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起源
02-4.3闽南方言与海上丝绸之路
三、 闽南方言的“进”与“出” • 唐宋以来,闽南经济(主要是泉州)发展日益鼎盛,海外贸易
频繁,域外文化输入闽南,闽南文化也流向海外,这种文化交 流和影响必然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闽南方言中的外来词和域 外语言中的闽南外借词就是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体现。
1. 闽南方言的外来词
• 闽南方言的外来词从来源看有三个途径: 一是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二是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
第四章 闽南方言与海丝文化
第三节 闽南方言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闽南方言的形成 闽南方言形成的年代,学者们的看法不一。
李如龙、 周长缉、林华东、王建设等学者都对 闽南方言的形成做过深入的研究。
• 闽南方言之源在秦汉军民带来的上古汉语。但在闽南历史上还有多次
汉人入闽的浪潮。他们带来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汉语方言,这些方言 不断地丰富着闽南方言,成为闽南方言发展的源流。
超国界: 闽南方言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流播到境外,包括 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 、缅甸、印度、锡兰等。在东南亚华人社区中,闽南方言是使用 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 东南亚的闽南人家庭用语大多是闽南语。 他们把闽南话称作“福建话”。
有人做过统计,目前全世界说闽南语的达到一亿人之多。 令人 自豪的是,闽南方言还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 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袤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如今, 闽南方言已经成为世界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
2.闽南方言的外借词
• 文化交流包含着双向性,域外文化对闽南的影响在闽南方言中 留下了痕迹;闽南文化和方言也同样对其他国家有过较大的影响。 这就是说,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和接触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受惠的。
• 闽南方言对欧洲影响最大的要数“茶”[te24]了。6世纪下半叶, 茶叶开始传入欧洲,“茶”这个词也被借入西方语言。现代英语, 法语和德语的“茶”的说法,可以说都源于闽南方言“茶”的读 音。
闽南语是哪里的方言
闽南语是哪里的方言闽南语是哪里的方言福建古称“闽”,闽南是福建南部地区。
狭义的闽南语是福建省南部的方言。
广义的闽南方言包括厦漳泉闽南地区、台湾省大部、广东省东部地区、东南亚部分地区以及其他境外地区。
闽南语是一种跨越地区、省界、国家的汉语方言。
“台湾话”一般指的是台湾闽南语。
在纽约唐人街,如果会说闽南话,就不怕没饭吃。
初步统计,全世界主要使用闽南语进行交流的有6000多万人。
闽南语的历史地位1.闽南语被称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闽南语融合了古代中原汉族的中原话和闽南地区土话。
宋元之后,闽南语未参与官方语言及北方语言的演变,较好地保留了原始发音,其中包含大量的上古音和中古音。
闽南语韵母保留了上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闽南语还保留着中古音的入声调。
懂闽南语的人在古诗词中很容易区分出平仄。
如,“出”是一声,不熟悉中古音的会把它归为平声。
但是“出”在闽南语的发言中是短声,与中古音的入声契合,表达短促急收的效果,应为仄声的入声。
因此,语言学家称赞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2.闽南语被称为“河洛语”,即古代官话。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通知》,这个通知对闽南语的官方表述是,闽南方言在古闽越语、吴楚语的基础上,多次与中原汉语融合,在唐末五代形成较为稳定的地方语言。
唐末五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入闽,促使闽南语有别于其他方言而成为汉语的另一种大方言。
现在,闽南语底层还保留着部分古越语、吴楚语,文读层保留着部分上古和中古汉语语音、词汇,被称为“河洛语”。
“河洛语”是古代黄河、洛水一带的语言,在古代一直作为“官话”使用。
虽然网上对闽南语与中古音的关系有争议,但是这个文件相当于官方为闽南语背书。
隋代陆法言《切韵》定的韵在唐初被定为官韵,也就是官话。
不少语言学者用《切韵》研究闽南语。
比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张静芬曾经将闽南方言进行历史比较,就参照了《切韵》音系。
语言分类中外差异从语言系统来讲,闽南语被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汉语方言,而西方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语言。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闽南语
追追追
• 《追追追》是黄妃演唱的一首闽南语歌曲, 收录于专辑《黄妃 相思声声》中。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那通失去希望每日醉茫 茫无魂有体亲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 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 才会赢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那通失去希望 每日醉茫茫无魂有体亲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 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 打拼爱拼才会赢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那通 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无魂有体亲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 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 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 闽南歌,发扬于闽南地带;在台湾则称为 台语歌。在泉州,厦门,漳州一带非常流 行,男女老少都会唱,
《唱歌拼输赢》
• 唱歌拼输赢》是泉州电视台推出的中国大 陆第一个闽南歌PK节目 福建收视率最高的 电视节目 闽南人的“星光大道” 唱歌拼输 赢 • 闽南语频道
爱拼才会贏
• 《爱拼才会赢》,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 由陈百潭填词及作曲,台湾歌手叶启田主唱,后 来有多名歌手曾经翻唱或改编此歌曲。专辑发行 于1988年,正逢台湾人民努力打拼创造台湾经济 奇迹的阶段,且歌词意境多在鼓励落魄或失意的 人们,仍要抱定信心,努力奋斗,因而广获台湾 各阶层民众、大陆民众甚至海外华人的喜爱,为 大陆乃至全球至今最受欢迎的华语流行歌曲之一, 其歌名已成为一句鼓励人们努力向上的格言。 •
闽南语
闽南语,起源于福建泉州。主 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 区外,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 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海 陆丰地区、广东雷州半岛、海 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 群。
• 闽南歌明星:陈雷、龙千玉、叶启田、蔡 秋凤 、江蕙 等等 • 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我问 天》、《追追追》
驿动的心 闽南语 -回复
驿动的心闽南语-回复题目:驿动的心闽南语引言:闽南语,又称福建闽南话,是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主要方言之一,也是福建省及部分广东、台湾地区的共同语言。
闽南语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拥有庞大的使用人群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闽南语的问题,探索驿动的心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闽南语的历史背景闽南语的起源可追溯到约公元9世纪的唐朝晚期。
在当时,福建闽南地区的经济繁荣以及交通便利促使该地区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
商人们迁徙至海外,将闽南语带到了东南亚和台湾地区,进而形成了福建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共同语言。
第二部分:闽南语的特性和特点闽南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闽南语有丰富的声调,其音调起伏和抑扬顿挫使它如同一段动听的音乐。
其次,闽南语的词汇中融入了大量的本土文化元素,反映了福建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民俗风情。
最后,闽南语的语法较为复杂,有着严格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变位规则,使得闽南语的句子结构更加精确和严谨。
第三部分:闽南语的文化内涵闽南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更是福建闽南地区特有的文化载体。
它承载着许多历史故事、民俗传说以及先祖智慧。
比如,许多闽南语歌谣中描述了当地农家生活的点滴,描绘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耕的辛勤。
另外,闽南语的俚语和成语常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十五的月亮圆圆”、“福娃当头鼠尾”,其中蕴含着福建闽南地区独有的文化智慧和生活哲学。
第四部分:闽南语的保护与振兴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语,福建省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推广闽南语的教育工作在校园和社区得到了积极推动,包括设立闽南语课程和开展闽南语教学活动。
其次,学术研究机构对闽南语进行系统的研究,编写了大量的闽南语教材和辞典。
此外,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也为闽南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结论:闽南语是福建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丰富的历史、独特的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其驿动的心饱含着乡土的情感和文化的温度。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在 茶 叶 、 龙 眼 、 丝 绸 上 。 如 : tea( 茶 ) 、 congo(u)
t au24
ml
sim33
脱 落 脚 下 绣 弓 鞋,(不 女) 心 头,
uan55 tsi55 sim33 t au24 am41 m l k 55 ts e 5
阮 只 心 头 暗 (不女) 苦 切,(於)
ts in33 ts iu 22 kiat5 t kun33
k5 bo24 m l
ian24
就人称代词而言,“我”、“汝”、“伊”(《世说新语》 中最重要的三种人称代词用于对话场合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还
有用作近指代词的“者”、“阿堵”,用作远指代词的“许”
等,闽南话至今沿用。
就称谓系统而言,“阿瓜”、“阿龙”、“阿兄”、 “阿 奴”、“阿母”、“阿大” 这些曾经盛行于汉魏六朝的称呼语, 今天在闽南仍不绝于耳。
亲 像 结 托 无 (不 女) 缘 (於) 君,
n33 ai41 b 41 tsiu41 pi41 bo 5 pun33 s e33 siu 22 s 33
恩 爱 未 就 譬 卜 分 疏。 想 思,
uan55 ta 33 siu 22 s 33 o 5 m l
k ui33 k e55
阮 今 想 思 恶 (不 女) 开 解,(於)
东京的江户博物馆有一件出土文物“急须”,实际 是奈良时代(710—794)的一把茶壶。导游在介绍这件 文物时,对管茶壶叫“急须”,感到不可思议。实际应 是“急烧”,即 “药铫子”或“药罐子”)。如唐·李 商隐《肠》诗:“热应翻急烧,冷欲彻微波。”宋·黄 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 声急须腹。”
当代的外语借词以商业文化为主,大多来自英 语。例如:“大巴”(bus,客车)、“酒吧” (bar)、“恤衫”(shirt,汗衫)、“的时”(taxi,
闽南语
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
闽南语的发音主要特点有:1、多数古浊可平声字,今读音时不吐气;2、念知、登等,有时保留破裂音,成[t]、[ť];3、无轻唇音[v]、[f];4、有韵尾[-m]、[-p]、[-t]、[-k];5、声调七类,以上为主,与古代声调系统不尽相当。
此外,在闽南语中,文、白语言区别较大。
白读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较久远的源头,据研究,它是秦汉及其以前中原汉人南迁所带来的汉语与当地闽越土著(少数民族)的语言相结合就开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音体系;文读音则是本地方言与本民族权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语、近代的官话、现代的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向权威的共同语靠拢的表现) .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发展,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
使用闽南语的区域,主要以福建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区域以及闽西龙岩地区为主。
另外,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通行着近乎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
其中,通行有于台中、台北的闽南语,稍偏于泉州腔;流行于台南、高雄的闽南语,则稍偏于漳州腔。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新加坡、菲律宾、马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区也使用的语言也属于闽南方言。
? 按照闽南语发音内部特点,在福建境内,分五个次方言区域,分厦门话区:主要分布在厦门、金门、同安等地区;泉州话区:主要分布在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漳州话区:主要分布于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龙岩话区:主要分布在龙岩市、上杭、长汀、漳平县等地;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等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
闽南语是中国哪些地方的方言?
闽南语是中国哪些地方的方言?闽南语,字面上看即闽南地区的方言,事实上,除了闽南地区之外,闽南语还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
更确切的说,闽南语是南海周边陆地的通用语,是一个跨市、跨省、跨海、跨国的大中华区方言。
闽南语形成于唐代,自唐以降,随着闽南先人不辞辛苦的迁移,也使得闽南语在闽南人的定居处流传开来。
根据地区分布差异,闽南语大概可以分成若干次方言,从北到南依次为:浙南话、闽南话、台湾话、大田话、潮汕话、汕尾话、中山话、雷州话和海南话等(雷州话和海南话,有时也被归为与闽南语并列的闽语次方言)。
(闽南语分布情况)一、浙南话浙南话,也称浙南闽语,主要分布于浙江台山的玉环县、温州的苍南县和平阳县、福建宁德的福鼎市和霞浦县,方言人口大约150万。
该地区闽南语的分布,主要来源自明末清初因迁界而北迁的闽南人,以莆田和泉州下辖的南安、永春、晋江、安溪、惠安、同安等县为主,受温州话和闽东话影响,浙南闽语发生了些许变化,但与泉州话还算相近,彼此可以勉强沟通。
二、闽南话、台湾话闽南语的大本营位于闽南,从古至今,这块区域的方言仍是闽南语的正宗所在。
按年代顺序,唐代闽南指的是漳泉两郡,宋元为兴泉漳三府,明代为泉漳两府,清代为永泉漳龙四州府,民国以后为厦漳泉三地,百变不离其中,闽南即传统上的漳泉,因此闽南话在当地也主要以漳州话和泉州话为主要分类。
受地域阻隔影响,漳州话在闽西还分离出较细的龙岩话和漳平话,漳平话和漳州话差异不大,但龙岩话就比较明显了,与之类似,与漳、泉话相离最大的是大田话。
明清以后,受漳泉合流影响,相继产生了漳泉滥的新口音,分别为厦门话和台湾话,尽管如此,这四种次方言都极其接近,因此也经常将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和台湾话合称为闽南语闽台片,彼此之间沟通基本无障碍。
闽台片闽南语方言人口大约3300万人,其中厦漳泉和龙岩、大田约1700万,台湾1600万。
三、潮汕话潮汕话,历来都被独立视作一种方言,主要是其影响太深刻,不过从文化根本上看,潮汕其实与福建更接近,只是因省级行政分属差异,使得潮汕一直保持独立性。
闽南方言漫谈
3.声简韵繁声调多 声母17、韵母80多、声调7 粤方言的主要特点:
六个辅音韵尾齐全 分、昏同音 fn 夫、呼同音fu
街kai/鸡ki 三am /心m
有声母和舌叶音声母t、t 、
声调多达九或十个
三、如何学好闽南方言 1.树立一个目标
《国语· 越语》:“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 二壶酒,一豚。”《战国策· 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 子乎?” 再看《世说新语》与闽南话的比较:
就人称代词而言,“我”、“汝”、“伊”(《世说新语》 中最重要的三种人称代词用于对话场合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还 有用作近指代词的“者”、“阿堵”,用作远指代词的“许” 等,闽南话至今沿用。 就称谓系统而言,“阿瓜”、“阿龙”、“阿兄”、 “阿 奴”、“阿母”、“阿大” 这些曾经盛行于汉魏六朝的称呼语, 今天在闽南仍不绝于耳。 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方面,“坩、糜、箸、爪、秫米、节 目、月日、下、倚、学、挺动、剉、肥、宿、长”等等均可以在 闽南话中得到印证。 此外,介词“著”、概数词“所”、量词“过”、用于句末 表示疑问的否定副词“未”、这四个独具特色的魏晋口语词至今 仍为闽南话的常用口语词。
(唐音)a pu mwnl susu an 长 风 万 里 送 秋 雁, (泉音) ti h ban l s siu an (唐音)tuis k m ku lu 对 此 可 以 酣 高 楼。 (泉音)tui s k ham k lio (唐音)bu li mun a knn kut 蓬 莱 文 章 建 安 骨, (泉音)p lai bun tsi kian an kut (唐音)u kan su zia uts pwt
我爱闽南话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主题——我爱闽南话。
闽南话,又称闽南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承载着闽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家乡的宝贵财富。
今天,我将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情感纽带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闽南话的热爱。
一、历史渊源:千年古韵,薪火相传闽南话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古代中原地区,随着中原汉人南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早在唐宋时期,闽南地区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方言区。
闽南话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它是我们闽南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见证了闽南人民的迁徙、抗争、发展。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到近代海外华侨的奋斗,闽南话都是闽南人民沟通、交流、传承的重要工具。
如今,闽南话已经成为了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它不仅是我们的日常用语,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文化内涵:独具特色,博大精深闽南话不仅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闽南话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民间故事、风俗习惯、传统艺术等。
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展示闽南话的文化魅力。
1. 民间故事:闽南地区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这些故事以闽南话为载体,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2. 风俗习惯:闽南地区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过端午”、“闹元宵”等,这些习俗都以闽南话为纽带,将闽南人民的情感凝聚在一起。
3. 传统艺术:闽南话与南音、木偶戏、高甲戏等传统艺术紧密相连。
这些艺术形式以闽南话为载体,展现了闽南地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情感纽带:家乡情怀,生生不息闽南话是我们家乡的语言,它承载着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当我们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工作,闽南话成为了我们思念家乡的寄托。
每当听到熟悉的闽南话,我们就会想起家乡的山水、亲人、朋友,那份情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此外,闽南话还是我们团结一心的纽带。
闽南语的形成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第一次: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晋朝(首都晋朝时的洛阳)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候,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晋江流域一带,他们把当时的古汉语带过来,后来称作「泉州话」。
但这次数量很少,移民多留在闽江和木兰溪流域。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析晋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闽疆南部安定取称,治所在今南安丰州镇,领晋安等三县,辖今之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一带,但不久就被撤销,直到200多年后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区第三次置武荣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区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后的五代时才设县。
所以少量「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佮当地的「越语」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次: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蛮獠啸乱」,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郡望河东)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亦包括今天龙岩新罗,漳平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唐代设立漳州前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还有少数蛮僚生活于漳州南部山区。
陈元光所率领的唐朝军队与蛮僚为争夺漳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广大地区,而蛮僚最终被平定。
唐代的漳州还不是很繁华,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第一个高潮。
而其具有较大影响的,则是明代独对漳州开放海禁,“市镇繁华甲一方,港口千帆竟相发”是其当时生动的历史写照。
第三次: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来自唐代的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唐代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
闽南话800句
闽南话800句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闽南话的起源和分布2.书籍《闽南话800句》的目的和意义二、闽南话的基本特点1.语音系统2.词汇特点3.语法结构三、闽南话的日常实用句1.问候与礼貌用语2.日常交流句3.情感表达句4.生活场景对话四、闽南话的文化内涵1.地域性民间故事2.俗语和谚语3.地方性文化现象五、学习闽南话的方法和建议1.学习资源推荐2.学习技巧分享3.学习场景建议六、结论1.闽南话在我国的重要性2.传承和弘扬闽南话文化的意义正文:一、引言众所周知,我国拥有丰富的方言资源,其中闽南话便是极具特色的一种。
闽南话,又称福建话、闽南语,起源于福建南部,流传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广泛使用,还传播至全球各地的华人社群,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的纽带。
《闽南话800句》这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平台,让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这门独特的语言。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学到地道的闽南话,更好地与说闽南话的人沟通交流,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闽南话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二、闽南话的基本特点1.语音系统闽南话的语音系统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
声母分为清音和浊音,韵母则有单元音和复合音两种。
声调是闽南话的重要特点之一,共有六个声调,各具特色。
2.词汇特点闽南话的词汇丰富多样,既有与普通话相近的词汇,也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
此外,闽南话中还有很多生动的形容词和俚语。
3.语法结构闽南话的语法结构较为简单,主要遵循主谓宾的句子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闽南话中的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而是在句子中通过其他成分来表示时间。
三、闽南话的日常实用句1.问候与礼貌用语在闽南话中,问候语和礼貌用语十分重要。
如:“憨厝边”(普通话:邻居你好)、“古锥”(普通话:亲爱的)等。
2.日常交流句闽南话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用的交流句,如:“伫咧做啥物?”(普通话:你在做什么?)“食饱未?”(普通话:吃饭了吗?)3.情感表达句闽南话擅长表达情感,有许多生动的情感表达句,如:“甘疼爱”(普通话:我爱你)“心肝脾肺肾”(普通话:亲爱的)4.生活场景对话在生活场景中,闽南话的对话更是丰富多彩。
闽南方言大词典
闽南方言传承的实践与探索
闽南方言传承的实践
闽南方言传承的探索
• 如闽南语电影、闽南语歌曲等
• 如方言保护项目、方言文化活动等
• 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传承闽南方言
• 通过一定的探索,寻求闽南方言传承的有效途径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DOCS
闽南方言反映了福建地区的历史文化
• 如闽南建筑、闽南茶道等
• 闽南方言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反映了福建地区的历史文化
闽南方言与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习俗等密切相关
• 如妈祖信仰、闽南食俗等
• 闽南方言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习俗等密切相关
闽南方言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传承
闽南方言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闽南方言面临的挑战
• 如普通话的普及、人口流动等
• 闽南方言的传承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闽南方言保护的政策与措施
闽南方言保护的政策
• 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言保护政策等
• 政府采取一定的政策保护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保护的措施
• 如闽南语教育、闽南语文化活动等
• 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闽南方言,促进闽南方言的传承
唐宋时期
• 闽南方言开始形成,受到古吴语、古楚语等方言的影响
• 闽南方言的词汇、语法逐渐稳定
明清时期
• 闽南方言进一步发展,成为福建地区的主要方言
• 闽南方言的词汇、语法更加丰富和完善
闽南方言与其他方言的比较研究
闽南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
• 语音系统、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 闽南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汇遗存和普通话中的词汇差异
DOCS SMART CREATE
闽南文化论文
学期论文题目:闽南話**:***学院: 漳州师范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班级: 11级网络2班学号:********** ****:***日期:2012年11月11日闽南話摘要:简述闽南话的起源。
关键词:闽南话福建。
闽南方言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其不仅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而且在区域间乃至国际间的文化、经济交流中起重要作用。
一、★闽南话的起源★闽南方言俗称闽南话,说它有鲜明的区域特征是因为它与其它方言相去甚远,与我们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更是大相径庭,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至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在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时,语言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历史上看,闽南地区曾经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唐宋以来,闽南的泉州、漳州等曾是全国海外交通的重要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就以之为起点;到了近代,厦门成了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地位上升到几乎与省会福州比肩;改革开放后,厦门成为特别行政区,闽南被划为“金三角”地带,是中国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
从地理位置来看,闽南地处东南沿海,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是祖国大陆对外开放的门户之一,在与美洲、大洋洲、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起重要作用。
还有,它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与我国最大的未被统一的海上领土——台湾仅有一水之隔,如果两岸真能实现“三通”,闽南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地位无疑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从经济现状来看,闽南地区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内地,因而与内地的经济交往十分频繁,无论是资金、人才、技术等的输入输出都非常活跃。
在文化领域方面,闽南地区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化伟人和文化现象,却也地灵人杰,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
自福建被开发以来,闽南地区在文化领域方面出现过不少杰出人物和文化盛事。
最著名的是朱熹曾在今泉州一带讲学,并在开元寺题词:此地原系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台语分类及其与闽南话的区别
台语分类及其与闽南话的区别台湾话也称台语,或者台湾闽南语。
习惯上专指在中国台湾地区所使用的闽南语,在语言学分类上属于泉漳片,与厦门话极为接近,推估同源词比例为99%。
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台语认为是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语言。
闽南语,起源于福建泉州。
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海陆丰地区、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
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Amoyese)、福建话、河洛话等;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台湾闽南语)、台湾话(Taiwanese)、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
印度著名的美女学者米尔卡丹妮,最近通过国际语言学的研究发现:现今印度东北的7个加盟国居民所使用的的语言都属于中国的福建台湾闽南语和壮族语言,即国际学术界所说的“台语”。
印度东北的7个加盟邦国的居民,从外表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属于中国人的后代!无论从文化上还是从语言上,还是人种上,印度东北的7个邦国都属于华夏中国文化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属于现代的印度文化!国际学术界大部分学者都指出这就是历史事实。
印度阿萨姆邦的阿含(Ahom)人,与台语(Tai languages)民族(包括中国壮族,彝族,傣族,福建和台湾的汉族)有历史上的很深的渊源关系,这已为国内外研究台语民族的众多专家学者所公认。
本文的“台语”,对应国际语言学界中的“Tai Languages”,包括以下语言:1.中部台语6种:(1)中国的南部壮语;(2)中国的额语(E language);(3)越南孟高栏语(Man Cao Lan language);(4)越南的侬语(Nung language);(5)越南的岱语(Tày language);(6)越南的顺僚语(Tün-Lao language)。
闽南话历史意义和保护现状
闽南话历史意义和保护现状闽南话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部、广潮汕和汕尾地区、珠三角、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闽南语在学术上以泉州话作为标准腔,即使在闽南语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戏、梨园戏、南音也仍以泉州腔进行演唱。
它不仅是闽南的“活化石”,其中的许多古音更是值得语言专家前去探索。
(一)形成与变迁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第一次是因为战乱,八王之乱使社会急剧动荡,加上晋代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并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让老百姓不得不前往相对安全的南方。
其中一些人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晋江等流域一带,他们把当时的古汉语发音带过来,初步形成了“泉州话”。
到了南朝梁天监年间置南安郡,领晋安等三县,辖今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一带,但不久就被撤销,直到200多年后的中唐时期,又在今泉州市区第三次置武荣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区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后的五代时才设县。
所以少量“泉州话”是由中原的吴楚方言和当地的越语融合而成的。
第二次则是因为征蛮,福建南部蛮夷祸乱不安,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亦包括今天龙岩地区新罗,漳平一带,这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九世纪后期王氏三兄弟统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话才正式形成。
(二)流传与分布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一带的中原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东南福建,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部分跨越海峡,到了台湾,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为我们习称的“闽南语”。
闽南语主要分布于闽南和三明、宁德、龙岩的部分地区,除了福建外,闽南话流行最广的是台湾省,台湾会说闽南话的人口大约占全省的80%。
广东省的潮汕地区、汕尾地区、雷州半岛都行闽南话,海南省东部及沿海地区讲的是闽南语系的海南话、浙江苍南县也有分布,海外比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文莱、泰国等华人以闽南人为主且华人占比很大的国家都将闽南话作为“第二母语”使用。
闽南语的发源地在哪里
闽南语发源地
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古代中原国都洛阳周围的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生生不息河洛郎”,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晋室南渡,在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也有晋安郡的人南迁,并逐渐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
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及广东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扩展资料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
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
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
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河洛话、潮汕话、雷州话、汕尾话、学佬话等;在台湾亦被
称为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或咱人话。
广东潮汕和福建闽南在历史上有什么渊源?
广东潮汕和福建闽南在历史上有什么渊源?广东潮汕与福建闽南的关系及渊源就是:同属闽南语系。
闽南语系发源地为古代的泉州,潮汕话为二次移民与当地土著结合的话。
史记泉州话始于西晋,古闽越族基本上在西汉时期被灭,其残留强迁至淮河一带(三国时期闽粤由孙权管辖)。
先由吴越族人填充,后由古代河南一带的人南迁。
改变了其当地语言及习俗(304-439乱世年间,由于异族入侵中原,西晋永嘉二年即公元308年,中原的衣冠八族入闽)。
相传闽南语是古洛河、淮河一带的方言。
在西晋、唐朝、北宋三个历史时期迁移到福建南部,其主要发祥地就是古代的泉州(这些都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
再从泉州扩散到潮汕、浙南、台湾、雷州半岛、海南等地。
自古漳潮是一家的,准确地说,漳州有一半土地是属于古代的潮汕的。
漳州话基本上始于唐,定形于北宋。
史料记载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族人入闽后派兵攻陷潮汕,使之割地开辟了漳州。
那么漳州是由古泉州与古潮州各分割出一部分土地形成的。
历史上的陈元光喻为“开漳圣王”,并实现了“汉畲融合”政策开疆拓土。
唐代韩愈对潮汕教育文化的贡献并推动了潮汕文化的发展(此时的潮汕地区还是被中央集团认为是蛮荒之地,朝庭将一些犯法之人流放于此)。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文公晚年贬至潮州府潮阳县,对潮汕文化及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推动了潮汕地区的儒家思想教育,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也是潮汕文化及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南宋兴化县(今莆田一带)人大移民。
改变潮汕方言基本上在宋代末年,由陈元光入粤史看,闽粤两地的方言是不统一的。
文献记载该地区元前无客家,宋后无越族的,也许一部分土著被统称掉了(如老蒋入台,将各土著部落赶往山上,统称为高山族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从闽南方言看闽台地缘、血缘、语缘的亲密关系闽南方言的形成与闽南人的历史休戚相关。今天的闽南方言区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汉人移居,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移入闽,是在“五胡乱华”年代。当时中原一带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大批北方汉人相率离乡背井,来此避难落户;及至“永嘉之乱”,又有“衣冠八族”移居闽地。唐五代,更有成批汉人从中原迁入福建。这些闽南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来自河南,他们带来了不同时期洛阳一带的中原汉语,跟当地原有的语言和方言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闽南方言。客家人习惯上称闽南人为“河洛人”,称闽南话为“河洛话”便是这个缘故。时至今日,古河洛话在洛阳本土已变得面目全非了,而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却还保留在今天的闽南话里,成了闽南人根在中原、闽南话源于中原汉语的佐证。例如,闽南方言的语音系统保留了较多的古音,并明显地表现出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层次,其中既有秦汉上古音的残余,如“飞”读[b;]①,“猪”读[di],即所谓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又有隋唐中古音的保留,如“接”读[zidp],“节”读[zidt],“席”读[sik],“沉”读[dim]等,即完整保留着中古汉语L—P]、[—t]、[—U三套入声韵尾和r—m]、[—n]、[—ng]三套鼻音韵尾;还有历代语音的变异,如“三”读[snd],“石”读[zi6h]等等。这些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北方中原汉语在闽南话中留下的痕迹。
1)
闽南话(Hokkien/Min Nan/Ban-lam-gú/Hō-ló-ōe),又称福佬话或鹤佬话,属于汉语族闽语,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闽语。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闽南人大规模迁移台湾则始于明代。明天启四年(1624年),颜思齐、郑芝龙领头开发台湾,招募了不少龙溪、海澄、泉州等地的人到台湾屯垦定居。1661年,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后,在台施行屯兵制,分兵到全岛各地拓荒垦殖。郑成功是泉州府南安县人,他的将士也多是泉州人。因此,初期移往台湾的闽南人中,尤以泉州人居多。据《台湾在籍汉民族乡县别调查》(1928年)表明:“当时全省福建系人口计312万,占总人口的73.5%;其中以来自泉州府者为最多,占福建系总人口的54%;漳州府次之,占42%。”②因此台湾闽南话有泉州音和漳州音之分。台湾许多闽南话的地名也为我们提供了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历史线索。这类地名是随着闽南垦民赴台开拓的进展而增加起来的,“它凝聚着垦民由祖居地带来的多种文化要素”④。据专家考证,以“盾”(闽南话用作“房屋”义)来命名地名,这同中原汉人南迁入闽的历史有关。⑤至于象“省”(小丘的山背或山顶),“婉”(边沿)这类独特的地名用字,更是闽台以外其他地方所罕见的,体现了闽台之间地名文化的同一性。其次,这类地名往往冠以闽南故乡的地名或家族姓氏,凝聚着浓厚的乡土观念和思亲念祖之情。台湾一些以寺庙命名的地名,既是闽台民间文化上共同信仰的记载,又是该地移民史的佐证。如清水祖师是安溪籍民的信仰对象,开漳圣王是漳州籍民的主要信仰对象,王爷主要是泉州籍民的主要信仰对象等等。“寺庙转化地名中所包含的信仰习俗、开发史等文化要素,都说明两岸文化的密切关系。”⑧目前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的闽南方言尽管存在着某些土音乡调的差异,但总的说来,内部还是相当一致的。闽南方言声韵调以及词汇、语法方面的基本特征,台湾话都具备,它同今天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大同小异。这是因为当年无论从泉州、漳州还是厦门迁来的移民,入台以后,只有极少数聚族而居、自为村落,多数人是交错杂处,来往频繁、经过长期的历史交汇,全省各地的闽南话自然终于熔冶于一炉。台湾学者丁邦新在《台湾语言源流》中说:“如果我们把台湾闽南话比作当年厦门开埠以后的厦门话,说它不漳不泉、亦漳亦泉、拥有几种方言的特点,实在是很确当的。”⑦台湾闽南话这一特点反映了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历史过程。闽南话中有“踩水过台湾”的古谚,台湾话中有“人同祖,语同源”的俗语。闽南和台湾都有所谓“陈林半天下”的说法,至今闽台两地陈林两姓仍然都是大姓。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闽台之间亲密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语缘关系。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太空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他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闽南方言的语音系统有文读音和白读音两种读音的区别,在社会交际中这两种读音又是并行不悖地使用。文读音与《切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中古标准语音系比较一致,所以闽台两地的闽南人用文读音吟诵唐宋诗词就显得韵律和谐,平仄相合。⑥白读音则是活跃在群众大量的口语词中,如闽台两地都称浇水为“沃”[dk],这是白读音。“沃”作“浇灌”义是有其来历的,《广韵》:“奉沃盟”,疏:“沃,谓浇水也”;当“沃”出现在“肥沃”这个词里头时,又得改用文读。可见文白异读同词汇的构成和社会交际是分不开的。同时,文白异读也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在两地的闽南话里,一个文读音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白读音的现象屡见不鲜。如“精”文读[zZng]“精神”,白读[znZ]“宿精”(精灵、滑头),另一白读[zni;]“精肉”(瘦肉);“成”文读[slng]“成功”,其相应的白读就有[snid]“几成”,[znid]“成才”(一表人才),Lcnid]“成尾”(把收尾工作做好)。这些文白对应的语音材料,为我们了解汉语语音发展演变提供某些线索。⑥
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Amoy) \东南亚福建话(Hokkien)\浙南闽语\潮汕话\海南话
闽台片
亦即本土闽南语。漳州和泉州是语言学范畴内所指的各种闽南方言的发源地,所有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是漳州话和泉州话。漳、泉方言内部有些许差异,主要是音韵系统方面微有区别,但相互之间有严格地对应关系;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县(市)方言混合而成,均体现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点。基于此,厦门话和台湾话亦被国内外人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闽台片的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东南亚的福建话也就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
[编辑]
海南片
海南话据说是由闽南(一说莆田)人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闽方言。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的闽南话的差别最大,基本不能通话了。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闽南方言是随着历史上闽南移民东渡台湾而传播到台湾的,如今它已普遍通行于台湾全省大部分地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中说:“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这里所说的“台湾之语”,实际上指的就是台湾的闽南话。从广义上说,台湾话包括山胞话、闽南话、客家话和北方话。从台湾全岛使用闽南话的人口比例看,目前台湾岛内使用闽南话的人口多达1200多万,约占全省人口的80%。闽南话可以说是台湾的主要方言。
在语法方面,闽台两地都将“公鸡”、“母鸡”说成“鸡角”、“鸡母”,“公猪”、“母猪”说成“猪哥”、“猪母”,语素的排列次序与普通话正好相反。这种被修饰成分在前,修饰限制成分在后的现象,正应合了汉藏语系中大多数语言的词序,很可能是远古汉语语序的残序。而象“食饱也末?”(吃饱了吗)、“好势无?”(行不行)、“伊较悬我”(他比我高)等这样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特殊句式,也是古代本有的用法。如:六朝吴处厚《青箱杂记》“(刘焊)问左右曰:'汤滚也未”,、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画眉深浅入时无”、韩愈《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