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苏科版红塔中学

合集下载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7.1 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分子间距离与分子力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子间距离与分子力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理解,分子间距离与分子力的关系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分子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香味扩散,引出分子动理论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3. 演示:用分子模型演示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间距离与分子力的关系。

5. 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分子间距离与分子力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为什么香味会扩散?(2) 为什么固体难以被压缩?答案:(1) 香味扩散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2) 固体难以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阻止了分子的靠近。

2. 题目:分子间距离与分子力的关系是什么?答案:分子间距离与分子力呈倒数关系,当分子间距离变小时,分子力增大;当分子间距离变大时,分子力减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模型演示,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但在讨论分子间距离与分子力的关系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 走进分子世界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分子间的主要作用力是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分子间的主要作用力是引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能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理解,以及如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思考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讲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的基本性质:讲解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讲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分子间的主要作用力是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分子间的主要作用力是引力。

5. 例题讲解: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酒精容易挥发。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固体难以被压缩。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能力。

2. 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以及如何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如香气四溢的饭菜,引发学生对分子的兴趣,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a. 讲解分子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能力。

b. 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c.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让学生学会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扩散等,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2. 分子的基本性质3.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个现象。

2. 答案:a. 蒸发是液体分子从液面逃逸到气体的过程;扩散是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b. 答案开放,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走进分子世界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讨论,激发他们对分子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能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讨论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冰雪融化、酒精挥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讲解:讲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的形成、分子间的吸引力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子理论,讨论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物体具有不同的气味、为什么水沸腾时会产生蒸汽等。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分子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深入了解分子世界的奥秘。

可以组织参观实验室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分子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
教学策略:通过动画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三、设计思路
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练习的资源,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亦步亦趋的完成课题。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课件就有了用武之地。

本节的所有课件已经发布到苏科版物理支持网站。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炭笔、报纸条、显微镜,高锰酸钾颗粒(放在烧杯中,配有药钥匙)、烧杯(内有适量的水),酒精、水(放在烧杯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注射器(配有针头)
2.教师器材:烧杯(内有水)、滴管,划有彩色笔迹的纸,手帕、香水。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五、教学设计文件大小: 32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主要介绍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定义、分子的组成、分子的运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能够描述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间的作用力。

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气四溢、蒸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同时,教师展示分子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结构。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分子理论的应用。

例如,解释为什么香水浓度越高,香气越浓郁;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等。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如:为什么冬天室内空气中会有水珠?为什么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

5.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分子理论解释的现象。

6. 板书设计: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7. 作业设计:1. 请用分子理论解释为什么香水浓度越高,香气越浓郁;2. 请用分子理论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3. 请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可以用分子理论解释的现象。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分子世界。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分子理论,探索更多现象背后的原因。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实践活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分子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子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质量和体积。

2. 解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0分钟)1. 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碰撞。

2. 解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情况,如蒸发速度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与分子动理论的关系。

五、分子动理论的应用(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物体会在手中发热等。

2.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解答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问题。

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一、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一、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

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过程和方法: 4、根据材料,从活动中选出物质的结构模型,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5、了解体会多媒体模拟物理现象的方法;6、通过观察、实验体会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7、通过参与探究分子世界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三、教学难点:能运用分子运动论解释身边的分子现象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六、板书设计一、走进分子世界教学反思:《走进分子世界》这一节是《从粒子到宇宙》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

由于肉眼对微观世界看不见,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

在微观模型的选择上根据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做出答案。

第一个是我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线再用放大镜放大,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够看的分子动理论1、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清楚。

第二个是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还有第三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能较明显地观察到体积的减小。

这几点,同学们边观察边分析,然后很自然就选择出模型3,这些对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

所以同学们一旦对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后来的分子动理论就能较容易接受了。

后面的关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其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和分子的作用力的实验现象都是很明显,联系知识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举例,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感觉时间比较紧张,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还可以下节课再进行拓展。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苏科版八下)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苏科版八下)
模型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 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去。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合理的模型,对上述和现象2和3进行解释。
(讨论2分钟后回答)
教师:如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可以问其他学生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于其他的模型也应进行鼓励,但应给学生指明模型2是最合理的。
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
教师: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教师: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教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教师:科学家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发现,物质的确可以分成十分细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就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
教师:介绍分子的大小。
教师:介绍分子直径数量级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可总结如下结论。
学生:上讲台进行观察后说出课本上填充结论,并进行填写。
学生1:选择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高锰酸钾在水中溶化成十分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水充分的混合后使水的颜色变红。
学生2:选择模型2,由于颗粒之间有空隙,所以水的微粒和酒精的颗粒互相进入了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混合以后的总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之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_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_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分子的扩散:分子通过扩散现象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

3.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运动规律,明白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让学生通过扩散现象,理解分子的扩散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香味四溢的饭菜,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力斥力3. 分子的运动规律无规则运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题目:请描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答案: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实例和模型进行讲解。

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的运动轨迹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一、分子间引力的解释分子间引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并能描述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2.掌握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3.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重点1.描述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2.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概念;2.学生掌握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与物质和分子有关的实物和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模型等;2.教师准备好板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实物,如水、空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中有什么?2. 探究分子(15分钟)教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探究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

教师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分子,并让学生估算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

3. 实验探究分子(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酒精分子的扩散现象。

具体步骤如下: 1.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一些酒精; 2. 在容器的另一侧放置一片纸巾,并滴上几滴食用香精; 3. 观察并记录纸巾上的现象。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酒精分子的扩散规律。

4.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以及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的相关知识点。

六、课堂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观察分子模型和相关实验器材,并与实验室老师进行交流,深化学生对分子世界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习题;2.搜集更多有关分子世界的资料。

以上是教学设计的大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详细内容的文档,请提供更详细的要求。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性质。

2. 让学生观察分子运动的现象,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味四溢的饭菜,湿漉漉的地面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分子基本概念的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分子模型,向学生讲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

3. 分子运动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观察一些实验现象,如热水的温度升高,颜色的变化等,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现象。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讲解: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实际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7. 板书设计: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8. 作业设计:(1)请简述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试着用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做课后练习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分子的基本概念,性质,运动现象以及相互作用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更多的日常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教学设计完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讲解。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我的教学案:我设计的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是什么,分子有哪些特性。

同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同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教学重点是分子的概念,分子的特性,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具和学具。

一、情景引入:我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分子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的特性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同时,我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实际应用。

三、实验观察:我引导学生观察分子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的结构。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四、课堂练习:我设计一些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分子的概念、特性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同时,我关注学生在实验观察和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理解分子的概念,了解分子的特性,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一、分子的概念和特性:分子的概念和特性是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础,也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我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模型,让学生深刻理解分子的基本特性,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主要涵盖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3. 学习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通过实例理解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能用分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这些特征分析问题。

3. 认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解释一些化学变化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性质,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黑板板书,详细讲解分子的定义、性质和基本特征。

同时,通过实例解释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分子相关的例题,如解释气体膨胀、溶解现象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观点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师通过讲解和实例,阐述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分子的基本特征;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2. 请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些现象。

3. 请解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分子的本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我尽量将抽象的分子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举例和实验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作用。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仍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个环节加强引导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难点。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采用了理论介绍、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有助于他们掌握知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案例分析时过于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具有体积和质量,能够解释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它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决定了物质的宏观特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过程,了解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动画演示和实际物质性质变化来帮助大家理解。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阐述分子间存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这些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分子概念,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打下基础。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教案:7.1 走进分子世界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主要介绍分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定义,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分子运动的观察。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作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分子模型,实物演示道具。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的作用力。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解释分子间的作用力。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形式,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实际例题,解释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如水的三态变化。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答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世界分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间的作用力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描述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完成练习题:计算100克水在0℃时所包含的分子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分子间作用力的应用,如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变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是“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分子运动的观察”。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和深入的课堂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们来看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分子模型1、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再用被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描述你所看到的现象?3、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到一半的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并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标记。

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台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混台前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

小结: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l: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你选择(二)、阅读课本p25,完成下列填空。

1、通过可看到微小的细胞。

2、通过放大率达1500万倍的获得了碳化硅分子的结构图。

3、科学研究还发现,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4、常见的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间有。

(三)分子的运动1、看P25图7-4、7-5、7-6.观察图上现象,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幺结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2、结论:分子处在中。

3、的现象,叫做扩散。

五、【达标巩固】:1、我们在实验室用酒精进行实验时,整个实验室很快就闻到了刺鼻的酒精气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2、下列运动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香水打开后,过一会儿屋内闻到香昧。

B、无数雨滴从空中落下。

C、扫地时看到空中飞舞着尘埃D、铁块在潮湿的空气中过了一段时间后会生锈3、如图所示,上瓶内装有空气,下瓶内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上下两瓶间的玻璃板取走,上瓶颜色逐渐变红,说明()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B.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有作用力D.分子有一定的质量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的是A.荣县旭水大曲的瓶盖一开,酒香四溢B.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会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初中物理苏科版 八年级下册: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2

初中物理苏科版 八年级下册: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2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这一章展示了一个由微观到宏观的精彩物质世界,而本节也是初中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

本节在呈现分子动理论的有关内容时,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活动具有探究性,活动所得结果又具有说服力。

【学情分析】1.学生在经历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后,对宏观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未设计微观世界的学习,所以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好奇心;2.学生在物理世界的宏观领域当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和物理模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为对微观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初中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观察现象——实验探究——逻辑推断——理论升华”这一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间有空隙。

(3)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讨论并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讨论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模型和分子动理论难点:带领学生经历和探究微观世界的过程以及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香水、试管、酒精、烧杯、红墨水、水、铅块、钩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现在老师的手上有一张纸,我怎么样将它一分为二学生:撕(齐答)教师:将纸撕开后再提问:现在再想将它分开怎么办?学生:再撕教师: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将这张纸无限地分下去,我们得到的还是纸吗?学生:不是(齐答)教师:那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一起走进分子的世界二、明确学习目标教师:请大家一起齐读今天的学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学生:课前以预习的方式按导学案的指导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问题1.常见的放大工具有哪些?问题2.什么叫做分子?问题3.什么是扩散运动?四、合作学习教师:完成四个演示实验1.香水实验老师将香水喷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请闻到香水味道的学生举手示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太仓市浮桥中学物理备课详案电子版初二物理范晖授课日期:2013年3月9日星期四天气阴课题:课型:新授课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一、导入2分钟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25页,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章的学习,首先看下导语,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教室里的课桌、讲台、黑板、门窗,我们用的课本、文具等等无一不是这样,那么物质世界的两极是指什么呢?师:大到什么程度?师:小到什么程度呢?师: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微观的世界。

生:极大和极小生:浩瀚的宇宙生:微小的粒子对语言不够准确的回答,请其他同学纠正,或教师引导。

猜想的探么现象?上既不要拿起,也不要晃动。

高锰酸续体。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生:整杯水都紫色。

1不成立,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

选2。

三、介绍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分钟师: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这些微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用喷水壶把水分成一滴一滴的,一滴水能否再分?能分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分?分到什么时就不再是水了?师: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可分的,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

上述三例只是其中的一些。

他们还发现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

比如水,分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保持水的性质了。

科学家们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

微镜收集师:假如能看到,这个模型将更有说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

生:利用放大设备我们是利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有关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下面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文中介绍的内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学生阅读。

子间距离为液体中分子间距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2、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模型后,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愿望,并能发现一些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利导借助课件和实物,这样学生就较容易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
2、初步了解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知道分子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4、了解纳米技术的初步内容。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设想
重点:了解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教法:引导探究式
教学准备
炭笔 白纸 香水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引入
第六章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属性,同学们知道了物质的有关属性,那么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的课就来开始研究。
(2)、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3)、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学生自读: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第26页)
教师讲解: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表格形式)
固体
液体
气体
分子间距
最小
较小
最大
分子间作用力
最大
较大
最小
分子运动
在某点附近振动
在某一范围内运动
除碰撞外作匀速直线运动
你的猜想:
学生活动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活动:分子间有引力
现象:两个铅块会粘在一起,而且挂一重物也不分开。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实分子间有吸引力?
疑问:分子间有空隙,且分子间有引力,那么物体应该很容易被压缩?(事实上不是)
结论: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教师总结:(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
一定的形状



一定的体积



学生自读:生活 物理 社会(第27页)
教师介绍:纳米技术与材料
三 学生小结新课内容:
四学生练习:
五作业布置
午间作业:学习指导用书
家庭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7.1走进分子世界
一.分子
1.定义: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特点: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教师:科学家采用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让我们 借用科学家的这种方法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选择一种模型。
活动1:观察炭笔。
观察到的现象: 笔迹是由许多不连续的炭粒组成。
活动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观察到的现象: 高锰酸钾颗粒进入水中,水变红。
活动3:水和酒精的混合。
观察到的现象: V<V水+V酒精。
教师提问:从刚才的几个有趣现象中,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解释刚才的有趣现象?
学生回答:模型2。
(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教师给出分子定义和特点:
1.定义: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特点: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结论: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教师小结:一.分子1.定义: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特点: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二.分子模型1.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教师提问:既然分子间有间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散沙一盘?
教师介绍最古老的显微镜,实验室光学显微镜(精确到10微米),扫描隧道显微镜(精确到0.1微米)
3.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
学生活动二:分子模型。
提问:分子是否会运动?
猜想:
活动:收集分子运动的证据
1.将蓝墨水滴在水中
现象:一会儿杯内的水变蓝了。
结论:液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铅片和金片若干年后,相互渗透。)
二.分子模型
1.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教后感:
学生:观看两幅图片:浩瀚的宇宙星空。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教师:简单介绍银河系系统。
教师提问:(1)宇宙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什么构成呢?
(2)物质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
教师:多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物质结构的问题。从外表看来,各种形态的物质似乎都是连续的,人们凭肉眼无法看到它们内部的微小结构,这给人们探究物质结构带来了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