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哲学论人与自然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征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并以其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

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人们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客观规律;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但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有人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解释与征服”;有人侧重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1]等等。

然而从纯粹的自然界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类不能夸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当务之急,如今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迹象,不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人类之间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通过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社会生活。

马克思指出:“人只有对自然界内部的若干过程的实践认识,这种实践认识是科学认识的起源。

”这就意味着人的认识活动是通过实践来进行的,而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人类与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自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改变着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无论怎样的生产过程,人总是用自然物质和自然力来进行生产。

”人类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支撑,因此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

人类要改变自然,就必须遵循自然laws,不能逾越自然的界限。

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以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要使客观世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使主观世界成为人类的自然力和社会力。

”这说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改变自然,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需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能损害自然的生态环境,因为这将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生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地制约着的。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和限制。

因此,探讨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1.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生产活动中,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界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力”、“劳动”和“物质资料”的重要性。

2.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决定了一个社会对自然界影响程度最根本的因素。

生产力的提高会导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3.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也有制约作用马克思同时也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也有制约作用。

在自然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否则,将会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启示1. 倡导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才是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2.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只有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这意味着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 倡导科学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倡导科学技术创新,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环保水平。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四、结论总之,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这一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同时“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的身体”。

这表明,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的。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的扩张和逐利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诚然,动物也生产。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马克思关于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大自然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地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他列举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些沉痛教训,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刘蕊菡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8期【摘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关键问题。

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对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实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了丰富的生态自然观,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物化自然”中解放出来,创立了“人化自然”的观念,第一次用实践的观点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束缚。

一、《手稿》中关于人的定义马克思将人定义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具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人是自然产生的结果,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就规定了人的自然属性。

另外,“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他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它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这样就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的活动才能称得上是有目的的、自由的活动。

二、《手稿》中关于自然界的定义马克思将自然界定义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这就说明,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源泉,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而且还为人类的劳动创造活动提供材料、对象和工具。

第二:“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这就说明,不仅人的物质生活来源于自然界,就连人的精神生活也是自然界所赋予的。

三、《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一,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没有自然界,人类便不可能产生。

第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依赖于自然界。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三,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

这样的自然界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第四,人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的约束。

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否则自然界将会对人施加报复。

自然与社会的有机协调。

社会要素是马克思生态观的重要内容,它被看作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联结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一,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有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表现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的社会关系总和直接影响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其二,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协调,有机统一。

自然界不仅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社会的发展不仅要依赖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资料和条件,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造并创造着新的资料和条件。

生态危机的根源探究及解决途径。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一切以资本为中心、金钱至上的理念,他们把自然界仅仅看成是获取利润的工具,人与自然的关系只剩下索取与被索取、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在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控制下,生态被破坏是必然结果。

既然如此,那么根除生态危机的最有效途径便是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共产主义取而代之。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生态平衡、公正和谐、持续发展的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人与自然最终实现和解。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实践是唯一的标准和基础,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人类是能动的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使自然逐渐适应人类的需要,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改造和利用的过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人类的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人类追求全面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经历了与自然对抗、征服和改造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和尊重自然的过程。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必须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考方式对我们认识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是指导我们实践活动的重要原则。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2014.11.17 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矛盾的对立统一四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

通过经典作家的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必然王国;社会变革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的论争很激烈。

仅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国外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在发掘马克思主义中的环保思想。

但也有些海外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

如“现代新儒家”杜维明认为:“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的人化’,就是说按照人的意愿塑造自然,…这种观念也为人类带来了灾害,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

”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将马克思视为与达尔文、弗洛伊德一样将自身作为与自然作斗争的对立物,并认为:“但马克思反对社会不公的激情,其基础是这样一种信念,人类必须通过辛勤的劳作取得对自然的胜利。

”本人认为,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很多环境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

而且,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才能正确认清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的根源,认清各种环保思想的得失,认清环境保护运动的趋势。

同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外在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修正”。

而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环保观的文章也很少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环保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角度探讨,本文侧重从这个角度研究。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关系,
人类不仅处于自然界之中,而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存在着与日俱增
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与自然界密切关联的。

人类通过生产,可
以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价值和财富,但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过度开
垦土地、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采矿产等等,这些都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尊重自然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


有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放到一个合理、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准则:
首先,要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而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在人类的生产和发展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学习和
探索更加环保、节能、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人类社会在实现自身未来发展的同时,更好
地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

最后,要坚持生态优先。

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优先保障和维护自然环境,让自然回归自然,实现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责任,只有让人类和自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这种状态的实现,需要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转变发
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多种环保措施,加大社会资金投入,推动普及环保知识,形
成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共创人类和谐、共赢的美好未来。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与卡尔·马克思一起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他们的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类依赖自然的资源和环境来生存和发展。

他关注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他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来改变和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与自然相交的方式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劳动过程可以通过改变自然世界来创造出新的价值。

但是,他也警告说,人类过度的利用和浪费自然资源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关注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他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仅改变了自然资源,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主义社会常常会采取短期的利益来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

他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环境矛盾和生态危机,并提出了人类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他批判了一些哲学思想中将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是错误的,人类不应当凌驾于自然之上。

他强调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认为人类需要保护和尊重自然界的平衡和生态系统。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只有通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并采取切实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好的自然环境。

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摘要: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立足于实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分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实践的作用下,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和两个统一的水平。

并且,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对立源自于异化劳动,从而揭示了通过扬弃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人与自然最终走向和谐这一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异化;扬弃;和谐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普遍性入手,分为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两个层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精神领域来说,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从肉体生理来说,自然界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从实践活动来说,人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所谓“无机的身体”,指人化自然,即通过人的实践消除了外在性,成为属于人的、为人的自然界。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马克思认为人对自然界具有绝对依赖性。

绝对依赖性是指在任何阶段、任何条件下,人都不可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

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实践是人改造自然界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改变的仅仅是依赖的方式,而非依赖本身。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指出,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实践的作用下,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和两个统一的水平。

第一个阶段就是以自在的自然界作为统一的基础和本位的所谓的直接统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就是这个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个统一发生在最初阶段,即从猿变成人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人和自然界的对立分裂。

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正如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所指出的:“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人利用劳动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把自己从动物之中提升出来。

在这个阶段,人把自然界作为自己改造的对象。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兼评环境法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兼评环境法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兼评环境法的
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是一个由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形成的认识论前提、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冲突及其和解路径等多方面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

全面深入地把握和认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丰富
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建立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
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自然与人的客观现实性、自然之于人的先在性以及劳动、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主张运用劳动实践的观点阐释人、自然及其相互关系。

这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重要构成,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破解人与自然关系“密码”的认识论前提。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实现的。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自然。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改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通过实践,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发展,表现出了人类对自然的存在和改造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变这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被理解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支配和征服。

马克思主义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在生产实践中,人类既依赖自然,又改变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限制和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人类历史的特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表现为矛盾和冲突。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就是说,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对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基础之上,同时也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

只有建立起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质生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性的、社会性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克思的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认为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本
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包括人文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人类和自然在生产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认为,生物和物质的世界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物质具有本身的规律性、客观性、普遍性和历史性。

在这个整体中,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也是自然规律的创造者
和改造者。

在马克思哲学中,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行为。

人类是
通过这种行为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到保护自然的责任。

马克思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人类不仅通过生产活动获取物质
财富,同时也将生产活动转化为灵感和理性活动。

这种转化的过程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
泉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应
该认识到,只有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够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单
独的个体和单独的行动。

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与自然构成了一个整体,两者互相作用、互
相依存。

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实现人类对自
然的改造和利用,同时也能够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征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并以其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

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人们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客观规律;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但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有人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解释与征服”;有人侧重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1]等等。

然而从纯粹的自然界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类不能夸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当务之急,如今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迹象,不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人类之间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

‘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在自然界中生存才有可能进行实践活动。

而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自然界提供了人类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条件,这些资源和条件塑造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

因此,人类和自然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

其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长期以来,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采取了盲目开采自然资源、大规模砍伐森林等方式,导致环境恶化,生物灭绝等问题。

这说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地依存和影响,而是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人类需要逐步地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坚持全球视野,推动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保护。

需要加强全球环境治理,确保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稳定性,为世界人民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来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和互相影响的关系。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才能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马克思哲学论人与自然关系
摘要:人要存在,必须能够生活,人为了能够生活,必须面对自然,人与自然必然会发生种种关系。

人类在更深入地走入自然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自然界带给人类社会带的种种问题,如人口爆炸、能源危机、资源匾乏、环境污染、化学
废料、臭氧层漏洞等等。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人类如何认识自身的问题。

从问题本身的表现形式而言,似乎仅仅是一个人类如何珍爱自身的生存世界,如何与存在于其中的自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问题;但更为根本的,却是人要认识自身、要理解哲学,就绕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本文将就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状及其造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人,自然,关系,紧张,和谐发展
卢梭曾经说过“丧失理智的人啊,你们老是抱怨大自然,却不知你们的一切苦难都是你们自己造成的啊!’’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所有关系中的基本关系,一方面人以特有的方式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另一方面人以生存为基本指向的活动又反作用于自然。

在这种交互的过程中,自然为人类提供人类赖以存在的“无机身体”,人的活动又以不同于自然自身发展的方式推动自然向前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发达的技术力量,自然的那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也渐渐失去了不可战胜性,把人的意志力强加于自然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随着人类技术时代的到来,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随着这种转变的深入,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加快了自然向着人类要求转变的速度;然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紧张。

第一,大气污染,臭氧层变薄。

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交通工具每天向空中排放的化学物质越来越多,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加速上升,大大超过了自然界固定吸收二氧化碳的自然速率,严重污染了大气,恶化了空气质量,从而导致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正如视频中提到的伦敦雾都事件。

第二,水源污染,淡水短缺。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大量的净水,使得本就不多的淡水遭到污染而无法饮用。

比如视频中提到的日本水俣事件。

第三,土壤退化,耕地减少。

过度放牧和耕作,大肆破坏森林和表土,盲目垦荒,造成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面积土壤结构的破坏,致使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和耕地减少。

第四,物种高速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

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全球生物多样性正以空前速度迅速丧失
第五,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迅速升温。

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声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必须承担维护自然的义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相继问世,其中尤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的
国际公约》最具代表性,这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而前段时间的热点——哥本哈根会议——再一次带动了全世界关注环境,关心环保的热潮。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清楚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

第一,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而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界所能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却认识不足,这就不但导致自然资源被过度耗竭,而且也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因此长期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

正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
第二、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长期存在。

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是不断地在全球扩张,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对人类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实行肆无忌惮地掠夺,并且把高耗费、高污染的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

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而日益扩大的贫困既是环境退化的原因,又是环境退化的结果。

贫国为了温饱而滥用自然资源,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某项资源一旦枯竭,他们就将资本投入新的领域。

由此引发的环境灾难,短时间内是无法消除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因此长期处于恶化状态。

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

每一个利益矛盾主体都只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集体利益,只顾民族利益而不顾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以违背生态伦理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去开发、利用、分配与消费自然资源,如滥砍滥伐、填湖造房、任意排放“三污”、猎杀野生动物等等。

虽然,这给个人带来的利益是明显的、立竿见影的,但其代价是惨重的,人们在获得短暂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得到了长久的生态危机。

第四、科技的滥用
可以说,正是人们滥用科学技术,才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人类在漫长的自我解放过程中,并非只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就够了,如果不把科技的力量和人类生存意义现实地结合起来,不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就会偏离人的根本目的。

第五、现代过度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
传统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过度消费。

人们普遍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自然界分解容纳废物的能力是无限的。

于是,传统的工业生产不仅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手段,拼命地向大自然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同时也将越来越多的有害废弃物抛回了大自然。

这种过度消费的生产方式,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大超过其再生产的速度,使自然界接纳污染物的速度大大超过其所消化的速度,从而导致人类施加于自然界的压力与自然界本身所能承受这一压力的能力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

第六,过度膨胀的人类自身再生产。

人口增长与人口的绝对水平,是造成人与自然恶化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诸如,资源匾乏、食物短缺、垃圾成灾等环境
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都与人口过多有关。

所以我们的解决方案就应当针对以上几个原因来进行。

第一、正确处理好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任何事物,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人类思维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把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的本质归结于人类社会,认为社会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的意义正在于此。

马克思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他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从长远看,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合理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从而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
现在人类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仍然可以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

只要人类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中就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最终使人类战胜生态危机。

第四、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人口数量的增减、质量的高低、优化结构的程度和分布的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积极发展绿色技术,倡导绿色消费。

所谓的绿色技术主要是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保护环境的技术。

绿色技术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它强调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开始使用的技术具有高排放、高消耗和污染性质,造成了环境问题。

第六、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生态建设。

把生态建设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综
合考虑,统筹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作者:李树铭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作者:白延辉
《马克思自然概念研究》作者:王毅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