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行_辨是非_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_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第29卷第3期J OU RNAL OF THE GRADUATES VOL.29l3
2008SUN YAT-SEN UN I VER SI TY(S OC I AL SCIENCES)2008
/行0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
非科学的划界*
张力
(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陕西西安710127)
=内容提要>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当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命
运也面临兴亡的转折。中医是否是/伪科学0而需要被废除,中医的特殊地
位是否要动摇,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中医需要在新的视
角下进行更为合理的透析。
=关键词>中医存废之争;科学;划界;标准
真实的中医究竟是什么?中医是伪科学吗?中医是否百无一用,到了垂死挣扎将要灭亡的历史时刻了吗?中医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下经受考验。是兴是亡,这是个问题,如何正视中医是国人更是学人所要深究的问题,在新的视野中探寻二难的新出路。
一、中医的存废之争与中医的困境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黄帝内经6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5伤寒杂病论6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5神农本草经6、5难经6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一)中医的四次存废之争
中医是否该废止?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夜间成为争论热点,甚至招致包括管理
*收稿日期:2008-8-30
作者简介:张力(1983))男,陕西礼泉人,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2006级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陕西省第三届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主题发言论文。电子邮箱:
czhang l@i gm ai.l com。
/行0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部门、药厂、专家以及无数民众的热烈回应。这说明,中医存废,确实关乎民生。
自西学(包括西医)引入中国,有关中医前途命运的争论共四次:
第一次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0;
第二次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0;
第三次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0,成了清除的对象。
第四次是由张功耀于2006年发起的/废除中医0运动。
但中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续至今,且在宪法中确立了与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数千年的延存、发展,并非仅仅作为文化瑰宝,同样作为救死扶伤、宣德济世的方策。
11前三次次中医存废之争
1929年的中医存废之争,不是简单的学理讨论,而是中医界为谋求自身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抗争。这场论争不局限于中西医学理之是非,而是扩大到思想文化范围,甚至提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层面。尽管中医之生存危机并未根本消除,但在中西医两大阵营对峙、冲突与融合、调适过程中,中医逐渐走上了自我革新与科学化之路。
晚清时期,西方医学大规模输入中国。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临床诊断学为特征的西方医学,显然是以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寸关尺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医学无法抗衡的。有人指出:/逊清末叶,海禁豁开,外潮奔入,新学竞争,酿成喧宾夺主,遂至几有取而代之之势。幸各方同志爱护国粹,联袂而起,共同奋斗,结社以资研究,办报以广宣传,开校以造后进,著书以阐学理,国医赖以保存而不废,国学赖以发扬而光大。0[1][P1]国医是否不废、国学是否光大姑且不论,西方医学大有取代中医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故20年代初中西医之争,始终是学理之争。余氏自云:/余之攻旧医,专就学理方面言之,如5灵素商兑6,如5六气论6,如5驳学校系统案6,如5与中医学会论脉书6等,纯乎学术之争也。0[2][P2]
中医在理论上必须废止是一回事,而在实施中能否废止又是一回事。余岩亦意识到,废止中医并非易事,/不能迅速扫荡0。其云:/然旧医问题,不如伪5尚书6、伪5易图6之简单,不能迅速扫荡。推其故有两大原因:其一为皮相问题,其二为饭碗问题。0何谓皮相问题?/曰世人见旧医传习之广,就医之众,史册所载,口碑所传,亦往往有愈病之成绩,遂不思病之何以愈,及旧医对于病之根本智识者何。其所挟之治病者,据何理,操何术,茫然不加审察,漫然以为旧医学说未可令废,而怀疑吾辈破坏之苦心。0[3][P102]
/到了今日,新旧两医,恶战剧斗到许久了。这个事体非常重大,是民族民生的根本问题,不单单是新医旧医的饭碗问题。0[4][P1]
21第四次中医存废之争
2006年由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发起的/废除中医0运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并与中医支持者展开一场论战。
(二)中医的困境
中医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中医发展到现在)))当现代生命科学突飞猛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水平提高之后,需要再次寻找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的契合点。当然,这种契合至少现在还是不成功的,以致/中医是不科学的0、/中医理论是伪科学0等论调,
33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二o o八年第三期
再次甚嚣尘上。
确实,中医缺乏量化的判别标准,问病更多地依赖医者的经验和判断。这正是中医被有些人排斥于科学之外的依据。在他们的眼中,中医的存在,甚至成了/中国科学土壤浅薄0的例证。此类观点,其实是在用科学的严谨性,否定科学的包容性。
二、中医存废之争的一个核心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
从存废/中医0的时间背景出发,阐述/中医0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处于/两难0尴尬境地:/兴,中医不能被标准化,过多的充满不可实证的因素;是废,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成果,是国人的骄傲,并且确实存在的神奇疗效。0/中医0是不是伪科学?/中医0是否因为它是/伪科学0而应该被废除?
(一)、科学的划界问题
什么是科学?科学应理解为:就某一事务内部产生的机理(本质),采用可信的方法(论据与手段),能够经得起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或论证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最终得到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0的普遍适用真理(特殊到一般),这就是科学!不符合这四个标准的,一律不能称其为科学,或者说是伪科学。如果用这种观点去严格审视中医产生的机理,自然会得出明确的结论,还有必要争论下去吗?毫无意义!关键问题,要站在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医的形成过程及未来的发展,探讨解决中医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有理由让人们完全相信中医,这些才是值得探讨的。
牛津版5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6对science的释义是:/kno w ledge arranged in an orderly m anner,esp.kno w ledge obtai n ed by observation and testi n g of facts.0(依有序方式编排的知识,尤指通过对事实的观察与试验而获得的知识。)(注: A.S.H ornby et a.l, The Advanced Learner s'D ictionary o fCurrentEng lish w ith Chinese T ranslati o n.Ox for d U niver-sity Press,H ong Kong,1970.)这就是我国在五四运动时期请进来的那位/赛先生0。显然这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这种实证加逻辑的自然科学,不仅中医算不上,整个古代中国是否有这种科学都很值得人探究。
在18世纪以前,/科学0的用法非常宽泛:/用于指代知识本身0;而且,它还/经常与艺术互换使用,以形容一门专业知识或技术0。到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含义没有倒退到18世纪以前。而且由于科学在各个领域表现出的令人信服的力量,科学的意思在普通人心中还等同于正确。比如人们经常说/你这样做不科学0基本等同于你这样做不正确。从此不科学似乎已经等同于没有价值,不应该存在,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无神论占主导的国家里。
中医是利用古代哲学救人的学问,西医是利用现代科学救人的学问。
中医是否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其出发点?中医是否能救人性命?这两个问题可以不用讨论。如果对这两点不认同的,可以不用看下面的论述。
任何一门学问的产生决不会是凭空捏造的,它一定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中医如此,算命(姑且用这个词,但其意不同于现在的所谓/瞎子算命0之类的骗钱行为)也如此。可能有人对于我把中医和算命并列而感到不理解,其实没什么,没有算命就不会有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甲骨文、周易等等都与算命有直接关系。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