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服从到底能有多可怕
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四)斯坦福监狱实验
我们为什么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四)我们阴暗的内心:斯坦福监狱实验“最卑劣的行为就像有毒的杂草一样繁茂地生长在监狱的空气里”——Oscar Wilde。
最好的心理学实验总是问着关于人性的永恒的问题,例如,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得邪恶?一个好人也可以犯下恶行吗?如果可以,是什么让人们越过那条界线?有没有一个临界点,当它被跨过之后就会释放出邪恶?又或者是人们所处的处境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本文中这个被提名为最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它有力地论证了处境的作用(Zimbardo, 1971)。
不仅如此,而且这个实验还为一本小说、两部电影、无数电视节目,甚至一个乐队提供了灵感,就连法律都为此做出了修改。
这些我们过会儿再说,先来看看这个实验。
囚犯和狱警实验的思路很简单:看看被挑选出来的最健康、最“正常”的普通人如何应对自己正常身份的彻底改变。
被试中一半作为狱警,另一半作为囚犯。
在本次实验中没有折衷办法,因为为了使实验有好的效果,必须真实地模拟现实生活中囚犯和狱警的经历。
这些被试要迎接生命中的全新体验。
“囚犯”们像平时一样一大早出门的时候被哀号着警报的警车“逮捕”。
然后他们被采集指纹、蒙上眼、关进监狱。
接着被剥光衣服、搜身、去虱子、理发、拿到囚服、得到一个号码,并在一只脚上拴上链子。
另外的被试变成了身穿警服、手持木棍的狱警。
斯坦福大学一幢建筑的地下室被伪装成了一座监狱。
于是,实验开始了。
反抗被镇压一开始一切都很正常,可是到了第二天,“囚犯”们对于被监禁做出了反抗。
狱警们迅速而残忍地采取了报复。
他们把囚犯全身扒光,搬走了囚犯的床,把这次反抗的头目拉去关了禁闭,并且开始骚扰“囚犯”。
不久之后“囚犯”们开始无条件地服从狱警。
经过了仅仅几天逼真的角色扮演之后,被试报告说他们之前的身份似乎已经完全被抹去了。
他们成为了自己在监狱中的号码。
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斯坦福监狱实验
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揭开人类行为背后的阴暗面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任务是理解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与思维。
在这个领域里,斯坦福监狱实验无疑是一项经典研究,它揭示了人类行为中的某些阴暗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斯坦福监狱实验于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领导进行。
该实验旨在探究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变化,并测试监狱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为了模拟监狱环境,实验者将24名参与者分为监狱犯人和看守两组,他们被安置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实验室中。
实验开始时,参与者被告知这是一项科学研究,并且被给予了明确的角色。
监狱犯人被指派佩戴编号的囚服,而看守则穿着军装,并配备了警棍等工具。
然而,很快整个实验变得失控,看守组开始对待囚犯组态度粗暴和不人道。
看守对囚犯施加了心理压力和肢体暴力,强迫他们遵守规则和服从命令。
不久之后,实验中的参与者开始出现明显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警卫们实施了严酷的惩罚措施,如剥夺睡眠,迫使囚犯腿部脚镣,并且对他们进行口头侮辱。
而囚犯组则感到沮丧、恐惧和无助。
有些被压迫的囚犯认为只有逃离斯坦福监狱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于是发起了一场暴动。
实验最终提前结束,只进行了六天,因为参与者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
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出了人类行为及社会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这个实验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反思。
一方面,有人批评说这个实验缺乏伦理性,因为参与者遭受了严重的虐待和伤害。
另一方面,这个实验也有重要的贡献,它让我们认识到当个体处于特定环境中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果显示,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
在一个权威和压迫的环境中,个体易受到社会角色压力的影响,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测的行为。
实验中的看守们并非天生残暴,而是环境和角色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样,囚犯的角色导致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和屈辱。
著名的心理实验
著名的心理实验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心理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进行的实验。
该实验通过将参与者随机分配为监狱狱友和监狱守卫,观察他们在模拟监狱环境下的行为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者很快就陷入了角色扮演中,而且监狱守卫表现出严重的虐待行为。
2. 康多电击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进行的实验。
该实验旨在研究人们的顺从性。
实验者让参与者以为他们正在对另一个参与者进行电击,实际上这是一个演员,且实验并没有实际电击。
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愿意继续对另一个人施以最高电击强度,即使他们知道这可能对被电击者造成重大伤害。
3. 洗脑实验:由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艾金斯(Donald Ewen Cameron)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实验者尝试通过电击、药物、睡眠剥夺以及其他强制手段来“洗脑”被确定为“精神病”的人。
这些实验引发了关于伦理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辩论,并導致了倫理審查制度的建立。
4. 磁带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在1974年进行的实验。
实验者通过演示一段事件的两个版本(有偏见和无偏见的版本),并询问参与者关于事件的细节。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观看有偏见版本后,对事件的记忆存在明显的偏差,揭示了“假记忆”的现象。
5. 人机对弈实验:由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与IBM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进行的一系列国际象棋对弈比赛。
该实验旨在探讨人类智力与计算机智能之间的对比。
在1997年的最后一场比赛中,“深蓝”击败了卡斯帕罗夫,这被认为是计算机在碾压人类智力上的重要突破。
无法忽视的真相:6个极具争议的心理学实验
无法忽视的真相:6个极具争议的心理学实验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无数实验揭示了人类的复杂性。
然而,在心理学实验的历史上,也存在着一些极具争议的实验。
这些实验,有的挑战了伦理底线,有的引发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深入探讨六个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揭示其背后的科学价值和伦理争议,并引发读者对心理学研究的思考。
1. 米尔格拉姆实验:服从的黑暗面米尔格拉姆实验,一个令人震惊的实验,揭示了普通人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对另一个人施加电击,而实际上施加的只是模拟电击。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受试者在权威人物的指令下,会不惜伤害他人。
这个实验引发了对纳粹大屠杀等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引发了对实验伦理的广泛讨论。
2. 斯坦福监狱实验:环境对人的影响斯坦福监狱实验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囚犯和狱警。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本正常的大学生在扮演狱警的角色后,表现出了残暴和虐待的倾向。
这个实验揭示了情境力量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对实验伦理的质疑。
3. 洛伦兹的印刻实验:动物行为的启示洛伦兹的印刻实验研究了刚出生的小鸭对母亲的依恋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小鸭在出生后不久会将第一个看到的移动物体视为母亲,并对其产生强烈的依恋。
这个实验为我们理解亲子关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但也引发了对动物福利的关注。
4. 班杜拉的娃娃实验:暴力行为的学习班杜拉的娃娃实验研究了儿童对暴力行为的模仿。
实验结果表明,儿童会模仿成年人的暴力行为,并将其内化。
这个实验为我们理解儿童的暴力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也引发了对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的担忧。
5. 阿斯实验:社会认同与从众心理阿斯实验研究了人们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当个体与群体意见不一致时,往往会为了避免被孤立而选择顺从。
这个实验揭示了社会认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对群体思维的思考。
斯坦福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心理学实验。
实验旨在探讨权威、服从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影响。
实验地点位于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地下室,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
实验共招募了24名身心健康、无犯罪记录的男性大学生参与。
二、实验目的1. 探究权威与服从在极端环境下的作用。
2. 分析个体在权威与服从压力下的行为变化。
3. 探讨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实验开始前,津巴多教授对24名志愿者进行了初步筛选,确保他们身心健康、无犯罪记录。
随后,实验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囚犯,另一组扮演狱警。
实验环境被布置成监狱,包括牢房、狱警办公室等。
2. 实验实施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7天,第二阶段为14天。
在第一阶段,囚犯和狱警都接受了角色培训,以更好地进入角色。
实验过程中,囚犯被剥夺了自由,受到狱警的严厉惩罚;狱警则扮演着权威角色,对囚犯进行严格管理。
3. 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囚犯和狱警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通过监控设备对实验环境进行监控。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对囚犯和狱警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1. 权威与服从实验结果显示,在极端环境下,狱警表现出强烈的权威意识,对囚犯进行严厉的惩罚和侮辱;而囚犯则表现出强烈的服从心理,对狱警的命令言听计从。
这表明,在权威与服从压力下,个体行为容易发生改变。
2. 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囚犯和狱警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部分囚犯表现出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念头;而狱警则表现出冷漠、残忍、暴力等行为。
这表明,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3. 实验结束后的影响实验结束后,部分囚犯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同时,实验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对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的深入探讨。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社会科学论文“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路城王玲智聂子潞摘要:监狱实验是1971年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它的影响十分巨大。
本文探讨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提出个人很难摆脱对其设定的角色的影响,并将监狱实验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辩证陈述了对社会等级、暴力控制的看法,希望引发人们对环境与人性的再思考。
关键词:影响;扮演;归属;等级;控制如果你问我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实验研究项目,相信斯坦福监狱实验绝对榜上有名,当然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实验之一。
时年38岁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主持了这项研究。
1971 年,津巴多在执教期间,向社会发出招募通知,以每天15 美元的价格雇佣到一批志愿生,最终24人被选中参与实验。
这些人被打乱随机的分为“囚犯”或是“警卫”,津巴多按照监狱的形式和要求,一方面让“囚犯”们穿上真正的监狱囚服,剃掉头发,将其关入6×9英尺的狭窄牢房;同时,给“警卫”们分发了制服,配了哨子和警棍。
这个号称将为期两周的真实试验,最终只进行了6天就被迫停止。
警卫们随着角色的深入变得愈发暴力残忍,而“囚犯”们也仿佛像自己真的被定罪了一般,低落脆弱,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预设的界限一步步地被超过,而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批评和警告。
虽然颇具争论,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斯坦福监狱实验对研究组织行为、个体心理起到的巨大作用。
有人将这种人格发生的变化称之为“路西法效应”(TheLucifereffect):“上帝最溺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
”一、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与角色效应环境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站在不同角度人们观点往往各不相同,但通过斯坦福监狱实验传递出来的信息,这种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要比大多数人们想象的强大得多。
津巴多曾经说过:“恶只不过是个别人的特质,藏在他们的基因里、大脑里或者本质上。
斯坦福监狱的思考与感悟
斯坦福监狱的思考与感悟1. 斯坦福监狱实验真的太让人震惊了!就好像打开了一个黑暗的盒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特定环境下会变得多么可怕。
想想看,那些平时普通的人,一旦进入那个角色,怎么就完全变了呢?就像平时温和的小张,到了某种极端情况下会不会也变得很可怕呢?2. 这实验不就是在提醒我们,环境的力量有多大吗?我们总以为自己很坚定,可真到了那种斯坦福监狱一样的地方,我们又能怎样呢?好比走在悬崖边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失足坠落啊!你说我们能不谨慎对待环境的影响吗?3. 斯坦福监狱给我们的思考太多啦!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可能都没意识到的人性弱点。
不是吗?就像我们看到别人犯错会指责,可要是自己在那个位置,说不定也一样呢!这多让人警醒啊!4. 哎呀,斯坦福监狱实验真的是让人细思极恐啊!这不就跟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很像吗?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扮演起某个角色,然后就难以自拔了。
就好像在公司里,一旦被赋予某个职位,行为就完全不同了,这多可怕呀!5. 想想斯坦福监狱,真的会让人心里发毛呢!它让我们明白,人真的不能小瞧环境的塑造力。
好比一块橡皮泥,放在不同的模具里就会变成不同的形状。
那我们在生活中得多么小心别被不良环境给影响了呀!6. 斯坦福监狱啊,真的是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它就好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们平时忽略的人性角落。
你想想看,平时看着挺好的人,怎么在那种情况下就变了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7. 哇塞,斯坦福监狱真的是太有冲击力了!这就像是一场暴风雨,把我们对人性的认知都给冲得七零八落。
难道我们平时对自己的了解真的够吗?这多让人怀疑啊!8. 斯坦福监狱实验呀,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它仿佛是一个警钟,敲响在我们的心头。
我们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在特定环境下呢?就像在黑夜里行走,稍不小心就会迷路,这是多么可怕的警告啊!9. 真的不能小看斯坦福监狱带来的启示啊!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人性深入探究的大门。
我们以为自己很理智,可到了那种极端环境下,还能保持吗?这真的要好好想想啊!10. 斯坦福监狱真的是个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它就像一个深深的烙印,印在了我们对人性思考的历程上。
斯坦福监狱实验看法
斯坦福监狱实验看法一、背景介绍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的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人类行为在特定环境下的变化。
该实验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将24名男性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在两周内观察他们的行为。
二、实验过程1. 实验设计24名志愿者通过随机抽样分成两组:狱警和囚犯。
实验设立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
囚犯们被要求佩戴编号,并穿着灰色连体服,而狱警则穿着制服,并配备了棍棒和哨子等武器。
2. 实验过程开始时,双方都表现出了友好和礼貌的态度。
但很快,“狱警”开始对“囚犯”进行严厉的惩罚和侮辱,甚至使用肉体上的暴力来控制他们。
而“囚犯”则开始表现出抵抗和反叛的行为,其中一些人甚至出现了精神崩溃的症状。
3. 实验结束实验原计划持续两周,但在第六天就被迫中止了。
由于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道德问题和伦理问题,实验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根据实验结果,泽姆巴多得出结论:环境对人类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三、实验结果1. 狱警变得残忍和专制在实验过程中,“狱警”逐渐变得残忍和专制。
他们开始使用暴力来控制“囚犯”,并对他们进行侮辱和羞辱。
有些“狱警”还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如强迫“囚犯”进行裸体搜查等。
2. 囚犯变得顺从和服从相反,“囚犯”则变得顺从和服从。
他们开始接受“狱警”的控制,并遵守规则。
一些“囚犯”甚至主动地向“狱警”告密,并背叛自己的同伴。
3. 环境对人类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泽姆巴多得出结论:环境对人类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表明了环境对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四、实验争议1. 伦理问题斯坦福监狱实验因其涉及到严重的伦理问题而备受争议。
在实验中,“狱警”使用了肉体上和心理上的暴力来控制“囚犯”,这违反了道德和人权原则。
2. 实验设计不够科学一些批评者认为,斯坦福监狱实验并不是一个严谨科学的实验。
震惊世界改变人性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震惊世界改变人性的斯坦福监狱实验20世纪以来最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从诞生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在这项病态的研究中,究竟引发了什么事情?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斯坦福监狱实验: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实验。
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
实验经过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报酬,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
这些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部分,12个人充当警察的角色,另外12个充当囚犯的角色,实验时每组只有9人,3人后备。
实验模拟真实监狱环境,囚犯分别被“警车”押送到监狱,然后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连衣裙一样的罩衫),右脚戴脚镣。
有些装备与真实监狱中的不同,是为了让志愿者能迅速进入囚犯的角色。
和真实监狱类似,囚犯志愿者被关在监狱后就不能自由行动,3个人住一个小隔间,只能在走廊放风,每个人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编号。
充当看守的志愿者,没有进行培训如何做狱警,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
看守3个人一组,每组工作8个小时,三组轮换。
实验开始的第一天晚上,看守就在半夜吹起床哨,让囚犯起来排队,以验证自己的权威是否已经树立在囚犯志愿者心中。
他们惩罚囚犯的时候会命令囚犯做俯卧撑(在真实环境中用的最普遍的一种体罚措施),为了增加惩罚力度有时候还骑在囚犯身上。
第二天一早,囚犯们就开始抗议,他们把监狱小隔断打通,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看守进来。
换班的看守看到以后非常气愤,认为是之前一轮的看守对囚犯过于仁慈。
他们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扒掉囚犯衣服,揪出带头捣乱的囚犯关禁闭,并恐吓其他囚犯。
但看守很快意识到问题,3个人无法妥善管理9个囚犯,于是他们找了反抗活动中3个罪过最轻微的人,单独把他们放到一个隔间里,给他们比其他囚犯更好的待遇,可以穿正常衣服,可以刷牙,吃更好吃的饭菜。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看法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看法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主导的一项实验。
该实验旨在探究在监狱环境下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该实验于1971年进行,原计划为两周,但由于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最终于第六天被迫中断。
这个实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并引发了对道德、伦理和人类心理的深入思考。
该实验的目标是了解监狱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24名学生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监狱中的囚犯和狱警两个角色,他们都被告知这是一次模拟实验。
然而,不久之后,参与者们开始逐渐沉醉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展现出了与真实监狱环境相似的行为特征。
扮演囚犯角色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表现出了抵抗、反抗和情绪崩溃的行为。
而扮演狱警的学生则展现出了严厉、残暴和权力滥用的行为。
实验的结果令人震惊,参与者们几乎完全投入到了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中,并且试图维持自己所处的地位。
然而,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伦理问题引发了广泛的批评。
实验中的学生并未经过充分的心理评估和知情同意,而实验过程中的虐待和压迫行为违反了人类伦理和道德准则。
许多人认为,这种实验设计可能导致了心理伤害和创伤,并且对参与者的人格和自尊产生了负面影响。
尽管斯坦福监狱实验存在严重的伦理问题,但它依然对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动力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个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影响力,并提醒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必须遵守伦理准则。
它还引发了对监狱制度和权力结构的反思,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建立更加人性化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尽管它存在着严重的伦理问题。
我们必须从实验中吸取教训,并在未来的研究中确保参与者的权益和尊严得到充分保护。
同时,我们应该继续关注监狱制度和权力结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人性化的社会环境。
菲利普津巴多 .斯坦福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
1971年斯坦福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最好的心理学实验是总是有关于人性的问题:什么让人变得邪恶?一个好人会有邪恶的行为吗?如果会的话,什么使人越过道德的底线?特殊的环境能决定人们的行为吗?“斯坦福监狱最好的心理学实验是总是有关于人性的问题:什么让人变得邪恶?一个好人会有邪恶的行为吗?如果会的话,什么使人越过道德的底线?特殊的环境能决定人们的行为吗?“斯坦福监狱实验”被称为最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巨大影响力。
这个实验不仅被写成小说,还被拍成了电影《死亡实验》、无数的电视节目争相报道、也有很多类似的实验产生。
“斯坦福监狱实验”(又名“津巴多监狱实验”):是当局研究犯人在监狱里圈养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目的是调查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狱警和囚犯之间的军事冲突的起因及人类的虐待心理倾向是先天还是后天。
该实验在1971年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实验。
专家是海军上将詹姆斯·B·斯托克代尔。
津巴多和他的研究团队认为,理解虐囚行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囚犯和看守的内在性格。
津巴多和他的团队津巴多实验开始研究小组在当地报纸上征集志愿者参与监狱生活的研究,为期两周,志愿者每天能得到15美元的报酬(相当于今天的75美元)。
有70名应征者被招到斯坦福大学面试,接受一系列心理测试。
这70个人都是美国的大学生。
其中24名被认为非常健康、正常的人被选中。
从24人中间随机抽出一半,让他们饰演监狱的看守,余下的一半饰演囚犯。
志愿者们都说他们更愿意饰演囚犯,部分是因为他们无法想像自己毕业后会去做看守,但他们可以想像自己是在坐牢,并以为可以从这一经历中学到一些东西。
志愿者们还被告知,如果被分派去饰演囚犯,他们可能会被剥夺公民权利,并且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饮食和医学护理。
那些将饰演囚犯的人被告知在某个周日等在家里。
在那一天,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被真的警察“逮捕”了,并以抢劫罪起诉。
奇怪的心理实验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听从权威
奇怪的心理实验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听从权威奇怪的心理实验: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听从权威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会遵从权威的指令,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听从权威的错误决策。
这个现象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的兴趣,于是进行了一系列奇怪但有意义的心理实验来探究这种行为的原因。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实验,并分析人们为何会选择听从权威。
一、斯坦福监狱实验1971年,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lip Zimbardo)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监狱实验。
该实验旨在研究在一种强权体制下,人们作为监狱囚犯和狱警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在实验开始时,参与者随机分为监狱囚犯和狱警两组。
很快,狱警开始展现出不可思议的暴虐行为,而囚犯则开始出现丧失自我、产生负面情绪的症状。
这种行为超出了实验者的预期,并迅速失去控制。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权威人士的指令下,往往会履行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且可能会采取过激甚至残忍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狱警作为权威人士,他们的存在和指令激发了他们对权力的滥用,而囚犯则不得不顺从。
二、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的顺从实验是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实验,它在1961年至1963年间进行。
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人们在权威指令下,是否会执行对他们来说可能有害的行为。
在实验中,被试者被告知他们是进行一个记忆实验,但实际上,他们扮演的是电击者的角色。
被试者被要求向一个学习者(实际上是专门培训的演员)提问,如果学习者回答错误,被试者需要按照实验者的指示对学习者施加电击,且每次电击的电压会逐渐增加。
研究结果惊人地显示,大多数被试者顺从实验者的指令,并给予学习者高压电击。
虽然这些被试者知道他们可能在给予电击时伤害到学习者,但他们还是选择听从权威的命令。
三、社会认同和权威性实验此外,还有一系列实验证据表明,人们选择听从权威可能是因为他们与权威人士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群体的价值和态度的接受和内化。
震惊世界的斯坦福死亡实验:人人都可能是魔鬼!深思极恐...
震惊世界的斯坦福死亡实验:人人都可能是魔鬼!深思极恐...1971年,一个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启动了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叫“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会环境里的反应。
他以每天15美金的报酬招募愿意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当时有近百人前来报名,基本都是美国的大学生,最后通过心理测试,选定了24名“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学生,参加一个为期两周的监狱模拟实验。
这些学生一开始只是为了好玩或者赚点零花钱而加入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次看似好玩的实验,将会成为他们终生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些学生被随机地分成了两组,9名学生扮演囚犯,9名学生扮演看守,其他6人替补,津巴多教授本人扮演监狱长。
当时很多志愿者都表示他们更愿意饰演囚犯,认为这更有挑战性,可以从中学到更多东西。
为了更逼真地模拟监狱场景,他们将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个监狱实验室,里面的一切设置都跟监狱一模一样。
实验组还和加州警方合作,用真警车去扮演“囚犯”的9个人家里把他们铐走,给他们穿上囚服,带上牛皮纸头套,给他们安上抢劫盗窃等罪名……在邻居的震惊中,这9名“囚犯”被带到了斯坦福实验“监狱”。
而扮演“看守”的9名学生,也都穿上了警服,配上警棍,增加权威性。
在实验开始前,所有人都签订了协议。
“囚犯”被告知了可能会有人权侵犯行为,也都有心理准备。
“看守”拥有预警的所有权力。
全程只有一个“监控者”,来提醒大家的行为,防止失控造成危险。
就这样,实验开始了!实验第一天,一切都按照真实监狱的流程来走:“囚犯”被“看守”裸身检查并消毒。
进行到第二天,实验开始失控了!“囚犯”们很不严肃,因为感到无聊,居然开始造反,他们集结在一个牢房,撕掉身上的编号牌,拒绝服从命令,并且说话挑衅狱警。
而“看守”们也完全不知所措。
对此,扮演“监狱长”的津巴多教授要求他们行驶权力,采取措施维持监狱的秩序。
于是“看守”们开始采取惩罚措施:罚“囚犯”做俯卧撑....脱光衣服,关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剥夺“囚犯”的睡眠....剥夺“囚犯”的姓名,只用犯人编号来称呼他们……“看守”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惩罚方式也越来越离谱。
心灵的黑暗面:斯坦福监狱实验
心灵的黑暗面:斯坦福监狱实验最好的心理学实验是总是有关于人性的问题:什么让人变得邪恶?一个好人会有邪恶的行为吗?如果会的话,什么使人越过道德的底线?特殊的环境能决定人们的行为吗?“斯坦福监狱实验”被称为最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巨大影响力。
这个实验不仅被写成小说,还被拍成了电影、无数的电视节目争相报道、也有很多类似的实验产生。
囚犯和狱警实验者在斯坦福大学一栋教学楼的地下室里建立了模拟的监狱。
实验目的很明确:弄清普通的人们在角色转换时会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选择健康和正常的参与者)。
一半参与者充当狱警,另一半充当囚犯。
为了实验的真实性,参与者都坐专业囚车到达实验场所。
扮演囚犯的参与者在日常活动中被警察逮捕,由一辆开着警笛的警车带入实验场所。
像正常囚犯一样要验指纹、发统一制服、剃发、搜查等流程。
然后关进一间囚室。
狱警的扮演者则穿统一制服,并且有狱警俱乐部。
冲突第一天非常安静的度过,第二天,囚犯开始有所反抗,狱警进行了快速和残酷的镇压。
狱警没收了囚犯的衣服和床。
并把闹事的带头人关了禁闭。
并从此开始不停的对囚犯进行攻击。
不久,囚犯就开始盲目的服从狱警。
在一些天后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参与者对自己以前的身份已经慢慢模糊了。
他们成为了扮演的那个人。
狱警的扮演者真的成了狱警,他们嘲弄和虐待囚犯。
这个实验在外界的干预下停止,只持续了六天(原计划14天)。
扮演狱警的人当中,有些报告说很享受实验(他们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是个老实的人),他们经常羞辱和虐待囚犯。
与此同时,囚犯的情绪面临崩溃,有五个扮演者因无法忍受提前结束了实验。
心理学家这样解释实验结果:人们很容易接受社会所赋予给他们的角色,接受社会规范。
狱警就应该是权力者、虐待囚犯,囚犯就应该服从、接受狱警的惩罚。
这个实验理所当然的被很多人批评,因为它不尊重实验所要求的伦理道德、只是小样本施测、缺乏生态效度等等。
但是实验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震惊世界改变人性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震惊世界改变人性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项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心理学实验,它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恶性权力关系对人性的影响。
这项实验震惊了整个世界,改变了人们对社会权力关系的看法,有助于警醒人们关于人性行为的影响和认识。
斯坦福监狱实验于1971年开始进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齐姆巴尔德设计并指导,旨在研究权力和自由的影响。
该实验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在实验室设立了监狱,选取了24名大学生做为参与者,其中12人扮演监狱警卫,另外12人扮演犯人。
实验在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因为警卫们很快就开始过度使用权力,虐待犯人,并且顺从和接受这种特权的力量越来越强。
警卫们开始用非人道的方法惩罚犯人,剥夺他们的自由,使他们失去人性尊严。
实验一度出现了暴力、精神崩溃和极度抑郁的状况,导致实验提前结束。
实验结果表明,当人们身处特权地位并被赋予权力时,他们往往会利用这种权力去控制和支配其他人。
实验说明了权力关系对人性的影响,是一个对现代社会非常应有的警示。
震惊世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改变了人们对权力和自由的看法。
实验结果表明,权力和自由之间往往存在着互相制约和影响的关系。
当人们被赋予权力,他们常常会滥用这种权力去控制和支配其他人,而被控制的人则很容易失去自由和人性尊严。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影响并不止于心理学领域。
它曾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法律等领域,展示人类社会中恶性权力关系的危害,并对社会构建和人类行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警醒作用。
它促进了人们对人性和社会组织的研究和检验,对打造一个更加人性化、公正、平等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斯坦福监狱实验也受到了批评和质疑。
有学者表示,实验有着过度的评估和解释,结果可能会有所扭曲,不符合真实情况。
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也存在疑问,因为实验条件的模拟效果可能会引起实验参与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误解。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确有其局限性,但当代世界中广泛存在的权力关系问题在理解和研究人性行为中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 服从到底能有多可怕
斯坦福监狱实验服从到底能有多可怕01 路西法效应:每个人都可以变恶魔?在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具有争议性的实验,是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
它从微观上展现出社会环境会怎样影响人的行为。
1由心理学家PhilipZimbardo领导的研究者们,在斯坦福的心理大楼的地下室设立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且挑选了24名大学生(没有犯罪记录以及被视为心理健康)去扮演囚犯和监狱的警卫。
然后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隐蔽摄像头观察囚犯(必须每天24小时留在监狱里)还有狱警(每8小时轮班)。
这项研究于1971年8月17号星期天开始。
没人明确知道他们将陷入何种境地。
到目前为止,斯坦福监狱实验依然是斯坦福大学所开展过的最著名——也是最臭名昭著——的研究项目。
六天以来,研究中一半的参与者在同伴手下忍受着惨无人道的虐待。
他们屡屡被嘲笑、拔光衣服、剥夺睡眠,甚至被强迫把塑料桶当作马桶使用。
其中一些人用暴力反抗,另外一些人则变得歇斯底里或者步入绝望的深渊。
随着情形陷入混乱,研究者们却熟视无睹的在一旁围观——直到其中一名同事最终站了出来。
1973年,美国心理学会的调查得出结论,认为监狱实验符合行业现有的道德标准。
但是之后几年,那些标准都被修改以禁止类似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人类被试研究项目。
“将人置于那种境地的行为研究再也没有在美国开展过了。
”津巴多说。
斯坦福监狱实验成为不计其数的书籍和纪录片的主题。
有一部电影基于它改编,也至少有一支朋克乐队以它命名。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过程中,津巴多博士目睹了令人震惊的情形: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
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之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魔鬼撒旦。
BBC曾试图还原当时的场景如果斯坦福监狱实验模拟出一个更加文明的环境,囚犯和看守能否展现出不同的行为?2001年12月,斯蒂芬·莱谢尔(StephenReicher)和亚历山大·哈斯莱姆(AlexanderHaslam)这两位心理学家试图有所斩获。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当我们提到斯坦福监狱实验,很多人会产生一种极端、暴力和压迫的印象。
然而,通过观察、研究以及与实验相关人员的交流,我对这一实验的理解和感受却完全不同。
这个实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心理学研究,更是引发对人类行为、道德和权力的思考。
实验中,一群学生被分为狱警和囚犯,置身于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
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无法想象的场景展现在眼前:原本普通的学生变得暴虐残忍,而原本热爱自由的人们却变得妥协和顺从。
这引发了我对人的本性的深深质疑。
这个实验让我意识到,当个体处于一种特殊背景和角色中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狱警在实验中具有权力和控制,而囚犯则处于被支配和剥夺自由的状态。
这种权力对个体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实验中,一些学生变得嗜血残忍,而其他人则变得沮丧和无力反抗。
这引发了我对权力的思考。
权力虽然本身并非邪恶,但当权力被滥用且缺乏监督时,它可以成为导致恶行的温床。
狱警在实验中感觉到了他们的权力,他们对囚犯的虐待和精神压迫似乎让他们变得更加自大和无情。
而囚犯则因无力反抗而被迫接受自己被辱骂和虐待的命运。
这让我深深反思了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平衡。
实验还揭示了群体心态的强大影响。
在实验中,狱警和囚犯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团队感。
他们遵循一套规则,并在集体行动中统一起来。
这种群体心态似乎能够抹去个体的良知和道德判断,使他们成为集体行为的奴隶。
这使我对集体主义的潜在危险加深了思考。
除此之外,斯坦福监狱实验还引发了我对道德和个人情感的思考。
在实验过程中,囚犯受到的羞辱和虐待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一些囚犯开始表现出厌世和抑郁的迹象。
狱警面临着对仁慈和残酷之间的抉择,而有时候他们也受到了自己行为的困扰和内疚。
这促使我思考我们在拥有权力时应该如何行使道德责任,并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斯坦福监狱实验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意识到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不仅仅是受到独自思考和决策的影响,也受到权力与责任、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不可思议的“魔鬼”实验,永远不要对人性抱有希望!
不可思议的“魔鬼”实验,永远不要对人性抱有希望!特级供销社为中老年提供R级电影14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本片以1971年美国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基础,根据马里奥·乔丹努的小说《黑盒子》改编。
出租司机塔瑞克·法德(莫里兹·布雷多Moritz Bleibtreu 饰)看到报纸上一个征招心理实验对象的广告前去应聘,与其他19名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男性应聘者被分为两组,本别扮演十二名囚犯和八名狱警,实施为时2周的模拟监狱实验,并各获4000德国马克报酬。
实验前夕,塔瑞克回到自己两年前曾供职的报社,决定将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情形写成报道出售。
塔瑞克在实验中是囚犯77号,他依仗着实验中不准使用暴力的规定,故意挑起事端制造新闻。
狱警博鲁斯(贾斯特斯·冯·多纳伊Justus von Dohnanyi 饰)不满塔瑞克的嚣张,在对囚犯的制裁中一步步确立自己的权威。
二人的针锋相对为实验带来了不可预计的后果……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全面认识自己。
一个英国人戴维·伯姆专门从沟通(communication)和对话(Dialogue)的根上出发进行分析,写了本书叫《论对话》,找出存在于人内心的思维假定——就是我们一装逼的时候,来自本能的观念就认为某些问题是不可以谈、不能谈的,大概说就是装逼的人是无法全面认识自己的,可惜十个人有十一个都装逼。
用我最直白的解释,就是人越活越顽固,既有的想法指导着他的行为,让他很难去做改变和创新。
有个实验叫“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它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津巴多(Zimbardo)的模拟监狱实验一个相当具有说服力的角色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所完成的。
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
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
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
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
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
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
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
”’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坦福监狱实验服从到底能有多可怕
01 路西法效应:每个人都可以变恶魔?
在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具有争议性的实验,是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
它从微观上展现出社会环境会怎样影响人的行为。
1
由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领导的研究者们,在斯坦福的心理大楼的地下室设立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且挑选了24名大学生(没有犯罪记录以及被视为心理健康)去扮演囚犯和监狱的警卫。
然后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隐蔽摄像头观察囚犯(必须每天24小时留在监狱里)还有狱警(每8小时轮班)。
这项研究于1971年8月17号星期天开始。
没人明确知道他们将陷入何种境地。
到目前为止,斯坦福监狱实验依然是斯坦福大学所开展过的最著名——也是最臭名昭著——的研究项目。
六天以来,研究中一半的参与者在同伴手下忍受着惨无人道的虐待。
他们屡屡被嘲笑、拔光衣服、剥夺睡眠,甚至被强迫把塑料桶当作马桶使用。
其中一些人用暴力反抗,另外一些人则变得歇斯底里或者步入绝望的深渊。
随着情形陷入混乱,研究者们却熟视无睹的在一旁围观——直到其中一名同事最终站了出来。
1973年,美国心理学会的调查得出结论,认为监狱实验符合行业现有的道德标准。
但是之后几年,那些标准都被修改以禁止类似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人类被试研究项目。
“将人置于那种境地的行为研究再也没有在美国开展过了。
”津巴多说。
斯坦福监狱实验成为不计其数的书籍和纪录片的主题。
有一部电影基于它改编,也至少有一支朋克乐队以它命名。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过程中,津巴多博士目睹了令人震惊的情形: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
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之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魔鬼撒旦。
BBC曾试图还原当时的场景
如果斯坦福监狱实验模拟出一个更加文明的环境,囚犯和看守能否展现出不同的行为?2001年12月,斯蒂芬·莱谢尔(Stephen
Reicher)和亚历山大·哈斯莱姆(Alexander
Haslam)这两位心理学家试图有所斩获。
他们与BBC的纪录片部门一起合作,部分复原了
津巴多的实验环境,进行为期八天的研究。
看守依然身着制服,有权稍加赏罚;囚犯安置在三人牢房中,与斯坦福县监狱的陈设几乎别无二致。
主要区别在于,这家监狱没有预设的期望。
在囚犯抵达前,看守们便被要求制定规则,他们仅仅被告知要让监狱平稳运行。
(这就是所谓的BBC监狱研究,它与斯坦福监狱实验在其他几方面也有所不同,包括囚犯着装;而且,囚犯被告知,如果他们表现好,能够成为看守。
可到第三天,这个承诺取消了,角色被固定下来。
)
BBC研究的最初几天,看守们显然并没有凝聚成一个集体。
“几名看守对自己的权威本身及行使都持谨慎态度,”研究者写道。
另一方面,囚犯则产生了集体认同。
与斯坦福研究不同,心理学家要求所有参与者每天完成一份调查,衡量他自觉对他所在团体的归属程度;调查表明,随着看守们进一步分裂,囚犯们团结得越发紧密。
第四天,三名室友决定碰碰运气。
午餐时,一个人扔掉餐盘,要吃更好的食品,另一个要求吸烟,第三个希望医治脚上的水疱。
看守们一团乱麻;有个看守甚至递给吸烟者一根烟。
莱谢尔和哈斯莱姆写道,囚犯们返回牢房后,“高兴地手舞足蹈。
”(“太他妈棒了,”一名囚犯评论道。
)很快,更多囚犯开始挑战看守。
点名时他们公然违纪,抱怨食品,顶嘴。
第六天结束时,三名不服从的狱友爆发,占据看守的房间。
“这时,”研究者写道,“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看守的统治难以为继,已然完蛋。
”
综合来看,这两项研究并不能说明我们全都具有先天的禀赋,随时变成残忍的暴君或者可怜的受害者。
相反,研究表明,我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预期一致。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按照自己预期中“应当行事的方式”行事——尤其当这种预期源于自上而下的灌输时。
在斯坦福实验的设置中,似乎应当奉行符合偏见的硬派看守风格,我们就努力适应角色。
而BBC的研究者们告诉我们,不应该对社会流动性放弃希望,我们便据此行事。
其实,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不到十年之前,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Milgram也进行一个关于人性的著名心理学实验---权力服从研究实验。
02我们为什么会服从?---权力可畏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 Stanley Milgram
在1961年进行了一个相当令人惊恐的著名实验,是关于人们当被要求伤害他人的时候,内心关于个人道德和服从权威的想法,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2 Milgram希望通过进行这个实验,可以在二战这个灾难后深刻理解纳粹战犯可能保有的永不可饶恕的行为。
为了达到研究目的,他共同测试一对被试,一个担当“老师”,另一个担当“学生”。
如果学生答错问题,老师被要求对学生进行电击(学生大概是坐在对面的房间,但实际上他不会受电击)。
取而代之,Milgram会播放一些喊叫声,听起来就像是那个学生处于痛苦之中。
假若那个“老师”在研究的压迫中表达出希望停止电击的意愿,实验人员会促使他继续下去。
在第一次的实验中,百分之65的被试执行了最痛苦的、最后的450伏电击(标记为“XXX”)——即使许多被试明显处于有压力的状态,对于继续进行电击也感到不自在。
尽管这个研究被普遍认定为对权威盲目服从的警告,《科学美国人》最近再次提起这个研究,并主张这个实验结果更倾向于暗示深刻的道德矛盾。
“人类的道德自然包括移情的倾向,仁慈、友善地对待我们的同胞亲属和群组成员,再加上一种排外的倾向,残暴、恶毒第对待其他部落的人,”记者 Michael
Shermer如此写道,“电击实验所反映的并不是人们的盲目服从,更多的是植根于人们心中的矛盾的道德倾向。
”
近日,一些评论者也对Milgram的研究方法提出质疑,其中一位评论家就特别提到,在耶鲁大学进行的实验记录表明百分之60的被试实际上违抗执行最高电压的命令。
米尔格拉姆服从性研究(Milgram obedience
study)表明,一经权威人士鼓舞,普通人便乐于以他们认为痛苦或者可能致命的电流电击同伴。
在很多人看来,斯坦福实验强调了这些发现,显示如果赋予了过多的权力,普通人能够多么轻而易举地变成残忍的压迫者。
时值四十五年后的今天,许多人回顾这项研究,来说明阿布格莱布(Abu
Ghraib)看守的所作所为以及美国滥觞的警察暴力何以会出现。
斯坦福监狱实验时常被引用,以此证明我们体内隐含的原始暴力冲动;据说这项实验表明,只要稍许推动,我们便都会变成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