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62人民版PPT课件
沙俄
苏俄
苏联
-----1917-------1922------1991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 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 义工业化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开 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 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 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 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 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 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
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
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
1922年 “苏联”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 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 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4、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 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道路
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 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 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 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 指的是什么政策?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国内外面临严峻考验: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基础知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推出了一战。
2.背景:见★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4.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余粮收集制的弊端和效果: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5.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见★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6.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34人民版PPT课件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 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Fra bibliotek1、原因
(1)十月革命后农业落后,为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 产和引导众多的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必
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由于工业化高速发展,农业不能适应工业
化发展的需要。
2、目的
评价:
①经济上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②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 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③找到了一条适应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正确途径。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时间:1922年12月
(1)苏联建立
加盟共和国:4个
11个
(2)国民经济恢复后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3)列宁逝世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 领导人,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战 背景 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时
内:反动势力不断发动叛乱,粮食等物质非常匮乏
共 内容
产 目的
主 义
性质
①摆脱粮食危机,保障军事供应,巩固政权
②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政 评价 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②战争
消极:①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
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②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积极:① 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
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 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中历史必修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时间:1921年。
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
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赫鲁晓夫改革:经济上,以农业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对工业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联系与比较: 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从新的理论方面来看,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 场理念;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 恩斯主义) 2、从新特点方面来看: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 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 施来维护发展资本主义。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概念理解: 斯大林模式: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 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知识体系: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基础 农业全盘集体化
2、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如何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知识讲解
1、苏俄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工业企业经营方式有很大不同。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出,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权 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 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所有和由国家经营 2、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人 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这两种 看法的共同缺陷中最根本的是 A、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的、表面的变化 B、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C、没有从发展的辨证角度分析问题 D、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一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 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二是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实质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 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专题六: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命题:1.就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角度命题 例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 .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 .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 .合理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 .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例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例3: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 .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二、斯大林体制:1924(上台)-1936(形成)-1991(结束)特点:①推行单一的公有制②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内容: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提出)-1928(正式)-1937 2.农业 集 体化:1927(提出)-1937(完成) (考察农业、工业二者关系) 评价: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2.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教训:1.经济的建设需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2.政策的制定需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命题:1.就历史反思角度,考察斯大林体制工农的关系2.就斯大林体制历史影响角度命题例1: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56人民版PPT课件
•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 80 %是来 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 85 %留供自家消 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 供应”问题,即增加投入市场的剩余粮食产品量, 是不可能的。
•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 2 %以下, 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 5 %,商品率达 到 47 %。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 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
• (1) 依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关于苏联农业的核 心观点,并分析其理由。 (5 分 )
• 答案: (1) 核心观点: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 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济。 (1 分 )
• 理由:小农经济分散落后,产品商品率低 且收购困难,难以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国 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粮食商品率高,便于对 农业加强管理,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4 分)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12人民版PPT课件
影响: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 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 治形势。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苏俄的 实际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 大发展。
但是,为什么新经济政策没能在苏联长 期实施下去?
假如
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能够再一次的 回归现实,他应该关注什么,解决什么问 题?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 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 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 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
流通 体制
分配 方式
计划经济,取消 商品生产和货币制 分配依据:普遍义务劳动制
追随理想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 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 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 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自主探究:
应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材料五: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 31.4公斤/年,1955年为31.8公斤/年。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16页
评价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四、本课总结
战时共产主义 (追随理想)
斯大林模式 (回归理想)
苏联的发展
苏联模式的僵化 (惨淡现实)
与历她美她第史第国一上为 二 战 胜 利 立 下 赫 赫一对次次她 拼 死 抵 抗 法 西曾实抗:老大哥!现实经的的师长和朋友,给过我们很大了现大的帮助,我们亲切的称之为:老国有马了克家这马思,克样主建是思义一立主理冷个了论义战,国社理的建会家论主立主,…了要义社…参共会和与主国义者共和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与教训一、选择题1.(2分)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紧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的确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接着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试验”。
苏联的“独特试验”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分)十月革命成功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包括①将企业收归国有②实行新的土地政策③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4.(2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斗争B.把革命志向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复原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5.(2分)2019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
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头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6.(2分)1970年,苏联闻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推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国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7.(2分)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旁边村落的农夫,许租给他们运用,而以他们全部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75人民版PPT课件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7、(1996上海24)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 斯福政策的相似点是( A ) 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 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④通过发 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是否有利于( A )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
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
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民的这些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阶级敌人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2、内容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 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最突出的“新”是什么?
2.造成材料二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克服这一状况,罗斯福
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必修2
(2)1928~1953年 ①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②措施:“斯大林模式”。 ③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 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④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 形 成 (xíngchéng) 了 比 较 齐 全 的 工 业 体 系 , 基 本 上 实 现 了 工 业 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答案】 B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第十四页,共15页。
【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的经济建设(jiànshè)——新经济 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读取表格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根据题干表格材料中时间1921年以及表格中税款数字的下 降,说明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实行粮食税以 代替过去的余粮收集制,故本题选择B项。A属于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C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属于斯大林模式时期。
第十二页,共15页。
(3)二战后 ①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②措施: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 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一些成效, 但没有(méi yǒu)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 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 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成才之路 ·历史 (lìshǐ)
人民(rénmín)版 ·必 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页,共15页。
苏联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建设的 经验与教训
专题(zhuāntí)七
第二页,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40人民版PPT课件
细节3;从“立战功”到“调枪口”
曾在“十月革命 ”中打响第一炮 的“英雄”,却 将枪口对准了苏 维埃政权 。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 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 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 品生产和货币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
小农
社会主义
三、返航重来
继续航行,意味着更 多人的死亡,甚至全军覆 没;返航重新补给,可能 会耽误一些时间,对此一 些水手也颇有不满,但却 是当前唯一有效的办法。 返航,立即返航……
“行背公口有袋的制人、”计成为划当经时济最 受欢和迎按的劳人。分在配整,个国取内消战商 争有期一品间半生,是产供由应 “和背城货口市币袋的的粮。人食约”
运进城里的。
——闻一《俄罗斯通史》
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时
企业全部国有化
共 产
主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义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
苏俄红军凯旋
二、试航失利
这是一次孤单的航行,没 有伙伴;这是一次冒险的航 行,没有前人的指引。手头 有的只是一幅多年前绘制的 地图,上面仅标注了目的地 及其基本情况的介绍。航行 不久,船上的人却发现由于 起航仓促,准备不足,船上 的物资供应竟然不够了,船 员因此出现了骚动。……
细节二;背口袋的人
+
国国• 1家各马的9定地1克理9量的年思想分集2月配 市对预开粮买社设始食卖会每,被: 人查主6每月禁义天,,全由 市场被在取缔生。产城力市居高民度不发得 不来悄,达于悄是的去“资农背村本口用袋主口”义袋活背基动粮盛础回行上 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实
分配
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 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24人民版PPT课件
斯大林模式:功不可没
✓使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经济体制,为 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严重挫伤了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 经济的持续发展;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 体的历史根源。
斯大林模式一无是处吗?
斯大林模式
23%
1937年
工业总产值
77% 农业总产值
《全球通史》:五年计 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 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 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 它是发展中的事 业 ……有些国家(指 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开 始了持续不一的计划, 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 危机。
➢政府作用不同: 西方主要通过政策,鼓励民营 企业开展工业革命; 苏联完全由政府直接投资与 管理,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资金来源不同: 西方主要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 税收等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苏联主要通过行 政手段让农业和轻工业提供工业化资金。
想一想,为什么?
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 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 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态……别的 办法是没有的。 ——斯大林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原因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优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迫切需 要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 量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 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 少了33%,羊减少了26%。
农业集体化的评价
◇为工业化提供了原 料和资金,保证了工 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 积极性,造成农业的 长期落后,最终也影 响了工业的发展。Fra bibliotek请思考
高一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精编版
高一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一节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考试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一、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措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将一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遗留任务,退出一战。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国外资本主义列强派遣军队进犯苏维埃俄国。
(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势,急需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政权。
)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1919年,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
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交给国家。
影响:(积极)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消极)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受到严重的损害。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1918年,颁布法令,将所有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收归国有。
③取消自由贸易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通过消费合作社进行分配。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凡是16~50岁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
3、结果: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敌人。
到1920年,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
4、目的:巩固政权三、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剩下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
影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巩固了工农联盟。
②在工业方面:解除了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
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高二会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2、理解“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及评价
1、表现: ①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③农业:农业集体化。
2、评价: A.成就: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 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要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 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③为后来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 农业(垦荒、收购)
2、识记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 注重发展重工业。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时间:1921年 3、内容: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一些中小企业允许 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 和发展资本主义,以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6、作用: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 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权; 探索了一条适合国情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方向
考点解读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次
考试内容
第20课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从“战时共产 内容和影响 主义”到“斯
大林模式 ②“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 及历史功过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运用
√
√
第21课 ③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13人民版PPT课件
•
——摘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注意:结合课本136页表格数据,苏联工业化的成就。
1913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2 1
电力 煤 钢
15 10
6
6
5
5
7
43 2
4
34 3
5
43 3
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
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
斯大林模式
一、工业化之路
• 1、开始标志:1925年联共(布)______正式提出___________。 • 2、背景:(1)1924年列宁逝世,________上台执政。 • (2)内忧:新经济体制下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外国输入机器的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 结合材料回答美国记者态度转变的原因?
___________。 • (3)外患: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仍处于___________包围中。 • 3、方针:优先发展______,追求______,依靠___________。 • 4、结果:______年完成一五计划:农业国变成工业国;______年完成
二五计划:工业产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石油(万吨) 1160 1900 2200 2140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单元整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10:58:4510:58:4510:58Friday, September 10,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9.1021.9.1010:58:4510:58:45September 10, 2021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6-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0日星期五上午10时58分45秒10:58:4521.9.10
•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上午10时58分21.9.1010:58September 10, 2021
-3-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综合归纳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在保持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 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 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的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弊端,最 终失败。
4.戈尔巴乔夫时期: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 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 政命令,但是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其改革最终也以失 败而告终。
家庭承包责任制
经济 体制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 制
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必修2)
第7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清单]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误!知识图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2.新经济政策错误!史论共识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易混易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新经济政策则首先将着眼点放在了发展生产力上,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整体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斯大林体制错误!归纳总结关于斯大林模式(1)形成: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宪法的制定.(2)特征: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
(3)经验教训: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为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史论共识斯大林体制的最大问题在于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完全排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利于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不能全盘否定,它在苏联建国初期适应了生产力水平,并被西方国家借鉴,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错误!2.勃列日涅夫改革错误!3.戈尔巴乔夫改革错误!易混易错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知识图解三次改革的侧重点基准考点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主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课件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 (1)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
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直接: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2.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结论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 积极作用,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 唯一模式。
经验教训
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 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列宁
斯大林
(3)农业方面: 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 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
诺夫斯基大叔的生活自白
轰轰烈烈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了, 斯大林同志告诉我们这一切的生产都是 为了保证重工业的发展。我们的农庄很 快用上了拖拉机,第聂伯河水电站也修 建好了。可是,我们生产的东西总是不 够吃。唉~
你怎么看待“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17-1924年 1924-1953年 1953-1964年 1964-1975年1985-1991年
学习探究:
材料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
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选自岳麓版教材P64
(2)弊端:
①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3)结论: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命题:1.就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角度命题 例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 .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 .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 .合理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 .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例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例3: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 .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二、斯大林体制:1924(上台)-1936(形成)-1991(结束)
特点:①推行单一的公有制②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内容: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提出)-1928(正式)-1937 2.农业 集 体化:1927(提出)-1937(完成) (考察农业、工业二者关系) 评价: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
2.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教训:1.经济的建设需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
2.政策的制定需结合国情、与时俱进
命题:1.就历史反思角度,考察斯大林体制工农的关系2.就斯大林体制历史影响角度命题例1: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例2: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例3:1936年《东方杂志》发表评论:“我们今日的建设,应当具有适合战争的性质……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在强有力的指挥之下,在齐整的步骤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这说明当时()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B.苏联经济思想影响了中国
C.中国深受经济大萧条影响 D.国民党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命题:1.就历史演变历程考察苏联经济建设、发展具体过程
例1: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例2: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专题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时间:1944.7(协议)——1945(形成)——1973(瓦解)
组织: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短期贷款,稳定汇率
②世界银行(WBK)——提供长期贷款,技术援助,初期为欧洲复兴,后期针
对世界各成员国
评价:(1)性质: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2)作用:①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
②促进了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顺应了全球化发展趋势
③加强了美国在世界金融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战后世界贸易体系
时间:1947(形成)——1994(改为WTO)——2001(中国加入)
组织:关贸总协定(GATT)——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为宗旨
评价:(1)性质: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2)作用:①稳定了世界贸易秩序,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
②促进了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顺应了全球化发展趋势
③加强了美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三大经济组织的出现,标志着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命题:1.就战后经济体系维系机构角度命题 2.就体系实质、特点角度命题
例1:北京时间2009年10月3日凌晨,国际奥委会第121次全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进行,通过三轮投票,最终巴西获得了2016年第3l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
如果巴西为筹建奥运需要长期贷款应该向下列哪个机构申请()
A.国际奥委会 B.世界贸易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例2:美英于1945年签订的《财政协定》规定,美向英提供37.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援助,但前提条件是英国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并取消英镑的外汇管制,而且贷款必须以购买美国货物的形式使用。
由此可知,美国的援助
A.体现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精神 B.是马歇尔激化的重要体现
C.意在巩固美英战时同盟关系
D.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转型
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评价:(1)积极:①密切了区域间各国经济文化的联系;
②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增强了世界各地多极化趋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消极:区域集团化具有一定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命题:1.就不同区域组织内涵角度命题; 2.运用时事热点,就英国脱欧角度命题 例1:下图是载于墨西哥《观察家日报》的一幅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A .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危害性 B .抨击美国经济技术的垄断性 C .呼吁世界贸易体系的公正性 D .质疑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平性
例2:美国前贸易代表席尔斯在2014年首期的《外交事务》中表示:过去20年间……加拿大和墨西哥向美国每出口1美元的商品中,分别含有加拿大的25分和墨西哥的40分产值。
相比之下中国和日本向美国出口的商品分别仅有4分和2分的产值。
材料意在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A .加强了北美区域经济的优势
B .有利于弥补三国经济的不足
C .使加拿大、墨西哥受益明显
D .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冲击
例3:漫画是传播历史信息的重要形式。
下图是一幅时政漫画(飞机上的英文标志是EU ),漫画信息表明
A .亚太经合组织从此分崩离析
B .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新挑战
C .英国经济的发展获得重大机遇
D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被遏制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0C90S 全球化趋势加快
原因:①政治:两极瓦解扫清障碍; ②生产力:信息技术、生产力发展; ③组织:跨国公司等的有力推动 ④生产关系:多数国家采取市场经济体制 组织:WTO :1947—1994—2001 1、中国加入WTO 的原因及作用
—— 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促进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