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临证选药规则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周仲瑛临症常用对药

国医大师周仲瑛临症常用对药

国医大师周仲瑛临症常用对药麻黄、桂枝:麻黄辛温发汗,通阳散寒,祛营中寒邪;桂枝辛温解肌,祛卫分风邪,行阳活血,为血中气药,能引血中之寒外达。

相须相使,增强散寒发汗,温经宣痹作用。

荆芥、防风: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祛风散寒,协同增效。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

并可祛肌表之风,而治皮肤痒疹。

.麻黄、细辛: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细辛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多用于寒邪犯表,痰饮阻肺,恶寒身热,无汗身痛,喘哮咳逆,痰多清稀者。

川芎、白芷:川芎上行头目,为祛风活血止痛要药;白芷祛风止痛,引川芎而入阳明,治偏正头痛,反复久延不愈。

天麻、川芎:天麻入肝熄风,缓肝而治肝虚风动之眩晕;川芎入血行气,血行则风息而头痛平。

共奏平息肝风,定眩止痛之功,主治肝风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

苏叶、香附:苏叶散寒解表;香附理气舒郁。

主治风寒夹气滞,无汗恶寒,周身胀痛,胸脘痞闷。

且能顺气安胎,治疗妊娠呕吐。

银花、连翘: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协同增效。

治风温病身热,表里俱热。

且可凉血解毒,治疗痈疮。

黄芩、桑白皮:黄芩泻肺中实火,桑皮泻肺中郁热,佐黄芩清肺。

泻肺、平喘、止咳,用于肺热壅盛,气逆咳喘,咯痰黄稠。

桑叶、菊花:桑叶、菊花疏风散热,轻宣肺气,相须增效。

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咽痛。

山栀、丹皮:山栀苦泻清肝,丹皮凉血泄热,为泻肝清火常用药物。

桑叶清肝经气分之热,轻清疏泄,上走头目,配丹皮气血两清。

丹皮、大黄:丹皮入血,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大黄苦寒通下,清热解毒,凉血消瘀,合用更能泻热散瘀,荡涤热毒瘀滞,常用于肠痈、附件炎、盆腔炎等。

青蒿、黄芩:青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泄肝胆湿火,共奏和解清泄之功。

治疗热郁少阳,外受暑湿,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胁胀口苦等症。

夏枯草、蒲公英:夏枯草善清肝火,疏通郁滞,散结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相须合用,清火解毒更强。

可用于肝经实火,热毒内蕴所致的咽喉肿痛,目赤肿胀,疔疮痈肿,如肝炎、乳痈、淋巴结肿等。

国医大师周仲瑛击破癌毒治肺癌辨证如何稳准狠案例

国医大师周仲瑛击破癌毒治肺癌辨证如何稳准狠案例

国医大师周仲瑛击破癌毒治肺癌辨证如何稳准狠案例华医世界图*国医大师周仲瑛老先生原发性支气管癌简称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肿瘤,是全世界目前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癌症,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寿命。

西医治疗虽能一定程度控制病灶,减少复发转移,但毒副作用较大,患者耐受性较差。

中医药治疗对于早中期肺癌患者,可配合西医治疗减毒增效,对于晚期或不能手术和放化疗的患者,尤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国医大师周仲瑛老先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名中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周老世代中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70年,擅长急症、疑难病症的诊治。

提出“癌毒”学说,切实提高了肿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今天小师妹从周老的医案入手,将其在治疗癌症方面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如下,分享给各位临床优秀中医师。

病因病机病理因素痰、瘀、郁、毒癌毒是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紊乱,或者痰、瘀、湿、热等病理因素蓄积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与痰、瘀、热、湿等病邪是相互化生的并列关系,是肺癌发病的关键。

肺外合皮毛,开窍于口鼻,又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易受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使肺气郁滞,日久滋生癌毒,进一步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诱生痰浊、瘀血、热毒等多种病理因素。

周老从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肺癌的病理因素——痰、瘀、郁、毒,病理基础为正虚。

各病理因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阻滞气机,致病生变:痰浊瘀毒,胶合为患——酿生癌肿;伤及血络——发生咯血;耗伤气阴——形瘦体乏;毒随百脉走注他脏——发生转移;正气难御——病情恶化。

“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

”——《灵枢·百病始生篇》素体羸弱,年高体衰,久患肺病,耗损正气,肺气阴两亏,正常生理功能下降,痰、饮、瘀等病理产物蓄积。

肺虚之人又易感外邪,且邪留滞难去,气机不畅,终致痰凝血瘀,酿生癌毒,结为癌肿。

“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周仲瑛教授临证特色

周仲瑛教授临证特色

周仲瑛教授临证特色一、温清通补治胃痞胃痞以胃脘部自觉满闷阻塞为主症。

“痞”包括两层含义,一指满闷阻塞的症状,一指胃气不通的病理。

当今论胃病,多详于痛而略于痞,或痛痞混说。

然验之临床,凡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消化系统多种疾病,既可表现以胃痛为主,亦有痛痞并见,或痞而不痛者,以痛概痞难免失之浮泛。

痛为气滞不通,证多属实,痞为气机窒塞,病多虚实夹杂。

明确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必将有助于提高辨治水平。

胃痞多因外邪入里、饮食不当、情志内伤、劳倦过度,而致寒、热、食、湿、痰、瘀内蕴,脾之升运不健,胃之纳降失司,清浊升降失常,胃气郁滞、窒塞不通而成。

病机有虚实之分,病证有气滞、热郁、湿阻、寒凝、中虚,或夹痰夹食多端,又每多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甚至寒热虚实杂呈,多症并见,表现为气滞湿阻、湿阻热郁、寒热错杂、气滞火郁、热郁阴伤、中虚气滞等证候。

治疗总以理气通降为原则。

虚者重在补胃气,或兼滋胃阴,补之使通,即《内经》“塞因塞用”之谓;实痞则应辨证采用温中、清热、祛湿、化痰、消食等法,泻之使通。

临证尤当针对虚实夹杂、寒热互结情况,通补兼施、温清并用,并根据虚实、寒热的主次及其转化,随机增损药物和用量以助提高疗效。

具体而言,周氏温清通补治胃痞有以下三种用法。

(一)寒热并用,温清互济适用于脾寒胃热,症见心下痞胀有阻塞感,脘中灼热,局部畏冷喜暖,纳呆,口干喜热饮,或呕吐黄浊苦水,肠鸣,便溏,舌苔白罩黄,舌质淡、边尖露红,脉弦。

治以清热散寒、和胃消痞,温脾阳而泻胃热,方选半夏泻心汤,药用黄连、黄芩、半夏、干姜、砂仁、枳壳、陈皮。

寒甚加肉桂、附子,去半夏;热重加栀子、蒲公英,并适当调配姜、连用量比例;肠鸣、便溏加生姜;气虚神疲加党参。

若湿阻热郁,脘中满闷,口苦口粘,恶心,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濡数,当清热化湿,开结除痞。

方选连朴饮,药用黄连、黄芩、厚朴、苍术、白蔻仁、半夏、橘皮、竹茹等,苦温化湿以理气,苦寒清中以泄热。

遗精中医治疗:南阳滋养堂中医馆周仲瑛遗精临证心法

遗精中医治疗:南阳滋养堂中医馆周仲瑛遗精临证心法

遗精中医治疗:南阳滋养堂中医馆周仲瑛遗精临证心法南阳知名老中医,南阳滋养堂中医馆76岁老中医高志明介绍说,周仲瑛教授(国医大师,江苏省如东县人,中医世家,1928年(月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兼中医系主任)认为遗精之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肾,病机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心肾不交,心火易动,进一步引发相火关。

正如丹溪所谓:“非君不能动其相,非相不能泄其精。

”故治荐遗精应遵循一清泄,二固涩的原则,而引火归原法就是这两种治的一种变化、演绎方式。

(1)引火归原治遗精:病例徐某,66 岁。

患者年过六旬,遗精起于青年,至今不愈,数十年来时有梦溃近来发作频繁,多则每周2次,少则1次。

遗精后出汗,阴部有下坠感,寐差梦多,口苦,舌质暗,苔白腻,脉濡滑。

证属君相火动,精关不固。

当予引火归原,滋肾固摄之法。

方药:牡蛎(先煎),紫花地丁、煅龙骨(先煎),炙刺猬皮、金樱子,炙龟版(先煎)、芡实,黄柏、知母、苦参、莲须、乌药、爆益智、生蒲黄(包煎),鹿角霜,肉桂(后下)。

21剂常法煎服,1日1剂。

二诊:上药服后遗精即止,20 天未有发作,午后阴部仍有下坠感,清晨胸腹多汗,且有热感,眼皮发涩,头晕,口不干尿黄不显,阴囊不潮,舌质暗红,苔腻罩黄,脉弦滑。

前方既效,当原方继进,稍事加减,以善其后。

3月29 日方去莲须,加瘪桃干15克,山茱萸10 克。

7剂,南阳知名老中医,南阳滋养堂中医馆76岁老中医高志明介绍说,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矣,是例患者年逾六旬,故肾阴已矣。

有梦而遗、口苦、寐差则为心火上动之征,阴部有下坠感则为相火夹湿下注之象。

因此,周氏仿交泰丸之意,用黄柏、知母易黄连,合肉桂,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原;龟版、山茶英滋阴补肾,上济心火;金樱子、焚实、莲须、益智仁、炙刺猬皮、龙骨、牡蛎补肾涩精;紫花地丁、苦参清泄下焦湿热。

诸药合用,寒温兼施,水火交济,肾精固涩,心神得宁,则遗精自止。

(2)疏肝固肾,清热化湿,治肾虚肝郁遗精:病例段某,25 岁初诊。

周仲瑛临证经验精华.

周仲瑛临证经验精华.

周仲瑛教授,男,汉族,1928年生,江苏省如东县人。

著名中医内科学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组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南京中医学院院长。

对中医内科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精湛的临床经验,尤其对流行性出血热、休克、肾功能衰竭、乙型肝炎、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等病有深入的研究,成绩卓著,饮誉海内外。

周仲瑛治疗重型肝炎经验(1)清热去湿,治有主次清热与祛湿必须兼顾。

湿去则热孤,热清则湿化。

针对湿与热的主次及动态转化,选药组方。

热重于湿者,当用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合方;湿重于热者,可用茵陈蒿汤、加减藿香正气散合方;湿热并重者则用甘露消毒丹、茵陈蒿汤合方,常用基本药为茵陈、桅子、黄柏、黄芩、田基黄、鸡骨草、蒲公英、垂盆草、连翘、苦参、郁金等。

热重加大黄、黄连、龙胆草、板蓝根等;湿重郁遏卫表,寒热,身楚酸困,胸闷,苔白罩黄加秦艽、豆卷、藿香、佩兰疏表祛湿、芳香化浊;湿困中焦,胸闷脱痞,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垢,口中粘腻加苍术、厚朴、法半夏、陈皮、白豆蔻等苦温燥湿;舌苔厚浊,腹胀满者,配草果、槟榔疏利宣泄;湿在下焦,小便黄赤热涩,量少不利,加茯苓、猪苓、泽泻、通草、车前草、碧玉散等淡渗利湿。

清热解毒,当分气血在气以黄疸、发热为主要表现,在血以出血、昏迷为主要表现,气血两燔则不仅以上各症并见,且症情更重,多脏受累,变症迭起,出现痉厥动风、烦躁谵妄等危重表现。

同时由于本病发展快速,邪在气分历时较短,很快涉及营分,波及血分,故还有清气分热毒为主、清血分热毒为主、气血两清的不同。

名老中医周仲瑛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周仲瑛临床经验
周仲瑛
学验俱丰的内科急难症大家周仲瑛
过伟峰 周 宁 整理
编者按 周仲瑛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并经上海中国医学
院的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理论功底十分深厚。数十年来,在中医药医
疗、教学、科研战线上辛勤耕耘,成就卓著,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中医
学家。他在中医内科,尤其是在疑难急症和心肺疾病方面进行了长期
病因”。病理因素大致包括痰、浊、水饮、湿、瘀、火、毒等,其产生及致病均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临床当灵活审察病理因素的来龙去脉,即从何而生,有何发展趋势,有何危害,如何防治,这对
认识疾病的性质,抓住主要矛盾,阻断和控制病情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审证求机的核心即是求其病理因素。因为许多疾病发生以后,在众多
含义,确切地说,是审证求“机”,辨证论治。抓住了病机,就抓住了病变实质,治疗也有了更强
的针对性,“求机”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如何求机,周氏认为必须从临床实际出发,通过对
临床现象的分析,总结、推理,判断病理本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一)求发病原因
所谓发病原因,就是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条件,它包括六
说,针对出血热各个病期的病理特点,制订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并通过实践提出其“病理中心在
气营”的新论点。创研具有清气凉营作用的新药,使疗效得到显著的提高;对某些感染性高热
重症有卫气营血传变者,主张到气就可气营两清,阻断病情发展,邪热入里者应早予通利,从而
明显提高了病毒性高热重症的疗效;对厥脱证(休克)的研究提出“气滞血瘀、正虚欲脱”为其基
员,江苏省科委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

周仲瑛教授临证验案两则

周仲瑛教授临证验案两则

怕冷 , 寒 喜 温 , 热 多汗 , 烦 , 背 烘 易 口干 欲饮 , 便 偏 少 , 偏 偏 小 大
干, 绝经已 1 年多。苔薄黄腻 , 质暗红 , 脉细弱。曾查 A O、 F未 S R
见 异常 。 拟从 肝 肾 亏虚 , 卫 不 固 , 表 风湿 痹 阻 , 气血 失 调 治 疗 。 处
陈 某 , 性 ,2岁 , 人 。 女 4 工 初诊 : 下 肢 浮肿 1 年 , 旬加 两 0多 近 重 , 胀不适 , 酸手胀 , 起面胀 , 少 , 便 日 2 肿 腰 晨 尿 大 ~3次 , 近有 尿 路感 染 。 苔淡 黄 薄腻 , 细 。 从 肾虚 湿 热 、 血 失 调 治疗 。 脉 拟 气 处 方 : 苍 术 1 g黄 柏 1g 生 薏 苡 仁 1g 猪苓 、 苓 各 1 g泽 兰 炒 0, 0, 5, 茯 5, 1g泽 泻 1 g汉 防 己 1g鸡 血 藤 1g 路 路 通 1 g天 仙 藤 1 g 0, 5, 2, 5, 0, 5,
方: 功劳叶 1g 石楠藤 2 g 青风藤 1g 鸡 血藤 1 g 天仙藤 0, 0, 5, 5,
1 g 路 路 通 1 g 片 姜黄 1g 楮 实 子 1 g 大 生 地 1g 淫 羊 藿 2, 0, 0, 0, 2, lg O ,生 黄 芪 1g 2 ,汉 防 己 1 g 2 ,桑 寄 生 1 g 5 ,白薇 1g 2 ,鹿 衔 草 1g 5 。7剂 , 煎服 。二 诊 : 水 药后 手 背 浮 肿 明显 减 轻 , 指 活 动 较 手 灵 , 肩肘 腰 关 节 时 痛 , 床 转侧 困难 费 力 , 颈 睡 心慌 , 畏冷 明显 , 烘 热 易汗 , 口干 减 轻 , 尿不 黄 , 便 日行 2次 、 干 , 薄 黄质 暗 , 大 偏 苔 脉 细 滑 。初 诊 方 加肿 节 风 2 g 秦 艽 1g 改 黄 芪 2 g 白薇 1g 0, 0, 0, 5 。7 剂 , 煎服 。三 诊 : 背 肿 胀 消退 , 关 节 痛 好 转 , 肩 背关 节仍 水 手 小 颈 有 酸 痛 , 程 度 均 减 , 热 感 亦减 , 薄 黄 质 暗 , 细 。初 诊 方 加 但 烘 苔 脉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七)立法的具体应用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七)立法的具体应用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七)立法的具体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当分两部分,先是辨证,后是论治。

临床既要掌握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如平调阴阳,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防治未病,正治与反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还应在治则指导下,把握立法的具体应用,才能符合实际需要。

立法是枢纽没有正确的辨证,就没有正确的治法,如果不懂得从辨证考虑立法,就不可能得出有效的治法。

另一方面,立法又是处方用药的根据,没有立法作为指导的处方和用药是盲目的。

如果立法正确,虽然选方用药不完全相同,但也可取得同样的效果。

一般而言,辨证是立法的依据,如寒者温之,虚者补之。

但在证与治之间,有时也可出现不一致性,这与证的轻重、兼夹、变异等有关。

如风热表证,用辛凉法时,有轻剂、平剂、重剂的不同;湿热痢夹表证,应先予逆流挽舟法以解表,而不是先用清肠化湿;若热毒内陷、由闭致脱者,必要时应先救逆固脱,然后再清肠解毒等。

从中医学理论体系扩大立法思路,多途径寻求治法尤为重要。

如按阴阳气血的转化互根立法,五脏的相互资生制约立法,邪正虚实消长及其主次立法,疾病的动态演变立法等,如益气生血、行气活血、滋肾平肝、攻补兼施、肝病实脾、肺实通腑,以及所谓隔二、隔三治疗等。

临床对复法的掌握应用对提高疗效尤有重要。

复法主用于证的交叉复合,但即是单一的证,有时也需通过复合立法,求得相互为用,以形成新的功效,如温下法、酸甘化阴法等。

此外,还可借复法取得反佐从治,或监制、缓和其副作用。

实践证明,温与清的合用、通与补的兼施、气与血的并调、升与降的配伍等,确能进一步增强疗效,消除一法所致的弊端,如纯补滞气、寒热格拒等,在采取复合立法时,还应按辨证做到主次恰当。

八法是立法总纲在八纲辨证分类基础上,相应地奠定了立法的总纲──八法。

临证首先应当学会掌握八法这一基本规律,然后才能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而化裁,按照八纲证候的单纯和复杂情况,采用单一或综合的治法。

由此达到“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的化境。

名老中医周仲瑛经验集【临证经验〈痹证〉】

名老中医周仲瑛经验集【临证经验〈痹证〉】

名老中医周仲瑛经验集【临证经验〈痹证〉】痹证治六要痹为痹证的一种特殊证候,以病情顽固,久延难愈且疼痛遍历周身多个关节为特点,亦称“顽痹”。

本病虽然可按痹证辨证论治,但从其病因病机、病证表现及其发展预后来看,均有其特异性,临证除参考痹证进行辨治外,周氏还抓住以下六个要点。

(一)审病邪属性,辨寒热虚实痹证总由外感风寒湿热等邪,痹阻经络、筋骨,影响气血运行而为病。

但就痹而言,外邪作用于人体发病后,在其久延不愈反复消长过程中,外入之邪未必始终羁留不去,每因内外相引,同气相召,导致风、寒、湿、热内生,成为久痹的病理基础。

若复感外邪,又可促使病情愈益发展加重。

一般而言,急性期或慢性转为急性发作期多以外邪为主导,而慢性缓解期则内生之邪已成为持续为病的重要条件,治法方药虽无大异,而又不尽相同。

感受外邪所致者,以邪实为主,自应以祛邪为先,而内生之邪既成,必有脏腑阴阳之亏虚,治疗尤当配合扶正。

风、寒、湿、热诸邪,既多杂合为痹,但又常有偏盛,寒热既须明辨,又不可截然分开,多有兼夹、消长、转化。

如寒郁每可化热,素体阳盛者尤易热化;热痹若热去湿留,而素体阴盛者,又可转从寒化。

又如经络蓄热而客寒外侵,或寒湿久痹而外受客热,均可呈现寒热错杂之证,症见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感内热,恶风怕冷,口干口苦,苔白罩黄。

同时,在兼夹转化过程中,寒热还会表现出消长主次的动态变化,当明察详辨,对选方用药至关重要。

虚实之辨,当从邪正标本缓急、病之新久着眼。

新病以邪实为主,痹久邪留伤正,虽说由实转虚,但纯虚无邪实属罕见,一般多为因实致虚,且正虚每易反复感邪而致急性发作,表现为实多于虚;缓解期则表现虚中夹实,故虚实虽然夹杂,而又有主次之别,治疗用药应有侧重。

(二)寒热分治,尤当相机合伍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两类证候在缓解期可无急性期所见的寒热表证,故切不可与外邪伤人皆具表证等同理解。

风寒湿痹,可选薏苡仁汤,药用苡仁、苍术、羌活、桂枝、麻黄、川芎、防风、当归等。

国医大师周仲瑛,郭世魁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周仲瑛,郭世魁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周仲瑛,郭世魁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经验总结一、周仲英临证经验总结周氏临床实践体会极为丰富,约而言之如下:1.治本须补肾,滋阴兼助阳因三消源本于肾,故治消总应以补肾为主。

由于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常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壮水以制火,配加玄参、天门冬、龟甲、牡蛎等品。

肺肾两虚者合生脉散,肾火旺者加黄柏、知母。

若见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可取肾气丸加鹿角片、淫羊、淡苁蓉等。

组方配药应注意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原则。

2.补气可生津,治虚当顾实凡津虚不能化气,而致气阴两虚,津气俱伤,复因气虚不能生津者,不可纯用甘寒,当气阴双补,或迳以补气为主面化阴生津。

脾气虚弱者用参苓白术散,健脾补气以化津;肺肾气阴两虚者,可用黄芪汤(《医学心悟》)加减,药用黄芪、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等补气,麦门冬、地黄、石斛、玉竹等养阴。

并配鸡内金、生谷麦芽运脾养胃。

如脾虚生湿,湿郁化热,虚中夹实者,又当佐入黄连、天花粉、苍术、佩兰、玉米须、芦根等清中化湿,芳香悦脾。

3.升清可布液,流气能输津凡脾气虚弱,气不化津,津因气而虚者,须补气生津,同时可配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奏生津止渴之效。

还可用蚕茧升津,清以止渴。

若清气亏耗,或脾虚气滞,气不布津,投滋柔之品而阴津难复者,还可配小量砂仁。

若病因肝郁化火,上炎刑金,灼伤胃液,下耗肾水,而见三消证候者,又当在滋阴生津药中配入柴胡轻清升散之品以疏肝郁,并伍牡丹皮、地骨皮以清郁火。

4.润燥须活血,瘀化津自生津血同源,互为资生转化。

阴虚燥热,津亏液少,势必不能载血循经畅行,燥热内灼,煎熬营血,又可导致血瘀,瘀热在里,还可化热伤阴,终致血瘀并见。

瘀阻气滞则津液难以输布治当滋阴生津为主,兼以活血化瘀。

酌配桃仁润燥活血,赤芍、牡丹皮、丹参凉血化瘀,泽兰祛瘀升清,鬼箭羽通瘀破血。

血行津布则燥热可解,瘀化气畅遇阴液自生。

此外,饮食调护对本病亦有特殊意义,除一般控制外,还应重视食疗,如用山药蒸熟去皮,每日适量食之,或蚕蛹炒香随意食用。

顾锡镇随周仲瑛教授临证体会

顾锡镇随周仲瑛教授临证体会
多方汇集,多药杂成,熔燮理阴阳,补虚泻实,调和 气血于一方,在分清标本缓急、虚实主次的大前提下, 有序地、分层次地、多方位地有机地组合,
3.交叉性
证侯之间具有对立性:虚实夹杂、寒热互 结、阴阳同病。
阴虚湿热、胃弱气滞、津气两伤、湿热内 蕴……补虚易于助邪,祛邪易于伤正,滋阴可 能助湿,燥湿/利水又恐伤阴,
以脏腑定位,以八纲定性,对经络辨证很重视, 如颈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 柱炎、椎管囊肿等病从督脉入手,椎督脉,月 经不调(先期后期崩中漏下)多与冲任二脉相关
1.整体性
在周老的医案当中,其辨证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整 体性,尤其是疑难杂病,症状多,杂乱,相干的与不相干 的,风马牛不相及的症状都汇聚在一起,如高飞(男,80 岁,肺癌,前列腺增生,椎间盘突出),柴晓雯(女,37岁, 乳腺小叶增生,肝血管瘤,痤疮) 李毅(女,83岁,高血压、 心脏病、高脂血症、慢支、肺气肿、尿路感染、慢萎胃、 肠功能紊乱),让敏 (女48岁,脱发,口腔溃疡,胆囊炎, 胆结石,慢浅胃)在西医年来治疗这些疾病就要各走各的路, 各个病都是独立的,在中医来看,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中医认为脏腑之间生克制化,阴阳之间互根互生,对立制 约,表里之间有经络沟通,任何病症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 舌体麻木,可能是肾虚阴伤,火不归元(刘秋萍,女,56 岁)。尽可能地用中医的基本理论来解释这些疾病/症侯群, 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因为中医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观, 在周老的病案当中这一特点非常突出。
培养中医思维 感受中医魅力
灵活性
辨证的特点是灵活-----随证治宜,灵活的前提是辨证---有 章可循
周老辨证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灵活性,始终以“证”为核心,随 证而治,证变治亦变,陈筠华(女,67岁,帕金森病,腔梗)。如 周老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李红脾肾两虚,气虚血瘀---治以温补脾 肾,益气化瘀;邱依肝肾阴虚,络热血瘀-----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同一种病,两人的治疗路线不同,却有同样的效果。同样是肝胃 不和有疏肝和胃、泄肝安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失去了灵活 性,就失去了中医的特色,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知常达变 掌握证的五性--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五)

知常达变 掌握证的五性--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五)

知常达变掌握证的五性--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五)周仲瑛 > 周仲英讲中医临证技巧知常达变掌握证的五性--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五)证的五性即特异性、可变性、交叉性、夹杂性、非典型性,掌握证的五性对于提高认证的精确度、加强辨证的预见性大有裨益。

特异性证与证都是互相区别的,每一个证的概念都有其特殊内涵,即特异性。

但从组成证的各个症状和体征看,其中不少既可出现在本证,也可出现他证,并非均带有特异性。

在临证中,要特别重视组成此证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以及这些特异性症状、体征的特异程度和数量。

临床实际所见之证,也存在特异性程度的差别。

对特异性程度较低的证的治疗也不能忽视。

如外感少阳证,须具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等症。

若分解看,往来寒热的特异性价值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即使有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数症也不能轻易断为少阳证。

如曾治一例杨姓肝癌患者,肝功异常,肝脏肿大,腹水明显,笔者抓住患者舌质光红无苔、口干少津这一特异现象,重用养阴的生地、天麦冬、玄参、鳖甲甘寒、咸寒药,伍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品,水消胀缓。

据症化裁,前后服药两年,肝功正常,随访5年仍然健在。

可变性证是具有时效性的诊断概念,随着时间推移,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比而言,较西医诊断的时相概念要强烈得多。

在急性病中,证旦夕可变。

即使慢性病,随着患者的体质内环境、治疗等外在条件的不同,也可错综演化。

在许多情况下,注意掌握证势、病势,对证的可变性也是可以预见的。

所谓证势,即指一种证向另一种或若干种证转化的通常趋势。

如肝气郁结可化火、生痰,故气郁证每多转化为气火证、痰气郁结证等;在外感疾病中,卫分证可向气分证传变,气分证又可向营分证、血分证传变等等。

但因证势在很多情况下尚不足以把握疾病转归,故探求病势的问题必须兼顾。

所谓病势是证势的特殊规律,即指一些疾病,证的转化有自己的特殊趋势。

如肺痨病的肺阴不足证往往出现在初期,而风温病的肺阴不足证则多见于恢复期。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四)中医辨证的内容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四)中医辨证的内容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四)中医辨证的内容辨病名根据中医有关病名的认识,抓住主症(可有一个或若干个)及其临床特点,确定可能的病名尤其是非症状病名,有利于针对疾病特点进行分别治疗。

如有些病在一定阶段都可表现脾胃湿热证,但黄疸宜用茵陈篙汤,湿温宜用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泄泻宜用葛根芩连汤,痢疾则宜用芍药汤等。

这些方药的治则虽然基本相同,但对病的针对性是有区别的。

辨病因辨病因是根据中医有关病因的理论,抓住发病的季节、环境,发病前后的有关因素、生活习惯等等推理而得;或从证候表现以“审证求因”,作为病理分析的基础,结合病程新久,分清外感或内伤的类别,以决定采用哪一种辨证方法(如六淫、卫气营血、六经或脏腑经络、气血)。

同时,疾病又是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病因对治疗有直接的意义(病因学治疗,如虫积内扰的要驱虫,痨虫蚀肺的要抗痨)或间接的意义,即消除病因造成的病理后果,如郁怒可以伤肝,肝病可能出现肝气、肝火、肝风等病理转归,治疗可分别采用舒肝理气、清肝泻火、平肝息风等法。

辨病位根据中医病位的认识(如表里、卫气营血、脏腑、经络等),从证候表现判断病变所在,了解涉及的有关脏腑,有利于进一步分析病机,提供“归经”用药的依据,使同类药物的选择提高了针对性。

如火盛所致出血,“咳血──肺热──黄芩、知母、桑皮、地骨皮”,“吐血──胃热──生石膏、黄连、地榆、生地”,“便血──肠热──槐花、地榆、荆芥炭、侧柏叶”,“尿血──肾、膀胱热──黄柏、瞿麦、大蓟、小蓟”等。

辨脏腑病机根据中医有关脏脏、气血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理论,抓住临床表现,分析综合证候的发生机制,了解脏腑、气血失调状态下的病理演变,可以掌握证与证之间的转化规律,对指导当前治疗和制定下一步诊疗计划有重要作用。

如外感咳嗽可表现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等证,但肺除主气司呼吸、调节卫气外,尚有通调水道、治节血脉等功能。

若邪壅肺气,肺失通调,可以出现水肿病。

周仲瑛老师临床配伍用药规律探讨过伟峰

周仲瑛老师临床配伍用药规律探讨过伟峰

周仲瑛老师临床配伍用药规律探讨过伟峰“用药如用兵”,是中医学的一名言。

用兵之道,在于文武韬略,克敌制胜;用药之道,在于运筹妙用,配伍精当。

临床诊疗首重识病辨证,然后用药论治。

老师周仲瑛教授在识病辨证方面审证求机,知常达变,娴熟老辣,自成体系,其“辨证五性论”、“痰瘀相关论”、“瘀热相搏论”等辨证思维的内涵极其丰富;在配伍用药方面师古不泥,博采众长,独具章法。

本文择其几种常用的配伍用药法介绍如下。

1苦辛通降配伍用药法苦辛通降法又称苦降辛通法,是将苦寒与辛温两种不同性味与功能的药物,相互配伍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泻心汤类方剂最能体现本法的配伍特点。

周师临床应用苦辛通降法的范围极广,除温病湿热证外,更多地应用于内科杂病的胃痛、痞满、呕吐、噫气等病证。

这些病证的部位均在心下至脐上脘部,病变重点在胃,而与肝胆肠相关。

涉及消化系统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系统感染和结石、胰腺炎等。

在其它系统病变影响到消化系统,出现胃失通降病理现象者,亦常采用苦辛通降法治疗。

周师应用苦辛通降法的证候病机为邪阻中焦,胃气郁滞,通降失常;临床特点为口干苦粘腻,苔黄浊腻或罩灰,或底白罩黄,舌质红,脉弦滑或兼数;病理因素以热郁为主,并兼夹其它病邪,如寒、痰、湿等,而见寒热错杂、痰热互结、湿热中阻、胃热火郁等证候。

如痞满疼痛单纯由于寒邪、痰饮、湿浊、食滞、中虚等所致,而无热郁的病理表现,周师则不用本法治疗。

苦辛通降法常用的苦寒类药有黄连、黄芩、山栀等,它们均具清热泄痞作用,周师善于根据所治病证,结合药物性能的差异甄别使用。

认为黄连、黄芩性燥,清热燥湿,苦而性滞,寒而气燥,守而不走,宜于湿火之证,以口苦而粘,苔黄腻为应用要点。

栀子性润,尤适宜于郁火之证,以口干渴,苔薄黄,舌质红为应用要点。

苦辛通降法常用的辛温药有干姜、半夏、吴萸、苏梗、厚朴等,它们均有理气开痞作用,周师在与苦寒药配合时各取其所长。

如干姜温中散寒,多用于寒热错杂者;半夏化痰和胃,多用于痰热互结者;吴萸入肝解郁,温中理气,多用于肝胃郁火者;厚朴燥湿宽中,多用于湿热中阻者;苏梗理气降逆,多用于热郁气逆者。

周仲瑛临证用药经验简介

周仲瑛临证用药经验简介

周仲瑛临证用药经验简介
周红光;吴勉华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08(015)001
【摘要】周仲瑛教授业医50余载,临床、教学、科研均有建树,享誉海内外。

周老临证用药注重把理、法、方、药紧密联系在一起,遵循辨证用药、按法用药的基本原则,结合辨病用药以补充中药新的用途,参以对症用药以缓解主要痛苦,并将个人用药的独特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用药善于变通,古今经验,常综合运用,且多有发挥,用于临床,多有佳效。

周老常晚的一句话是:“药是医的延续,用药如用兵,药物的选用和组合与疗效密切相关。

”笔者有幸侍诊其侧,获益良多,兹将周老临床用药经验之片爪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周红光;吴勉华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
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相关文献】
1.中医名家杨世忠教授临证用药经验简介 [J], 钟军华
2.周仲瑛从瘀热阻窍论治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
用之二 [J], 陈四清;郭立中
3.周仲瑛从瘀热论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三 [J], 郭立中;陈四清;皇玲玲
4.周仲瑛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四 [J], 郭立中;陈四清;赵金荣
5.周仲瑛从瘀热论治重型肝炎临证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J], 陈四清;郭立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重型肝炎临证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重型肝炎临证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重型肝炎临证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
思想临证应用之一
陈四清;郭立中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09(041)006
【摘要】重型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大量肝细胞、枯否氏细胞坏死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势重、变症多、治疗棘手、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骤然起病、身目发黄、迅速加深、尿色深黄量少、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口中臭秽、出血、身热、烦躁、谵语、昏迷、腹水等。

周仲瑛教授认为,重型肝炎属于中医的“急黄”、“疫黄”范畴,在湿热疫毒深入营血的极期,
【总页数】4页(P1-4)
【作者】陈四清;郭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
【相关文献】
1.周仲瑛从瘀热阻窍论治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二 [J], 陈四清;郭立中
2.周仲瑛从瘀热论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三 [J], 郭立中;陈四清;皇玲玲
3.周仲瑛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四 [J], 郭立中;陈四清;赵金荣
4.周仲瑛从瘀热论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学术思想 [J], 杨宁;过伟峰
5.从瘀热辨治子痈的临证思路与经验——周仲瑛教授瘀热病机男科运用 [J], 王浩;薛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

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

(二)四诊合参之 问诊切诊
问? ? 诊: m3 F7 V1 t# {(原岐黄中医论坛)——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 问诊是四诊中最须下功夫的一环,也是初涉临床时的基本功。0 h4 g# s) U5 |7 y$ r中医网,中医论坛,养生论坛,保健论坛 张景岳创“十问歌”,提出问诊的要领颇具规范性,但临证不可刻板对待。应有目的地重点探问,围绕患者主诉,突出的主要症状、体征,深入查询其特点,及可 能发生的兼症,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 }! O" F: P- {8 L, Q! B 1.色诊7 J# X7 J+ p, N, \( W- }0 y(原岐黄中医论坛)——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 色诊亦称“五色诊”。以观察面部的色泽为主,其他部位也可类推。观察面部色泽的荣 枯,可以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因为十二经脉气血皆上注于面,在病理情况下也有其相应变化。不论五色如何,分辨其善恶的共同基本特点是:善者明亮、含蓄,恶 者晦暗、暴露。
6 t6 b% b4 G' z" S; a中医网,中医论坛,养生论坛,保健论切? ? 诊原
切诊主要含脉诊、触诊两部分。??v0 l??L8 B/ Y0 H5 U7 {0 Y( }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一、脉诊中 Y 脉诊非常重要,但切忌夸张到神秘不可捉摸的程度,凭脉即可知病,更不应妄自否定诊脉的客观价值。
同时,还要观察苔质的润燥,以测知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 U7 W/ X; i" v/ T& L3 f. R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临证对舌诊的辨析,还应注意以 下几点:0 \# |0 }3 T; b& i0 g4 k6 Q华夏中医论坛 ①根据外感内伤,分别掌握其重点。1 Z) d; r??u& O9 l??P3 x8 S中医网,中医论坛,养生论坛,保健论坛 外感急性热病:重在观察舌苔,以了解病性的寒热,邪正的消长进退。

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临证医案的参附药对集内关联解析

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临证医案的参附药对集内关联解析

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临证医案的参附药对集内关联解析一、背景介绍周仲瑛(1903-1988),字伯英,号樗园,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

他擅长用药,尤其以参附为代表的药对集疗法,被誉为“参附为魂”的中医大师。

参附药对集是指参和附两味药物搭配使用,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周仲瑛的临证医案中对参附药对集的运用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见解,对中医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周仲瑛临证医案的特点周仲瑛在其临床实践中,以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了大量医案。

他的医案经过严谨的总结和归纳,形成了独特的医案特点,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周仲瑛临证医案的特点主要包括:1. 精准的辨证施治:周仲瑛擅长辨证施治,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对症施治,确保治疗效果。

2. 注重病因病机:周仲瑛注重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和分析,能够深刻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因病因病机为治疗提供方向和依据。

3. 精细的用药观念:周仲瑛善于用药,特别是对参附药对集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处,善于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药物,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 重视临证验方:周仲瑛非常重视临证验方,经常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及医案总结出新的方药组合,并且积极验证有效。

周仲瑛临证医案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参附药对集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参附药对集内关联解析参附药对集是周仲瑛在其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中医药组合疗法,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参附分别指党参和炮附子,这两味药搭配使用,不仅能够相辅相成,还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1. 参附药对集的适应症根据周仲瑛的临床经验,参附药对集适用于以下病症:(1)气虚体弱:如乏力无力、食欲不振、倦怠无力等。

(2)脾胃不和:如脘腹胀满、消化不良、食积不化等。

(3)风寒袭表:如半表半里证,表寒里热证等。

(4)胎动不安:如流产习惯性、胎位不正等。

2. 参附药对集的作用周仲瑛认为参附药对集具有以下作用:(1)益气固表:参附药对集能够益气固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从而抵御外邪侵袭。

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赏析十则

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赏析十则

• 4月18日,二诊
药后口涩干燥显减,食纳尚可,近停服 降压西药血压亦稳定,但口有时仍粘, 口腔仍有粗糙感,舌质光红,脉细。
• 治守原意,上方去南沙参、生草,加天
冬10g、乌梅肉3g,
• 续服14剂后,诸症若失。
按:
• 病人年届七旬,年事已高,肝肾下虚,阴
精渐衰,从其舌质光红无苔有裂,结合口 涩干燥,入夜咽痛,脉细等,辨其证属肝 肾阴亏,津不上承不难;
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 赏析十则
南京中医药大学 郭立中
• 1.发热案
• 患者姚俊侠,女,80岁。1999年10月
14日初诊。病人发热两旬不退,开始恶 寒,后但身热,汗多,体温最高达 39.8oC,日来38.5oC,热势高峰在午后。 伴有脘痞不适,纳差,恶心,饮水欲吐, 口干,大便偏少。昨日腹泻4、5次,小 便量少色黄。舌苔薄黄质暗红少津,脉 濡数。证属湿热中阻,化燥伤津,枢机 不和。治当清热化湿,和解少阳,兼以 养阴润燥。
• 因热峰多在午后,且脘痞,纳差,恶心欲
吐,口干,便溏,尿少色黄,结合苔黄质 红,脉濡数则不难辨为湿热中阻。
• 邪虽由表入里,但发热时高时低,又无大
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阳明里热之象, 知其尚在少阳表里之间,枢机不利。
• 因时至深秋,燥金当令,湿热最易化燥伤
阴,湿,黄芩、法
• 由于组方立法严谨,遣药精当,故药仅
服1贴,患者体温即下降复常。“药中肯 綮,如鼓应桴”信而有证。
• 二诊时病人气虚之象渐露,故加太子参
气阴双补,调理善后而愈。
• 2.咳吐稠痰案
• 李筠,女,42 岁,本校虎踞路门诊部职
员。2000年3月7日中午,周老诊完病人, 临近下班来诊。
• 自诉经常咳吐稠痰,质粘色白,自觉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仲瑛:临证选药规则
清初医学家喻嘉言说:“先议病,后议药。

”说明应先正确辨证求因,才能考虑怎样用药。

现从临证实践需要,按病机而立法,依法而选方,按方而用药,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熟悉常用治法和处方的代表药
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常用治法的代表药,打好基本功,这样才可在立法的原则下用药。

如属按方选药,还应掌握方中主要药物的组成,才能把药选在点子上。

如桂枝汤中的桂枝与白芍,
白虎汤中的石膏与知母,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
大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大黄,都是该方的主药。

当确定选用某一方剂时,处方中必须具有其主药的存在。

掌握脏腑用药
按照药物“归经”的理论,针对脏腑病位选药。

元代名医张洁古根据这种用药法编写成“脏腑用药式”,对后世医家有一定的影响。

但必须注意,一药未必仅归一经,功用主治亦非一端,且可随配伍而变异,因此切忌机械理解。

如益心气:太子参、人参、茯苓、甘草。

温心阳:肉桂、附子、干姜。

补心阴(血):当归、白芍、麦冬、玉竹。

安心神: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琥珀。

清心热(火):黄连、连翘、莲子芯。

开心窍:菖蒲、郁金、远志、麝香。

通心脉:丹参、川芎、红花、桃仁、三七。

养脾阴:天花粉、麦冬。

注意随症用药
俗话说:“头痛用川芎,腰痛用杜仲”这是批评医家不辨证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作法。

但是,随证用药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的变通处理,仍然具有辨证用药的含意在内,如头痛:
偏寒者用吴茱萸、川芎、白芷;
偏热者用菊花、桑叶;
偏后脑痛者用羌活、麻黄、葛根;
偏前额痛者用白芷、蔓荆子;
偏两侧痛者用川芎、白蒺藜;
偏巅顶痛者用藁本、吴茱萸;
顽固性头痛者用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结合辨病用药
所谓辨病用药,一般是指区别于辨证论治而按病用药,含中医及西医的病,如治肝炎方药、治气管炎的经验方药等。

也包括用现代药理来解释中药作用的,如降转氨酶、降血压、降血糖等。

若单求辨病用药,是不妥当的,但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辨病用药,可以弥补辨证用药之不足。

如用枳壳结合于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用“三金汤”(鸡内金、海金砂、金钱草)结合辨证用药,治疗胆结石和尿路结石等。

根据经验用药
所谓经验用药,是指中医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经验之用药。

例如:
大黄本为通便药,与甘草同用则能利小便;
用少量麻黄配伍大量熟地则能治下虚上盛之喘,开肺气而麻黄不汗,补肾元而熟地不滞;茯苓得白术则补脾。

牛膝能引血下行,亦能引其他药下行,故又称本药为“下部之使药”,但也能因其性下行而引发遗精。

拓宽中药新用途
中药的基本特点是多组分的复合物,且其主要成分未必就是唯一的有效成分,但由于中药具有多种组分,因而其功效也是多向性的,前人实践的积累,虽已认识到每味药的主要功效,但尚有未被发现的效用,须在临床应用中探索,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手段和方法,寻求新的药效。

兹举例如下:
漏芦苦寒,主用于乳病及疔疮肿毒,可治产后乳汁不下,善长于通络活血、解毒消痈。

我据此先后使用于骨巨细胞瘤、乳腺癌等多种肿瘤有热毒征象者,具有良好的解毒抗癌、散结消肿作用。

鬼箭羽苦寒,功能破血通经,散瘀止痛,习用于闭经、产后瘀滞腹痛及风湿痛等症,我据此试用于癫狂、类风湿、慢性肾炎、狼疮、糖尿病等,具有血瘀特征者,颇能增效。

泽漆苦、微寒有小毒,功能泻肺化痰、止咳降气、利水消肿,现代多用于慢支咳喘、肺结核等病,笔者据其化痰利水、散结解毒之功,用于慢性咽炎、心源性咳喘、水肿、肿瘤等,确有良效。

天仙藤味苦性温,行气活血、通络利水,《妇人良方》载有天仙藤散治子肿,乃据此扩大应用于功能性水肿、特发性水肿,并配鸡血藤治疗高血压病的“气血失调证”,颇有效验。

金毛狗脊辛苦温,功能祛风湿、利关节、补肝肾、壮筋骨,习用于风湿痹痛、腰脊酸疼、腿膝软弱,对肾虚不固的尿频、带下清稀者,有固涩作用。

注意药物的主次排列
用药离不开“君臣佐使”的原则,在处方时应当注意到君药、臣药居前,佐使药居后,这样做有利于检查自己的处方是否方证吻合。

在抓君臣排列时,应紧紧扣住立法与选方。

如:
选用桂枝汤,应桂枝、白芍居前;
选用麻黄汤,应麻黄、桂枝居前;
选用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居前。

若依法处方者,则以紧对立法之药居首,如:
因于痰,以湿痰为主者,半夏、陈皮居前;
风痰为主者,白僵蚕、胆南星居前;
燥痰为主者,瓜蒌、贝母居前。

有人说甘草调和诸药,列为使药居后,其实也不尽然,如:
脾气虚弱选用四君子汤,甘草为使,应书于处方之末;
若为心气虚悸选用炙甘草汤时,则甘草是主药,自应列为首位。

引经与反佐
所谓引经,古称引经报使药,认为某经有病当用归某经的药物作向导,如:太阳头痛用羌活,阳明头痛用葛根等。

目前称为药引的,约有两种:
其一,确能引导诸药在某部位发挥较大作用者,如上部病用桔梗,下部病用牛膝之类。

其二,属于习惯的自加中草药。

如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等。

把这些药写在方末,便于自加,并非皆有引经作用。

反佐问题,这是用相反药佐正治而成效,如:
胃热呕吐,投苦寒而格拒者,可用姜汁炒黄连;姜汁性温,用于热证,就是反佐。

这样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