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代生态学视界与科学历史观的深层逻辑——关于人与自然、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哲学辨识

当代生态学视界与科学历史观的深层逻辑——关于人与自然、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哲学辨识
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密,生态问题成为全人类所面对的共同挑战。
在当代生态学视界中,科学历史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深层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与自然、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当代生态学视界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生态危机的概念。
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它涵盖着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
这表明,人类的技术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
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方式,这种方式造成了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大规模的污染和废物排放。
因此,必须采取行动保护自然资源,从而避免生态系统的崩溃。
其次,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仅是负面的,也可以是积极的。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开发出更有效的办法,来保护、恢复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例如,通过生态工程、生态修复等手段来保护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事实上,现代科技已经给人类提供了强大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生态危机带来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技术手段,以更加友好的方式与自然相处。
总之,在当代生态学视界中,科学历史观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与自然、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只有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在面对生态危机的时候,找到更加到位的解决方案。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同时也改变着自然。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首先,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依赖自然的空气、水和食物来生存,同时也依赖自然的资源来发展经济。
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造成了破坏,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人类需要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其次,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
同时,自然灾害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人类需要尊重自然,谨慎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
最后,人与自然是相互发展的关系。
人类的文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保护自然环境来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类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和保护。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紧密的关系。
人类需要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希望人类能够更加重视与自然的关系,共同努力,共同发展。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是人永远离不开的母体。
无论人类文明有多发达,人类总怀着对大自然的向往,总有难以割舍的绿色情结。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必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济无从发展,人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长久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人类生存的生态整体来看待,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分裂,从而克服和纠正了传统自然观的缺点和偏颇。
首先,生态自然观强调“人—自然—社会”和谐一致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直接生活资料,而且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家园,人类虽然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仍然离不开生态系统和其他生命的支撑,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一样都是整体存在链上的环节,“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 。
其次,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在价值” ,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并提出“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思想。
它打破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类不应该成为自然的主宰,自然也不应该成为人类任意宰割和处置的对象,人类应把自身放在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中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爱护”“尊重”和“亲和”的立场上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再次,生态自然观吸取了生态自然学、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的理论营养,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观来关注人与自然的整体前途和命运,打破了传统自然观的封闭鼓励状态,极大的丰富了自身内涵,从而使理论更具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中国创世神话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Vo 1 . 2 5 NO. 1
F e b . 2 0 1 3
中国创世 神话 中人 与 自然关 系的生态 学阐释
石 迪 刘 可 文 ( 1贵州师范大学 求是学 院,贵 阳 5 5 0 0 0 1 ; 2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 阳 5 5 0 0 0 1 )
摘 要: 中国创世神 话 中包含 着丰 富的 生态思想 , 其 中蕴含 的动植 物 图腾 、 人 兽合一 的神灵形 象、 万物化 生一体的生
自然与 自然之间的某些 因果联 系的认识与想象 ,
是神话时代 的人们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然而 , 自工业 时代以来 , 人们对神话 的解读 ,
受 理 性 思 想 及 崇 尚科 学 的思 想 所 左 右 , 总是 冠 以
通过复杂 的并 经常是备受折磨 的仪式 。归根到
底, 扩大着他对 自然和社会环境 的依赖” ( 亚・ 泰纳
“ 幻想” 、 “ 愚昧” 的名衔 , 或强调人与 自然对立 , 或 强调人类对 自然的侵略与征服。抹杀了创世神话
谢, 1 9 8 4 ) 。原始初 民把这种动植物或无生物当作
本 氏族 的图腾 , 把它作为氏族 的始祖神或者是创
DO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1 — 0 5 5 X. 2 0 1 3 . O 1 . 0 0 2
E c o l o g i c a l I n -
o n o f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H u m a n a n d N a t u r e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C r e a t i o n My t h s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依赖走向对立,从改变环境到破坏环境,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抑制了人类的发展。
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通过对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的阐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目前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提出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策及措施。
创新点:生态文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消费方式以及公正合理的生态制度等。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创新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的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整个古代社会中,人对环境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环境的容量,环境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相对的恢复,在强大的自然力的制约下,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处在一个自然的统一和相对平衡的时代。
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的摆布,成为自然的奴隶,人们用神话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然宗教”。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这种“自然宗教”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原始的,朴素统一的关系。
“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如何应对生态难题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日益严峻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社会关系;生态文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面对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与大自然的空前报复,人类似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自我矛盾之中,如何在获取物质利益的同时避免大自然的报复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选择。
这一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正从根源上解决了这种关系,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丰富的生态学说,科学地分析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生态学说对于当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有着较强的启发作用,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问题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站在人类的最终解放这个宏伟目标的基础上来谈论生态问题的,认为人类本身的解放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是密切相关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内部,这一大智慧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
首先,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定位。
具有什么样的自然观直接决定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方式。
如果认为自然是单方面为人类服务的、人类高高在上,则极有可能就会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巢臼,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论述,充分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依靠,脱离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
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它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依赖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同时,人类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的面貌和状态。
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因为人对自然的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而社会实践又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关系问题。
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关系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
其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即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自然又能够改造自然,但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
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但这种改变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往往会对自然界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生态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

生态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不仅关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而且深入研究了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等。
而生态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生态学告诉我们要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必须与其他生物体和环境和谐相处。
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当人类的活动干扰生态系统时,就会破坏这种平衡。
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学教会我们要重视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众多的服务,如空气净化、水资源调节、食物供给等。
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往往被忽视。
生态学研究揭示了这种依赖关系,提醒人们要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以确保这些服务的持续供给。
再次,生态学指导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即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的生活质量。
生态学研究帮助我们了解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它提醒人们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未来世代留下更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等。
生态学研究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育,可以改善水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推动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可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生态学研究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最后,生态学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命运紧密相连。
生态学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供给,也受到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是人永远离不开的母体。
无论人类文明有多发达,人类总怀着对大自然的向往,总有难以割舍的绿色情结。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必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济无从发展,人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长久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人类生存的生态整体来看待,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分裂,从而克服和纠正了传统自然观的缺点和偏颇。
首先,生态自然观强调“人—自然—社会”和谐一致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直接生活资料,而且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家园,人类虽然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仍然离不开生态系统和其他生命的支撑,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一样都是整体存在链上的环节,“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 。
其次,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在价值” ,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并提出“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思想。
它打破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类不应该成为自然的主宰,自然也不应该成为人类任意宰割和处置的对象,人类应把自身放在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中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爱护”“尊重”和“亲和”的立场上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再次,生态自然观吸取了生态自然学、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的理论营养,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观来关注人与自然的整体前途和命运,打破了传统自然观的封闭鼓励状态,极大的丰富了自身内涵,从而使理论更具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从内涵上来看,生态自然观不仅将现代生态学的一系列原则借鉴吸收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而且兼收并蓄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合理的要素和最新成果。
从空间上看生态自然观同全球观和宇宙观相联系,从全球视野来看,环境问题没有国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三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随着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地球已成为愈来愈复杂的人类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
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反思的交叉路口,是继续把自然界作为物质财富掠夺的对象,还是调整好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与其和谐相处,在协调中维持其动态的生态平衡,在改造中建设新的生态平衡,这已成为决定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当今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也为了后几代人也能享用到充足的资源和环境,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措施来应对这些危机,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自然生态的恶化,这源于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偏差。
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完全以自己的需要为轴心去对待自然,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
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个生物种,具有一定的生物属性,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
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伤害了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己;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人类又是智慧生物,应该以自己的智慧去促进和维护自然的稳定,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我们应当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不能与整体冲突中得到发展。
我们从歌白尼的日心说抛弃宇宙论上的“人类中心论”开始,就逐步把自身的存在展开到一个广袤无垠的时空序列中去;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出人类是镶嵌于生物进化链中的,而发端于爱因斯坦的现代宇宙学,又揭示出人类被镶嵌在一个进化的宇宙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自然对人的规定,人对自然的依赖,人被包容于自然的进化谱系中。
二是时刻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
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是有限的。
它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
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还必须认识到生态自然环境自我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类把生态环境视为“垃圾场” ,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将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将自食恶果。
在生产时要坚决抛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要大力倡导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在生活上要选择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着眼于对物质的充分利用和精神生活的完善,追求一种超越物质消费的更高层次的目标,使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和发展,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创造条件。
三是树立正确的自然价值观。
自然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价值体系,包括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价值和精神价值等等。
其中,生态价值才是最大最重要的价值,因为它为人类提供了诸如空气,水等生命要素和适宜的空间,由于它具有无形的、潜在的、永久性的特征,常被人们所忽视,不少受功利主义的驱使,经常的牺牲长远的生态价值为代价去获取一时的经济利益造成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
所以我们在评诂自然的价值时,应把生态价值放在首位,在不削弱或破坏自然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兼顾多维的价值利益,让自然得以正常的发展。
四是要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环境伦理”就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
人类超越自然并任意利用自然的信念是造成当今环境污染与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
真实的环境伦理,也就是自然世界本身就有内在的价值,而人类对自然世界有伦理道德的责任。
这主要是要传达人类只是生命社区的普通成员,应该改变人类是优越物种的想法,如此才能给予整个生态系统尊重。
环境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环境伦理观提出了自然界所有生物都享有不受污染和破坏的环境权利,享有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人类对自然界有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人类调节自己的行为,把对自然的损害减到最小,以免对生物物种造成伤害,更不能由于人类的活动使物种走向濒危或灭绝;要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不能以对人类是否有利的单一标准进行益害分类,不能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无节制地获取。
应做到适度利用和保护;也不能对人类有害的生物斩尽杀绝,而应实施调控,使其危害降到最小限度,从而使生物都能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共、功能作用,保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总之,人类应该采取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
从时间上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社会环境,为了能够将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留给子孙后代,人类应把经济系统的运行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内,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总结
从自然生态观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交融的和谐的关系。
通俗地说,一方面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主动地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与自然就是在这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中求发展。
因此,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必须与自然界保持协调——不断用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做到三者和谐统一。
只有我们能做到社会和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发展,才能使我们在创造与追求今世的发展和消费时,不会剥夺或破坏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和消费的权利,真正的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