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分型及治疗

中医对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分型及治疗

1 肝胃不和型:症见肝区胀痛,肝脏肿大,脘闷食少,或有恶心、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当以疏肝和胃为治,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逍遥散加减,药取柴胡、香附、佛手、枳壳、丹参、枳实、姜黄、郁金、法半夏、陈皮、茯苓、厚朴各10g,泽泻、山楂、荷叶各15g ,每日1剂,水煎服。

2 肝胆湿热型:症见肝区胀痛,肝脏肿大,脘闷食少,口苦口干,或有恶心,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当以清热利湿为治,方用小柴胡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药取法半夏、黄芩、大枣、泽泻、草决明、竹茹、枳壳、黄连、茯苓、陈皮、郁金、丹参、姜黄各10g,荷叶15g,生姜3片,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3 脾虚湿盛型:症见肝区不适,乏力,纳少,餐后腹胀,或伴胸闷、恶心,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边有齿印,脉濡细。当以健脾化湿为治,方用六君子合平胃散加减,药取木香、党参、茯苓、白术、陈皮、苍术、大枣、泽泻、胆南星、山楂、扁豆各10g,甘草、砂仁各5g,荷叶15g,每日1剂,水煎服。

对于无明显症状而B超或CT检查有脂肪肝征象者,常用柴胡、何首乌、草决明、姜黄、郁金、山楂、泽泻、佛手、丹参、枳壳、荷叶等适量水煎服或制成丸药服用,多可获效。

在中医治疗的同时,控制脂肪、糖类的摄入量,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物质,适当运动等均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护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护 脂肪肝是指肝脏脂肪含量超过正常范围,且没有其他明显病因的一 种疾病。中医认为脂肪肝属于“内伤外感”范畴,即内伤因素导致肝脏 功能失调,再受外感邪气的侵袭而发病。根据中医辨证施护原理,可 以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给予相应的中医治疗和饮食调理。 一、中医辨证施护的基本理论 中医辨证施护是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即通过辨别疾病的病机、病因和病理变化,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措施。在脂肪肝的中医 辨证施护中,主要从肝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湿浊蕴结等方面进行 辨证,以达到调理肝脏功能、改善体质和病情的目的。 二、中医辨证辨病 1. 肝脏气滞血瘀辨病 脂肪肝患者常出现面色晦暗、乏力、胸闷、胁肋部疼痛等症状。此时,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进而引发气滞血瘀的病 理变化。针对这种病机,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如适量的运动、按摩、艾灸等。 2. 湿浊蕴结辨病 脂肪肝患者常伴有口苦、恶心、纳差、腹胀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 湿浊蕴结于脾胃,引起消化功能异常的表现。治疗时可以采用健脾化

湿的方法,如合理饮食、避免过食生冷和油腻食物,多食用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物。 三、中医辨证施护的食疗调养 1. 活血化瘀食疗 食疗方面,可以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材,如红花、山楂、花椒、姜黄等。可以将这些食材煮水或搭配其他食材一起烹煮,进食时可以适当增加食欲,提高肝脏功能。 2. 健脾化湿食疗 对于湿浊蕴结辨病的脂肪肝患者,可以选择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材,如山药、糯米、薏米等。可以将这些食材作为主食或配料烹制,适量食用,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进湿气的排除。 四、中医辨证施护的生活调理 除了饮食调理,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护还需要结合生活方式进行综合调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调节休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晚7-8小时,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 2. 适度运动 适当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改善脂肪肝病情有积极作用。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脂肪肝是一种肝脏脂质代谢异常的病变,可以由肝脏本身原因或其他疾病影响脂肪代谢引起。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但大多归属于“积证”、“痞满”、“胁痛”、“痰瘀”等病证范围, 与肝郁、痰湿有关。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或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互结,内郁肝胆。 根据临床体会,脂肪肝可分为痰湿阻络型。临床表现为形体肥胖,面有油脂,喜食肥甘,胸胁隐痛,腹部胀满,困倦乏力,纳呆口黏,大便油滑或黏腻不爽,小便浊,舌苔白腻,脉弦滑。治疗应理气化痰,祛湿泄浊,可使用涤痰汤合胃苓汤加减。 方药包括陈皮、清半夏、茯苓、竹茹、枳实、苍术、厚朴、泽泻、醋柴胡、萆薢、木香、明矾、生山楂、草决明等。此方可用于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的治疗。

1.加减运用 在临床上,本证型最为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如果痰热明显,可以加入胆南星和川贝母;如果大便黏腻不爽,可以加入川军、白头翁和秦皮;如果乏力气短,可以加入生黄芪和党参;如果出现肝热头晕,可以加入苦丁茶、栀子和龙胆草;如果血压升高伴有头痛,可以加入生石膏;如果失眠多梦,可以加入炒枣仁和首乌藤。 2.肝郁气滞型 临床表现为胸胁胀闷,抑郁不舒,或周身窜痛,倦怠乏力,腹胀纳呆,便秘,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治疗方法是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方药为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为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当归10克,牛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生山楂15克。主治肝炎后脂肪肝和酒精性脂 肪肝。加减运用:如果两胁刺痛,可以加入赤芍和丹参;如果气短乏力,可以加入生黄芪和党参;如果腹胀,可以加入川朴;如果痛经,可以加入茜草和益母草;如果纳呆,可以加入炒莱菔子和焦三仙。

谈谈中医治疗脂肪肝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谈谈中医治疗脂肪肝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谈谈中医治疗脂肪肝 核心提示:祖国医学认为脂肪肝归属于中医的“积证”、“积聚”、“痰浊”、“肥气”等范畴。目前,对脂肪肝的治疗,西医尚无疗效显著的药物,主要应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具有疗效稳定、持久、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祖国医学无“脂肪肝”的病名,可归属于“胁痛”、“积聚”等的范畴。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与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久卧久坐、体丰痰盈、感受湿热毒邪、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有关。病机方面,董氏等 [1] 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湿痰瘀热互结,痹阻肝脏脉络。治疗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祛痰化湿为大法。雷氏 [2] 认为病理基础与痰、湿、瘀、积有关,常因痰湿碍脾,能食而不化,形成食积,且郁滞化热;瘀、积影响气血循行,导致气郁、血瘀,相因成病,胶结难解,形成痰、湿、热、气、血、食六郁之证。向氏等 [3] 则强调其基因病机是热毒湿浊蕴结于肝。王氏 [4] 认为肾中精气不足,阴阳失衡,藏精主水及气化功能失调,水不及涵木温土,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血脂失于正常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痹阻于肝,则为脂肪肝。总之,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肝脾肾三脏,虽然虚实兼夹,但以邪实为主。水湿、痰浊、瘀血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脂肪肝提示健康危机 近年来中医治疗脂肪肝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许多方药有良好的抗脂肪肝的作用,且副作用小,显示出中医治疗脂肪肝有良好的前景和潜在的优势。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1)临床研究缺乏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影响了对疗效的评价,应尽快统一标准,使其客观化,特别要加强B超诊断量化、分级的研究,并且推广使用CT等先进诊断技术。(2)大宗病例研究的报道较少,应通过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高疗效的可信度,尤其要有对照研究。(3)应该加强远期疗效的观察。(4)脂肪肝的致病因素很多,有肥胖、酒精中毒、糖尿病、营养失调、药物中毒等,其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应更有选择的对不同病因所致的脂肪肝进行针对性治疗,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5)开展系列动物实验研究,逐渐探明其作用机制。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近况 脂肪肝是脂肪在肝细胞中过度蓄积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即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化时,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属中医学胁痛、积聚、痞满、痰浊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我国成人脂肪肝约占5.2%~11.4%[1],在脂肪肝患者中,肝纤维化发生率高达25%,且1.5%~8.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2]。目前脂肪肝的发生机制尚未彻底明确,现代医学大多认为其发病与营养失调、化学性、生物性、社会及遗传性等致病因素有关。临床治疗缺乏特效药,主要应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其独到的优势,且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将中医药治疗研究脂肪肝的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王伯祥[3]认为本病多因长期过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过量饮酒,肝炎治疗后期体质量增长过快或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所致。其病机特点为湿热郁阻,肝胆疏泄失调。杨建辉[4]认为本病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或长期饮酒,嗜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损伤脾胃,运化失司,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湿浊凝聚成痰,痰瘀气滞,渐至血行不畅,脉络壅滞,痰浊与气血搏结于肝而成,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司晓晨等[5]则认为肾精亏损,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血脂失于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痹阻于肝而为脂肪肝。总之,中医学认为脂肪肝是

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湿邪、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瘀积于肝所致,其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肝、胆、脾、肾。 2 辨证施治 脂肪肝并非中医病名,临床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而无统一的证型划分。陈利群等[6]将脂肪肝分为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气血瘀阻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痰瘀内阻型,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四逆散合导痰汤加减;正虚瘀结型,治宜大补气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曹建春[7]分3型施治:痰浊中阻型,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脾气虚弱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潘金友等[8]分5型施治:肝气郁滞型,方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湿热内蕴型,方用柴平汤、五苓散加减;肝阴不足型,方用一贯煎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加减;阳虚浊阻型,方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王利军等[9]则分为6型:肝郁气滞型,方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胆湿热型,方用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痰湿内阻型,方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瘀血阻络型,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脾肾亏虚型,方用四君子汤合真武汤加减。 3 专方治疗 马民等[10]用舒肝降脂汤(药物组成:茵陈、生山楂各30 g,决明子、丹参、生何首乌各20 g,赤芍药15 g,柴胡12 g,陈皮、白术、泽泻各10 g。每日1 剂,煎汁400 mL,分2 次口服,30剂为1个疗程,共3 个疗程)治疗脂肪肝86例,总有效率91.85%。周琴[11]以疏肝健脾活血汤(柴胡、枳壳、白芍药各10 g,茯苓、陈皮、白术、泽泻、薏苡仁、生山楂各30 g,草决明20 g,丹参、赤芍药各15 g,甘草6 g),随证加减治疗脂肪肝,总有效率88%。贾静鹏等[12]应用棋葛益肝汤(药物组成:枳棋子、葛根、薄公英、连翘、茵陈蒿、败酱草各20 g,虎杖、柴胡、姜黄、泽泻、当归、丹参各15~20 g,甘草6 g),每日1剂。并设对照组(用维生素B1、B2、

酒精性肝病及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酒精性肝病及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超声波检查的进步和广泛应用,脂肪肝的检 出率日益增多。脂肪肝已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 官和内分泌器官,对脂肪类的消化、吸收、气化、分解和转运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保持着 动态的平衡。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会有少量的脂肪,一般只占肝脏湿重的4%—7%左右。其 中甘油三酯占50%左右,其余为卵磷脂及少量的胆固醇。在某些异常情况下,肝脏内的脂肪 会增加,当其脂肪含量肝脏湿重的10%时,即称为脂肪肝。7%—10%则属轻度脂肪肝;超过10%—25%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50%时则为重度脂肪肝。 1 对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脂类物质的平衡失调,致使肝细胞 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变化。常见的原因有酗酒、营养缺乏、糖尿病、肥胖、妊娠、肝 炎及药物或毒物的损伤等。 脂肪肝在中医里归属为“积聚”、“胁痛”、“肝着”等范畴。由于长期过食肥甘酒酪之物,长久 七情内伤,气机阻滞,造成肝胆疏泄失调,脾失健运,痰湿瘀浊内郁于肝,致使肝络阻滞不 通而发病。 2 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缓慢,有胁肋不适或疼痛、腹胀、胁胀、厌食、恶心呕吐、疲乏无力、厌油腻。肝 脏肿大,表面光滑,或有触痛,有时可触及肋下肿块,舌苔多腻,脉弦滑。 3 中药治疗 3.1 根据上述脂肪肝中医病理特点,其治疗中心围绕疏肝健脾、活血行气、祛湿除痰而进行。常见证型如下: 3.1.1 痰湿内阻型:胁腹胀满或痞满、头晕倦怠、身体沉重、食少、痰多、恶心呕吐、体胖,肝脏肿大不明显,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滑。治法:燥湿化痰,健脾理气。方药:导痰汤 加减。陈皮半夏胆星枳实茯苓虎杖甘草。 加减:胁痛甚者加佛手郁金丹参;食滞者加神曲麦芽;脘腹胀满者加木香厚朴莱菔子;大便 干结者加大黄;大便溏泄者加白术泽泻;头身困倦重者加苍术紫苏叶。 3.1.2 湿热蕴结型:胸胁痞满胀痛,胁下肿块,口苦,食少纳呆,肢体困倦,小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法:清利湿热,疏肝理气。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 子大黄郁金柴胡香附虎杖枳壳。 加减:口苦重者加龙胆草黄连;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藿香;胁痛甚加元胡川楝子;腹 胀者加木香大腹皮;食少纳呆者加焦三仙。 3.1.3 肝郁气滞型:胁肋胀痛,情志变化,易激动,乳房胀痛,食少,腹满,大便不爽,或腹痛欲便,便后痛缓,肝脏肿大或不大,舌淡苔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健脾理气。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茯苓白术川芎香附白芍枳壳。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厚朴;失眠者加合欢花夜交藤;胁痛明显者加郁金川楝子姜黄;郁久化火者加栀子黄芩去川芎;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半夏;食少纳呆者加内金神曲。 3.1.4 瘀血阻络型:胁下胀痛或刺痛,多固定不移,肝脾肿大,面色灰暗,纳呆,乏力,舌暗红,边有瘀点或瘀斑,脉弦细。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元胡 赤芍柴胡当归五灵脂香附桃仁枳壳甘草。

脂肪肝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脂肪肝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佛山市中医院肝病科莫小艾医师 脂肪肝的定义 当人长期过多地摄入胆固醇、脂肪,或处于营养不良、饥饿的状态时,导致肝脏的代谢能力超负荷,就容易使肝内脂肪代谢发生紊乱,造成脂肪细胞堆积,产生脂肪肝。 脂肪肝的分类 1. 酒精性脂肪肝(AFL):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脂肪肝的治疗---非药物性基础治疗和药物干预 脂肪肝非药物性基础治疗 脂肪肝是可逆性病变,经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痊愈。尤其是慢性脂肪肝患者,一般可恢复正常,预后良好。治疗常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去除病因、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方面。 一、病因治疗:酗酒、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妊娠、药物损伤及肝炎是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戒酒,运动减肥,饮食及药物调整血脂,停止服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病毒性肝炎、糖尿病易合并脂肪肝,应及时治疗原发病。 二、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改变脂肪肝最为有效的方式,脂肪肝患者以进食富含高蛋白(以鸡、蛋类、鱼类、瘦肉、牛奶等动物蛋白质为主),低糖,适量脂肪(以植物油为主),大量维生素(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的饮食为宜。 饮食建议 1、绝对禁酒。 2、每天吃的鸡蛋黄不超过1个。 3、少吃饱和脂肪酸,如猪油、牛油、羊油等,多吃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菜籽油、茶油等。 4、不吃动物内脏、鸡皮、肥肉及鱼籽、蟹黄。 5、忌食煎炸食品。 6、不吃巧克力,适量饮水,以促进机体代谢及代谢废物的排泄。 7、要常吃少油的豆制品。 8、保证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供应,以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但含糖多的蔬菜及水果不可进食过多。每天食用新鲜绿色蔬菜500克。 9、吃水果后要减少主食的食量,日吃一个苹果,就应该减少主食50克。 10 、不要总吃大米、面粉,每周至少要吃两次玉米(建议晚上食用)。 11、每周至少要吃两次燕麦或荞麦。 12、限制食盐,每天摄入的盐量约5~6克 13、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洋葱、蒜、姜、辣椒、胡椒、咖喱和酒类等:少用肉汤、鸡汤、鱼汤等含氮浸出物高的食物。 14、经常吃鱼、虾等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海产品。 15、常吃降脂的食物,如燕麦、小米等粗粮,黑芝麻、黑木耳、海带、以及菜花等绿色新鲜蔬菜,可促进体内磷脂合成,协助肝细胞内脂肪的转变。 16、控制热量摄入,以便把肝细胞内的脂肪氧化消耗。肥胖者应逐步减肥,使体重降至标准体重范围内。以标准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可给热能84~105千焦(20~25千卡)。标准体重(公斤)=身长(厘米)-105(或100),男性165厘米以上减105,而女性和男性165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中医学虽无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属于“癥积”、“胁痛”、“黄疸”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无论在改善临床症状,还是在改善肝功能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研究 大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以肝为主。病理产物为痰、浊、瘀、湿。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酒食不节,或感受湿邪,或久病体虚而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肾气亏虚,痰瘀互结。如周琴花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滞中焦;肾气亏虚而致气血痰瘀互结胁下形成本病[1]。谢敏卿等认为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互结,内郁肝胆;过食肥甘厚味,滋生痰浊,久则痰阻血瘀形成本病[2]。缪锡民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致肝郁脾虚、气滞、气虚、湿阻、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3]。杨继荪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饮酒过度,摄食肥甘,湿浊内停、痰浊阻滞,气机郁滞,血脉瘀阻,致气、血、痰、浊互相搏结,聚滞为积,以痰瘀交阻为主[4]。 2专方专药的研究 现在许多医家致力于专方专药的研究。黄象安以疏肝降脂汤(柴胡、白术、茯苓、白芍、当归、泽泻、胆草、虎杖、丹参、郁金、生山楂)治疗脂肪肝52例。治愈18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在症状、体征、肝功能、血脂及B超等指标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杨光升以消脂疏肝汤(柴胡15g,白芍15g,陈皮10g,枳壳10g,川芎12g,香附12g,山楂30g,半夏9g,制南星9g,制首乌12g,熟大黄9g,郁金12g,炙甘草6g)结合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脂肪

中医话说脂肪肝

中医话说脂肪肝 中医上虽无“脂肪肝”之病名,但对脂肪肝病症的认识和治疗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对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筛选出一些治疗脂肪肝的中草药和食疗效方,使脂肪肝的治愈率显著提高。 中医认为,脂肪肝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外因为嗜酒过度、过食肥甘厚腻食物;内因则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聚久成痰浊,留而成瘀,痰瘀互结于肋下开成痞块,即脂肪肝。 中医专家分析认为,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不节———饮食对维持人体新陈代谢及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然而,饮食合理与否对机体的健康有直接的影响。据观察,许多脂肪肝如肥胖性脂肪肝、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和肝炎后脂肪肝等患者均与饮食不当相关。如患者多喜吃肥厚油腻食物、汤水以及狂饮啤酒、烈酒等。 肝失疏泄———肝居右肋部,主疏泄,具有调节机体情志、消化吸收和气机调畅之功能。如肝疏泄功能失常,就可引起一系列病症。 脾运失健———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之功。脾气得运,则机体营养充足;如果饮食不当伤脾,则脾失健运;脾不健运,则脘腹痞满、纳呆、便溏;脾虚失运,则面目虚浮、舌体胖大。 湿滞中焦———如果机体摄入营养物质过多,脾运化不力,加之卧床过多、活动过少,易致湿热臃结中焦,日久不解,化为痰湿,脂浊停于肋下而致病。 肾气亏虚———中医说,肾为先天之本,内居元阴、元阳,肾为痰之根,脾为痰之源。若肾气不足,肾阳虚弱,气化无力,则可加重痰湿和血脉瘀滞,诱发脂肪肝的形成。 脂肪肝的食疗原则 蛋白质的缺乏也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给予含人体必需氨基酸丰富的高价蛋白质,如去脂牛奶、水产品、鱼类、豆类制品、去黄鸡蛋、肉类等。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功能很多的腺体器官。它参与体内消化、排泄、解毒以及代谢等过程,其中以代谢机能最为重要。据研究,肝脏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约有500种以上。这表明肝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肝脏对脂类的消化、吸收、氧化、分解、转化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使其保持平衡。当某些异常情况下,肝脏内的脂肪含量增加,当其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湿重)的10%时即为脂肪肝。超过10%~25%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50%为重度脂肪肝。 脂肪肝可以由肝脏本身原因所致,是肝脏脂质代谢异常的病变,还有一些脂肪肝则是因其他疾病影响脂肪代谢的结果。脂肪肝并非临床上一个独立性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可以说脂肪肝纯属于一种病理诊断。 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归属于“积证”、“痞满”、“胁痛”、“痰瘀”等病证范围,与肝郁、痰湿有关。关幼波先生治疗脂肪肝有很多宝贵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经研究表明,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而成本证;当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互结,内郁肝胆而成本证。某些胁痛(如肝火)病人,因过食肥甘厚味,过分强调休息,滋生痰浊;又因胁痛日久,肝脾肾功能虚弱,痰浊不能及时排泄,积留体内,痰阻血瘀形成本病。 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脂肪肝虽具有特定的部位,但要注意结合原发病,找出辨证要点,现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体会把其分成如下几个证型。 1.痰湿阻络型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面有油脂,喜食肥甘,胸胁隐痛,腹部胀满,困倦乏力,纳呆口黏,大便油滑,或黏腻不爽,小便浊,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祛湿泄浊。 方药:涤痰汤合胃苓汤加减。

浅谈脂肪肝的中医治疗体会

浅谈脂肪肝的中医治疗体会【关键词】脂肪肝 正常人肝脏内含有少量脂肪,约占肝重的2%~4%。在正常情况下,肝脏脂肪在人体内合成、分解、储存与转运这一系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内脂肪代谢异常,致使过量的脂肪聚积于肝脏,并超过肝重的5%以上,于是形成了脂肪肝。 脂肪肝是现代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在中医学理论中无相对应的病名。好发于男性(多集中于30~60岁),据有关资料统计,男性人群中患脂肪肝人数超过5% ,超过标准体重50%的肥胖人群中,该病发生率高达50%左右。中、轻度(病情轻者)脂肪肝可无任何症状,常在体检时被发现;病情重者可出现肝肿大,肝区闷胀或疼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血脂等异常。肝脏CT和B超有助于确诊。当脂类储积超过肝脏自重5%~10%时,称轻度脂肪肝。当脂类储积超过肝脏自重10%~25%时,称中度脂肪肝。当脂类储积超过肝脏自重25%~50%时,称重度脂肪肝。 1 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的发病有六种常见的原因。 1.1 酒精酒是引起脂肪肝的最常见病因,长期饮酒导致酒精中毒,对肝内甘油三酯的代谢有直接的毒性作用,致使肝内脂肪氧化减少,引起脂肪的大量堆积。 1.2 营养过剩长期吃大鱼大肉、油炸食品以及甜食,使肝脏脂肪合成过多,脂肪在肝内堆积,形成脂肪肝。 1.3 肥胖约有一半的肥胖者有合并脂肪肝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肥胖者血液中含有大量游离脂肪酸,源源不断地运往肝脏,大大超过了肝脏的运输代谢能力,引起肝脏脂肪的堆积而造成肥胖性脂肪肝。 1.4 糖尿病约有半数2型糖尿病病人伴有脂肪肝,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被很好地利用,脂蛋白合成也出现障碍,大多数葡萄糖和脂肪酸在肝脏内转变成脂肪,最终使脂肪在肝内存积下来,引发脂肪肝。 1.5 高脂血症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统称为血脂。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当血液中脂类过多超过了肝脏所能处理的限度,便会造成脂肪在肝内的堆积,引起脂肪肝。

脂肪肝高血压的中医辩证治疗.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治疗 肝区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着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玄细。 一、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痰瘀阻络型 1、临床表现 肝区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着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玄细。 2、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湿痰内停,造成脂肪肝的发生。 3、治疗原则 疏肝理气、化痰祛瘀。 二、脾虚湿盛、痰湿内阻、肝郁血瘀型 1、临床表现 右肋胀满、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濡缓。 2、病因病机 由于长嗜食甘肥厚味之品,或着情志失调以及某些疾病因素,使脾失健运,湿浊结聚成痰,肝失疏泄,以致痰湿阻于肝络而成脂肪肝。 3、治疗原则 疏肝健脾、祛湿化痰。 三、痰瘀痹阻、肝肾亏虚、脾失健运型 1、临床表现 体型稍胖、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偶有头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

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脾虚失于运化、痰瘀痹阻于肝,成为脂肪肝。 3、治疗原则 滋肾养肝、活血化淤、清热化痰。 四、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瘀浊内滞型 1、临床表现 原有消渴病、素体阴虚火旺、慢性迁延性肝炎、肋下肿大、质中拒按、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2、病因病机 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痰浊、瘀血痹阻于肝络,致使肝区刺痛胀痛以及脂肪肝的形成。 3、治疗原则 益气活血、化痰祛瘀、消肿散结。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中医平肝降压散采用“平肝潜阳法”,通过中药足浴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中医平肝降压散采用“平肝潜阳法”,通过中药足浴治疗高血压。 桑叶芹菜方组方 桑叶、桑枝,芹菜。 用法:将上列药物加水4000毫升煎煮取液,先熏足后浸足,每日一次,发作时每日2次,1剂可用2~3次,10天为1疗程。 功效:清肝降压。本方适用于各类高血压患者。 钩藤桑叶方组方 钩藤,桑叶,菊花,夏枯草。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思路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思路 病因病机 经研究表明,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而成本证;当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互结,内郁肝胆而成本证。某些胁痛(如肝火)病人,因过食肥甘厚味,过分强调休息,滋生痰浊;又因胁痛日久,肝脾肾功能虚弱,痰浊不能及时排泄,积留体内,痰阻血瘀形成本病。 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脂肪肝虽具有特定的部位,但要注意结合原发病,找出辨证要点,现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体会把其分成如下几个证型。 01 痰湿阻络型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面有油脂,喜食肥甘,胸胁隐痛,腹部胀满,困倦乏力,纳呆口黏,大便油滑,或黏腻不爽,小便浊,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祛湿泄浊。 方药:涤痰汤合胃苓汤加减。 处方: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苍朮10克,厚朴10克,泽泻10克,醋柴胡10克,萆薢10克,木香10克,明矾10克,生山楂15克,草决明10克。 主治: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 加减运用:临床上以本证型最为多见,也效验最好。若痰热明显者加胆南星,川贝母;若大便黏腻不爽加川军、白头翁、秦皮;乏力气短者加生黄芪、党参;若见肝热头晕者可加苦丁茶、栀子、龙胆草;血压升高伴头痛者加生石膏;失眠多梦加炒枣仁、首乌藤。 02 肝郁气滞型

临床表现:胸胁胀闷,抑郁不舒,或周身窜痛,倦怠乏力,腹胀纳呆,便秘,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活血。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当归10克,牛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生山楂15克。 主治:肝炎后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 加减运用:两胁刺痛加赤芍、丹参;气短乏力加生黄芪、党参;腹胀加川朴;痛经加茜草、益母草;纳呆加炒莱菔子、焦三仙。 03 肝郁脾虚型 临床表现:两胁胀痛,脘痞腹胀饭后为甚,大便塘薄,或完谷不化,纳呆口淡,或恶心呕吐,女子月经不调,气短乏力,舌质淡或暗红,舌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益气。 方药: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醋柴胡10克,郁金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砂仁6克,香附10克,党参10克,生甘草6克,生山楂15克,木瓜10克,薄荷(后下)6克。 主治:肝炎后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 加减运用:两胁胀痛明显加川楝子、赤芍;腹胀加川朴、枳壳;便溏加苍术、薏苡仁;水泻减当归加山药、莲子肉、诃子肉;头晕乏力加生黄芪;恶心呕吐加竹茹、旋覆花、代赭石。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文档资料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脂肪肝一般认为是良性病变,但目前认为其可以直接通过炎症发展为肝纤维化。因此,脂肪肝的防治日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对脂肪肝的辨证施治亦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简要阐述如下: 1病因病机 脂肪肝在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众多学者认为其当归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肥气”、“肝着”、“痰浊”、“积聚”等范畴。 中医认为,脂肪肝的病因多责之于嗜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少劳安逸,或饮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气等,而引发本病。其病位主要在肝,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而痰浊、瘀血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1-2]。古今医家对其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并未统一。多数认为是由于嗜酒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或情志失常,长期忧思郁怒,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痰浊郁结,气滞血瘀,最终形成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成。此外,机体气血虚、肝失调养及肾精亏耗、水不涵木也是常见的一种观点。其主要症状为倦怠乏力、胁痛、胁胀、脘腹痞闷、纳差、恶心呕吐、口干口

苦、腰膝酸软,舌苔腻等。 2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单健[3]认为脂肪肝以肝气郁结为多,病程迁延日久可致瘀血阻滞,故把脂肪肝辨证分为肝气郁结及瘀血内阻两型,以疏肝理气止痛和活血化瘀立法,辨治效果满意;陈小舜[4]认为脂肪肝是由于食滞肠道、生湿成痰、痰滞互结、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痰瘀滞互结,或久病体虚、精血亏损或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致肝阴不足,将脂肪肝分为痰瘀互结、肝阴不足挟瘀滞两型。裴道夫等[5]认为脂肪肝主要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阻血瘀所致,将脂肪肝分为肝郁脾虚、血瘀痰阻、肝肾阴虚三型。潘金友等[6]认为脂肪肝是由于肝胆疏泄失常、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输布精微,致瘀、痰、湿阻络而为病。将脂肪肝分为肝气郁滞、湿热内蕴、肝阴不足、气滞血瘀、阳虚浊阴五型。其中肝气郁滞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湿热内蕴型,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方用柴平汤和五苓散加减;肝阴不足型,治宜养血柔肝,方用一贯煎为主;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方为血府逐瘀汤、失笑散;阳虚浊阴型,治宜温补肝肾,常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现将临床常见的证型总结分述如下: 2.1肝郁脾虚证 主证:胁肋胀痛,心情抑郁不舒,乏力,纳呆,脘腹痞闷,

脂肪肝临床中医中药治疗

脂肪肝临床中医中药治疗 脂肪肝以右胁疼痛、不适,倦怠乏力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中医“胁痛”、“肝着”、“肝壅”、“积聚”、“痰浊”、“瘀血”等范畴。祖国医学虽无脂肪肝的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很早就有论述。中医理论认为本病以痰湿内停,瘀阻气滞为主要病机,多因饮食失调、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中毒所伤等致病。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胃、胆。主要病理产物为痰饮、瘀血、气滞。病性属本虚标实证。在本为气虚,主要见肝气虚,脾气虚;在标为湿热、痰饮、瘀血、气滞,且多兼夹出现。临证治疗宜标本兼治,以确定祛邪扶正以孰为主。 近年来临床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脂肪肝的防治,具有作用广泛、效果稳定、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小、适宜长期服用的特点,有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常见的临床分型 在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委员会制定了脂肪肝的辨证分型标准,即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四型,且经过临床统计发现以肝郁脾虚型患者较多,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者较少。虽有此鉴,但在临床实际运用时,各方学者对于相关证型的具体论述仍有出入[2~4]。但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主要以以下四种证型较为常见: 湿热蕴结:①症状:右胁胀痛或胀满不舒、口苦咽干、脘悶纳呆,腹胀满闷、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②病因病机:诸症系因湿热蕴结,肝失条达疏泄失职所致,故见右胁胀痛或胀满不舒;湿热内蕴,阻滞胆汁的排泄,故见口苦咽干;湿盛重着则肢体困重;肝失疏泄、横克脾土,故脘闷纳呆,腹胀满闷,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蕴结之象。 痰瘀阻滞:①症状:右胁剌痛和胀痛、面色灰暗、神倦嗜睡,腹胀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腻苔白腻。脉沉涩。②病因病机:诸症系由痰湿阻滞日久致气滞血淤所为。痰浊瘀血为阴邪及有形之邪,皆可经阻滞经脉致肝络不通而见右胁剌痛和胀痛。淤血阻滞,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灰暗。痰湿阻滞,气血不畅,无以上荣神明故神倦嗜睡,腹胀不舒。肝失疏泄,影响脾胃的运化,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腻苔白腻。脉沉涩亦为痰瘀阻滞之象。 肝脾气虚:①症状:肝区隐痛或隐隐不适,头晕、倦怠乏力,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舌质红,舌体肥大,苔薄腻,脉沉细或弦细。②病因病机:诸症系因肝脾气虚,功能减退所致。肝气不足,疏泄功能减退可致肝区隐痛或隐隐不适,头晕;木不疏土,脾虚运化失职,则倦怠乏力,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舌脉之象表现为舌质红,舌体肥大,苔薄腻,脉沉细或弦细。 肝肾亏虚:①症状: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胸闷善太息、舌质淡、苔少薄白,脉沉细。②病因病机:诸症系因肝肾精血不足,致肝失调达所致。肝血不足,则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肝虚疏泄失职,故胸闷善太息。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 标签:脂肪肝;中医药;研究进展 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多种病因导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组综合征。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显微镜下每单位面积含有脂肪滴的肝细胞超过30%,就称之为脂肪肝。脂肪肝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其肝纤维化发生率达29%~39%,肝硬化发生率为8%~31%[1,2]。脂肪肝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威胁人类健康的又一大类疾病,因此,研究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查阅了近10年来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现将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病名的认识 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归属“胁痛”、“积证”、“肥气”、“癥瘕”、“肝着”、“痰浊”等范畴,《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说明肝之积块在胁下,状如覆杯,名曰肥气,指出了病位、症状、病名。 2发病率及流行病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检测手段的进步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脂肪肝的检出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郅淑棉[3]对某大学教职工脂肪肝调查:3 027名教职工脂肪肝的检出率为10.41%,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女检出率差异显著,男性有低龄化发病趋势。刘朝晖等[4]应用B超检测1 832例20~63岁武警某部人群,脂肪肝检出率为12.5%。范建高等[5]通过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对上海市3 175例成年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及年龄调整后上海市成年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7.29%,酒精性肝病和NAFL (非酒精脂肪肝)的患病率分别为0.79% 和15.35%。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之前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而50岁以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总之,当前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而NAFL的患病率在不断攀高,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为 5.2%~11.4%。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脂肪肝发病率也越高,且发病渐趋低龄化,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肝病,在我国亦有望成为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 3病因病机 脂肪肝的病因中医多责之于七情郁结,饮食内伤和酒食失节,过度肥胖,或情志失调,或少劳安逸,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气等而引发本病。叶未设[6]指出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与中医理论中的痰、瘀、湿、积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论治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论治 目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探索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治疗过程中证治规律的应用特点。方法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总结目前对NAFLD中医治则治法,提出新的研究思路。结果中医对脂肪肝的治疗,根据其病因不同,治法亦不相同。结论通过病证方结合的思路进行相关研究,为脂肪肝的病情演变规律及其中医药作用特点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标签:中医;脂肪肝;治法;治则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是现代医学的名称,中医学中没有“脂肪肝”的记载,根据其症状、体征,可归属于“胁痛”、“癥瘕”、“湿阻”、痞满”、“肝着”、“肝癖”等范畴[1]。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2]。对于这一复杂的、系统性的代谢性疾病,很难针对某一靶点设计出理想的治疗药物,这是现代医学目前仍缺乏理想治疗药物的原因之一[3]。而中医药对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已在这一复杂性代谢性疾病的治疗中体现出其优势和特色。中医对脂肪肝的治疗,根据其病因不同,治法亦不相同。因此正确认识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论治,对于发挥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优势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 随着脂肪肝的发病率逐步升高及其发病的年轻化,这一疾病越来越被重视,而脂肪肝一词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并无记载。根据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过度肥胖,久坐少动,精神压力等)、病位(肝脏)和临床表现,不少学者试图从中医文献中寻找一些病因。季光等[4]根据《内经》中的“肝满”“肝胀”的论述认为其主要症状为胁胀,胁痛而认为符合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又根据《景岳全书·积聚篇》和《景岳全书·胁痛篇》中“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可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认为本病病位在肝,与肝胆脾胃肾均有关。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饮酒过度,或感受湿热疫毒,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等均可引发本病。 很多中医学者亦从临床实践中分析了脂肪肝形成的病因。刘迪旺等[5]认为其病因有二:其一为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水湿不化,酿湿生痰。其二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日久痰瘀互结胁下,肝脏肿大隐痛不适。尹周安[6]认为湿热邪毒内侵,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或它病及肝,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湿热痰瘀互结积聚于肝即成脂肪肝。张太坤[7]认为脾虚肝郁是脂肪肝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痰瘀互结贯穿始终。秦应娟[8]认为本病病机乃过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或湿聚生热,以至肝失疏泄,土壅木郁,久而血瘀,或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递犯中,脾土失运,

王新陆教授从浊论治脂肪肝经验撷菁

王新陆教授从浊论治脂肪肝经验撷菁 胡怀强周永红范玉芹《中医药学刊》 2007年第09期 王新陆教授系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从医数十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对多种内科疾病独具卓识。笔者有幸从师学习,获益匪浅,兹将导师治疗脂肪肝的经验介绍如下。 1、脾失健运浊邪入血为其主要病机 王师认为脂肪肝致病之因可归结为3类:一是饮食偏嗜肥甘酒醪,长期饱食,过逸少劳;二乃年老体衰或禀赋异常所为;三为五志七情内伤。上述原因导致脾、肾、肝等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出入升降乖戾,膏脂不归正化,由是浊邪内生,充斥脉道,血浊不清,甚则血涩不畅。病机虽与诸脏腑有涉,但主要责在脾之运化失职,血为浊污。一方面表现为脾气虚弱,健运失职,其“泌糟粕、蒸津液”之功能下降,从而清浊不分,浊邪人血,或为脾之“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的功能不足,致使营血生成障碍;另一方面表现为脾土未虚,而由于恣食酣饮太过,困阻脾气,致中土壅滞呆钝,运化不及,水谷精微无以升清而赘积成浊,终成本症,正如清代张志聪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肤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因此,总体上脂肪肝是以脾之健运功能失调,浊邪入血而致血浊为其基本病机,脾虚为本,血浊为标。《素问·经脉别论》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五癃津液别》日:“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说明膏脂源于水谷精微,在脾、胃、肺、肝、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以输化、敷布,而脾为之主,强调了脾运在膏脂代谢中的重要作用。《灵枢·营卫生会》也指出:“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更加明确了脾对血液形质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而其它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的升降聚散失常与脂肪

病因复杂脂肪肝,分成五型来治疗(最全方药和加减法都在里面了)

病因复杂脂肪肝,分成五型来治疗(最全方药和加减法都在里 面了) 脂肪肝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现象,近年来发生率有日渐增高的趋势,据有关资料表明,脂肪肝成人患病率在5%~9%。已引起医学界与国人的广泛关注。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或大量饮酒,使湿热内生,或湿聚成痰,引起湿热互结,阻滞经络,使气郁不行,血瘀阻络,水湿停留,从而发生一系列相应的证候。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尹常健教授从他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出这5型脂肪肝,一起来看看他如何治疗的—— 温馨提示 连续两次获得“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荣誉称号之后,悦读中医微信今年再次从报名的数千个公众号中脱颖而出,顺利入围第三届“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评选活动网络投票环节!作为悦读中医微信大家庭的一员,请您动动手指,来为悦读中医加油助力! 即日起至7月13日,请您和您身边所有关心关注中医药健康文化的家人、朋友为唯一的医药类微信公众号代表——“悦读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投票!有了大家的支持,“悦读中医”就有夺取“三连冠”的信心! 长按下方二维码,每天一次,为悦读中医加油助力! 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很多,如营养失调、大量饮酒、糖尿病、感染、药物性损害、代谢及内分泌障碍等。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方面各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对脂肪肝的分型治疗与用药介绍于后。 1痰湿互结型 主症:多见肥胖之体,胸脘满闷,腹胀,肝区胀痛,周身困重,

倦怠乏力,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清长,化验可见ALT轻度升高,舌胖苔白厚腻,脉沉弦滑。 治法:化痰祛湿。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半夏9g,白术30g,天麻6g,陈皮9g,茯苓15g,甘草3g,泽泻9g,天竺黄9g,苇根15g,浙贝母9g,生薏苡仁30g,生姜3g,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 加减:①呕恶者加竹茹9g,豆卷15g;②如见肝区痛重加橘络9g,威灵仙12g;③大便黏腻加川黄连9g,木香9g;④ALT升高者去半夏,加山楂15g,决明子15g;⑤肝肿大者加海蛤壳15g,鸡内金15g; ⑥TC及TG升高者加山楂15g,熟大黄3g。 2血瘀阻络型 主症:本型多见于肝炎后及酒精性脂肪肝,多见胁痛,胁胀,面部及胸部可见蟹爪纹缕,肝掌,纳食减少,体质消瘦,肝脾肿大,舌暗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泽兰叶15g,马鞭草15g,丹参15g,橘叶9g,丝瓜络12g,威灵仙12g,土元6g,山楂15g,郁金15g,皂角刺9g,砂仁9g。水煎服,日1剂。 加减:①肝区刺痛者加元胡12g,青皮6g,山甲珠15g;②呕恶腹胀者加川朴花9g,竹茹12g,炒菜菔子15g;③牙衄鼻衄者加牡丹皮9g,三七粉3g;④乏力者加太子参15g,黄芪15g;⑤ALT升高加车前草15g,淡竹叶9g,八月札15g;⑥HBsAg(+)者加山豆根15g,蚤休15g。 3湿热蕴结型 主症:呕恶腹胀,胁痛,口渴不欲饮,厌油纳呆,尿黄,大便黏腻不爽,周身困重,烦热,ALT可升高,TBil常高于正常值,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热祛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