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粤教版必修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学案2粤教版必修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习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积累文言阅读功底:掌握“浚、殷、冲、牧、雍、谬、董、振”等实词的词义;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熟记通假字振(震)。
4.背诵“十思”的内容。
学习重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极其意义。
3、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难点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2、翻译难懂的语句学海导航本文是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虽以进言为务,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
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雅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学习时,可先查阅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动机。
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结构和“十思”的主要内容,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和“十思”的积极意义,体会骈散结合、华美流畅的文风,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特别是“十思”的主要内容)。
词语方面要重点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积累一定的古今异义词。
课后结合学习李斯的《谏逐客书》,增强对本文思想内容和论述方法的理解。
学习资料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广东省2017-2018学年高三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本课话题——道德一、从课本中积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要想治理好国家,要讲“德义”;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
二、从生活中积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就能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我们或许没有机会像最美妈妈吴菊萍一样,伸手接下坠楼的孩子,成为道德模范;也没有机会像孟佩杰侍奉养母十几年如一日,成为90后的典范。
但我们可以给老幼病残让座,可以给邻居老人将重物搬下楼,可以多花一点钱购买正版书……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道德上的大事。
因为,在道德上从无小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1.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国语》2.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3.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机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
——托马斯·曼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5.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雪莱一、作者简介敢于直谏的大臣——魏征魏征(580-643),初唐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
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魏征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著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二、背景回放一文惊醒梦中君这篇奏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
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19 谏太宗十思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19 谏太宗十思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并积累“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3. 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
他们不但对文艺性的材料感兴趣,而且对理论性的材料也感兴趣。
但对《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奏疏还是有些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对其探究学习给以指导和引导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导入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也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
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2【讲授】作者简介。
【语文】4.19《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粤教必修四
【语文】4.19《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粤教必修四《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疏通字词固:培土加固。
2、根本:树的根3、德义:德政与信义。
4、明哲:明哲的圣人。
不胜:不堪6、景命:大命7、殷忧:大忧8、行路:路人9、董:督责。
苟免:苟且免罪。
11、宜:应当。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13、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15简能:选拔人才。
16、垂拱:垂衣拱手。
四、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谏太宗十思疏-粤教版必修4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粤教版必修4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思想家韩愈的背景与作品。
2.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思辨能力。
4.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谏太宗十思疏的文字分析和意义探究。
2.韩愈的影响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深刻内涵和其对当时社会及后世的影响。
2.掌握历史文献的分析方法和思考方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唐代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阅读并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
然后,教师可以透过“疑、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语言和意义,找出其中的核心思想。
3. 团队讨论在学生对谏太宗十思疏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的情况下,教师可在班级中组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就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团队讨论。
这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探究谏太宗十思疏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对后世的影响。
4. 总结反思最后,教师可提供一个整体回顾和反思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所获得的知识。
这也有助于学生打牢历史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
五、教学评价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写作、讲解、报告、讨论等任务来评估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测试等方式来检验学生具体的历史人文素养。
六、教学资源•粤教版必修4《谏太宗十思疏》•数字资源库•相关历史文献•图书馆(电子)藏书七、课后拓展对于学习谏太宗十思疏的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不同学者对谏太宗十思疏的解读和认识。
2.对韩愈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了解他的不同思想和影响。
3.通过模仿谏太宗十思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4.对唐代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和人文背景。
《谏太宗十思书》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谏太宗十思书》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家作品2、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3、掌握“安”“信”“求”“治”“以”“所”“哉”等词的用法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5、理解文章“十思”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6、学习文章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二、教学重点1、文中“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2、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3、积累涉及的文言字词与句式三、教学难点:领会突出运用排比、比喻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语1、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2、比干的故事3、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三)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高中语文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学案2粤教版必修4
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魏征的名言。
2.读:领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写:运用喻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4.练:翻译文言句子。
一、诵记名言警句魏征的名言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2.尔无面从,退而后言。
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4.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6.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7.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二、了解文学常识作者及背景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孤贫,有大志。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
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
由于魏征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太宗信任。
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
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魏征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疏。
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
魏征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勇武过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
但当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征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也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高中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
高中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目标:通过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这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和人物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和写作意图;2.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基本内容;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思想内涵;2.了解《谏太宗十思疏》对于历史的影响;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修辞手法对于作品的表现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1. 《谏太宗十思疏》的文本;2. 多媒体投影设备;3. 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介绍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印象,并对他的历史地位进行简要介绍。
阅读与理解:1. 分小组让学生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全文。
2. 学生交流讨论阅读体会和理解,分享对于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和写作意图。
指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并分析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历史和人物的影响。
2.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手法对于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拓展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与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共同点,分享分析结果。
2.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作品中的角色,重新演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段情节,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和评价:1. 整理学生对于《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印象,展示学生对于作品的思考和感想。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文评。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9 谏太宗十思疏》7
〔2〕如何提出“十思〞的?〔理清思路,领略劝谏艺术〕
三、把握内容,深研?谏太宗十思疏?的现实意义
1、确定探究点,重温谏言,字字铿锵,学习?谏太宗十思疏?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2、探讨交流,各抒己见。
四、联系现实,教师总结。
学习重点
理解词句含义,把握“十思〞内容
学习难点
探究、领悟?谏太宗十思疏?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探究
教学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将难懂的词句标注出来
2、集中解决字音、难懂的词句
3、探究“十思〞内容,理清思路,领略劝谏艺术。
教学简案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
授课教师
北镇高中高茵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词句含义,把握“十思〞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高超的劝谏艺术
3、探究、领悟?谏太宗十思疏?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勤勉向上,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继承优良传统
粤教版必修四《谏太宗十思疏》word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学前导引】本文是唐代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疏。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对上。
疏,奏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据史载,这篇奏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四月上陈的。
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威力,唐太宗君臣亲身体验过。
贞观初年,他经常考虑怎样以亡隋为鉴戒,不蹈其覆辙。
但是随着内外治安已取得成就,唐太宗和部分重臣逐渐滋长了骄傲情绪,生活也渐趋奢侈,对人民的剥削也加重起来。
贞观十一年这一年,魏征一连上疏四篇都是规劝太宗要以亡隋为戒,仍然保持贞观初年的作风,戒骄戒奢,修德图强。
其中以这篇最受人重视。
这篇《十思疏》奏进后,太宗曾亲写手书作答,其中有“披览忘倦,每达宵分”“公之所陈,朕闻过矣”等语。
《贞观政要》还载,太宗将魏征所上奏疏,使人书写在屏风上,朝夕阅读,引以自戒,后来有人评论这篇奏疏说:“非魏征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能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
”《贞观政要》和《旧唐书·魏征传》都收录了这篇奏疏的全文。
【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所讲的治国之道与为人之道。
2.重点掌握“安、信、求、实”等文言实词和“以、哉、所”等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能熟练地翻译和背诵全文。
【基础知识精讲】·背景资料1.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写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高中语文必修四《19 谏太宗十思疏》赖君健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2.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3.理解作品进谏思维结构4.品味文章语言特色教学重点理解作品进谏思维结构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以“鹞死怀中”的故事引入,提出太宗非常重视魏征的谏言,并说明“疏”、“奏议”等文学常识。
二、文意及结构理解1、诵读第一段,点明重点积累词句,明晰结构提问:①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什么观点?②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2、诵读第二段,点名重点积累词句,明晰结构提问:①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②作者如何判断人民的力量?3、诵读第三段,了解并概括“十思”的内容完成“十思”内容概括4、总结全文作者进谏思维结构三、品味作者谏文语言特色提问:从文章的语言上,你觉得魏征的进谏有何高妙之处?根据学生的回答诵读相应语句,分析其效果,对比诵读。
总结:作者进谏用的都是“下愚”“明哲”“臣闻”等词语,而非“臣以为”等强势语。
可见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层级头脑。
他虽然知道太宗为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明君,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他并没有因被赏识而得意忘形,仍然保持谨言慎行。
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语言艺术魅力。
四、总结并结合生活提问:你觉得生活中遇到需要向长辈、上级进言、进文的时候,怎样会更有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2.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3.理解作品进谏思维结构4.品味文章语言特色教学重点理解作品进谏思维结构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以“鹞死怀中”的故事引入,提出太宗非常重视魏征的谏言,并说明“疏”、“奏议”等文学常识。
二、文意及结构理解1、诵读第一段,点明重点积累词句,明晰结构提问:①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什么观点?②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2、诵读第二段,点名重点积累词句,明晰结构提问:①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②作者如何判断人民的力量?3、诵读第三段,了解并概括“十思”的内容完成“十思”内容概括4、总结全文作者进谏思维结构三、品味作者谏文语言特色提问:从文章的语言上,你觉得魏征的进谏有何高妙之处?根据学生的回答诵读相应语句,分析其效果,对比诵读。
粤教版必修4《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4《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一、引言《谏太宗十思疏》是明代文学家文征明创作的一篇帝王家书,它以谏言的形式向当时的皇帝太宗倡导了十条思想和行为准则。
本次说课将重点围绕这篇散文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作品。
二、作者介绍文征明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涉猎广泛,形式多样。
他的诗、文、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文征明以志趣高洁、追求真理、为民请命,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者。
本文是他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融汇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国家、社会的深刻思考。
三、背景介绍《谏太宗十思疏》是文征明在明代嘉靖年间写给明世宗的一篇奏疏。
当时,明朝的国力开始衰退,官场上腐败现象严重,社会风气也日渐浮躁。
文征明作为一位官员,深感国家的危机和民众的痛苦,他希望通过这篇奏疏提醒世宗,让他正视国家问题,并引导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挽救国家的命运。
四、内容梳理1.第一思:治国者宜自尊–介绍作者对国家元首的要求,宣扬国家元首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如自尊、自律等。
–分析国家元首的形象对国家的影响,强调国家元首的责任和担当。
2.第二思:动机必须高尚–提出治国者行为的动机应该高尚,不能为了私利或个人欲望。
–分析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强调动机对行为的影响。
3.第三思:贞固有邻–强调外交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国家间应该遵守条约、互相友好、和睦相处。
–分析国家间相互影响和合作的现实意义。
4.第四思:禁欲自守–讲述个人修身的重要性,主张国家元首应该具备慎独守约、修身养性的良好品质。
–分析个人修身与国家运行的关系,探讨个人修身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5.第五思:察时言宜–强调时政意识的重要性,主张国家元首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分析时政意识对国家稳定与发展的作用。
6.第六思:求贤若渴–主张国家元首要善于发掘人才,任用贤能,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分析人才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探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精品」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19 谏太宗十思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古代大臣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时政时常会遭致杀身灭门之祸。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200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奉为座右铭”。
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到底论述了哪些问题,让唐太宗对魏征如此器重?学会倾听有人说“鲜花最美,因为它鲜艳”,有人说“雨露最美,因为它滋润”,有人说“太阳最美,因为它温暖”,而我说“倾听最美,因为它染艳了心灵,滋润了身躯,温暖了世界”。
生活中学会倾听,必将受益无穷。
在讲台上,在人流中,在小巷的深处,在高楼的阳台上,在奔驰的列车上,在温馨的小家里,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倾听。
倾听让我们回味一生的声音,倾听街头那个修鞋的老人阐述他对过日子精辟的看法,倾听一个重病患者坦然面对生命的表白,倾听那个屡遭磨难又屡次站起的男人的悲壮历程,倾听那个成功人士掷地有声的慷慨陈词,倾听那些用汗水智慧浸泡出的辉煌往事,倾听那些用热血顿作潮涌的感人情节。
倾听那一串串鲜活的故事,倾听那一个个真实的足音,我们就会明白:平淡的日子真的很精彩,平凡的生命真的很美丽,人生就应该多姿多彩,如诗如画。
微感言: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2.尔无面从,退而后言。
——魏征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魏征4.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魏征5.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魏征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征一、作者视窗敢于“犯颜直谏”的一代良臣——魏征魏征是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千古。
他“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古流传直到今。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从不退让,致使太宗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谏太宗十思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古代大臣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时政时常会遭致杀身灭门之祸。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200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奉为座右铭”。
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到底论述了哪些问题,让唐太宗对魏征如此器重?学会倾听有人说“鲜花最美,因为它鲜艳”,有人说“雨露最美,因为它滋润”,有人说“太阳最美,因为它温暖”,而我说“倾听最美,因为它染艳了心灵,滋润了身躯,温暖了世界”。
生活中学会倾听,必将受益无穷。
在讲台上,在人流中,在小巷的深处,在高楼的阳台上,在奔驰的列车上,在温馨的小家里,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倾听。
倾听让我们回味一生的声音,倾听街头那个修鞋的老人阐述他对过日子精辟的看法,倾听一个重病患者坦然面对生命的表白,倾听那个屡遭磨难又屡次站起的男人的悲壮历程,倾听那个成功人士掷地有声的慷慨陈词,倾听那些用汗水智慧浸泡出的辉煌往事,倾听那些用热血顿作潮涌的感人情节。
倾听那一串串鲜活的故事,倾听那一个个真实的足音,我们就会明白:平淡的日子真的很精彩,平凡的生命真的很美丽,人生就应该多姿多彩,如诗如画。
微感言: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2.尔无面从,退而后言。
——魏征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魏征4.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魏征5.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魏征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征一、作者视窗敢于“犯颜直谏”的一代良臣——魏征魏征是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千古。
他“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古流传直到今。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从不退让,致使太宗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一次,太宗意欲去秦岭山中打猎,行装都已准备停当,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贞观七年(633),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
”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
”欲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
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
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
请陛下思之。
”太宗觉得魏征说得有理,不仅没有治皇甫德参的罪,还提升他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派遣官吏探视得知,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
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用来为魏征营构大屋。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
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注】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
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
《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20卷,已散佚。
二、写作背景《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疏。
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
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勇武过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
但当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征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冶。
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也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三、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浚.源( ) (2)塞.源( ) (3)载.舟( ) (4)壅.蔽( ) (5)谬.赏( ) 答案 (1)jùn (2)sè (3)zài (4)yōnɡ (5)miù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答案 通“毋”,不要(2)一词多义①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身立命之地( ) ②信⎩⎪⎨⎪⎧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忌不自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 ) ③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 ) 答案 ①形容词,安定/疑问代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动词,养,奉养/动词,安置,安放 ②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名词,信用/动词,相信/副词,随意 ③动词,追求/动词,探求/动词,请求/动词,索求/名词,需求,需要(3)虚词归纳①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 )纵情以.傲物(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三驱以.为度( )虽董之以.严刑( ) ②而⎩⎪⎨⎪⎧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择善而.从之(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答案 ①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把/介词,用 ②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四、文白对译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怨:怨恨。
载舟覆舟:语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自己)喜好的东西。
作:兴作,建筑。
冲:虚。
牧:约束。
满溢:容器中水满则溢出。
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
下:居……之下。
盘游:打猎取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一、文本助读本文是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结构图示】二、小组合作【重点词句梳理】1.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 (2)则思知止以安.人:(3)弘.兹九德:(4)何必劳.神苦思:(5)则思正.身以黜恶.:(6)则思虚.心以纳下:(7)欲流之远.者:(8)则思江海而下.百川:(9)人君当神器之重.:(10)居域中之大.:(11)想谗邪.:(12)不念于居安.思危.:(13)择善.而从之:(14)诚能见可欲.:(15)简能.而任之:(16)貌.恭而不心.服:(17)乐.盘游:答案(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5)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小人(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7)形容词作动词,流得很远(8)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9)形容词作名词,重要位置(10)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11)形容词作名词,不正派的人(12)形容词作名词,安定的情况;危险的情况(13)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14)动词作名词,喜好的东西(15)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16)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从内心里(17)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古义: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2)纵情..以傲物古义:今义:尽情(3)三驱以为..度古义:今义:认为(4)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意见(5)何必..劳神苦思古义:今义: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答案(1)树根(2)放纵性情,含贬义(3)以(之)为,把……当作(4)使心虚(5)何:表示疑问,为什么。
必:副词,一定3.特殊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戒奢以俭:(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答案(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状语后置句4.翻译句子(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3)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译文:答案(1)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和平美好。
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最终(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但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
(3)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某建筑物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要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三、师生探究1.作者所提“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各有什么侧重?核心具体内容侧重点答案核心具体内容侧重点正己安人思知足戒奢侈思知止思谦冲戒骄傲思容纳思节制戒纵欲思敬终思纳谏戒轻信思正身思恩赏戒不公思刑罚2.“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答:答案(1)“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②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③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④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这“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