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年全国GDP增速为6.9%,政府努力推进改革以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出口向消费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要求企业转变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创新能力。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可以吸收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帮助缓解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要求高校定向培养符合要求的学生;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帮助实现根据自身制定的长期发展目标。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成为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标签:校企合作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及意义
校企合作教育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的实质是企业与职业教育相互依存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发展模式。在世界发达国家,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已经非常普遍,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均打破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块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所需能力,保证了学生在离开了学校能尽快融入工作环境。[1]
加强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将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企业提供储备人才,保障企业未来发展,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2]
二、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理念认识不足[3]
目前国内形势,企业及学校均存在对校企合作的共赢化模式认识不足的现状。对学校来说,学校在教学上常常存在“固定模式”的观念,对于校企合作往往不够积极主动,要么强调客观、原地踏步;要么被动跟风,搞花架子,反映在行动上,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坐等企业上门”,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对技能人才严重依靠的炼油企业,如何降本增效,实现效益最大化,企业希望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利润。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娴熟,可以尽快上岗的人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运用到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所以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常常处于消极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者功利性的投资。
2.众多合作模式存在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实际上是模仿实践教学的一种样式,也是实践教育的延生,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4]:
2.1校企合作股份模式
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以股份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企业向高职院校注资并直接参与学校办学,直接享受学校的科研成果和人力资源。这种模式主要是校企双方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合作,双方的合作仍停留在项目的支持、学校基地的援建、员工的培训等方面。合作层次较浅,未能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2.2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自行投资办学,对学校拥有管理权,独享学校的成果。由于我国校企合作的起步时间较晚,这种模式下,企业对缺少实践经验的合作制度的信任度不高。因此,导致社会企业的参与度较低,并且不积极。
2.3学校主导模式
学校自行投资兴办企业,以学校为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和技术支持。虽然现阶段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发展较好,但是至今为止,仍然没有有效的、专门的制度给予规范和支持。使得校企合作机制缺乏完善的统筹机制以及合理布局。
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是一项比较繁杂的办学系统,因为它要求的是双方都能够互利共赢,共同得到发展,这就需要校企双方能够加强深入的沟通与合作。受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少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举办企业家报告会,送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等浅层次合作。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互动,离互动介入,相互交融,深度合作,形成院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还有很大差距。学校运行机制和企业运行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制约了校企之间深入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转变[5]。
虽然校企合作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在“十三五”规划鼓励创新的背景下,创新校企发展模式,深入发展校企合作,完全可以达到企业和高职院校双赢的效果。
三、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6]
产学研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技术合作是产学研的核心。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也有把知识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动力。因此校企合作的途径在于产学研一体,要求教师真正能走向企业的工
作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企业的技术需求,能实现技术的改良和升级,带动校企合作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比较大的企业,应当依托当地区域经济、人力资源情况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来设置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体系”。积极与有意向的职业学院沟通,在学校保留其内容连续性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教学计划,改变其课程课时安排的局限性,根据自身需求,对定点培养的学生,灵活调整教学安排和形式。
2.理清校企合作双方的权责[7]
企业和学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具有不同的利益驱动。因此,理清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和高职院校各自的权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加深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首先,通过建立校企双方协调管理机构来处理校企合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其次,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学校全额投资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学校控股企业参股或者企业控股学校参股的形式。最后,校企合作需要市场化的运作,遵循市场规律,校企合作的发展才能更加健康稳定。3. 深入合作
企业对学校有科研及人才培养的需求,一方面企业依靠学校的科研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改进创新生产、管理模式,开发新的产品;另外一方面企业依靠学校多年来累积的对自身行业,比如炼油行业生产技术的专业水平,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加热,同企业还可以依托学校对招聘的大学生进行军训及消防培训。学校根据企业和区域经济的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建设学科,设置专业,成为地方的人才培训中心,从而与企业在合作培养人才上达成共识。学校和企业加强互动,深入合作,才能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中海油(泰州)时候有限公司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合作,泰州石化选取优秀学生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中海油泰州石化班,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中海油泰州的实际需求定向培养学生,暑假老师进行着重补课,学生大三进入中海油泰州实习,了解实际的生成过程。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也会帮助中海油泰州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军训。中海油泰州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互相利用对方已有的资源,深入合作,真正的达到了互利共赢。
4.健全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8]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规定企业和学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凭借企业或者学校的热情,更不能凭借上级组织的行政指令和安排来进行;建立合理的投资渠道,加强管理,用法律的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保证企业投资渠道的畅通和巩固;完善高职校企合作的就业保障制度,确保高职校企合作的教育质量以及其广泛的职业和社会意义;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制度,防止校企合作过程中腐败的滋生,切实确保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利益。
加强校企合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选择有效合理的模式方法加强合作工作的效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有效功能,给学校和企业带来积极的效益。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式从而保障校企合作工作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