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型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近几年一些网络舆论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议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网络把关人的失职、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

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议程设置;实名制;媒介素养。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内涵。

网络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形成的,已成为近几年人们讨论的热点。

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者是舆论发布的主要承担人,他们通过发起议题,提出议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阐述,形成“议程设置”模式。

网络受众通过讨论、回复的方式,同信息发起者保持相吻合的态度和共识。

一旦达到一定的大众认同程度,便会形成以文字形式表达为主,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舆论。

在网络上发布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虽然体现了网上舆论的民主特点,但由于发布者的知识构成以及心理问题等因素,一些网上发言往往缺乏理性甚至过于情绪化。

而这些失去理智的言论一旦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强化,就会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形成极大的舆论压力,最终发展为网络舆论暴力。

笔者试图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定义:在网络传播中,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现象的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通过激烈的言辞在网络空间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并把这种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往往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伤害。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原因。

1.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民身份的匿名性。

匿名性,使互联网用户变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少感觉到限制,并更加开放地表达自己,是网络媒体有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空间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场所,也吸引了众多网民参与其中。

同时,也给因网络而造成的社会问题提出了更多的关注。

网络暴力是其中的一种,恰恰是许多网民所担心的问题。

网络暴力,指的是敌意使用传播技术,以伤害、羞辱或恐吓他人,不但伤及言论自由,而且有害于人们身心健康,严重时可能伤害他人安全。

从传播学角度来解析网络暴力,可以从释义、定义、表现形式和造成原因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是释义。

网络暴力指的是使用传播技术,故意以暴力的方式伤害、羞辱或恐吓他人,这种行为排斥道德价值,破坏社会秩序,就其本质上来说,网络暴力有着与现实暴力相似的性质。

二是定义。

网络暴力可以分为三种:攻击性通信、骚扰性通信和钓鱼性通信。

攻击性通信是指以攻击性语言恐吓他人,进而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骚扰性通信是指以各种方式无端烦扰他人,以达到威胁、排挤、羞辱或殴打的行为;钓鱼性通信是指网络上以欺骗、假冒等形式对他人活动进行欺诈,以达到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三是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它可以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出现,也可以以暴力事件、欺凌行为、吓唬、故意发表不实诋毁新闻等形式出现,网络暴力表现丰富多样,其中蕴含着对受害者的恐惧感和深刻伤害。

四是网络暴力的造成原因。

传播学研究发现,网络暴力的产生与技术进步、缺乏宽松的管理机制、隐私保护等因素有关。

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各类信息,但也使得违法行为更加容易实施;而宽松的管理机制以及对隐私保护的缺乏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滋生。

综上所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析网络暴力,首先要明确其释义、定义、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这是解决防治网络暴力的基础。

社会上应加大对防治网络暴力的教育力度,将网络的利益结合社会的伦理价值,使得网络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倡导积极使用网络,发挥网络正面作用;此外,解决网络暴力也需要从法律上制定相关法规,加强信息系统监控,建立网络行为规范,以此来严格打击欺凌行为,抑制网络暴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网络环境。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自媒体的发展,网络暴力现象在国内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精神伤害,也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成因分析1. 匿名性的影响网络暴力在社交自媒体上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匿名性。

在一些论坛、微博等社交自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随意注册账号,使用虚假身份进行言论攻击,而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匿名性让一些人产生了对法律、道德的放任,导致他们在网络上进行言语暴力。

2. 信息过载导致焦虑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负面的新闻、言论。

这些负面信息容易导致人们的情绪低落,产生焦虑和不安,从而在网络上发泄自己的情绪,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网络暴力行为。

3. 角色转换的影响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身份进行社交。

有些人在现实中可能是优柔寡断、内向的人,但在网络上可能会变得言辞刻薄、冷酷无情。

这种角色转换让一些人产生了对网络行为后果的思考,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

4.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网络暴力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包容。

社会上对于网络暴力的谴责力度不够,甚至有一些人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正当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化环境的存在,让网络暴力现象在这些地区或国家得以滋生和蔓延。

二、对策研究1. 完善网络监管制度加强网络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惩。

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督,对于发布网络暴力内容的账号进行封禁处理,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2. 提高素质教育和舆论引导加强对网络素质的教育,提倡网络道德,引导人们文明上网、文明发言。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减少负面信息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缓解人们的焦虑和不安。

3. 加强社会监督和道德约束倡导公民自律,加强社会监督,对于网络暴力行为及时举报和揭露。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现状、成因及治理之道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现状、成因及治理之道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网络暴 力现象与媒体呈现、社会压力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四、应对措施
针对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问题的成因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应 对措施:
1、媒体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提高网民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抵制能 力,引导网民理性使用网络,避免参与网络暴力的行为。
一、网络暴力行为的成因
1、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往往 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种匿名性可能导致一些人 在网络上表现出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行为,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和侮辱。
2、社会压力和心理诉求
一些网络暴力行为源自于社会压力和心理诉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 受到各种压力,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他们可能会寻找发泄和释放的出口。 此外,一些人可能出于对某种事物或观点的强烈支持或反对,而采用过激的行为 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2、法律规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严 惩施暴者,切实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3、社会共治: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网络行为 追踪机制,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4、心理干预:对于遭受网络暴力的个体,及时提供心理干预和援助,减轻 其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问题:
首先,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普及,提高公众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让人们明白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后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其次,加强网络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和法律制度,严 厉打击网络暴力行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避免因为 心理问题或情感困扰而导致的网络暴力行为。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摘要】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是一种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体心理健康的现象。

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然后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舆论暴力的根源和特点。

接着探讨了网络舆论暴力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个体受到的伤害。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展示了网络舆论暴力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在我们对网络舆论暴力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希望能够加强对网络舆论暴力的监管和引导,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呼吁社会各界重视网络舆论暴力问题,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传播学、社会影响、案例分析、反思、研究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舆论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出现的言论或行为,通过攻击、谩骂、造谣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批评和攻击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愈发突出,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带来不小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

这种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使得网络舆论暴力在网络空间快速蔓延,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

网络舆论暴力不仅仅是个人攻击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道德和文化的问题。

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析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从传播学视野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提升公众舆论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表现形式、传播学视角分析、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反思,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探析,深入了解其定义、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的产生原因和具体表现,探讨其中潜在的传播规律和机制。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网络舆论暴力在实际情况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其背后的传播学原理。

总结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反思,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加强网络舆论暴力监管和引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

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

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

然而,同时也随之而来的是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现象的不断凸显。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1.网络欺凌网络欺凌是新媒体中最普遍的语言暴力表现形式之一。

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人们容易受到他人的歧视、恶意言论等攻击,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2.人身攻击在互联网上,人们往往以匿名的身份进行人身攻击,诋毁他人的名誉和形象,造成严重的伤害。

这种攻击可能针对个人、团体或社会群体,破坏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

3.恶意言论恶意言论指那些散布谣言、挑拨离间、攻击他人的言论。

在新媒体时代,这些言论很容易迅速传播,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困扰和伤害。

二、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原因1.匿名性在新媒体中,人们可以使用虚假身份或匿名账号进行言论表达,导致许多人敢于发表攻击性言论,而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2.言论自由新媒体时代,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也带来了滥用言论自由的问题。

一些人以言论自由为借口恶意攻击他人,致使网络成为了他们施展恶意的场所。

3.缺乏监管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监管较为不完善。

许多虚假信息和恶意言论往往被快速传播,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相对滞后,导致治理困难。

三、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治理措施1.加强网络教育应该积极开展网络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新媒体的意识形态教育。

提高人们的网络文明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传播观念。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新媒体中的语言暴力问题,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非常必要。

这些法规应明确网络言论的边界,加大对恶意言论和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

3.加强监管措施应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建立健全平台自律机制,规范互联网经营者的行为。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监督,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秩序和稳定。

4.提供多样化的举报渠道为了有效应对新媒体中的语言暴力现象,应建立多样化的举报渠道。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这一话题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网络暴力的讨论已经成为当代大众话题。

作为一种涉及众多社会负面现象的面向,网络暴力涉及到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以及道德问题,并且不仅对个体深切,对社会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在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一种强烈的以伤害和操纵为目的的行为,具有双重的影响。

第一,它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严重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比如虐待和剥削、公共安全、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等等。

第二,它可能会对社会发生更大的影响,对于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政治制度等,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

从社会学理论上来看,网络暴力源于一种尖端的技术发展,它的发展受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以及日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它的发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学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暴力也有一定的心理学原因,比如精神障碍、缺乏同理心、安全感和社交技能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网络暴力事件。

从道德角度看,网络暴力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一个社会所有成员都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涉及一种“合理”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网络上是不能容忍的,任何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

上述内容简单介绍了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角度,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如何防治网络暴力。

从政府立法的角度来看,维护网络安全、规范网络空间的行为尤为关注,首先要强化立法力度,明确网络空间的行为规范,针对网络暴力行为设置适当的惩罚性措施,以此增加其他人对此类行为的顾虑,从而有助于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其次,平台方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针对性的自我治理。

将关于网络社会的规范做出特定的法律约束,要求网络企业和平台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必要控制,有效减少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此外,媒体也应该负有责任,在报道网络暴力方面,要以健康文化来替代一切负面文化,注重传播正能量,以坚定的态度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近年来,网络暴力的持续发生和传播给全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使用虐待性语言、言语辱骂、煽动他人,甚至胁迫、威胁他人,发布损害他人个人权利或者财产权利的行为。

其根源主要来自于网络使用者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中获得的支持,因此,传播学在网络暴力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播学认为,网络暴力的发生和传播是一个涉及到发动者、受害者、观众的复杂的过程。

从发动者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社会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发动者认为,由于他们拥有认知优势和社会独特的地位,他们可以采取强势行动,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影响力和影响力,以此来获取认可和尊重。

而受害者一方,因为他们剥夺了抗争能力(甚至没有能力抵抗),缺乏权利保护机制,从而遭受网络暴力的影响。

观众是暴力行为的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他们通过观看、分享和讨论暴力行为的内容,加深了社会对暴力的认同,强化了暴力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使之在某些方面成为社会可接受的行为,从而持续传播。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主要受到社会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人们的行为取向,产生了一种“正常”的行为模式,影响认知的内容,决定了社会接受什么、排斥什么。

另外,信仰体系也对社会行为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发挥者的行为表现,还影响观众的认知表现。

比如,如果发动者认为他所做的行为是正确和合乎他信仰体系的,他就会越来越大胆地做出网络暴力行为,扩大暴力行为的范围;如果观众认为这种行为是正常的,他们就会对此视而不见,掩耳盗铃。

针对网络暴力,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首先可以从改变社会价值观、信仰体系的角度出发,努力做出贡献,进行正面宣传,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心态和行为。

其次,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对于网络暴力和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使他们掌握科学安全使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自觉地抵制低俗、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在网络上行为文明,把握好网络安全使用规则。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l O年第5期(总第107期)Jo啪al of t}l e P嘶Sch砌of C Pc孙e呼hou M血ci pal c伽_I Ili tte e N o.5,20l O(s u m,10r7)社会学研究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肖盼章(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技术科学系,河南郑州450053)摘要: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型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近几年一些网络舆论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议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网络把关人的失职、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

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议程设置;实名制;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5—0080—02一、网络舆论暴力的内涵网络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形成的,已成为近几年人们讨论的热点。

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者是舆论发布的主要承担人,他们通过发起议题,提出议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阐述,形成“议程设置”模式。

网络受众通过讨论、回复的方式,同信息发起者保持相吻合的态度和共识。

一旦达到一定的大众认同程度,便会形成以文字形式表达为主,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舆论。

在网络上发布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虽然体现了网上舆论的民主特点,但由于发布者的知识构成以及心理问题等因素,一些网上发言往往缺乏理性甚至过于情绪化。

而这些失去理智的言论一旦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强化,就会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形成极大的舆论压力,最终发展为网络舆论暴力。

笔者试图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定义:在网络传播中,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现象的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通过激烈的言辞在网络空间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并把这种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往往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伤害。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摘要】网络舆论暴力是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现象,通过传播学视角来分析这一现象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首先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进行了阐述,然后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传播主体的特点等。

接着探讨了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影响因素,例如社会心理、传播平台的影响等。

在应对策略方面,可以从加强舆论监管、引导网络舆论氛围等方面进行探讨。

展望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未来趋势,提出对应对策,指出传播学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为未来的舆论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定义、分析、影响因素、应对策略、未来趋势、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网络舆论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出现的一种针对特定个体或团体的恶意攻击、谩骂、造谣传谣等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受害者遭受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会对其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日益猖獗,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传播学的视角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不仅是一种道德和法律问题,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现象。

在网络舆论暴力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之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了解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定义、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应对策略以及展望未来趋势,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现象。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进行深入探析,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定义网络舆论暴力是指通过网络传播渠道,以攻击、谩骂、恐吓等虐待性言论和行为对特定个体或群体展开的攻击性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具有极端暴力色彩,不仅有可能给受害者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甚至可能演变成现实中的暴力行为。

网络舆论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恶意评论、网络暴力视频、恶搞图片等。

这些言论和行为往往具有攻击性、挑衅性和侮辱性,不仅损害了被攻击者的名誉和利益,也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新闻传播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影响研究

新闻传播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影响研究

新闻传播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暴力现象也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新闻传播作为信息的传播渠道,也扮演着推动或抑制网络暴力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研究观点。

1.网络暴力现象的定义和特点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对个人或群体进行侮辱、辱骂、恐吓和威胁等行为。

其特点是广泛性、匿名性和迅速传播。

与传统暴力相比,网络暴力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且几乎无孔不入,给受害者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

2.新闻传播在网络暴力中的角色新闻传播涵盖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在网络暴力现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闻报道可以扩大网络暴力事件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引起社会广泛的讨论和行动。

其次,新闻媒体在披露网络暴力事件时,也能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和事实真相,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与判断。

此外,新闻传播还可以发起社会运动和舆论引导,呼吁权威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网络暴力。

3.新闻报道对网络暴力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中,网络暴力事件通常会被描述为一种社会问题,引发公众的愤怒和担忧。

这种社会关注度的提升有助于推动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打击力度。

同时,新闻报道还能唤起公众的同情和关怀,使受害者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此外,通过报道网络暴力事件的过程,可以激发公众对网络道德与公序良俗的关注,进一步加强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制教育。

4.新闻媒体对网络暴力的规范与引导除了报道网络暴力事件,新闻媒体还承担着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责任。

新闻机构应当加强自律,避免过度渲染和传播网络暴力事件,以免对受害人和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同时,新闻媒体应促进网络文明,鼓励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通过互联网教育和公益广告等方式,引导公众正确使用互联网,发挥网络传播的积极作用。

5.公众参与和网络暴力的缓解新闻传播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一种单向宣传,还应鼓励公众参与,共同缓解网络暴力现象的问题。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兴现象,已经成为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网络暴力具有即时性、广泛性和隐蔽性,其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密切相关。

由于网络暴力的存在,虽然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旨在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以期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应对之策。

一、网络暴力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原因1.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人身攻击、谣言传播、群体攻击等。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网民利用匿名性和虚拟身份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和辱骂,给被攻击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此外,网络暴力还表现为散播谣言、造谣生事,给被害者带来名誉损失和不良影响。

2.网络暴力的原因网络暴力的出现有多种原因。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一些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其次,个人隐身和匿名化的特点使一些网民在网上敢言敢做,更容易变成网络暴力的行为者。

再者,一些网民缺乏网络伦理和道德意识,对他人的言论和行为缺乏尊重,容易陷入网络暴力的行为中。

二、网络暴力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及危害1.对个人的影响网络暴力对个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人身威胁,使被害者产生恐惧和焦虑感。

一些被攻击者因为受不了网络暴力的打击而选择自杀,造成社会的悲剧。

此外,网络暴力也给被害者的家庭带来困扰,甚至导致家庭矛盾和家庭关系的破裂。

2.对社会的危害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造成危害,还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存在导致社会风气恶化,伤害了社会道德底线和公共秩序。

同时,网络暴力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平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网络暴力还使公共舆论受到极大的影响,造成舆论的负面导向,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三、针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对策研究1.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针对网络暴力现象,首先要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水平。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暴力现象也随之而来,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网络暴力不仅仅是对个体的伤害,更是对社会文明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网络暴力现象,采取有效的整治对策,保障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网络暴力的现象和整治对策,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社会成员的关注和重视。

一、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人身上的攻击和侮辱,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的行为。

网络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恶意言论、网络谣言、网络欺凌等。

这些行为常常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受害者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网络暴力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社交网络平台上,容易出现匿名账号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给他人造成直接伤害。

而且,网络暴力行为常常在争议事件或者热点话题下集中爆发,煽动极端情绪,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加重。

这些问题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网络暴力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网络暴力的整治对策针对网络暴力的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治对策,保障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一些针对网络暴力的整治对策: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网络暴力现象,我们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确保能够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有效的惩处。

还需要提高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认知,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受害者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够有效地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

2. 强化网络平台管理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暴力的传播媒介,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我们需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规范其内容发布和管理机制,确保网络平台不成为网络暴力的传播地。

还需要加强对网络平台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增强其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3.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面对网络暴力现象,公众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别网络暴力行为,避免成为其受害者。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网络暴力无疑是当今社会最严重的青少年犯罪行为之一,它不仅损害了受害者,而且也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带来严峻的社会影响。

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析网络暴力的出现以及其对受害者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这种犯罪行为,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各种手段滥用互联网技术,故意欺凌、恐吓、诋毁、诽谤、采取其他侵害他人人身和财产权利行为的行为。

通常来说,网络暴力会包括网络骚扰、发布诽谤信息、社交媒体恶意评论、散播谣言、制作敌对网页以及其他类型的恶劣行为。

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主要是青少年,他们成为受害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青少年技术理解能力比较弱,加上他们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容易上当受骗;其次,青少年喜欢被认可且希望得到被鼓励,容易受到特定隐私信息的惑;最后,青少年由于年龄未成熟,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容易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

二、网络暴力影响网络暴力会造成受害者身心上的双重伤害。

首先,暴力行为可能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例如受害者可能会经历恐惧、抑郁、焦虑、恐慌等情绪后果,甚至出现自杀思想;其次,暴力行为也可能导致受害者的身体健康受损,例如出现失眠、胃肠紊乱、心脏病发作等症状。

此外,网络暴力也可能会给受害者的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目前,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因为被暴力行为所影响,而无法正常完成学业任务,甚至辍学;另外,网络暴力也会影响受害者的职业发展,因为被散播的虚假信息可能会影响他们获得就业等机会。

三、网络暴力的成因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关系、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科技的恶意利用。

首先,在日益发展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和谐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采取网络暴力的行为来报复自己所犯之过。

其次,社会环境也会对网络暴力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在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某些人可能会觉得被歧视、被贬低或被忽视,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他们采取网络暴力的行为;最后,对科技的恶劣利用也可能会成为网络暴力的原因,因为网络暴力是在网络背景下进行的,所以一些人可能会恶意利用网络来伤害他人。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诽谤、污蔑、侵犯名誉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他人造成名誉、权益或精神上的损害。

这种现象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深入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匿名性带来的责任缺失在网络环境中,用户往往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觉得无需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发表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

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隐藏在虚拟的身份背后,逃避现实中的法律和道德约束。

2、信息传播的快速与失真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传遍网络。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可能被误读、夸大或歪曲,从而引发公众的愤怒和不满,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

3、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当一部分人的言论形成一种主流观点时,其他人往往会受到影响而跟随。

在网络上,这种群体效应更为明显。

一些人可能原本没有明确的立场,但看到多数人的言论后,为了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加入到攻击的行列中,从而使网络暴力的规模不断扩大。

4、现实压力的宣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

网络成为了一些人宣泄压力的渠道。

他们将现实中的不满和愤怒转移到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释放。

5、法律监管的不足目前,针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不够明确。

这使得一些实施网络暴力的人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6、媒体的不当引导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对一些事件进行过度炒作和片面报道,误导公众的判断和情绪,从而引发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1、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网络暴力往往会使受害者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化,网络暴力正成为一种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通过对网络暴力的深入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对提升社会的全局意识,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暴力本质上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它包括言语攻击、威胁、猥亵、骚扰、诽谤等形式,针对被攻击者实施危害,无论是公司、企业还是个人,都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收到严重的损失。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发生网络暴力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模糊化,以及虚拟社交空间的扩大,许多持有激进理念的人以此为由任意侮辱他人,从而形成了网络暴力的根源。

此外,一定程度上,缺乏正确的媒体使用知识也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发生,很多人不知道合理的使用网络,不明白网络的应用,容易以非常无礼的方式攻击他人,从而引发了网络暴力。

同时,网络暴力也是由于社会结构和角色关系的失衡,涉及到弱势群体的攻击,这些群体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保护自己免受攻击,从而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攻击。

要有效防止网络暴力,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社会的道德教育,推动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建立一种敬畏和尊重他人的文化环境。

此外,应加强社会的文化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让人们明白媒体的作用,以礼貌、文明的方式正确使用媒体,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此外,同时应该加强社会的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暴力现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防止网络暴力的再次发生。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要有效防止网络暴力,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禁止此类行为,同时要加强道德教育,让人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健康的社会发展。

从传播学看弹幕中网络暴力的乱象与治理——以b站为例

从传播学看弹幕中网络暴力的乱象与治理——以b站为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弹幕是指提供即时评论功能的视频网站中,播放视频时那些横向飘过视频画框以及悬停在视频画框上的文字评论。

最早使用弹幕功能的网站是日本视频网站n i c o n i c o。

自a站、b站引入弹幕功能以来,弹幕文化不断发展,使用群体不断壮大,如今已成为用户与创作者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然而,近年来“弹幕暴力”也导致各种偏激和缺乏理智的文字真如“子弹”一般密集地出现在大众视频区域,如最近争议较大的艺人肖战,在他的鬼畜视频中,一则有601条弹幕的视频中有495条属于负面弹幕,高频词有“恶心”、“糊”、“跨火盆”、“肖战死了”、“r i p”,剩下的100条弹幕为刷屏的“护眼”弹幕,剩余6条为粉丝或路人表达反对意见的弹幕。

不仅仅是在鬼畜区,b站视频的直播中,也不乏此类现象。

据统计,在游戏直播中,一场直播中含有的恶意弹幕平均占比为0.81%,最大值为2.82%。

此类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在2016年,就有十家央级媒体参与“弹幕粗鄙言词曝网络文化低俗风”主题的报道,引起了高热度讨论,被提及的高频词有“弹幕”、“低俗”、“审查”、“实名制”等等。

该研究以传播学为视角,探讨导致这种弹幕暴力现象的原因在何处,以及对于这种现象的治理和改善是否有可行的办法。

二、弹幕的特点及影响(一)正面1.社区性弹幕首先具有社区性。

人们因为相同的爱好而自发聚集形成兴趣小组,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这属于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b站中有不同的频道,搞笑、美食、鬼畜、影视剪辑、科普、绘画等等,这些不同分区之下还有子栏目,方便用户精确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

b站弹幕的互动,就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增进了用户的集体感和向心力。

2.知识性在b站里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野生字幕君。

即一些虽然上传但没有翻译的视频,有网友通过弹幕的方式在下方直接进行翻译或进行背景注释。

这些是在其他的视频平台上看不到的。

原因有二,一是虽然现在比较大型正规的视频网站(如腾讯、芒果等)都有弹幕功能,但正是由于其正规性,上传视频的普通用户有限,观众在这些视频网站上所看的视频大多已经翻译好,不再需要补充了;二是另外一些U G C短视频虽然都是用户上传视频(如抖音、快手),内容十分平民化,但却缺少了弹幕功能。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近年来,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媒介,利用文本、图像、声音等形式,向他人恐吓、侮辱或损害其荣誉和名誉的行为。

网络暴力具有特殊的虚拟传播性,其传播力量可以跨越时空和国界,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要正确认识和解决网络暴力的问题,就必须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解析。

要说明传播过程中网络暴力的心理机制,首先必须首先理解传播的三要素:发送者、内容和接收者。

据调查,网络暴力的发送者大多是以年轻人为主。

性别倾向上,男性网络暴力者多于女性;年龄倾向上,暴力行为多发生在未成年人。

网络暴力发送者倾向于以负面和反社会的态度发送暴力信息,是对当下社会过度批评和攻击的一种反抗行为。

而网络暴力内容主要有辱骂、恐吓和诽谤等行为,这些言论把暴力行为带入社会,让社会充满恐怖。

在现代社会,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接收者也不断增加,使得暴力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快速有效,从而使网络暴力的发生率更加高。

由于接收者的年龄段越来越广泛,网络暴力的接收者也变得更加多元。

此外,接收者对网络暴力信息的反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忽视、审慎对待、怜悯到实施报复,都是不同的反应。

就网络暴力发送者而言,他们可能会因为接收到的反馈信息而变得更加激进,进而加剧网络暴力的发生率。

因此,针对网络暴力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出它的来源,以及改变社会环境,对网络暴力发送者进行心理改造。

应加强个人道德建设,培养人格素质,做到讲求文明社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不让暴力行为在社会上滋生发展。

另外,应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及时识别和教育暴力发送者,以期促进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消除网络暴力的传播。

总之,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网络暴力的产生与传播是分不开的,其心理机制也需要从发送者、内容和接收者的角度来解析。

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促进网络社会的文明发展,为社会构建一个和谐而又文明的环境。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M EDIA COMMUNICATION说现实中不敢说的话,做现实中不敢做的事,表现出一种“去抑制”的特点。

换言之,个体在面对某些情境或者感受到某些情绪时,原本会通过自我控制而减弱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失去了约束,不降反升。

2.网络的“广场效应”网络舆论常常显现出爆发性、群体扩散性和演变不确定性等特点,极易造成范围广泛的不良影响。

这是因为网络构建了一个新型电子公共领域,吸引个体将现实活动延伸到该区域之中,从而产生“广场效应”。

具体而言,这种广场效应指的是个体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的言行与实际生活不符的言行,这使得整个群体的道德水平相比个体的道德水平有所降低。

3.网络的监管薄弱性国外的一些经验表明,相关法律法规的设立往往始于一些极端的网络暴力事件,因其后果严重,引起了政府对于网络暴力的关注,继而促进了法律规定的诞生。

在我国,有关网络的法律建设、监管力度等工作仍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

网民在实施网络暴力过程中常常忽视了法律的约束,加上网络暴力事后追责难度大,还有部分媒体和社交平台受利益驱动而放任不良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都导致了网络暴力的滋生和蔓延。

(二)社会因素以往相关的实证研究都体现出网络暴力的形成是社会心理与社会现实共振的结果。

因而,有关网络暴力的社会因素涉及社会环境、社会阶层、群体心理等原因。

1.社会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封闭性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各种风险不断涌现,甚至个别风险会以一种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贫富差距加大、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等等。

这些问题如若处理得当,才能顺利降低或消除风险,成功地实现社会转型。

而大众对于风险的承受力高低不一,当发生特殊事件时,少部分人可能会产生极化情绪和非理性言行。

2.社会阶层在实际生活中,当面临社会冲突时,往往社会阶层意识会成为人们选择立场的依据。

随着经济转轨,利益失衡、价值变迁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的恶意攻击、辱骂、诽谤、威胁和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当前互联网时代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新闻传播学旨在研究信息传播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因此在网络暴力的研究中,通过新闻传播学视角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网络暴力现象
1.言行尺度失控。

在网络平台上,个别用户对他人进行谩骂、辱骂、侮辱等言语攻击,且使用恶意言论表达自己对个体或群体的不满甚至仇恨。

2.扩散效果凸显。

网络暴力表现出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一旦有人受到网络暴力攻击,往往会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进而导致网络暴力现象的快速蔓延。

3.信息混淆和虚假报道。

网络暴力往往以虚假信息和恶意谣言为根基,通过其迅速扩散的特点,误导公众对特定个体或群体进行仇视和攻击,扰乱社会秩序。

二、网络暴力现象的传播机制
1.网络匿名性。

在网络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化名、匿名等方式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网络匿名机制为进行网络暴力攻击提供了方便。

2.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网络暴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迅速扩散,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

3.传媒相关机构的报道导向。

事实上,新闻媒体通常更加关注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冲突和争议,这种导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网络暴力的恶意扩散。

三、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对策
1.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暴力事件暴露了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观
混乱和缺失,需要建立起针对网络平台用户的网络道德规范,规范用
户行为,重视个人的网络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2.提高网络素养教育。

新闻传播学可以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
和实践,帮助大众提高对网络暴力的辨识力和应对能力,促进公众对
网络暴力行为的抵制和反击。

3.倡导多元化的网络价值观。

在新闻传播学的视角下,应当加强
网络媒体的多元化报道,向公众传递正能量,增加对网络暴力行为的
警示,促进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4.加强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
网络暴力行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暴力行
为的打击力度,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5.加强社会共治和舆论引导。

通过加强社会共治,提高社会各个
群体对网络暴力的关注和抵制力度,同时通过舆论引导,引导公众向
正面积极的网络声音转移,减少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关注。

四、结语
以新闻传播学视角来研究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可以深化对网络
暴力的认知和理解,提供科学有效的对策,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稳定。

然而,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需多方共同努力,既需要个体自觉遵守和
践行网络道德规范,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共同发力,形成合力,建设理性健康的网络环境。

只有通过综合的手段和策略,
才能有效应对和防范网络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网络空间的健康
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