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读金匮要略心得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教材,也是历代中医名家推崇的经典之一。
我第一次读《金匮要略》是在大学期间,当时的课程安排是结合教材和老师讲解,逐篇逐段地学习。
我首先对书中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所述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容通俗易懂,且所述方剂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综合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思维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此外,书中所述的方剂也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不同的药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如何配伍用药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门学问。
在《金匮要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方剂的组方原理和效果,这些方剂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研究价值。
总之,读《金匮要略》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临床思维和方剂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事业。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读金匮要略心得篇2《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读《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疾病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分类和命名非常详细,每种疾病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在论述“心悸”时,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心悸的症状、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使读者对心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如“胸痹心痛”和“心悸”,两者的症状相似,但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同。
二、对药物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应用和配伍也非常精妙,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用药经验。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中一部传世经典,记载了丰富的中医经验,对于理解中医理论和应用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中医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自己的中医学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习《金匮要略》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经络学说以及辨证论治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明白了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分析,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且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而非症状的表面现象。
这一理论对于我后续中医学习的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了解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
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并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分析。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明白了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辨证论治。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常用方剂的组方和应用方法,对于临床实践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再次,学习《金匮要略》让我认识到中医注重预防和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了许多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如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明白了中医强调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
在日常实践中,我开始更加注重饮食搭配和作息规律,以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最后,学习《金匮要略》让我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注重的是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将治疗与调节结合起来。
这与现代医学的较为机械化的治疗方式有所不同,更贴近于人的本质和内在需求。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医的价值和意义,也对中医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总而言之,学习《金匮要略》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经历。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也加深了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
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中医文献,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人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以下是我从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1. 重视整体观念:《金匮要略》强调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联,认为疾病发生往往是由于全身内外平衡失调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仅局限于对症治疗,还要关注整体的调节与恢复。
2. 辨证施治:《金匮要略》极为重视“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对症下药。
这一理念在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3. 注重预防养生:《金匮要略》中提到了很多有关养生和预防的方法。
其中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这些方法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4. 尊重自然规律:《金匮要略》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的健康与自然规律的遵循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治疗疾病,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经历。
它不仅增加了我的中医知识,还启发了我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帮助我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通用5篇)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通用5篇)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篇1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湿病是以病因命名。
其三,温阳化湿,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主治外寒伤阳、风寒湿邪着于肌表不去之证。
故六首方剂所用11味药,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温,乃取温化以缓图也。
虽附子辛热,但与他药相伍,已属因势利导之法。
...专题推荐:临床快报药市动态违法广告医保动态药品价格流感疫情保健常识妇科课堂医改动态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湿病是以病因命名。
大凡因湿致病,有内外之分,治疗原则不外化湿、燥湿、发汗和利小便等。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主论外湿,列为十一条,在治疗上备有六张方子。
从整体上来看,实系治湿病的三个取微汗法。
盖因湿属阴邪,最易伤阳,其性濡滞,不易速去故也。
其一,开泄腠理,有麻杏薏甘汤和麻黄加术汤,主治表实证;其二,益气祛湿,有防己黄芪汤,主治表虚证;其三,温阳化湿,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主治外寒伤阳、风寒湿邪着于肌表不去之证。
从湿病所列六张方子之组成分析,助阳化气和祛湿解表,两者相辅相成。
治外湿固以发汗为主,但须顾护人体阳气。
因湿属阴邪,伤阳为先,其性濡滞,不易速除。
祛湿则有益于助阳,助阳则湿邪易化。
故六首方剂所用11味药,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温,乃取温化以缓图也。
虽附子辛热,但与他药相伍,已属因势利导之法。
生姜、大枣、甘草三药,临证亦不可忽视。
盖因表湿伤营损卫之时,表气不和,则有碍湿邪之外透。
仲景善以姜枣草合用,能外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内健脾胃,风湿之邪易于外泄而解。
仲景立法严谨,用药精专。
以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为例。
三方的治疗作用主要取决于桂枝、附子、白术三药间的配合。
其取舍之理,原文所述不甚分明。
笔者认为附子配桂枝,其温阳作用偏表,温经散寒,使湿从表解;附子协白术,温阳作用偏里,助里阳以化湿,则湿从里去,三药同用,则表里皆治。
所以,临证首应分辨邪气在表抑或入里,孰多孰少,以免用药盲目,药力牵制,有碍疗效。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修改版]
第一篇: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
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
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
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
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
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
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
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经典中医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所记载的丰富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我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的热爱,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决心。
五、对中医文化的认知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渗透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对于弘扬中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采取了系统学习的方法,按照章节和内容进行逐一学习。由于书中内容繁杂,我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首先,我尽量将内容进行分类,找出一些相对容易混淆的方剂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有助于加深印象。其次,我注重实际操作,会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学习。最后,我还会找一些权威解读,进行对照学习,以求更深入地理解。
六、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学习《金匮要略》使我对中医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我的医学知识储备。在这一过程中,我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治疗能力,对于将来的临床实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学的宝贵之处,坚定了我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信念。
七、结语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药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丰富了我的医学知识,更加深了我的对中医文化的热爱。我相信,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金匮要略》,将其中的精髓传承下去,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对于经方内容的理解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精选3篇)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精选3篇)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篇1《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学习中有很多难点,因为其中讲述了大量病机、病理,而且很多是通过脉法来进行讲解的,篇中提到了水肿的很多不同表现,把水肿分成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
但是有一些病现在争论的也比较多,比如说黄汗,它到底是什么病?里边有很多问题未解决。
譬如说这里边治疗“气分”病,两个方子,一个是“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另一个方子是枳术汤方,“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两个方子治的是同一类证,一证二方,怎么去认识它们?另外还有一些方子,比如说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后世应用也很多,在治疗水肿、肾炎中都是很常用的。
现对其中的几个方证进行探讨,这些方证是我们临床中常用到的,如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水肿、心源性水肿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水肿等,现将个人平时读书的一点心得和临证的体会进行总结。
一、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的临床应用我们首先看一下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应该说我对这方子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搞不清它真正的机理,不理解仲景当初为什么会设立这方子。
从这个方子的药物组成来看,五味药,很简单。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从药物组成及处方用量看,此方的重点一定在石膏和麻黄上,而且石膏和麻黄的用量都是非常大的,麻黄用到六两,比我们常规的发汗剂麻黄汤中的三两增加到了六两,而石膏相当于大青龙汤中石膏的剂量,所以说越婢汤和越婢加术汤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奥妙在里边?这也是我一直探讨的问题,因此,看书时对这个方子也格外留意,出现这个方子的地方也会引起特别关注。
说到越婢汤这个方名,大家公认度比较高的还是成无己说的“越婢者,越脾也。
”婢是脾之误,为什么呢,他说麻黄配石膏组成的这个方,它是发越脾气、布散津液,这个提法到目前为止认知度是比较高的,当然也有不同意见,20xx年的时候,出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越婢汤”当为“越痹汤”再证”》,从文字、文献的角度入手分析,作了一些考证,认为是治疗痹症的一张方子,比如麻黄和石膏的配伍是治疗热痹或寒热错杂的痹症,中间也讲了很多,当然最主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证实越婢汤就是越痹汤。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精选5篇)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精选5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篇1提起这个笔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无限的感慨说不出来。
中医呀,是个好东西,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的。
现在的人呀,有点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有时候,我也想呀想,难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对立而不能容纳彼此的吗,后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静下心来想一想吧,我都不知道怎么来说了,每天的物欲横流,(我写的不好,有好多词,可到了嘴边却想不起来)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用心去体会这句话吧,我觉得中医的阴阳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适的,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学中医的过程中,我总觉得,阴阳是平衡的,但应以阴为本,现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有好多例子,我却一下举不出来,比如说一个家庭,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组成一个家了,在这个家里,男为阳,女为阴,男的在外面干活挣钱养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内务,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这不体现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吗,阴阳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家庭和睦,其乐容容呀。
男的过一段时间要回家吧,这其实就是阴阳互相转化的过程,但要是男的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钱的话,这就说明这个家的阴阳失去转化,阴不能生阳,阳又不能化阴了,那这个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了,因为阴阳不能互化的情况下,这个家就完了。
还有一个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以阴为本,就是以女人为本了。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这个家还是个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没了的话,那这个家很快就散了,变成另外一个家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是这样的,这里不要讨论那些特别的例子,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问题这是我觉得,怎么说呢,就是伤阴比伤阳厉害,伤阳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个阳气被郁的一个症状,如果本身阳气盛而阳被郁的话,那就是太阳伤寒之类的了,会有发热之类的,如果本身阳气不盛的话,就是身体不是太好,像书生一类的人,那就会成为太阳中风之类的了,出汗,还发热。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2)班李宗霖 20080205024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金匮要略》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夫《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
”陈修园曰:“医门有仲景,犹儒门之有孔子也。
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径。
由此可见,《金匮要略》确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
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扎实古汉语功底《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验证。
以下是我对《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在《金匮要略》中,通过对症状的描述和分析,结合脉象和舌诊等辨证方法,明确了疾病的病机和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把握疾病的特点,还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金匮要略》在治疗方法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饮食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通过对药性和功效的详细描述,提供了丰富的药物选择和搭配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针灸疗法方面,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论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方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此外,对于饮食调理和起居调摄等方面也有着详细的介绍,为疾病的调理和康复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
另外,《金匮要略》还对一些常见病症和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比如对于伤寒、温病、痈疽等疾病,都有着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医术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对临床治疗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希望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张仲景编著。
这部书共收录了536个方剂,涵盖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运用。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是中医诊断治疗的宝典。
书中每个方剂都详细描述了使用的适应症和疾病的症状,让读者可以根据疾病的表现进行辨证论治。
例如,针对脾胃虚寒引起的各种病证,书中有相应的方剂以及辨证方法。
通过仔细研读这些方剂,我对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运用极为独到。
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中药方剂,每个方剂都注明了药物组成、配伍法则以及服用方法。
举例来说,针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书中推荐了桂枝汤等方剂,在这些方剂中,用药的剂量、顺序以及副作用都有详细的说明。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药的运用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也更加懂得如何进行药物配伍以及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再次,《金匮要略》强调了在治疗中要注重病人个体差异。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体质、脉象等个体特征的描述,指导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同样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明白了在中医治疗中要以人为本,根据个体的特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做到因人而异。
最后,《金匮要略》对于病因和预防也有着很多的讲述。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疾病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的论述,使我明白了疾病治疗不仅要重视临床表现,还要注重病因的分析和预防的重要性。
例如,书中提到了预防中暑的方法,包括合理的饮食安排和避免中午长时间的户外活动。
通过读《金匮要略》,我意识到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病人注意到病因并采取预防措施的时候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而言之,《金匮要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法、药物运用、个体化治疗以及病因预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运用《金匮要略》中的知识,为病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 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作者为张仲景。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几点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金匮要略》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独特的辨证施治法。
在古代医学中,重视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而《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辨证施治法则是基于这一理论而展开的。
在书中,作者以病证形态为依据,对病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辨证施治法不仅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还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使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次,我对《金匮要略》中的针灸疗法印象深刻。
针灸疗法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传统疗法之一,它通过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金匮要略》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各种针灸方法的使用,以及相应的适应症。
通过针灸疗法的应用,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恢复身体的功能,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这使我对针灸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有机会学习和运用这一疗法。
最后,我认为《金匮要略》这本书在病因病机的阐释上也是独具匠心。
在古代医学中,病因病机是一种解释病理形成的观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体系。
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疾病的本质,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让我对病因病机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进一步学习,能够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综上所述,阅读《金匮要略》使我对古代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辨证施治法、针灸疗法和病因病机的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和应用古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我相信我能够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和治疗各种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和福祉。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参考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参考ok3w_ads(“s004”);ok3w_ads(“s005”);篇一: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
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
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
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
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1.要想理解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
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
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
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
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
金匮心得体会2000
如湿病篇中,治疗风湿为患,要用发汗之法,但必须微似汗出,以使阳气缓缓蒸发而不骤泄,则风与湿邪俱去。
又如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腰痛,方用肾气丸,其组方中干地黄八两,桂枝、附子各一两,用干地黄补肾阴加强肾气,用桂枝、附子少火生气,补助肾阳,故肾气丸是为补益肾气,阴阳双补之方。
还有肺痈病篇证治的邪实气壅,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其方中用大枣,大枣的功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正气,所谓“扶正以祛邪”,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
《金匮要略》是临床实践的指南,只有诚心诚意,踏踏实实的学习才有收获。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一心一意的学习、使用、研究,信而不弃,方可成功。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总结和思考,悟出其中深意,真正体会其中真谛。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多实践,多付诸行动,指导临床实践,从中总结经验,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才是学习《金匮要略》的真正目的。
三、掌握各类病症之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
《金匮要略》中论述了众多三阴三阳病症及疑难杂病类型,而只有系统地掌握了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等才算真正了解了此病症,才能为学习和运用提供依据。
例如肺痿病篇中,“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是为肺痿病的病因,其病因为上焦有热,“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可知肺痿病的脉证为数虚(浮大无力),其证候为咳嗽、多唾浊沫,治则选用益气养阴清热,其证治对于肺气虚寒用甘草干姜汤治之。
篇二: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09级中医1班宋修发
(20XX02020XX2)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题记
初次接触《金匮要略》,那是刚进入中医学院上中基的课上,那时仅仅是听老师提起而已。当时觉得名字很独特,并无更多的感谢。直到今年,期待已久的金匮课姗姗来迟。
金匮要略体会
金匮要略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医药学经典之一,它由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了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中医学学习的基础,金匮要略对于我深入了解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对金匮要略进行体会。
一、病因病机部分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病因和病机的讨论是非常详细的。
张仲景通过对各种疾病的描述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常见的病因病机。
比如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一》中,他提到了“水谷不分,饮食不节,内从水得之”,这就是说明水湿的病因。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于病因病机的分析和判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诊断学部分诊断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金匮要略对于诊断学的讨论也是非常全面的。
它包含了脉证诊断、舌诊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金匮要略·脉法第一》中,张仲景详细讲解了不同的脉象及其所对应的疾病。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于脉诊的方法和技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三、治疗学部分金匮要略的治疗学部分包括了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在《金匮要略·病能发汗诊》中,张仲景论述了发汗的适应症、方法与注意事项。
通过金匮要略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草药、针灸、艾灸等方式来辅助治疗。
这对于我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有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中医药学经典,它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的临床实践能力。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金匮要略,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也是每位中医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总结起来,金匮要略是一本对于中医药学有着重要意义的经典著作。
通过对其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我对于病因病机、诊断学和治疗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我日后的学习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金匮要略也提醒着我们在中医药事业中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为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而努力。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之一,对于诊断与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其深厚的学问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我对于《金匮要略》的个人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金匮要略》的印象最深的是它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金匮要略》集中了历代医家的经验和智慧,对于各个脏腑、病理以及治疗方法都有详细的叙述和分类。
它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了千百年来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给人以一种井然有序的感觉。
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使得诊治疾病的过程更加系统、科学,有助于提升医生的临床水平。
其次,《金匮要略》是一部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医学著作。
它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强调诊病要以病情为中心,以症状为导向,从而实现辩证施治的目的。
《金匮要略》不拘泥于某种学派或理论体系,而是以病情为导向,根据不同的病情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追求最佳疗效。
这种实践导向的学习方式非常适合医学学习者,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另外,我还发现《金匮要略》注重以整体观念来诊治疾病。
《金匮要略》主张以五行相生相克、望闻问切的方法,综合分析病情,探寻疾病的根源。
通过辨证施治的方式,不仅能够达到治标的效果,更能够从根本上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本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的思维方式,使得治疗更加全面,不仅能够改善症状,还能够促进患者的整体健康。
此外,《金匮要略》还强调了个体化的诊治方式。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治疗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金匮要略》通过详细的辨证分析,对不同体质和病情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注重因人而异的治疗策略。
这种个体化的诊治方式非常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
最后,《金匮要略》给我留下了匠心独具的印象。
它提倡医生要以慎独之心、仁术之德、工夫之力来临床实践。
对于医生来说,了解《金匮要略》不仅意味着拥有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执业者的职业素养和医德。
只有具备了匠心精神,医生才能真正成为患者的坚强后盾,为他们解除病痛,改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09级中医1班宋修发
(200802020122)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题记
初次接触《金匮要略》,那是刚进入中医学院上中基的课上,那时仅仅是听老师提起而已。
当时觉得名字很独特,并无更多的感谢。
直到今年,期待已久的金匮课姗姗来迟。
请允许我先谈谈自己一段经历。
高考过后,记得我小舅问我读什么专业,我说:“中医学”,当时他说,中医的人不止会阴阳、八卦、算命、还会跳神的!出于长辈我也只是笑笑就过了。
刚进入中医学院,我们接触的专业课时《中医基础理论》,当时我们学习阴阳学说,下课后,我想起小舅的话,不知道中医是不是像他说的一样,神乎其神的。
浅浅学习,当然不能下结论。
眨眼工会,三年级开始了,我们开始正式进入《金匮要略》的学习,半个学期的功夫下来,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
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
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
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
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
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
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
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
仲景就是仲景!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四、用药精、准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五、辩证论治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
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
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老师
大学是知识的的殿堂,不过我发现大学也是很多老师离不开PPT的殿堂,之前两年的学习,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是离不开PPT的,说是照本宣科不好听,不过真的很少听见PPT以外,老师自己的思维,很让我很苦恼。
但是,我在这里要感谢王老师,王老师就是一个上课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还有他经典的独到见解的人。
不止引导我们去入手经典的理解,告诉我们如何去看待编者的思维局限,更是告诉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方法论指导。
使我改变了对大学老师的看法。
结语:感想颇多,由于时间关系,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就把这些感想留下来,最美好的东西是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尝的,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
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