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赏析----情性之外无文字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①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①天涯句:屈原《离骚》有“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之句。
【译文】花儿褪了残红,小小的青杏满缀枝梢。
燕子低飞,溶溶的绿水把宅院环绕。
树枝上的柳絮随风飘落渐渐稀少,天涯海隅哪里没有丛生的芳草! 庭院的花墙里矗立着秋千,墙外临近路一条。
墙外行人缓缓走过,墙里传出荡秋千少女天真烂漫的笑,那清脆的笑声渐渐听不到,周围一派静悄悄,自作多情的行人啊!却被无心的笑声撩拨起无穷的烦恼。
【集评】宋·魏庆之:“予得真本于友人处,‘绿水人家绕’作‘绿水人家晓’……而‘绕’与‘晓’自霄壤也。
”(《诗人玉屑》卷二十一)明·张岱:“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
凄然有悲秋之意。
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转,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
’遂罢。
”(《瑯嬛记》卷中引《林下词谈》) 明·沈际飞:“有燕子句,合用‘绕’字,若‘晓’字,少着落。
”(《草堂诗余正集》卷二)又:“枝上二句,断送朝云;一声何满子,肠断李延年,正若是耳。
”(《草堂诗余正集》卷二)清·王士祯:“‘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直是轶伦绝群。
”(《花草蒙拾》)清·黄苏:“柳绵自是佳句,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
”(《蓼园词选》)【赏析】这是一首感伤春光易逝、佳丽难逢,叹息多情多烦恼的小词。
上阕写暮春郊原小景,残红飞絮,事事物物透露出春光将尽的消息,为人物铺设环境。
下阕写行人无端被逗起烦恼的一段闲情。
佳人墙内荡秋千,行人墙外起闲愁,两面场景,全由关不住的笑声钩联融通起来,墙内和墙外,“佳人”和“行人”,“笑”和“恼”,“无情”和“多情”的两两对比,构成了日常饶有情趣的生活剪影,供人领略。
性情之外无文字——苏词艺术风格管窥
括。
青 杏小 ) 这 些 作 品 虽 然 如 同婉 约 词 , 终 不 是 婉 , 但
约词 , 是沉 郁 之 作 , 与 婉 约 词 有 别 。首 先 , 它 摆脱
了女性 的温柔香 软 、 转 缠 绵 , 表 现 出男 性 的 深 婉 而
沉蕴藉 与 沉 着 含 蓄 。婉 约 多 与 女 子 有 关 , 词 中 苏 所 谓 的“ 婉约之 作 ” 写 的女 子 也 没有 一 般 婉 约词 所
中图分类 号 :I 0 . 3 7 2 2
苏轼 把个 人 的 “ ” “ ” 都 写 在 词 中 , 志 和 情 全 使
中女子 的脂粉 之 气 、 顺 之 态 。其 次 , 卑 苏轼 的这 类 词作 , 是仅 仅停 留在对 男 女 之 情 的 描写 上 , 是 不 而
有所 寄 托 。苏 轼 “ 以诗 为 词 ” 诗 之作 法 在 词 中得 , 到 了创造 性 的运用 , 言在 耳 目之 内, 寄 八荒 之 诗 情 表 , 旨趣 本难 求 之 于字 句 之 间 , 种 特 色 也在 苏 其 这 词 中得 以体 现 , 苏 词 带 上 了 沉 郁 之 气 。 陈 廷 焯 使
第1 6卷
第 3期
兰 州 工 业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u a fLa z o oy e h i l g o r l n h uP ltc ncCol e n o e
古词《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作者苏轼)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宋代]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一作:正春)标签离别、哲理、感叹、人生、友情、写水译文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谁像我东坡苏老。
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
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
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
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
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
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注释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个伴随着斜阳西下的夜晚。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相得:相交,相知。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
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史治所,以治所在城西,故称西州。
赏析词作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
首二句写江潮“有情”而来,却终“无情”而归,似有情而实无情。
“几度斜晖”的发问,又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
地上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则是天地无情,万物无情。
“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如同梦幻,这又是社会人生的无情。
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自首忘机”。
这种达观的思想,在苏轼词中表现得极为普遍,而在这首词中则更明显,词人俯仰天地,纵览古今,得出的结论“一切无情”。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译文及赏析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朝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古诗简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既《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宋词译文及赏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
可终究难以忘怀。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
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又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
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古诗千秋岁·岛边天外翻译赏析
古诗千秋岁·岛边天外翻译赏析《千秋岁·岛边天外》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岛边天外。
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
色重黄金带。
一万里。
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
罪大天能盖。
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
旧学终难改。
吾已矣。
乘桴且恁浮于海。
【前言】《千秋岁·岛边天外》是北宋词人苏轼的一首表达自己才无所用,报国无门的词。
上阙作者自叙贬居在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岛,退离了能展抱负的政坛,归途遥遥无期,凄苦心碎。
下阙作者逐渐拜托愁苦,对自己能被朝廷启用报有希望。
结尾运用《论语》入词的手法,起到引发联想、扩充语言内涵的作用,转而表达节操自守、“行藏在我”的信念,是他晚年历经磨难而仍不变初衷的政治自由。
【注释】⑴此词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
王文浩《苏诗总案》卷四十三谓本年四月得秦观书,并作答。
少游:秦观的字,曾作《千秋岁》(水边沙外)。
次韵: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⑵天外:《文选》卷15,张平子《思玄赋》:“廓荡荡其无涯兮,乃今窥乎天外。
”苏轼时在琼州(今海南岛),故言岛边天外。
⑶丹衷:犹言“丹心”。
⑷苍玉佩、黄金带:指朝廷命官所佩的饰物。
此喻声情之惨怛。
⑸一万里二句:时苏轼居海南,距京城甚远,故云。
长安,今陕西西安,汉唐时京都。
此当指北宋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⑹天:喻皇帝。
⑺君命:指君王的命令。
臣节,人臣的节操。
⑻觊(ì):希图、冀望。
⑼已矣:算了、罢了。
⑽乘桴句:《论语·公冶长》载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桴(fú),小筏子。
恁(èn),这样。
【翻译】人未老而身已退居在天外孤岛上。
腰间佩戴金色的玉饰泠泠作响;金黄色的腰带色彩浓艳。
夕阳正斜照着万里之外的汴京城。
路途遥远,谁说还能见到汴京城。
我的罪孽深重,但皇帝能给予宽恕。
君王之命很重,不可违背;我的节操依然保持着。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临江仙 送钱穆父》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注释】(1)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2)钱穆:名勰,又称钱四。
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3)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4)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5)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6)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7)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8)筠:竹。
(9)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10)颦:皱眉头。
(11)逆旅:旅店。
【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译文及赏析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译文及赏析《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
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宋代:苏轼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译文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
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
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注释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
缑(gōu)山:在今河南偃师县。
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
云渺(miǎo):高远貌。
痴(chī)牛騃(ái)女:指牛郎织女。
在这里不仅限于指牛郎织女,而是代指痴迷于俗世的芸芸众生。
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
时人: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槎(chá):竹筏。
银河:天河。
尚(shàng):还。
前缘:前世的因缘。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赏析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
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
此词上片,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
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柏良,对他说:“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
”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苏轼此词上片,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人的离思别苦。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花儿已褪去残红,青杏儿还显得很小。
燕子飞来飞去,绿水将人家环绕。
枝上的柳絮被风吹掉,一日比一日地稀少,在天涯,在海角,哪儿没有充满生命力的芳草!墙里的秋千高高,墙外的道路悄悄。
墙外有一少年走过,墙里传出少女的欢笑。
笑声渐渐地听不到,墙里渐渐变得静悄悄,多情的少年呵!却为无情的笑平添烦恼。
【赏析】这是一首伤春的词。
上片写幕春景色:残红落尽,青杏初生,燕子飞舞,河水碧绿,春将归去。
苏轼不愧文坛圣手;轻轻几笔,信手拈来,一幅清丽哀婉的图景便呈现于目前。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更是缠绵悱恻。
“柳绵”即柳絮,一年一度,柳絮纷飞,岁岁年年,人却不同,“吹又少”三字,包含多少人生感慨!青青的芳草已遍迹天涯,预示着短暂而美好的春将要过去。
韶光易逝,青春难再。
关于此二句,《林下词谈》有这样的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秋霜初降),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朝云为苏轼爱妾。
苏轼一生坎坷,刚正不阿,一肚皮不合时宜,不论是新党执政还是旧党当朝,他都不见容于统治者,屡遭贬谪,最后以60多岁的衰迈之身流放岭南,只有朝云随行。
朝云唱此二句,深感其中之味,抑抑惆怅,情不自胜,不能竟之。
不久,她便抱疾而亡,病重之时,仍诵此二句而不释□。
苏轼遂终身不复听此词。
此词上片写景,是伤春人眼中之景,虽无一字言情,而其缠绵哀婉处自现。
下片转而写人,写情。
正被春愁困扰的行人,又为高墙之内的笑声所吸引,可惜只闻其声,不见佳人,但这也足以使那行人生出爱慕之情了。
大概他已在心里勾勒出理想中的佳人形象了吧!真正不负“多情”二字。
古词《蝶恋花-春景》(作者苏轼)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蝶恋花·春景苏轼[宋代]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标签婉约、宋词三百首、写景、伤春译文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注释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误作“小”。
“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绵:即柳絮。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
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赏析本词是伤春之作。
苏轼长于豪放。
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
同时,景中又有情理,我们仍用“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
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本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
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
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
未必能过。
”《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
”褪对旨颜色变浅或消失。
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句意为: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
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
“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②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③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④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⑤一池萍碎。
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①章质夫,名楶(jie杰),浦城人。
历官吏部郎中,同知枢密院事,谥号庄简。
杨花,杨树的飞絮,性质与柳絮相同,故杨花常与柳絮、柳花混称。
②从教坠,任凭飘落。
③有思,有情。
思,作名词用,读去声。
④莺呼起,被莺啼声叫醒。
化用了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语。
⑤遗踪,这里指雨后杨花的踪迹。
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这实只传闻而已。
【译文】这杨花既象花,而无色无香又不象花,也无人加以怜惜,任其飘坠。
她离乡别家,流落路旁,揣摹起来,她看似无情,却蕴有真情。
她柔肠破碎,倦意甚浓,慵眼难开,沉睡梦乡。
她的梦魂随风飘到万里之外,去寻找自己的情人,不料美梦又被黄莺啼声惊破。
这杨花飞落殆尽,人们无所怨恨,只恨西园之中,落花难以复归故枝。
清晨一场大雨过后,飘散的杨花现又在何处?啊,原来已飘入池塘,化作一池细碎的浮萍。
杨花的三分之二坠入尘土,三分之一飘入流水,三分春色丧失净尽。
点点落絮,细看去哪里是杨花,筒直是离人眼中的泪珠。
【集评】宋·朱弁:“章楶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
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
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
”(《曲洧旧闻》卷五)宋·魏庆之:“章质夫咏杨花词,东坡和之。
晃叔用以为‘东坡如毛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是则然矣。
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
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苏东坡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称苏轼,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饮食家和医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文学泰斗。
苏东坡以其出色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学识而闻名,特别是他的诗词作品更是享誉千古。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苏东坡的诗词进行赏析和讲解。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词既有咏史抒怀、写景抒情的作品,也有纪行杂记、议论风俗的作品,内容广泛而丰富。
他的诗词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又融入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独特感悟。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常常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
例如,《水调歌头》一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这句词意境深远,余音绕梁,使人产生共鸣。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抒情。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江城景色,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同时,这首词还表达了作者对江城历史和将军忠勇精神的赞美。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还常常融入了对社会风俗和人情百态的观察和思考。
例如,《江上渔者》一词中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揭示了苏东坡对江上人生活态度的思考,以及他对江上渔者勤劳和质朴生活的赞美。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除了意境深远和表达独特之外,还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
他擅长运用韵律和格律,使他的诗词既有音韵之美,又有节奏之美。
例如,《赤壁赋》中的“亢龙有悔,盈缺之义”,这种工整的韵律和平衡的节奏,使整篇文章充满了韵律之美,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思想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他通过诗词描绘自然和社会人情,表达自己对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思考,赋予了诗词以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独具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论苏轼的婉约词
论苏轼的婉约词[石占德]内容摘要:文学史上婉约词的词作传统对苏轼的影响使其创作了大量的婉约词,但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对婉约词进行了重大的突破与革新,树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因此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苏轼婉约词:一苏轼写婉约词有其历史必然性。
我用以下四个观点为论据来证明:首先,纵观词的发展,从词的产生到北宋中期,基本上仍是婉约词一统天下。
其次,从词本身来看,词最初并不是专供观览的案头文学,而是配合新兴乐曲演唱的歌词,所以词又有曲、曲子、曲子词之称。
其三,从苏轼的经历和思想来看,他也有写作婉约词的情感基础。
其四,就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来说,它们并不是水火不容相互排斥的。
二苏轼对婉约词的革新。
(一)开拓了婉约词的题材、内容。
1、描写农村题材的词。
用[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为论据。
2、悼亡词。
用《江城子》《西江月》两首词的内容、意境、构思分析,毛泽东的悼亡词与苏轼悼亡词比较为依据。
3 、咏物词中的柔美情怀,苏轼的咏物词使婉约词的气质和词品得到了提升。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为论据。
4、苏轼词诉说了真挚的亲朋情感。
以《沁园春》苏轼赴密州任旅途中寄子由的分析为据。
5 、苏轼词展现了清新秀丽的水色山光。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为论据。
6、苏轼闺阁词中的少女情怀7、苏轼婉约词中的思乡情怀。
例如:[醉落魄]离京口作(二)苏轼婉约词追求“以雅为美”。
1、他的词婉约词洗脱了“脂粉气”,变得明丽净洁。
以[洞仙歌]为例“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说明。
2 、用语文雅也是苏轼婉约词刻意追求的。
对[永遇乐]《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首词的分析为论据。
(三)苏轼的“婉约词”与他人之作也有明显的不同,同样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
第一:同样是写“婉约词”他突破了糜烂生活的低俗气味,词中流露出一种清新明丽之情。
第二: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且时时做旷达之想。
苏轼生平及诗歌鉴赏
一代文豪-------苏轼【诗词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
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
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本词中,苏轼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贬居黄州时所作。
上片记事,下片抒怀。
夜饮醒而复醉,醉后归来恍惚已近三更。
苏轼词赏析
苏轼词赏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饮食家。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诗词散文皆有出色之作,被誉为文学宗师。
苏轼的词作更是独具一格,以清新明快、豪放洒脱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就苏轼的词作进行赏析。
苏轼的词作不拘一格,既有豪放的风骚,又有婉约的柔情。
他的词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言辞间流露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词作之一。
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他以明月为喻,问天地间自然之美何时可得,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向往之情。
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词中的“夜行黄沙道中,欲行还休,梦魂不到关山难度”一句,表达了他在黄沙道中行走的孤独与心绪。
通过对行旅中的心境描写,苏轼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地结合,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苏轼的词作还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词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以巧妙的比喻手法描绘了长江壮丽的景色和赤壁的历史传奇,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赞美。
苏轼的词作语言丰富多样,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句,通过对月亮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句词中使用了对仗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词作更加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是文学界的经典之作。
读苏轼的词作,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的才华横溢,更能领略到他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见解。
无论是豪放洒脱,还是婉约柔情,苏轼的词作都给人以深深的触动,让人陶醉其中。
情性之外无文字——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
情性之外无文字——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
析
汤高才
【期刊名称】《中国广播》
【年(卷),期】2003(000)011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汤高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胸有苏轼词人生无难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J], 高金娥
2.性情之外无文字——苏词艺术风格管窥 [J], 朱晓燕
3.意静神王与妙用无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别解 [J], 朱学东
4.墨香阵阵味文字情性之外话人生——读刘崇德先生《南郭诗钞》 [J], 于东新;于广杰
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词赏析 [J], 李锋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性之外无文字第壹章·月有陰晴圓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苏轼在密州做太守,月圆中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第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和第二个问题“今夕是何年?”,意思是连贯的,不过因为要按照词调安排,把酒问天就必须在第二句。
明月几时有,不是问明月何时在夜空中升起,而是问这月儿从多么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可见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
在这里,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把酒望月》,开头是“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可以说东坡的开头两句就是从李白的诗中脱胎的。
李白的诗句中还说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从古至今,每逢这样的佳节,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在月下对酒当歌。
此时立于此地,往前看,古人不见,明月长存,往后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太白与东坡,在才华、气质、性情、遭遇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自然在对月当杯之时,有相似的思想感悟。
看着月亮上斑驳的影子,极其自然的就会想到月中的广寒宫、玉兔嫦娥这些美丽的神话,李白当日是如此,苏东坡的肚子里也装满了故事。
他想着想着,也许想起了另外一桩奇妙传奇来。
小说里托名牛僧孺有一次偶然走到一个地方,因请求借宿一宵,却无意中会到了古代的许多美人,王嫱、绿珠、杨贵妃等等都在。
美人们都作了诗,而且要牛僧孺也作一篇,于是他写道:"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东坡诗里那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来历了。
牛僧孺的诗,本来是运用《诗经》里面"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词句,不是没有日历,所以不知道今儿晚上是哪一天,而是表达了作者的极为惊喜的感情的话,联系这些,我们才能懂得苏东坡的那句词的真正意思。
正因为如此,东坡才接着说,我也要"乘风归去",到月府里去看一下。
那里真不知有多么美丽多么有趣啊!天上宫阙,是豪华的琼楼玉宇,是想象中的仙境,面对这样的仙境固然很美妙;人的感觉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我欲乘风归去”,好像体重都没有了。
“乘风”这两个字,用得很潇洒,好像毫不费力就可以上天,而且是“归去”,似乎本来家就在天上。
这可真是飘飘欲仙了。
苏轼这时,政治上虽然受到一些挫折,但比之后来所受的打击,还是很轻微的。
故此时的他,很容易进入浪漫的想象境界。
有一条记载说明了这一点。
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说:“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
’”从这一点来看,苏轼应该是飘飘有神仙之感,精神上相当放松的。
但是,苏轼毕竟不像李白那样,一旦幻想起来就忘记了现实而游仙起来。
他是很现实的,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寒”,天宫太远、太高、太冷,不一定适合人居。
那么不去天上,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不也是挺美好的吗?这个“起舞弄清影”,关键在于一个“弄”字,就是玩弄,也就是游戏。
这样的诗意,是从李白“对影成三人”转化而来的,但是并不像李白那样是为了表现孤独,而是为了表现自身的潇洒。
就这样,苏轼营造了一种似人间而又非人间的意境,一种既醉又清醒的感觉,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
有矛盾,有彷徨,才有特点,才精彩。
词的下半首,开头两句:"转朱阁,低绮户",便换了一副笔墨,变为深婉细致了。
"转",古时凡写光阴的暗暗地、缓缓地、令人不易察觉地移动前进,都用这个"转"字。
这一转,就从天上转到了人间。
接着月已平西,渐渐斜下去,没入长夜。
仅仅两个小字眼,精炼之极,传神之极!"朱阁",就是红楼;"绮户",是雕镂精美的窗桶扇。
这里是说古代闺门秀女的居处。
现在有人以为,"照无眠"是作者自己写自己的"欢饮达旦",一直没睡,我想是不对的。
欢饮达旦,绝不能用"无眠"这个词语来形容;再说作者也绝不会把他自己安插到"朱阁""绮户"里面去的。
东坡用这一笔,是泛写节日里有的人庆幸欢乐;有的人却对景伤情,正是古人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而作者关切的,要写的,正是这后一种人。
"照无眠",这一笔便把皎洁的美丽的月宫仙女和想象中的人间女郎,都融合在一起了。
"无眠",写出了女郎因心怀离别之情,她对此佳节良宵,辗转不寐,大睁着两眼,直望到月光低得平射进绮丽的窗户。
苏轼的原题里曾有"兼怀子由"的话,就是说,他在写诗时有怀念他弟弟苏辙的含意,但是,我们在他词里看到的,却不仅仅是那样一点兄弟之情,他的思想仍是一贯阔大的,绝不是一个小小的个人的形象。
由此,这才转到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明月啊,你心中是没有什么愁恨的人了吧?可是为什么你却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反而清光越发皎洁呢?难道你不能使人间没有离别,而在亲密的人们团圆的时候,再凝辉飞采,能这样那不是更好吗?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他的伟大的愿望,但愿人间都无愁恨,所有人们都是幸福快乐的。
但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苏东坡也深深知道这只是一种空想的善良的愿望罢了。
自古以来,人有悲欢离合,苦乐辛酸;月有阴晴圆缺,天时不定,哪里能有都永远配合得尽如理想的条件呢?愿望既然难以实现,那我们就只有从对事物的认识上去解决吧。
他想起了古人谢庄《月赋》的名句:"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于是他写下了自己的祈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意思是说,我们只愿亲密的人永远都活着,纵然不能在佳节里得到团聚,那么千里虽遥,但能共同仰望这一轮明月,享受这美好的境界,也就非常满足了。
第貳章·倚杖聽江聲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谪至黄州。
他在离江边不远的地方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还把它叫做“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这边是“苏东坡”之名的由来。
对于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政治迫害的苏东坡来讲,这是劫后余生,他深埋内心的愤懑和痛苦,相反地表现出一种旷达,一种不屑于世事的浪漫主义精神。
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东坡在黄州,一次与数客江上夜饮,即兴乃作歌辞‘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者。
翌日,坊间纷传子瞻夜作此辞,将冠服挂于江边,拏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既惊且惧,以为失罪于人,急忙前去拜谒,而子瞻鼻酐如雷,犹未醒也,徐君猷悬着的一颗心也就放下来了。
《避暑录话》中提及的苏东坡“夜作此辞”,便是东坡名词《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h 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彷佛三更”,“彷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接著,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于是,他依着拐杖,倾听那昼夜不息的滔滔江流。
人们读到这里,眼前就好像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
你看,他醉也好,醒也罢,恣意所适;时间对于他来说,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
总的展示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词的上片还创造了一个极其安恬的静美世界。
因为夜阑更深,万籁俱寂,所以伫立门外,能听到门里家童的鼾声;也正因为四周的极其静谧,所以词人在敲门不应的时候,能够悠悠然“倚仗听江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是常用的诗家手法,从写家童“鼻息如雷”到进而写谛听江声,就把夜之深、夜之静完全衬托出来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倚仗听江声”,这个富有启发性的句子很自然地引出下片的内容。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突兀而起的喟叹,是词人长期孤愤心情的喷发,正反映了他在“听江声”时心境之不平静。
妙在这两句直抒胸臆的议论中充满著哲理意味。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
“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本是说,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与,此身非人所自有。
为人当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因世事而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忙碌。
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方。
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饱含著词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以议论为词,化用哲学语言入词,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这种语言上的特色正表现出词人的独特个性。
正如前人所说。
东坡“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诗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
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
它意蕴丰富,富有启迪、暗示作用,象征著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积极用世转转向消极低沉,又转而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得多么飘逸,又多么富有浪漫情调,这样的诗句,也只有从东坡磊落豁达的襟怀才能流出。
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
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