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试题和答案
2011年广东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解析本试卷共10页,41小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图7描述的是某品牌奶粉的需求曲线由D1左移到D2。
下列事件中能导致这种变动关系的是A.该奶粉生产商供给减少B.政府提高了商品消费税C.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D.该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25.2011年一季度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5.0%,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日益强烈。
在此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消费者理性的应对措施是A.增加现期消费 B.提前归还债务C.持有债券 D.增加储蓄26.某企业某年利润1.2亿元,称之为私人收益,但污染造成附近居民的经济损失约0.4亿元,这样社会收益约0.8亿元。
由于政府新颁布了环境保护条例,在同样情况下,该企业为避免可能面临的0.4亿元罚款,投入0.2亿元解决了污染问题,此时的社会收益为1.0亿元。
这一过程表明A.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B.污染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治理C.市场在政府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D.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的弊端27.某县委2010年底试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以来,出现了从“组织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到“群众关注什么,组织就公开什么”的转变。
这种转变体现了党A.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 B.增加人民的监督权力C.强化人民的政治责任 D.扩大人民的政治权利28.2009年,广东全省性社会团体有138个承担政府委托、转移职能326项,有184个获得政府购买服务收入9820万元。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这表明①政府职能正逐步减少②政府职能正逐步市场化③社会组织的发展将有利于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④社会组织在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将会加强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9.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决定,将个人所得税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审议表决。
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精品解析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1·广东文综·16)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分析能力。
日记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1913年)社会情况,从“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可以看出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有所变化但不彻底,由此排除C 、D 项;“竞袭洋夷之皮毛”说明作者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由此排除B 项;日记把辛亥革命称为“变乱”说明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故选择A项。
【答案】A2.(2009·广东历史·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 .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 、B 、D 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 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答案】C3.(2009·广东理基·63)“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解析】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
【答案】C2.(2007·广东历史·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2011年(广东卷) 文科综合
(2011·广东)24.图7描述的是某品牌奶粉的需求曲线由D1左移到D2。
下列事件中能导致这种变动关系的是A.该奶粉生产商供给减少B.政府提高了商品消费税C.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D.该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选D。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商品自身价格既定或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人口构成的变化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
需求的变动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如上图。
“政府提高了商品消费税”是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但它会导致整个需求曲线发生如图的平行移动,即商品价格不变而需求量发生变化。
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奶粉不属于消费品应税对象,因此,“政府提高了商品消费税”不是“提高了奶粉的消费税”,应排除B。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选D,因为该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减少,即会使需求曲线发生这种平行移动。
我认为,此题是有问题的,因为“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是卖不出去的,需求量可能接近于零。
如果命题者将“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改为“某媒体报道‘奶粉检测出含有害物质’”,一切争议都化解了。
对于此题的问题不只是我一人有异议,权威人士也有疑义:“此题无解。
”此题也似乎超过了教材的范围,因为教材根本没有涉及“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的不同。
)(2011·广东)25.2011年一季度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5.0%,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日益强烈。
在此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消费者理性的应对措施是A.增加现期消费 B.提前归还债务C.持有债券 D.增加储蓄(选A。
既然“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日益强烈”即未来物价会上涨,那就会“增加现期消费”,即将未来要购买的商品提前购买,故选A;“增加储蓄”不能解决通货膨胀的影响。
只有存款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增加储蓄”才是理性的应对措施,故不能选D。
广东省高考文综试题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
38.(25分)
(1)统治者的活动。
(2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
(6分)
(2)摆脱神学束缚,(2分)关注现实,(2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2分)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4分)1917年
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4分)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
(4分)1900
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分)
(4)本问总分3分。
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39.(27分)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2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国内忧外患。
(2分)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
(2分)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2分)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分)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分)
(4)本问总分3分。
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版)--历史(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解析内容摘要:本文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值的颁布情况、命题的内容、命题的趋势和能力要求、试题考查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争议等方面全面分析了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并将今年高考试题与近年来全国高考卷加以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也对今后的高考总复习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一、整体评价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大纲版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与去年的试题结构、题型和题量保持一致,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选择题比2010年的难度有明显降低,但命题的技巧性很高,审题过程中还得要十分小心谨慎,往年出现偏题怪题的现象得到改观,所考查的知识也更加注重教材的观点和相关知识,可以说逐渐回归教材。
命题的思维和考查的角度与2010年的试题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以前的几年间,高考选择题往往追求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体现了向新课标过渡与接轨的特征,但今年选择题在这方面既照顾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也侧重于考查的角度和观点对旧教材的回归。
材料大题的难度和模式与去年的基本保持一致,都注重对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难度都不大,今年的第37题的难度要比去年略有降低,考查的主要是教材的相关知识和观点。
今年第39题的历史部分有个最大特点就是所引用的材料与去年全国Ⅰ卷的第39题的材料都出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材料新颖,设问的角度新,都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大问题。
从分值的分布来看,中古史占39分,中国近现代史占37分,世界史占24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本身,世界史所占的分数比重明显下降。
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考查非常广泛而细致,侧重于考查国家兴衰和关注民生的思想与主张,如第16题考查章太炎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用崖山题诗图来激发民族主义和鼓舞革命志士去摧毁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第37题通过考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张的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思想的认识和主张及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关系等关注民生、改革社会的主张;第39题通过分析秦汉隋唐时期关中周边地区对国家统一强盛的作用以及唐以后“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的知识。
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卷类型: A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即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
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总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
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2011广东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
2011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本试卷共10页,41小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2.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
其主要原因是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D.上游来沙量减少3.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
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点图”(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5.山西、内蒙古人均GDP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量高。
2011年高考全国卷(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1年全国卷历史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广东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本试卷共10页,41小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解析】结合背斜,向斜,断层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答案】B2.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
其主要原因是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D.上游来沙量减少【解析】从材料来看,由原来的淤积变成冲栓,说明水量在增大,或者流速在加大,故答案ABC就错,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河流的含沙量将少,故答案D对【答案】D3.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
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解析】从题干来看,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城市面积增长速度,故答案为D,人均建设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说明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2011年高考文综广东历史卷分析
2011年高考文综(广东卷)历史部分的分析高飞2011年高考文综(广东卷)历史试题在结构、题型、分值和风格等方面与2010年的试题相比较,基本保持稳定,并且继承了近年来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强化能力立意等正确的命题导向,而且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符合高考改革的要求。
1、“新材料、新情境”试题为主。
材料题的数量居多,且材料呈现方式多样,在情境的设置上又有创新。
选择题部分除第20题外,均为材料题。
非选择题部分的第38、39题均使用了材料。
题目所使用的材料内容更加丰富、文字更加简洁、情境更加新颖,涉及到中外古今的知识,考查面较广。
2、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考查,综合性较强。
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进行交叉和综合的考题较多,既体现了一定的知识跨度,又突出了一些重点主干知识和热点问题。
选择题中有许多题目体现了交叉性。
第13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该题既涉及到选官方面的察举制、科举制,又涉及政治方面的三省六部制等内容,综合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的力度较大。
第15题考查清末奖励创办实业。
此题在考查经济政策的同时,又涉及到爵位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考查,是经济、政治史的综合。
第16题以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材料为依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体现了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18题通过图片材料考查大跃进运动的史实,选项中又呈现了科技教育方面的内容,干扰性较强。
第21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的史实,选项中涉及到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
非选择题的两道题目都是“贯通古今,联系中外”的试题。
第38题“历史是什么”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的有关内容;39题“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变革”包括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有关内容。
总体来看,选择题比较注重考点的覆盖,非选择题则追求一定的思维力度,二者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3、学科特征明显。
(1)重视对学科素养的考查。
这套历史试题“立意高远,古今结合、中西融合、纵横拓展”;“注重宏观历史视野和中观历史发展线索的考查”;“考查的重点,由专题向主题转变”;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问题的设置关注学生的实际,特别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1]。
新课标2011年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是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
2011年高考文综试题(全国卷2)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选择题)
2011年高考文综试题(全国卷2)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选择题)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解析:D“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比如“四书五经”;“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比如《史记》;“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孙子兵法》属于此类;“集”是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故乐府民歌属于此类。
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溅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茅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解析:D 材料明显反映佃户与官府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材料中“好米换银自用”“称货完官”说明农业出现商品化和“田赋征银”,主要原因就是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一条鞭法”税制改革,A、B是国家税制改革的影响。
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品论:“呜呼!可不谓人杰”这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解析:B 材料通过赞扬华盛顿来反对君主制度,并未明确提出共和制,也没有提出要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故A和D错误,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以君主制为代表的封建制度,与材料思想相左。
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解析:B“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是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政变标志着变法失败。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题眼:“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考点:仁政学说解析:材料意思: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即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
答案:C.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题眼:“隋唐以前……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解析:隋唐以前,国家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注重父祖官爵、门第,到了隋唐,随着科举制度产生后,科举制度打破门第对国家官吏更替的决定权,该现象逐步消失。
答案:D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题眼:“儒者、道士、僧人一起品茗畅谈。
”考点:儒道佛“三教合一”解析: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答案:A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题眼:“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2011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
2011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历史部分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l2题,每题4分,共48分;非选择题2题,分别为25分和27分,共52分;历史部分总分满分为100分。
试卷考核的知识点覆盖了《考试大纲的说明》“考试范围”中90%以上的一级子目。
各部分占满分值比例分别约为古代史22%、近代史38%、现代史40%。
试卷考核的能力100%覆盖了考试大纲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以考查考生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目标,试题难度适中。
2011年的文科综合(广东卷)历史试题通过选取信息含量丰富的材料,设计既有时间跨度、模块跨度,又有一定内在关联度的综合性问题和选择题干扰项来解决考核的知识点的覆盖率问题;考核的知识点覆盖了《考试大纲的说明》“考试范围,,中90%以上的一级子目,考核的知识都属于《考试大纲的说明》和中学教学中的主干知识。
大都反映了自古以来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科举制、儒家思想的发展、重农抑商传统、辛亥革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古希腊民主政治、近代西方代议制、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十月革命、相对论等,没有“繁、难、偏、旧,,的内容。
考核的能力覆盖了《考试大纲的说明》中考核目标与要求列举的所有能力,这些也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能力,如阅读历史文献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解释历史事物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等。
只要考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对试题正确作答并不困难。
例如第17题乍看起来可能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但如果考生能够从题干提供的表格材料中发现l926年6月至l927年6月湘、鄂、赣等地的农民协会规模在短时问内快速扩大的信息,又掌握了“北伐”这一考试大纲中“新民主主义革命’’考点中的主干知识,就很快可以推知表格信息与北伐战争时期革命重心从广东向长江流域转移并引发了这些地方农民运动蓬勃开展起来的史实相吻合。
2011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历史真题含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2011年高考全国卷(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6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栏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件生产厂。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难,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
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
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工业基地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A.研发中心B.一般零部件厂C.核心零部件厂D.整车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
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据此完成3~5题。
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5.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需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读图1,完成6~8题。
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
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
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
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
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
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
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
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 探索。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 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 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 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 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 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 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 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 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 新的贡献
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
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
更为广泛而深入。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 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8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12分)
• 材料二
•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 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 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 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卷类型: A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即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
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总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
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从材料中的描述,直接可以将B、C、D三个选项排除。
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从政府对创办实业人士的重视,可以明显看出商人地位的提高。
16.图5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注意两个信息,“1913年”和“自变乱以来”,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17.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
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南昌起
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
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解析:几个信息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是时间信息,1926年6月-1927年6月,一个信息是地域信息,湖南、湖北、江西三地的农会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
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解析:图片中有一个关键信息,1958年。
19.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解析: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就在于是成年男子,女子、外邦人和奴隶都不能享受到。
20.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1787年美国宪
法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是帝国国会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
21.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解析:注意一个时间信息,19世纪70年代。
22.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
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A.日心
说 B.量子论
C.相对
论 D.经典力学
解析:光线在通过强引力场附近时会发生弯曲,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之一。
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
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兴计划,旨在帮助西欧各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频临崩溃的经济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扩张和渗透。
二、非选择题:
3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业。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布鲁尼(1369-1444年)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种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9.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改革政策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