热、口渴不欲饮、心烦不寐、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等。
临床分界不清, 热毒炽盛时三法可同用 常相互配合使用 若热毒内传,邪陷心包而见神昏谵
温通法
注意点
1、症见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温燥之药能助
火劫阴,若用之不当,能造成其他变证 2、临床上应用温通法多配以补气养血、活血通络之 品,能提高疗效
祛痰 定义:用咸寒软坚化痰的药物,使因痰凝聚 法 之肿块得以消散的法则。
分为:疏风化痰、清热化痰、解郁化痰、养 营化痰法等。
临床运用时,多是针对不同的病因,配合其他 治法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的目的。
外科通里法常用的为:
攻下
润下
通里法
方剂和常用药物
攻下—— 大承气汤 内疏黄连汤 凉膈 散 大黄、芒硝、枳实、番泻叶等 润下—— 润肠丸 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适应证
攻下法
表证已罢,热毒入腑,内
润下法
阴虚肠燥便秘,如疮疡、
结不散的实证、热证。如
外科疾病局部焮红肿胀, 疼痛剧烈,或皮肤病之皮 损焮红灼热,并伴口干饮 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 脉沉数有力者。
消法
托法
补法
消法
消者,减也。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气,活血, 解毒消肿之剂。 ——清· 祁坤 《外科大成》
• 定义: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 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不使邪毒结聚、 走窜、发展或成脓,是一切外科疾病初起 的治法总则。 • 适应症: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 • 治则:祛邪 • 注意事项:疮形已成不能使用本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