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与对策——基于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的实例
网络暴力的主要成因及解决对策
网络暴力的主要成因及解决对策摘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
本文从网络暴力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暴力成因解决对策2013年9月17日,河南一旅行团到台湾游玩,在阿里山景点发生了斗殴事件。
网上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有的说是河南游客在景点内喧哗、吐痰,被当地市民劝阻,结果遭大陆游客的殴打;而有的说是大陆游客的喧哗惹怒台湾游客,台湾游客辱骂大陆游客,并先出手打人。
在这起大陆游客与台湾游客互殴的事件中,双方各执一词,各说各有理,由于没有第三方的存在,所以很难辨清孰是孰非,及时警方的介入,也说不清楚,网上的版本是众说纷纭。
网民对此事件的评价更是各抒己见。
由此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带来的影响,网民的众说纷纭已经形成了可怕的“网络暴力”,人们对某些事件发表自己的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的理性,不仅由此在虚拟空间里对当事人的道德进行审批,更严重的是,当事人在现实中也同样受到牵连。
这种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的延伸。
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道德和传统观念价值的事件,触碰了人类的道德底线,导致众多网民在网上肆无忌惮的各抒己见,语言刻薄,已经超越了对事件客观的评论范围,造成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中国的网络暴力可以追溯到最早的“9.11事件”和“虐猫事件”,网民以异乎寻常的言语表达对事件的看法。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
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
这些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暴力现象逐渐凸显出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网络暴力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而且还会对社会秩序和民族风格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地遏制网络暴力现象,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网络暴力的成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就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进行研究分析。
一、成因分析1. 匿名性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进行攻击和侮辱行为。
因为无需为自己的言行负责,造成了许多人的恶意攻击。
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可以任意发表言论,而不必担心被追责,这导致了网络暴力现象的泛滥。
2. 社交平台的境域模糊现今的社交平台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但是在这种自由的空间内,往往容易产生一种“失控”的情感。
一些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具有暴力倾向的言论或者影像,这种行为很容易引起其他人的跟风模仿,从而形成一种社交舆论的导向。
3. 群体性的暴力在网络上,由于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且清晰的,一些网络上的暴力和攻击行为导致了一种群体效应的产生。
即使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正常的人,但是当他来到网络上,面对一些民意,为了迎合舆论的口味,而做出了一些极端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暴力行为。
4. 对网络基础设施的依赖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离不开网络。
网络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网络基础设施的。
网络暴力经常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一旦关闭网络,那么网络暴力的传播就无法继续,所以网络暴力是对网络基础设施的一种依赖性反映。
人们在网络上暴力行为的出现,也往往是由于对网络的严重依赖性,所以在对网络暴力进行有效防范的时候,也需要认真思考对网络的重要性和依赖性问题。
二、对策研究1. 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律意识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离不开人们的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
只有从根本上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律意识,才能有效地遏制网络暴力现象的蔓延。
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网络监管工作,严厉惩处发起网络暴力的行为。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自媒体的发展,网络暴力现象在国内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精神伤害,也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成因分析1. 匿名性的影响网络暴力在社交自媒体上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匿名性。
在一些论坛、微博等社交自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随意注册账号,使用虚假身份进行言论攻击,而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匿名性让一些人产生了对法律、道德的放任,导致他们在网络上进行言语暴力。
2. 信息过载导致焦虑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负面的新闻、言论。
这些负面信息容易导致人们的情绪低落,产生焦虑和不安,从而在网络上发泄自己的情绪,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网络暴力行为。
3. 角色转换的影响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身份进行社交。
有些人在现实中可能是优柔寡断、内向的人,但在网络上可能会变得言辞刻薄、冷酷无情。
这种角色转换让一些人产生了对网络行为后果的思考,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
4.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网络暴力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包容。
社会上对于网络暴力的谴责力度不够,甚至有一些人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正当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化环境的存在,让网络暴力现象在这些地区或国家得以滋生和蔓延。
二、对策研究1. 完善网络监管制度加强网络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惩。
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督,对于发布网络暴力内容的账号进行封禁处理,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2. 提高素质教育和舆论引导加强对网络素质的教育,提倡网络道德,引导人们文明上网、文明发言。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减少负面信息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缓解人们的焦虑和不安。
3. 加强社会监督和道德约束倡导公民自律,加强社会监督,对于网络暴力行为及时举报和揭露。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暴力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网络暴力在虚拟空间中肆意蔓延,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严峻问题提供参考。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 匿名性互联网提供了匿名发表言论的环境,使得一些人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不受到实名认证的约束,肆意发表攻击性和侮辱性言论,致使网络暴力得以滋生。
2. 沉迷网络一些人沉迷于网络世界,沦为键盘侠,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
这些人可能因为自身的不幸或挫折,转而通过网络暴力来释放情绪和压力。
3. 轻视法律网络暴力往往源于人们对法律的轻视和忽视。
有些人认为,在虚拟空间中,言论自由可以被无限扩张,而法律对网络暴力能够进行有效的制裁的可能性不大。
1.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网络暴力问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的界定和处理程序,并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司法打击力度,使得违法者付出相应的惩罚。
2. 强化网络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推进网络素质教育的普及,提高人们的网络文明素养,培养人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使之不成为网络暴力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3.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政府和网络平台应当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控,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及时查处恶意言论和网络暴力行为,并对其进行严厉制裁,以达到震慑和防范效果。
4. 鼓励实名制发言互联网公司可以推行实名制发言机制,鼓励人们在网络上以真实身份发表言论,降低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减少匿名行为对网络空间的破坏。
5. 提高网络心理辅导服务针对网络暴力受害者,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和心理健康,同时也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引导网络暴力行为者正确处理情绪和行为。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复杂,制约因素多样,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加强法律保障、提升民众素养、规范网络舆论和加强心理辅导等都是关键的对策。
论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论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摘要:随着中国互联网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中国的网民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增长。
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网络暴力现象。
本文通过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探析和研究,并对网络暴力事例的成因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防止网络暴力发生的具体措施。
关键字: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网络信息网络暴力这个名词在国外很早就出现了。
麦克卢汉这样给给网络暴力进行定义:“网络暴力是网民站在道德的高度上,对网络事件的经历人展开讨论、评价和审定。
并且在网络上公开当事人的私人信息。
使得网络暴力从网络上延展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从而让出现在网络上的事件在生活中得到解决。
”网民把暴力行为从网络上,深入到了社会中。
同时也导致了事件当事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严重侵害。
一、网络暴力的现状(一)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以2006年4月12日,“铜须门”事件[]为典型。
网民“锋刃透骨寒”发贴,以丈夫的身份揭开了其妻子痴迷于当时风行的网游《魔兽世界》。
并且与其中的玩家网民“铜须”做出出轨行为。
与此同时还公开了二人之间千余字的QQ聊天资料和“铜须”的腾讯账号。
该贴一经公布,便被国内诸多网站、论坛广泛传播。
并且使得该事件持续发酵,其中有一些网民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出可笑的所谓追缉令。
网民试图运用用暴力的手段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而不是想到去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
一个出现过孔子、老子大家的古国的人民在对待事件当事者的态度上竟然是如此的冲动、盲目、暴力。
(二)网络公信力和舆论监管缺失2007年10月中旬,网民周某上传了自己看到并拍摄所谓的的华南虎照片。
[]一时间网上关于华南虎是否真的还存在的争议,引发了网民的大讨论。
2011年初,日本发生地震并确认引发核泄漏事件。
日本核泄漏事件一经报道,迅速引起了欧美部分地区民众的购买碘盐的风潮。
因为碘盐可以防核辐射,我国一些地区同样出现了民众连夜排队只为购买碘盐的疯狂现象。
这时的碘盐对于盲目的民众而言就像生命一样地重要。
事件起源只不过是网络上简简单单的一句碘盐可以防核辐射。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与此网络暴力问题也日益严重,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成因是复杂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 匿名性在网络空间中,许多人会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通过虚拟化的形式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这种隐藏身份的匿名性给予了网络暴民一种逃避责任的机会,让他们更加放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面对自己的言行,但在网络上,他们可以隐匿身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
2.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条消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网络暴力行为往往起初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但一旦被传播,就可能带来更广泛的影响。
而且,网络暴力内容会一次次被分享,扩大其影响范围,给被害人带来更大的伤害。
3. 匿名性和传播速度的相互作用网络暴力往往是一个人在匿名状态下发布的内容,然后被分享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一旦有人发起网络暴力行为,其他人群会蜂拥而至,跟风参与。
网络暴力言论在这种情况下会像传染病一样快速蔓延,给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对策1.加强网络监管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对于发布网络暴力言论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净化网络环境,也是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要途径。
2. 提倡网络文明通过提倡网络文明行为,提高全社会对网络暴力的认识,引导人们理性看待网络空间,自觉抵制网络暴力行为。
多举办网络公益活动,倡导网络道德规范,增强人们的网络法制意识。
3. 提高网络素养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辨识能力,要学会甄别真伪信息,理性对待网络言论,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或传播者。
提高网络素养,对抗网络暴力。
4. 教育普及学校和家庭应在教育孩子时,重视网络暴力的教育,培养孩子们正确的网络素养和使用网络空间的行为规范。
只有从小培养孩子们正确的网络行为,才能有效减少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现象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网络暴力的存在更是不容忽视。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整治,包括法律制度的健全、社会文化的引导、网络平台的管理等方面,共同努力,以期达到降低网络暴力现象的目的。
我们需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健全,严惩网络暴力行为。
目前我国已经有相关法律规定了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和相应的处罚措施。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需要对相关法律进行不断完善,同时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给予其严厉的法律制裁。
这样才能让犯罪分子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从而达到威慑和遏制网络暴力现象的目的。
需要加强对社会文化的引导,促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现象的滋生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影响,当下社会风气的杂乱和道德水平的下降,极大地助长了网络暴力的蔓延。
我们需要从各个角度出发,引导社会文化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共同为有效减少网络暴力现象提供有力保障。
网络平台需要加强管理,规范网络言论环境。
作为网络暴力的主要舆论传播渠道,网络平台在此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很多网络平台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处罚。
网络平台需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言论审查机制,对网络暴力行为及时予以处理和处罚,保障良好的网络言论环境。
网络平台还需要积极引导和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提倡积极正能量的网络互动,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
教育部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年轻人是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和施害者,而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也直接影响着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教育部门需要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媒体也有责任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暴力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
那么,网络暴力的成因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 匿名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轻易地隐藏自己的身份,以匿名的形式进行攻击,这种匿名性给了人们更多的勇气和机会去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2. 信息泛滥:互联网的快速传播速度导致信息泛滥,不真实信息和恶意信息充斥在网络中,这种信息泛滥也为网络暴力的发生提供了更多的发生机会。
3. 社交媒体的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一些人利用社交媒体对他人进行攻击和诽谤,进而导致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4. 社会心理因素:在现实社会中,一些人可能存在着焦虑、不满、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网络上可能被放大,导致了更多的网络暴力行为。
5. 缺乏监管:互联网本身是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平台,但是却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网络暴力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处理。
二、对策研究1. 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当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出更加严格的法律,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惩罚力度。
2. 提升公民素质:学校和社会应当加强对公民的网络素质教育,提升人们对网络道德的认识和素养,引导人们自觉克制不良网络行为。
3. 加强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机制,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
4. 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网络暴力,提升公众的道德水平。
5. 积极引导舆论:媒体和公众人物应当积极引导舆论,提升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关注度,促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对网络暴力的防范和打击中来。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要有效地应对网络暴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社会各界和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到对网络暴力的防范和打击中来。
网络暴力的形成、危害及对策
网络暴力的形成、危害及对策视点f_AzHAN?sHIDIAN 口陈亚玲一,网络暴力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所谓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二,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分析(一)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导致舆论趋同.在网络中,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很容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 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网民群体中非理性易激动的特点极易导致群体认同的现象.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大部分网络受众几乎都是不加深思的站在所谓正义的立场上,一边倒地对当事人进行谴责,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持有相同意见的网络群体.然后再借助这种群体共识,对当事人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将事件推向极致.(二)网络的匿名性导致舆论无所顾忌.网民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对事主进行侵权,依仗的是匿名身份.他们是 "无名的大多数",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近于零.可以断定, 如果以真实身份出场,其行为必会有所顾忌.真正的道德往往出于自律,即在肯定不会受到任何外来惩罚的情况下, 仍然凭自己的良知和信念做事.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声嘶力竭地要以道德的名义进行讨伐的网民们,行为却是最不道德的.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特征,使得网络道德底线很容易被冲破,而随意性因此增大.(三)"把关人"的相对缺失导致舆论缺少监管.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通过的人或机构,即为把关人".客观地说,网络言论中不乏切中要害的真知灼见,但同时也充斥着许多无责任感的情绪宣泄和放肆的过激主张,其问形成的舆论鱼龙混杂在所难免.因此,网络暴力舆论跟一般社会舆论一样需要适当的引导. 三,网络暴力的危害(一)网络暴力不仅伤害了当事人, 也污染了网络环境.毋庸置疑,网络暴力由网络声讨演变为现实的攻击,网民的恶搞侮辱谩骂给当事者及其家人心理及生活造成极大创伤.对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了隐私权,名誉权和精神上的侵害,对他们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二)网络暴力淡化了道德的判断标准.网络暴力事件大部分出自对当事者的道德审判,却呈现出道德判断的片面与偏激.由于网络的特殊性,这些行为缺乏应有的制约,很容易超出正常的边界.在"嫉恶如仇"的道德快感和网络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他们肆意发泄着愤怒和不满,在对事件当事人精神和肉体摧残的背后,没有谁要对此承担责任, 连一丝一毫的自责和内疚都没有,甚至参与其中的网民还有着某些道德上的高尚和伟大.网络暴力的肆无忌惮,正在以其独有的方式破坏着公共规则,触犯着道德底线,淡化了道德的判断标准.(三)网络暴力不利于社会和谐.网络暴力容易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网络暴力提倡"以暴制暴""以恶制恶"容易滋生现实暴力.尤为严重的是,网络暴力逐渐淡化了青少年的是非标准.在网络中,学生们见到的到处是谩骂,久而久之,他们不再痛恨网络暴力,而是感觉痛快, 对暴力的态度也从开始的憎恨,反感到默认和接纳,甚至尝试将其转化为现实暴力,形成社会中更多的不安定因素. 四,网络暴力的预防对策(一)推行网络实名制.推行网络实名制,韩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006年底,韩国国会通过了"促进利用信息通信网及个人信息保护有关法律" 修正案,规定在平均每天点击量超过 10万的门户网站和公共机关网站的留言栏上登载文章,照片,视频等内容时, 必须先以本人真实姓名加入会员.如果网站违反确认实名的做法,将会收到信息通信部长的改正命令.如果不遵守命令,将处以3000万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43韩元)以下罚款.在有利于我国网络环境的净化方面,韩国的做法是值得我国借鉴的.(二)加强道德自律,倡导文明上网.提高全社会的网络道德意识,规范全社会的文明网络行为,尤其需要关注青少年这个群体.教育青少年学会自律显得特别重要.要教育广大青少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要让他们逐渐懂得并且掌握, 在网络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要让他们明白,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一样,应该有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不可逾越的.(三)制定专门法规,惩治侵权行为.目前,我国法学上没有网络暴力概念,只有侮辱罪,侵权行为等说法.对某些东西,法律只是规定了什么不能干, 但是对于应当怎么干,不是特别明确. 尤其是对规范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规则,目前还不知道怎么制定,更不知道怎么用.因此,需要有关法学专家加快进行研究,尽快制定,完善有关细则,特别是要制定相配套的行政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74发展?月刊形成\危害及对策网络暴力的。
网络暴力舆论的现状、特征和成因
网络暴力舆论的现状、特征和成因一、网络暴民的由来及特征2006年4月,一位悲情丈夫在网上发表了一封五千字的长信,痛斥一位网名为“铜须”的大学生与他妻子有染。
随即,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轻率地加入网络攻击的战团,其中一人更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
短短几天内,数十万网民组队对“铜须”发出网络追杀令,搜寻并发布了这名学生的真实姓名、身份、住址和生活细节,并呼吁封杀“铜须”“呼吁广大机关、企业、医院……对××(铜须原名)及其同伴进行抵制。
不录用、不认可、不理睬……”。
针对此事,《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等欧美报纸,相继刊发报道,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人权利(隐私权、情感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等)的严重侵犯。
《国际先驱论坛报》更以《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暴民》为题,强烈抨击中国网民的“暴民现象”,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人权利的严重侵犯。
中央台、《中国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媒体也纷纷以此为专题进行讨论、评说。
虽然目前国内外学界和业界还没有对“网络暴民”的内涵明确地界定。
针对去年7月发生的后母虐童事件,《人民日报》出了“网络舆论暴力”三大特征:a.以的名义,恶意制裁、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b.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进行群体围攻;c.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①。
二、网络舆论暴力现状和成因分析从“陈易卖身救母”到“虐猫”再到“铜须”事件,网友们采取的策略如出一辙,将当事人的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使当事人承受的精神压力从虚拟的网络社区转移到现实社会中,打破他们原有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陈易之母因不堪网友舆论重负,停止了治疗,最后不治去世。
虐猫女子则用否定自己人格的言辞公开向全体网民道歉。
而铜须事件中的女主人公则不得不与原本还深爱的老公离婚②。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暴力现象也随之而来,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网络暴力不仅仅是对个体的伤害,更是对社会文明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网络暴力现象,采取有效的整治对策,保障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网络暴力的现象和整治对策,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社会成员的关注和重视。
一、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人身上的攻击和侮辱,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的行为。
网络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恶意言论、网络谣言、网络欺凌等。
这些行为常常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受害者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网络暴力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社交网络平台上,容易出现匿名账号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给他人造成直接伤害。
而且,网络暴力行为常常在争议事件或者热点话题下集中爆发,煽动极端情绪,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加重。
这些问题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网络暴力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网络暴力的整治对策针对网络暴力的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治对策,保障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一些针对网络暴力的整治对策: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网络暴力现象,我们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确保能够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有效的惩处。
还需要提高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认知,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受害者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够有效地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
2. 强化网络平台管理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暴力的传播媒介,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我们需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规范其内容发布和管理机制,确保网络平台不成为网络暴力的传播地。
还需要加强对网络平台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增强其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3.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面对网络暴力现象,公众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别网络暴力行为,避免成为其受害者。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诽谤、污蔑、侵犯名誉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他人造成名誉、权益或精神上的损害。
这种现象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深入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匿名性带来的责任缺失在网络环境中,用户往往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觉得无需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发表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
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隐藏在虚拟的身份背后,逃避现实中的法律和道德约束。
2、信息传播的快速与失真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传遍网络。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可能被误读、夸大或歪曲,从而引发公众的愤怒和不满,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
3、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当一部分人的言论形成一种主流观点时,其他人往往会受到影响而跟随。
在网络上,这种群体效应更为明显。
一些人可能原本没有明确的立场,但看到多数人的言论后,为了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加入到攻击的行列中,从而使网络暴力的规模不断扩大。
4、现实压力的宣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
网络成为了一些人宣泄压力的渠道。
他们将现实中的不满和愤怒转移到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释放。
5、法律监管的不足目前,针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不够明确。
这使得一些实施网络暴力的人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6、媒体的不当引导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对一些事件进行过度炒作和片面报道,误导公众的判断和情绪,从而引发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1、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网络暴力往往会使受害者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和对策,以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保障人们在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健康。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 匿名性:互联网的匿名特性使得一些人可以在不留下任何痕迹的情况下发表攻击性言论,从而增加了网络暴力的发生概率。
2. 社交平台的盲目放任:一些社交平台对于用户发布的言论管控不力,放任了大量含有攻击性、侮辱性言论的帖子,导致网络暴力问题愈加严重。
3. 情绪化的言论:互联网上的言论往往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一些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会发布攻击性言论,从而引发网络暴力事件。
4. 缺乏监管:当前互联网空间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发布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为网络暴力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5. 虚假信息的传播: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也是网络暴力问题的一个重要成因,这些虚假信息会引发人们的愤怒情绪,从而诱发网络暴力事件。
1. 加强法律监管:加强对网络暴力言论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受害者提供法律保护,严惩网络暴力行为。
2. 完善社交平台管理机制:社交平台应该完善言论管理机制,加强对于用户发布言论的审核,对于含有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给予删除和封禁,有效净化网络空间。
3. 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提高广大网民的道德水平和法制意识,培养正确的网络交流行为和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远离网络暴力言论。
4. 鼓励积极健康的网络交流环境:鼓励在网络上积极传播正能量,加强社会正能量的引导,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5. 提高平台科技水平:提高社交平台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科技水平,加强对于网络暴力言论的自动检测和过滤技术研发,及时发现和阻止网络暴力言论的传播。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暴力应对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头号困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交自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现象也日益严重。
在社交自媒体平台上,经常有人在网络上发表攻击性言论、发布不实信息、散布谣言、恶意谩骂他人等行为,这些行为给互联网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成因是什么?有哪些对策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
一、成因分析1. 匿名性引发网络暴力在社交自媒体上,一些用户受到匿名性的保护,导致他们可以肆意发表攻击性言论,而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匿名状态下,一些用户的恶意心理得到了放大,导致他们更容易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社交自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一条消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国。
一些不实信息、谣言在社交自媒体上扩散开来,造成恶劣影响。
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看到这些信息,会情绪激动,产生攻击性言论,从而加剧了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社交自媒体平台对用户发布的言论监管不力,一些侵害他人利益的言论可以长时间存在于社交自媒体上。
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导致了一些人可以不受约束地在网络上发布攻击性、恶意言论,进一步培养了网络暴力的现象。
4. 社会心态松弛引发网络暴力现代社会中,一些人的心态相对松弛,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的态度也较为淡漠。
一些网友认为在网络上的言论都是言论自由,不受道德、法律约束,因此很容易发表攻击性言论,导致网络暴力现象屡见不鲜。
二、对策探讨1. 提高社交自媒体用户素质社交自媒体平台可以加强对用户素质的要求,例如增加注册信息真实性审核,推行实名制,提高用户言论发布的门槛。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2. 加强社交自媒体平台监管3. 加强网络暴力教育宣传社交自媒体平台可以加强网络暴力教育宣传,提高用户的网络素质和道德水平。
通过为用户提供网络暴力教育,使用户了解到网络暴力的危害性,增强自我约束,减少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行为的违法性质,对发布网络暴力言论的用户进行法律制裁,提高违法成本。
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措施.doc
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措施.doc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暴力问题愈加严重,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指的是网络上对他人进行辱骂、谩骂、人身攻击、网络诽谤、恶意造谣、网上恐吓等行为。
网络暴力有哪些成因?如何应对?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 匿名性网络提供了匿名的交流方式,许多人在匿名的情况下会变得说话口无遮拦,容易发表一些攻击性的言论。
2. 毒化环境现在的网络空间充斥着很多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信息进入到人们心里,让人们的心态变得不稳定,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3. 没有社会约束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不一样,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限制网络暴力。
即使存在法律法规,也不一定能够明确将网络暴力定为哪一类犯罪行为。
4. 心理动机网络暴力者的心理动机较为复杂。
有的人因为赢得眼球、扩展影响而行此类无良之举;有的人因为群体效应而加入暴力群体;有的人出于报复、攻击性心态等原因。
1. 改善网络环境改善网络环境是重中之重,需要人们、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网站应加强管理,对于不符合规范的言论及时处理;社会上,可以开展网络文明创建行动,宣传规范网络言论,树立良好网络公德。
2. 形成明确的法律法规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应如何界定,如何处理。
3. 认识网络匿名性的副作用可以将实名制与网络结合起来,例如网站实名注册、发言等。
但是,实名制也会给网络空间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4. 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对于网络暴力者,在暴力发言的情况下,应当冷静处理,不要被对方带动情绪,对于言辞过激的暴力者尽量避免反驳,不要直接回应,以免燃起更大的火药桶。
总之,网络暴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加强管理,提高个人心理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网络的使用变得更加健康、有爱。
网络暴力类舆情事件的演化、预测及治理对策研究
网络暴力类舆情事件的演化、预测及治理对策研究网络暴力类舆情事件的演化、预测及治理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暴力类舆情事件在当今社会中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些事件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还会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威胁。
因此,研究网络暴力类舆情事件的演化、预测及治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网络暴力类舆情事件的演化过程。
这些事件通常由某一事件或言论引发,随着网民的参与和扩散,逐渐发酵成为社会舆论焦点。
然后,网络暴力行为者会对目标个体或团体进行辱骂、恶意攻击、造谣传闻等行为,甚至导致身体伤害和心理创伤。
最后,这些事件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网络暴力类舆情事件的预测方面,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通过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事件发生的早期迹象和趋势。
例如,某些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和用户情绪的变化可以预示着潜在的网络暴力类舆情事件。
此外,根据之前的事件经验,我们可以建立一套模型来预测未来可能的事件类型和规模,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
针对网络暴力类舆情事件的治理对策也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管是关键的一环。
网络平台应该建立起严格的用户注册和身份验证机制,限制匿名发言和虚假账号的存在。
其次,建立完善的舆论监测和处置机制也是必要的。
网络暴力行为应该被迅速发现并进行及时禁言、删除相关信息等处罚措施。
此外,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应及时回应和引导舆情,提供争议解决和情绪缓解的方法,避免舆情进一步恶化。
除了治理手段,提升整个社会的网络素养也是预防和化解网络暴力类舆情事件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门应该将网络素养纳入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用语和行为规范。
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网络暴力的宣传和教育,提倡网络友善和互助,培养公民的网络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总之,网络暴力类舆情事件的演化、预测及治理对策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课题。
网络暴力案例分析
网络暴力案例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上发布、传播攻击性、侮辱性言论、图片或视频等不当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辱骂、恶意攻击等手段,给被害人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几个典型的网络暴力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对应的解决方法。
案例一:言论泛滥引发网络暴力某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校园环境问题的个人观点,但这篇观点遭到了众多网友的质疑和攻击。
网友们纷纷在公开评论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造成该大学生严重的心理伤害。
该案例中网络暴力的主要原因是言论泛滥。
互联网平台上信息的传播与分享速度非常快,并且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导致了信息的纷杂和冲突的产生。
针对这种情况,互联网平台应加强审核制度,规范用户言论,减少不当言论的传播。
案例二:网络谣言导致人际关系破裂某名人在社交媒体上被爆出携同他人通奸的消息,随后一系列关于名人的不实信息在网络上疯传。
这些谣言导致了该名人的形象受损,同时也对名人和其家人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严重困扰。
这个案例中,网络暴力的原因是信息真假难辨。
网络上的谣言往往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让人们难以分辨真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对信息的核实,减少谣言的传播。
同时,个人也应保持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以避免为谣言所害。
案例三:个人隐私曝光引发网络暴力某女子的个人隐私被网友无端曝光在互联网上,遭到大量的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
这个事件对女子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
个人隐私泄露是网络暴力的常见形式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应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并加强互联网平台的管理,严禁发布他人的个人隐私。
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既需要从个人角度加强自我约束,提升网络素养,也需要社会、政府和互联网平台共同努力。
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与对策——基于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的实例
目录中文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前言 (3)1.1研究意义 (3)1.2概念界定 (3)1.3研究方法 (4)1.4研究案例 (5)第二章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概述 (7)2.1网络舆论的形成 (7)2.2网络舆论的特点 (8)2.3网络舆论暴力的特点 (9)第三章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分析 (9)3.1网络舆论暴力不断升级 (10)3.2网络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10)3.3网络造谣问题普遍存在 (10)第四章网络舆论暴力形成的原因分析 (11)4.1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11)4.2舆论引导机制还未建立 (11)4.3舆论监管体系仍不完善 (11)4.4网络媒体责任意识缺失 (12)第五章网络舆论暴力的控制与疏导对策分析 (12)5.1健全网络舆论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 (12)5.2完善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13)5.3加强网络媒体的自身建设 (13)5.4建设网上虚拟社会社工队伍 (13)第六章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8)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与对策——基于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的实例中文摘要互联网自从诞生开始就以一种迅猛的势头发展,时至今日互联网已成为第一影响力媒体,同时网络也是第二交流手段。
互联网传播具有交互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为网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提供了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时至今日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监督引导机制未建立以及网络媒体自身的缺陷,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网络舆论暴力的现象。
目前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本文试通过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的特性和分析网络舆论暴力产生原因来提出解决对策。
通过健全法规、完善引导监管机制、加强媒体自己建设和建设网络社工机构来控制网络舆论暴力。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形成过程;控制对策AbstractSince the birth of the Internet, it has been growing in a incredible speed and became the first influence media, while it was also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tool. Due to Internet,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as a phenomenon came into being. At the beginning,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has exert a great impact on the guidance of the network., but the hot events after the discussion of Internet users and,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tarted to deviate from the track, in a radical form of violence. Currently, the definition of the network media violence hasn’t been conclusive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article tri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media violence, and then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Keyword: network media violence characteristic cause suggestion第一章前言1.1 研究意义根据2012年12月31号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的看,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64亿,占中国总人口的40%多1。
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观察与批评7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中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王欢 胡宝荣网络暴力已成为当前网络传播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它不可避免地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其成因,主动防范、积极疏导,才能逐步减少直至杜绝“网络暴力”,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一)网络媒体的原因1.网络的匿名、虚拟性等特征为网络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温床在网络传播中,人们所处的传播情景是虚拟的,网民是以匿名的身份发表言论,他们是“无名的大多数”,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在网络传播中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网民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风险趋近于零。
①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而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时,很多网民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对当事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显示出不满与愤怒,当附和的人越来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网络暴力事件便由此产生。
2.“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形成的内在原因“人肉搜索”在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侵犯隐私权、影响当事人正常学习生活的弊病,它利用人问人、人寻人的人际传播模式,不断地更新当事人的信息,为网络舆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新鲜材料,促使网络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使得事态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最终导致网络暴力的形成。
②(二)网民的原因1.网民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使其容易失去理性我国网民中1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66.7%,且网民中初、高中学历者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7.4%。
③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他们容易冲动、激怒,而且年龄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认识的深度。
从众心理又使大多数网民丧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断, 多数网民对网络上的言论采取盲从的态度,这样一来,很快就形成一种滚雪球效应,当某些“意见领袖”的声音成为主流意见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时,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中文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前言 (3)1.1研究意义 (3)1.2概念界定 (3)1.3研究方法 (4)1.4研究案例 (5)第二章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概述 (7)2.1网络舆论的形成 (7)2.2网络舆论的特点 (8)2.3网络舆论暴力的特点 (9)第三章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分析 (9)3.1网络舆论暴力不断升级 (10)3.2网络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10)3.3网络造谣问题普遍存在 (10)第四章网络舆论暴力形成的原因分析 (11)4.1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11)4.2舆论引导机制还未建立 (11)4.3舆论监管体系仍不完善 (11)4.4网络媒体责任意识缺失 (12)第五章网络舆论暴力的控制与疏导对策分析 (12)5.1健全网络舆论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 (12)5.2完善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13)5.3加强网络媒体的自身建设 (13)5.4建设网上虚拟社会社工队伍 (13)第六章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8)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与对策——基于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的实例中文摘要互联网自从诞生开始就以一种迅猛的势头发展,时至今日互联网已成为第一影响力媒体,同时网络也是第二交流手段。
互联网传播具有交互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为网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提供了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时至今日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监督引导机制未建立以及网络媒体自身的缺陷,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网络舆论暴力的现象。
目前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本文试通过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的特性和分析网络舆论暴力产生原因来提出解决对策。
通过健全法规、完善引导监管机制、加强媒体自己建设和建设网络社工机构来控制网络舆论暴力。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形成过程;控制对策AbstractSince the birth of the Internet, it has been growing in a incredible speed and became the first influence media, while it was also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tool. Due to Internet,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as a phenomenon came into being. At the beginning,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has exert a great impact on the guidance of the network., but the hot events after the discussion of Internet users and,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tarted to deviate from the track, in a radical form of violence. Currently, the definition of the network media violence hasn’t been conclusive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article tri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media violence, and then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Keyword: network media violence characteristic cause suggestion第一章前言1.1 研究意义根据2012年12月31号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的看,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64亿,占中国总人口的40%多1。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发表言论的大平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舆论超强磁场。
网络传播的自由行、开放性、互动性是得传统传媒上难以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得到了解决。
某个热点事件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网络舆论,把地区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社会问题,变成全民讨论的公共话题,甚至变成需要行政力量介入干预的公共事件。
许多突发事件只要涉及政府、物价、道德问题等敏感因素,很容易引发铺天盖地的舆论声浪。
网民通过发微博、发博客、论坛发帖跟帖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社会事件的讨论中去,并且借助网络的快捷和互动性,迅速形成舆论力量,从而引导网络舆情甚至社会舆情。
网络的超强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网络舆论暴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舆论,继承了网络舆论的传播性,已经成为严重破坏网络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因为网络舆论暴力引起的网络侵权案件越来越多,关于网络名誉毁损案件也屡见不鲜。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律和学术界都没有对网络舆论暴力做出规范的定义,也没有具体明晰的控制网络舆论暴力的手段,研究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过程和抑制对策对现阶段网络舆论暴力的控制有很大的现实作用。
网络舆论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是源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2003年湖北打工青年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东被“收容”致死,该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一发不可收拾的网络舆论浪潮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随之被废除。
网络舆论可以说在这个事件中一战成名,展露了强大了舆论力量。
但是与此同时网络舆论消极的一面也开始露出水面,“网络舆论暴力”频繁出现。
2007 年的“史上最恶毒后妈”事件中,后妈陈彩诗就成了网络舆论暴力的无辜受害者,这网络一大冤案成为网络舆论暴力的代表案例。
1.2 概念界定1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01-151.2.1 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就是网民对互联网上传播的某一焦点事件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孙志刚事件”可以说是中国网络舆论首次大发神威。
2003年3月17日,27岁的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因为外出上网没有携带身份证和暂住证而被广州黄村街派出所转到收容站收容,3天之后孙志刚被殴打致死。
4月25日,《南方都市报》披露了孙惨死一个多月却无人过问的前后经过。
文章当天被各大网站转载,这个事关政府部门的新闻立即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点击率仅次于SARS报道。
网友们纷纷回帖发表评论,引发了民间对已经走样的收容遣送制度的批评。
6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同时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
2003年4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广东医疗专家座谈时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
”总书记也关注网络舆论,这个回应说明了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正视,也是对网络舆论影响力的一种肯定,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开始受到关注。
1.2.2 网络舆论暴力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舆论暴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本文所说的网络舆论暴力是指一些网友在狂热的、非理性的情绪支配下,就某一事件发表过激言论,集体谴责当事人的行为。
1诸如漫骂、污辱、威胁、诽谤、网上围攻及故意泄露他人隐私等破坏网络文明、污染网络环境的行为。
网络舆论暴力可分为轻度网络舆论暴力和重度网络舆论暴力。
轻度网络舆论暴力包括网民群体在网络上集体对当事人进行言语攻击,未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这类网络舆论暴力是最普遍的,在网络中几乎无处不在,但是因其没有给当事人带来严重危害而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而重度网络舆论暴力不仅在网上侮辱、围攻当事人,而且通常存在公开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的现象,使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受到影响,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身心健康,如:史上最毒后母事件、姜岩事件、王朔爆名人私生子事件等都属于此类网络舆论暴力事件。
本文主要讨论的网络舆论暴力主要是重度网络舆论暴力。
1.3 研究方法本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需要,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法。
主要搜集一些和网络舆论暴力问题相关的案例、理论和资料来丰富研究内容。
了解前人对网络舆论暴力的相关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来确定网络舆论暴力的1李晓红、方金珍《网络舆论暴力的伦理考量》,《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26)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由此来找出对应的防范和整治措施。
第二,分析法。
通过资料和案例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形成原因,再研究出合理的应对建议。
本文分析的案例主要是近几年网络上影响力比较大的几例网络舆论暴力事件。
包括“陈易卖身救母”“虐猫事件”“铜须事件”“史上最毒后妈”“史上最强女助理”“很黄很暴力”和“史上最牛小三”。
1.4 研究案例下面表格列举了近年来主要的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当事人无一不遭受到了隐私或名誉的侵犯,很多现实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有的当事人受到的惩罚已经严重超出了其应该受到的惩罚。
其中几例案例中当事人被确实为被冤枉。
在这些案例中,我们主要分析“史上最毒后妈”事件:“2007 年 7 月 15 日晚 7 时 30 分,江西省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情缘”栏目播出了一部独家 30 分钟专题,视频中六岁女童丁香小慧躺在病床上狂吐鲜血的场面、身上到处是瘀血青紫情景让人触目惊心。
在片中,记者得出的结论是,“小孩身上的伤肯定是他伤”,并提出了一个观众都急于想知道的问题:什么人会对如此可爱的孩子下此毒手?最后片尾出现了一个镜头,孩子对着记者的话筒说,身上的伤是后妈打的。
7 月 17 日,网民 vera_19851118 撰写了一篇题为《我所见过的最没人性的事情!后妈毒打 6 岁继女,治疗现场千人哭成一片!!》的文章,并把它贴到了鄱阳在线网站和新浪杂谈。
该帖的前言称:“前天在电视台看到一个惨绝人寰的家庭暴力虐待画面,6 岁小女孩被后母打得在医院狂吐血,流了一地,6 块脊椎被打断,凡是看过的人都哭得死去活来!!亲生父亲居然说是(女孩)自己摔的,家属报警后,打人凶手居然现在还没有落网!!!正义何在?!!!天理何在?!!!”7 月 19 日,红网记者发出题为《六岁女童遭毒打吐血六块脊椎被打断》的报道,还在网文中配发了“小慧被打得口吐鲜血”、“在医院病床边全是血”、“小慧全身是伤痕”、“小慧被打得大小便失禁”等极具“震撼力”的照片,并配发了 17 日前文所述网友的帖子。
7 月 20 日凌晨,红网记者连续发表了《遭殴打女童病情恶化公安局尚未立案》等文图报道;东方网记者发表题为《遭殴打成重伤女孩已抵达上海救治》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