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翻译十大易错考点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一、词汇错误:1. 字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字义理解错误,翻译时使用了错误的词语。

2. 释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释义理解错误,导致翻译的意思有所偏差。

3. 用词不准确:使用了与文言文表达风格不符的现代汉语词汇。

二、语法错误:1. 词序错误:将文言文的定语、状语或宾语等放置位置不当。

2. 语序错误:将汉语的语序直接应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导致句子结构混乱。

3. 虚实不当:对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不当,导致句子不通顺。

4. 语法漏洞:在翻译过程中遗漏了文言文中的语法要点,导致句子结构错乱。

5. 时态语态错误:将文言文中的时态和语态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

三、意思翻译错误:1. 歧义翻译:对文言文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的翻译。

2. 省略加减:翻译时忽略了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导致翻译结果不完整。

3. 多余增添:翻译时增添了文言文中并未表达的内容,导致意思不准确。

四、韵律韵脚错误:1. 韵律错误: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文言文的韵律特点,导致节奏不协调。

2. 韵脚错误:翻译时未能恰当地体现文言文的押韵特点。

五、文化背景错误:1. 文化隔阂:由于对文言文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等了解不深,导致翻译时产生误解。

2. 时代用语错误: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与文言文时代背景不符的用词。

六、语气情感错误:1. 语气错误:在翻译过程中未能恰当地表达文言文的语气特点,导致翻译的语气不准确。

2. 情感错误:未能准确体现文言文的情感表达,导致翻译的情感不符合原文。

以上是____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种常见失误ppt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种常见失误ppt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师》)
(《烛之武退秦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 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 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 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 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 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 代汉语对译。
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 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 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 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 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 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 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邺》)
(《西门豹治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按时复习, 也是很高兴得事” 9、应当译出的短语意思却遗漏了。 句中“不亦……乎”要译出来。
(《论语·学而》)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 没有找到。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本句翻译时未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 边。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 团结。
(《赤壁之战》)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要在数 词“两”的后边加上量词“个”,语 气才显得流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而》)

文言文翻译常易错

文言文翻译常易错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然后世学者,欲通古人之意,往往于翻译之际,易犯错误。

今试举数例,以明其故。

一、字义误解文言文之字,多有双关、多义之特点,若不细究,易致误解。

例如: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走路,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误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按:原文“三人行”指三人一起行走,而非三个人。

故译文“三人一起走”为误译。

二、词性误用文言文中,词性变化多端,若不熟悉,易致误用。

例如:原文:“夫战,勇气也。

”译文:“战斗,是勇气。

”误译:“战斗,就是勇气。

”按:原文“夫战,勇气也”中,“夫”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战”为名词,指战斗;“勇气”为名词,指勇气。

译文“战斗,就是勇气”将“战”与“勇气”混淆,误将名词当作动词使用。

三、句式误解文言文句式复杂,若不熟悉,易致误解。

例如:原文:“吾友王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译文:“我的朋友王生,才华横溢,学问丰富。

”误译:“我的朋友王生,才华高八斗,学问富五车。

”按:原文“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并列句,意为才华高且学问丰富。

译文“才华高八斗,学问富五车”将并列句误译为递进句,改变了原意。

四、断句错误文言文断句,需根据文意和语法规则进行。

若断句错误,易致误解。

例如: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误译:“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须臾之所学。

”按: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而”为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须臾之所学”将两个句子断开,导致误解。

五、语法错误文言文语法与今文有所不同,若不熟悉,易致语法错误。

例如:原文:“吾友王生,年方弱冠。

”译文:“我的朋友王生,年纪刚过二十。

”误译:“我的朋友王生,年纪刚刚二十。

”按:原文“年方弱冠”中,“方”为副词,表示刚刚;“弱冠”指二十岁。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中语文高考翻译易错文言实词汇总(错误+正确+译文)(共45组)

高中语文高考翻译易错文言实词汇总(错误+正确+译文)(共45组)

高考语文易错文言实词汇总1.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误]命令[正]美好[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2.民不胜掠.,自诬服。

[误]掠夺[正]拷打[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伏罪了。

3.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误]停止[正]通“疲”,疲乏[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4.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误]亲人[正]父母[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5.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误]形势[正]表现[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

6.阶疾病,帝自临省.。

[误]察看[正]探视、问候[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7.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误]赞美[正]辅佐[译文]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

8.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误]厌恶[正]满足[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

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

9.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

[误]邀请[正]半路拦截[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10.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误]改变[正]轻视[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11.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

[误]担忧[正]父母的丧事[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12.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

[误]清闲[正]通“娴”,熟习[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13.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误]停止[正]繁殖、生长[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

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

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吕氏春秋》)【阿】偏袒【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

(《北史·宋隐》)【伐】夸耀【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义田记》)【富】众多【译文】繁多的音乐和女色,众多的妻室子女,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后汉书·列传二十九·赵咨传》)【干】冒犯、冲犯【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5.致知在格物。

(《大学》)【格】推究【译文】推及知识(真正明白)在于(深入)推究事理。

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史记·大宛列传》)【更】经过【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三国志·魏书十一》)【购】重赏征求【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北史》)【规】谋划【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宋史·黄庭坚传》)【过】造访、探望【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1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醒心亭记》)【憾】怨恨【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高考文言文常见官职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说中你了吗?

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说中你了吗?

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说中你了吗?作者:来源:《学生导报·高中版》2017年第12期文言文翻译,无疑是让很多高中生头疼的一个问题,下面总结了历年来高中生最容易犯的文言文翻译的十大错误,希望各位同学多加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错误1:混淆古今译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错误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错误3: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错误4: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1)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1)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及官职常用词

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及官职常用词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最常见的失分点近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句子越来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评卷时又是按点采分,扣完为止,很多同学自我感觉做得不错,但是实际上丢分不少。

有这样一道题: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人有欲试其技者,令袒臂横肱于门口石道中,取牛车数十轮,绝肱上过,无纤痕,不论伤也。

答案:有个想要测试他武艺的人(定后,1点),让他(省“之”,1点)裸露胳膊,横着上臂,仰卧在门口铺着石子的街道上(1点),让人赶着十几辆牛车(定后,1点),从他胳膊上横轧过去(1点),结果却没有留下一点细小的痕迹,更不用说(“不论”,1点)伤口了。

评分说明:7点中写对任6点得6分,错1点扣1分,2个“定后”作为1点。

大家来看看,你是不是答了很多,但都不在“点”上?失分点一用语不规范原文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北齐书•孟业传》)误译我掌管江湖,你掌管朝廷,齐心协力,差不多成了!正译我在朝廷外,您在朝廷内,(我们)同心协力,有希望取得成功啊!分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重点词语误译,“庶”,表希望。

《陈情表》里有“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就是这个意思。

②语言随意,对“外”、“内”两个字,把握不准,且翻译时,不考虑人物身份,随意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严格遵守“直译”的原则,不随意引申、夸张。

“直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失分点二感情色彩原文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 “潜心玩味”之义。

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逐词翻译,不要遗漏。
掌握固定结构(复音虚词)的用法。
以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
注意古今异义词,防止以今释古。
01
02
04
03
注意二
失误三:该拆不拆,古今混淆
例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 地方。 例7.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翻译: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 张。
交阯
万仞。
注意一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根据语境,判断哪些是上述“专用名词”,直接将这些词保留在译文中。
失误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例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是淡泊名利,无以显示自己的志向; 不是心境宁静,无以达到远大的目标。 例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翻译: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例5.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翻译: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另外找好的 女子。
用和道义,彰显在朋友间。
例17.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翻译:喝酒,在这个亭子里作乐。
例18.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翻译:(你)想要的已得到了,又为什么请求
呢?
失误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注意七
1、文言变式句(倒装句),如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状语)后置等,翻译时需“顺装”过来。 2、译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3、熟悉倒装句的规律,做出准确判断。如: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02
下列词语在翻译时要舍弃:句首发语词,“取独”、倒装标志、不足音节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表陈述的语气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文言文翻译题易错点

文言文翻译题易错点

一、字面意思翻译有些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只注重字面意思,忽略了上下文语境,导致翻译不准确。

例如:原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误译:“燕子麻雀怎么知道大雁的志向呢?”正确翻译:“燕雀怎么能够知道鸿鹄的志向呢?”二、断句不当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基础,断句不当会导致翻译不准确。

例如:原文:“子路率师而进,师败绩,子路死之。

”误译:“子路率领军队前进,军队失败了,子路也死了。

”正确翻译:“子路率领军队前进,军队失败了;子路也死了。

”三、省略不当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多,学生在翻译时往往忽略省略部分,导致翻译不完整。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正确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其中的‘之’为省略,表示‘的’。

)四、词类活用翻译不准确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学生在翻译时往往难以把握。

例如: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误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我当老师的人。

’”正确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师’在此处为意动用法,表示以……为师。

)五、一词多义翻译不当一词多义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学生在翻译时往往难以判断。

例如:原文:“此所谓彼竭我盈也。

”误译:“这就是所说的彼竭我盈。

”正确翻译:“这就是所说的对方用尽了而我还有余力。

”六、翻译不准确导致语义误解有些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由于翻译不准确,导致语义误解。

例如:原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误译:“如果从它的变化中去观察,那么天地也不能用一瞬的时间。

”正确翻译:“如果从它变化的一面去观察,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

”总之,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学生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词义、正确断句、注意词类活用、避免语义误解。

只有全面掌握这些易错点,才能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取得好成绩。

(完整版)高考翻译题中常易出错的文言文实词

(完整版)高考翻译题中常易出错的文言文实词

(完整版)高考翻译题中常易出错的文言文实词早读材料16高考翻译题中常易出错的文言文实词,例句+翻译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爱】误:喜欢正: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误:按照正: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拜】误:拜见正: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误:报告正:回复【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鄙】误:轻视正:边境【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壁】误:城墙正: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病】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除】误:免除正:(被)授职【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次】误:依次正:临时驻扎【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误:完毕正:通“猝”,突然【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趣】误:高兴正:通“促”,赶快【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误:安置正: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误:借给正: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逮】误:捉拿正: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文言文翻译时常见易错

文言文翻译时常见易错

一、实词易错1. 谓语动词误译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正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名词误译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误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我当老师的人。

”正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3. 形容词误译例: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误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知道新的东西,可以成为老师了。

”正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发现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二、虚词易错1. 连词误译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误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享受它的人。

”正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2. 代词误译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误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我当老师的人。

”正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3. 介词误译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正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三、句式易错1. 被动句误译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误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正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2. 判断句误译例:子曰:“仁者,爱人。

”误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是爱别人的人。

”正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就是爱人。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时易错字众多,需要在翻译过程中细心辨别,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高考文言翻译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文言翻译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文言翻译常见典型错误汇总文言翻译失误,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不明词法致误,不明句法致误,不明文化常识致误。

次之修辞、氛围不慎也会导致失误。

一、不明词类致误误区一:不明虚实词分虚实,实词表意,虚词表达词或句间关系。

虚实不分而强译,势必错误。

实词虚化,是汉语发展的进步,它弥补了词汇量不足的缺陷,从而丰富了虚词,也就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

例1、指出词中虚词并解释下列成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论语·子罕》,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它越显得坚固,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的意思。

越---越---,表递进。

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

比喻正当壮年。

汉·贾谊《新书·宗首》孔武有力:孔:甚,很。

形容人很有力气。

《诗经·郑风·羔裘》功败垂成:事垂:接近。

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含有惋惜的意思。

《晋书·谢玄传论》:“降龄何促,功败垂成。

”家徒四壁:徒:只,仅仅。

家里只有四面墙。

形容极其穷困,一无所有。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尸位素餐:尸位:有职位不做事。

素餐:吃闲饭。

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

《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实际上,词语虚化是渐进式发展的,词语的跨类也是是表现之一。

例2、(2022·新高考2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解析】(1)“数”,屡次,副词;“禹数与语”,省略句,“禹数与(之)语”;“语”,交谈;“与”介词,和。

“勇鸷”,勇敢凶猛;“鲜”,少,形容词。

(2)“让”,:ràng,责备;陕音 ráng,讥笑,嘲讽,动词。

亦是介词,被,如让他先用。

高考文言文翻译60个易错实词汇总(高考必备)

高考文言文翻译60个易错实词汇总(高考必备)

高考文言文翻译60个易错实词汇总(高考必备)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爱】误:喜欢正: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误:按照正: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拜】误:拜见正: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误:报告正:回复【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鄙】误:轻视正:边境【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壁】误:城墙正: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病】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除】误:免除正:(被)授职【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次】误:依次正:临时驻扎【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误:完毕正:通“猝”,突然【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趣】误:高兴正:通“促”,赶快【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误:安置正: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误:借给正: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逮】误:捉拿正: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德】误:恩德正:感激【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

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

一、形似易错字1. 似、似在文言文中,“似”和“似”虽然字形相似,但意义不同。

“似”意为“像”,“似”意为“如同”。

例如:(1)原文:“此鸟似鸾凤。

”(2)错误翻译:“此鸟似鸾凤。

”(3)正确翻译:“此鸟像鸾凤。

”2. 便、便“便”和“便”在文言文中都是表示“方便”的意思,但“便”有“便利”之意,“便”则表示“便捷”。

例如:(1)原文:“吾欲便行。

”(2)错误翻译:“吾欲便行。

”(3)正确翻译:“我想要方便地走。

”二、音近易错字1. 甚、甚“甚”和“甚”在文言文中都读作“shèn”,但意义不同。

“甚”意为“非常”,“甚”意为“很”。

例如:(1)原文:“此病甚矣。

”(2)错误翻译:“此病甚矣。

”(3)正确翻译:“这种病非常严重。

”2. 诸、诸“诸”和“诸”在文言文中都读作“zhū”,但意义不同。

“诸”意为“各个”,“诸”意为“许多”。

例如:(1)原文:“诸子百家。

”(2)错误翻译:“诸子百家。

”(3)正确翻译:“各个学派。

”三、义近易错字1. 之、之“之”和“之”在文言文中都表示“的”,但用法不同。

“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如:(1)原文:“吾有美酒,欲与君共之。

”(2)错误翻译:“我有美酒,欲与君共之。

”(3)正确翻译:“我有美酒,想要和您一起分享。

”2. 以、以“以”和“以”在文言文中都表示“用”,但用法不同。

“以”用于表示手段、方法;“以”用于表示原因、目的。

例如:(1)原文:“吾将以剑击之。

”(2)错误翻译:“吾将以剑击之。

”(3)正确翻译:“我将用剑击打它。

”总之,在高考文言文翻译中,考生要特别注意易错字,避免因字形、音近或义近而造成翻译错误。

平时要多积累、多练习,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以下是一些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建议:1. 多阅读文言文,积累词汇。

2. 关注易错字,加强记忆。

3. 做好笔记,整理易错字。

4. 多练习翻译,提高翻译能力。

【高中语文】警惕文言文翻译九大易错点

【高中语文】警惕文言文翻译九大易错点

【高中语文】警惕文言文翻译九大易错点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除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警惕以下几个错误。

一、古汉语实词的误译例1.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和武术是很难防御的。

问问邓宇:“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2021年高考天津卷)广武责难那个人太守问邓宇:“将军中谁能被派去守卫河内?”[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守”也有“镇守、防守”“太守”等义项。

根据语境,上文讲“光武定河内”,下文问“诸将谁可使守”,“守”字显然是“防守”“镇守”之意。

光武认为很难保卫河内,于是问邓宇:“在领导人中,谁能被派去保卫河内?”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宋连杜欢传记,广东高考2022卷)[误译]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但是道路遥远难以到达。

句子中的“But”是强调功能的副词,应该翻译成“just”,而不是表示转折关系。

这种意义出现在中学教科书中,比如《墨尚桑》中的“但坐着看罗浮”。

[正确译文]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成行罢了。

”三、翻译中词语的不当使用例3.一个不懂礼貌的官员的薪水是成千上万的钟表所不能接受的;如果是沈启智,他永远不会厌倦吃东西。

陛下,你怎么能既富有又贫穷!(《后汉书》2021年高考四川卷)不礼貌的工资,即使非常慷慨,我也不会接受;如果我能实现我的抱负,我甚至不会放弃粗俗的饮食。

贫穷怎么能使我富有,陛下![解析]“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

“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

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

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

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

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

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

“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

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二)复句【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

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

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

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

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

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

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

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

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

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

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