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
犯罪率调查报告
犯罪率调查报告近年来,社会上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犯罪情况,本报告对犯罪率进行了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犯罪率整体趋势首先,我们对近五年来的犯罪率进行了统计和比较。
结果显示,犯罪率在过去五年中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在城市地区,犯罪率增长更为明显,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和诈骗等领域。
而在农村地区,虽然整体犯罪率相对较低,但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是因为流动人口的增加和社会治安防范措施不足所致。
二、犯罪类型分析其次,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犯罪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在城市地区,盗窃和抢劫是犯罪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电子产品和现金的盗窃案件屡有发生。
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网络诈骗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给广大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在农村地区,家庭纠纷和打架斗殴是比较常见的犯罪类型,矛盾由于土地问题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而逐渐加剧,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三、犯罪原因分析最后,我们对犯罪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压力、道德沦丧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一些人群面临着就业压力和生活困境,导致了心理上的波动和行为上的偏差,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观念的淡化和文化价值的滑坡也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温床,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犯罪率调查报告显示,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治安稳定的一大难题,在维护社会和谐和法治秩序方面亟需更多的力量和措施。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加强预防和打击犯罪,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有序的社会环境,造福全体人民。
愿本报告对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有所启发和借鉴,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数贡献力量。
青少年违法犯罪调研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调研报告----f0caf510-7165-11ec-9e8b-7cb59b590d7d共青团兴隆县委青少年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原因是社会、家庭、学校和许多其他因素。
共青团****加强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对全县中小学青少年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全面了解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形式,寻找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共发放了450份问卷,回收了380份问卷。
经分析,具体情况如下: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其特殊的规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从盗窃、小偷小摸到抢劫、抢劫,都想白手起家。
第二,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的数量显著增加。
由于青少年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流落街头,他们经常成群结队地吸烟喝酒。
有的在影视剧中模仿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
一些青少年深受色情、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无法自拔。
为了寻求精神刺激,他们用刀和武器拦截女孩实施暴力。
第三,获得智慧和成熟。
犯罪前仔细计划,多次收集分数,选择时间,准备犯罪工具;犯罪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四是部分青少年文化水平低、道德素质差;在不良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他们寻求精神刺激,肆无忌惮,在公共和半公共场所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社会环境和不良文化现象不时侵蚀青少年的心灵。
这主要是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颓废生活方式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一些青少年心中埋下了贪婪和虚荣的种子。
讲排场,讲衣着,讲吃喝,爱休闲,恨工作,梦想一夜暴富,以任何方式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缺乏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不良行为的诱惑下,他们一时兴起,制造麻烦,走上了犯罪之路。
其次,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们带来了困难。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出现人格障碍。
当代大学生犯罪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犯罪调查报告本文是一份调查报告,涉及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情况。
以下是所收集到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1. 背景信息和样本选择:本次调查的样本包括来自各个大学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
他们涵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地区的学生,以保证样本的多样性。
2. 罪行种类和频率: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涉及的犯罪类型较多,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盗窃、网络诈骗、赌博、吸毒、暴力犯罪和欺诈。
其中,网络诈骗和赌博是最常见的犯罪行为,占比分别为30%和25%。
其他犯罪行为的频率相对较低,占比在10%以下。
3. 犯罪动机和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犯罪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经分析后发现,以下几个因素可能对大学生犯罪产生较大的影响:- 经济压力:经济困难是一些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可能为了赚取额外的收入而选择从事非法活动。
- 社交圈子:与犯罪团伙或有犯罪倾向的朋友接触频繁可能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风险增加。
- 网络诱惑: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线上机会,某些学生会被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活动所吸引。
- 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一部分大学生在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方面存在缺乏,对于犯罪行为的后果理解不够清晰,从而酿成错误的选择。
4. 预防措施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为降低大学生犯罪的风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和干预:- 加强经济扶持:学校和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经济压力,降低犯罪的动机。
- 拓宽社交圈子: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扩大交际圈子,与正面影响力较大的朋友为伍,减少犯罪倾向的影响。
- 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可以设置必修法律课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让学生清楚犯罪行为的后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5. 结论:大学生犯罪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压力、社交圈子、网络诱惑以及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等因素可能对大学生犯罪产生影响。
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分析
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分析【摘要】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现状、类型、原因、特点和防范措施进行分析,揭示了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发现,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主要表现为治安案件占比较高,涉及范围广泛,且多由学生个人主观意识和环境因素引发。
针对这些特点,本文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包括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加强社会监督等。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关注,促进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治理。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特点分析,现状,类型,原因,防范措施,结论总结,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社会上,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但在一些案例中却出现了他们违法犯罪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形象。
深入研究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和原因,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和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高校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
在这种背景下,了解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其原因和成因,对于有效预防和减少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促进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1.2 研究目的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现状,探索其类型、原因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打击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学校了解这一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教育措施,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
研究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也有助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惕,推动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和改进,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
涉网黑恶犯罪调研报告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涉网黑恶犯罪调研报告涉网黑恶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的一种形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涉网黑恶犯罪也呈现出日益复杂和普遍的趋势,给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从现状、类型、原因和对策等方面进行调研,以期加深对涉网黑恶犯罪的认识。
首先,目前涉网黑恶犯罪形势严峻,种类繁多。
包括网络贩卖假证、网络赌博、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等多个方面。
其中,网络贩卖假证犯罪是近年来蔓延最为迅速的一种犯罪手段之一。
这类犯罪分子通过网络销售假身份证、假学历证书等伪造证件,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其次,涉网黑恶犯罪发生的原因也较为复杂。
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作案平台。
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使得犯罪者利用互联网进行犯罪的门槛降低,使得各类犯罪活动更加隐蔽和便捷。
另一方面,个人信息泄露和隐私保护意识不足也是涉网黑恶犯罪蔓延的原因之一。
许多人在使用互联网时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对于自己的个人隐私保护不够重视,这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
针对涉网黑恶犯罪的防范和打击,有以下几点对策:首先,加强互联网监管。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督,严查网络贩卖假证等涉网黑恶犯罪,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
其次,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市民应增强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的自我防范意识,避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再次,加强合作与沟通。
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打击全球网络犯罪,形成有效的合力。
综上所述,涉网黑恶犯罪的形势严峻,种类繁多,给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应加强互联网监管,加大对涉网黑恶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加强合作与沟通,形成多方合作的合力,共同打击网络犯罪。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涉网黑恶犯罪的蔓延。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的范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的范文【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为了深入了解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原因和特点,以及相关的预防和教育措施,本调查报告旨在全面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校中的学生进行,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了解违法犯罪行为的途径、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以及自身的违法犯罪行为情况。
访谈主要针对青少年犯罪的专家、教师、家长等进行,通过深入了解他们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查结果1. 违法犯罪行为的途径调查显示,青少年了解违法犯罪行为主要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包括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渲染和宣扬,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 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认识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认识较为模糊,缺乏对违法行为后果的真实了解,对于违法行为持有较为轻视的态度。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自身违法犯罪行为情况调查显示,青少年中存在少数人有过自身违法犯罪行为,包括盗窃、故意伤害等。
其中,未成年人实施的违法行为以盗窃和打架为主,犯罪动机多为经济需求、个人冲突等。
四、调查分析1. 社会环境因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不良网络信息、低俗的娱乐作品等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其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知模糊而轻视。
2. 家庭教育因素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对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意识具有重要影响力。
部分受访者反映,一些家庭忽视了对孩子的规范和教育,导致其违法行为的发生。
3. 学校教育因素学校作为青少年的主要教育场所,对于传达法律法规知识、培养正确的行为观念和法律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在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没有有效地开展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认识不足。
社会治安与犯罪形势分析
社会治安与犯罪形势分析社会治安与犯罪形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治安问题和犯罪现象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情况,探讨了一些可能导致犯罪上升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社会治安和减少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目前,社会治安形势在某些方面呈现出复杂、多元化的特点。
虽然大部分地区的治安状况总体稳定,但一些城市和少数地区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案件频发。
此外,网络犯罪、恶性案件以及跨国犯罪也是社会治安亟待解决的难题。
1.1 城市治安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治安问题逐渐凸显。
一些大城市的人口骤增,社会矛盾和压力也相应加大,导致了部分人的犯罪行为。
治安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主要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由于社会资源不足,犯罪分子趁机从中获利。
因此,改善城市治安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网络犯罪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犯罪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网络犯罪的手段多样化、隐蔽性强,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新的威胁。
网络犯罪包括电信诈骗、网络侵权、个人信息泄露等,这些犯罪不仅给人们的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对社会秩序和个人隐私带来了破坏。
二、犯罪形势分析社会治安问题与犯罪形势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犯罪的类型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的动因和趋势。
2.1 盗窃和抢劫案件增多近年来,盗窃和抢劫案件在一些地区呈上升趋势。
这些案件通常由一些经济困难的人和犯罪团伙所犯,他们冲击个人的财产,造成了人们的财产损失。
盗窃和抢劫案件的增多不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困扰,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2.2 暴力犯罪案件屡屡发生一些暴力犯罪案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这些案件通常由个人之间的矛盾引发,或者是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而产生。
暴力犯罪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不仅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也给社会造成了心理巨大的压力。
三、社会治安与犯罪形势原因分析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问题的存在,离不开一些原因的影响。
有关违法犯罪低龄化的调查报告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通过组织活动和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 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
01
开展法律教育
在学校和社会中开展法律教育,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
法律意识和素养。
0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增强法律敬畏感
通过案例分析、法庭参观等方式,让青少年了解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
忽视问题学生
教育工作者有时会忽视问题学生的存在,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其不良行为,从而 加剧了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04
对策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
1 2 3
制定专门法律法规
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 法规,明确界定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
强化法律责任
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责任,对涉及未成年人犯 罪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障社会公正和公平 。
违法犯罪低龄化的特点与趋势
01
违法犯罪低龄化现象的主要特点包括年龄偏低、犯罪类型多样 化、作案手段智能化等。
02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未成年人参与的恐怖主义活动也有所增加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犯罪也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违
03
法犯罪的一种新形式。
违法犯罪低龄化的社会影响
1
违法犯罪低龄化现象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 了威胁。
2
这种现象易导致公众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担 忧,同时也给受害人带来极大的伤害。
3
违法犯罪低龄化还对家庭和学校等教育机构提 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工作。
03
违法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探讨
个人原因
青春期冲动
青少年处于生理发育的旺盛期,容易出现叛逆、冲动等行为,容易受到不良诱导 而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犯罪率调研报告
犯罪率调研报告犯罪率调研报告犯罪率是衡量一个社会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中国当前的犯罪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犯罪率的调研。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收集了从公安部门、司法部门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等渠道获取的犯罪率数据和报告。
经过整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总体犯罪率呈下降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过去几年中国的总体犯罪率在逐年下降。
其中,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的犯罪率减少较为明显,这可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有关。
此外,因为社会治安得到有效维护,恶性犯罪的发生率也在减少。
其次,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尽管整体犯罪率在下降,但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令人担忧。
由于社会变革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青少年在面临社会适应压力时选择了非法手段,导致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再次,网络犯罪成为新兴犯罪领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犯罪日益猖獗。
网络犯罪手段狡猾,并且隐蔽性强,由于技术的突飞猛进,公安等执法机关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面临重大挑战。
针对网络犯罪,我们应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
最后,地区差异较大。
据数据显示,中国不同地区的犯罪率差异较大。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社会治安环境较好,劳动就业机会多,犯罪率相对较低;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条件落后,犯罪率较高。
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们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力度,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以此减少犯罪率。
综上所述,中国的总体犯罪率呈下降趋势,但青少年犯罪率和网络犯罪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在未来,我们应加大力度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以此推动犯罪率的持续降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根据市政协五届第25次主席会议的安排,20某某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成调研组,在政法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对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趋势20某某年6月至20某某年6月,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共抓获各类刑事作案人员3373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606人,占18%;18至25周岁的青年人1017人,占30%。
两项合计共1623人,占48%。
20某某年6月至20某某年6月,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共抓获各类刑事作案人员3040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502人,占16.5%;18至25周岁的青年人983人,占32%。
两项合计共1485人,占49%。
1、侵财犯罪为主。
20某某年,某某区人民法院共受理并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1件66人,其中抢劫23件32人,抢夺5件7人,盗窃13件16人,三类案件合计41件55人,件数、人数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80%和83%。
20某某年1至8月,该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69件84人,比20某某年全年受理数多出18件18人其中抢劫35件46人,抢夺3件4人,盗窃21件27人,三类案件合计59件77人,件数、人数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85%和91%。
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目的就是图财。
在市中心区,未成年人犯罪正在呈大幅上升趋势。
2、暴力倾向严重。
以下是某某区公安局近年来抓获的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的情况:20某某年217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61人,占28%;20某某年155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45人,占29%;20某某年160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52人,占32.5%。
在这些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中,实施抢劫、杀人、伤害、强奸等暴力犯罪的涉案人员20某某年为65人,占总数的30%;20某某年为27人,占17.4%;20某某年为36人,占22.5%。
实践报告-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
实践报告-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第一篇:实践报告-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大学社会实践表根据调查结果了解到,导致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总结。
(一)主观原因:1、少数青少年因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看问题简单、片面,不计后果。
部分青少年感情用事,讲求哥们义气,最终被人利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今年的调查中就有一例因兄弟义气而故意伤人案。
2、少数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从而导致犯罪,这是青少年法律意识薄弱的体现。
3、少数青年人因家庭生活困难,长期的心理压力导致萌发仇富心理。
4、少数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再加上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
在我市就有一例因性格内向用刀捅伤他人的事件。
(二)客观原因:1、家庭教育不当。
(1)、家长教育方法不适。
一种是过分溺爱自家孩子,孩子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所以塑造了一个个“小少爷”;第二种是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方式管教,棍棒下的教育只会给孩子们留下心理上的阴影。
(2)、家长监护不力。
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形成懒散的生活,当代留守儿童就是他们前期的缩影。
(3)、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
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乃至乡里纷争,致使孩子心理受严重伤害;(4)、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如嗜好麻将、赌钱)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5)、有的家长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生活从不过问,一旦出事就推给学校,进而孩子的叛逆心就更为强烈了。
2、学校教育有偏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
应试教育下忽视了素质的教育,老师长时间占用学生社会活动的时间,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第一篇: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众所周知,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为此,我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对其成因做了简单的分析。
首先,我将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做了如下总结:⑴从青少年犯罪比率角度来看一方面,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
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另一方面,也有令我们欣慰的消息,2010年11月04日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张朝晖透露消息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率首次出现递减态势。
张朝晖介绍,青少年犯罪率最近3年来连续呈直线下降态势,这是新世纪以来的首次,而在此之前曾于2005年达到峰值。
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的总体形式还是有所改善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努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还会进一步下降。
不过,我们还不能太过乐观,要保持谨慎的态度,毕竟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情况依然十分严重,而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青少年要面临的诱惑很多,社会各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尽完善,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⑵从青少年犯罪特点角度来看1、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性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
其现状与趋势如下:(一)违法犯罪现状:1、犯罪数量剧增。
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至今仍居高不下。
因此,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呈明显的上升势态,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2、犯罪主体变化。
(1)低龄化趋向: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明显增多。
(2)女性犯罪增多:80年代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增加,且增长率远高于男性。
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大地腐蚀性,如不遏制会很快在社会上传染开来。
(3)闲散人员居多: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过早流入社会后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法分子利用、引诱和唆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犯罪类型增多。
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明显增多。
有资料显示犯罪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
其中抢劫和盗窃发案率最高约占75%左右,是当前青少年主要犯罪类型。
据统计:2000年1至12月,抢劫罪占44.36%,盗窃罪占36%,伤害罪占15%;2001年1至6月,抢劫罪占48%,盗窃罪占44.2%,伤害罪占3.8%。
近些年来,还出现了新类型犯罪。
如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的犯罪日渐增多。
(二)违法犯罪趋向:1、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青少年犯罪具有“偶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之外,近些年来,已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部分青少年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恶劣。
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占65%,说明了青少年犯罪性质具有较明显的恶性化趋向。
犯罪率调查报告
犯罪率调查报告一、引言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社会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的犯罪情况,本次调查报告将详细分析犯罪率的变化趋势、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犯罪率的变化趋势1. 近年来犯罪率的总体变化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犯罪率在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犯罪率平均每年下降约5%。
这主要得益于社会治安力量的加强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有效地遏制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2. 不同类型犯罪的发展态势在犯罪类型方面,财产犯罪是近年来犯罪率下降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
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密不可分。
同时,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的发展趋势也受到一定的关注,我们将在后续章节进行详细论述。
三、犯罪率下降的原因分析1.社会治安力量的加强基层社区警务室的设立、巡逻警力的增加以及技术手段的升级改善,都为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社会对于犯罪零容忍的态度也促使了犯罪率的下降。
2.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政府对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更加严格的执行也是犯罪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法治观念的深入推广,法律的威慑力逐渐加强,使得违法犯罪的成本日益增加。
3.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保障,居民收入逐渐增加,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公共教育和医疗等服务的改善也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减少了犯罪的诱因。
四、不同类型犯罪的影响及对策1.财产犯罪财产犯罪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提高法制教育,增强民众法律意识,加强对于财产犯罪的抵制能力。
- 增加对于重要目标的保护力度,加强警力布控和监控设备的运用。
-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于财产犯罪的打击力度。
2.暴力犯罪暴力犯罪的发生对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产生直接威胁。
我们认为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减少暴力犯罪:- 提高警方执法能力,加强巡逻和突击行动,缉捕犯罪分子。
违纪违法问题的调研报告
违纪违法问题的调研报告违纪违法问题调研报告一、引言违纪违法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它对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调研报告旨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违纪违法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人们对违纪违法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共有500名受访者,年龄在20岁至50岁之间,来自不同行业和社会背景。
调查内容包括违纪违法的主要表现、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预防措施等。
三、调研结果1. 违纪违法的主要表现:根据调查结果,受访者普遍认为违纪违法主要表现为贪污受贿、行贿受贿、假冒伪造、走私贩私等。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使社会风气败坏。
2. 违纪违法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经济利益是导致违纪违法行为增多的主要原因。
同时,缺乏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的普及,也被认为是导致违纪违法行为增多的原因之一。
3. 违纪违法问题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违纪违法问题的影响非常严重。
首先,它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法治环境,导致社会不稳定。
其次,违纪违法行为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它还破坏了人们对法律和道德的信任,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四、对策和建议1. 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政府应加大力度宣传法律知识和道德伦理,提高人们对违纪违法行为的认识和警惕,推进全民法治观念的提升。
2. 增加处罚力度:对于违纪违法行为,应严厉打击,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3.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违纪违法行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提高社会风险识别与预警能力,及时防范和应对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4. 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倡导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社会风尚,强化社会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道德自觉和法治意识。
五、结论违纪违法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解决。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增加处罚力度以及完善监管机制,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统计违纪违法问题的调研报告
统计违纪违法问题的调研报告
调研背景:
违纪违法问题是指个人、组织或机构在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等规定的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对社会的发展造
成不良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违纪违法问题的情况,针对不同领域、不同人群进行
了调研。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涵盖了领导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多个领域。
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向调研对象发放,并收集、整理问卷数据。
2.访谈调查:与相关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获取详细的情况描述和意见建议。
3.文献资料分析: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违纪违法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以
及相关法规。
调研结果:
1.违纪违法行为的种类:调研结果显示,违纪违法行为主要包括行为、财务违法
行为、环境破坏行为、行贿受贿、侵犯知识产权等。
2.违纪违法行为的原因:调研结果显示,违纪违法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压力、道德滑坡、法制执行不力等。
3.违纪违法行为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违纪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社会信任度下降、资源浪费、社会不公平等方面。
4.预防与治理措施:调研结果显示,预防和治理违纪违法问题可以从加强教育宣传、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机制、加强惩处力度等方面入手。
结论与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针对违纪违法问题的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
道德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还应加强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监督能力。
罪犯调研报告
罪犯调研报告罪犯调研报告引言:罪犯调研是了解和探索罪犯行为、心理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罪犯调研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罪犯犯罪的原因和动机,为犯罪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将通过一项罪犯调研活动,对罪犯的社会背景、心理特点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为社会治安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罪犯社会背景调查:通过对一定数量的罪犯进行社会背景调查,分析罪犯群体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
在我们的调研对象中,约80%的罪犯都是中学或职业学校的辍学生,缺乏良好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和家庭矛盾也是导致他们犯罪的重要原因。
因此,为了预防犯罪,应加强对辍学生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就业能力,并关注贫困家庭的帮助和支持。
二、罪犯心理调查:罪犯的心理特点对于理解和预防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罪犯进行心理调查,我们发现有许多罪犯都有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等。
这些心理问题是他们犯罪的直接原因之一。
对于这些罪犯,我们建议在监狱和社会中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再犯率。
三、罪犯预防措施建议:为了有效预防罪犯行为,我们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辍学生摆脱贫困和犯罪的诱惑。
2. 家庭支持和帮助:关注贫困家庭,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改善家庭环境,减少犯罪的影响。
3. 心理咨询和治疗:在监狱和社会中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罪犯解决心理问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4. 社会康复和重返社会支持:对于已经服刑的罪犯,提供社会康复和重返社会的支持,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风险。
结论:通过对罪犯调研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罪犯群体普遍具有辍学、贫困和家庭矛盾等社会背景问题,以及自卑感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等心理问题。
为了预防罪犯行为,我们建议加强对辍学生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家庭支持和帮助,加强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及提供社会康复和重返社会的支持。
关于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报告为有效解决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这一突出问题,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___团县委在县政协、县政法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近期深入到部分乡镇、学校公安部门,针对全县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县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以农村青少年为主,据统计1999-___年全县18岁以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共有36人,全部为男性,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
其中15岁1人,16岁3人,17-18岁32人,在校学生3人,占8.3%,农村青少年33人,占91.6%;今年截止目前,共拘留青少年106人,其中25岁以下青少年刑事拘留33人,治安拘留8人,罚款1人,犯罪人员仍以农村青少年为主。
从他们作案类型来看,以盗窃、抢劫为主,也有流氓、强奸、伤害、杀人等案例,他们在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作案手段野蛮和残忍,社会影响极为恶劣,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原因分析1、农村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___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绝对比重,多数农村中学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初中辍学)后回家务农,但因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多数时间在家无事可干。
虽然大部分农村青少年外出打工,但也有少数百无聊赖的农村青少年或打扑克、下棋、打麻将,或喝洒滋事,他们往往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带来危害。
如今年5月12日县公安局抓获的四名抢劫、盗窃犯罪嫌疑人(2人17岁,1人18岁,1人20岁)不顾严打声威,交叉结伙,于5月9日、10日连续手持凶器,抢劫作案。
在抢劫作案之前他们还盗窃作案多次,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个别农村青少年家长很不注重自身形象,而直接影响到其子女不务正业。
2、在校农村学生犯罪情况分析。
多年来,全县各级教育工作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无数的栋梁之材,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年都有个别在校生触犯刑律。
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报告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一、调查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诱惑。
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因此,开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共发放问卷 1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850 份;对 50 名青少年犯罪人员进行了个案访谈,并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
三、调查结果1、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在过去的几年中,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城市。
犯罪类型多样化。
涉及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等多种类型,其中盗窃和抢劫所占比例较高。
犯罪年龄低龄化。
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参与到犯罪活动中,甚至有一些未满 14 周岁的儿童也有违法犯罪行为。
2、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产生叛逆心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同时校园欺凌现象也时有发生,给一些学生造成了心理创伤。
社会因素。
网络、影视等媒体中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容易让青少年迷失方向。
个人因素。
青少年自身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冲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3、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团伙作案较多。
青少年往往喜欢拉帮结派,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以增强安全感和自信心。
犯罪手段简单粗暴。
由于缺乏经验和技巧,青少年犯罪手段通常比较直接和暴力。
重复犯罪率较高。
一旦青少年犯罪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改造,很容易再次犯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一、调查原因摘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时代,社会上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来自经济、社会、家庭、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各类群体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显。
关键词:各类社会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特征。
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生活蓝图,让人民群众满怀喜悦和期待。
但是,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
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
社会风气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二、调查结果(一)、调查对象一、未成年人(一)现状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共同特点:犯罪动机简单,偶发性、突发性强,犯罪手段更趋向于组织化、技术化、知识化、成人化,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大多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具有随意性、盲从性。
结合焦作具体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如下特点:a.从作案人员年龄来看,低龄化趋势明显。
b.从作案形式看,团伙化犯罪严重。
c.从案件性质上看,侵财性犯罪突出。
d.从涉案人员构成来看,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居多。
e.从犯罪手段来看,暴力化犯罪加重。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
发育迅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种生理和心理矛盾特性的发展,是他们沾染劣迹的内在因素,而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未成年人生理及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外在因素。
a.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自身因素。
犯罪未成年人是社会的畸形儿,一方面他们具有一般未成年人的共同生理和心理特征,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特殊的社会经历,又形成了区别于一般未成年人的自身特点。
b.文化程度低。
文化知识水平低下是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最突出的基本特征之一。
他们中有许多人在校期间属于旷课生、双差生、辍学生,由于缺乏精神食粮,往往寻求刺激以填补空虚,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武陟县龙源镇小徐岗村王甲、王乙、王丙三人同为辍学初中生,因无钱花又不敢向父母要,遂一同将王丙老祖母仅有的157元零花钱进行洗劫,并挥霍一空。
c.思想道德水平低。
一是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许多罪犯对人生谈不上什么认识,他们没有理想,目光短浅,只追求眼前利益,迷恋金钱、色情,盲目寻求感观刺激。
二是认识混乱、情感反常。
犯罪未成年人不同的社会经历,使他们是非、善恶不分,荣辱、美丑颠倒,道德认识上形成了许多错误的概念和糊涂的观点。
武陟县龙源镇任徐店村13岁的李聪伙同本村14岁的李东和崔兴潜入本村崔某家中盗窃现金1500余元、4000元存折1个和部分物品,在挥霍后看到路边有一个哭泣的小女孩时,便掏出50元钱让她买书,还嘱咐她要好好学习。
d.心理过程不平衡。
违法犯罪未成年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推理、归纳、分析及文字组织能力较低;反应能力、活动能力、适应能力及操作能力较强;生理上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易激动,但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发挥,结果在客观上形成了某种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力。
武陟县圪当店乡大城村15岁的李幼树在与小朋友刘某玩耍时,因言语不和发生争执,李一怒之下拿起尼龙绳将刘勒死。
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
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除了其本身的内在因素外,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
a.家庭教育存在误区,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首要因素。
b.学校教育失当,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因素。
c.不良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关键因素。
d.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2)、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思考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社会问题。
根据上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征和犯罪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应坚持“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来加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
a、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
b、强化教育,积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自我”四位一体的预防体系。
c、综合治理,营造一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d、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转化工作。
做好未成年特殊群体的帮教转化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这一群体的违法犯罪特别是重新犯罪,而且对其他未成年人也具有警戒作用。
二、成年人:(1)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贫富差距仍在不断增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的犯罪高发态势。
(2)犯罪原因:1.当前我国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罪犯中大多数是18~35周岁的青年,且其实施的大多是财产型犯罪,这可能是由于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青年大多教育水平底,处于未婚、初婚状态,因经济拮据而致的生存压力大,同时这批特殊的青年群体因受教育不足而导致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法律意识淡薄;2.贫困是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犯罪的经济根源,而城乡巨大的反差引致的相对剥夺感是相当一部分成员犯罪的刺激因素;3. 交友不当,哥们义气重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部成员犯罪的人际因素,同时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缺失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部分成员犯罪的激化因素。
(3)预防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违法犯罪的对策思考预防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犯罪,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除此之外,以下措施必须同步跟进:开展各类职业教育,提升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素质;完善基础教育政策,消除教育贫困;强化道德、法律、民俗控制,促进治安秩序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生存的后顾之忧;加强对外来人口住所地的管理。
由于研究的时间、精力所限,对于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遭遇失地、合法利益诉求受阻(如举报基层腐败、保护居住环境等)等情况而引发的犯罪行为的研究未能获得充足的个案支持,使得一些假设暂时不能得到很好的验证,这是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官员群体(1)犯罪原因当今世界,腐败已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弊端,而是各国、各地区共同面临的、急需治理的重要问题。
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严厉打击和有效预防的措施。
国际上,联合国组织也很重视腐败犯罪问题,多次召开有关反贪污腐败的研讨会。
反腐败的机制或对策主要取决于四个要素:其一,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其二,公职人员的素质;其三,监督制约机制;其四,公正适宜的外部环境,主要是社会系统为主体的公共秩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以上四个要素,以“法”贯之,通过法律来引导、确立和保障。
a.加强与完善反腐败立法,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之下反腐倡廉的法律秩序与环境首先,需要加强反腐败犯罪的立法,当前要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反贪污贿赂法。
b.要改革和调整惩治腐败犯罪的刑罚方法。
c.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反腐败犯罪的专门机构,并相应扩大其独立性和权能。
d.改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法,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坚持严格执法。
e.继续建立、改革和完善反腐倡廉的公职人员队伍,提高公务人员自身的免疫力f.改革原有的干部制度,建立严格的公职人员选拔任用、考核和罢免制度g.严格实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严格限制公务人员接受馈赠和额外报酬h.实行干部回避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i.提高公职人员的薪俸待遇,严禁公职人员经商和兼职j.加强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道德教育k.继续建立和完善反腐败犯罪的监察和监督机制,预防和控制腐败犯罪的产生不受制约、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这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公理。
防治腐败犯罪现象,个人的“自律”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个人的道德品质上,而必须通过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在权力机制限制人治,并保证这一机制的依法有序和有力运作。
l.发挥舆论和公众举报等社会力量,有效地限制和打击腐败犯罪的滋生蔓延m.继续开展对腐败犯罪原因和对策的深层理论探讨,不拘泥于对东西方现有理论的解释与说明,争取创新与突破,为反腐倡廉提供新的理论武器。
四、刑满释放人员群体:(1)现状:刑满释放人员群体违法犯罪概率往往远高于其他群体。
截止今年5月,有一监狱关押罪犯5103人,其中有过再犯罪记录的985人,占在押罪犯人数的19.3%。
其中,两次犯罪即“二进宫”的有840人,占85.3%;三次犯罪即“三进宫”的有125人,占12.7%;四次以上犯罪即“四进宫”以上的有20人,占2%。
(2)再犯罪的特点:a.累犯比例偏较高。
b.中青年居多。
c.文化普遍偏低、总体素质较差。
d.农民和无业人员占绝大多数。
e.再犯罪以短期刑为主。
f.主要表现为暴力型犯罪和侵财型犯罪。
(3)再犯罪的原因通过调查分析,归纳起来,导致刑满释放人员再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a.好逸恶劳,贪图享受。
b.不适应社会竞争。
c.家庭变故,诱发再犯罪。
d.以蹬监坐牢为资本,逞强斗狠再犯罪。
e.安置、帮扶不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效果差。
(4)、减少监狱罪犯再犯罪对策建议在监狱服刑的再犯罪的在押人员,经过监狱的劳动改造和一定的法律、法规学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但由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主观恶性较深,尽管通过监狱服刑而并未真正改造好,对社会仍然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加强对再犯罪人员教育改造和刑满释放后的安置、帮教和管理工作,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加强主观世界改造,提高明辩是非能力。
加强对再犯罪人员的主观改造,让他们对社会、对法律、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正态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是否再走上犯罪道路。
b.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能力。
要依托健全的措施,采取符合再犯罪人特点的管理方法,配备责任心强、有经验、善于管理、长于做思想工作的管教干部对他们进行重点监管和帮教,并利用良好的监管改造环境促其积极地劳动改造,在各种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增进改造效果。
与此同时,也要用高强度的劳动来让他们深切体会劳动的艰辛,犯罪服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使他们畏惧犯罪、不再想犯罪。
c.增加家庭关怀,体现社会关心。
对刑满释放人员而言,来自家庭的关怀是十分重要的,能帮助他们鼓起生活勇气,尤其是在刑满释放人员恢复自由的初期阶段,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