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临床药理学考试复习知识重点资料
1.离子屏障(名):分子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型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屏障。
2.首关消除(名):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达到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3.肝肠循环(名):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在肠腔又被重吸收4.药-时曲线(名):单个剂量一次静脉或口服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变化。
5.曲线下面积(AUC)(名):指药物从在血浆中出现至完全消除过程内曲线下覆盖的总面积。
其大小反映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6.疗效(名):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7.量-效关系(名):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8.效能(名):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在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9.半数有效量(ED50)(名):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如效应为死亡,则称半数致死量(LD50)。
10.治疗指数(TI)(名):LD50/ED50的比值。
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1.内在活性(名):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12.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名):α受体阻断药选择性地阻断与血管收缩有关的α受体,而与血管舒张有关的β受体未被阻断,使得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作用而被取消,而血管舒张作用得以充分表现,从而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转为降压作用。
13.早后除极(名):是一种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发生于复极2期或3期,动作电位时程过度延长时易于发生。
14.迟后除极(名):是细胞内钙超载时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时的一种短暂的振荡性除极。
15.药理性预适应(名):在缺血预适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自身内源性保护物质而呈现的保护组织作用。
药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2、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3、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及消除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1、被动运转:是指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以电化学势能差为驱动力,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2、主动运转:即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侧的运转,又称逆流运转,上山运动。
这种运转方式的特点是:(1)消耗能量;(2)需要载体参与;(3)转运有饱和现象;(4)转运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3、首过效应:又称首关消除,其定义是指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有效量减少的现象。
4、血浆蛋白结合的临床意义:(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饱和性:当一个药物达到饱和以后,再继续增加药物剂量,游离型药物可迅速增加,导致药物作用增强,可能发生明显的中毒反应。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竞争抑制现象:联合用药时,不同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可能发生相互竞争,使其中某些药物游离型增加,药理作用增强而出现中毒反应。
药物与内源性化合物也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性置换作用。
(3)疾病对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当血液中血浆蛋白过少,可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含量下降,也容易发生由于游离型药物增多而中毒。
5、代谢过程(Ⅰ、Ⅱ相反应):Ⅰ相反应是氧化、还原、水解过程。
主要由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以及存在于细胞质、线粒体、血浆、肠道菌丛中的非微粒体酶催化。
Ⅱ相反应为结合反应,该过程在药物分子结构中暴露出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化学成分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易溶于水且极性高的代谢物,以利于迅速排出体外。
6、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简称“肝微粒体酶”,该系统中主要的酶为细胞色素P450(CYP)。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复习要点
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化学治疗:对所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系统统称为化学治疗。
二、问答题:
(4)、噻嗪类利尿药:又称为中效能利尿药或Na+/Cl-同时转运子抑制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如氢氯噻嗪等。
(5)、保钾利尿药:又称为低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官远端和集合管,利尿作用弱,能减少K+排出,如螺内酯、氨苯蝶啶等。
9、临床抗高血压一线用药有哪些类型?代表药物是什么?
根据各种药物的作用和作用部位可将抗高血压药物分为下列几类:
(5)避免在空腹情况下作青霉素注射。
(6)注射后须观察30分钟,无反应者方可离去。
(7)注射液需临用现配。
(8)一旦发生过敏休克,立即使病患平卧头低,同时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如血压下降则静注阿拉明,呼吸圈难者给氧或静注氨茶碱。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副作用(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5g/d)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总称为水杨酸反应。
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1)、利尿药:如氢氯噻嗪等。
(2)、交感神经抑制药:
药理学(药)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二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3.治疗指数: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LD50/ED50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全。
4.首关消除: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前被肠黏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
5.半衰期: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6.二重感染: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使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不敏感细菌得以繁殖而引起的新感染。
7.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8.安全范围: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变化称为量效关系。
10.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称抑菌药。
11.耐受性:反复给药后机体对该药的反应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耐受性。
12.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根据抗菌范围大小,分为窄谱抗菌药和广谱抗菌药。
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后,次日出现乏力、困倦现象等。
14.药酶诱导剂: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经药酶的催化,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的活性,加速其本身或者其他药物的代谢,称为药酶诱导剂。
15.药酶抑制剂: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经药酶的催化,有些药物能抑制或减弱药酶的活性,减慢其本身或者其他药物的代谢,称为药酶诱导剂。
二、填空题在有关知识点信息的提示下,重点要求掌握的药物分类、主要的药理过程及其临床应用。
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是()和()。
兴奋抑制2.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剂量称为药物作用的()。
药理学复习重点
药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效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3、药代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4、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5、全身作用:又称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是指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环(或直接进入血管)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6、被动转运:是指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
7、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8、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9、生物利用度:是表示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的一种量度,它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
10、不良反应:药物的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按其性质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停药反应。
三致反应包括致畸胎、致癌与致突变,均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2、效能:是指药物分子引起生理反应的能力,不同药物引起的反应不同,准确地说应称为内在效能或内在活性。
药物的效能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特点。
13、LD50: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14、ED50:半数有效量,引起半数动物产生疗效的剂量。
15、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兴奋M受体,使睫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对晶状体的牵拉作用减弱,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
药理学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药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 《中国药典》的主要内容有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组成。
2. 药品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是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写出检验报告。
3. 含有酚羟基的药物可采用三氯化铁显色方法来鉴别。
4. 药物杂质的两个来源是生产过程中引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
5. 药物中杂质限量的控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限量检查法,另一种是定量测定法。
6. 古蔡检砷法的原理未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一定量标准砷溶液所产生的砷斑比较,判断药物中砷盐的含量。
7. 巴比妥类药物的母核为巴比妥酸,为环状的丙二酰脲结构。
巴比妥类药物常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环状结构在与碱液共沸时可发生水解开环。
8. 对氨基水杨酸钠在潮湿的空气中,露置日光或遇热受潮时,可生成间氨基酚,再被氧化成二苯醌型化合物,色渐变深,其氨基容易被羟基取代而生成3,5,3’,5’-四羟基联苯醌,呈明显的红棕色。
《中国药典》采用双相滴定法进行检查。
9. 芳胺类药物根据基本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对氨基苯甲酸酯类和酰胺类两类。
10.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因分子中具有芳伯氨基结构,能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有酯的结构,易发生水解。
11.《中国药典》对异烟肼中游离肼的检查方法是薄层色谱法。
12. 维生素按其溶解度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
13. 硫色素反应为维生素B1所特有的专属反应,反应条件必须是在碱/强碱性环境下。
14. 维生素C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具有极强的还原性。
15. 维生素E的天然品为右旋体,合成品为消旋体,其中效价较高的是合成品/消旋体。
16. 许多甾体激素能与强酸反应呈色,其中与硫酸的呈色反应应用广泛。
17. 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的反应是黄体酮灵敏的专属鉴别反应,在一定反应条件下黄体酮显蓝紫色,其他常用甾体呈淡橙色或不显色。
18.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母核为四并苯。
19. 链霉素由链霉胍、链霉糖和N-甲基-L-葡萄糖胺三部分组成。
药理学复习重点
1、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又称首过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2、肠肝循环(hepato-enteric circulation):自胆汁排进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进入血液而形成的肝肠、胆汁和小肠三者间的循环。
具有肝肠循环的药物一般情况下,作用时间较长。
3、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state of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 Css):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经恒时恒量给药,经过一定时间后,使进入体内的药物等于体内消除的药物,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不再增加,至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达到稳态的浓度仅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约经5个半衰期才基本达到稳态浓度。
4消除半衰期(half--life,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5、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及速度。
6、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7、效能(efficacy):指药物的最大效应,主要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8、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为LD50和ED50的比值,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之一,该值越大越安全。
9、PA2值:使加倍浓度的激动药仍保持原有效应强度时,竞争性拮抗药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
反映竞争性拮抗药的拮抗强度,PA2值越大,拮抗强度越强。
10、调节麻痹:阿托品等M受体阻断乙酰胆碱等胆碱受体激动药与位于睫状肌环状纤维上的M受体结合,能够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边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只适合看远物,而不能把近物清楚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视近物模糊不清,此即为调节麻痹。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2.了解药物和药理学的发展简史、药理学在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及药理学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drug)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
4.药代动力学(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阐明药物作用机制;(2)提高药物疗效;(3)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4)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1.药物学阶段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药理学的发展3.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生化药理学(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分子药理学(molecular pharmacology)、免疫药理学(immunopharmacology)、心血管药理学(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神经药理学(neuropharmacology)、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等。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药理学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经常应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及药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
三、药理学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的作用新药是指未在我国上市销售过的药品,包括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品。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药物的作用机制1、受体介导的药物作用指药物与生物体细胞受体结合,产生特定影响的作用,受体介导的药物作用是药理学最重要的作用机制,是研究药效学和药效作用机制过程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
根据受体特性,可分为天然受体介导的作用和人工合成受体介导的作用。
2、蛋白质结合能介导的药物作用指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能发生作用的机制,如抗原-抗体反应,抗体可直接结合致毒成分,大大减轻其致毒效应;抗血小板药物在血小板表面结合,导致血小板溶解。
3、代谢酶介导的药物作用指药物通过与活性酶相互作用,达到活化、降解或转换药物本身而发生作用的机制,如抗生素经酶修饰才能增强抗微生物环境,抗非缓慢性病毒甚至是致癌药物多经过作用后才能形成活性产物。
4、能量介导的药物作用指利用有机分子的特定吸收能量带来的物理作用,譬如紫外线吸收,可诱发一定的反应。
二、药理学研究的评价方法1、动物实验指利用动物体外室内模型体系,研究药物作用机理及剂量效应等,在初步探索新药和新剂型时,它是药效学研究中用来评价药物功效、安全性及耐受性等方面的重要方法。
2、药代动力学研究指研究药物在体内分布、转运、代谢和清除这样一个综合概念,药代动力学是药物疗效及药物毒性与药物运动在体内关系的重要方面,可以为新药的临床应用奠定充分的理论基础。
3、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指临床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等指标的研究,主要研究药物被机体利用率,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结果可以作为药物剂型优化和药物调节研究的参考。
4、神经药理学实验指研究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可以通过研究药物的兴奋性、抑制性作用、反射反应等来客观地评价药物的功效。
三、药理学的应用领域1、药物调节指调节药物的浓度,可以改善多种疾病的症状或抑制疾病发作,使患者脱离病因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风险最小化,以达到有效调节疾病进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药物开发指从实验室通过各种动物模型和人体模拟实验,到临床前和临床后的研究阶段,以评价新药或创新剂型的药效学耐受性、剂量及给药方式等因素,最终完成药物研究开发的过程。
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1·T1/2是指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般所需要的时间2·Bioavilability是指生物利用度,即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份量和速度3·Therapeutic index(TI)是指治疗指数,即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4·potency是指效价强度,即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5·efficancy是指效能,即药物所能够达到的最大药理效应(增加浓度或剂量时效应不在继续上升)。
反应药物的内在活性6·强心苷中毒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心脏毒性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室性期前收缩7·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后的停药反应包括失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反跳现象、糖皮质激素抵抗8·内源性noradrennaline(NA,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消除途径是uptake(摄取),而乙酰胆碱的主要消除途径是AChE途径(乙酰胆碱脂酶水解)9·氢氯噻嗪的药理作用是利尿作用、强压作用、抗利尿作用10·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DNA拓补异构酶,小儿慎用此类药物的原因是对机骨骼系统的影响11·甲硝唑可为治疗阿米巴肝脓肝、阴道毛滴虫感染、厌氧菌感染和贾第鞭毛虫感染的首选药12·细菌对streptomycin产生耐药性主要是产生钝化酶,其主要包括乙酰化酶、腺苷酰化酶和磷酸化酶13·请列出三个作用机制为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广义的化疗药物乙胺嘧啶(pycimethamine)、甲氧苄啶(TuP)和氨甲蝶呤MTX14·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包括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ACE抑制菌、AngⅡ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15·一类抗结核病药有异烟肼、利福平(及其类似药物)、乙胺丁醇、链霉素和吡嗪酰胺16·代谢去甲肾上腺素的酶是单胺氧化酶MAO和儿苯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uT,代谢乙酰胆碱的酶是乙酰胆碱脂酶AChE17·控制急性阿米巴痢疾的症状首选甲硝唑,并用二氯尼特肃清肠腔内包囊控制复发18·药物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药理名词解释药物的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药物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产生对机体不利,不符合用药目的作用,成为药物的不良反应。
根据不良反应的性质,可分为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应、继发反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等。
半数效应量:能使群体中有半数个体可以出现某一效应等剂量,通常称为半数效应量,如效应为疗效,则称为半数有效量。
半数致死量:有半数个体出现死亡的剂量。
用LD50/ED50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时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道、胃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从而使药效降低,又称首关消除。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首量加倍:在第一次用药时,给予维持量的两倍。
胰岛素耐受: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称为胰岛素耐受。
可分为:1、急性耐受,多因并发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时,血中拮抗胰岛素等物质增加,pH降低,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作用锐减所致;2、慢性耐受。
指无并发症却每日需用胰岛素200u以上。
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化疗指数:是评价化疗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细菌对某一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药物也产生耐药性的现象称为交叉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降低外膜的通透性;产生灭活酶;改变靶位结构;加强主动外排系统。
苯二氮卓类:代表药,地西泮。
苯二氮卓类与GABAA受体复合物上的BZ受点结合,促使GABA 与GABA受体结合,增加Cl离子通道开放频率而增加Cl内流,产生中枢抑制效应。
帕金森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表现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严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和痴呆。
分为原发性、动脉硬化性、老年性、脑炎后遗症状及化学药中毒,后三类出现类似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症状,称为帕金森综合症。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名词解释1.兴奋作用:在药物作用下,机体原有功能提高或增强。
2.抑制作用:在药物作用下,机体原有功能降低或减弱。
3.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直接作用。
4.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5.对因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6.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7.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一般较轻微,多可自行恢复。
8.药物依赖性:患者连续使用某些药物后,产生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9.生理依赖性: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
其特点是一旦中断用药,即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
10.心理依赖性:使用某些药物后可产生快乐满足的感觉,并在精神上形成周期性不间断使用的欲望。
11.剂量:药物每天的用量。
1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13.效价强度;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14.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亦称阈剂量。
15.最大有效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剂量,又称极量。
16.治疗量:比阈剂量大而又小于极量之间的剂量,又称常用量。
17.半数有效量: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ED50)18.半数致死量:能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LD50)19.治疗指数:是LD50 /ED50的比值,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TI越大,药物的安全程度越大。
20.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21.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很强的内在活性,因而能有效激活受体,产生激动效应。
22.受体拮抗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3.药物的解离度:大多数药物都是弱酸性的或弱碱性的解离型分子,在溶液中,都以非解离型和解离型两种形式存在。
通常只有非解离的部分才能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而解离部分一般比较难通过,被限制在膜的一侧,出现离子障现象。
(完整word版)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期末重点一、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或适应证等。
3.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量效关系:指药物的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剂量增加而增强,这种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5.继发反应:是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6.药物选择性:药物对某种组织或者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较少或不产生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药物的选择性。
7.不良反应:药物产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或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8.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9.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或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所产生的最大效应。
10.效价(强度):药物达到同等效应时,所需药物剂量的大小。
(剂量越小,效价越高。
常用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一定剂量产生的效应来表示。
)11.治疗指数TI:LD50/ED50,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值越大,越安全。
12.安全指数:LD1/ED99,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
13.安全范围:ED95与LD5之间的范围。
14.耐受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原有效应。
15.快速耐受性:短时间内多次用药后立即发生耐受性。
16.耐药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等对化疗药的敏感性下降,使药物疗效下降甚至失效。
17.受体: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的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相结合并能产生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18.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与效价成正比,是作用强度即效价的决定因素。
19.内在活性:也称效应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复习资料第⼀章药物效应动⼒学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作⽤规律及原理的学科。
药理学可分为临床前药理学(preclinical pharmacology)和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包括药物效应动⼒学(药物对机体的作⽤)和药物代谢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
药物与机体之间存在两种关系,⼀是药物对机体产⽣的⽣物效应,包括对机体产⽣的治疗作⽤和不良反应,即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和毒理学(toxicology);另⼀个是机体地药物的作⽤,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简称ADME。
药物效应动⼒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药理作⽤和作⽤机制;药物代谢动⼒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以及⾎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药物在体内过程3.药物——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包括天然药物、合成药物、⽣物制品和基因⼯程药物。
4.药物作⽤(drug action):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通过分⼦相互作⽤所引起的初始作⽤,是动因,具有特异性。
5.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作⽤引起机体⽣理⽣化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药理效应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平的改变,功能的提⾼称为兴奋、亢进,功能的降低称为抑制、⿇痹。
6.特异性(specificity)7.选择性(selectivity):药物有选择地作⽤于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对其它组织⽆影响或影响⼩。
8.药物作⽤的基本规律:选择性和特异性;两重性(治疗作⽤和不良反应)9.治疗作⽤(therapeutic effect):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消除原发的致病因⼦,如抗菌药(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改善疾病症状,如解热(3)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或替代治疗(replacement therapy):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自学考试复习大纲药效学的概念: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2、药物作用的基本方式:兴奋、抑制。
3、效能的概念:随着药物剂量和浓度的增加,药物效应相应增加,当效应增加到最大程度后,再增加药物的剂量或浓度药物的效应不再增加,这时药物的最大效应称为效能。
治疗指数的概念: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5、药物的不良反应:⑴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道痉挛时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作用)⑵毒性反应⑶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理效应。
例如服用镇静催眠药次日清晨的宿醉现象)⑷停药反应⑸变态反应⑹特异质反应6、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⑴激动药(既有受体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⑵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7、药物耐受性的概念:反复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机体对药物的处理,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的现象(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就是为了避免首过效应)。
10、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意义:⑴可逆性⑵暂时失去药理活性⑶存在竞争抑制现象⑷结合率高的药物起效慢,维持时间长。
11、尿液pH对药物排泄的影响:酸中毒时碱化尿液,药物解离度增加,重吸收减少,排泄增多(如苯巴比妥中毒时可碱化尿液以促进药物排泄)。
12、生物利用度的概念: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速度和程度。
13、血浆半衰期的概念: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4、血浆半衰期的临床意义:⑴药物分类依据(短效药、中效药、长效药)。
⑵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⑶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⑷预测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
15、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主要消除方式:乙酰胆碱释放后被胆碱酯酶水解;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大部分被突触前膜主动摄取并进入囊泡内。
16、表5-1传出神经系统受体激动后效应:M受体(胃酸分泌增加、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管扩张、内脏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瞳孔缩小);N受体(骨骼肌收缩);α受体(皮肤、黏膜、内脏血管平滑肌收缩;瞳孔扩大)β受体(β1受体--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支气管平滑肌舒张;β2受体--冠脉和骨骼肌血管舒张)。
17、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参考教材)。
毛果芸香碱与阿托品的比较(参考相关资料)。
18、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参考教材)。
19、有机磷酸酯类药物的中毒机制:有机磷酸酯类药物进入机体后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使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
20、有机磷酸酯类药物中毒的解救:①迅速清除毒物(皮肤吸收--温水或肥皂水清洗皮肤;消化道吸收--碳酸氢钠或盐水反复洗胃后用硫酸镁导泻)。
②应用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
③应用胆碱酯酶复活药(氯解磷定)。
21、阿托品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参考教材)。
22、东莨菪碱与阿托品的作用比较(参考相关资料)。
23、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参考教材)。
24、多巴胺与肾上腺素作用的比较(参考相关资料)。
25、异丙肾上腺素能迅速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26、酚妥拉明的不良反应(参考教材)。
27、β受体阻断药的临床应用(参考教材)。
28、局部麻醉药有哪些(利多卡因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全身麻醉药有哪些(参考教材)。
29、地西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参考教材)。
30、左旋多巴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参考教材)。
31、卡比多巴的药理作用(参考教材)。
32、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及机制(参考教材)。
33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禁忌症(参考教材)。
34、哌替啶的药理作用(参考教材)。
35、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药理作用及机制(参考教材)。
36、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参考教材)。
37、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参考教材)。
38、奎尼丁的不良反应(参考教材)。
39、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分类(参考教材)。
40强心苷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中毒防治措施(参考教材)。
41、硝酸甘油的体内过程:口服首关消除大,故舌下含服。
42普萘洛尔的临床应用:对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最佳,变异型心绞痛不宜应用。
43、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抑制HMG-CoA(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辅酶A)还原酶。
44、考来烯胺的作用机制:阻止胆汁酸和胆固醇从肠道吸收。
45、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参考教材)。
46、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参考教材)。
47、卡托普利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参考教材)。
48、利尿药的分类及代表药:高效利尿药(呋塞米);中效利尿药(氢氯噻嗪);低效利尿药(螺内酯-保钾利尿)。
49、肝素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参考教材)。
50、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维生素K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
51、平喘药的分类及代表药(参考教材)。
52、奥美拉唑的作用机制:抑制质子泵(H+-K+-ATP酶)活性,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
奥美拉唑的临床应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53、西咪替丁的药理作用:抑制胃壁细胞上的H2受体,从而抑制胃酸分泌。
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54、组胺受体阻断药包括哪些药:H1-受体阻断药(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雷氯他定、西替利嗪);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55、糖皮质激素类药的不良反应、用药期间的饮食、隔日疗法及其机理(参考相关资料)。
56、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疾病--呆小症。
57、硫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58、胰岛素的作用机制:口服无效,需注射给药。
将胰岛素与碱性蛋白质(珠蛋白、精蛋白)结合制成多种中效或长效制剂。
59、化疗指数的概念:某药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就是化疗药的治疗指数。
60、细菌的耐药性概念: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称为细菌耐药性或抗药性。
61、-225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哪些药:⑴青霉素G;⑵人工半合成青霉素(分五类及代表药);⑶头孢菌素(共四代及代表药);⑷其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62、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抑制转肽酶的活性,即抑制肽聚糖链的联结,造成细胞壁缺损,起到杀菌作用。
63青霉素的临床应用:首选治疗破伤风、梅毒。
6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哪些药: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65、红霉素的临床应用(参考教材)。
66、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共性:抗菌作用、抗菌机制、不良反应(参考教材)。
67、链霉素的临床应用:鼠疫、兔热病、布鲁斯菌属、草绿色链霉菌或肠球菌心内膜炎的首选。
68、四环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对于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所致的非细菌性感染的首选。
69、四环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二重感染,即长期大量应用光谱抗菌药物使敏感细菌被抑制,而耐药菌株、不敏感菌及真菌得以在体内繁殖,造成二重感染(如真菌病和假膜性肠炎)。
70、氯霉素的不良反应: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灰婴综合征。
71、喹诺酮的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回旋酶起到杀菌作用。
72、磺胺类药物分类:用于全身性感染的磺胺药分为①短效类(磺胺异噁唑);②中效类(磺胺钾噁唑);③长效类(磺胺间甲氧嘧啶)。
73、复方磺胺甲噁唑为:磺胺甲噁唑和甲氧苄啶(SMZ\TMP)的复方制剂,两药联合后的作用优于单用一种。
74、两性霉素B的临床应用: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
75、灰黄霉素:对头癣疗效较好,对指、趾甲角质癣的疗效较差。
76、抗结核药:第一线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
77、异烟肼的临床应用:各类结核病的首选药。
78、异烟肼的不良反应:对神经的毒性,可以用维生素B6对抗。
79、乙胺嘧啶的临床应用:病因性预防疟疾。
80、吡喹酮的临床应用:是各型血吸虫病的首选。
《药理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一、判断题( )1、强心苷用于治疗房颤的目的是使房颤停止而转为窦性心率。
( )2、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均失去药理活性。
( )3、口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心绞痛。
( )4、东莨菪碱对中枢具有抑制作用。
( )5、量效关系是指药理效应随药物剂量增加而增强。
( )6、TMP无抗菌作用,但能增强磺胺类的作用,故称磺胺增效剂。
( )7、第3代头孢菌素对G-菌的作用较第1、2代强。
( )8、化疗是指对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
( )9、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 )10、喷他佐辛几乎无成瘾性。
( )11、治疗变异型心绞痛宜选普萘洛尔。
( )12、对乙酰氨基酚有明显抗炎抗风湿作用。
( )13、简单扩散是绝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 )14、肝功能严重不良患者,不宜用可的松。
( )15、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故可用于治疗心衰。
( )16、小剂量阿司匹林有抗炎抗风湿作用。
( )17、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及硝苯地平共同的抗心绞痛原理是降低心肌耗氧量。
( )18、安定与巴比妥类催眠药相比,最大优点是无成瘾性。
( )19、阿司匹林既能降低发热病人体温,也能降低正常人体温。
( )20、氟马西尼是吗啡中毒的特异性拮抗药。
二、单项选择题1、卡托普利的抗高血压机制是:A.抑制肾素活性B.抑制血管紧张素Ⅰ活性C. 阻断α受体D.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生成E.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2、磺胺类与甲氧苄啶(TMP)合用可:A.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B. 阻碍细菌DNA合成 D.保护β-内酰胺酶活性C.增加细菌胞浆膜对药物的通透性 E. 双重阻断细菌叶酸代谢3、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是:A.抑制细菌叶酸代谢B.抑制细菌DNA复制C.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D.抑制细菌核酸代谢E.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A. 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B.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C.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D. 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E.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5、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是:A. 保泰松B. 强的松C. 扑热息痛D. 阿司匹林E. 吲哚美辛6、可翻转肾上腺素升压效应的药物是:A. M受体阻断药B. N 受体阻断药C.α受体阻断药D.β受体阻断药E. H1受体阻断药7、治疗绿脓杆菌感染不宜选用A.氨苄西林 B.庆大霉素C.羧苄西林D.第三代头孢菌素E.以上均可选8、强心苷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原发作用是:A.正性肌力作用B.负性频率作用C.增加心输出量D.降低心肌耗氧量E.以上均是9、受体激动药的特点是:A. 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B. 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C. 有亲和力,有较弱的内在活性;D. 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E. 无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10、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不包括:A.抑制伤口愈合B.反跳现象C.骨质疏松D.诱发或加重糖尿病E.白细胞减少11、第一线抗结核病药不包括:A.链霉素B. 乙硫异烟胺C. 利福平D. 异烟肼E.吡嗪酰胺12、吸收是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A. 胃肠道的过程B. 靶器官的过程C. 血液循环的过程D. 细胞内的过程E. 细胞外液的过程13、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应采用A. 低盐、高糖、低蛋白饮食B. 低盐、低糖、低蛋白饮食C. 低盐、高糖、高蛋白饮食D. 高盐、高糖、高蛋白饮食E. 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14、治疗胆绞痛宜选用A. 吗啡B. 阿托品C. 阿托品和杜冷丁D. 阿司匹林E. 杜冷丁和氯丙嗪15、恒量恒速给药后,经过几个血浆t1/2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A. 1个B. 3个C. 5个D. 7个E. 9个16、新斯的明最强的作用是:A、腺体分泌增加B、心脏抑制C、兴奋骨骼肌D、兴奋膀胱逼尿肌E、兴奋胃肠平滑肌17、治疗鼠疫的首选药物是A. 庆大霉素B. 林可霉素C. 红霉素D. 链霉素E. 卡那霉素18、治疗强心苷中毒的药物不包括:A.利多卡因B.钾盐C.苯巴比妥D.苯妥因钠E.阿托品19、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换用的药物是:A.红霉素B.头孢菌素C.羧苄西林D.氨苄西林E.苯唑西林20、下列药物属于M受体阻断药的是:A.新斯的明B.阿托品C.毒扁豆碱D.毛果芸香碱E. 以上都是21、地西泮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 中枢性肌松B.抗惊厥C.抗焦虑D. 麻醉E. 镇静催眠22、预防青霉素G过敏反应的措施不包括:A.详细询问过敏史B.注射液应临时配制C.给药前做皮试D.换用其它半合成青霉素E. 注射后观察半小时23、长期大剂量应用氯丙嗪后特有的不良反应是A.局部剌激B.体位性低血压C.诱发癫痫D.锥体外系反应E.以上都是24、以下不属于不良反应的是:A. 首关消除B.后遗效应C.特异质反应D. 致畸作用E.变态反应25、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机制是:A. 适度抑制环氧酶B. 适度抑制Na+-K+-ATP酶C. 重度抑制环氧酶D. 重度抑制Na+-K+-ATP酶E. 持久抑制胆碱酯酶三、多项选择题1、毛果芸香碱对眼的作用是:A缩瞳 B 扩瞳 C 调节痉挛 D.降低眼压 E.升高眼压吗啡的药理作用包括A镇静B扩张血管C抑制平滑肌D镇咳E抑制呼吸3、普萘洛尔的适应症包括:A.支气管哮喘B.甲状腺功能亢进C.心律失常D.高血压E.心绞痛4、氯丙嗪能阻断下列哪些受体:A.DA受体B.GABA受体C.5-HT受体D.受体E.M受体5、治疗耐药金葡菌感染可选用A.氨苄西林 B.庆大霉素C.利福平 D.红霉素E.四环素四、填空题1.常用的第一线抗高血压药物有、、、等四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