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轼--苏轼诗词赏析教学文案
《走近苏轼》教学范例(范文大全)
《走近苏轼》教学范例(范文大全)第一篇:《走近苏轼》教学范例《走近苏轼》教学范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走近苏轼。
2、通过品读赏析感悟苏轼。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怎样学习名人。
二、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怎样学习名人。
三、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赏析感悟苏轼。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设境激趣,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名人。
这些名人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那么,你最崇敬的人物是谁呢?(学生谈感触,各抒己见)。
看来,同学们所崇敬的名人各有不同,今天,老师想把自己一直以来崇敬的名人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
(出示课题)(二)简介作者,整体感知1、检查课前搜集。
2、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思考:整体看来,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三)理解“苏轼”,研读赏析1、品读全才的苏轼之诗作代表《饮湖上初晴后雨》及词作代表《明月几时有》。
2、提问补充苏轼的豪放派代表作《密州出猎》等。
3、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你的感受是什么?“(方法:先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展示谈体会)(四)仔细品味,深入了解。
通过苏轼书画作品的简单赏鉴以及民间苏轼的有关知识加深了解和体会。
(五)课后活动整理搜集苏轼的其他名作,品悟。
写出你在进行完这次实践活动的收获与感想。
要求: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不少于500字。
(七)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苏轼有了一个生动而全面的了解,他是诗词文书法绘画皆绝的千古一人,他也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他还是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
甚至可以说,苏轼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崇敬与仰慕,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与感动!今天,让我们在了解、品味和感动中启航,用名人的光辉为我们导航!第二篇:走近苏轼走近苏轼——读《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春色浓如酒之际,读到《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一书,直欲酩酊数日。
这本书有着泛黄的古旧色调的封面,封面上按藤杖、坐盘石、醉态萧然的画像,以及酣墨淋漓、云烟满纸的题字,对我来说如同故友召唤。
走进苏轼--苏轼诗词赏析电子教案
走进苏轼--苏轼诗词赏析走进苏轼要求:1.分析每一首诗中的意象。
2.挖掘苏轼诗词中意象的共同特点。
3.给这十二首诗词按照苏轼的经历和年代排序。
4.从苏轼的诗词意象看苏轼的经历和情怀。
一.分析每一首诗词当中的意象。
【苏轼经典诗词】1.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
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同时指出:“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2.七绝·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走进苏轼的词 教学讲义
走进苏轼的词——解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教学构思众所周知,虽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方面都颇有成就,但其在词方面的成就要远高于其他。
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在前几节课引导学生对苏轼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以后,通过对苏轼词的赏析,可以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更为深刻立体的解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苏轼词作的名篇,无论是在词创作手法,意境建设,还是思想情感上,都值得学生去了解学习。
通过赏析苏轼的词作,培养学生对于诗词的艺术鉴赏力,以及写作能力,更关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古人的诗词,可以使学生能在那些即使生处绝境也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人身上得到启迪,获得成长。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全词意思有一个大概的认知;2.使学生对于词的表达内容和情感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和把握;3.使学生能准确记忆词中一些字词的确切意义,如:子由、琼楼玉宇、绮户、婵娟;4.借由此词,引发学生对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简单思考,并有所发。
三、课型课时简单复习+新授课、45分钟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对于全词思想感情以及人生哲理的学习掌握2.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充分了解这首词蕴含的人生哲理,并对此有所思考。
五、教学过程回顾旧知识5~10分钟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对于苏轼生平有一个基本回忆,并对几个关键知识点进行提问。
一到两个问题为宜,如:苏轼人生关键的一个人生转折点是在什么事件后?引入新知识2.5分钟以内(已提前让学生抄好这首词,并让其提前查好不认识的字)点名两位学生朗读,全班朗读一遍。
3.讲解词牌名水调歌头5分钟: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4.讲解词序:丙辰这里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子由等。
大学语文课苏轼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本科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词作的特点。
- 掌握苏轼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
- 学会鉴赏苏轼的词作,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苏轼词作的内容和情感。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苏轼词作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之心。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一、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简介1. 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重点讲解其在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词作方面的贡献。
2. 分析苏轼词作的特点,如豪放派风格、清新脱俗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等。
二、苏轼词作赏析1.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 修辞手法:对仗、夸张、比喻等。
- 艺术风格:豪放、清新脱俗、情感丰富。
- 情感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2.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 意象:明月、酒、高堂、悲欢离合等。
- 意境:空灵、清新、意境深远。
- 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的感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苏轼词作中的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苏轼的词作朗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苏轼的词作有何了解?请简要介绍。
二、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简介1. 教师讲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其在词作方面的贡献。
2.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三、苏轼词作赏析1.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2.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苏轼词作中的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
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教案标题: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对苏轼诗词的欣赏能力;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苏轼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 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享苏轼的代表作品,如《东坡乐府》、《水调歌头》等,并简要解读其背后的含义;2. 介绍苏轼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点,如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对诗词的创新和发展等。
三、文学欣赏(25分钟)1. 分发苏轼的部分诗词作品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2. 引导学生分析苏轼的诗词语言特点,如运用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3. 鼓励学生就苏轼的作品进行个人感受和评价,展示他们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四、创作实践(20分钟)1. 提供一些苏轼的诗词题材或写作启示,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借鉴苏轼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作品朗读或分享给同学,促进交流和互动。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对诗词的贡献;2.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3.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如继续学习苏轼的其他作品或了解其他文学派别。
教学资源:1. 苏轼的代表作品及相关解读资料;2. 苏轼的诗词作品选集;3. 创作实践的题材或写作启示;4. 图片或视频展示苏轼的形象。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苏轼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3. 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苏轼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2. 探索其他文学派别和代表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3.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诗词的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案走近苏轼
教案走近苏轼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诗歌、散文、书信等多种形式,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案的设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苏轼的作品和思想。
1.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轼的文学作品,包括其诗歌、散文等;- 探讨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内容2.1 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介绍苏轼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生卒年、籍贯等;- 讲述苏轼的家庭背景和受教经历;- 介绍苏轼的官职和政治生涯,包括他的政治理想和变故。
2.2 苏轼的文学作品- 选取苏轼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包括诗歌、散文等;- 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 探讨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3 苏轼的思想内涵- 分析苏轼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探讨苏轼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4 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 提供学生阅读苏轼作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作品的赏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他们以苏轼的文学风格为参照,发展自己的创作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通过讲述和解读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传授相关知识;- 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思考;-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拓展思维;- 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4. 教学评价- 参与度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态度评价其研究效果;- 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评价其研究成果;-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对苏轼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以上是一份关于教案走近苏轼的简要设计,通过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使学生对苏轼的作品和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案方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案过程: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
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
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
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三、旷达的苏轼: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M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四、朗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人物赏析教案
苏轼人物赏析教案教案标题:苏轼人物赏析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使学生了解苏轼这位文学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进行文学赏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苏轼的作品风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苏轼的画像和一些苏轼的名言,引起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苏轼的了解程度。
第二步:讲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使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三步:文学赏析(25分钟)教师选取苏轼的一篇或多篇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意境、艺术特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欣赏。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作品的内涵。
第四步:模仿写作(2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苏轼的作品片段,并要求学生根据苏轼的风格和技巧进行模仿写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写作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步:总结和展示(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苏轼的重要性和他的作品特点。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苏轼作品进行朗读或背诵,并展示自己的模仿作品。
教学资源:1. 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介绍资料2. 苏轼的诗词作品3. 苏轼的名言和画像图片4. 苏轼的作品模仿范例教学评估:1.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作品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进行评估。
2. 学生对苏轼作品的赏析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模仿和写作评估。
3. 学生对苏轼的影响和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展示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文学家或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和模仿写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2. 学生可以进行苏轼的其他作品的深入研究,了解更多关于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
3. 学生可以组织文学沙龙或朗诵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赏析和模仿作品。
苏轼古诗翻译鉴赏教案
苏轼古诗翻译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苏轼及其古诗的背景和特点;2. 学习苏轼古诗的翻译方法和技巧;3. 鉴赏苏轼古诗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二、教学内容1. 苏轼及其古诗的背景介绍;2. 苏轼古诗的翻译方法和技巧;3. 鉴赏苏轼古诗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画像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学习(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古诗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环境。
3. 实践(25分钟)教师给出苏轼的几首古诗,让学生分组进行翻译,并讨论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可结合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进行翻译,注重传达原诗的意思和诗意。
4. 分享(10分钟)每组学生选择一首翻译的古诗进行分享,并解释翻译的思路和技巧。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讨论不同的翻译可能带来的不同效果。
5. 鉴赏(15分钟)教师选取苏轼的一首古诗进行鉴赏,解读其中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要点1. 苏轼及其古诗的背景和特点;2. 苏轼古诗的翻译方法和技巧;3. 鉴赏苏轼古诗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翻译作品和鉴赏讨论,评估学生对苏轼古诗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自主选择苏轼的其他古诗进行翻译和鉴赏,或与其他学生合作进行诗歌创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翻译和鉴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古诗翻译和鉴赏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走进苏轼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走进苏轼主题阅读教学设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苏轼的作品,本文将设计一篇主题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 通过阅读苏轼的作品,使学生对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艺术作品有初步的了解;2. 培养学生对苏轼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轼的相关资料、作品和翻译版本;2.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材料;3. 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生用品。
三、教学步骤1. 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事迹、他的艺术成就等引入教学话题,引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可以播放与苏轼相关的视频片段或音频,让学生感受苏轼的风采。
2. 阅读苏轼的作品在此阶段,教师可以选择苏轼的经典作品,进行篇章式阅读。
a. 导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整体介绍所选作品的主题、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b. 小组合作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指派一段文段或诗句,要求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理解和解读文本。
c. 全班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分享,让全班学生共同阅读和探讨。
d. 教师讲解和点评在全班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读进行点评,并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苏轼作品的内涵。
3. 创作与交流a. 写作训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苏轼作品为启发,进行写作训练。
学生可以写一篇短文、一首诗歌或散文,表达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个人感悟。
b. 作品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分享,互相倾听和交流。
4. 总结与评价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收获,评价教学效果。
四、评估1. 学生写作学生完成的写作作品可以作为评估材料,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文学素养进行评估。
2. 学生讨论通过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和全班分享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苏轼词赏读》教案
《苏轼词赏读》教案课题:潇洒苏东坡——苏轼诗词赏读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的诵读把握,了解苏轼词的特点,提升诵读水平。
2.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的方法鉴赏诗词,理解诗词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情怀,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自己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北宋有一位大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千古第一文人,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更称之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大文豪苏轼,感受他别样的潇洒的人生。
(屏幕出示课题)二、出示教学目标三、知人论世我们要想鉴赏一首诗,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
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研究他的家庭背景、身世经历、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诗作内容,领会作者的感情。
这是诗歌鉴赏最主要的一个方法。
(1)大文豪苏轼有着怎样的身份地位和贡献呢?(屏幕显示)(2)课下让同学们搜集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请同学来说一说苏轼22岁时,随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以清新洒脱的文风赢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举成名天下知,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紧接着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上书陈说新法的弊病,遭王安石打击,自请出京到杭州,任通判,又于熙宁七月至元丰二年十年间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他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想不到一起“乌台诗案”险些让苏轼丧命,最终被贬官到萧索的黄州,任了个没有官俸、没有收入的团练副使这个闲职,“东坡居士”因一块东坡之地而起,而且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突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后来,哲宗继位,司马光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被召还朝,任过中书舍人等职,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度自求外调到了杭州,西湖著名的“三潭映月”“苏堤春晓”就是他当时为政的杰作,他后来又被贬到惠州,最后到了儋州,据说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他却成了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
大学苏轼作品赏析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2. 通过对苏轼作品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领悟苏轼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2. 苏轼作品的赏析教学难点:1. 苏轼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2. 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赏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关注苏轼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二、课堂讲解1. 苏轼的生平简介:介绍苏轼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官场生涯等,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苏轼的文学成就:概述苏轼的诗歌、散文、词等作品的特色,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作品赏析1.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闲适情怀和豁达心境。
2. 《水调歌头》:赏析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引导学生理解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苏轼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进行交流。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回顾苏轼作品赏析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课堂讲解1. 苏轼词作赏析:继续讲解苏轼的词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豪放词风的特点。
2. 苏轼散文赏析:讲解苏轼的散文作品,如《赤壁赋》等,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散文中的哲理和情感。
三、作品赏析1. 《赤壁赋》:赏析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感悟。
2.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苏轼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进行交流。
初中走进苏轼教案
初中走进苏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 苏轼的作品特点:诗、词、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3. 苏轼的思想观念:人文主义、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苏轼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思想观念。
2. 难点:如何理解和欣赏苏轼的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思想观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苏轼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轼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
4.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 讲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苏轼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
3. 分析苏轼的作品特点:通过对苏轼诗、词、散文的举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风格。
4. 探讨苏轼的思想观念:讲解苏轼的人文主义、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等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人生哲学。
5. 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品:选取苏轼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
6.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解答学生对苏轼的疑问。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苏轼的作品。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和生平事迹。
2. 选取苏轼的一首诗或词,进行分析鉴赏,体会其艺术魅力。
3. 撰写一篇关于苏轼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思想观念,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教案B篇章导读:《苏轼》课文教学教案
教案B篇章导读:《苏轼》课文教学教案。
本篇章关注怎样通过《苏轼》这篇文本教学来建立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归纳思维力,让学生在感受古今中外文化交流中体味中华文化的精髓。
从内容到形式上,本教案紧密围绕目标导向的教育理念,结合章节内容和教学方式,沿着“感性认识-理性思考-实践练习”的轨道,以实现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启迪性。
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依靠优良的教学资源和引导,教师们需要下许多苦功才能做到深细入理,共建校园文化氛围。
一、预热:学生阅读和感受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苏轼这一文化名人的背景和影响力。
教师可以通过图像介绍苏轼的形象,让学生在感性的层面上对他进行了解。
同时教师要简单介绍一下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成就,让学生在理性的层面上对苏轼有更深的认识。
接着,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读课文,以此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个人风貌、思想和作品。
课文的概括、翻译让学生可以看懂苏轼的意思,学生也可以略读第二部分的谈话,了解课文教学的画龙点睛。
二、拓展:深入探究苏轼的思想和作品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拓展学生的思考深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作品。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苏轼的诗歌和散文,并掌握其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
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苏轼的书画作品,并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以此引导学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感受。
三、巩固:提升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归纳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学习本章节中的新词词组,并引导学生将这些词汇进行拆解、组合,并用于构建新句子,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四、实践:促进文化交流,提高综合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育不仅仅意味着教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生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养。
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和答辩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并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课题走近苏轼班级4班授课时间周四第三节授课教师课型新授一次备课教材分析本课依托于人教版必修四宋词单元选取的苏轼三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结合初、高中学过的有关苏轼的诗文,以及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宏观把握苏轼一生的创作,理解苏轼不同时期的创作内容和风格,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材原有篇目《赤壁怀古》《定风波》是苏轼诗词中的代表,集中体现了苏轼豪放词作的风格及其旷达豪迈的人生态度。
但是,由于教材篇目所限,学生对于苏轼的创作与思想,认识尚且零散、肤浅,缺乏深入系统的把握。
依托教材而发展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可以弥补原有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认识,并成为探究苏轼不同阶段思想变化、心路历程的依据。
学情分析(1)学生在高中之前学过苏轼的不少作品,但大多仅限于对一首诗词的手法、情感分析,缺乏对苏轼一生作品的整体梳理。
(2)学生对于诗词的分析属于粗线条感知,缺乏条分缕析、细致入微的具体分析;对情感主旨的把握宽泛不具体,缺乏深入探究的能力。
(2)基于平板的课堂引入,学生可利用的优质资源增多,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但由于接触时间不长,尚未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应加强检测与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苏轼的人生起落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领、合作探究、比较鉴赏,理解苏轼词中的手法、情感,提高知人论世的鉴赏能力,并在拓展练习中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经典诗句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领悟思想的力量。
教学资源微课程(视频及测试题)、网络资源、PPT发布任自主学习目标1、借助自学资源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各时期作品。
2、通过自主赏析,发现诗词解读的难点,为课上讨论做准备。
务自主学习任务1、观看有关苏轼的微视频及相关文字资料,绘制苏轼仕途及文学创作曲线图。
找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标注在曲线上,尝试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重新解读诗词。
(拍照上传)2、在每首诗词的后面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你从词中感受到的词人形象,并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苏轼词两首教案范文
苏轼词两首教案范文主题:探究苏轼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目标:1.了解苏轼词的背景和特点;2.分析苏轼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典词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1.苏轼词的背景和特点;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苏轼词的分析;3.学生欣赏和鉴赏苏轼词。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放一段古琴曲音乐,制造中国古代文化氛围,并引导学生对古典词的欣赏和认识。
一、介绍苏轼和苏轼词的背景和特点(10分钟)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苏轼词的背景,包括苏轼的文学成就、他在宋代文坛的地位以及词的发展趋势等等。
二、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0分钟)1.分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全文,带领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例如抒情写景、借景抒怀等等。
3.解读词中的重要意象,例如“明月”、“故乡”等等,并讨论这些意象对诗词的意义。
三、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20分钟)1.分享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全文,带领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例如咏史写景、借景抒怀等等。
3.解读词中的重要意象,例如“江城”、“出猎”等等,并讨论这些意象对诗词的意义。
四、学生欣赏和鉴赏苏轼词(15分钟)教师选择其他苏轼词,让学生欣赏和阅读,并引导学生从意象、表达手法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小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学生们对苏轼词的认识和理解。
延伸: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写一首古体词,了解和体验古典词的创作过程。
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苏轼词的全文文本。
《走近苏轼》教案
《走近苏轼》教案高二语文组教学目标1.整合必修及选修课本关于苏轼的诗词文2.全面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3.背诵苏轼的代表性的诗词文4.结合后人对苏轼的评价尤其是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和所学诗词文知识,写作专题性的研究文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回顾2.苏轼三篇“赤壁”诗文鉴赏解读。
教学过程一、东坡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
(1)良好的家庭教养。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2)京城为政。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3)地方为官。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4)“乌台诗案”。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鉴赏苏轼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理解苏轼诗词中的意境、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苏轼诗词的鉴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诗词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 苏轼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苏轼诗词中的情感内涵。
2. 掌握苏轼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轼诗词的相关资料,包括生平简介、诗词背景、作品赏析等。
2. 学生准备苏轼的诗词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苏轼的诗词了解多少?请举例说明。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苏轼的诗词作品,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思考作品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苏轼的诗词中有哪些意境?(2)苏轼的诗词中表达了哪些情感?(3)苏轼在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赏析作品1.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2. 教师讲解诗词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诗词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诗词,谁能举例说明苏轼诗词的意境和情感?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拓展阅读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三、欣赏与比较1.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词在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鉴赏苏轼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2)掌握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词作;(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作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豪放精神、乐观态度;(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苏轼生平及其词作背景;2. 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教学难点:1. 苏轼词作中的豪放风格;2. 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苏轼生平及其词作背景1. 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重点讲解其政治生涯和文学成就;2. 分析苏轼词作的创作背景,如宋代的社会背景、词坛现状等。
三、鉴赏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1.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分析苏轼词作的豪放风格;2. 以《水龙吟·咏杨花》为例,分析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强调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鉴赏苏轼词作中的豪放风格1. 以《赤壁赋》为例,分析苏轼词作中的豪放风格;2.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进一步阐述苏轼词作中的豪放风格。
三、鉴赏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1. 以《水龙吟·咏杨花》为例,分析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2.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进一步阐述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强调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 撰写一篇关于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引导学生鉴赏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苏轼--苏轼诗词赏析走进苏轼要求:1.分析每一首诗中的意象。
2.挖掘苏轼诗词中意象的共同特点。
3.给这十二首诗词按照苏轼的经历和年代排序。
4.从苏轼的诗词意象看苏轼的经历和情怀。
一.分析每一首诗词当中的意象。
【苏轼经典诗词】1.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
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同时指出:“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2.七绝·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3.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
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
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
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
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4.七绝·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
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5.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
“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6.词·定风波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7.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
词的上阕描绘兰溪美景:浸在溪中的兰草的嫩芽,不见泥泞的松间小路,下个不停的潇潇暮雨,婉啭啼鸣的杜鹃,构成了一幅清丽、洁净又富有生机乐趣的图画,抒写出诗人轻松、愉悦、恬然自得的心情,为下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下阕以反诘起句: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然后即景取喻,道出了富有人生哲理意味的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
”意思是门前的溪水还能东流转为西行!言外之意,人不应把老视为畏途,只要心态好,老也可变为年轻。
结句又反用白居易的诗意,再次奉劝人们不要叹息年华易逝,人生也会返老还童的。
苏轼在被贬中尚能不以逆境为患,唱出如此乐观的曲调,展现了他旷达的胸怀,给人深刻的启示。
该篇为词人远谪黄州,托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请泉寺风光,下片融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奋发向上的议论。
8.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9.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10.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1.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
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
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12.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