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遗传学论文

合集下载

分子生物学论文通用4篇

分子生物学论文通用4篇

分子生物学论文通用4篇分子生物学论文篇一1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重点明确实习学生在本院实习分子生物学的时间为4周。

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带教老师应首先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便于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实习内容。

在制定带教计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学科的大纲要求,还应结合历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制定最合理、最贴近实际的带教计划。

由于本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较多,而学生实习时间较短,实习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带教计划中将带教内容分为4个类别,即熟练掌握、基本掌握、熟悉和了解。

例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分区制度、工作流程、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等纳入实习生应熟练掌握的内容。

有侧重点的带教可以让实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牢固掌握常用检测项目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由点到面地进行分子生物学检验知识的学习。

2注重岗前教育,树立整体意识为引导实习学生转变角色,保证实习质量,岗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设备、环境和操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实习学生进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前,应首先对其进行岗前教育,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本情况、分区制度及相关工作流程等。

并且要求学生实习前仔细阅读实验室管理文件和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着重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各区的工作制度、各项目检测操作规范、质量控制、生物安全防护及标本接收、处理和保存等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室工作有初步的认识。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带教老师应首先引导实习学生按照区域流向制度依次参观各实验分区,系统地向其介绍各检验项目的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然后,根据带教计划的侧重点,选择常用检测项目,结合项目介绍主要相关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程序、日常保养及记录登记,让实习生树立整体意识,对实验室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

3加强操作训练,培养质量控制理念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速度较快,学生在校园内依靠有限的教学设备和较少的实验课时难以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

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分子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学科。

它是遗传学的一个分支,与遗传学的其他领域不同,分子遗传学主要关注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功能和调控。

DNA是生命的信息基础,它存储了生物的基本遗传信息。

DNA的构成单元是核苷酸,包含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鼠噬菌素。

这些碱基按一定规律组成大分子链,通过不同的排列组成生物体内的基因。

DNA分子结构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生命科学研究的面貌。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丝·克里克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分子结构的紧密配对:新的核酸分子构象》的论文,描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也为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从基因编辑到人类基因组计划,分子遗传学正在掌握越来越多的关于遗传物质的奥秘。

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通过精准剪切DNA链的方法来修改基因。

CRISPR-Cas9是当前最常用的编辑技术。

该技术利用CRISPR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和Cas9(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来瞄准和切断DNA,达到修改基因的目的。

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消除一些遗传病的发病基因,甚至可以修改某些人的基因,让他们拥有更强的免疫力和抵御力。

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20世纪末以来最重要的生命科学计划之一,旨在解析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

该计划于1990年启动,历时13年,总耗资26亿美元。

为了实现该计划,全球科学家一起努力,收集和解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类DNA样本,对其进行测序和分析。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人类基因组的全部信息,并且为应用基因组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遗传学论文

遗传学论文

基因治疗殷建楠摘要: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随着对基因治疗的深入研究,更多的疾病将会被攻克。

本文主要描述了基因治疗在亨廷顿病和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基因治疗的前景。

关键词:基因治疗、亨廷顿病、糖尿病、腺病毒载体一、基因治疗概述基因治疗是指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 以纠正基因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广义的基因治疗是指利用基因药物的治疗, 而通常所称狭义的基因治疗是指用完整的基因进行基因替代治疗, 一般用DNA 序列。

基因治疗常用方法有2 种, 即体内疗法( in vivo) 和体外疗法( ex vivo) , 主要的治疗途径是体外基因治疗, 即在体外用基因转染病人靶细胞, 然后将经转染的靶细胞输入病人体内, 最终给予病人的疗效物质是基因修饰的细胞, 而不是基因药物。

体内疗法是将外源基因导人受体体内有关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些基因药物可以是完整基因, 也可以是基因片段( 包括DNA 或RNA) ; 可以是替代治疗, 也可以是抑制性治疗( 包括DNA 转录水平和mRNA 翻译水平) 。

基因药物不但可用于治疗疾病, 而且可用于预防疾病。

这类基因药物疗法简单易行, 发展迅速, 新型基因药物也不断产生。

基因治疗目前主要用于治疗那些对人类健康威胁严重的疾病, 包括遗传病( 如血友病、囊性纤维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 、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 如艾滋病、类风湿等) 等。

二、基因治疗的形式基因治疗有两种形式:(1)体细胞基因治疗,正在广泛使用;(2)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因能引起遗传改变而受到限制。

(1)体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基因治疗(somatic cell gene therapy)是指将正常基因转移到体细胞,使之表达基因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方法的理想措施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体细胞内染色体特定基因座位,用健康的基因确切地替换异常的基因,使其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还须减少随机插入引起新的基因突变的可能性。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班别生物技术10-2学号 *********** 姓名陈嘉杰成绩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要摘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此后经历了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直到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Mario Capecchi)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因为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小鼠基因金星定向修饰原理方面的系列发现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敲除技术从此得到关注和肯定,并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就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RNAi、生物模型、同源重组前言基因敲除又称基因打靶,该技术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的定点修饰和基因改制,具有转移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的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

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

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嵌合型小鼠,再进一步传代培育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及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上述起源于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

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

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研究的里程碑。

该技术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

2000年Sh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利用四环素等诱导Cre的表达。

分子生物学论文(精)

分子生物学论文(精)

作用在小分子核糖核酸(miRNAs抗癌药物的分子机理与其耐药性和临床实践意义班级: 药学一班组员:张志强陈建斌刘军伟廖鑫杨承林张相如作用在小分子核糖核酸(miRNAs抗癌药物的分子机理与其耐药性和临床实践意义文摘抗药性在治疗癌症患者的常规的化疗中和新颖的生物药剂中仍然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内在或获得性耐药可能是由于一系列的机制,包括增加药物性的消除,减少的药物吸收,药物的药物靶点失活和改变等。

最近的数据表明,除了遗传(突变,放大和表观基因(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的变化,翻译后修饰等耐药机制也可能受小分子核糖核酸(mRNA的影响。

在本文我们概述小分子核糖核酸在抗癌药物的耐药性的作用,报道主要研究经由放松管制的mRNA 的表达导致的细胞存活和细胞凋亡通路的改变,以及在药物的目标和药物代谢的决定因素,还讨论了当前状态的药理遗传学研究及其可能的mRNA 作用,是肿瘤干细胞药物耐药性。

最后,在肺癌和胰脏癌症的研究中整合了临床前数据与临床证据,证明小分子核糖核酸对癌症的作用。

1介绍癌症是全球范围内一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我们在继续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应对这些疗法进行评估,最新了解新的肿瘤的分子基础已经启用开发合理设计,有针对性的药剂。

然而,通过在治疗癌症的限制效力,两个传统化疗和新颖的生物制剂中抗药性仍然是一个主要的障碍。

[1]癌症药物耐药性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别:内在和获得性耐药。

肿瘤可以是对治疗药物治疗前的固有电阻,其他肿瘤是最初敏感,逐渐获得阻力的治疗,最常见的原因是大范围抗癌药物的抵抗。

表达一个或多个能源依赖运输检测抗癌药物的细胞,导致多药耐药性[ 2 ]。

然而,由于非均质性和复杂的癌细胞作用机制和抗癌药物的不同,其他几个机制参与肿瘤耐药性也就不同。

特别是,细胞毒性药物造成的细胞死亡过程的影响,这通常对过于活跃的或在增强的肿瘤与正常细胞相比较强,如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而生物药物与受体,配体,信号分子,和基因是在肿瘤的生长和发展的关键,并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抑制血管生成,或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分子遗传学论文

分子遗传学论文

分子遗传学论文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姓名:王光莉学号:1004114127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中文摘要】:分子遗传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的活动和功能的科学。

近年来,分子遗传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并对其它的生物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开始,分子遗传技术仅应用于一些细菌和病毒,而现在的分子遗传工具却能应用于几乎所有方面。

【英文摘要】:Molecular genetics is the activity of gene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function of science. In recent years, molecular genet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very rapid, and has a huge impact on other field of biology. Beginning, molecular genetic technique applies only to some bacteria and viruses, and now the molecular genetic tools can be applied to almost all aspects.【关键词】:分子遗传学、中心法则、遗传工程、转基因、PCR、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遗传学这个名称,最初是由英国科学家贝特森于1906年根据拉丁文延长(Latin genetikos)之意创造的。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水平和工作特点,遗传学的研究进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经典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数个既彼此相对独立,又前后相对交融的不同发展阶段。

这当中,分子遗传学的地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等的作用。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

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以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以及表达的分子机制。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本科论文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本科论文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1. 生化遗传学摩尔根曾经正确地指出:“种质必须由某种独立的要素组成,正是这些要素我们叫做遗传因子,或者更简单地叫做基因”。

尽管由于摩尔根及其学派的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使基因学说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的承认,然而当时人们对基因本质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并不知道基因与蛋白质及表型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虽然说早在1909年,英国的医生兼生物化学家加罗德(A.Garrod)就己指出,特定酶的表达是由野生型基因控制的假说。

而且这个假说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过众多遗传学家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充实。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人们掌握的酶分子结构的知识相当贫乏,没有认识到大部份基因的编码产物都是蛋白质,也不知道是否所有的蛋白质都是由基因编码的。

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基因与蛋白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显然是难以做到的。

值得庆幸的是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初期,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家便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如果继续沿用经典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体系,是难以有效地揭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及表型特征的遗传机理。

因此他们便广泛地转而使用诸如红色面包霉(Neurospora crassa)和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pniae)等微生物为研究材料,并着力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探索基因与蛋白质及表型之间内在联系的分子本质。

所以人们称这个阶段的遗传学为生化遗传学(biochemical genetics),或微生物遗传学(microbial genetics)。

由于微生物具有个体小、细胞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和容易培养、便于操作等许多优点,因此便极大地加速了生化遗传学的研究,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的有如下三项。

第一,1941年两位美国科学家比德尔(G.Beadle)和塔特姆(E.Tatum),通过对红色面包霉营养突变体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因一种酶”(后来修改为“一种基因一种多肽”)的假说。

论文:A型尼曼—匹克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论文:A型尼曼—匹克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论文:A型尼曼—匹克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中文摘要】遗传代谢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难治疾患,不仅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而且危及子孙后代,直接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由于多数遗传病的治疗仍颇为艰难或费用昂贵,难以普遍实施。

因此为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广泛开展预防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两个中国人A型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NPD)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及基因检测在中国人NPD家系基因诊断中的意义,并探讨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方法收集两位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临床资料,采用基因组小剂量抽提试剂盒从2个家系共6名成员的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人类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得的SMPD1 (SPHINGOMYELIN PHOSPHODIESTERASE 1)基因序列(NM000543)设计4对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进行扩增,并采用PCR产物回收试剂盒进行产物回收后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测序结果应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对比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对测序异常的片段重新进行PCR扩增与测序,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1.PCR扩增所得片段与预计扩增片段大小一致,没有非特异扩增带,可以进行纯化与测序。

2.家系1中先证者外显子1正反向测序在107碱基处显示C单峰,显示cDNA107T→C的纯合突变。

其父亲、母亲及姐姐外显子1正反向测序在107碱基处显示T/C 杂合双峰,显示cDNA 107T→C的杂合突变。

107T→C的突变将导致SMPD1编码的转录因子第36位氨基酸的密码子GTG被GCG取代,从而使其编码的缬氨酸变成丙氨酸(V36A),属于错义突变。

3.家系2中先证者外显子1正反向测序在107碱基处显示C单峰,显示cDNA107T→C的纯合突变。

其母外显子1正反向测序在107碱基处显示T/C杂合双峰,显示cDNA 107T→C的杂合突变。

分子生物学论文

分子生物学论文

贵州大学课程论文学院:贵州大学农学院班级:植物生产类113姓名:蒲云海学号:1109010171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基因工程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基因工程学生:蒲云海(贵州大学农学院植物生产类113班,学号蒲云海摘要:基因作为机体内的遗传单位,不仅可以决定我们的相貌、高矮,而且它的异常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

某些缺陷基因可能会遗传给后代,有些则不能。

基因治疗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单基因缺陷的遗传疾病,目的在于有一个正常的基因来代替缺陷基因或者来补救缺陷基因的致病因素。

生物工程主要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5个部分。

其中基因工程就是人们对生物基因进行改造,利用生物生产人们想要的特殊产品。

随着DNA的内部结构和遗传机制的秘密一点一点呈现在人们眼前,生物学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探索、提示生物遗传的秘密,而是开始跃跃欲试,设想在分子的水平上去干预生物的遗传特性。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概述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

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

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过程。

比如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活动的机理、癌的发生等。

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 (中心是分子遗传学)和蛋白质-脂质体系(即生物膜)。

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推动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研究,从而出现了近30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

二.基因工程基础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遗传育种的原理与应用论文

遗传育种的原理与应用论文

遗传育种的原理与应用前言遗传育种是一种有效的植物改良方法,通过利用遗传变异和遗传交配的原理,选育出具有优异经济性状的新品种。

本文将介绍遗传育种的原理、方法和目前的应用情况。

遗传育种的原理遗传育种的原理是基于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变异:每个个体的基因组存在着一定的变异,这些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遗传事件,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素材。

2. 遗传交配: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杂交,将优良的遗传性状进行组合,产生更优异的后代。

3. 选择: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出更符合要求的个体,作为下一轮杂交和选择的依据。

4. 繁殖:将选育出的优异个体大规模繁殖,以获得足够的种子或植株供应。

遗传育种的方法遗传育种的方法包括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两种。

1. 传统育种方法传统育种包括对种质资源进行收集、鉴定和筛选,通过人工杂交和选择培育具有优异性状的新品种。

(1) 种质资源收集和鉴定种质资源收集是指从自然界或人工培育的品种中,选择能够作为育种材料的植物种群,主要包括野生种群、传统品种和现代育种种质等。

鉴定是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形态、生理和遗传特性的鉴定,以确定其潜在的育种价值。

(2) 杂交杂交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亲本进行人工授粉或传粉,通过结合不同亲本的优良特性,产生新的组合。

(3) 选择选择是根据育种目标,在后代群体中进行挑选。

通常通过对性状的观测和测量,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进行繁殖。

2. 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是利用分子遗传学知识,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一种方法。

(1) 分子标记分子标记是在基因组上具有特异性序列的DNA片段,可以用来区分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常用的分子标记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等。

(2) QTL定位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是影响数量性状的遗传位点,通过构建分子遗传图谱,利用分子标记进行QTL定位,可以辅助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候选亲本。

遗传学论文

遗传学论文

谈谈中学生物之遗传学入门摘要:针对遗传生命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变异生命现象如“一树结果,有酸又甜”,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给我们做了遗传学的基础概括。

我们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们是一对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本文主要由微观到宏观,由实质到表象构造中学生物之遗传学基础的结构路线。

关键词:遗传变异遗传物质遗传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和掌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规律,从而主动的控制和改造生物,使其为人类服务。

遗传学的深入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生命本质、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等重大理论问题,而且对于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以至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控制、改造自然都有巨大的作用。

一历史回顾遗传学发展至今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却取得辉煌的成就。

根据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可粗略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的启蒙遗传阶段,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孟德尔遗传学建立,细胞遗传学的建立以及微生物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的发展,分子遗传学建立和发展,遗传工程的发展。

其中中间三大阶段是遗传史上的重大突破。

1.1. 孟德尔遗传学建立1866年,孟德尔(Mendel GJ)发表“植物杂交试验”论文,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遗传是受细胞内遗传因子控制的。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该年被公认为遗传学建立和开始的年份。

发现者为狄·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Carl)。

1909年,约翰生(Johannsen WL)发表了“纯系学说”,并最先提出“基因”一词,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

在这个时期细胞学和胚胎学已有很大的发展,细胞学与遗传学相结合开始。

1910年以后,摩尔根(Morgan TH)同样发现性状连锁现象,并提出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遗传规律。

遗传学综述论文

遗传学综述论文

遗传学综述论文1000字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基因遗传规律并探讨基因与表现型之间联系的科学。

从远古时代的人类开始,遗传规律就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和发展。

自从人类发现了基因的存在,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就逐渐扩大,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遗传学的领域中,人类已经阐明了一些基本规律。

一、基础遗传学基础遗传学是遗传学的基础,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基因的遗传规律。

杂交、基因型、表型、基因频率、分离原则、掩蔽规律等是基础遗传学的主要内容。

1.杂交杂交是指两个不同的纯系的产生一代直系杂交的过程。

对于许多生物和植物品种,杂交是造成它们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杂交的研究也是遗传学的基础之一。

2.基因型基因型指个体基因在同一位点上的组合。

一个基因型由两个等位基因组成,其中一个等位基因来自父亲,另外一个等位基因来自母亲。

基因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基因频率以及基因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3.表型表型是指个体显现出来的性状或特征。

在遗传学中,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十分密切,基因型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表型。

表型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

4.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指一群个体某一个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

通过不同群体、时间和物种的比较,可以研究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及与环境的关系。

基因频率的研究也是基础遗传学的重要内容。

5.分离原则分离原则是指基因对在杂交后在基因型和表型上的分离。

分离原则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因如何传递给下一代的机制,为基因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帮助。

6.掩蔽规律掩蔽规律是指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种等位基因掩蔽了另一种等位基因。

掩蔽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等位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和关系。

二、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主要探讨基因的分子结构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复制、表达和调控等方面的问题。

DNA双螺旋结构、遗传密码、基因调控、基因复制和PCR技术等是分子遗传学的主要内容。

1.DNA双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结构是确定遗传信息的空间结构,也是分子遗传学的基础之一。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班别生物技术10-2学号 *********** 姓名陈嘉杰成绩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要摘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此后经历了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直到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Mario Capecchi)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因为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小鼠基因金星定向修饰原理方面的系列发现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敲除技术从此得到关注和肯定,并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就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RNAi、生物模型、同源重组前言基因敲除又称基因打靶,该技术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的定点修饰和基因改制,具有转移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的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

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

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嵌合型小鼠,再进一步传代培育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及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上述起源于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

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

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研究的里程碑。

该技术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

2000年Sh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利用四环素等诱导Cre的表达。

分子生物学论文

分子生物学论文

摘要:PCR是分子生物学的关键技术,又是常规技术。

它的出现极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旋即被迅速推广并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PCR、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基本操作、主要应用PCR技术一、概念: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是体外扩增DNA序列的技术。

它与分子克隆和DNA序列分析方法几乎构成了整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工作的基础。

在这三种技术中,PCR方法理论上出现最早,实践中应用也最广泛。

PCR 技术使对微量的核酸(DNA或RNA)操作变得简单易行,同时还可以使核酸研究脱离活体生物。

PCR技术的发明是分子生物学的一项革命,它极推动了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理(一)PCR技术的基本原理:该技术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

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借助一小段双链DNA来启动合成,通过一个或两个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与单链DNA模板中的一段互补序列结合,形成部分双链。

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下,DNA聚合酶将脱氧单核苷酸加到引物3´-OH末端,并以此为起始点,沿模板5´→3´方向延伸,合成一条新的DNA互补链。

PCR反应的基本成分包括:模板DNA(待扩增DNA)、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dNTPs)、DNA聚合酶和适宜的缓冲液。

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

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高温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低温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适温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遗传学论文

遗传学论文

遗传学论文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遗传关系和遗传规律。

在遗传学的研究中,人们通过研究基因的变异、基因的表达和遗传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内容,揭示了生物体在遗传方面的奥秘,为人类生命的发展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遗传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基因。

在遗传学中,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最基本单位,它携带着一定的遗传信息,并通过遗传过程传递给后代。

从时间上看,基因可以进行传代,保持其在不同代间的稳定性。

从空间上看,基因可以在不同的个体间进行传递,决定着个体的遗传特征和遗传变异。

基因的变异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研究基因的变异,可以揭示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关系,推测其进化树,并阐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此外,基因的表达也是遗传学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

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将其信息转化为功能性产物的过程。

基因的表达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适应环境和维持内稳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基因的表达,我们可以了解基因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的功能,以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此外,遗传学研究还包括遗传信息在生物体间的传递。

遗传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体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遗传信息的复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变异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究遗传信息在生物体间的传递,我们可以了解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变异性和传递性等特征,为遗传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支持。

总之,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且深入,涉及到基因的变异、基因的表达和遗传信息的传递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遗传规律,揭示生物体的遗传机制,为生物体的发展和进化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

(注:以上是我为您写的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请随时联系我进行修改。

)。

遗传学论文——精选推荐

遗传学论文——精选推荐

遗传多样性与保护前言本文从遗传多样性角度对当前保护遗传学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在植物保护过程中,要考虑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大小,在就地和迁地保护的过程要减少近交和远交衰退影响,并可利用遗传标记为提供关于种群大小、基因流动等方面的信息对当前植物保护遗传学的研究进行了介绍,揭示了保护遗传学在植物保护上重要作用和不可取代性。

关键词: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植物保护正文野生植物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

数以万计的植物种类蕴涵着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衣、食、住、行资源需求的巨大潜力,是人类共有的资源宝库。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始生产者和基因资源的重要载体,植物对于人类未来的命运将越来越重要。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地形类型复杂,植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全世界十分之一植物物种生存的家园。

中国拥有30 000多种高等植物,并且具有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种属多、区系起源古老、栽培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等特点,在全球植物多样性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从木材到稻米、从兰花到玫瑰、从茶叶到竹子,中国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为全人类提供了最为重要的食物、药材、观赏植物和建筑用材。

但是,中国野生植物面临分布区域萎缩、生境恶化、资源锐减、部分物种濒危程度加剧等严峻形势,植物多样性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威胁。

保护中国的野生植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描述自然界中生命形式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

植物,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多种多样的植物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生物多样性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最终都是由控制形态和发育的遗传蓝图—核酸的多样性决定的,因此基因的多样性是其他一切多样性的基础和源泉。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物种都具有其独特的基因库和遗传组成,可以说物种是构成生物群落进而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离不开物种的多样性,而物种多样性已经包含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故生态系统也就离不开物种所具有的遗传多样性。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交叉研究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交叉研究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交叉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作为生物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

而这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更是为我们揭示了更多的生命奥秘。

1.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是对分子级别生命现象的研究,涉及到一系列生物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等。

而遗传学则是对遗传现象的研究,包括遗传物质、遗传表达以及遗传变异等。

这两个学科的研究内容不尽相同,但它们共同研究了生物表现型形成的本质,尤其是如何产生特定的遗传表型或功能。

2.应用场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交叉研究所带来的一大应用场景。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我们可以在体外将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组合成新的DNA序列,进而实现对生物进行人为干预。

在生物工程、人工合成、癌症治疗、育种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3.高通量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

在这个技术下,以前人手需要数十年、数百篇论文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几天到几周时间、一台仪器,便能得到海量高通量基因序列数据。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开创,革新了生物学的研究手段。

这项技术应用广泛,包括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微生物组学等多个领域。

4.Crispr-Cas9基因编辑Crispr-Cas9的发现,为目前已经被称为“生物学挪威森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注入了新的乐趣。

目前,Crispr-Cas9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人类医学、分子生物学、农业以及生物工程等。

其最主要的应用还是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

利用Crispr-Cas9,可以使基因组产生其原来没有的修饰或特征,从而实现对基因的高效编辑,甚至进行精准矫正,帮助改善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交叉研究在多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交叉研究,不仅为探究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了基础研究支持,也为生物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遗传学结课论文】DNA损伤与修复

【遗传学结课论文】DNA损伤与修复

中国农业大学课程论文(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论文题目: DNA 损伤与修复课程名称: 遗传学 任课教师: 朱登云 郭岩班 级: 生物111班学 号: *********** 名:***DNA损伤与修复摘要 DNA—作为生物体生存及繁衍的重要遗传信息—对于生物体的正常生存至关重要。

基因组的稳定性经常会受到DNA 损伤的威胁.,然而,高度致密的染色质结构却极大地妨碍了DNA 修复的进行。

因此,真核生物细胞中必须有一套精确的机制来克服染色质这一天然的屏障。

因此,在长期的进化中,生物体演化出了若干机制来修复因为各种内外因素而发生的DNA损伤。

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已知的四种诱变机制并着重阐述其对应的五种主要的DNA损伤修复机制,最后对DNA损伤修复机制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DNA 损伤修复表观遗传学一、引言DNA储存着生物体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遗传信息,因此维护DNA分子的完整性对细胞至关紧要。

外界环境和生物体内部的许多因素都经常会导致DNA分子的损伤或改变。

如果DNA的损伤或改变不能被修复,将影响细胞乃至生物体的生存。

所以细胞修复DNA损伤的能力十分重要。

DNA损伤是指在生物体生命过程中DNA双螺旋结构发生的任何非正常改变。

其中因自然条件引起的突变称为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其突变频率很低(约为10-6-10-10)。

另外一种为因存在诱变剂(mutagen)导致的DNA损伤,因突变率相比于自发突变较高,常作为生物学及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对象及材料。

主要诱变作用机制有4种:碱基类似物(base analog);碱基修饰物(base modifier);嵌入染料(intercalating dye);紫外线(ultraviolet)。

针对DNA损伤,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也获得了对DNA损伤的修复功能。

目前已知的DNA损伤修复机制大致有5种:直接修复——修复嘧啶二聚体或甲基化DNA;切除修复——切除突变的碱基或核苷酸片段;错配修复——恢复错配;重组修复——复制后的修复,越过损伤部位重新启动停滞的复制叉;SOS修复——紧急修复,导致变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专业
姓名:王光莉
学号:1004114127
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中文摘要】:分子遗传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的活动和功能的科学。

近年来,分子遗传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并对其它的生物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开始,分子遗传技术仅应用于一些细菌和病毒,而现在的分子遗传工具却能应用于几乎所有方面。

【英文摘要】:Molecular genetics is the activity of gene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function of science. In recent years, molecular genet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very rapid, and has a huge impact on other field of biology. Beginning, molecular genetic technique applies only to some bacteria and viruses, and now the molecular genetic tools can be applied to almost all aspects.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中心法则、遗传工程、转基因、PCR、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
遗传学这个名称,最初是由英国科学家贝特森于1906年根据拉丁文延长(Latin genetikos)之意创造的。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水平和工作特点,遗传学的研究进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经典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数个既彼此相对独立,又前后相对交融的不同发展阶段。

这当中,分子遗传学的地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等的作用。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

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以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以及表达的分子机制。

它研究的范畴包含基因在生命系统中的
储存、组织结构、基因的复制与传递的分子机制、基因表达与调控规律、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与功能、基因变异的分子机制、基因在控制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以及形态发生与个体发育中的作用机制。

分子遗传学的早期研究都用微生物为材料,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

分子遗传学的诞生:
1868年瑞士科学家F.Miescher从外科绷带上的脓细胞中分离一种有机物质-核素是人类第一次有了核酸的概念;1928年英国医生Griffith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发现遗传物质是DNA;1944年Avery纯化了Griffith所说的转化因子,直接证明遗传物质是DNA;1952年Hershey 和 Chase利用Ecoli噬菌体的重建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1953年Watson 和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揭示了生命第一原理,标志着分子遗传学的诞生。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分子遗传学它全面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的科学内涵,又孕育并催生了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3个现代遗传学主要分支的相继问世。

毫无疑义在整个遗传学的发展史上,分子遗传学的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传承作用。

应该说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初期,是分子遗传学迅猛发展快速进步的年代。

在这短短的二十余年间,许多有关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相继提出,大量的重要发现不断涌现。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56年,美国科学家科恩伯格(A.Kornberg)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DNA聚合酶Ⅰ,这是可以在试管中合成DNA链的头一种核酸酶,从此拉开了DNA合成研究的序幕;1957年,弗伦克尔-康拉特和
辛格证实,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遗传物质是RNA,进一步表明RNA同样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1958年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发现了DNA半保留复制机理,揭示了基因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准确保留的分子本质;同年克里克提出了描述遗传信息流向的中心法则,阐明了在基因表达过程中,遗传信息从DNA到RNA 再到蛋白质的传递途径;1961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雅各布和莫洛建立了解释原核基因表达调节机理的操纵子模型,说明基因不但在结构上是可分的,而且在功能上也是有分工的;自1961年开始,经过尼伦伯格和库拉钠等科学家的努力,至1966年全部64种遗传密码子均已成功破译,从而将RNA分子上的核苷酸顺序同蛋白质多肽链中的氨基酸顺序联系起来,它是分子遗传学发展过程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科学发现之一;1970年,美国科学家特明和巴尔帝摩发现了RNA
病毒及其反转录酶,证明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反向传递到DNA,这是对中心法则的重大修正;1970年,史密斯等人从流感嗜血菌中首先分离到Ⅱ型核酸内切限制酶,它与1967年发现的DNA连接酶,同为DNA体外重组技术的建立提供了酶学基础。

70年代之后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依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Berg第一次在体外DNA重组成功,标志遗传工程的诞生,使分子遗传学真正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应用的学科;1977年,F. Sanger, G.Maxam创立酶法、化学降解法测定DNA序列;1983年,Zambryske育成第一株转基因植物,引发了20世纪的“新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指20世纪70年代十年中,利用传统遗传学方法育成高产水稻、玉米、小麦,解决人类的饥饿);1985年,Cetus公司发明了PCR技术,可以使DNA 在体外大量扩增,提供了对DNA研究的有效方法;1990年10月1号,美国正
式启动
“人类基因组计划”,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标志着分子遗传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997年,英国科学家威尔穆特第一次用体细胞育成克隆羊“多莉”。

【参考文献】:
1、《分子遗传学》南京大学出版社孙乃恩孙东旭 2001
2、《分子遗传学》科学出版社张玉静 2002
3、《现代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朱玉贤 1997
4、《现代遗传学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贺竹梅 2002
5、《分子遗传学原理》吴乃虎、黄美娟第一章
6、《普通遗传学》科学出版社方宗熙 1979
7、《分子遗传学》科学出版社张玉静 2000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