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故事图册.八帧.清乾隆时期.徐扬绘.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画派 :清宫十大顶级画家之《徐扬》

中国古代画派 :清宫十大顶级画家之《徐扬》

中国古代画派:清宫十大顶级画家之《徐扬》愚雅轩祝朋友们全家幸福安康中国古代画派:清宫十大顶级画家之《徐扬》徐扬(生卒年不详)江苏苏州人,清代画家。

字云亭。

家住阊门内专诸巷。

工绘事,擅长人物、界画、花鸟草虫。

画梅既苍劲又秀雅。

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至苏州,进画,得以供奉内廷。

受艾启蒙、贺清泰影响,写实功力益深。

他于乾隆二十四年画出了《盛世滋生图》卷。

而后又画出了著名巨作《乾隆南巡图》(共十二卷)等历史画卷。

他的绘画继承了《清明上河图》等艺术形式,以散点透视法来描绘山水城池,把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其意义更大。

传世作品传世作品除《乾隆南巡图》、《盛世滋生图》外,还有《京师生春诗意图》、《王羲之写经换鹅图》等。

《盛世滋生图》卷。

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又名《姑苏繁华图》,纸本设色。

以苏州当时繁华景象为背景。

从苏州城西灵岩山起,由山下的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等等,再入姑苏城。

再自葑盘、胥门、出阊门外,转入山塘街,至虎丘而止。

整个画面包括太湖至虎丘近百里的风光山色、地理民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园林等极为丰富的内容,重点描绘了一村、一镇、一城、一街的景况。

妙笔丹青,画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水上人家、水运漕行、田园村舍、商贾云集等繁盛图景。

全图构思巧妙,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笔墨精道,气势宏大。

虽不免有粉饰之处,但与历史文献相印,不失其实,故不愧为一件写实的杰作,是研究23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是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清徐扬玉带桥诗意图卷纸本设色纵15.4 cm 横124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徐扬《南巡纪道图》局部.《南巡纪道图》高28.5厘米,长1930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上有楷书题签:“南巡纪道图,臣徐扬恭绘”,表明了作品名及作者。

长卷自西向东,由京城入江南,以“乾隆南巡”经历的村镇城池为表现重点,描绘了千里江山的繁华景色。

整个画卷气势恢宏,构图精妙严谨,笔触细致,胜似宋代宫廷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虎年漫话乾隆爷的“虎神枪”

虎年漫话乾隆爷的“虎神枪”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世代活动于中国东北的高寒地带,是一个以围猎为主的游牧民族。

满族的民族特点即是“国语骑射”,所谓“国语”即满语;骑射即能在骑马奔驰中射箭中的 (箭靶的中心),它是满族长期狩猎生活中的民族特技。

清初诸帝如皇太极、康熙、乾隆等人无不精于骑射,为使满洲皇室贵族、王公大臣不因生活安逸而忘本,丧失尚武之精神,也为保持八旗军兵的战斗力,他们非常重视武备,经常举行各类军事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即是骑射围猎。

清初帝王“崇尚骑射”与“木兰围场”的兴建当时的皇家围猎场所有多处,大多在今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如吉林围场、巴彦托罗海围场、墨尔根岳洛围场、巴彦喀喇围场、永安莽喀围场等。

建于康熙年间的木兰围场(在今河北省围场县),这里因距承德避暑山庄和京城较近,在内蒙古的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一带,周环一千三百里之地,具有“北控蒙古,南拱卫神京”的战略地位,是中原地区和蒙古草原的重要通道之一,且林深菁密,水草茂盛,是极好的狩猎之地,在这里举行的围猎活动称为“木虎年漫话乾隆爷的“虎神枪”沈阳故宫博物院 苏 阳图1 《木兰秋狝入崖口诗碑》兰秋狝”。

康熙、乾隆等皇帝除了携皇子皇孙及王公大臣一同围猎外,为了加强军队的训练,还下令驻防各地的八旗军兵也要轮流参加,把木兰习武作为祖宗家法,康熙曾先后48次到木兰秋捕。

乾隆皇帝时,举行的围猎骑射活动十分频繁,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他共到承德避暑山庄50余次。

他御笔题诗、刻碑不少,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御笔题写了《木兰秋狝入崖口诗碑》(图1),立于木兰围场,拓片碑身阳、阴均高216厘米,宽125厘米,两侧均高219厘米,宽56厘米,额阳高23厘米,宽22厘米。

高宗弘历撰并行书,额篆书,阴满文,两侧蒙、藏文。

又如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弘历行书木兰驻跸诗横片》(图2),为弘历于乾隆丁卯九月在木兰围猎后,回到避暑山庄写下的两首诗。

乾隆三十五年以前,弘历去必行围,就是在花甲之年后,他还照样率领满洲八旗官兵猎捕兽禽,后来由于年过古稀,行围之举才日渐减少。

清朝中期“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二十六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清朝中期“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二十六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清朝中期“扬州⼋怪”之⼀罗聘⼆⼗六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房四艺,是⽂⼈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悦⽬,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活⽤品、⼭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们的⽣活⽅式和科技⽔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化等⽅⾯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画风靡,⼭⽔画勃兴,⽔墨写意画法盛⾏。

⽂⼈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廷绘画增添了不少⾊彩。

然⽽“扬州⼋怪”也诞⽣于同⼀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笔。

扬州⼋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扬州⼋怪”之说,由来已久。

扬州⼋怪包括:⾼翔、黄慎、⾦农、李⽅膺、李鱓、罗聘、汪⼠慎、郑板桥(郑燮)⼋⼈绘画作品。

我们⾸先来分享罗聘⽩描绘画作品。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

字遯夫,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运道⼈、蓼州渔⽗,汉族,祖籍安徽歙县呈坎(现属徽州区),其先辈迁居江苏⽢泉(今扬州)。

“扬州⼋怪”中最年轻者。

罗聘24岁时,拜⾦农为师,学诗习画,30岁时在扬州画界崭露头⾓。

黄念和他的《清明上河图》

黄念和他的《清明上河图》

赏鉴APPRECIATION文、图:刘涤宇 戴立强黄念和他的《清明上河图》图1.黄念《清明上河图》,乾隆三十九年绘。

辽宁省博物馆藏.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广东人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黄念《清明上河图》(简称黄念本,图1),画心高28.2厘米,长548.5厘米,纸本设色,卷后题“乾隆三十九年五月,臣黄念奉敕恭仿明人《清明上河图》”。

图面虽有“乾隆御鉴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却不见《石渠宝笈》著录。

1965年征集入藏辽宁省博物馆,经鉴定为真迹。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人民出版社2007年)记载,黄念原为广东顺德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以珐琅匠人的身份被选送到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供职,同时接受宫廷绘画任务。

现存黄念的绘画作品有《桐荫清暑图轴》、《人物图册》(北京故宫博物院)及《春郊挈榼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图2)。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简称北京本)具有明显的宋代绘画特征,且画面建筑符合《营造法式》等相关北宋文献的记载,一般公认为是宋代真本或最接近真本的版本。

但在明清时期,坊间流传最多的《清明上河图》版本图像特征则与北京本差异巨大,以工笔重彩为主,所体现的时代和地域特征颇近于明清时代的苏州,这些版本统称后期仿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仇英款本是此种类型诸本中质量较高的一卷。

清代宫廷画师中,文献记载有刘九德、沈源、陈枚等四人,姚文瀚、谢遂、罗福旼、黄念等人曾经绘制题为《清明上河图》的市井风情画卷,现在可以查考的有沈源本、清院本、罗福旼本和黄念本四卷。

所绘《清明上河图》大部分在后期仿本基础上,借鉴当时传入宫廷的西洋画法和官式建筑形态,具有清代宫廷绘画的基本特征。

黄念所绘此图在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中有委托装裱的记载,时间稍早于画中署名日期。

画风以淡墨勾勒,重彩并不充满轮廓,而采用局部点染的方式,受到西洋明暗画法影响,与18世纪广东和宫廷瓷器珐琅画画风相似。

仕女图的形成与发展

仕女图的形成与发展

仕⼥图的形成与发展仕⼥图的形成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仕⼥画的早期发展阶段。

描绘的⼥⼦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等,这类形象的原型⼀般来⾃于诗、赋等⽂学作品和民间传说。

画家在表现这些远离现实⽣活、带有理想化⾊彩的⼥性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性外在形体的表现,张扬出其内在的精神⽓质。

从⽬前存世最早的卷轴仕⼥画,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诗意创作的《洛神赋图》(宋⼈摹本)中对洛⽔⼥神的描绘,可见典型的魏晋美⼥瘦⾻清象,⽓度⾼古的风姿。

洛神⾯型椭圆,眉⽬清秀,体态纤丽淑婉,轻盈修长。

她没有因在洛⽔边与曹植巧遇⽽显现出欣喜欲狂的神态,也没有因与曹植离别⽽流露出伤感悲愤的情绪,她绐终以淡泊平和的表情⾯对事态的发展,从⽽成功地昭⽰出洛神超凡脱俗的⾼逸美,这种美与魏晋时期⼈们崇尚⽞学、关注⼈的内在精神⽓质,追求超脱的时代特征相吻合。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画家们以积极⼊世的⾏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闲逸的⽣活⽅式,单调⽽悠闲的⽣活情调。

张萱、周昉是这⼀时期著名的仕⼥画家。

周昉笔下的《簪花仕⼥图》、《挥扇仕⼥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画在形神兼备⽅⾯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质雍容⾼贵,展⽰出⼤唐盛世下皇家⼥性的华贵之美。

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备受瞩⽬,并成为唐代仕⼥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继唐代之后的五代是个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画家们在仕⼥画的创作上,即继承了唐代的传统⼜有所变⾰。

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笔下的⼥伎与唐代的仕⼥相⽐,最显著的变化是,歌伎丰腴的肌肤因缺少唐代宫⼥臃懒的体态,⽽更具健康之美。

阮郜《阆苑⼥仙图》中仙⼥们修长的⾝材更是越出了唐代仕⼥丰满肥胖的造型程式,⼀改唐代即使画仙⼥,也始注重表现⼥性⾝段线条的曲线美及娇媚之姿。

宋代作为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发达,⽂化昌盛的时代。

纸本、绢本和绫本

纸本、绢本和绫本

纸本、绢本和绫本南宋马和之月色秋声绢本水墨淡设色25.9x60.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传统的中国书画一般是写在纸绢上的,有很多人称中国画为纸绢画。

所以认识纸绢的时代特点,对于鉴定中国书画具有相当的重要作用。

到目前为止,除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潘吉垦先生对纸作过一些研究外,还没有第二个人对古代纸绢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古代纸绢如何断代的问题,更未有过专门的著述。

如果有晋唐时代的纸绢流传下来,我们就是看见了,恐怕也未必能判断它的年代,相反,古代纸绢一经古人写过字或画过画之后,与书画本身连在一起却反而使我们能断定它的时代了。

(一)绢帛我国的丝织业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除了发现苎布,还出土了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

随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又创造了多种织法和品类繁多的丝织物,以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要。

这儿仅根据传世和出土的古代书画作品来探讨古代书画用绢帛的时代特点。

作为其它用途的绢帛及其时代特点,不在这里赘述。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画是绘在绢帛上的,出土的晚周帛画、战国楚墓帛画和稍晚些时候的马王堆汉墓帛画,都是画在较为细密的单丝绢上;南北朝时期的书画用绢,王以坤先生在《书画鉴定简述》中说,他“只见过绢地写经一块,也是单丝绢”;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用的绢也是单丝织成的;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卷,所用的经线纬线均不一根,全部是由几根丝合并而织成的,这种织法在书画用绢上是比较少见的。

说明了晋唐以前的书画用绢是由单丝织成的。

直到现在为止,在晋唐以前的书画中,还从未见过有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的绢)。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引江磷几《嘉祐杂志》说,唐贞元以后,诰敕有用花绫的,传世的有咸通二年(861 年)的“柱国范隋诰'”一件。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上看来,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

这种双丝绢的经线的每两根线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纬线与经线交织时,每组经线中的一根丝沉在下面,另一根丝浮在上面。

【嘉德春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导览(下):绘画篇

【嘉德春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导览(下):绘画篇

【嘉德春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导览(下):绘画篇中国嘉德2017春季拍卖会将于6月16日至18日预展,19日至23日举槌,展拍地点均为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本次拍卖的中国书画部分,将推出11个专场,1500余件精品力作。

面对如此精彩纷呈、琳琅大观的拍品,如何才能找到我们心仪的作品呢?Don't worry,我们以专场为单位对拍品进行了梳理,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分十日陆续发布,带您全面、系统地领略本季拍卖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天将为您导览“中国古代书画”专场。

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浏览相应专场电子图录。

拍卖时间中国古代书画6月21日上午 9:30 北厅本季“古代日场”以其丰富性、精致性、可买性见长。

二百八十三件拍品,可谓繁花锦簇、落英缤纷,其中必有可采可撷之物。

其中,张熊、俞樾等《春霄听雨》、董澍、吴云等《辟疆主人五十寿册》、伊秉绶、张廷济等所题《蜀镜辞》,一件件内容丰富生动的册页,诸贤绘图题诗,如雪泥鸿爪,为我们留下古人交游的行迹。

“吴氏”珍藏书画九件汇成一个专题:陈书《湖石红莲》亭亭玉立,莲花灼灼;文嘉《天际归帆》、王澍《行书李太师帖》、方士庶《午瑞图》皆有吴待秋题签;项圣谟《涤暑图》亦钤有“待秋秘笈”印。

“四方斋”专题聚书画十四件:华喦《商山四皓》系新罗山人巨幛;钱榖、归昌世、陆士仁、陆应阳、周之冕等泥金扇面,光华熠熠,令人生爱。

1486费丹旭仕女册册页(十二开)?设色绢本丙午(1846年)作鉴藏印:秋枚(十二次)说明:1.每开有潘飞声对题。

潘飞声(1858-1934),字兰史,号剑士、老剑,又号独立山人。

广东番禺人。

出身于书香之家,光绪十三年(1887)游学德国,受聘于柏林大学。

1907年,定居上海,加入南社,为'南社四剑'之一;并在实业家周庆云的集结下与吴昌硕、赵叔孺等成立淞社,参加沤社、鸥隐社等团体。

以诗、文、词名于时。

2.旧藏者“秋枚”应为邓实(1877-1951),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等,广东顺德人。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弘历行书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文及勒铭三碑卷》及其碑刻小考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弘历行书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文及勒铭三碑卷》及其碑刻小考

AppreciatION 鉴赏一、平定两金川战役的历史背景两金川即指大、小金川,就是今日的四川汶川一带。

位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青藏高原东缘。

大、小金川汇合即为现在的“大渡河”。

自古以来,两金川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从元明时期开始,中央政府在此地分设土司管理。

到了清朝,政府仍延续明代制度,实行土司自治。

在乾隆初年,大、小金川与周围众土司皆定期向朝廷交纳贡赋,互相之间亦和睦相处;如果土司之间发生争执,还听从清政府的裁决。

但是进入清乾隆十二年(1747)以后,随着大、小金川土司力量逐渐强大,邻近土司经常遭受其侵扰,引起各土司间的纷争。

由于一些四川地方官处理土司之间纠纷不当,使金川土司更加恃强凌弱,当地清政府形同摆设,无法控制局面,最终引发战争。

两次金川战役,历时近三十年:第一次金川战役历时一年零十一个月,自乾隆十二年(1747)三月至十四年(1749)二月;第二次金川战役历时四年零九个月,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持续到四十一年(1776)三月。

平定两金川为乾隆朝十大武功之一。

此次战役一方面对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两次金川战役耗时、耗银堪称平叛战争之最。

表现为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好大喜功,不能不说亦为清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乾隆帝当年还命清宫造办处制作了很多关于平定两金川的纪念作品,乾隆皇帝也书写了许多御制碑文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弘历行书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文及勒铭三碑卷》及其碑刻比照乾隆皇帝极其重视两金川战役,围绕这一清乾隆时期平叛两金川战役之后,乾隆御笔书写了《弘历行书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文及勒铭三碑卷》,本文就其御笔原文与御制碑刻进行了对照考证,为深入研究乾隆时期两金川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弘历行书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文及勒铭三碑卷》及其碑刻小考孙继艳编辑|薛续友AppreciatION 鉴赏主题先后命清宫造办处制作了大量的作品,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六月,乾隆钦命宫廷画家徐扬绘制十六幅《平定两金川得胜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1),命郎世宁等绘制《战争铜版画系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2)、《碧玉平定金川碑文插屏》(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图3)。

清宫十大画家徐扬

清宫十大画家徐扬

清宫十大画家徐扬徐扬,字云亭,苏州吴县人,家住苏州阊门内专诸巷,原为一名监生,擅长人物、山水、界画,花鸟草虫亦生动有致。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到苏州,徐扬与同乡张宗苍献上各自的画作,绘画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二人都被任命为画院供奉,后又被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徐扬完成了《盛世滋生图》献给皇帝。

此画原藏清宫御书房,著录于《石渠宝芨续编》。

清王朝覆灭后,逊位皇帝溥仪辗转将此画连同其他珍品携到长春。

1945年日本投降后,长春伪宫文物流散民间。

1948年,此画由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收得,其后,归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为国家一级文物。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擅长人物、花鸟草虫的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创作了一幅名为《盛世滋生图》长卷,并以散点透视技法,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

这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

《姑苏繁华图》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间,入苏州郡城、经盘、胥、阊三门,穿山塘街,至虎丘山止。

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锦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

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原作中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是研究25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画卷布局精妙严谨,气势恢宏,笔触细致,十分细腻地刻画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田园村舍、阊胥城墙、古渡行舟、沿河市镇、流水人家、民俗风情官衙商肆,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吴冠中水墨画欣赏

吴冠中水墨画欣赏

吴冠中水墨画欣赏“笔墨等于零”: 吴冠中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这话怎么理解呢,两个层次:一,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二,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

所以,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艺术生涯: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修油画。

1950年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曾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台湾历史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底特律四家博物馆、巴黎塞纽齐博物馆等处举办个人画展数十次。

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和文集近百种。

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入选法兰西学士院终生通讯院士。

2003年被中国文联授予金彩奖。

终生探索中西艺术结合之路,迄今兼作油画与水墨画。

舞渔村故乡关山月 ?男,汉族, 1912年10月生,广东阳江人。

?1946年被聘为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主任、教授。

为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画家。

?1959年与傅抱石合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厅创作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 ?原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州美术院教授。

作品欣赏香港回归梅报春墨梅图秋溪放筏香港回归梅报春墨梅图秋溪放筏川籍著名画家张采芹先生的后人向媒体展示了国画大师张大千临终前最具代表性的小品画作《海棠春睡图》。

《海棠春睡图》由当时身在台北的张大千托其女于1982年底转赠给了成都的张采芹先生。

(清)袁江、袁耀的绘画作品

(清)袁江、袁耀的绘画作品

(清)袁江、袁耀的绘画作品赏析[清] 袁江雪景山水图轴117×143.5cm 绢本设色 1716年比利时尤伦斯藏款识:细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入画,渔人披得一蓑归。

壬寅夏拟郑谷句,邗上袁江。

今天,一提起清朝扬州画坛,人们只会想起“扬州八怪”这样一批画家,如此认识是不够全面的。

在清朝康熙至乾隆这百余年间,扬州画坛呈现的是各种画风争奇斗艳的格局,“扬州八怪”一类的写意竹石花卉画,只是其中的一脉,扬州画坛并非由他们一统天下,袁江、袁耀父子的绘画就是明证。

袁江、袁耀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他们二人以画风严谨的山水楼阁界画独树一帜于清朝画坛,以“二袁”之称闻名于画史。

袁江、袁耀生平概况较早记载袁江姓名和简单情况的史籍有张庚的《国朝画徵录》(包括续录)、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以及无名氏的《画人补遗》。

这几种史籍均成书于清朝中期,约在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成书年代与画家生活的时期相距不远。

下面分别抄录相关原始资料。

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山水、楼阁,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遂大进,宪庙召候。

—张庚《国朝画徵录•续录》卷上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山水、楼阁,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技遂大进,曾选入外养心殿。

—佚名《画人补遗》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山水、楼阁,初学仇十洲,中年得无名氏临古人画,遂大进。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以上三则文献记载,文字内容大同小异,显然是互相抄录的。

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张庚的《国朝画徵录》和无名氏的《画人补遗》二书时间略早。

根据以上几种材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即现在的江苏扬州,这和袁江作品上署款“邗江”和印章上的印文是完全相符的。

另外,据商承祚、黄华合编的《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一书中所记,袁江还有一个号叫“岫泉”,这个号不见于画史的记载,但在袁江晚年的作品《山水》大册12页中的一幅画上钤有“岫”、“泉”两方印章。

此画作于“癸亥”(乾隆八年,1743年),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袁江署有年款的作品中时间较晚的一幅。

海外竞求鸣远碟——戬谷堂陈鸣远五色供碗初探

海外竞求鸣远碟——戬谷堂陈鸣远五色供碗初探

海外竞求鸣远碟——戬谷堂陈鸣远五色供碗初探黄健亮【摘要】多年前即辗转得知南通博物苑藏有五件陈鸣远款紫砂供碗,笔者有幸上手观察记录这批珍贵的藏品,并于南通博物苑发表「海外竞求鸣远碟—戬谷堂陈鸣远紫砂供碗初探」演讲,本文即是依此汇整而成.本文对五件供碗的泥料,形制,装饰及款识索引进行研究,并经由实际观察,笔者认为这套供碗是清季紫砂名手陈鸣远的作品,当无疑议.陈鸣远技艺精湛,兼备光素、筋纹及花货三类技能于一身,笔者认为南通博物苑所藏五色供碗应是陈鸣远有意的「炫技」之作,五碗泥料各异其趣,形制同中求异,装饰元素精彩纷呈.【期刊名称】《陶瓷研究》【年(卷),期】2018(033)005【总页数】7页(P34-40)【关键词】维多利亚;乾隆;装饰【作者】黄健亮【作者单位】台北成阳基金会,台北市,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11 前言多年前即辗转得知南通博物苑藏有五件陈鸣远款紫砂供碗,初时不以为意,心想鸣远砂器「宫中艳说,海外竞求」,三百年来赝品充斥,连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都说:「我这一生里面,见到陈鸣远的好东西,不过三五件而已… ①」,岂有五件成套之理,何况历来所知的鸣远作品,从未出现供碗形制。

迨至2015年11月,笔者参加南京博物院主办「紫泥沉香·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会上南通博物苑金峰先生报告了苑藏的这批鸣远款紫砂供碗② ,一看彩照与底款,分分明明就是陈鸣远与曹廉让手笔,心中着实震撼。

2016年6月,渥蒙金峰主任安排,笔者有幸上手观察记录这批珍贵的藏品,并于南通博物苑发表「海外竞求鸣远碟—戬谷堂陈鸣远紫砂供碗初探」演讲,本文即是依此汇整而成。

据悉,这五件供碗是1962年南通博物苑购于南通文物商店,无法再往上溯源。

关于这套供碗的年代及真伪,此前并无定论,馆方纪录显示:「1976年5月王志敏先生鉴定为近代,1993年11月江苏省文化厅评审:清早期,康熙——雍正、乾隆早期。

但又说:器物太精细了,可能是民初仿陈鸣远的东西。

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457厘米...

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457厘米...

【高清美图欣赏】历代画竹高手大聚会雪竹文禽图黄筌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45.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筌,生年不详,卒于公元965年,五代后蜀画叔,成都(今属四川)人。

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集各家之善赡,遂成一家法。

作品多描绘宫廷中的异卉珍禽,丰满,画花浓丽工致,勾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币成,谓之“写生”。

后人把他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代、宋初花鸟画的两大流派。

此图的笔法十分工细,先作淡墨而后用色彩渲晕,并分许多层次,完全符合画史所记黄筌的艺术形式。

黄筌所画,不妄下笔,花竹师滕昌祜,山水师李异,鹤师薛稷,然其所学,笔意豪瞻,脱去格律,过诸公为多。

所以筌画兼有众体之妙,凡山花野草,幽禽异兽,溪岸江岛,钓艇古槎,莫不精绝。

雪竹图徐熙立轴绢本纵151.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徐熙,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画家。

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一作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

擅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

与后蜀黄筌的花鸟画为五代两大流派。

独创“落墨”法,一变黄筌细笔钩勒,填彩晕染之法。

传世真迹甚少,《雪竹图》传为其所作。

此图描写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

构图新颖,层次丰富。

作者用烘晕皴擦等法,描绘竹石覆雪的景象。

石后三竿粗竹挺拔苍劲。

其旁有弯曲和折断了的竹竿,又有一些细嫩丛杂的小竹参差其间,更觉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竹节用墨皴擦,结构清楚。

竹叶用细笔勾描,正反向背,各逞其势。

地面秀石不勾轮廓,只用晕染方法衬出,以示其雪。

此图无款识。

画中大石右侧的竹竿上,有篆书体倒写“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

此画以线条墨色为主,工整精微而写实,为五代的佳作。

竹石锦鸠图黄居宋卷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45.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画写秋天栎树凋零,几只鸠雀或停栖在枝头,或在山石、水旁觅食啄饮。

画面淡雅空潆。

山石略加勾点,以皴笔擦出。

竹丛栎叶皆以勾填法绘出。

几只鸠鸟姿态各异,刻画细致,质感丰厚,此画显示了黄氏风格。

清明上河图全卷【高清晰扫描版】

清明上河图全卷【高清晰扫描版】

清明上河图全卷【高清晰扫描版】清明上河图全卷【高清晰扫描版】2010-11-22 21:52清明上河图全卷【高清晰扫描版】===全卷原绘: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北宋风俗画卷,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

以下为《清明上河图》乾隆年间仿制版缩略画卷(点击欣赏清晰影印图):张择端自幼好学,少年游学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翰林图画院,宣和年间翰林待诏,善画市桥径郭,舟船车桥。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当日繁盛热闹的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刻划细致形象,是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情况的历史艺术名作。

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中国名画欣赏

中国名画欣赏

柳鸦芦雁图卷杜甫诗意图卷八高僧故事图卷富春山居图卷松泉图轴渔庄秋霁图轴青卞隐居图轴华山图册竹石集禽图轴春山积翠图轴西山纪游图卷落霞孤骛图轴真赏斋图卷雅集图卷双雉图轴木叶丹黄图轴重山烟树图轴荷花鹭鸶图轴东园图卷江乡春晓图轴为问亭作山水册重江叠嶂图卷静深秋晓图轴翠羽和鸣图轴紫藤竹石图轴风雪梅花图轴玉壶春色图轴竹石图轴墨竹通景屏轴渔翁渔妇图轴海上三山图轴桃实图轴苦笋帖卷宁州帖页楞严经旨要卷祭黄几道文卷钱唐杂诗卷台仙阁记卷隶书离骚篆书千字文卷种竹诗卷行书杜甫诗轴五体书卷宋刻本古灵先生文集宋刻本武经龟鉴宋刻本东观余论宋刻本艺文类聚女芙馆十咏卷【柳鸦芦雁图卷】北宋赵佶绘画作品。

上海博物馆藏。

赵佶(1082-1135),北宋皇帝,工书画,善花鸟。

此图纵34厘米,横223.2厘米。

纸本,设色。

共2段。

前段写柳鸦,后段写芦雁。

柳鸦施墨彩浓酣,用笔粗壮;芦雁以浅赭色设色,体现秋日萧疏景色。

图后款及右上角“紫宸殿御书宝”、“御书”葫芦印,皆为后人勾填描画。

图后还有南宋荣传辰、邓谏从等题跋和清乾隆皇帝题诗,且铃有收藏印多枚。

全图以墨为主,融粗笔写意与细微写生于一图,风格独具,反映了花鸟画由重色向墨笔的转变。

【杜甫诗意图卷】南宋赵葵绘画作品。

上海博物馆藏。

赵葵(11861266),字南仲,号信庵,潭州衡山(湖南衡山县)人。

曾任淮东制置使,兼扬州知府。

能诗文,善绘画。

此图纵74.7厘米,横212.2厘米。

绢本,墨笔。

写唐诗人杜甫《陪诸贵公子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中“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诗句意。

绘翠竹掩映,荷塘环抱,水阁中一人倚栏观赏夏日景色。

卷后有元、明时期多人题跋,还有清乾隆皇帝题诗及跋。

图中翠竹远近层次分明,竹竿千姿百态,用笔秀劲清逸,颇富诗意。

【八高僧故事图卷】宋代梁楷绘画作品。

上海博物馆藏。

梁楷(生卒不详),祖籍山东东平,流寓杭州,为南宋宁宗嘉泰画院待诏,善白描人物。

此卷共有图八段,各纵26.6厘米,横64厘米,绢本,设色。

孝贤皇后进献乾隆帝燧囊考

孝贤皇后进献乾隆帝燧囊考

赠荷包事件出自:《御制诗二集卷四》朕读皇祖御制清文鉴知我国初旧俗,有取鹿尾谲毛缘袖以代金缫者,盖彼时居关外,金线殊艰致也,去秋塞外较猎,偶忆此事,告之先皇后,皇后即制此燧囊以献,今览其物,曷胜悼怆,因成长句,以志遗微。

练裙缯服曾闻古,土壁葛灯莫忘前。

共我同心思示俭,即兹知要允称贤。

钩绦尚忆椒闱献,缜致空馀练线连。

何事顿悲成旧物,音尘满眼泪潸然。

乾隆戊辰清和既望。

乾隆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固定的安排,而且一年四季的行踪、起居,也有近乎不变的日程表。

每年正月各种典礼祭祀活动最多,活动最繁忙,筵宴宗室王公大臣,在重华宫吟诗联句,上元节在圆明园之“山高水长”观看烟火花灯。

二月祭社稷、行藉田,开经筵。

此时天气渐转暖。

从大内移居圆明园,清明则谒东西陵(遵化和易县),或逢巡幸之年,多在本月内启行。

四月以后,北方春夏多旱,行雩礼以祈雨,五月端午在圆明园福海观龙舟竞渡。

夏秋间,多往避暑山庄,每去必住两三个月.大会蒙古王公,举行小兰秋弥。

夏秋如在北京,常去清漪同、王泉山、香山、汤山、盘山的行官走动,有时也在南苑骑射行围。

八月为乾隆寿诞、十一月为皇太后寿诞,这是两个最重要的节庆口,张灯结彩,点景演戏,成为全围的娱乐日。

十一月冬至,举行隆重的祀天大典,从此由圆明同回居大内。

十二月朔日开笔写“福”字,分赐王公大臣。

年底,外藩来觐,又必有络绎不绝的召见、赏赐、宴请,至于皇太后处。

每隔几天必去请安问好。

这一大致的日程表,岁以为常,周而复始。

乾隆帝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按照编写好的剧本,扮演皇帝这一角色。

当然,突发事件和皇帝个人一时兴会所至,随时可以改变日程,但一年的生活起居大致脱离不了这一刻板的程序。

清文鉴:清圣祖玄烨敕撰,是书为清帝敕修的第一部满文辞典。

康熙年间随着翻译需要出现的新造满文词语还没有普及、规范,当时也没有权威性的满文辞书,因而大多数满族人读不懂那些满文译著。

为使本朝拥有权威性的满文辞书,康熙帝特谕翰林院学士傅达礼等主持编纂此书。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卷赏鉴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卷赏鉴

原绘: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北宋风俗画卷,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

以下为《清明上河图》乾隆年间仿制版缩略画卷(点击欣赏清晰影印图):张择端自幼好学,少年游学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翰林图画院,宣和年间翰林待诏,善画市桥径郭,舟船车桥。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当日繁盛热闹的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刻划细致形象,是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情况的历史艺术名作。

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 500 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明)董其昌

(明)董其昌

(明)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汉族,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

“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明董其昌《葑泾访古图》明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立轴,纸本,水墨,纵80厘米,横29.8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仿董北苑笔意,图中山壑重峦,古树高拔,苍苍莽莽,小桥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

画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淡墨枯笔,干湿皴擦,整幅画面有墨色苍润之感。

明董其昌《云锦淙图》轴明董其昌《云锦淙图》轴,纵56.2厘米,横36.2厘米。

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藏。

卢鸿一(《新唐书》作卢鸿),字浩然,范阳人,徙家洛阳。

少有学业,颇善籀篆楷隶。

隐于嵩山。

开元中以谏议大夫召,鸿一固辞,乃听还山。

诗十首。

编为一卷。

嵩山十志十首之:云锦淙。

水攒冲兮石丛耸,焕云锦兮喷汹涌。

苔駮荦兮草夤缘,芳幂幂兮濑溅溅。

石攒丛兮云锦淙,波连珠兮文沓绛。

有洁冥者媚此幽,漱灵液兮乐天休,实获我心兮夫何求。

《林和靖诗意图》明董其昌绢本设色纵154.4厘米横6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林和靖诗意图》明董其昌绢本设色纵154.4厘米横6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林和靖诗意图》用笔老健和极强的形式感,都显现了画家的艺术特点:师承古代各家,以书入画,柔中有骨力,转折灵便,墨色干润浓淡,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

此图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

乾隆朝仿古绘画活动概述

乾隆朝仿古绘画活动概述

4乾隆朝仿古绘画活动概述·传世经典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20 03.总第 期125□ 赵琰哲清朝乾隆年间是宫廷绘画最为繁盛的时期,这其中有多种类型的画作。

但无论从画作数量抑或画题内容上看,仿古绘画在整个乾隆朝宫廷绘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仿古画作的数量类别及仿画活动的时段从画作数量上看,乾隆朝仿古画作仅现存就有二百余幅。

从仿古画作在整个宫廷院画中所占比例上看,据笔者统计估算,仿古画作在整个乾隆朝宫廷绘画中所占比重至少十分之一①。

就画家而言,参与仿古绘画活动的有40余人,且身份不一。

其中既有宫廷画家如唐岱、冷枚、陈枚、沈源、孙祜、张雨森、金昆、余省、丁观鹏、周鲲、姚文瀚、曹夔音、张镐、张廷彦、张宗苍、金廷标、方琮、王炳、张为邦、徐扬、陈基、顾铨、杨大章、谢遂、吴桂、贾全、袁瑛、庄豫德、徐来琛、戴洪、锡林、程志道、黎明、门应兆、叶履豊、刘九德、冯宁、黄念等,又有海西传教士画家如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

还有词臣画家如董邦达、钱维城、励宗万、张照、邹一桂等。

对照胡敬《国朝院画录》所列清宫廷画家名单,可见其中八成以上院画家皆参与过仿古绘画活动②。

这亦说明仿古绘画活动在乾隆朝画院是画家普遍参与的一项活动。

在这其中,丁观鹏以仿古见长,是绘制仿古画数量最多的院画家。

有学者统计,丁观鹏著录于《石渠宝笈》画作共55件,其中仿古作品就有25件,约占半数③。

由此可知,仿古画的绘制在丁观鹏其整个绘画创作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如于乾隆七年绘成的《太平春市图》就是丁观鹏仿自宋苏汉臣画作而成(图1)④。

这种仿古活动并非是发生于丁观鹏个人身上的特殊现象,而是作为画院的一种重要创作任务,普遍存在于乾隆朝宫廷绘画创作当中。

另外,身为万人之上的乾隆帝也多次临仿古代画作。

乾隆帝的绘画创作基本源于宫中收图1 [清]丁观鹏 《太平春市图》卷(局部) 30.3×233.5cm 绢本设色 1742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2 [元]赵孟頫 《红衣罗汉图》卷 26×52cm 纸本设色 1304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图3 [清]弘历 仿赵孟頫《罗汉像》卷 26.2×52cm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All Rights Reserved.藏的历代名迹,画中自题为“仿某代某家笔法”占了全部画作的八成以上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