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的病理学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老年痴呆病防治研究中假说,概念和理论的研究进展

老年痴呆病防治研究中假说,概念和理论的研究进展

障碍 的人发 展成 为 痴 呆 病 患 者 ¨ 。尽 管 有人 认 为 轻 度认 知 障碍 的概念 不是一 个 临床上 有 用 的概念 , 但 这 个概 念却 给人们 提供 了证实 高风 险人群 向痴呆病 发
展 的机 会 。研 究 表 明 , 衰 老 、 I 老年 痴 呆 病 在 MC 和 中, 大脑 的快 速记 忆 能力 , 事 情 的 忘记 速 度 , 近期 对 对 事情 的 回忆 能力 , 干扰 性 错误 的识 别 能力 等 方 面均 对 有所不 同 。而且 , 同 M I 型 , 不 C 亚 如健 忘型 , 区认 单
( ct c o ns rs , C E) 制剂 , ae 1hl et ae A h 抑 y i e 乙酰 胆 碱 能 神经 元 激 活剂 , 乙酰胆碱 释放 剂 , 乙酰胆碱 能神 经元增 殖剂 等 】 。它克林 就 是 第 一 个 在 临 床 上 广 泛 使 用 的 乙 酰
胆碱脂 酶抑 制剂 药物 " 。但 是 , 的 肝 毒性 和 疗 效 让 ] 它
安 玉 会 ,毛 红 利 综 述
( 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郑 河 南郑 州 40 0 ) 5 0 1
以认 知 障碍和学 习记 忆力 进行性 丢失 为特 征的老 年 痴呆 病 ( 要 包 括 血 管 性 痴 呆 和 早 老 性 痴 呆 ) 主 与 6 %的老龄 人 群相 关 。全 球 2 0 0 0 0年 的 老 年 痴呆 病 患
个 中 间阶段 , 即带有 记忆 障碍 的人 没 有达 到痴 呆
研究 正不断 走 向深 入 。
病患 者 的神经病 理学 标准 , 处于 向痴呆 病转 变的状 态 。
这类 带有 轻度认 知 障碍症 状 的人 群是 发展成 为痴呆 病 的高风 险人群 。 每年 有 1 % 到 1 % 的带 有轻 度 认 知 0 5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标签:阿尔茨海默病;病机;中西医治疗;综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的记忆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与衰老显著相关,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攀升,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AD 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根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以近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常为首发最明显症状,其情绪不稳,思维缓慢,对周围人较冷淡。

到达重度时,记忆力、思维及其他认知功能皆严重受损,常伴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和失用及非认知性精神症状。

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阶段与年龄有着一定的联系,在65岁及以上的AD患者占人群中的54%,值得注意的是,在8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AD患病率超过了50%[1]。

而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痴呆已经成为一种对人民健康危害严重的疾病[2]。

有调查显示,目前AD 已经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2010年全球由AD造成的经济支出为6040亿美元,远高于人们治疗癌症和心脏病的经济支出[3]。

1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11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普遍认为AD为多因素影响的综合征,已有研究提示[4-8],AD 可能由以下病因引起:①年龄增长;②家族史;③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与社会交流少;④低教育水平;⑤脑血管疾病史、头部创伤史、糖尿病、冠心病、愤怒情志。

AD 通常起病隐匿,为进行性病程,逐渐加重,起病到死亡病程约6~10 年,但也有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发展缓慢,病程可持续约15 年以上。

患者的年龄和家族史为最大致病危险因素。

A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研究认为可能在AD的发生和进程中起一定作用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活动/代谢低下、神经元应激和损伤、炎症以及遗传等几方面的因素。

阿尔兹海默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阿尔兹海默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阿尔兹海默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类型。

该病由德国神经病学家Alois Alzheimer于1906年首次发现并描述,以他的名字命名。

阿尔茨海默病表现为渐进性的认知和记忆障碍、行为和个性改变,最终导致病人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丧失人格。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当前研究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遗传因素:阿尔茨海默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基因研究已经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与多个基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风险基因为APOE ɛ4(载脂蛋白 E ɛ4),该基因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的风险因素。

APOE ɛ4的携带者有更高的患病风险,并且随着携带基因的数量增加,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2. 神经退化: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神经元和突触的严重损失。

具体来说,神经细胞体和树突萎缩,而突触丧失或退化,这样会导致有关认知和记忆的神经回路的功能失调。

神经退化还导致了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特殊的蛋白质聚集,特别是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这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特征之一。

3. 神经炎症:神经炎症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患者的大脑组织中的神经胶质细胞会释放炎症介质,引起局部神经元的炎症反应,从而加速神经退化和记忆丧失。

4. 神经递质异常:神经元通信依赖于神经递质,而许多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谷氨酸和多巴胺,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中发生异常。

神经递质改变会导致大脑神经元的功能异常,并加速神经退化进程。

总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可能涉及到遗传、神经退化、神经炎症、神经递质异常等多个方面。

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解决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但通过提高公众意识并加大研究力量,我们有望在未来找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并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痴呆症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老年痴呆症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的细胞 胆碱 能神经元 变性所 引起 。故 N M损 伤被广泛用 于 B 制作 A D模型。大 鼠单侧注射鹅膏蕈氨酸 , 毁 N M胆碱 能 损 B
神经元 , 表现为学习记忆 能力下 降 , 大脑皮层 和海 马 C , 大 大脑基底核
于肿瘤及心血管疾病 , 给社会 、 家庭 、 患者带来 沉重的负担 和 痛苦。本文就老年痴呆的病因学 、 动物模型 、 药物治疗 等方面
的研 究 进 展 进 行 综 述 。
1 病 因 学研 究进 展
大细胞性神 经团 面积变 小 , 细胞数 量减少 , 突触 数量显 著 减
少 。19 9 1年 Frou 等的研究表 明, a qe o 注射鹅膏蕈氨酸后 l 0 d 前脑皮层 的胆 碱 乙酰化转移 酶活性 下降 J 96年 马涤 , 。19 辉 等观察到 , 单侧注射鹅膏蕈氨酸损伤 N M 的大 鼠海马及丘 B 脑组织 中 5H - T含量 明显下 降 , 与临床 A D患 者脑 内 5t -T变 t 化类似 。海人藻酸破 坏 N M 模 型应用 也较 广 ,9 7年李 B 19 琳 的实验结果证实 , 海人 藻酸毁损 N M 的大鼠学 习和记忆能 B 力下降 , I A3和 蛋白样 免疫神经 元增 多 , 细胞 水肿 、 溶解 , 溶 酶体 和微管增加 , 突触密 度减 少 , 性坏死细 胞形成与人 A 变 D
1995年至1996年nabeshimat等用微型渗透压泵给大鼠大脑脑室内灌注at3经水迷宫和被动回避试验证实大鼠认知功能受到损害并且大脑前端皮层和海马内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明显下降这些结果显示a13灌注导致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1213治疗药物研究进展3
维普资讯
摘要: 本文从神经病理学 、 内生物化学递质两方 面综述 了老 脑 年痴呆 症的病 因学研究 概况 ; 回顾 了 目前在与 中枢胆碱能 神 经有关 的和与 B淀 粉样蛋 白有关 的痴呆 动物模 型 的研究 进 展; 从化学药 和中医药两个方 面详 细阐述了老年性痴呆 治疗

文摘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

文摘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

文摘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引用本文栾剑, 杨心悦.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J].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2, 19(5): 11-16.摘要目前,阿尔茨海默病(AD)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迄今为止,对于AD的发病机制仍然没有定论,其新药研发在临床试验阶段屡屡受挫,成功率不足3%。

2019年和2021年甘露特钠和阿杜那单抗(aducanumab)相继问世,为AD治疗带来了希望。

本文介绍了AD 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以期为预防与治疗AD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阿杜那单抗;甘露特钠;药物研发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世界约有5000万AD患者[1],至2050年全球患者数可能达到1.52亿人[2]。

2020年,Jia等[3]报道了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AD患者已达983万人,是世界上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对患者的语言、逻辑、记忆和认知能力都有极大的损害。

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逐渐丧失记忆能力,神志不清甚至完全丧失自理能力。

同时,疾病和治疗费用带给AD患者和家庭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

综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无论从人类健康角度考虑还是从社会资源角度考虑,AD治疗药物的研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针对AD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行文献分析,以期为A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概述AD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加大递增,表现为认知和行为障碍。

AD 主要发病于老年人,病情发展到终末期,患者会丧失自主意识。

2015年,Prince等[4]的研究中,AD的全球治疗及相关费用达到了8180亿美元,且预计在2030年将逾2万亿美元。

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标志物与诊断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标志物与诊断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标志物与诊断进展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也被称为老年痴呆症。

该病以进行性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和日常生活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

长期以来,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集中在其病理标志物的发现和诊断进展上。

在病理学上,阿尔茨海默症的两个主要标志物是β-淀粉样蛋白(Aβ)和 tau(τ)蛋白的异常沉积。

β-淀粉样蛋白是由β-APP(β-淀粉样前体蛋白)在大脑中产生,沉积成富含β-结构的多聚体,形成老年斑和淀粉样脑血管病变。

而 tau 蛋白是微管相关蛋白,其异常聚集会导致神经纤维缠结,损害神经元功能。

这两种蛋白的异常沉积导致神经元丢失和突触损害,最终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影像学的进步,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是通过脑脊液检测Aβ 和tau 蛋白的水平。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脊液中Aβ 水平较低,而 tau蛋白水平较高。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即神经影像学联合人工智能技术。

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脑部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阿尔茨海默症诊断结果。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影像,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脑区的代谢活性和连通性来评估病情。

然而,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复杂,神经系统损伤多样化,目前尚无单一的病理标志物能够完全确定病情。

其次,现有的诊断方法仍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准确性和可行性。

最后,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症状较轻微,易被忽视,导致延误诊治。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重点关注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方法和标志物的寻找。

一方面,可以通过长期的临床随访研究,结合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探索出更准确的早期诊断标准。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生理学和分子机制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生理学和分子机制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生理学和分子机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损害和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它是老年痴呆症(senile dementia)最常见的类型,也是导致老年人失智的主要原因之一。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学和分子机制十分复杂,尚无明确的病因和治愈方法。

然而,通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对于这种疾病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阿尔茨海默病在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神经纤维缠结和β-淀粉样蛋白沉积。

神经纤维缠结是由于神经元内部的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和聚集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Tau蛋白主要存在于神经元轴突中,能够稳定微管结构,维持细胞形态和运输营养物质。

然而,在阿尔茨海默病中,Tau蛋白异常聚集成纤维缠结,导致细胞形态紊乱、运输障碍和神经元死亡。

此外,β-淀粉样蛋白沉积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

这些蛋白质以β折叠构象的形式堆积在大脑皮层和海马等区域,形成老年斑和神经元内部的黑角蛋白。

其次,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

遗传因素被认为是AD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早期发病型的AD与突变的APP(β-淀粉样前体蛋白)、PSEN1(前体蛋白酶1)和PSEN2(前体蛋白酶2)等基因突变有关。

这些基因突变导致Aβ代谢和Tau蛋白异常聚集等病理过程的发生。

此外,APOEε4等遗传变异也被广泛认为是AD的高风险因子之一。

此外,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也在A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炎症反应可以被视为AD的生物标志之一,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炎性因子,进一步诱导炎症反应。

此外,氧化应激也是AD病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应激导致细胞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氧化修饰的发生,进而损伤细胞结构和功能。

最后,AD还与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和神经元突触功能缺陷有关。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乙酰胆碱水平显著降低,这与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神经病理学特征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神经病理学特征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神经病理学特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进行性智力损害和认知功能减退。

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元丢失和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

首先,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特征之一是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

β-淀粉样蛋白是由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断裂产生的,它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沉积成斑块和团块。

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会导致神经元功能异常,干扰神经传递和细胞信号传导,最终导致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下降。

其次,神经元丢失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等与记忆和认知相关的区域,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

这种神经元丧失主要发生在胆碱能系统中,胆碱能系统是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产生和释放的主要区域。

神经元丢失进一步加重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

此外,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病理学特征之一。

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突触蛋白Tau异常聚集形成了纠缠体,进一步形成神经纤维缠结。

神经纤维缠结干扰了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异常,影响神经传递的正常运作。

这些缠结主要在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等脑区形成,加剧了神经元损害和认知下降的程度。

最后,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学特征还包括脑萎缩和神经胶质病变。

随着疾病的进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特别是与记忆和认知相关的脑区。

此外,神经胶质病变也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常见的病理学改变,包括胶质细胞的异常增生和活化,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综上所述,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元丢失、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脑萎缩和神经胶质病变。

这些病理学改变导致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智力和认知功能的下降。

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学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老年痴呆症(AD)发病的Aβ假说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老年痴呆症(AD)发病的Aβ假说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老年痴呆症 ( AD) 发病 的 A』 3 假说及 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陶瑞松
( 徽教育学院生物系 , 徽 合肥 206) 安 安 3 0 1
[ 摘
要 ]老年 痴 呆症 又称 阿 尔 茨 海默 病 ( ze rSDsaeAD)是 一 种 进 行 性 神 经 系统 退 行 性 疾 病 , 要 发 生 于 中老 Al i ’ i s, h me e , 主
膜 血管 中分 离 出 了 AJ之 后 人 们认 识 到该 肽 是 AD 3 脑组 织 老 年斑 中 的 主要 成 分 , 志着 AD这 种 常见 标 而具 有破 坏性疾 病 的研究 进 入 了一 个新 纪 元¨ 。其 3 j 后根据 对 编码 A8 体蛋 白( myodpe us r r— 前 a l ̄ rc ro o p
易沉积 形成 老年 斑 , 3 AJ可诱 导神 经元凋 亡[ 。 4 ] AG的分子 构 型 、 态与 AG 经毒性 关 系密切 , 状 神 p 一片层结 构可 促 进 AG聚集 成 不 溶 性 纤维 , 形成 极 难 溶 的沉淀 , 由此生成 老 年斑 , 致 AD患 者 的智 并 导 能 衰退 。因此 AJ由可溶 状 态 到 不溶 状 态 的 转 变是 3
h l a fa n , HF 的 过 度 磷 酸 化 的 微 管 相 关 ei l i me t P ) c l
T u蛋 白E 。S 的 主要 成 分 则 是 由 淀 粉样 前 体 蛋 a l P l
白(myodp eu s r r ti , P ) 解 生成 的 J a li rc ro oen A P 水 p 3 ~ 淀粉样 多肽 ( ea myod A过 程 而 增 加 了 Ap的 生 成 , 产 生 的 Ap 自 聚 性 强 , 且

阿尔兹海默症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兹海默症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兹海默症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丧失、情绪障碍等症状。

目前,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在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基因治疗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介绍阿尔兹海默症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1. 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基因引入人体,以修复或替换受损基因,改善疾病症状。

在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中,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基因治疗:β-淀粉样蛋白前体(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和Tau蛋白(Tau protein)基因。

2. 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治疗β-淀粉样蛋白前体是阿尔兹海默症中关键的蛋白质,异常积聚的β-淀粉样蛋白(Aβ)堆积形成了老年斑,诱发了疾病的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治疗试图减少Aβ的产生,或排除已经积聚的Aβ。

例如,一些研究通过逆转转录病毒将siRNA引入细胞,抑制APP的合成,从而减少Aβ的产生。

3. Tau蛋白基因治疗Tau蛋白在神经元中起着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作用。

在阿尔兹海默症中,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和聚集,导致神经纤维缠结和细胞功能丧失。

因此,通过基因治疗调控Tau蛋白的磷酸化状态,可能有助于缓解病理过程。

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是利用载体将Tau蛋白的反义RNA引入大脑细胞,减少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的合成。

4.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近年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也被应用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中。

通过CRISPR-Cas9系统,研究人员可以精准编辑和修复基因序列,帮助纠正与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突变。

此外,CRISPR-Cas9还可以用于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

5. 临床前研究进展虽然基因治疗在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目前大部分研究还处于临床前阶段。

阿尔兹海默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疾病机制

阿尔兹海默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疾病机制

阿尔兹海默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疾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进行性的认知功能障碍与记忆受损。

本文旨在探讨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疾病机制。

通过对病理学异常变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方法的探索。

1. 蛋白质异常沉积阿尔茨海默症的主要特征是脑内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斑块和Tau蛋白异常沉积。

β-淀粉样蛋白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蛋白质代谢路径得到清除,但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其过度聚集形成斑块。

这些斑块的积累会刺激神经元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

另一方面,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会导致其在神经元内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进一步加剧病理学改变。

2. 神经递质异常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脑组织中,乙酰胆碱水平显著下降。

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其丢失会导致神经元之间的通信障碍,进而影响到认知能力。

此外,谷氨酰胺和多巴胺等其他神经递质也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3. 炎症和免疫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可以观察到神经元周围胶质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进一步激活炎症反应。

免疫细胞也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症的发展过程,如导致神经元损伤的β-淀粉样蛋白诱导B细胞和T细胞的异常激活。

4. 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是指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紊乱状态。

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由于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沉积和炎症反应的增加,氧化应激水平显著升高。

氧化应激可以引发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能量代谢紊乱,进而损伤神经元。

此外,纤维化和神经元的线粒体DNA损伤也是阿尔茨海默症病理生理学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基因和遗传风险阿尔茨海默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APOE基因ε4等多个基因缺陷与该疾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一、引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认知和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这种老年性失智症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详细描述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以及现有的治疗方法。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1. β-淀粉样蛋白聚集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在阿尔茨海默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正常情况下,Aβ由鳞脑素酶α切割产生,并通过胞外途径清除。

然而,在AD患者身体中,Aβ聚集形成斑块,积累于神经元间质和血管壁。

这些斑块会导致神经路径受损、细胞毒性增强,并干扰神经递质信号传导。

2.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Tau蛋白是神经元胞质骨架的组成部分,与微管稳定性紧密相关。

然而,在AD患者中,Tau蛋白出现异常磷酸化和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

这些缠结会干扰细胞内信号传导,导致神经元功能失调和细胞死亡。

3. 炎症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被广泛涉及。

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出促炎性介质,引起发炎反应。

这些促炎因子进一步激活免疫细胞,并增加Aβ产生、Tau蛋白聚集以及神经元的毒性损伤。

三、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目前,针对AD治疗的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和偶联剂(memantine)。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提高大脑乙酰胆碱水平,减轻与认知障碍相关的症状。

而偶联剂则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信号传导,改善神经元的功能。

2. 改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减缓阿尔茨海默病进程至关重要。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社交互动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

此外,控制血压、血脂和体重也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3. 心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治疗在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老年痴呆症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浅谈老年痴呆症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2019 年第 6 卷第 59 期2019 Vol.6 No.59193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浅谈老年痴呆症的药理学研究进展罗 丹(大理大学附属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0)【摘要】在当今深灰,老龄化程度严重,患有老年痴呆症疾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为此本文对此疾病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其病因学与药理学等内容,分析了此疾病的研究效果。

【关键词】老年痴呆;药理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9.193.01老年痴呆统指在人步入老年后,出现的进行性精神衰退疾病。

一旦患病,患者则会表现出全面的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明显下降,具有起病缓慢特点,且初期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近事记忆力减退;在其病情不断发展背景下,患者性格、反应均大幅度转变,表现为固执、迟钝、冷漠、言语障碍等[1-2]。

若是患者的病情处于晚期状态,则会发生多功能性障碍与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同时因为老年痴呆病程长,当前的医学界并没有更为有效的联治疗方法,若是患病则需要由专人照看,不但患者的生活 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也给患者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1 老年痴呆症的病因学临床分析1.1 神经病理学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而言,其最为显著的病理学变化是脑萎情况,且其神经细胞减少,引发神经元纤维缠情况与老年斑沉积现象发生;其中大脑皮质普遍萎缩,以边缘系统和皮质联合区较为显著,而患者的嗅球与嗅皮质也会收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在老年痴呆疾病中,显著的特征便是神经细胞丢失,具体丢失的内容有:皮质联合区、海马以及内侧嗅皮质和杏仁核等,其神经细胞丢失不论是在脑实质还是在边缘区,均 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进而无法实现有效治疗。

1.2 生物化学原因当患者患上老年痴呆症之后,其因为脑细胞出现神经递质缺损情况,较为严重的便是胆碱能神经递质缺损,进而使得脑组织中的乙酰胆碱含量下降迅速,同时合成乙酰胆碱的胆碱乙酰化转移酶活性降低,加快了分解速度。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与物质基础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与物质基础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与物质基础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障碍、认知能力下降、行为异常等。

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已有许多研究表明,AD的发生与许多生物化学事件密切相关,如淀粉样斑块的沉积、神经元丧失、神经元内核纤维缠结等。

因此,AD的研究不仅需要探究其病理学,而且还需要深入了解其物质基础。

一、病理学研究1. 淀粉样斑块的沉积AD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是淀粉样斑块的沉积。

淀粉样斑块主要由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Aβ)组成,是一种由40-4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在AD患者的大脑皮层、海马体等区域中有大量的沉积。

研究表明,淀粉样斑块会引起神经元的死亡及功能异常,因此被认为是AD发生和进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对于淀粉样斑块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向:(1)淀粉样斑块的沉积与清除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寻找减缓AD进展的策略。

(2)淀粉样斑块的形成过程和分子机理研究,以了解Aβ的产生、寡聚和沉积的机制。

(3)探究其他与淀粉样斑块沉积相关的分子和通路,如抗氧化通路、改善神经元活力通路等,以开发相关治疗措施。

2. 神经元丧失AD的另一个主要病理学特征是神经元的丧失,其机制还不太清楚。

一些研究表明,淀粉样斑块的沉积会对神经元的功能和结构造成损害,但是AD患者脑区神经元丧失的分布不均并且程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AD神经元丧失的研究也是永恒的话题。

(1)目前AD神经元丧失研究的主要难点在于在患者生前难以研究,常见的方法是通过细胞模型、动物模型或自然死亡的AD 患者的脑组织来研究该过程的分子机制。

(2)另一方面,对于治疗神经元丧失的研究主要分为寻找神经保护剂和神经应激反应治疗。

二、物质基础研究AD的病理过程不仅需要研究病变的形成,而且需要了解病变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机制。

对于AD的物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多肽的产生和代谢淀粉样斑块中心的β淀粉样蛋白来自其前体蛋白的酶水解,并且在神经细胞内和外均可生成,其中β-酰肽酶对其代谢起到关键作用。

老年痴呆症的病理机制及相关因素

老年痴呆症的病理机制及相关因素

老年痴呆症的病理机制及相关因素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老年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智力衰退和认知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老年痴呆症的病理机制及相关因素,以增加对这一疾病的理解。

一、病理机制老年痴呆症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然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病理学上的变化。

1. 神经纤维缠结和淀粉样斑块的形成老年痴呆症患者大脑中神经纤维缠结和淀粉样斑块的形成是病理学上的显著特征。

神经纤维缠结是由Tau蛋白的异常聚集引起的,这些蛋白异常沉积在神经细胞内部,导致神经纤维缠绕和细胞死亡。

淀粉样斑块则是由β-淀粉样蛋白聚集形成的,这些蛋白异常积累在神经元外部,损害神经元正常功能。

2. 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在老年痴呆症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慢性炎症反应会引发神经元损伤,并促进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聚集。

氧化应激则产生活性氧自由基,进一步损害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 神经递质紊乱神经递质的紊乱也是老年痴呆症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乙酰胆碱在记忆和认知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乙酰胆碱水平通常较低。

此外,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紊乱也与老年痴呆症的发展相关。

4. 基因遗传及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以影响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

一些基因突变,如APOE ε4等,被认为与遗传性老年痴呆症的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环境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二、相关因素老年痴呆症的发展和多种因素有关。

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也增加。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尤其是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2. 性别女性在患老年痴呆症方面的风险较男性更高。

虽然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雌激素水平下降、更长寿等因素可能与此相关。

3. 教育程度和认知刺激教育程度较低和缺乏认知刺激的人群更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症。

阿尔茨海默症病因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病因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病因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等症状。

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阿尔茨海默症病因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病因的研究进展一直以来,研究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病因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最新的研究表明,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相关的主要因素包括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神经元可溶性性磷酸化蛋白异常以及炎症反应等。

1. 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存在大量的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这些异常沉积会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

因此,目前很多研究都在寻找抑制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方法,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2. 神经元可溶性性磷酸化蛋白异常神经元可溶性性磷酸化蛋白异常也是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异常会导致神经元的信号传导紊乱,最终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

研究人员正在寻找针对神经元可溶性性磷酸化蛋白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3. 炎症反应最近的研究还发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反应会导致神经元的损伤,进而影响病情的进展。

因此,控制炎症反应可能成为阿尔茨海默症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一些新的策略也逐渐应用于临床研究。

1. 药物治疗目前,已经有一些药物在临床上用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酶的活性、增强突触传递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2. 光遗传学治疗光遗传学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策略之一。

该方法利用光敏蛋白对神经元进行精确调控,以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

虽然该技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挑战,但研究人员对其治疗效果充满希望。

3. 基因编辑疗法近年来,基因编辑疗法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热点。

老年痴呆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变化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老年痴呆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变化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老年痴呆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变化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老年痴呆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痴呆患者数量将会急速增加,因此研究老年痴呆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老年痴呆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免疫系统功能变化所引起的免疫反应过度,可能成为导致老年痴呆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老年痴呆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免疫应答能力下降研究表明,老年痴呆患者的免疫应答能力明显下降,特别是T淋巴细胞功能明显下降。

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免疫系统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细胞。

老年痴呆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下降可能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有关。

免疫调节失衡免疫调节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免疫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老年痴呆患者的免疫调节失衡可能成为导致老年痴呆的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老年痴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明显减少,表明免疫调节功能下降可能与老年痴呆发生相关。

炎症因子过度分泌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老年痴呆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导致免疫细胞释放过多的炎症因子,可能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一些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等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过度分泌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神经元损伤或毁灭,加速老年痴呆的发生。

总的来说,老年痴呆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变化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反映,包括生物年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虽然已有一些研究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但是其具体的生物学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针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提高机体自然免疫力维护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自然物质如大蒜、姜黄、葡萄籽等,可以提高机体自然免疫力,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解剖和组织学特征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解剖和组织学特征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解剖和组织学特征阿尔茨海默综合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失去记忆和认知能力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它具有特定的病理解剖和组织学特征,这些特征对于理解该病的发展和诊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解剖表现为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的神经元损伤与死亡。

在早期阶段,病理学家观察到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元原形体结构的紊乱。

这些纤维缠结主要由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聚集形成,它们堆积在脑细胞之间,阻碍了细胞间的正常通信。

其次,与淀粉样蛋白缠结相伴随的是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

这些纤维缠结由Tau蛋白的变异形式聚集形成。

正常情况下,Tau蛋白在神经细胞内支撑和维持细胞结构。

然而,在阿尔茨海默病中,Tau蛋白异常地被磷酸化,导致其紧密聚集成缠结物,影响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此外,炎症反应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组织学特征。

激活的神经胶质细胞(astrocyte)和巨噬细胞(microglia)在病变区域周围聚集,释放炎性细胞因子。

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导致炎症反应的扩散,损害周围健康神经元,并进一步促进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聚集。

最后,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病理解剖和组织学特征还包括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损失。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对于记忆和认知功能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这加剧了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的下降。

总体而言,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解剖和组织学特征主要包括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聚集,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炎症反应以及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损失。

这些特征相互作用,导致大脑功能的逐渐下降,使患者失去记忆和认知能力。

理解这些特征不仅有助于提高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准确性,还为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手段提供了重要线索。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但对其病理解剖和组织学特征的研究有望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现状一、本文概述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的大脑功能。

它以其发现者阿洛伊斯·阿尔兹海默(Alois Alzheimer)的名字命名,是老年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旨在综述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现状,包括其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在流行病学方面,我们将介绍阿尔兹海默病的全球分布、发病率和影响因素,探讨其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的关系。

在病理生理学机制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突触功能障碍、神经炎症等关键过程,并探讨这些过程如何导致记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在临床诊断方面,我们将介绍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神经心理学评估、影像学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等,并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在治疗手段方面,我们将概述目前已有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正在研究的新的治疗方法,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将对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突破点。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为阿尔兹海默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阿尔兹海默病的病理生理机制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行为异常。

尽管其确切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但大量的研究已经揭示了其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涉及神经元内β-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积累和神经元的变性死亡。

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经过一系列酶解过程产生的多肽片段。

在AD患者中,Aβ的生成和清除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Aβ在神经元内过度积累,形成神经毒性物质,触发神经元的凋亡和坏死。

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又称原发性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主要有老年人患病,表现痴呆,并具有进行性和致命,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极大添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大威胁的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当前医学亟待攻克的难题,科学家们正在探索AD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进行性的、致命的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尚未明确。

AD会使得神经细胞大量死亡,脑组织明显萎缩、重量变轻,破坏人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阿尔茨海默病可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种。

早发性AD比较少见,主要是遗传因素导致的。

大多数患者属晚发性,直接致病因子尚不清楚,随着人体衰老和环境影响会导致患病。

临床上,AD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晚期。

早期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中期性格恶化,行为异常;到晚期病人生活已不能自理,无法正常活动[1]。

据统计,全世界65岁以上人口中有500多万患有AD。

目前,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已居世界第一,同时也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地区之一,2010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就达到了569万,而只有21%的患者得到了规范诊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比重将不断增长[2]。

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日益庞大,对AD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脑病理AD患者脑的宏观和微观均有明显形态改变,主要是脑萎缩,患者的脑回变窄、脑沟增宽、脑室变大。

脑萎缩始于内嗅皮层,随病情进展逐渐扩展至海马、内测颞叶、额顶区,而初级感觉和运动皮层(枕叶视皮层、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相对保留[3]。

但脑萎缩的病人不一定就是A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甾体皂苷类单体化合物-9714
7自由基清除剂及钙拮抗药
•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 学研究所五百平教授的课题组, 首次发现γ中药来源的甾体皂苷 类单体化合物-9714具有显著的 抗痴呆活性[10]。主要药效学研 究证实,口服9714可显著改善 多种拟痴呆动物的学习记忆功 能,并观察到其对模型动物的 腩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细胞间 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 丙二醛含量均有显著的调节作 用。9714改善学习记忆功能一 方面是通过上调胆碱能N及M受 体,另一方面是通过扩张血管、 抑制血栓形成和改善脑缺血损 伤来实现的。
生长抑素释放因子等多种
神经递质在脑内浓度减小,
特别是乙酰胆碱的减少,
从而导致一系列认知和记
忆等功能障碍[2]。
1胆碱能抑制剂(CHEI)
2胆碱能受体激动剂
• 老年痴呆症患者脑内乙酰胆碱 显著减少,CHEI可减少乙酰胆

碱的降解,是目前最为成功的
胆碱能增强剂,对学习、记忆
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确切。
• 研究发现,乙酰胆碱在脑内受2
种胆碱酯酶所破坏,即乙酰胆 碱酯酶(AchE)和丁酰胆碱酯酶
(BuchE),目前临床应用的大部分 CHEI都是AchE抑制剂[1]。
• Mesulam等[3]研究发现,尽管 • 脑内AchE较BuchE浓度高许多, 但BuchE较AchE更有活性,因 此建议开发选择BuchE抑制剂。
• 此类常用药物有他克林、奈哌 齐、加兰他敏、利斯的明、美
病理学机制
• 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现,老 • 治疗和正在研发的抗老年
年痴呆症患者大脑的新皮
痴呆症药物主要有胆碱酯
质、海马区、基底核和蓝 斑核等部位的神经元大量
酶抑制剂(CHEI)、Ml受体 激动药、防止β-淀粉蛋白
丢失,同时伴有5-羟色胺 (5-HD)、去甲肾上腺素、
(βA4)沉积药、抑制β-1-分 泌酶药、自由基清除药等。
• 另外,βAPP还能被β-分泌酶分解为 β-分泌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剩下的99个C端残基进 一步水解成γ-分泌物并释放出βA4 碎片[5]。βA4斑点对周围神经产生 很强的毒理性作用,正是βA4毒性 导致神经元营养不良、胶质细胞和 星细胞活化直至神经元死亡,所以 抑制β、γ-分泌酶和激活α-分泌酶 以减少βA4的分泌量或寻找一种能 溶解βA4沉淀的抗体是目前消除淀 粉状蛋白斑点的合理路线。
AD脑内兴奋性氨基酸和肽类递质与痴呆显 著相关,以r-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 和生长抑素(SS)最为显著。AD患者脑内GABA 浓度显著减低,大脑皮层GABA受体 明显减少,是AD患者智能减退的原因之一
【11】
参考文献
• [1] Kalzman R.Epidemiology of Alzheimer‘s disease.Neurobiol Aging,2000,21( Suppl ):1. • [2]陈美娟;高之旭 石杉碱甲胶囊和片剂治疗阿尔采夫病的多种心双肓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新药与临
• 老年痴呆症主要分为两类。一 类为原发性脑萎缩即老年性痴 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症(AD), 另一类为继发性的腩血管性痴 呆(VD),多由动脉硬化.高血 压病合并脑梗塞或出血出现痴 呆的一系列症状 。
•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老年人最常 见的一种慢性大脑退行性变性 疾病。1907年首先由德国神经 病理学家Alosis Alzheimer描 述。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记 忆力丧失。语言困难,定向力 障碍,认知力降低,人格及行 为和情感活动异常,进行性智 力障碍,完全呆傻,最后全身 衰竭。并发感染而亡。目前, 防治老年痴呆已成为普遍关注 的社会问题和世界医药重大的 科研课题,其致病机理更是在世 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热潮。
老年痴呆症的病 理学机制及其研
究进展
背景及目的
•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老年痴 呆患者的数量也随之攀升。老 年痴呆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和中风之后威胁老年 人生命的第四大疾病。目前, 全世界约有5000多万老人患有 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预计到 2050年,全世界痴呆患者人数 将超过1亿,其中发达国家将高 达6800万[1] 。
• 自由基生成过多被视为引起退 行性病变和细胞死亡的关键因 素,而胞内钙超载是各型细胞 凋亡或坏死的最后通路。因此, 自由基清除剂及钙拮抗药均将 有利于神经保护和抗衰老。
• 常用药剂很多,如褪黑激素, 司米吉兰,尼莫地平,丹酚酸 类化合物,芹菜甲素及其衍生 物等。
脑部多发性小梗死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原 因之一。因此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 集、防止血栓形成,成为抗老年痴呆药物 的研究方向之一。
• 其常见药物有铜锌螯合剂,γ-分泌 酶抑制剂,疫苗。
4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药
•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 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大量的神经药 理学研究发现,某些疾病、环境因 素、氧化损伤等均可引起谷氨酸在 脑内过量释放,作用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使之过度兴奋, 致神经细胞内钙过量和代谢失常, 从而使神经组织破坏乃致死亡[6]。 因此,寻找拮抗NMDA的药物将有利 于保护脑神经和治疗AD。
3抗β-淀粉蛋白沉积药
• 病理学研究发现,老年痴呆症患者 脑神经元内、外发现许多斑点,经 化学分析其为βA4淀粉状蛋白,是 淀粉状蛋白(βAPP)及前体类似物经 蛋白酶分解后的产物,由39个-42 氨基酸残基组成。βAPP被α-分泌酶 切割为可溶性α分泌物和83个C端残 基,后者进一步被γ-分泌酶切割成 γ-分泌物和P3肽链碎片。
• 常用药物有美金刚、黄皮酰胺。
5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增强剂 例如来普利宁钾品[7](能刺激轴突生长, 丰富神经营养合成,改善记忆能力); 乙酰L-肉碱[8](动物实验 表明,它在神经退行性及衰老模型中可 保护中枢及周嗣神经突触,提高神经生 长因子水平,改善老年大鼠的认知缺陷; 4-乙酰-1-哌嗪氟苯甲酰胺[9] (FK96) 等
床 2000(01) • [3] Mesulam M,Guillozet A,Shaw P,et a1.Widely spread Butyrylcholinesterase call
hydrolyze acetylcholine in the normaland Alzheimer brain [J].Neurobiol Dis,2002,20(9): 881. • [4]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年第16卷第08期 • [5]韩大雄,杨频.老年痴呆症的分子病理机制[J].化学通报,2003。15(2):951. • [6] Poeggeler B,Reiter RJ,Tam DX,etal.Melatonin,hy2droxyl radical—mediated oxidative damage ,and aging:a hypothesis[J].J Pineal Res,1993,14(4):1511. • [7] JohnstonTH,Brotchie JM.Drugs in Development for Parkinson’s disease [J].Curr Opin lnvestig Drugs,2004,5(7):7201 • [8] Szutowicz A,Bielsrczvk H,GulS,etal.Nerve growth factor and acetyl• -L-carnitine evoked shifts in acetyl— CoA and eholinergic SN56cell vulnerability toneuro—-toxic input sij].J Neurosei Re,2005,79(1,2):185l• [9] Wang F,Mat suoka N,MutohS,etal.Modulation ofCa 2+ Channelcurrents by anovelantidementia drug(FK960) in rat hippoeampalneurons[J].J Pharm Exp The rap,2004, 308(7):1201. • [10]邓云,马百平,徐秋萍,等.知母有效成分对拟痴呆模型 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J].中国 药理学通报, 2005,21(7):830-833. • [11] OlneyJW,Woziak DF,FarberN B.excitotoxic neurode generation in Alzheimer,disease, New hypothesis and n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J].ArchNeurol,1997,54(10):1234.
曲磷脂、伊斯的明、石杉碱等。
胆碱受体分为M受体和N受体,M 受体又分为M1、M2和M3等亚型, Ml受体主要分布于额叶皮层和 海马,M2和M3受体主要分布于 外周。由于M1活化对学习和记 忆非常重要,刺激不足会导致 认知能力减退,故开发选择性 M1受体激动药将有利于改善患 者症状[4]。
此类常用药有咕诺美林、米拉 美林、利诺吡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