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单元测量第⼀课时认识长度单位 —— 毫⽶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第1⾄第2题。
教学⽬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建⽴1毫⽶的长度概念,会⽤毫⽶厘⽶度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的估测意识和能3、培养学⽣的动⼿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并感受⽣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会⽤毫⽶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的估测⽅法。
教学过程⼀、引⾔⼆、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估⼤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1:数学书的长⼤约是21厘⽶、宽⼤约是14厘⽶、厚有1厘⽶。
师:你是怎么想的?⽣1:因为1厘⽶⼤约有⼀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动⼿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先在⼩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课题:板出:毫⽶的认识五、建⽴1毫⽶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有⼏长。
2、闭上眼睛想⼀想1毫⽶有多长。
然后再⽐⼀⽐1厘⽶和1毫⽶,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说说⽣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
六、认识厘⽶与毫⽶之间的进率让学⽣看尺⼦,数⼀数1 厘⽶长度有⼏个⼩格,然后汇报⼩结1厘⽶⾥⾯有10个1毫⽶。
板出:1厘⽶=10毫⽶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做。
2、指导学⽣完成练习⼀的第⼀、第⼆题。
3、找出⾃⼰周围物品,并⽤毫⽶作单位量⼀量它的长度。
⼋、全课⼩结。
第⼆课时分⽶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教学⽬标:1、通过动⼿实践,使学⽣意识到量⽐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分⽶作单位。
2、认识分⽶,建⽴1分⽶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估测意识和能⼒。
教学重点:认识分⽶,建⽴1 分⽶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选⽤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学⽣动⼿测量课桌的桌⾯的长、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理解问题的概念,明确问题的要素。
2. 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如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检查结果等。
3. 学习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测量、比较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问题的概念,明确问题的要素。
3. 讲解:详细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演示。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 包括问题的概念、问题的要素、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等。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题:设计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
3. 挑战题: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帮助。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引入引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的重要步骤。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景,如超市购物找零、分配零食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10元,想要买一个价值7.5元的铅笔盒,你应该怎么付款,并计算找回多少钱?”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问题的含义和解决问题的初步尝试。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98659
估计教案内容: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教案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案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案过程:一、引入新课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2.用手比划一下1M、1分M、1厘M和1毫M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M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1.教案例5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M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
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案反思: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一)教案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案目标: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案重点: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案道具:(略)教案过程: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案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你想到了什么?(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
从图中发现了教案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连加连减-人教新课标版
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连加连减人教新课标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连加连减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具体是第106页的“连加连减”。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难点是能够将连加连减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练习题,学生们需要准备笔和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用PPT展示一些图片,比如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让学生们思考结果是多少。
2.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些例题,比如7+3+2,我会先让学生们尝试解答,然后我会讲解正确的解答方法。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解答,然后我会批改并讲解答案。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如果我买了3个苹果,然后又买了2个苹果,我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让学生们运用连加连减的方法解答。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PPT展示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包括例题和练习题的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3个苹果,他又买了2个苹果,他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答案:5个苹果2. 题目:小红有5个橘子,她又给了小明2个橘子,她还剩下多少个橘子?答案:3个橘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还是有点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调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并给出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们练习。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将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对于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学生们需要理解的是,连加是指将多个数相加,而连减是指将多个数相减。
例如,对于连加,如果我们要计算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我们可以先将3和2相加得到5,然后再将5和另一个数相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集合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集合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元素特性等。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集合,集合的元素有什么特性。
2.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集合的概念及其元素特性的理解。
2. 集合的表示方法的掌握。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集合。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元素特性等。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1. 列举法2. 描述法3. 集合的元素特性作业设计1. 请列举出你生活中的几个集合,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
2. 请判断下列各题,哪些是集合,哪些不是集合,并说明理由。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集合,然后详细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元素特性,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在课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如学校的社团活动、体育课上的分组游戏等,让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事物进行分类,这就是集合的初步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验证答案。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和勇于尝试的精神。
教学内容:1. 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 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方法。
3. 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核心。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课堂练习题。
3. 学生分组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 提问:你们在解决问题时,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二、新课讲解1. 讲解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 讲解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方法。
3. 讲解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道题目进行解答。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3. 教师点评和总结。
四、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所学的数学知识。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数学俱乐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核心,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和勇于尝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延伸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三篇
【导语】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就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较简单,在教学中让学⽣充分理解分数组成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重点是理解算理,同时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知识与能⼒。
使学⽣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
通过学习,使学⽣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加减。
2、过程与⽅法。
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积极性。
同时在动⼿操作及说理训练中,培养学⽣数学语⾔的表达能⼒和逻辑推理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在⾃主探究中得到计算规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主体作⽤,获得成功体验。
增强学⽣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的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让学⽣理解只有分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
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西⽠图⽚,⽅格卡⽚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答下⾯各题。
(1)4/9⾥⾯有()个1/9。
(2)5/6是5个()/6。
(3)7/8⾥⾯有7个()/()。
(4)2个1/9是()。
2.说说分数的具体含义。
3/5 2/9 4/4 ⼆、创设情境,引⼊新课题 展⽰情境图内容 师:⼀个西⽠平均分成了8份。
哥哥吃了2块,妹妹吃1块。
你能提出什ô数学问题? 根据学⽣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出⽰教材分吃西⽠的情境。
(挂图) 1、学习例1:(1)师: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2)师:哥哥吃了西⽠的⼏分之⼏?(板书2/8) 师:妹妹吃了西⽠的⼏分之⼏?(板书1/8) (3)师:看到⿊板上的2/8、1/8,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哥哥吃得⽐妹妹多些; ⽣2: 2/8⽐1/8⼤; ⽣3: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
⽣4:他俩⼀共吃了这个西⽠的⼏分之⼏? ⽣5:哥哥⽐妹妹多吃了这个西⽠的⼏分之⼏? (4)教师⼩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好棒呀!你们会解决吗? 列式: 2/8+1/8和2/8-1/8=的结果是多少? 根据学⽣提出的加法问题开展探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一、说教材:本节课的课题是毫米的认识,他是“毫米与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定位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产生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同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认识1毫米的认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四、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五、说教学过程1.设置疑念,导入新课“兴趣是学习的老师。
”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
2.观察实践,探索新知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
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大胆猜测,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表示”,还通过观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知1毫米有多长。
在认识1毫米上,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1.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一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2.联系实际寻找实际生活中大学1毫米的舞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集合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集合人教版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集合。
我们将探讨集合的定义、特点以及集合间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集合。
3. 理解集合间的运算,如并集、交集和补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难点:集合间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集合图示卡片。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卡片中的物品。
通过这个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
2. 概念讲解: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出集合的定义,并用集合图示卡片展示不同类型的集合,如数集、几何集等。
同时,解释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例题讲解:挑选几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集合的运算过程。
例如,给出一组数字集合{1,2,3},让学生找出它的并集、交集和补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我会适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 集合游戏:设计一个集合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例如,学生需要找出指定的集合物品,或者找出两个集合的交集。
六、板书设计板书上会清晰地写出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集合间的运算。
我会用不同的颜色粉笔标出重点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你的家庭成员b. 你所拥有的玩具a. 班级中所有喜欢篮球的同学b. 你的邻居家庭成员答案:1. a. {父母、兄弟姐妹、自己}b. {玩具车、娃娃、拼图}2. a. {喜欢篮球的同学}b. {邻居家庭成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或朋友分享所学的集合知识,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长方形和正方形》人教新课标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长方形和正方形》人教新课标》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中的“3. 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用这些特征来识别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同时,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初步知识,对一些基本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和应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来识别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物模型,如纸板、塑料模型等。
2.准备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如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图片。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如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对边相等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秒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在本次《秒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从一开始对秒、分、时的模糊认识,到能够熟练读取钟表上的秒数,甚至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课堂上,我尝试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们感受到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做法效果不错,大家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课堂上来。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让学生们对秒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各自职责,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想法,共同完成计时任务,如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计时游戏,记录每个成员完成的时间,并计算出小组总时间。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秒的认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时的情景?”比如,煮鸡蛋需要计时,比赛需要计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时间的奥秘。
举例解释:
-通过动态演示或教具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1秒的短暂,1分的中等长度,1小时的较长时长,形成时间观念;
-通过观察钟表模型,指导学生学会识别秒针,读取秒数,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设计练习题,如“小明从8时30分开始做作业,做了25分钟后休息,问小明休息时是几点几分?”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课堂间分配上,讲授新课的时间相对较长,导致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略显紧张。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果,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压缩讲授新课的时间,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和互动讨论的机会。
4.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时间,增强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归一问题 人教新课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归一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能够识别并解决简单的归一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概念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归一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归一问题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自主探究归一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归一问题的定义。
(2)引导学生发现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
(3)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归一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遇到的归一问题,并尝试解决。
(2)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归一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4. 总结提升(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归一问题的概念、解题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应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归一问题的概念、解题方法等,以及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
板书要清晰、简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归一问题,并尝试解决,下次课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情况,评价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 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含义。
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归一”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归一”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归一”问题的含义及解题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归一”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程度。
2.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导入”和“案例分析”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关键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下面将详细补充和说明这两个环节。
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清晰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本质。
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例如分配糖果、分组活动等,引出“归一”问题。
1. 定义解释:首先,向学生解释“归一”问题的定义。
指出“归一”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多个数量合并成一个单位数量的问题。
例如,如果有10个糖果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多少糖果,这就是一个“归一”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概念,知道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组成。
2.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读写简单的分数,如1/2、1/3、1/4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内容1. 分数的定义与组成:介绍分数的基本概念,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的含义。
2. 分数的读写方法: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读写分数。
3. 简单分数的认识:通过教具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1/2、1/3、1/4等分数的意义。
4. 分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和讨论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分数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2. 简单分数的识别和读写。
3. 分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1. 分数意义的理解,尤其是分子和分母的关系。
2. 分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数卡片、实物模型(如蛋糕、披萨等)、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分数实例,如切割蛋糕、分配披萨等,引发学生对分数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可以用分数表示的事物?第二阶段:基本概念学习1. 介绍分数的定义,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的含义。
2. 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
3. 教授分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跟读并练习书写。
第三阶段:实践操作2.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分数卡片,并解释其含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 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3.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及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讲解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技巧。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 练习环节: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中的难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按照教学过程逐步展开,用清晰的板书呈现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适量的基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提高题: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拓展题: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4合理分配方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4 合理分配方案︳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4 合理分配方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第四节“合理分配方案”。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学会如何将一定数量的事物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人或物中。
教材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和意义,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配物体。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用除法进行平均分配的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平均分的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每人一份练习题、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会给学生讲一个分蛋糕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将一个蛋糕平均分给若干个人。
通过这个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分配方案。
2. 知识讲解:3. 随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这些练习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一定数量的事物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人或物中。
每个小组需要给出一个具体的分配方案,并解释理由。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分配方案”和关键知识点“平均分”、“除法分配”。
通过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题目,将下列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每人分到多少个?a. 24个苹果,分给4个人。
b. 36个橘子,分给6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言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生:……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四、用分米量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五、巩固发展1、练习一的第三题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3、填空: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一、认识千米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生:想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练习二第二题(2)补充题(略)四、全课总结:第四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教学过程一、复习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2、填空:1千米= ()米1米=()厘米1米= ()分米1分米=()毫米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五课时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出示情景图: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
(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
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三、全课总结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第六课时吨的认识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2、讲故事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2、汇报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第七课时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1、复习长度单位:(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3、全班交流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第一课时教学时间: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复习准备,导出新知基础训练口算:9+6=5+5=6+8=8+6+1=8+2+1=6+5+1=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