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

一、调查原因

摘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时代,社会上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来自经济、社会、家庭、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各类群体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显。

关键词:各类社会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特征。

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生活蓝图,让人民群众满怀喜悦和期待。但是,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社会风气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

一、未成年人

(一)现状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共同特点:犯罪动机简单,偶发性、突发性强,犯罪手段更趋向于组织化、技术化、知识化、成人化,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大多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具有随意性、盲从性。结合焦作具体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如下特点:

a.从作案人员年龄来看,低龄化趋势明显。

b.从作案形式看,团伙化犯罪严重。

c.从案件性质上看,侵财性犯罪突出。

d.从涉案人员构成来看,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居多。

e.从犯罪手段来看,暴力化犯罪加重。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

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发育迅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种生理和心理矛盾特性的发展,是他们沾染劣迹的内在因素,而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未成年人生理及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外在因素。

a.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自身因素。犯罪未成年人是社会的畸形儿,一方面他们具有一般未成年人的共同生理和心理特征,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特殊的社会经历,又形成了区别于一般未成年人的自身特点。

b.文化程度低。文化知识水平低下是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最突出的基本特征之一。他们中有许多人在校期间属于旷课生、双差生、辍学生,由于缺乏精神食粮,往往寻求刺激以填补空虚,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武陟县龙源镇小徐岗村王甲、王乙、王丙三人同为辍学初中生,因无钱花又不敢向父母要,遂一同将王丙老祖母仅有的157元零花钱进行洗劫,并挥霍一空。

c.思想道德水平低。一是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许多罪犯对人生谈不上什么认识,他们没有理想,目光短浅,只追求眼前利益,迷恋金钱、色情,盲目寻求感观刺激。二是认识混乱、情感反常。犯罪未成年人不同的社会经历,使他们是非、善恶不分,荣辱、美丑颠倒,道德认识上形成了许多错误的概念和糊涂的观点。武陟县龙源镇任徐店村13岁的李聪伙同本村14岁的李东和崔兴潜入本村崔某家中盗窃现金1500余元、4000元存折1个和部分物品,在挥霍后看到路边有一个哭泣的小女孩时,便掏出50元钱让她买书,还嘱咐她要好好学习。

d.心理过程不平衡。违法犯罪未成年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推理、归纳、分析及文字组织能力较低;反应能力、活动能力、适应能力及操作能力较强;生理上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易激动,但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发挥,结果在客观上形成了某种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力。武陟县圪当店乡大城村15岁的李幼树在与小朋友刘某玩耍时,因言语不和发生争执,李一怒之下拿起尼龙绳将刘勒死。

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除了其本身的内在因素外,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

a.家庭教育存在误区,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首要因素。

b.学校教育失当,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因素。

c.不良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关键因素。

d.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2)、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思考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社会问题。根据上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征和犯罪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应坚持“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来加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

a、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

b、强化教育,积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自我”四位一体的预防体系。

c、综合治理,营造一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d、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转化工作。做好未成年特殊群体的帮

教转化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这一群体的违法犯罪特别是重新犯罪,而且对其他未成年人也具有警戒作用。

二、成年人:

(1)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贫富差距仍在不断增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的犯罪高发态势。

(2)犯罪原因:

1.当前我国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罪犯中大多数是18~35周岁的青年,且其实施的大多是财产型犯罪,这可能是由于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青年大多教育水平底,处于未婚、初婚状态,因经济拮据而致的生存压力大,同时这批特殊的青年群体因受教育不足而导致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2.贫困是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犯罪的经济根源,而城乡巨大的反差引致的相对剥夺感是相当一部分成员犯罪的刺激因素;

3. 交友不当,哥们义气重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部成员犯罪的人际因素,

同时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缺失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部分成员犯罪的激化因素。(3)预防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违法犯罪的对策思考

预防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犯罪,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除此之外,以下措施必须同步跟进:开展各类职业教育,提升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素质;完善基础教育政策,消除教育贫困;强化道德、法律、民俗控制,促进治安秩序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生存的后顾之忧;加强对外来人口住所地的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