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脂肪肝是一种肝脏脂质代谢异常的病变,可以由肝脏本身原因或其他疾病影响脂肪代谢引起。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但大多归属于“积证”、“痞满”、“胁痛”、“痰瘀”等病证范围,

与肝郁、痰湿有关。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或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互结,内郁肝胆。

根据临床体会,脂肪肝可分为痰湿阻络型。临床表现为形体肥胖,面有油脂,喜食肥甘,胸胁隐痛,腹部胀满,困倦乏力,纳呆口黏,大便油滑或黏腻不爽,小便浊,舌苔白腻,脉弦滑。治疗应理气化痰,祛湿泄浊,可使用涤痰汤合胃苓汤加减。

方药包括陈皮、清半夏、茯苓、竹茹、枳实、苍术、厚朴、泽泻、醋柴胡、萆薢、木香、明矾、生山楂、草决明等。此方可用于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的治疗。

1.加减运用

在临床上,本证型最为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如果痰热明显,可以加入胆南星和川贝母;如果大便黏腻不爽,可以加入川军、白头翁和秦皮;如果乏力气短,可以加入生黄芪和党参;如果出现肝热头晕,可以加入苦丁茶、栀子和龙胆草;如果血压升高伴有头痛,可以加入生石膏;如果失眠多梦,可以加入炒枣仁和首乌藤。

2.肝郁气滞型

临床表现为胸胁胀闷,抑郁不舒,或周身窜痛,倦怠乏力,腹胀纳呆,便秘,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治疗方法是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方药为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为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当归10克,牛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生山楂15克。主治肝炎后脂肪肝和酒精性脂

肪肝。加减运用:如果两胁刺痛,可以加入赤芍和丹参;如果气短乏力,可以加入生黄芪和党参;如果腹胀,可以加入川朴;如果痛经,可以加入茜草和益母草;如果纳呆,可以加入炒莱菔子和焦三仙。

3.肝郁脾虚型

临床表现为两胁胀痛,脘痞腹胀饭后更甚,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纳呆口淡,或恶心呕吐,女性月经不调,气短乏力,舌质淡或暗红,舌苔薄白,脉弦缓。治疗方法是疏肝理气,健脾益气。方药为逍遥散合四君了汤加减。处方为醋柴胡10克,郁金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砂仁6克,香附10克,党参10克,生甘草6克,生山楂15克,木瓜10克,薄荷(后下)6克。主治肝炎后脂肪肝、肥胖性

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加减运用:如果两胁胀痛明显,可以加入川楝子和赤芍;如果腹胀,可以加入川朴和枳壳;如果便溏,可以加入苍术和薏苡仁;如果水泻,可以加入当归、山药、莲子肉和诃子肉;如果头晕乏力,可以加入生黄芪;如果恶心呕吐,可以加入竹茹、旋覆花和代赭石。

4.痰癖互结型

临床表现为肝病和消渴病日久不愈,形体肥胖,面色晦暗,纳呆口渴,恶心厌油腻,咯吐痰涎,脘腹痞闷,肝脏肿大,纯痛或刺痛,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或舌质暗有瘀斑,脉弦滑。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癖,祛痰散结。方药为消痒丸合化积丸加减。处方为大贝母粉10克,生牡蛎粉15克,玄参10克,三棱10

克,莪术10克,槟榔15克,香附15克,海浮石15克,泽兰10克,鸡内金10克,郁金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

主治脂肪性肝硬化和糖尿病性脂肪肝。

肝肾阴虚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形体虚胖、肤粗毛丛、面色油光、腰酸腿软、身倦乏力、右胁隐痛、口干舌燥、手足心热、低热盗汗、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梦遗滑精和女子经少经闭。舌质红,苔少或无苔,或灰黑,脉弦细数。治疗方法是滋补肝肾,方药是一贯煎加减。处方包括生地黄10克、北沙参

30克、枸杞子15克、麦冬15克、当归10克、川楝子6克、

焦槟榔10克、焦山楂15克、白芍15克和生甘草6克。这方

药主治皮质醇增多性脂肪肝和糖尿病性脂肪肝。

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加减。例如,上方三棱和莪术虽然是破血峻剂,但不宜久服,久服会伤害正气,对于体弱者应该去掉,可以改用丹参、赤芍、桃仁或红花。如果患者出现胁痛,可以加入醋柴胡、元胡和川楝子。如果出现肝大,可以加入炙鳖甲和昆布。如果出现咯吐痰涎,可以加入瓜萎和清半夏。如果出现顽痰胶着不解,可以加入青黛和白矾。这两种药物还具有显著的降低血脂的作用。如果患者体胖湿盛,可以加入炒二术、茯苓和生薏苡仁。

中医对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引言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细胞内脂肪的堆积,常见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中医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脂肪肝的治疗上,中医采取了辨证论治的方式,根据患者的具 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对 脂肪肝的辨证论治内容。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是一种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面色、舌质等病征 进行诊断的方法。对于脂肪肝患者,中医常见的辨证有: •脾胃虚弱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腹胀 等症状。 •湿热内蕴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尿黄等症状。 •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为胁肋胀痛、乳房胀痛、舌质紫暗等症状。 脂肪肝的辨证有助于中医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证的治疗 针对脾胃虚弱证的治疗主要是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健脾和胃、益气养阴的药物,如 党参、黄芪、山药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 同时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饱,多摄入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要避免辛辣、油 腻食物的摄入。 3.轻度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的恢复和脂 肪的代谢。建议选择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湿热内蕴证的治疗 针对湿热内蕴证的治疗主要是清热利湿,调理体内的湿气平衡。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石膏、茵陈、黄芩等,这些药物 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配合利尿药物,促进体内湿气的 排出。 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辛辣、油腻、甜食等容易产生湿 热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蔬果。另外,多饮水也有 助于清洁体内湿气。

『脂肪肝』中药方--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治

『脂肪肝』中药方--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脂肪肝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求因、综合施治。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法治疗脂肪肝,可归纳为以下四型:1.痰瘀阻络、肝郁气滞型:患者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大,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治宜疏肝理气、化痰祛瘀。处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郁金10克,延胡索10 克,山楂12克,茯苓12 克,白术10克,川楝子8 克,枳壳8克,甘草5 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痰湿内阻、肝郁脾虚型:患者表现为右胁胀满,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濡缓。治宜疏肝健脾、祛湿化痰。处方:丹参18克,制半夏12克,陈皮10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厚朴10克,枳壳8克,山楂10克,白蔻仁5 克,干姜3克,吴茱萸3 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痰瘀痹阻、肝肾亏虚型:患者表现为形体稍胖,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痛不舒,时有头痛,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夜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肾益肝、化痰祛瘀。处方:制首乌15克,制黄精15克,枸杞子15 克,丹参12克,仙灵脾10克,泽泻10克,茯苓10 克,知母8克,黄柏8克,姜黄6 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4.痰瘀互结、气滞血淤型:患者素有消渴病或慢性迁延性肝炎、胁下肝肿大,质中拒按,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治宜益气化痰、祛瘀散结。处方:党参15克,制首乌15克,生蒲黄12克,延胡索10克,五灵脂10 克,莪术10克,当归10 克,青皮8克,陈皮8 克,海藻10克。水煎,分 3次服,每日1剂。

谈谈中医治疗脂肪肝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谈谈中医治疗脂肪肝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谈谈中医治疗脂肪肝 核心提示:祖国医学认为脂肪肝归属于中医的“积证”、“积聚”、“痰浊”、“肥气”等范畴。目前,对脂肪肝的治疗,西医尚无疗效显著的药物,主要应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具有疗效稳定、持久、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祖国医学无“脂肪肝”的病名,可归属于“胁痛”、“积聚”等的范畴。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与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久卧久坐、体丰痰盈、感受湿热毒邪、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有关。病机方面,董氏等 [1] 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湿痰瘀热互结,痹阻肝脏脉络。治疗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祛痰化湿为大法。雷氏 [2] 认为病理基础与痰、湿、瘀、积有关,常因痰湿碍脾,能食而不化,形成食积,且郁滞化热;瘀、积影响气血循行,导致气郁、血瘀,相因成病,胶结难解,形成痰、湿、热、气、血、食六郁之证。向氏等 [3] 则强调其基因病机是热毒湿浊蕴结于肝。王氏 [4] 认为肾中精气不足,阴阳失衡,藏精主水及气化功能失调,水不及涵木温土,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血脂失于正常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痹阻于肝,则为脂肪肝。总之,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肝脾肾三脏,虽然虚实兼夹,但以邪实为主。水湿、痰浊、瘀血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脂肪肝提示健康危机 近年来中医治疗脂肪肝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许多方药有良好的抗脂肪肝的作用,且副作用小,显示出中医治疗脂肪肝有良好的前景和潜在的优势。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1)临床研究缺乏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影响了对疗效的评价,应尽快统一标准,使其客观化,特别要加强B超诊断量化、分级的研究,并且推广使用CT等先进诊断技术。(2)大宗病例研究的报道较少,应通过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高疗效的可信度,尤其要有对照研究。(3)应该加强远期疗效的观察。(4)脂肪肝的致病因素很多,有肥胖、酒精中毒、糖尿病、营养失调、药物中毒等,其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应更有选择的对不同病因所致的脂肪肝进行针对性治疗,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5)开展系列动物实验研究,逐渐探明其作用机制。

脂肪肝中医辨证施治

脂肪肝中医辨证施治 展开全文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对脂肪的消化、吸收、氧化、分解、合成、转运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保持其动态平衡。脂肪在肝脏中产生堆积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肝脏比做一个加工车间,怎样会产生产品、原料的堆积呢?经验告诉我们:一是原料进的太多,超过车间的加工能力产生堆积;二是车间的工作效率下降产生堆积;三是产品不能及时运输出去也产生堆积。其实脂肪肝的形成也是这个道理。人体摄入的脂肪食物过量,肝脏代谢脂肪的功能下降或转运能力降低,人的活动量减少,脂肪消耗量减少,都会造成肝脏脂肪的堆积。 中医认为脂肪肝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过食肥甘厚味,过逸少劳,或复加情志失畅,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液内停,痰浊内生,气滞血瘀,气滞痰浊瘀血互相博结,而成本病。脂肪肝病位在脾与肝,遵“ 肝病治脾”理论,治疗以悦脾助运,振奋其用,使得水谷精微归于气化,并重视“ 痰湿瘀” 关键病理因素加以辨证施治。轻中度脂肪肝,即使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阶段,如果能去除病因、积极用中药,肝组织学改变仍可好转,甚至完全恢复。中医根据患者的证型,给予个体化治疗,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脂肪肝是现代医学病名,在古代医籍中尚无脂肪肝的病名及相关的描述,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聚”、“痞满”、“胁痛”等病的范畴。对其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根据脂肪肝特定的部位,结合原发疾病,依据临床表现,通过长期实践,对脂肪肝的辩证施治总结: 1、肝郁气滞型 症见:胸闷胁胀,脘痞不舒,有时嗳气,情志抑郁 或易怒,腹胀纳少,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苔薄白,脉弦,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 治法:舒肝解郁,理气活血。 方药:理气降脂汤 柴胡6克,枳壳6克,郁金10克,青、陈皮各6克,佛手6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地鳖虫6克,白术10克,生山楂15克,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疗法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疗法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变化,工作紧张,运动减少,以及检测手段的普及,脂肪肝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且有明显年轻化的趋势。 什么是脂肪肝 中医理论认为:脂肪肝是痰湿、水饮、湿浊、肝胆湿热的证候。阳气虚衰,导致水饮留滞,壅滞日久,则生痰饮。发病之初,大都是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酒酪浆饮,大量油脂和高蛋白类物质来不及代谢,留积体内。如果这时候加上七情内伤,则肝气郁滞,疏泄功能下降。另一方面,机体正气虚弱,阴阳平衡失调,尤其是脾肾亏虚,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肾虚则气化不利,最终水湿蓄积为病。如果还出现瘀血内停,肝经气机不畅,肥脂湿邪内蕴,与瘀血相搏,产生有形之物,滞于肝脏,因其病位在肝,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脂肪肝了。所以说,脂肪肝的病因,本在脾肾阳虚,标在气郁、食滞、痰饮、瘀血、湿浊。临床多呈本虚标实,虚实兼夹,寒热错杂之系列症状。 脂肪肝并非大病,发病初期若能及时通过中医诊治,一般都可速效。但若迁延不治,积久则会变生大病,需引起足够重视。 脂肪肝的临床症状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或左闷胀腹隐痛等症状。此外,脂肪肝病人也常有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的症状。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疗法 目前西医对于脂肪肝的治疗,主要为降脂药物和保肝去脂药物两大类,短期效果好,但停药后易反弹,且药物的副作用较为明显。而中医的调理方法却能够起到多向调节作用,在改善肝功能、调降血脂、阻止肝细胞纤维化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特别是中医营养学的调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同时,中医治病重视辨证论治,体质不同,一人一方,同病不同方,要同时考虑体质、舌脉、症状、体征、四时气候、五运六气等多个因素。若想真正治好脂肪肝,选择中医调理方时非精确辨证不可,因此还是请明医面诊一下才好,。 注重治未病 脂肪肝患者一般在肥胖人群中比较高发,但并不是说,身材偏瘦的人就没有患上脂肪肝的可能。平时饮食不节、作息无规律,导致三焦气化功能衰退,脂肪无法正常代谢,都可能造成脂肪肝。因此,脂肪肝患者在系统调理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营养平衡(需要强调的是,要少喝冷饮以维护正常的体温)和有规律的作息,再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就能控制和改善病情,进而达到痊愈的目的! 感谢您对八方问健的关注和支持~~~~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中医学虽无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属于“癥积”、“胁痛”、“黄疸”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无论在改善临床症状,还是在改善肝功能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研究 大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以肝为主。病理产物为痰、浊、瘀、湿。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酒食不节,或感受湿邪,或久病体虚而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肾气亏虚,痰瘀互结。如周琴花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滞中焦;肾气亏虚而致气血痰瘀互结胁下形成本病[1]。谢敏卿等认为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互结,内郁肝胆;过食肥甘厚味,滋生痰浊,久则痰阻血瘀形成本病[2]。缪锡民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致肝郁脾虚、气滞、气虚、湿阻、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3]。杨继荪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饮酒过度,摄食肥甘,湿浊内停、痰浊阻滞,气机郁滞,血脉瘀阻,致气、血、痰、浊互相搏结,聚滞为积,以痰瘀交阻为主[4]。 2专方专药的研究 现在许多医家致力于专方专药的研究。黄象安以疏肝降脂汤(柴胡、白术、茯苓、白芍、当归、泽泻、胆草、虎杖、丹参、郁金、生山楂)治疗脂肪肝52例。治愈18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在症状、体征、肝功能、血脂及B超等指标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杨光升以消脂疏肝汤(柴胡15g,白芍15g,陈皮10g,枳壳10g,川芎12g,香附12g,山楂30g,半夏9g,制南星9g,制首乌12g,熟大黄9g,郁金12g,炙甘草6g)结合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脂肪

中药治疗脂肪肝

中药治疗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和多发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早期防治实属必要。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完全可以治愈,现分型如下。 肝气郁滞型 肝喜条达,运用疏肝理气,以条达肝木,健运脾胃以护土防侮,养血化瘀以顺其肝性,肝气郁滞临床表现胁肋满闷胀痛,嗳气,腹胀,善太息,烦躁易怒,口干欲饮,大便干结或正常,舌质偏红,苔厚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佐以化瘀通络,条达肝木为目的。方法:柴胡舒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物:柴胡、郁金、木香、香附、枳壳,舒肝理气;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川芎柔肝养血,配伍煨大黄、荆三棱、莪术、赤茯苓活血化瘀去湿。 湿热内蕴型 多见于肝气滞郁病程日久,正气不足,正不胜邪患者。肝脾失于调节,湿热之邪内蕴是本病主要病机,而且伴有不同程度肝络瘀阻,可见口苦咽燥,脘肋胀痛,呕恶。纳谷不香,心烦不寐,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厚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调理肝脾,清热利湿,理气通下,兼化瘀通络。方药:柴平五苓散加减。药物:柴胡、郁金、白术、香附舒肝解郁;茯苓、泽泻、猪苓、白蔻仁、神曲、麦芽、炒山楂、黄芩、栀子,健脾利湿清热;川厚朴、大腹皮、川楝子、木香、青皮、枳壳理气宽中,配赤芍、延胡索、荆三棱、莪术化瘀通络。 气滞血瘀型 病程日久瘀血阻滞肝络。表现:面色灰暗,肋下痞块,胁肋胀痛固定不移,口渴而不欲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溏薄。舌质紫暗有瘀点,苔薄黄而腻,脉弦,病久常伴有神疲乏力。 治法:扶正去邪,兼活血化瘀以通肝络,配和养血柔肝,软化肝质,条达肝木,益气健脾以补气养血。方药: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一贯煎加减。药物: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土虫、鳖甲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以助生化之源;半夏、神曲、麦芽、炒山楂、茯苓化瘀通络;柴胡、川楝子、香附、八肝脉、佛手、青皮疏肝理气;配土虫、生蒲黄化瘀生新;加大黄化瘀利湿,通便之功。全方具有疏肝理气化瘀,去邪不伤正的作用。

剪切波弹性定量诊断脂肪肝与中医辩证分型关系的探讨

剪切波弹性定量诊断脂肪肝与中医辩证分型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脂肪肝剪切波弹性测值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133例脂肪肝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将其分为轻、中、重度组,再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将该例患者分为5种证型,比较其分布特点,应用剪切波弹性技术测量各证型脂肪肝弹性硬度值,分析脂肪肝弹性硬度值与中医各证型的关系。结果脂肪肝总体以脾虚湿蕴证和痰湿蕴结证证多见。肝郁气滞证及脾虚湿蕴证以轻度脂肪肝为主,痰湿蕴结证以中度脂肪肝为主,湿热蕴伏证、痰疲互结证以重度脂肪肝为主。痰湿蕴结证组及痰瘀互结证剪切波弹性测值高于肝郁气滞证组、脾虚湿蕴证组、湿热蕴伏证。痰湿蕴结证与痰瘀互结证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超声与中医结合拓宽了超声的研究范围,为脂肪肝的中医诊断提供了新的客观化依据。 标签:脂肪肝;超声声强;中医证型;相关性 脂肪性肝呈世界性分布,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国仅次于病毒性肝炎,且呈年轻化趋势,故早期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采用中医辨证诊治脂肪肝优势明显、疗效独特,但中医诊断易受主观影响,存在许多不足,本研究旨在将超声的定量诊断与中医相结合探讨二者间的关系,使得中医诊断更加客观、准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5年5月于我院行常规超声检查的门诊及住院脂肪肝患者133例,其中男83例,女50 例,年龄21~83岁,平均(4 2.0±12.1)岁。严格按照传统脂肪肝超声诊断分度标准,将133例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其中轻度组56例,中度组54例,重度组23例。超声及血液学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并排除其他疾病。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2006版)[1] 將,辨证分为痰湿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肝郁气滞证、脾虚湿蕴证、湿热蕴伏证5个证型。 1.2仪器与方法仪器:使用Philips IU Elite超声成像系统,C5-1凸阵探头,配有ElastPQ成像软件。操作方法:嘱受检者仰卧位,右手置于头端,暴露上腹部,选择右侧腋前线第7、8和9肋间能清晰显示肝右前叶的扫查切面。ElastPQ 检测的感兴趣区置于距探头3~5 cm深的肝实质内,避开肝内可见的管道结构。并测量肝组织硬度的弹性参数,即ElastPQ值,单位为kPa。每例患者在同一部位进行6次有效检测,取其均值,保存并分析检查图像和数据。 1.3统计学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程度脂肪肝与各证型之间的关系,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程度脂肪肝中医各证型分布特点(见表1)轻度脂肪肝中以脾虚湿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辨证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辨证治疗 术语和定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肝细胞癌。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肥胖、血脂紊乱、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是其肯定的危险因素。临床诊断标准为存在肝细胞脂肪变的影像学或组织学依据,并能除外过量饮酒、药物或遗传性疾病等可导致肝脂肪变的其他病因。 中医辨证 1.辨证要点 脂肪性肝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肝癖”、“胁痛”、“积聚”等范畴。本病患者不少经由体检发现,无明显症状,应从病因病机出发进行诊治。多数医家认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禀赋不足是其主要病因。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脾胃乃伤、或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气乘脾、或久病体虚、脾胃虚弱,均可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邪日久,郁而化热,而出现湿热内蕴;禀赋不足或久病及肾,肾精亏损,气化失司,痰浊不化,痰浊内结,阻滞气机,气滞血瘀,瘀血阻络,终致痰瘀互结。本病病位在脾,涉及肝、肾诸脏,其病理基础与痰、湿、浊、瘀、热等有关,证属本虚标实,脾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 2.辨证分型 (1)肝郁脾虚证 右胁肋胀满或走窜作痛,每因烦恼郁怒诱发,腹胀便溏,腹痛欲泻,倦怠乏力,抑郁烦闷,时欲太息,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弦或弦细。 (2)湿浊内停证 右胁肋不适或胀闷,形体肥胖,周身困重,倦怠乏力,胸脘痞闷,头晕恶心,食欲不振,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3)湿热蕴结证 右胁肋胀痛,口黏或口干口苦,胸脘痞满,周身困重,食少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互结证 右胁下痞块,右胁肋刺痛,纳呆厌油,胸脘痞闷,面色晦滞,舌淡黯,边有瘀斑,苔腻,脉弦滑或涩。 中医内治法 1.汤剂 (1)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①处方来源:宋·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②药物:柴胡、白术、白芍、当归、茯苓各9g,薄荷3g,生姜、炙甘草各6g。 ③加减:肝区痛甚者,可加香附、川楝子、延胡索、旋覆花、郁金、茜草等;乏力气短者,酌加黄芪、党参、太子参;食少纳呆者,加山楂、鸡内金、炒谷麦芽;烦躁易怒者,加丹皮、栀子等。 ④煎服法:水煎服,1剂/d,150ml,2次/d。14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3个疗程。 (2)湿浊内停证 治法:祛湿化浊。 方药:胃苓汤加减。 ①处方来源: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②药物:泽泻15g,苍术、猪苓、茯苓、厚朴、白术各9g,桂枝、陈皮各6g,炙甘草3g。 ③加减:周身困重、倦怠乏力明显,加黄芪、党参、柴胡、草果、茯苓皮等;偏热者,去桂枝,加车前子、滑石、茵陈、虎杖等;胸脘痞闷重者,加瓜蒌皮、苏梗、枳实、郁金等;呕恶者,加半夏、藿香、竹茹等。 ④煎服法:水煎服,1剂/d,150ml,2次/d。14d为1个疗程,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思路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思路 病因病机 经研究表明,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而成本证;当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互结,内郁肝胆而成本证。某些胁痛(如肝火)病人,因过食肥甘厚味,过分强调休息,滋生痰浊;又因胁痛日久,肝脾肾功能虚弱,痰浊不能及时排泄,积留体内,痰阻血瘀形成本病。 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脂肪肝虽具有特定的部位,但要注意结合原发病,找出辨证要点,现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体会把其分成如下几个证型。 01 痰湿阻络型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面有油脂,喜食肥甘,胸胁隐痛,腹部胀满,困倦乏力,纳呆口黏,大便油滑,或黏腻不爽,小便浊,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祛湿泄浊。 方药:涤痰汤合胃苓汤加减。 处方: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苍朮10克,厚朴10克,泽泻10克,醋柴胡10克,萆薢10克,木香10克,明矾10克,生山楂15克,草决明10克。 主治: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 加减运用:临床上以本证型最为多见,也效验最好。若痰热明显者加胆南星,川贝母;若大便黏腻不爽加川军、白头翁、秦皮;乏力气短者加生黄芪、党参;若见肝热头晕者可加苦丁茶、栀子、龙胆草;血压升高伴头痛者加生石膏;失眠多梦加炒枣仁、首乌藤。 02 肝郁气滞型

临床表现:胸胁胀闷,抑郁不舒,或周身窜痛,倦怠乏力,腹胀纳呆,便秘,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活血。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当归10克,牛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生山楂15克。 主治:肝炎后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 加减运用:两胁刺痛加赤芍、丹参;气短乏力加生黄芪、党参;腹胀加川朴;痛经加茜草、益母草;纳呆加炒莱菔子、焦三仙。 03 肝郁脾虚型 临床表现:两胁胀痛,脘痞腹胀饭后为甚,大便塘薄,或完谷不化,纳呆口淡,或恶心呕吐,女子月经不调,气短乏力,舌质淡或暗红,舌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益气。 方药: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醋柴胡10克,郁金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砂仁6克,香附10克,党参10克,生甘草6克,生山楂15克,木瓜10克,薄荷(后下)6克。 主治:肝炎后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 加减运用:两胁胀痛明显加川楝子、赤芍;腹胀加川朴、枳壳;便溏加苍术、薏苡仁;水泻减当归加山药、莲子肉、诃子肉;头晕乏力加生黄芪;恶心呕吐加竹茹、旋覆花、代赭石。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一)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一) 【摘要】脂肪肝的三种基本治法。一、辨证施治法:目前一般认为痰、湿、瘀、积等病理产物是脂肪肝形成的条件,各种外来因素(病毒、酒精、不合理膳食等)所致的肝损伤是脂肪肝形成的基础,疏肝理气、健脾消导、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是治疗脂肪肝的基本治法。常见证型有五种。二、辨病论治法:从脾、肝、肾三脏着手,确立疏肝健脾益肾,祛湿化痰活血为论活本病大法。立法依据:1.脾主运化、脾主散精;2.脂肪肝病位在肝;3.肾主水、主气化,中医肾对机体能量代谢有调节作用。三、病证结合辨治法:在明确脂肪肝诊断以后,运用中医学整体观方法,从调控脏俯气血入手,确定辨病论治基本治法,再根据病机演变情况,结合辨证……随症化裁,常能收到满意疗效。 【关键词】脂肪肝;肝硬化;辨证论治 脂肪性肝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综合征。因此,如何正确有效的促进肝脏脂质代谢和加速肝内脂肪转运,清除过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内沉积,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环节。 脂肪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脂肪肝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的病名,根据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肝痞”、“胁痛”、“积聚”等范畴。文献中的有关描述,可以启示我们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的思路。《济生拔粹》认为:“风寒暑湿得以外袭,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食啖生冷,过饮寒浆,扰动中和,如是阴气当升不升,阳气当降不降,中焦痞塞,必成胀满”。《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古今医鉴·胁痛》:“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为痛……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又《张氏医通》:“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关幼波老中医从中医所谓“肥人多湿”,“体胖多痰”的认识出发,又根据他对湿热凝痰,痰阻血络的体会,认为此类病证,应从痰湿论治。综上所述,“痰湿”乃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而痰湿的形成,多由饮食失节,或七情内伤,或病后失调,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交结而成本病。临床治疗可选用以下三种基本治法。 1辨证施治法 目前认为,痰、湿、瘀、积等病理产物是脂肪肝形成的条件,各种外来因素(病毒、酒精、不合理膳食等)所致的肝损伤则是脂肪肝形成的基础。因此,疏肝理气,健脾消导,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是脂肪肝的基本治法。常见证型有以下五种。 1.1脾虚痰阻临床表现:倦怠乏力,脘腹痞闷,头身沉重,面部虚浮,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细或濡缓。治法方剂:健脾益气,化痰除湿。方用胃苓汤加减。 1.2肝郁气滞证临床表现:肝区胀满或胀痛,胸闷纳少,嗳气,心情不畅时诸症加重,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1.3湿热内蕴证临床表现:口腻而干,渴不欲饮,脘胀痞闷,大便干或溏黏而恶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方用温胆汤加减。 1.4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口干,消瘦,腰膝酸软,肢体麻木,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肝肾。方用一贯煎合二至丸加减。 1.5瘀血阻络证临床表现:肝区疼痛,甚或刺痛,肋下可及明显肿大的肝脏,并有触痛,舌质暗或暗紫,脉细弦。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消积。方用复元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文档资料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脂肪肝一般认为是良性病变,但目前认为其可以直接通过炎症发展为肝纤维化。因此,脂肪肝的防治日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对脂肪肝的辨证施治亦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简要阐述如下: 1病因病机 脂肪肝在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众多学者认为其当归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肥气”、“肝着”、“痰浊”、“积聚”等范畴。 中医认为,脂肪肝的病因多责之于嗜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少劳安逸,或饮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气等,而引发本病。其病位主要在肝,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而痰浊、瘀血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1-2]。古今医家对其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并未统一。多数认为是由于嗜酒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或情志失常,长期忧思郁怒,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痰浊郁结,气滞血瘀,最终形成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成。此外,机体气血虚、肝失调养及肾精亏耗、水不涵木也是常见的一种观点。其主要症状为倦怠乏力、胁痛、胁胀、脘腹痞闷、纳差、恶心呕吐、口干口

苦、腰膝酸软,舌苔腻等。 2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单健[3]认为脂肪肝以肝气郁结为多,病程迁延日久可致瘀血阻滞,故把脂肪肝辨证分为肝气郁结及瘀血内阻两型,以疏肝理气止痛和活血化瘀立法,辨治效果满意;陈小舜[4]认为脂肪肝是由于食滞肠道、生湿成痰、痰滞互结、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痰瘀滞互结,或久病体虚、精血亏损或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致肝阴不足,将脂肪肝分为痰瘀互结、肝阴不足挟瘀滞两型。裴道夫等[5]认为脂肪肝主要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阻血瘀所致,将脂肪肝分为肝郁脾虚、血瘀痰阻、肝肾阴虚三型。潘金友等[6]认为脂肪肝是由于肝胆疏泄失常、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输布精微,致瘀、痰、湿阻络而为病。将脂肪肝分为肝气郁滞、湿热内蕴、肝阴不足、气滞血瘀、阳虚浊阴五型。其中肝气郁滞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湿热内蕴型,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方用柴平汤和五苓散加减;肝阴不足型,治宜养血柔肝,方用一贯煎为主;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方为血府逐瘀汤、失笑散;阳虚浊阴型,治宜温补肝肾,常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现将临床常见的证型总结分述如下: 2.1肝郁脾虚证 主证:胁肋胀痛,心情抑郁不舒,乏力,纳呆,脘腹痞闷,

脂肪肝的中医诊治验案

脂肪肝的中医诊治验案 本医案的主治医生和作者是深圳梧桐山中医学堂的沈老师。 李某,男,40岁,2016年到深圳梧桐山中医学堂诊治。 患者痰多易咯,头晕,乏力,纳差。平素喜食肥甘醇酒,缺少运动。 西医检查:肝功能正常。血脂中甘油三酯4.25mmol/L,胆固醇3.45mmol/L。腹部B超示:脂肪肝。血压:125/80mmHg。西医诊断:脂肪肝,高脂血症。 刻诊:形体肥胖,痰多,乏力,易疲倦,纳差,口干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正常,舌体胖大质暗,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瘀阻络。 中医治法:健脾化湿,疏肝活血。 处方:白术、丹参各30克,茯苓、猪苓、泽泻、茵陈、山楂、丝瓜络各15 克,柴胡、郁金各9克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服,以1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嘱清淡饮食,适当运动。 服药后自感咯痰较前明显减少,头晕减轻,精力增加,大便好转,查舌体大,质淡,苔薄,脉弦弱。半年后,胃口佳、体力、精力充沛、二便睡眠正常,到医院各项指标正常。 方中白术健脾化湿为君,泽泻、茯苓、猪苓淡渗利湿为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泽泻能改善肝脏脂肪代谢。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安神,与白术、猪苓三药合用是针对本病脾虚生湿、痰热血瘀的病机。丹参微寒,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痛,养血安神之功效。现代药理认为丹参可以改善肝内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佐以柴胡疏肝理气解郁,气行则血行。丝瓜络通经活络,清热化痰。广郁金行气活血止痛,清肝利胆。茵陈清利肝胆之湿热。山楂消食降脂,软坚祛瘀。 脂肪肝属于中医学的“胁痛”、“积聚”、“痞满”等范畴,多病程较长,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在其病理演变过程中,多种病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或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或病后失调,脾胃虚弱,

中医名家治疗脂肪肝经验方

中医名家治疗脂肪肝经验方 脂肪肝是指由于肝脏本身及肝外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主要为三酰甘油)在肝内持久沉积所致疾病。常见原因为长期酗酒、营养不良、饥饿、肥胖、小肠改道手术、糖尿病、皮质激素、妊娠、肝炎及毒物的损伤等。本病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的病名,散见于中医“痰证”、“脂满”、“积聚”、“症瘕”、“胁痛”等病症中。 颜德馨教授曾经是脂肪肝患者。1962年,颜教授患了急性黄疸型肝炎,谷丙转氨酶高达500单位/升,在住院期间,除了服用清热解毒方剂外,还连续使用葡萄糖加胰岛素冲击疗法,结果导致身面虚浮,胁痛绵绵,痰多白沫,精神委顿,体重由65千克迅速增加到82.5千克。经过西医检查,确诊为脂肪肝,后用护肝保肝之法调养了几个月,竟然没有半点功效,症状有增无减。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颜教授见治肝无功,于是转以治脾,自拟【逐湿运脾饮】,治疗一个月,浮肿先退下去了,痰沫也渐渐消退,吃得也渐渐多了,脸色也红润了,肝功能检查基本恢复正常。颜老说,他所拟的【逐湿运脾饮】实际上就是五苓散加苍术。 其原理为:脂肪肝的根源在于土(脾)壅木(肝)萎,而脾土恶湿,水留则湿著,用苍术可燥脾胜湿,土疏则木茂。颜老服用逐湿运脾饮1个月之后,改以苍术研末,每次吞服9克,以巩固疗效,他的脂肪肝后来再也没有犯过。下面是五苓散的处方: 【出处】《伤寒论》【组成】猪苓(去皮)12克,泽泻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桂枝(去皮)8克。【用法】研为散剂,每服6~10克,每日2服;或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关幼波、陈伯咸、何炎燊三位教授对于脂肪肝的研究也颇为深入,临证治疗常药到病除,下面介绍他们的证治验方,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医药辨治脂肪肝的体会

中医药辨治脂肪肝的体会 肝脏是脂质物质的重要代谢器官,如因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致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脂肪在肝细胞内蓄积过多,贮积量超过肝重量5%以上,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时,即称为脂肪肝。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老龄化人口增加及新的检测手段不断问世,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日益增多,其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脂肪肝的病因主要为酗酒、肥胖、营养不良和糖尿病等,但文献介绍迄今仍有20%为原因不明者;其发病与脂质及脂蛋白代谢异常、氧应激、免疫反应等有关。如何发挥中医药优势,使脂肪肝得到有效的治疗,显得日益迫切。笔者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及临床观察,对本病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供同道参考。 一、中医对脂防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没有脂肪肝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和大量的中医药临床实践,可属于中医的“积证”、“积聚”、“胁痛”、“痰浊”、“肥气”、“臌胀”、“肝癖”等范畴。多数学者认为脂肪肝的病因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或饮酒无度,湿热蕴积脾胃,脾失健运,肝失疏泄,痰浊(湿)内生,气滞血瘀,最终导致气滞、痰湿、瘀血互结,积于胁下。其病位在肝脾,与肾有关。肾为先天之本,内居元阴、元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不胜其阴,则五脏争气,九窍不通”。肝之藏疏,脾之运化,无不依赖阳气之鼓动,若肾气不足,肾阳虚弱,则气化不及,加重痰湿和瘀滞,故肾为痰之根,脾为痰之源。因此其病机可概括为: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湿邪不化,痰浊内生。因此,活血化瘀、清热疏肝解郁、健脾化湿祛痰、温补脾肾可作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温补肾元以疏肝健脾,能进一步提高治疗脂肪肝的疗效。

名老中医内科名方(降脂理肝方治疗脂肪肝)

名老中医内科名方(降脂理肝方治疗脂肪肝) 一、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温肝汤”,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关幼波拟方) 黄芪30克,附片、白术、香附、杏仁、橘红各10克,党参、紫河车各12克,白芍、当归、茵陈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肝炎恢复期、消化机能未恢复者,可用“健脾舒肝汤”:党参、山药、炒苡米、陈皮、白芍各12克,当归、柴胡、郁金各10克,草蔻6克。水煎服,每日1剂。 二、治单纯性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金茵茶”,西安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刘茂甫拟方) 茵陈、金钱草等份,取适量以沸水冲泡当茶频饮。长期饮用,症状缓解后再服用2周。 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可用“金钱开郁汤”(浙江省中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魏长春拟方):金钱草30克,柴胡、枳实、白芍、郁金、乌贼骨、浙贝母各9克,炙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 三、治慢性胃炎(“健运麦谷芽汤”,福建中医学院教授赵棻拟方) 麦芽、谷芽各30克,鸡内金、山药各15克,党参10

克,甘草5克。以水浸泡1小时后煎沸5分钟即饮用,每日1剂。 慢性委琐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可用“滋胃饮”(南京中医学院原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周仲瑛拟方):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每日1剂,水煎服。 四、治感冒(“特效感冒宁”山东省中医药学校主任医师宋健民拟方) 苏叶、薄荷、藿香、防风、荆芥、苍术、黄芪各10克,双花12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2次,2次药液混合分3次温服。一般3剂即愈。 因体弱或慢性鼻炎、气管炎而感冒缠绵不愈者,可用 “健身固表汤”(河南中医学院教授赵清理拟方):黄芪、百合各20克,白术、防风各10克,桔梗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服2~3剂即可。 五.清肺八味汤治疗痰热咳嗽(浙江省名中医潘智敏主任医师在杨继荪教授总结出的有效方剂) 清肺八味汤组成:鱼腥草30g,黄芩30g,野荞麦根30g,桔梗9g,前胡9g, 浙贝母15g,杏仁9g,姜半夏12g。

中医辨证治疗酒精性脂肪肝145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酒精性脂肪肝14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5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经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1.03%。以湿热内蕴型的治疗效果最好,总有效率为96.15%,肝郁气滞型总有效率为92.11%,脾失健运型总有效率为91.67%,均明显高于痰瘀互结型,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型治疗后的肝功能、血脂指标与其他各型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辨证;临床疗效 酒精性脂肪肝是因摄入酒精所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5 % 的肝损害性疾病,是酒精性肝病的早期表现,其危害性日益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阻止肝脏损害进一步加重[1]。目前,西医对于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机、病理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辨证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45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45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区不适、腹胀、乏力、头晕、恶心及大便不调等症状,经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B 超等检查,符合中医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其中,男131例,女14例,年龄23~68岁,平均(37.3±19.2)岁;病程1~12年,平均(6.3± 2.1)年;湿热内蕴型52例,痰瘀互结型43例,肝郁气滞型38例,脾失健运型12例;且所有患者排除病毒性、药物性、营养性肝病。 1.2 方法145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经中医辨证论治及组方:①湿热内蕴型52例,涤痰汤加减:法半夏10g,制胆星10g,决明子10g,生甘草15g,泽泻20g,葛根10g,丹参10g,桃仁20g,三七10g,蒲公英10g,积实10g。②痰瘀互结型43例,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0g,泽泻10g,苍术10g,桂枝荷叶10g,山楂20g,甘草10g,决明子15g,丹参10g,桃仁10g,川芎10g)。③肝郁气滞型38例,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0g,白芍10g,积壳10g,甘草10g,香附20g,川芍10g,决明子10g,葛根10g,葛花10g,丹参30g,桃仁15g,三七10g。④脾失健运型12例,处方:党参10g,黄芪15g,茯苓10g,苍术20g,半夏10g,枳壳15g,郁金10g,丹参10g,赤芍20g,葛根15g,砂仁10g。且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药物,严格忌酒,合理膳食结构,丰富维生素,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各型组方中药水煎煮,每日早晚分2次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