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合集下载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

(2)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

(3)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型演示、图片观察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

(2)利用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等方法,探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及其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

(2)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数据资料。

(3)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学具:(1)笔记本。

(2)测量工具(如温度计、pH试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问题导入:什么是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2)利用图片导入:展示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与环境的联系。

2. 教学新课:(1)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如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稳态的调节机制。

3. 课堂互动:(1)提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2)小组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细胞的生活有何重要性?4. 实例分析:(1)分析疾病案例,如糖尿病、酸中毒等,引导学生了解内环境失调导致的疾病。

(2)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如饮食、运动等。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和稳态的笔记。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对健康的重要性。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2. 理解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3. 掌握细胞生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生活的环境;2. 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3. 细胞生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 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习到了什么内容?2. 引导思考:我们知道,人类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那么细胞也是如此吗?B. 提出问题(10分钟)1. 提问:细胞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正常生存?2.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记录下来。

3. 整理讨论结果,列出关键点。

C. 学习新知(20分钟)1. 介绍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温度、pH值、水分等因素。

2. 分析不同因素对细胞的影响。

3. 讲解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D. 实验探究(30分钟)1. 实验1:探究温度对细胞的影响。

a. 实验步骤:将细胞培养在不同温度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

b. 实验结果:记录下不同温度下的细胞生长情况,并分析原因。

2. 实验2:探究pH值对细胞的影响。

a. 实验步骤:将细胞培养在不同pH值的培养液中,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

b. 实验结果:记录下不同pH值下的细胞生长情况,并分析原因。

E. 拓展应用(10分钟)1. 分组讨论,探究其他因素对细胞的影响,如氧气浓度、营养物质等;2. 讨论各种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F. 总结归纳(5分钟)1. 综合讲解各种环境因素对细胞和人体健康的影响;2. 强调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方式。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描述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2. 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各种环境因素对细胞和人体健康的影响;3. 学生能够正确提出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2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策略1.关于章节引入的设计任何一堂课,引言的设计都至关重要。

好的开头不仅使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上好本节课奠定基础。

“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是本章教学的第一课,这节课的引入涉及两个环节:章题的引入和节题的引入。

章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由于本章内容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切,也可以考虑从人类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入手来引入。

节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若有条件,可以出示装有血液(离心后)和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代替图片,这样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有关人体内环境组成的内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血浆实物,或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曾经做过的观察活动;也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这样都有利于学生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节 示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节 示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图1图2指导学生观看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图1和图2所示的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3.若将图1 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生活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提示和补充:1.血细胞和草履虫;血浆和水环境;2.血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草履虫可以;3.吸水涨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单细胞的草履虫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提示:草履虫通过胞口吸收外界环境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胞肛把代谢废物排到外界环境之中。

过渡: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新知讲解】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从简单的问题出发,《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

”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呢?学生容易答出男人也是水做的,因为在必修一学习过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水。

进而展示资料: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的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引出体液的概念。

1.体液: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而是设置更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体会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图1-1,思考问题:①细胞内液多还是细胞外液多?②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哪里?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哪里?提示: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外液。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掌握细胞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分类;2.认识细胞的生活环境,了解其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在细胞内的利用;3.理解细胞生活环境对细胞生长、分裂、修复等生命活动的影响;4.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讨论、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2.细胞的分类;3.细胞生活环境的物质组成和特征;4.细胞生命活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逐一解释讲解,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分类,以及所需的营养物质等;2.案例研讨法:通过分析实际学习案例,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生命活动;3.讨论法: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让学生自发地参与讨论和交流,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细胞生命活动和生活环境的关系;4.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模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要素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1)投影法介绍细胞及其组成结构;2)比较不同类型的细胞的相似性和差异性;3)研究不同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4)探究细胞内的物质传递过程。

2.细胞的分类1)根据形态、单细胞和多细胞等特征分类;2)探究不同类型细胞的生命活动和适应环境的程度。

3.细胞生活环境的物质组成和特征1)分析细胞生活环境中的物质(水、营养物、氧气、二氧化碳等)及其特征;2)研究不同环境因素(温度、光照、土壤等)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

4.细胞生命活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1)借助案例分析,探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生长、分裂、修复)的特征和要素;2)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评估1.通过日常练习、课程作业、考试等评估方式,检测学生掌握细胞的组成结构、功能、分类,以及细胞的生活环境和生命活动。

2.分别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报告等方式,观察学生在探究细胞的生命活动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时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生活环境。

2. 让学生掌握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生活环境介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如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

2. 细胞膜的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如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等。

3. 细胞膜的维护讲解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如细胞膜的自我更新、抗氧化物质的作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难点: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观察。

3. 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的生活环境。

2. 讲解细胞的生活环境:介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如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

3. 讲解细胞膜的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如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等。

4. 讲解细胞膜的维护:讲解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如细胞膜的自我更新、抗氧化物质的作用等。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细胞膜功能受损时,对细胞生活的影响。

6. 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关于细胞膜功能和维护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7.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细胞膜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细胞生活环境。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总结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六、教学活动:1.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细胞膜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七、课堂拓展:1. 介绍细胞膜在其他生物体中的相似结构和功能。

2. 探讨细胞膜研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生物芯片、基因治疗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细胞膜功能和作用的理解。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导入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出示教学目标出示图片: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讨论1: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细胞?讨论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与生活环境有和关系?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内多媒体显示组织模型,分别认识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学生总结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并填写导学案。

提问:1、什么叫体液?体液分为哪几部分?2、什么是内环境?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评价。

多媒体出示知识点:1、体液:人体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思考:(1)内环境包括哪几种液体?(2 )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怎样理解“内”与“外”?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1)内环境包括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内环境的范围:人体内,细胞外多媒体展示细胞、内环境、外界环境关系模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的范围,并联系实际说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管道等,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其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应属于外界环境。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应用:填表总结下列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多媒体显示动画: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学生观看后画图示总结:细胞及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注意: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的交换是单向的。

淋巴直接注入血浆。

[过渡]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学生分析讨论:1、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分为哪几类?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化学成分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总结:细胞外液的成分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阅读P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这一部分内容并填写导学案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1、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什么物质的含量有关?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那些物质?2、.HCO-3—、HPO2-4—可能起什么作用?【总结】。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使用模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讲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调节机制。

利用模型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4.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绘制内环境稳态的模型图,加深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2. 选择一个实例,分析其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利用模型图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概念和调节机制的理解。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内环境稳态模型图。

2. 相关实例分析材料。

3. 小组讨论指导手册。

九、教学拓展1. 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 内环境稳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细胞生活的环境+参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参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教师展示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图片,以及人体血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点?(建议播放视频:【情境视频】细胞生活的环境)【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草履虫生活在水中。

直接与外界水进行物质交换。

而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虽与水一样都是液体,但并非外界环境。

大家知道,我们体内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因细胞对环境要求苛刻,如pH、温度、渗透压等,如红细胞放水里就会涨破而死,那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二、讲授新课(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教师】贾宝玉一语成名,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

那么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展示男女体内水含量的图片)【学生】阅读图片。

【教师】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这样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

这表明,人体内含水量特别多。

因此我们把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即体内的水及溶于水的物质,主要为离子和化合物。

比如每天吃的盐中的钠离子。

提出问题:体液在体内以细胞为界,可分为哪2个部分?【学生】思考、回答。

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教师】回答得很好。

我们画一个人体内的细胞。

体液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如细胞液,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等,占体液的2/3,占比多;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占1/3。

提问:泪液、汗液、尿液等属于体液吗?【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泪腺、汗腺、消化道等结构与外界相通,因此泪液、汗液、尿液等不属于体液。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及其特点,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教学难点: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人在高温、低温环境中的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新课教学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1)通过多媒体展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内环境的组成特点。

(2)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渗透压、酸碱度等。

(3)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的关系,理解内环境对细胞的重要性。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在高温、低氧环境中的训练,引导学生思考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

(2)引导学生思考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各种调节方式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3)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小结与练习1.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二、教学目标1. 学习生物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与细胞的关系。

2. 学习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 掌握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物适应。

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 环境因素影响细胞生存条件。

3. 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四、教学难点1. 细胞对环境的适应。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环境与细胞之间互动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理解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学习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因素,经常接触到哪些环境。

2. 知识讲解(25分钟)(1)介绍生物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生活的基本情况。

(2)讲解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引入适应性变化的讲解,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

3. 讨论互动(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讲述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4. 案例教学(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内容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对环境影响很大的行为,以此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并研究了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通过案例教学,还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应该注意科学性、启示性和实用性的兼顾。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胞生活得环境一、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得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得主体能力,使学生得主体性得到充分得发展。

本节课得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与大量问题情境得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得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得发展与科学素养得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得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 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得能力。

二、教材分析:《细胞生活得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得成分、细胞外液得理化性质、内环境就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得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就是课程标准所规定得“说明稳态得生理意义”得基础。

本节内容得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就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得环境”这样得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与《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得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得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得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得本质,了解系统分析得思想与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得认识。

三、学情分析:内环境得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得结构与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必修1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等章节对细胞得结构与功能作了较详细得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遇到得最大问题就是将抽象得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得、形象得立体结构。

主要采用得学习策略就是课前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得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得液体环境为依托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得生活环境。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得桥梁。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同时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体液中细胞外液是重点掌握知识,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是本节核心内容,包括概念、组成及其三者间的动态联系,但要在掌握细胞外液概念基础上。

因此,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能力目标】1.尝试构建内环境各组成成分间的动态联系模型。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目标】1.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

2.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各组成成分间的动态联系。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识图、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

教学准备1.收集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图片(课前循环播);2.兔血浆两管(课堂展示);3.通过实验比较清水和兔血浆的PH稳定性,将实验结果拍照。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对细胞功能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2.知道不同类型的细胞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并能够分析其适应性;3.掌握常见的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并能够运用于实际操作;4.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生活的环境概述•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差异•细胞对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因素的要求2. 不同类型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分析•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方面的差异适应•淡水生物与海水生物对盐度变化的适应性•高山植物和沙漠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3. 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常用的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贴壁培养、悬浮培养、三维培养等•细胞培养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设计细胞生活环境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论,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学习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5. 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分组合作完成细胞生活环境实验设计和操作•分享实验心得,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合作撰写实验报告,展示团队成果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践操作:提供细胞培养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4.教师指导: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疑惑,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四、评价方式1.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结论、数据分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2.实际操作评价: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3.组内互评:小组成员对彼此在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贡献进行评价。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将抽象的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立体结构。

主要采用的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的液体环境为依托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教案标题: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理解细胞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3. 掌握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机制。

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3. 细胞对于温度、pH值、溶液浓度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4. 细胞的生存和繁殖机制。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细胞的概念,让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其在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 讲解细胞对于温度、pH值、溶液浓度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包括正常范围内的适应和极端环境下的适应。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些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细胞的适应机制和生存策略。

2.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极端环境下如何保持生存和繁殖。

四、实验探究(3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例如温度、pH值、溶液浓度等。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2.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总结细胞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机制,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六、拓展延伸(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细胞在其他特殊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例如高压、低温等。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于细胞生活环境的理解。

教学资源:1. 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教材资料;2. 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 学生对于细胞在不同环境下适应能力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并掌握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机制。

同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的联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板书设计:
细胞内液
一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
淋巴
三者关系:
组织液血浆
淋巴

1、血浆的成分无机盐
蛋白质
二内环境的化学组成运输的其他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不同的是蛋白质的含量很少。

3、本质:盐溶液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a.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无机盐:Na+、Cl—
主要因素
b.血浆渗透压蛋白质
大小:约770kPa
PH值:7.35——7.45
2、酸碱度:血浆
调节: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37℃左右。

四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例如:气体(O2和CO2)的交换
O2O2O2O2
外界肺泡血浆组织液细胞CO2CO2CO2CO2
O2、养料O2、养料
所以:外界环境内环境细胞CO2、代谢废物CO2、代谢废物。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3.掌握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其中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屏障,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2.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

温度对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有很大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细胞造成伤害。

pH值是指环境的酸碱程度,对细胞的生长和代谢也有很大影响。

营养物质是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基础,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会导致细胞生长受阻或死亡。

3. 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细胞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和繁殖。

例如,一些细菌可以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生存,一些真菌可以在酸性环境下生长,一些植物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

这些适应能力是细胞进化的结果,也是细胞生存的重要保障。

4.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不同pH值的培养液,分别为pH 4、pH 7和pH 10;2.取三个培养皿,分别加入不同pH值的培养液;3.取三个细胞培养物,分别加入不同pH值的培养皿中;4.在恒温箱中培养细胞,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讲授、实验演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然后介绍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

接着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环境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最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探讨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次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生活的环境以及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的理解程度;2.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3.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讨论和实验分析,检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推理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份、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咱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切分析。

五、教学方式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讲课教学大体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讨、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进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讨、精讲点拨探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仍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完成本节概念图。

【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各种细胞的生活环境,初步联系环境与细胞并形成统一的整体,对生命世界的认识更为深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理化特性;
2.人体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难点:
1.各种细胞外液的联系及理化性质的理解;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教学方法
以问题法、资料分析的途径进行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并用贴近生活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采用概念图教学法及时进行巩固和反馈。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