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浮海

合集下载

范蠡传(司马迁-史记)

范蠡传(司马迁-史记)

范蠡传(司马迁-史记)分事略记学艺 范蠡⽣卒约为孔⼦同时期,出⾝贫寒。

⽗母早亡,由哥嫂扶养成⼈。

范蠡⼩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不喜耕作,众乡邻不齿。

范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量的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

范蠡不仅弄通了风后的《握奇经》,还潜⼼钻研了姜太公的军事书籍《六韬》和《三略》。

姜太公把⼤⼒发展农业、⼿⼯业和商业作为军事韬略的三***宝,这⼀点范蠡特别推崇。

后来范蠡⽆论是治家还是治国,姜太公的思想对其影响都很⼤。

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计然,名研,姓⾟,字⽂⼦,著有《⽂⼦》⼀书,春秋时期名⼈),到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虽满腹经纶,但当时楚国政治⿊暗,选拔官吏,⾮贵族阶层不得做官。

范蠡空有⽂才⽽不被任⽤。

报国⽆门,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作出的事情往往令⼈惊诧不已,疯疯癫癫,⾏为怪异,被誉为有名的“楚国狂⼈”,乡邻们喊他为“范疯⼦”。

范蠡狗洞遇⽂种 楚荆王时,楚国名⼠⽂种(字⼦禽,楚国郢⼈)到宛任令,听说范蠡年纪不⼤,但很有才能,就差官员去拜访他。

⼿下⼈回来说:“范蠡⾏为怪异,疯疯癫癫是个疯⼦,不值得邀请。

”⽂种却说:“⼀个⼈有才能,必假装疯狂,来掩盖其贤德。

”此后多次拜访,范蠡都避⽽不见。

这⼀天,⽂种⼜亲⾃拜访,却发现范蠡的⼤门紧闭,正要下车,忽见院墙下的⼀个破洞⾥有个⼈蓬头垢⾯,趴在那⾥冲着⽂种学狗叫。

⼿下⼈便说:“这就是范蠡。

”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

⽂种⼿下的⼈怕⽂种难堪,忙⽤宽⼤的⾐袖把洞遮住。

⽂种却说:“我听说过狗只对着⼈叫,他是个⼈⾝,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是看得起我呀!”于是⽂种下车便拜,范蠡看也不看,⽂种只好悄然离去。

第⼆天,范蠡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贤⼈来拜访我,请借给我⼀套⼲净⾐帽。

”刚穿戴梳洗完毕,⽂种就来了。

两⼈交谈后,⽅觉相见恨晚,结为终⾝知⼰。

14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四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

14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四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

[思路分析] 这是一道四选一的客观题,考查常见虚词的用 法。选项素材来自课内,我们首先要明确各项中“以”的意义 和用法,然后用代入法代入“以尊周室”中,选其最合适的一 项即可。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 A.文段主要写范蠡两次辞官的经过和原因。 B.范蠡离勾践而去,是因为勾践是个不能与大臣共患难 同享福的人。 C.范蠡归还相印,散尽家财,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D.范蠡从商经营有方,治国深谋远虑,颇负盛名。 [思路分析] 本题也是一道四选一的客观题,考查对文本内 容的理解能力。思路为依据选项,对照文本阅读,逐一排除。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范蠡事越王勾践 ( 侍奉,辅佐 ) . (2)还反国 ( 同“返”,返回 ) . (3)此布衣之极也 ( 平民 ) .. (4)间行以去 ( 离开 ) .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实词的理解能力。看似 课外,实则课内。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学以致用,活学活 用。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私自与他的部属乘船渡海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让他做卿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意的理解与翻译能力。 翻译第(1)小题时应准确理解“私”“徒”“属”“行”的含 义,翻译第(2)小题时应准确理解“闻”“贤”“以为”的用 法和含义。这些都是采分点。
[解析] “既”在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已经”。如我们在《曹刿论 战》中学过“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就是这个意思。“数”在 这里读shuò ,是“屡次、多次”的意思。我们在《陈涉世家》中 学过“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数”就是这个意思。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通用)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通用)

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越既灭吴,范蠡以为句践②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逸乐,乃以其私徒属浮海而行,至于齐。

以书遗大夫种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子可以去矣!”苏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

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何至耕于海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使句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鸟喙也”。

鲁仲连既退秦军,平原君欲封连,以千金为寿。

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

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

”遂去,终身不复见,逃隐于海上。

曰:“吾与其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鲁连,则去圣人不远矣。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

子胥、种、蠡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句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

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泄冶③乃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

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④,子复雠,礼也。

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

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怒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

句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

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之言。

(选自《东坡志林论古》)【注】①种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

②句践:越国国君勾践。

公元前494年,勾践射伤吴王阖闾,阖闾重伤死后,夫差即位。

勾践听闻夫差日夜练兵,欲报父仇,便不听范蠡的劝阻,想先发制人,范蠡便不再劝谏。

之后勾践遭遇兵败,退守会稽。

③泄冶:春秋时期陈国大夫。

范蠡“三迁”何以荣名立身

范蠡“三迁”何以荣名立身

范蠡“三迁”何以荣名立身〔关键词〕范蠡;“三迁”;原因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后人所认识的范蠡,多来自其助越灭吴的事迹。

范蠡虽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在移居越国后,开始了他辉煌的“三迁”人生历程:入越为将,出齐拜相,居陶为商。

“三迁皆有荣名”是司马迁给范蠡“三迁”的评价,但范蠡的“三迁”何以荣名立身呢,原因就在其儒道互补的人生理念。

一迁:入越为将据《史记》记载,周景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遁入会稽山。

在勾践无路可走即将亡国之时,范蠡毅然决然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终凭他的文韬武略帮助勾践灭了吴国,成就了越王霸业,他也被尊为上将军。

范蠡在越国的二十多年中,以孝为先,以忠律己,以复国为己任,以爱黎民百姓为准则,屈尊忍辱,忠实地践行了“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

二迁:出齐拜相范蠡浮海出齐,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苦身戮力躬耕海畔。

父子共同治产,没有几年,致产数十万。

“齐人赏其贤,拜为相。

”由布衣荣升国相,就是范蠡宽厚仁爱,广施恩惠,泽被百姓,受人敬仰的佐证。

三迁:居陶为商作为儒商的范蠡一身布衣,第三次迁徙至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治产。

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人皆尊陶朱公为财神,是中国儒商的鼻祖。

三迁三荣的原因其一,范蠡不但有过人的军事谋略,还有过人的政治远见和识人眼力,能明己阅人,且处世有方。

范蠡与越王勾践相处二十多年,深谙勾践的处世哲学。

当吴王夫差亡身姑苏山,越王设宴欢庆之时,范蠡却急流勇退,乘舟浮海出齐。

范蠡的选择让封建士大夫们瞠目结舌,他放弃了权利、地位、富贵,踏上了艰难的二次创业历程。

范蠡在给文种的信中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十大金句,不愧春秋“完人”

范蠡十大金句,不愧春秋“完人”

范蠡十大金句,不愧春秋“完人”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范蠡是春秋奇人,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浮海入齐”,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自号“陶朱公”,开始了后半生的实业生涯,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被后人尊称春秋“完人”、中国“商圣”,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商业鼻祖。

一、君行令,臣行意。

大意:君王按照法令行事,臣子则按照志意行事。

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大意: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

三、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此兵家阴阳之妙也。

大意:这里讲得是在战争中“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之间的关系。

在实力明显处于强势的局面下要先发制人,“先则用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对上置于万劫不复之地,让他没有翻身的机会。

而在实力相当或者自己一方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真正的高手却从来不先发招,而是后发制人,“后则用阴”,充分针对敌方暴露的弱点予以反击。

四、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大意:物价上涨到一定的极限,反而会逐渐跌下来,物价下跌到一定的极限,反而会逐渐涨上去。

五、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大意:把鸟打尽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没有用处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没用了,不如烹了吃了。

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出处,指一个人失去了利用价值,就被杀掉或者落下个比别人更惨的下场。

六、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大意:得到了机遇就不要懈怠,机遇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度重来。

老天给予的机会,如果不能利用,反而会遭受惩戒。

七、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大意:粮食价格平稳了,可以带动其他货物的平等交换,市场交易的关税才能兴旺不乏,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

粜:[tiào]释义:卖出(粮食)。

八、柔而不屈强而不刚。

大意:柔弱但不屈服,坚持自己但不刚愎自用。

范蠡3.2

范蠡3.2
关键词:①且,将要②固,坚决③听,听从,同意④ 家督,代替父母管家的人⑤乃,竟然,却⑥是,这⑦ 不肖,儿子不像先辈,常指儿子不成器⑧为,替⑨生, 使……活⑩空,白白地⑪奈何,怎么办
翻译: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 去,朱公不同意。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 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我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 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他的母亲又替他说: “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白白地丧 失了大儿子,怎么办?”
关键词:①以为,认为②中,中心③之,的④通,通 达⑤为生,经商⑥要,通邀,邀约⑦废,卖出;居, 囤积⑧候时转物,等待时机,买卖物品⑨什一,十分 之一⑩利,利润⑪居无何,过了不久
翻译: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 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好父 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 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 称道陶朱公。
关键词:①使,派②封,查封,封存③三钱之府,泛 指盛钱的仓库④且,将要⑤何以,以何,凭什么,宾 语前置⑥使,动词,派;使,名词,使者
翻译: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楚国达官贵 人吃惊地告诉朱公长子说:“楚王将要实行大赦。”长子 问:“怎么见得呢?”贵人说:“每当楚王大赦时,常 常先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
5.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 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 以为信耳。
关键词:①虽,虽然②阎,里巷③以,因为,由于④ 廉直,廉洁正直⑤师,像对待老师一样⑥以,来⑦为 信,讲信用
翻译: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 国很闻名,从楚王以下无不尊奉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 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 示讲信用。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三单元自读文本 范 蠡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三单元自读文本 范 蠡

古义:中原。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逐什一之利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十加一所得的数目。 ④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古义:小儿辈的人。 今义:男孩子(对父母而言)。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名词作动词,做出 标志 ②而怀其重宝 名词作动词,怀揣 ③北渡兵于淮 名词作状语,向北 ④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2)动词的活用 ①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动词作名词,携带的
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 是为了灭掉吴国,报仇雪耻。现在既然已经洗雪耻辱,臣请求
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 您按照主辱臣死的罪名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
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 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您可推行您的命令,臣子我仍
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 依从自己的心愿。”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乘
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 到达庄生家门,居住条件十分贫穷。长子打开信,向庄生进
千金,如 其 父 言。庄生曰:“可 献了千金,完全按照父亲所叮嘱的来做。庄生说:“你可以
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 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
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 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
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携带的黄金送给了在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 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里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
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 从楚王至以下都把他当作老师尊重。等到朱公献上黄金,

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

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

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范蠡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也是中国道商的鼻祖,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范蠡的人物介绍《范蠡传》中讲述了范蠡的一生经历,年幼时家困的范蠡依旧好学,博朗群书,十分有志向,长大后到异乡从事自己的理想,为越王勾践复国,甚有远见便独自离去,而范蠡在这之后便安心的作个商人。

此传讲述了范蠡幼时的生活经历,那时家穷,父母早逝,范蠡便为兄嫂抚养长大,从小天资聪颖好学好问,阅读很多治国安邦的书籍还有历史书籍,因不喜耕作而被乡里人看不起。

后长大空有才识却不被楚国所用,于是范蠡所作之事常使人惊奇,被称为“范疯子”。

离开越国之前,范蠡为其复国功臣,理应留下来享受安乐生活,但是范蠡却放弃这高官后禄选择隐于市,他写了封信给勾践表明自己的心意,如今大功告成,他只想过着着隐退后安闲的生活。

后来范蠡隐姓埋名过着商人生活,先后凭着耕作、牲畜还有贸易往来赚得了数万财富,之后便散尽济众,此传中讲述了范蠡财物三聚三散之事,为百姓带来很多福音,其商业造诣颇深,为经济发展带来推进作用。

后范蠡的次子放了杀人罪,范蠡派少子携带黄金前往探视,而其长子不听从便要求前往,无奈只能长子前去。

范蠡知道其长子此去会带来坏消息,因为长子从小跟随自己劳动积累财富,故惜财,而少字从小安逸不知财,于是最后范蠡的长子犯了贪财的习惯并没有救出其次子。

此传介绍范蠡三迁,每次均有理由都能聚集财富成名,他治国时,国盛,治家时,家富,一生淡泊名利,集智慧于一身,可谓是伟大的商人。

范蠡老师的简介范蠡的老师是计然,他是春秋时期著名大家,传其本名为文子,乃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

计然收下布衣范蠡为徒,授以学识和七策,范蠡用了五计便辅佐越王灭了吴国。

计然的名字意味着是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可见计然的自信程度。

计然祖上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他为人率直不好权势,学识丰厚不愿教授诸侯,遂收范蠡为弟子,曾越王困于会稽山之时,范蠡请来计然,计然见越王则道“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

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

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

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施伟萍范蠡辅佐勾践灭掉吴国后,急流勇退开始了隐居生活。

民间广为流传的“三聚三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间。

他搬迁三次,每次搬迁都有自己的目的,每次又都广散千金,取之于民,还报于民,他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

宋代王十朋曾写诗“只与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

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一人”来赞扬他。

战国时期,在白泉乡前山山头岙窟。

不知从哪里搬来了一个大户人家,在山坳里找了个地方砍树造屋,居住下来。

村民发现,主人一日三件事,写书、练武、养鸡。

他们一家在地里挖了三十来条沟,每条沟有十来丈长,三四尺宽,一尺来深。

挖好后,放上柴草,盖上细泥,饲养白蚁。

白蚁养起来后,把鸡放到沟里吃。

鸡长得又大又肥,蛋也下得很多。

主人还在傍晚时分到村里和山下几个村庄去,看到哪一家屋顶上没有升起炊烟,就和家人一起把粮食、鸡蛋给送去。

他心地善良,常常做好事,大家都尊敬他,称他为陶朱公。

一年秋天,雨水好,粮食丰收。

村民们早就商量好了,备了许多礼物送给陶朱公,没料到来到他家时,屋里没有一个人。

大家奇怪了,一打听才知道陶朱公已搬到别地去了。

后来,从外面归来的生意人说,陶朱公就是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

当越王勾践带兵打败吴王夫差后,范蠡就辞官了,后来隐居深山,养养鸡、种种田。

不知道为什么,他又带着一家人搬到别地去。

村里的人们,为了感谢陶朱公的恩德,就把他隐居过的地方起个名,叫做陶朱坑。

辅佐灭吴功成身退范蠡(约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楚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期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

他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扶养成人。

范蠡小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大,不喜耕作,为众乡邻不齿。

范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的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

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到南阳云游,范蠡立即拜他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虽满腹经纶,但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和翻译苏轼原文:和子由①渑池②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③,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④已死成新塔,坏壁⑤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⑥嘶。

诗词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渑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③“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④老僧:即指奉闲。

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⑤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⑥蹇驴:跛脚的驴。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诗词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2、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越既灭吴,范蠡以为句践②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逸乐,乃以其私徒属浮海而行,至于齐。

以书遗大夫种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子可以去矣!”苏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

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何至耕于海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使句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鸟喙也”。

范蠡事越王勾践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范蠡事越王勾践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范蠡事越王勾践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范蠡事越王勾践文言文原文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

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

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

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

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

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槜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

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

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越王曰:“吾已决之矣。

”遂兴师。

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

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

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勾践曰:“诺。

”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

”吴王将许之。

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

”种还,以报勾践。

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

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

”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

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

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

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

”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

”吴王将许之。

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

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

”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

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高三语文《范蠡》鲁人版 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范蠡》鲁人版 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范蠡》鲁人版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范蠡》1. 通过自读,联系前两篇讲读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2. 进一步加深对“面对现实的智慧”的理解3. 检测自己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 对范蠡急流勇退,三迁三富的思考1. 较难翻译的语句2. 对范蠡的评价一.范蠡生平范蠡,字少伯,楚国南阳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

他晓天文,识地理,善机变,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位列越大夫后又擢为右将军、相国。

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身为奴仆之际,挺身而出,随勾践一起入吴驾车养马。

勾践返国后,拜范蠡为相国。

范蠡果然善理内政,他首先在今绍兴卧龙山下建立了小城,接着又利用这一带孤丘地形,建立了与小城毗连的大城,这样就建成了国都大越城。

范蠡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从公元前480 年开始,越国对吴国进行了报仇雪耻的争战。

范蠡在作战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

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终于攻克吴南城,灭掉吴国。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

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

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

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

二.内容梗概范蠡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刻,侍奉越王,勤奋不懈,终于辅佐越王报仇雪恨。

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深知越王为人的范蠡离开了越国。

他隐姓埋名,吃苦耐劳,辛勤生产,三次搬迁,三次成为豪门富户。

范蠡的二儿子在楚杀了人,其父极力营救,想派小儿子前往救兄,长子以死相胁,最后派长子前往。

长子找到庄生,由于惜财,最后载着弟弟尸首回到家中。

家人抱头痛哭,而范蠡却觉得都在意料之中。

范蠡三迁,成名于天下,终老于陶。

三. 研讨探究1. 范蠡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范蠡认为,越王勾践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与之同享乐。

范蠡

范蠡

范蠡百科名片范蠡画像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

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中文名:范蠡别名:陶朱公,鸱夷子皮出生地:楚国宛(今河南南阳)职业: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信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主要成就:帮助勾践灭吴,儒商鼻祖妻子:西施荣誉:商圣目录1人生经历卧薪尝胆1隐退1经济思想1从商经历1军事思想个人履历人物生平大事年表1后世影响军事宗旨1经济思想范蠡祠相关作品民间传说人物评价相关故事三聚三散范蠡归隐金庸小说中的范蠡范蠡与陶朱坑西施随范蠡泛舟胭脂湖蠡湖贴吧相册展开编辑本段人生经历卧薪尝胆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范蠡彩像[1]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西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

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六年级国学第6课《范蠡浮海》教案

六年级国学第6课《范蠡浮海》教案

第6课:范蠡浮海(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十一册第六课《范蠡浮海》第一课时课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通过日积月累简单了解范蠡。

2. 读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教学难点: 注意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板书:范蠡,可以出示他的图片。

2.同学们说说对他有什么了解?3. 教师借助日积月累介绍范蠡。

4.简单说说范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范蠡有关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音,读正确,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对于一些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集中进行指导,特别注意停顿。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的范读时的停顿。

5.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第6课:范蠡浮海(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十一册第六课《范蠡浮海》第二课时课文二、教学目标:1.古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流利复述“范蠡浮海”这个故事。

2.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流利复述“范蠡浮海”这个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范蠡浮海》,齐读课题。

2.齐读课文。

(二)古今对译,理解课文1.那么范蠡浮海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呢?那就要我们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下面的注释,再读一读译文部分,理解这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意思?2.学生自主学习。

3.在了解课文大致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4.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5.同学们,你们知道了这个故事的经过,你能试着说说这个故事的经过吗?6.学生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7.指名学生到班级复述故事。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

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越既灭吴,范蠡以为句践②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逸乐,乃以其私徒属浮海而行,至于齐。

以书遗大夫种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子可以去矣!”苏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

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何至耕于海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使句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鸟喙也”。

鲁仲连既退秦军,平原君欲封连,以千金为寿。

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

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

”遂去,终身不复见,逃隐于海上。

曰:“吾与其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鲁连,则去圣人不远矣。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

子胥、种、蠡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句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

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泄冶③乃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

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④,子复雠,礼也。

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

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怒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

句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

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之言。

(选自《东坡志林论古》)【注】①种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

②句践:越国国君勾践。

公元前494年,勾践射伤吴王阖闾,阖闾重伤死后,夫差即位。

勾践听闻夫差日夜练兵,欲报父仇,便不听范蠡的劝阻,想先发制人,范蠡便不再劝谏。

之后勾践遭遇兵败,退守会稽。

③泄冶:春秋时期陈国大夫。

《范蠡游海》文言文

《范蠡游海》文言文

《范蠡游海》文言文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

”王曰:“不穀疑子之所谓者何也?”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

”王曰:“所不掩子之恶,扬子之美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

子听吾言,与子分国。

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

”范蠡对曰:“臣闻命矣。

君行制,臣行意。

”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曰:“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

”【译】越王灭吴返回五湖时,范蠡向越王告辞说:“君王努力治国吧,我不回越国了。

”越王惊奇地问:“我不明白你这样说是为了什么?”范蠡答道:“我听说,做臣子的,君王忧虑,臣子就要为他操劳;君王受辱,臣子就要为他去死。

过去君王困守会稽受到兵败之辱时,我所以没有去死,为的是报仇。

如今仇已报,请让我补受在会稽时就应该受到的惩罚。

”越王说:“如果有不原谅你的过失,不称赞你的美德的人,我将让他在越国不得善终。

你听我的话,我要把国政分一部分给你主管。

你若不听,将被处死,妻子也一起杀了。

”范蠡回答说:“我听到您的命令了。

您可以执行您的法令,我按照我的意志行动。

”于是就乘着小船泛游于五湖之上,没有人知道他最后的去向。

越王命令工匠用上等的金属制成范蠡的像,每天礼拜它,命令大夫们每十天也要礼拜一次,同时把会稽山四周三百里土地划为范蠡的封土,说:“后代子孙,有敢侵占范蠡这块封土的,让他在越国不得善终,天地神灵,四方的官长都可以为我的话作证。

”。

苏轼论范蠡文言文翻译

苏轼论范蠡文言文翻译

【原文】苏子曰:范蠡者,楚人也。

仕越,与勾践同患难,共富贵。

勾践既霸,范蠡知时,遂去越,浮海至齐,为齐相。

齐既困,复去,至陶,为陶朱公。

范蠡之才,盖出于越,而其德则由齐而益厚。

故曰:“范蠡之德,由齐而益厚。

”非徒言其才也,亦言其德也。

【翻译】苏轼说:范蠡,楚国人也。

曾仕于越国,与勾践同患难,共富贵。

勾践一旦称霸,范蠡明白时机,便离开越国,泛海至齐,成为齐国的宰相。

齐国困顿时,他又离开,至陶地,成为陶朱公。

范蠡的才华,源于越国,而他的品德则是由齐国而更加深厚。

所以说:“范蠡的品德,由齐国而更加深厚。

”这不仅是在说他的才华,也是在说他的品德。

范蠡的智慧与勇气,令人敬佩。

他懂得适时离开,保全自己,不失为明智之举。

在越国,他帮助勾践,使之成为霸主。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沉迷于权力,反而明白时机,选择离开。

这种明智,实为世人所钦佩。

在齐国,范蠡成为宰相,为齐国带来了繁荣。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沉溺于富贵,反而明白时机,再次离开。

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让人感叹不已。

在陶地,他成为陶朱公,以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财富。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满足,而是继续追求更高的境界。

范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懂得适时离开,保全自己,不失为明智之举。

他明白时机,选择离开,让人敬佩。

他淡泊名利,追求更高的境界,让人感叹不已。

在范蠡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智者。

他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困境,如何追求更高的境界。

他的智慧与勇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的品德与才华,让我们感叹不已。

范蠡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如梦,功名利禄如浮云。

唯有懂得适时离开,才能保全自己。

唯有明白时机,才能把握人生。

唯有淡泊名利,才能追求更高的境界。

范蠡的一生,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综上所述,苏轼对范蠡的评价,既是对他的才华的肯定,也是对他品德的赞扬。

范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与勇气,他的品德与才华,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第六课_范蠡浮海

第六课_范蠡浮海

范蠡这样说:
“居家则致千 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
也。久受尊名,不祥。”
范蠡这样做: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
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
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 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
一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果
居无何,则致赀累巨 万。 天下称陶朱公。
怀其重zh òng宝,间ji àn行以去,止于陶,以为 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wéi生可以致 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x ù ,
废居,候h òu时转物,逐什sh í 一之利。居无何,
则致赀z ī累l ěi巨万。 天下称陶朱公。
我会读
• 先自己练读,再和同桌一人一句对读。

我会译
第六课
范蠡浮海
•帮助越王勾践复仇 •功成身退浮海泛舟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chī夷子皮, 耕于海畔,苦身戮l ù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 致产数sh ù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xi à ng。 范蠡喟ku ì 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 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乃归相印,尽散sàn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
陶朱事业
• 杏林 • 桃李 • 梨园
端木生涯
大富豪 大慈善
比尔盖茨
邵逸夫和他的逸夫楼
陈光标的慈善
对比文种
•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高飞的鸟散尽后,好弓就要收藏起来;狡 兔射尽以后,猎狗也该煮来吃了。
链接范蠡
• 动画片《商圣范蠡》
古诗积累
• 松江怀古 (唐)张祜
• 碧树吴洲远,青山震泽深。 • 无人踪范蠡,烟水暮沉沉。

范蠡浮海出齐文言文翻译

范蠡浮海出齐文言文翻译

范蠡浮海出齐文言文翻译范蠡事越王句践,与句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②,号令中国③,以尊周室。

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④。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只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②,间行以去③,止于陶,自谓陶朱公翻译:范蠡侍奉越王勾践,劳苦身体,努力勤政,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雪洗了会稽山的耻辱,向北进军,渡过淮河,威临齐国、晋国边境,号令中原国家,尊奉周王室,勾践因此称霸,范蠡号称上将军。

回国以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久居,而且勾践的为人可以与他同患难,难于与他共安乐,给勾践写了一封书信说:“我听说君主忧虑,臣子应该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应当去死。

从前君王在会稽山受到侮辱,我之所以没有去死,是为了报仇雪耻。

现今既然已经雪耻,我请求领受会稽山受辱的罪罚。

”勾践说:“我要把越国分一半给您,让我们共同享有它。

不这样,我就要加罪给您。

”范蠡说:“君王发布自己的命令,臣子要实行自己的意愿。

”于是范蠡装上细软珠宝,与他的侍从乘船浮海而去,始终没有回去。

于是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浮海到了齐国,改姓更名,自称为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治理产业。

居住不久,就获得财产数十万。

齐国人听说他有才能,就让他作国相。

范蠡喟然叹息说:“居处家里能够挣得千金,做官能够位居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达到的顶点。

长久享受尊贵名号,是不吉祥的。

”于是归还相印,散尽他的财产,分给他的知心好友和乡亲们,携带贵重财宝,悄悄地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此地是天下的中心,买卖交易,各地道路畅通,做生意可以发财致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蠡浮海
1.断句,齐读 2.解释翻译 3.日积月累
春秋 吴越争霸
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 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 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 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 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 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 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 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 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 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 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
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 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居无何中医之祖
杏林 桃李
中医学界的代称 比喻提拔培养优秀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