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合集下载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概念的发展: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1)社会学传统: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社会互动理论:(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像”或者符号:(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信源、讯息、信宿: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1、信息的概念:具体P4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传播学教程》笔记(全)

《传播学教程》笔记(全)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一、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特点:1)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一定的共通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类型:1)非人类传播2)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人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身,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自我创造、自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

O9新闻B2要笑尘from:王雅静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一)传播英文“communication”,译成中文为“通信、会话、交流、参与”。

(二)早期的认知:【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开创社会学传统>2.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从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出发,开创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三)关于传播的五种说法:1.“共享说”由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提出: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强调结果)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2.“交流说”由亚历山大戈德提出: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强调过程)3.“劝服说”:由霍夫兰提出:传播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心理学中有一种刺激反应原理,传递信息即给予别人一种刺激。

(缺乏一定的现实基础)4.“符号说”由贝雷森提出: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达。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大众传播-复习题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大众传播-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 )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

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 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 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 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 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 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同时,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 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 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通过传播, 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 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1、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观点:①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②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的库利突出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③值得一提的是,库利把“铁路”也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

在他看来,铁路交通是人和物的流通,这种流通业必然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3、美国学者皮尔士的观点:①关于传播的论述:“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②皮尔士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③作为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更强调符号作为精神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4、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①社会学传统②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5、信息学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6、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①提供信息概念②扩大传播学视野。

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来看,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个观点,使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考察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概念: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②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2、信息分类:①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②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3、社会信息:①定义: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②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具有物质属性(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听、可感、可视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引起反馈)③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原因及表现:a.它并不单纯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b.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人对符号意义的赋予和解读,与人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事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活动(社会信息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②社会传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教程课件

传播学教程课件

16
二.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传播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传播学的发展与传统学 科以及信息传播技术有关的20世纪的新兴学科的关系。
1. 欧洲源流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1843-1904)的模仿理论
塔尔德是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的创始人(《模仿的法则》1890年)。 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进程中 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二战中应邀担任美国陆 军部心理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说服效果研究。 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的作用和效果, 重点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
《大众传播实验(1949)》整理战时的研究成果。《传播与说服》(1953)。 贡献:
1)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 依据。 2)将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辨证关系: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
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会成为制约社会 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 同的特殊规律。
精神交往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既不能(经济基础还原论),也 能(头重脚轻)。
14
3.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1)批判与借鉴 (2)本土化中国化 (3)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5
四.信息论和控制理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1946-宾夕法尼亚大学工学院-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计算机革命
的开始。 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技术。 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威纳出版《控制论》,几乎同时,贝尔实验
室的香农提出他的《信息论》。 1、香农(1916-)的信息论与传播学 美国传播学家坎贝尔指出,信息论是 一位工程师的发明。这位工程师就是香农。 1948年,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 系统提出信息论观点。 香农认为何谓信息: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 性和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型式表现出来 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 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264)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掌握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学派理解传播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历史发展:从传统传播学到现代传播学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实证主义、批判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传播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传播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和主要学派小组讨论:探讨传播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传播案例,加深对传播学概念的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和主要学派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传播学的应用和意义的理解传播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具体传播案例的分析能力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理解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反馈传播模式的分类:线性模式、互动模式、控制论模式等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编码、传递、解码、反馈2.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模式的分类和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角色扮演:模拟传播过程,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小组讨论:探讨不同传播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模式的分类和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的理解程度角色扮演表演: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对传播过程的体验传播模式分析:评估学生对不同传播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的理解第三章:人际传播3.1 教学目标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人际传播的基本形式和过程理解人际传播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面对面的交流、非语言交流、情感交流等人际传播的基本形式:语言传播、非语言传播、模拟传播等人际传播的过程: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反馈人际传播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建立人际关系、传递社会文化等3.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基本形式和过程角色扮演:模拟人际传播的场景,让学生体验不同形式的传播小组讨论:探讨人际传播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人第四章:大众传播4.1 教学目标了解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广泛的覆盖面、单向传播、标准化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播的功能:信息传递、舆论引导、文化娱乐、广告宣传等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价值观塑造、认知框架构建、消费行为引导等4.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媒介分类和功能媒体素材分析:分析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案例,探讨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小组讨论: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及其责任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媒介分类和功能的理解程度媒体素材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媒体素材分析中的表现和对大众传播影响的理解大众传播影响分析: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影响的分析能力第五章:文化传播与全球传播5.1 教学目标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机制理解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关系5.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文化传承、文化扩散、文化适应等文化传播的途径:移民、教育、媒体、国际交流等文化传播的机制:文化扩散、文化适应、文化同化等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文化多样性、文化霸权、文化融合等5.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文化传播的定义、特点、途径和机制文化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化传播案例,探讨其在全球传播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探讨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关系及其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定义、特点、途径和机制的理解程度文化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文化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和对文化传播的理解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分析:评估学生对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关系的理解能力第六章:传播与认知6.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与认知的关系掌握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理解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传播与认知的关系:信息传递、知识分享、观点交流等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信息处理、认知框架构建、思维方式等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知识积累、认知拓展、思维训练等6.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传播与认知的关系、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和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探讨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认知任务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与认知的关系、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和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传播与认知关系的理解认知任务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认知任务实践中的表现和对传播对认知过程影响的理解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心理7.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掌握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理解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信息传递、观点交流、价值观共享等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舆论引导、社会认同、群体心理等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价值观塑造、社会共识形成、心理状态调整等7.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和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探讨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和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传播与社会心理关系的理解社会心理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社会心理实验中的表现和对传播对社会心理影响的理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传播学教程》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环节需要重点关注。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理解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和学科地位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和学科地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和学科地位的掌握程度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要素和作用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要素和作用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的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过程的要素和作用,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播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的分析能力第三章:传播媒介与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分析新媒体对传播媒介格局的改变3.2 教学内容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新媒体对传播媒介格局的改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新媒体机构,了解新媒体对传播媒介格局的改变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新媒体对传播媒介格局改变的分析能力第四章:受众与传播效果4.1 教学目标理解受众的概念和特征掌握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变化和传播效果的差异4.2 教学内容受众的概念和特征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变化和传播效果的差异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受众的概念和特征,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实证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受众调查,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变化和传播效果的差异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受众和传播效果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新媒体时代受众变化和传播效果差异的分析能力第五章:传播与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与文化的关系掌握文化传播的过程和机制分析传播与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5.2 教学内容传播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过程和机制传播与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过程和机制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播与文化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传播与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传播与文化关系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过程和机制的分析能力第六章:国际传播与全球媒体6.1 教学目标理解国际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全球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力分析全球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国际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全球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力全球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国际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全球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力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全球媒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全球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国际传播和全球媒体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全球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的研究能力第七章:公关传播与广告7.1 教学目标理解公关传播的概念和策略掌握广告的目的和创意方法分析公关传播和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7.2 教学内容公关传播的概念和策略广告的目的和创意方法公关传播和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关传播的概念和策略,广告的目的和创意方法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公关传播和广告创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公关传播和广告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公关传播和广告在现代社会中作用和影响的分析能力第八章:危机传播与管理8.1 教学目标理解危机传播的定义和原则掌握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分析危机传播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原则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危机传播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危机传播的定义和原则,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技巧模拟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危机传播的模拟演练,引导学生理解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在企业管理中重要性的分析能力第九章:数字传播与隐私权9.1 教学目标理解数字传播的特点和影响掌握隐私权的概念和法律保护分析数字传播对个人隐私的影响和挑战9.2 教学内容数字传播的特点和影响隐私权的概念和法律保护数字传播对个人隐私的影响和挑战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字传播的特点和影响,隐私权的概念和法律保护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数字传播和隐私权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字传播对个人隐私的影响和挑战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数字传播和隐私权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数字传播对个人隐私影响和挑战的分析能力第十章:未来传播趋势与挑战10.1 教学目标理解未来传播的发展趋势掌握新媒体技术对传播行业的挑战分析未来传播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10.2 教学内容未来传播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技术对传播行业的挑战未来传播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未来传播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技术对传播行业的挑战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未来传播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进行讨论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未来传播发展趋势和新媒体技术挑战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未来传播对个体和社会影响分析的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传播学概述重点和难点解析: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以及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

传播学教程__1

传播学教程__1

1. 4.动作 5.发出超声波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1、先天的本能行为,而非后天的复杂学习
猩猩与婴儿
2、条件反射原理,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 思维活动
我家猫只能执行一个命令,就是:滚!我一 喊滚,它们就消失了。但是另外一个皮厚的,我 喊滚它就跑过来了。它以为自己叫滚。悲剧哇。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 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人类 社会的传播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人类的五种“传播系统”或“信息系统”: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 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开放性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 构成的整体 3、系统具有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 在不确定性 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印刷传播时代
开始于公元450年 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电子传播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 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 电报机。1844年,莫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 出了第一封电报:“上帝,你究竟创造了什么!” 185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宣告竣工。到70 年代,贝尔发明了电话系统。 到了20世纪,电子传播的手段日益丰富,有线和 无线广播、有线和无线电视(黑白/彩色图像)相 继得到发明和应用。人类日益依靠电子媒介而生 活。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 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卫星传播时代。
《传播学教程》
推荐阅读书目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第4版),[美]沃纳· 赛佛林、小詹姆 斯· 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目录

传播学教程-目录

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二、符号与象征符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见交流一、什么是意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概念及类型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机制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第三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传播者与大众传播二、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分众理论及其研究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三、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第四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构建”——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二、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六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一、世界信息产生和流通的失衡状况二、“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二节抽样调查法一、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二、问卷设计第三节内容分析法一、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二、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三、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第四节控制实验法一、控制实验法的用途二、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
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 出发。
扩展阅读
• 1.《精神交往论》 论》
2.《传播学概
感谢下 载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 物质交往关系。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中把握传播
•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 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 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
• 4.组织传播
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 5.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 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 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受双方 都存在着 不确定性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 展
•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 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 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了社会信息系统比 一般物理或生物信息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 ,也更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第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 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 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克服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 限性。

郭庆光_传播学教程(最终版)

郭庆光_传播学教程(最终版)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定义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1、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观点:
①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②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的库利突出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③值得一提的是,库利把“铁路”也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

在他看来,铁路交通是人和物的流通,这种流通业必然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3、美国学者皮尔士的观点:
①关于传播的论述:“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②皮尔士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
③作为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更强调符号作为精神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4、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
①社会学传统
②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5、信息学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6、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①提供信息概念
②扩大传播学视野。

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来看,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个观点,使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考察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概念: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②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分类:
①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②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3、社会信息:
①定义: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②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具有物质属性(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听、可感、可视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引起反馈)
③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原因及表现:
a.它并不单纯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
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b.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
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人对符号意义的赋予和解读,与人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事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活动(社会信息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受和反馈)
④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a.信息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受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b.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
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a.行为: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
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
b.过程: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
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
c.系统:把社会传播看做复杂的“过程集合体”,不但考察具体的传播过程,
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1、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
功能的有机整体。

2、五大传播类型(传播系统,信息系统):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大众传播特点:
①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③采用现代化技术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④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⑤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4、大众传播地位:
①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
②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
③是社会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④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因此,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工具,又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社会系统:
①定义: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学家称为社会系统
②功能:维持社会结构的整合性,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互动)来实现自我调节,以适应坏境变化,维持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2、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五要素:
①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多样性)的源泉;
②要有既保持系统内“紧张”的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制
③要有将社会各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适当连接的双向传播网络
④要有面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自主决策的系统
⑤要有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3、社会信息系统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例如大众传播中存在人际传播的影响)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