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况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况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因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作用,使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以甘油三酯为主的脂质蓄积于肝脏细胞内而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变化、老龄化人口增加及新的检测手段不断问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日益增多,其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肝脏脂肪性变是动态发展的,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并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现代医学多以降血脂药进行治疗,而实践证明,大多数化学合成的降血脂药对脂肪肝短期疗效并不理想,长期服用又具有肝毒性。故在中国,中医中药始终是脂肪肝药物治疗的有效和主要的手段,本文就近来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流行病学调查

因国内饮食结构变化,国民脂肪、蛋白质摄入量明显增加,而运动量不断减少。导致饮食中热量摄入过多,多余热量被转化并储存于肝脏、脂肪组织等器官内。于是国民体重超重、肥胖的比例越来越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我国部分地区调查结果表明脂肪肝的发病率在5. 2% ~11. 4%,男性高于女性。而重度肥胖性脂肪肝中约1/4的患者并存肝纤维化,约1. 5% ~8%的患者将会进展为肝硬化。

二、病因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西医的病名,但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和体征,可归属于“积聚”、“腹痛”、“痰浊”等范畴。如《内经》中的“肝满”和“肝胀”的论述,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其病机在于“胀者焉生……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

也。”(《灵枢·胀论》)。主要症状为胁胀、胁痛,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学者多认为本病的病因是过食肥甘厚味,伤食

碍胃;或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或七情内伤致

肝疏泄失职,脾运化无权,水湿内停,痰浊内生,气滞血瘀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肝,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而痰浊、瘀血在本病

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治疗上以扶脾

益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散结为主。

三、中医治疗

1.病因治疗:传统医学认为,酗酒、过食肥甘、卧多动少皆可致肥气,“肥者令人内热,甘

者令人中满”,即湿热内壅,阻滞气机,痰浊

内盛,而易发消渴、中风、胸痹等。现代研

究认为,嗜酒、高脂、高蛋白饮食、临睡前

加餐、睡眠过多或白天精神萎靡、嗜睡以及有肥胖症和(或)糖尿病、脂肪肝家族史等都为脂肪肝的危险因素。而有一定的工作节奏和劳动强度。经常参加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以及少量饮酒则为脂肪肝的保护因素。故预防治疗当清淡、适量饮食,谨食肥甘厚味,戒酒,而按时起居、调适精神、适当运动,则可使气机顺畅,脏腑和平。2.分型论治:辨证分型治疗是最常用的,但各家的分型有所不同,

其中丁氏分为3型:痰湿内阻型,治以化痰祛浊,方以温胆汤加减;脾气虚弱型,治以益气健脾化痰,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痰瘀阻络型,治以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方以丹参饮合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但临床上这3个证型常同时存在,且互为因果,故此分法不太恰当。阎氏分为5型: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湿热蕴结型,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痰湿型,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用平胃散加减;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消积,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阴虚肝郁型,治宜滋阴补肾、养血柔肝,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陈氏辨证分为4型,肝气郁结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金玲子等加减;湿热内蕴型,治宜清热利湿,方宜茵陈蒿汤合导痰汤;痰瘀互结型,治宜活血化瘀,方为复元活血汤加减;痰浊壅阻型,治宜健脾化湿,常用平胃散合四苓汤加减,以及等等。作者以为,不同体质的个体,生活在不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其病因不同,或同一病因而病因强

度不同,故发病后具体病机往往是不一致的,所以辨证论治才能体现出中医对非酒精性

脂肪肝的治疗特色。基本证型是应该分的,应该按照病因、病位和病情程度而分出基本证型。但个体之间体质和饮食、起居、性情等的不同,具体每一个人的证型没有绝对相同的,在基本证型的基础上,应根据患者个

体差异再调整治则、治疗方案和方药,这才是真正的辨证论治,否则就会以为辨出几个基本证型即是辨证论治,那就错了。但方药若灵活调整,同一证型间、相同或不同的加减方之间就无法互相对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研究的价值,这个矛盾值得深思。

3.分期论治:中医是辨病与辨证合用。杨氏等主张根据现代诊断方法分期治疗,认为早期脂肪肝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应疏肝健脾、理气活血;中期脂肪性肝炎属气、血、痰浊搏结,应清胆和胃,除痰止哕;晚期肝硬化病及肝肾,气滞血瘀、水湿内停,故益气活血、扶正固本、逐水利湿,并提出理气活血应贯穿始终,攻补兼施,照顾兼症。刘晓平则认为早期宜调肝理气、化湿、清热解毒;中

期重在调肝理气、活血化痰消积;晚期在行气活血、化湿利水的同时,要兼顾正虚的一面,在辨证的基础上酌加补气、温阳、滋阴之品。

这实质上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也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一般过程的临床表现。发病初,患者因热量摄入较多,大量脂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堆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肝脏脂肪变,临床多无明显症状、体征,或表现出食欲减退、乏力、右上腹轻微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体征。但中医四诊合参,多可诊断为脾虚湿盛、肝气郁结等证型。然后因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含量上升,脂质过氧化、内毒素血症,铁负荷过重等因素,肝细胞对内外源性损害因子应激反应上升,形成脂肪浸润性肝炎乃至纤维化、肝硬化等。因肝脏肿大,肝包膜紧张、肝韧带牵拉而导致右上腹饱胀、疼痛感,肝区压痛等相应症状、体征,中医四诊合参则多诊断为气滞血瘀、痰浊内盛等证型。

分期论治强调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发病、演变的不同阶段有着一定的的病机特点,从而在

临床治疗上比起单独辩证论治又更进一步,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专方治疗:黄氏以降脂清肝饮(茵陈、山栀、生大黄、虎杖、郁金、生山楂、生首乌、泽泻、石见穿、丹参、柴胡、绞股蓝)治疗102例,并以多烯酸乙酯丸合肌苷片口服64例作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 37%,对照组为34. 38%, 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 05。冀氏等以降脂益肝丸(葛根、丹参、茯苓、泽泻、决明子、半夏、香附、山楂、石菖蒲、陈皮、三棱、水蛭)治疗62例,并以

中成药东宝肝泰片治疗58例作对照1组,西药熊去氧胆酸片治疗55例作对照2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 7%,对照1组为72. 4%,对照2组为45·5%,治疗组与之比较均有显

着性差异,分别为、P0. 05。周氏[10]以疏

肝健脾活血汤(柴胡、枳壳、白芍、白术、

茯苓、陈皮、泽泻、薏苡仁、生山楂、决明子、丹参、赤芍、甘草治疗50例,并以中成药东宝肝泰片口服48例作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 0%,对照组为68. 8%, 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 05。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

陈氏[11]以强肝胶囊(黄芪、板蓝根、丹参、当归、白芍等治疗64例,并以凯西莱口服58例作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6. 69%,对照组为62. 07%, 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 05。邝秀英用疏肝健脾、化痰祛瘀中药合用普伐他汀治疗脂肪肝,方剂基本组成为:黄芪、白术、柴胡、白芍、丹参、泽泻等, 1剂/天,水煎服。同时口服普伐他汀10mg, 1次/天。对照组单纯口服普伐他汀, 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7. 27%,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同时治疗组中胁痛、胁胀、腹胀症状一般在10天左右有明显好转,多数在2~周时消失;乏力、眩晕、口苦经1~2个月治疗明显改善,口干、便秘等症状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胁痛、胁胀、腹胀症状变化不大。杨先礼等以健脾护肝降脂汤(柴胡、丹参、山楂、白术、太子参、决明子、泽泻等)配血脂康治疗脂肪肝48例, 2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治愈4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3%。

五、临床常用单味中药的研究

孔祥廉等统计了40篇治疗脂肪肝的文献,发现其中重复使用的药物有44,按使用次数排列依次为:山楂、丹参、泽泻、

·综述与进展·JMed Res,Aug 2008, 37 No. 8 柴胡、决明子、郁金、何首乌、虎杖、大黄等。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许多单味中药具有良好的抗脂肪肝的作用,简述如下。1.山楂:味酸,甘,微温,归脾、肝、肾,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之功。山楂黄酮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物。

2.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能祛瘀镇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丹参酮、丹参素有以下作用:①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②抗氧化;③减轻肝细胞脂肪性变。

3.泽泻:性寒,味甘、淡,归肾、膀胱经。研究证明,泽泻可通过抑制外源性甘油三酯,

胆固醇的吸收,影响内源性胆固醇代谢及抑制甘油三酯肝内合成,从而改善肝脏的脂肪代谢。4.大黄:性寒,味苦,功可攻积导滞、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主要成分味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具有清除活性氧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可以保护肝细胞,抗纤维化。还能通过抑制脂肪细胞瘦素mRNA的表达来调节脂肪代谢。

六、展望

从上述文献报道来看,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具有一定优势,对于脂肪肝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且展现了较好的前景。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出发,采用辨证论治和专方、加减方论治,是目前脂肪肝临床治疗和研究的主流。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比如: (1)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很多,而从中医角度研究其发病机制却不够深入,以后应该从中医病因病机学角度对本病进行研究。(2)临床辨证分型混乱,缺乏统一的分型标准、诊断和疗效标准,不利于脂肪肝诊疗的评价,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攻关,尽快研究出科学、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3)临床报道病

例样本小、远期疗效观察少、缺乏远期疗效标准,最缺乏大样本长期追踪研究和随机双盲对照,应严格随机双盲对照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使其具有可重复性。(4)动物实验与临床实际有一定差距,应尽快建立与临床相匹配的动物模型,能够将实验结果直接指导临床应用。(5)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针对西医的实验室检查,积极探索脂肪肝的微观辨证标准,以加强辨证治疗的针对性,从而

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范建高,曾民德.脂肪性肝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0-201

2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消化杂志,

2002, 22(2) : 106-107

3 丁怡敏.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 6(8): 231-233

4 阎蔚,刘敏.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脂肪肝对患者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及血糖血脂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新中医, 2006, 38(6): 42-43

5 陈妹娴,应爱兰.辨证分型治疗脂肪肝探

识.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 20(4): 38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指南 疼 痛 因为爱,所以恒久; 因为好,所以传递。 指 南 目前,西医学对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想的药物。尽管行为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有效活方式并非万能,部分患者仍需药物治疗。事实上床实践中,大部分脂肪肝患者已经接受了中医药治用合理,疗效是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明显改善症状;二是显著保肝;三是长期治疗或可逆转脂肪肝。中医药整体调节和靶点作用的特点,以及较好的安全性是治疗本病的此外,中医外治法对部分患者可能具有更大优势。 辨证要点归属于“肝癖”、“胁痛”、“积聚”等范畴。多数医家认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禀赋不足是其主要病因。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脾胃乃伤、或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气乘脾、或久病体虚、脾胃虚弱,均可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邪日久,郁而化热,而出现湿热内蕴;禀赋不足或久病及肾,肾精亏损,气化失司,痰浊不化,痰浊内结,阻滞气机,气滞血瘀,瘀血阻络,终致痰瘀互结。本病病位在脾,涉及肝、肾诸脏,其病理基础与痰、湿、浊、瘀、热等有关,证属本虚标实,脾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 1肝郁脾虚证右胁肋胀满或走窜作痛,每因烦恼郁怒诱发,腹胀便溏,腹痛欲泻,倦怠乏力,抑郁烦闷,时欲太息,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弦或弦细。

2湿浊内停证右胁肋不适或胀闷,形体肥胖,周身困重,倦怠乏力,胸脘痞闷,头晕恶心,食欲不振,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3 湿热蕴结证右胁肋胀痛,口黏或口干口苦,胸脘痞满,周身困重,食少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互结证右胁下痞块,右胁肋刺痛,纳呆厌油,胸脘痞闷,面色晦滞,舌淡黯,边有瘀斑,苔腻,脉弦滑或涩。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NAFLD患者复合证型常见,可根据上述基本证型的辨证要点进行判断。 行为疗法旨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同时改善代谢综合征,在NAFLD中非常有效。包括:减重、饮食改变、避免久坐和体育锻炼。 1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健脾。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证据)。①处方来源:宋·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药物:柴胡、白术、白芍、当归、茯苓各9 g,薄荷3 g,生姜、炙甘草各6 g。③加减:肝区痛甚者,可加香附、川楝子、延胡索、旋覆花、郁金、茜草等;乏力气短者,酌加黄芪、党参、太子参;食少纳呆者,加山楂、鸡内金、炒谷麦芽;烦躁易怒者,加丹皮、栀子等。④煎服法:水煎服,1剂/d,150 ml,2 ZX/d。14 d 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3个疗程。 2湿浊内停证治法:祛湿化浊。推荐方药:胃苓汤加减(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证据)。①处方来源:元·朱丹溪《丹溪心法》。②药物:泽泻15 g,苍术、猪苓、茯苓、厚朴、白术各9 g,桂枝、陈皮各6 g,炙甘草3 g。③加减:周身困重、倦怠乏力明显,加黄芪、党参、柴胡、草果、茯苓皮等;偏热者,去桂枝,加车前子、滑石、茵陈、虎杖等;胸脘痞闷重者,加瓜蒌皮、苏梗、枳实、郁金等;呕恶者,加半夏、藿香、竹茹等。④煎服法:水煎服,1 N/d,150 ml,2次/d。14 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3个疗程。 3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化湿。推荐方药:三仁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证据)。①处方来源:

中医对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引言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细胞内脂肪的堆积,常见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中医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脂肪肝的治疗上,中医采取了辨证论治的方式,根据患者的具 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对 脂肪肝的辨证论治内容。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是一种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面色、舌质等病征 进行诊断的方法。对于脂肪肝患者,中医常见的辨证有: •脾胃虚弱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腹胀 等症状。 •湿热内蕴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尿黄等症状。 •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为胁肋胀痛、乳房胀痛、舌质紫暗等症状。 脂肪肝的辨证有助于中医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证的治疗 针对脾胃虚弱证的治疗主要是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健脾和胃、益气养阴的药物,如 党参、黄芪、山药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 同时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饱,多摄入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要避免辛辣、油 腻食物的摄入。 3.轻度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的恢复和脂 肪的代谢。建议选择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湿热内蕴证的治疗 针对湿热内蕴证的治疗主要是清热利湿,调理体内的湿气平衡。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石膏、茵陈、黄芩等,这些药物 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配合利尿药物,促进体内湿气的 排出。 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辛辣、油腻、甜食等容易产生湿 热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蔬果。另外,多饮水也有 助于清洁体内湿气。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况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况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因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作用,使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以甘油三酯为主的脂质蓄积于肝脏细胞内而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变化、老龄化人口增加及新的检测手段不断问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日益增多,其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肝脏脂肪性变是动态发展的,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并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现代医学多以降血脂药进行治疗,而实践证明,大多数化学合成的降血脂药对脂肪肝短期疗效并不理想,长期服用又具有肝毒性。故在中国,中医中药始终是脂肪肝药物治疗的有效和主要的手段,本文就近来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流行病学调查

因国内饮食结构变化,国民脂肪、蛋白质摄入量明显增加,而运动量不断减少。导致饮食中热量摄入过多,多余热量被转化并储存于肝脏、脂肪组织等器官内。于是国民体重超重、肥胖的比例越来越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我国部分地区调查结果表明脂肪肝的发病率在5. 2% ~11. 4%,男性高于女性。而重度肥胖性脂肪肝中约1/4的患者并存肝纤维化,约1. 5% ~8%的患者将会进展为肝硬化。 二、病因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西医的病名,但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和体征,可归属于“积聚”、“腹痛”、“痰浊”等范畴。如《内经》中的“肝满”和“肝胀”的论述,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其病机在于“胀者焉生……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 也。”(《灵枢·胀论》)。主要症状为胁胀、胁痛,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学者多认为本病的病因是过食肥甘厚味,伤食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及亚太地区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效果,对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此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硬化,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趋势,非酒精性脂肪肝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根据其症状及临床特点,可把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痰痞”、“瘀血”、“积聚”、“痞满”等范畴。最早记载见于《难经》:“肝之积,名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是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和吴鞠通“肝气之郁,痰瘀阻络”及《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揭示该病成因与情志、饮食、痰湿及瘀血有关。近代医家则立足于临床,紧扣中医理论,充分结合现代医学探究此病病机,胡义扬教授[1]认为,在病因病机认识方面,主要有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浊内蕴,以及肾精亏损,痰浊不化等,病机基础与痰、湿、瘀、积等有关,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关系密切。何东仪等[2]认为本病多责之于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病后失于调养等,导致脾虚肝郁,痰湿阻滞,瘀血内结,相互搏结于肝而致,痰、湿、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林鹤和[3]认为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 2 治则治法 本病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气虚弱、肝肾亏损;标实为痰湿内蕴、气滞血瘀。随着疾病的发展,虚实夹杂,互为因果。故于治疗中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法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临证时于辨证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其中行气疏肝、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 3 辨证分型 目前为止非酒精性脂肪肝尚未有统一的中医证型、分型标准以及治法方药。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近况 脂肪肝是脂肪在肝细胞中过度蓄积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即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化时,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属中医学胁痛、积聚、痞满、痰浊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我国成人脂肪肝约占5.2%~11.4%[1],在脂肪肝患者中,肝纤维化发生率高达25%,且1.5%~8.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2]。目前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尚未彻底明确,现代医学大多认为其发病与营养失调、化学性、生物性、社会及遗传性等致病因素有关。临床治疗缺乏特效药,主要应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其独到的优势,且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将中医药治疗研究脂肪肝的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王伯祥[3]认为本病多因长期过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过量饮酒,肝炎治疗后期体质量增长过快或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所致。其病机特点为湿热郁阻,肝胆疏泄失调。杨建辉[4]认为本病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或长期饮酒,嗜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损伤脾胃,运化失司,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湿浊凝聚成痰,痰瘀气滞,渐至血行不畅,脉络壅滞,痰浊与气血搏结于肝而成,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司晓晨等[5]则认为肾精亏损,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血脂失于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痹阻于肝而为脂肪肝。总之,中医学认为脂肪肝是

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湿邪、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瘀积于肝所致,其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肝、胆、脾、肾。 2 辨证施治 脂肪肝并非中医病名,临床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而无统一的证型划分。陈利群等[6]将脂肪肝分为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气血瘀阻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痰瘀内阻型,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四逆散合导痰汤加减;正虚瘀结型,治宜大补气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曹建春[7]分3型施治:痰浊中阻型,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脾气虚弱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潘金友等[8]分5型施治:肝气郁滞型,方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湿热内蕴型,方用柴平汤、五苓散加减;肝阴不足型,方用一贯煎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加减;阳虚浊阻型,方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王利军等[9]则分为6型:肝郁气滞型,方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胆湿热型,方用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痰湿内阻型,方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瘀血阻络型,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脾肾亏虚型,方用四君子汤合真武汤加减。 3 专方治疗 马民等[10]用舒肝降脂汤(药物组成:茵陈、生山楂各30 g,决明子、丹参、生何首乌各20 g,赤芍药15 g,柴胡12 g,陈皮、白术、泽泻各10 g。每日1 剂,煎汁400 mL,分2 次口服,30剂为1个疗程,共3 个疗程)治疗脂肪肝86例,总有效率91.85%。周琴[11]以疏肝健脾活血汤(柴胡、枳壳、白芍药各10 g,茯苓、陈皮、白术、泽泻、薏苡仁、生山楂各30 g,草决明20 g,丹参、赤芍药各15 g,甘草6 g),随证加减治疗脂肪肝,总有效率88%。贾静鹏等[12]应用棋葛益肝汤(药物组成:枳棋子、葛根、薄公英、连翘、茵陈蒿、败酱草各20 g,虎杖、柴胡、姜黄、泽泻、当归、丹参各15~20 g,甘草6 g),每日1剂。并设对照组(用维生素B1、B2、

【精品】肝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方案修订版

肝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2011制订 临沂市中医院肝病科 酒癖是因素体脾虚,过量饮酒,湿热毒邪蕴结体内,损伤肝脾,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迁延日久,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形成积块,后期病及于肾,肝脾肾同病,气滞、血瘀、水停,正虚交织错杂于腹中,形成腹大膨隆之酒臌之证。病理因素以湿、毒、痰、瘀、虚为主。以乏力、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蜘蛛痣、肝掌等体征。酒癖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酒精性肝病。 一、诊断 参照2010年1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二。中医治疗方案 1、临床应用中疗效肯定的诊疗方案 我们对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起步较早。特别是近20余年酒精性肝病发病与就诊的病人逐年增多,依据祖国医学理论解释酒精性肝病形成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特点,探索用药规律等,是我们主要临床研究方向之一,形成了理法方药相对固定的治疗方法与组方,提出①素体脾虚运化无力是酒精性肝病发生的根本的

内在基础,过度饮酒是酒精性肝病形成的主要病因,②肝郁脾虚、痰瘀湿毒互结是本病的基本病机,③其发生与发展是一个由虚至实、由脾及肝、由气及血的病理过程,④健脾行气、化湿解毒、软坚散结是基本治疗方法。该治疗法在我院用于临床二十余年,证实其疗效确切、可重复性强。 基本治法:健脾行气、化湿解毒、软坚散结

基本方剂: 黄连9g炒枳实9g云苓24g陈皮9g半夏6g 白蔻9g海蛤粉30g丹参24g竹茹9g茵陈24g 姜黄9g僵蚕9g甘草3g. 辨证加减: 痰湿盛者:基本方加苍术15g。 湿热盛者:基本方加黄芩15g、败酱草20g. 气虚明显者:基本方加黄芪15-30g。 瘀血重者:基本方加赤芍24g。 津液不足者:基本方去陈皮、半夏,加沙参15g、山药15g。不同病理环节病证结合治疗方案 (1)合并糖代谢紊乱 偏于湿热者,川连加量至15g. 偏于脾虚者,黄芪加量至30~45g。 偏于气阴两虚者,加沙参、炒山药.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论治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论治 目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探索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治疗过程中证治规律的应用特点。方法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总结目前对NAFLD中医治则治法,提出新的研究思路。结果中医对脂肪肝的治疗,根据其病因不同,治法亦不相同。结论通过病证方结合的思路进行相关研究,为脂肪肝的病情演变规律及其中医药作用特点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标签:中医;脂肪肝;治法;治则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是现代医学的名称,中医学中没有“脂肪肝”的记载,根据其症状、体征,可归属于“胁痛”、“癥瘕”、“湿阻”、痞满”、“肝着”、“肝癖”等范畴[1]。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2]。对于这一复杂的、系统性的代谢性疾病,很难针对某一靶点设计出理想的治疗药物,这是现代医学目前仍缺乏理想治疗药物的原因之一[3]。而中医药对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已在这一复杂性代谢性疾病的治疗中体现出其优势和特色。中医对脂肪肝的治疗,根据其病因不同,治法亦不相同。因此正确认识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论治,对于发挥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优势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 随着脂肪肝的发病率逐步升高及其发病的年轻化,这一疾病越来越被重视,而脂肪肝一词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并无记载。根据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过度肥胖,久坐少动,精神压力等)、病位(肝脏)和临床表现,不少学者试图从中医文献中寻找一些病因。季光等[4]根据《内经》中的“肝满”“肝胀”的论述认为其主要症状为胁胀,胁痛而认为符合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又根据《景岳全书·积聚篇》和《景岳全书·胁痛篇》中“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可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认为本病病位在肝,与肝胆脾胃肾均有关。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饮酒过度,或感受湿热疫毒,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等均可引发本病。 很多中医学者亦从临床实践中分析了脂肪肝形成的病因。刘迪旺等[5]认为其病因有二:其一为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水湿不化,酿湿生痰。其二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日久痰瘀互结胁下,肝脏肿大隐痛不适。尹周安[6]认为湿热邪毒内侵,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或它病及肝,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湿热痰瘀互结积聚于肝即成脂肪肝。张太坤[7]认为脾虚肝郁是脂肪肝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痰瘀互结贯穿始终。秦应娟[8]认为本病病机乃过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或湿聚生热,以至肝失疏泄,土壅木郁,久而血瘀,或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递犯中,脾土失运,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特点分析的开题报告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特点分析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在排除酒精性肝病、药物、毒物等因素影响后,仍存在肝内脂肪(肝脂肪变)的肝病,包括简单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两种类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NAFLD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已经成为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不畅可引起血瘀,血瘀可导致肝脏功能紊乱,表现为NAFLD。此外,肝主疏泄,肝与脾胃关系密切,肝胃失和同样可导致NAFLD的发生。 目前,关于NAFLD中医证候及临床特点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该病的中医证候和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NAFLD的中医证候及临床特点,为中医诊治该病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 1. 回顾与分析NAFLD的中医证候及临床特点相关的文献资料,对NAFLD的中医证候进行梳理和总结。 2. 就100例NAFLD患者进行问诊、望诊、闻诊、切诊,根据中医辨证结果总结其中医证候及临床特点。 3. 对比传统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在治疗NAFLD方面的优劣,总结NAFLD的中医治疗方案,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相关的NAFLD的中医证候及临床特点的文献资料进行检索、收集、综述和分析,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2. 临床调查法:选取100例符合NAFLD诊断标准的患者,结合中医诊断方法(问诊、望诊、闻诊、切诊)进行中医辨证,并记录相关数据 及临床表现。 3. 统计学分析法:采用SPSS20.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图表以及评估NAFLD的中医证候及临床特点的出现频率、相关因素等。 五、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与分析NAFLD的中医证候及临床特点,为中医临床诊治NAFLD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为西医学科与中医学科相结合提供了更 为完善的治疗方案,并有可能为NAFL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的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的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由于脂肪囤 积在肝脏内,导致肝细胞脂质过多囤积所引发的肝疾病,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慢性病。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良好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该文将介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的进展。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化痰、活血祛瘀、利胆排毒、润燥止渴等。如何选药和施治方案,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病因、病程和病情的不同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常用的方剂包括复方 火龙果汁、大黄汤、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 (1)复方火龙果汁 复方火龙果汁是由鲜火龙果、苦瓜、黄瓜、木瓜等多种天然药材组成。该汁剂 主要作用为降低肝脏内脂肪堆积,抗炎、解毒、促进肝细胞再生等。通过多项临床研究,该汁剂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有效率达到了86%以上。此外,复 方火龙果汁还具有调节血脂、抗氧化、降血糖、改善免疫等作用。 (2)大黄汤 大黄汤主要由大黄、芒硝、枳实、甘草等组成。该方剂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胆、祛湿化痰的功效,能够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降低血清ALT、AST等肝功能 指标。经多项研究表明,大黄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中药粉末 中药粉末具有制剂方便、易于口服、预测疗效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中医药 临床治疗。中药粉末的治疗机理类似于中药汤剂。 (1)蛇床子 蛇床子中的沙苑子具有抑制脂肪合成、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能够显著减轻肝 组织脂肪堆积。研究表明,蛇床子能够通过调节人体基因表达发挥其治疗作用。 (2)当归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温补血益气的作用,研究表明,当归可以通过降低血浆总 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炎症反应。

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进展

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进展 摘要:探讨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主要从中成药治疗、中 药方剂治疗和电针特色治疗几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中医疗法;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研究进展 引言 非酒精性脂肪肝属于一种不存在过量饮酒情况下发生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该 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不存在实质性炎症或者纤维化。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 率逐渐呈上升趋势,若患者不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 硬化或是肝癌,严重威胁到患者的健康状况甚至生命安全[1]。西医治疗已十分常见,同时中医也对该疾病进行了一些研究,故将对其临床研究进行如下综述。 1.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非酒精性脂肪肝这一名词中现代医学所提出的概念,在中医上,根据该疾病 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将其归为“肝著”、“积聚”、“肥气”、“胁痛”、“痞满”等范畴。 本病病机主要体现在:1)偏嗜肥甘厚腻,形体肥胖,导致脾虚湿盛;2)风寒外 邪倾斜;3)情志失调,喜卧少动,病久导致患者体虚,促使其体内气、血、痰、瘀搏结聚于肝;4)痰瘀积聚日久,肝气之郁,痰瘀阻络,致中气血失畅瘀血互结。在中医治疗中,辨证论治是核心思想,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脉象舌象等情况,与中医相关理论加以练习,进行周密的剖析以作出最终判 断[2]。各个学者对本病的分型存在一定的不同,比较常见的有5中类型,包括痰 湿互结型、湿热蕴脾型、气血瘀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3]。 2.中药方剂治疗 中药方剂治疗是中医治疗中比较常见的方式,中药方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具有“对症下药”、“随症加减”的特点。张永敏[4]等在研究中采用了半夏泻心汤治 疗糖尿病性非酒精性脂肪肝,以采用利拉鲁肽治疗为对照,半夏泻心汤治疗的患 者的肝功能、血脂以及血糖指标均得到了更为明显的改善。孙晓红[5]等运用了四 合汤加减治疗,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肝脏彩色超声评分明显降低,对血清谷 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且药物不良反应少。王彬[6]在研 究中采用了清肝降脂汤治疗,发现与常规的西药护肝片治疗效果相比,清肝降脂 汤对患者肝功能与血脂指标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有效率达到了95.24%,远高于 西药治疗的73.81%。 3.中成药治疗 因为中药方剂治疗时,患者用药相对麻烦,随着中药成分提取相关技术的不 断发展,中成药物的使用逐渐增多。中成药具有疗效确切、便于携带的特点,患 者更易接受。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比较常用的中成药有芪茵颗粒、甘枣宁颗粒、 化滞柔肝颗粒等。伊凡[7]等对芪茵颗粒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其治疗总有效率 达到了90%,并且患者的肝脏活动度积分明显降低。张夏炎[8]等在研究中选择了 甘枣宁颗粒治疗,经过治疗前后的对比发现,患者的腹围明显减小,中医症状得 到了明显改善,且治疗有效率达到了83.29%。且患者的血脂相关指标的水平明显 降低。罗青[9]等分析了在常规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化滞柔肝颗粒的效果,发现 与单一的西药治疗相比,联合化滞柔肝颗粒联治疗后的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改 善效果更为明显,西药治疗具有一定效果,结合中成药后能够进一步提升疗效。4.电针特色治疗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有效 性及安全性 摘要:目的分析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实施中药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将我院同期收治的10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50例。对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西药治疗,对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 <0.05,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实施中医药的治疗可以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安全性也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药治疗;安全性;有效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肝炎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若没有及时的对患者实施治疗,甚至有可能造成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对患者的生命造成较大威胁。有研究显示,中医药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1]。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实施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研究对象上,需要收集我院在同一时期,即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间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数量为100例。所有患者已经使用影像学和临床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并均已得到了确诊。在性别上,男56例,女44例,年龄42-78岁,平均60.34±8.87岁。随机性的所有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均为50例。在性别上,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2-75岁,平均59.78±8.12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3-78岁,平均 61.44±8.98岁。通过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后发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本次研究中使用北京利龄恒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国药准字H11021560。在临床治疗时的初始剂量为0.25g,患者每日服用3次。而后需要根据其血糖情况对剂量进行调整,每日服用的总剂量需要保证在1-2g。服用方法为餐前30min服用[2]。观察组使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本次研究中通过疏肝降脂方治疗,即10g的郁金、白术、当归、15g的泽兰、黄芪、垂盆草、虎杖、云苓、何首乌以及泽泻,30g薏仁。根据患者的症型增减药物,若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症状,加入15g 熟地和山楂,若患者出现胁痛症状,加入15g鸡血藤、玄胡和川楝子,若患者出现腹胀症状,加入10g木瓜、木香以及白蔻仁。将药物加入水煎服,每日3次,治疗3个月。 1.3疗效标准

中医药防治脂肪肝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脂肪肝实验研究进展 标签:脂肪肝;中医药;实验研究;综述 脂肪肝是指由于肝脏本身及肝外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发生障碍,导致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肝细胞内脂质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的1/3以上肝细胞脂变,造成脂肪在肝组织细胞内蓄积的一种病理状态。脂肪肝不仅导致肝脏病变,还是心脑血管等内脏疾病的发病先兆。目前,现代医学尚无防治脂肪肝的有效药物,临床常选用保肝药、降脂药及抗氧化剂等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中医药防治脂肪肝有其独特的优势,对脂肪肝的相关研究报道亦日益增多。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 酒精性脂肪肝多为大量饮酒使体内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β氧化受损,微粒体解毒功能受阻,使血液和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增加,及细胞内过氧化物堆积而发生。余氏等[1]研究表明,姜黄素能降低脂变肝细胞总胆固醇(TC)及胆固醇酯(CE)含量,增加游离胆固醇(FC)的外流,姜黄素对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上调的影响可增加脂变肝细胞胆固醇转运。王氏等[2]通过研究丹参抗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后发现,其能升高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降低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纳氏等[3]研究表明,三七总苷通过抑制大鼠脂肪肝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的表达,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来防止脂肪肝的发生。李氏等[4]研究了山楂降血脂有效成分熊果酸和金丝桃,结果两者均有降低小鼠TC、调节血脂和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药效作用。杨氏等[5]研究了罗布麻叶提取物对两肾一夹高糖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性肝病的影响,结果显示,罗布麻叶提取物可以调节肝细胞脂质代谢紊乱,改善炎症细胞浸润,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赵氏等[6]观察了赤芍对脂肪肝大鼠的作用,结果血清ALT、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匀浆游离脂肪酸(FFA)、三酰甘油(TG)、丙二醛(MDA)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说明赤芍具有促进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张氏等[7]研究发现,决明子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中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ALT、AST 的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说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保肝作用。江氏等[8]研究发现,虎杖水提液可以显著降低NAFLD大鼠脂肪组织的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TNF-α mRNA)水平,具有调节脂肪和糖的代谢,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 刘氏等[9]研究了甘草的有效成分甘草酸二铵脂质配位体(DGLL)对NAFLD 大鼠TNF-α表达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结果发现,DGLL能明显降低NAFLD大鼠肝脏组织和血清中TNF-α的表达,其机制为DGLL下调大鼠肝脏组织NF-KBp65蛋白表达,显著抑制肝脏组织I-Kba蛋白的降解。 2 复方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进展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进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中医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有着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探讨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病因病机、辩 证分型、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以下简称 NAFLD)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简单来说,是由于除酒精等损肝因素导致的一种以肝细胞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 床病理综合征。尽管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仿,但是患者并无长期过量饮酒史[1]。前 人针对NAFL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业内认为该 病与遗传、环境、代谢、药物等因素息息相关[2-4]。近年来,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习惯改变、长期缺乏锻炼、药物服用过多等因素的影响,NAFL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 趋势,并且NAFLD后期会逐渐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极大的影响国 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NAFLD的临床治疗方面,西医在治疗的过程中药物作用靶点单一, 并且容易引发不良反应,治疗效果通常欠佳。将中医药用于NAFLD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 疗效果[5-7]。本文从病因病机、辩证分型、中医药治疗等几方面对NAFLD的治疗进展进行概述,详细如下。 一、病因病机认识 在传统中医学中,对于NAFLD这一现代医学的病理学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命名。传统中 医从临床症状或者病因病机的角度将其纳入“肝癖”、“胁痛”、“肝胀”、“肝痞”、“积证”、“积聚”等范畴。事实上,由于NAFLD临床表现症状不一,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命名是否合理存在 一定的争议,本文针对该问题不做过多的讨论[8-10]。目前可以查询到的关于NAFLD最早的 记录出现《难经》中,书中有“肝之积,名曰肥气”的记载。中医针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记载 较多,其中清代名医尤怡所著的《金匮翼》提及“积聚之病……风寒外感,亦能成之”,认为该 病由风寒外邪导致;清代医书《杂病广要》中有“肝气被压……横行之则两胁痛”之说,认为偏 嗜肥甘厚腻也会导致NAFLD发病;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有“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明确说明了肝脾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情志失调会引发肝郁,造成肝疏泄不畅,久而久之形成“积聚”,重在强调情志失调是NAFLD 的病因之一,传统中医 认为NAFLD虽然发病部位在肝,但是肝与脾胃等脏器之间密切相连,肝病久治不愈也会伤及 到肾脏;明代龚信所著的《古今医鉴·胁痛》有云“胁痛者,……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 皆为痛”,认为痰瘀积聚日久也会导致NAFLD发病。上述诸多医者对于NALFD的病机认识可 以概括为外感邪气、情志失畅等导致肝功受损,疏泄失司,进而引发脾虚湿盛、痰阻中焦、 气血瘀滞等症,可见,痰湿和瘀血是NAFLD的病机共性。 二、辩证论治 西医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因等相关因素采取治疗措施,但是效果欠佳;在这方面, 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对于NAFLD的辨证论证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辩证论治是 我国传统中医的精华,是根据病人的发病原由、症状等,应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诊断,最终 完成医治的过程。对于NAFLD来说,不同医生根据其临床经验的不同,分型方法也不相同。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杨智海等学者将NAFLD分为肝胃阴伤、气血瘀阻、胆胃湿热蕴结 等三型,对于肝胃阴伤型NAFLD的诊治选取一贯煎化裁取其滋阴清热之功,对于气血瘀阻型 的诊治,方选逍遥散合调营饮加减,对于胆胃湿热蕴结型,选取黄连温胆汤合三仁汤化裁进 行治疗[11];张卫东等人将NAFLD分为三型,其中脾胃气虚型选取人参归脾汤医治,痰湿互 结型的诊治选择黄连温胆汤,湿热内生型NAFLD的治疗选用茵陈五苓散[12];韩加强等人将 该病分为脾虚肝郁、痰瘀互结和痰湿蕴结等三型,并选择合适的中医药进行治疗,在此基础 上适当运动锻炼,取得了不多的治疗效果[13];柯美华将本病分为湿阻气滞、湿热交蕴、痰 饮内恋和肝郁血瘀等四型,并选择不同药方予以诊治,效果明显[14]。 三、讨论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中医药界针对NAFLD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见 ( 2017)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 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及检出率逐年增加,据文献报道,普通成人NAFLD 患病率达20%~3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已于2009年制定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近年来,中医药在辨证治疗、证候规律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有必要对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诊治的需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4年8月在合肥牵头成立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NAFLD 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菲法进行了3轮投票。2015年9月在重庆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2015年12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2016年6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在厦门召开核心专家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 20 余名脾胃病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三次投票,并进行了讨论和修改。2016年7月,在哈尔滨第28 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并于201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后专家定稿会议,完成了本共识意见的制定 (表决选择:1)完全同意;2)同意,但有一定保留;3)同意,但有较大保留;4)不同意,但有保留; 5)完全不同意。如果>2/3的人数选择 1)或>85%的人数选择1)+ 2) ,则作为条款通过) ,最终表决通过。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完善。 1 概述 1.1 病名 本病是现代医学针对该病病因、病位及病理改变综合定义而命名。中医学多从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命名,将其归属于“胁痛”“痞满”“肝胀”“肝痞”“肝癖”“肝着”“积聚”“痰证”“痰浊”“湿阻”“瘀证”“肥气”“积证”等范畴。“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协作组将NAFLD 的中医病名确定为“肝癖”。2009年发布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将NAFLD 的病名定为“肝癖”“胁痛”“积聚”。 1.2 西医诊断 该病的明确诊断应建立在患者临床表现、血液检查、相关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改变及排除酒精性脂肪肝及其他特定肝病的基础上。患者可出现全身乏力、肝区隐痛、右上腹不适或胀满感、食欲减退、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肝肿大是NAFLD常见的体征,其次是脾肿大,少数患者可有轻度黄疸。 肝组织学检查 (简称肝活检)是目前本病诊断及分类鉴别最可靠的手段,可准确判断肝组织脂肪贮积、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本病常用的检查方法,其中腹部 B 超已作为拟诊脂肪肝的首选方法,腹部B超检查可大致判断肝内脂肪浸润的有无及其在肝内的分布类型,但腹部B超检查对肝内脂肪浸润程度的判断仍不够精确,并且对肝脏内炎症和纤维化的识别能力极差。其中弥漫性脂肪肝在腹部B超图像上有独特表现,常规腹部B超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