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行_辨是非_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_张力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概述在探讨人类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知识的分类和理解,更对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演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知识的本质、来源和验证方式的探讨。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手段,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而非科学,则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其知识来源和验证方式可能与科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领域——伪科学。
伪科学常常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实际上却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
它可能诉诸神话、神秘主义或伪技术,误导公众,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明确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对于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回顾历史演变、分析本质差异、探讨伪科学的产生和危害等。
同时,本文还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
1.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重要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更是关系到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被非科学或伪科学的信息误导。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对于维护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与此相比,非科学则可能缺乏这些特点,其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缺乏严格的实证验证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引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首要与基本问题, 也是贯穿自然科学以及科学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尤其到了现代,在划界标准上流派很多,他们的思想也相差很大。
本文主要对浅述了其中影响较大的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及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一、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性标准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第一个流派的逻辑实证主义, 其理论核心便是所谓的“经验证实原则”。
经验证实原则是指:任何一个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证伪)才有意义; 反之,如果既不能为经验证实,又不能被经验证伪,即无法用经验来鉴别其真伪的话,它们就无意义,而只是一些形而上学的“废话”,它们就应当从科学哲学中清除出去。
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
由此表明科学理论只是能被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假说。
二、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单凭经验不能证实理论。
他提出了其证伪性的划界标准:“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或可检验性。
”他将非科学命题或理论划分为如下六类:逻辑上已列尽可能的命题、重言式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伪科学命题、宗教神话等。
科学理论通过不断证伪而发展.但就其划界问题理论而言, 他仍坚持以“经验"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
一方面可将数学命题、划归为非科学.三、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1.库恩的“范式"标准库恩在多种意义上定义过“范式",但就“范式”的内核而言,即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些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理论与方法,为他们提供共同的理论模型与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他认为范式才是一门科学成其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即“拥有一个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这样“范式”便理所当然地充当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中医存废论争中的逻辑错误
中医存废论争中的逻辑错误王华生在古典逻辑中,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都可以称之为不矛盾律,即是在同一命题、同一语句、同一理论背景中不能自相矛盾。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提出了充足理由律,他认为我们的思维是建立在两大原则之上的,一个是矛盾原则,即思维中不允许自相矛盾;另一个就是充足理由原则:“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实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
”北京大学陈波教授认为,充足理由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理由。
具体要求有以下三点:一是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二是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三是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否则,就会犯“没有理由”、“理由虚假”和“推不出来”的错误。
充足理由律在于确保思维的论证性。
陈波教授举例说:古代,一家有祖孙三代。
爷爷经过寒窗苦读,由农民子弟考中状元,做了大官。
不料他的儿子却游手好闲,一事无成。
但他的孙子却考上了探花。
于是,爷爷就经常抱怨他的儿子,说他们家就他一个人不争气。
但他的儿子却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比你争气!”陈波教授解析说,一个人是否争气,主要看他自己的作为,而与他父亲、儿子的作为没有多大关系,因此,那位儿子所引用的证据与他所要证明的结论“我比你争气”不相干。
在中医药学存废论争中,我们看到教授们常常犯那位儿子类似的逻辑错误。
我们首先来看张功耀教授的逻辑错误:在《告别中医中药》(《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四期)一文,张教授说:“在知识界的名流中,主张废除中医中药有居多,其中包括严复、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张东荪、蒋梦麟、丁文江等。
经过120多年艰难地探索,笔者认为,对待中医中药的正确态度是自觉地与之告别,而不是人为地去废除它。
”初看,“主张废除中医中药的知识界名流居多”似乎是“告别中医药”的充足理由。
如何看待中医科学性的争论
如何看待中医科学性的争论如何看待中医科学性的争论中医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医学手段,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在中国的医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然而,其理论基础与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差别,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论一直没能平息。
关于中医科学性的争论,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说一下自己的一些见解。
1、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主要有以下标准:形式逻辑主义划界标准(即科学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和证伪主义划界标准(即科学不能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中医的理论和成果是古代中国人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和提炼出来的。
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积累,中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强大的理论体系。
而与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实验的基础上不同,中医的学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血气经络的基础上的。
所谓的“阴阳五行”,是中医对事物按照其性质进行划分、归类后,在哲学意义上的一个描述,并不能在实际中找到的特定的事物与其概念相对应;至于“气”和“经络”,在解剖学中并不能找到真实的对应,而是古人根据人体实际情况,假定其存在,并在之后的过程中对应其存在进行治疗,得到了好的疗效而定义的。
所以,经过上面的论述,人们并不能利用实际方法证明中医理论基础的真实存在性,所以按照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划界标准,中医都不能划为科学范畴。
现代科学的建立依赖于生物学,生物学依赖于化学,化学又依赖于物理学……而与此不同的是,中医的理论自成一系,不能与其他的科学体系形成紧密的联系,从此方面上讲,中医也不能划为科学范畴。
然而,关于中医是非科学,但能否被冠以一个“伪”字,我觉得还不能够准确的做出定论。
“非科学”与“伪科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关于伪科学如何定义,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一说法是:凡是把非科学说成科学,这便是伪科学,如此说来,中医便被纳入了伪科学的范围。
但是,另一种说法是:凡是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把非科学说成是科学,即时伪科学。
我比较偏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伪科学”一词带有很强的贬义成分,说到伪科学,更多的是在道德的范畴,而非科学的范畴了,社会上有的人图谋不轨,想利用假的科学谋取私利,或是谋求虚名,其所利用的才是被广泛认同的“伪科学”。
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及中医的科学性
略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及中医的科学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问题看似简单,但细心思考就会发现,有问题需要厘清,它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一样,需要用哲学的辩证观点进行审视。
1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1.1科学与非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本意是知识、学问。
对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含义,有以下小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寻根究底,科学就是接近真实。
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面对真实,进而真正地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真实的东西就是科学,小真实的东西就是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探索自然,探索真理。
无论是牛顿的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简单的库仑定律,都是人类探索自然的结果,而这些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理论一一真理,尊称为科学,而对那些凭空捏造、经小起检验的东西成为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逻辑推理,即:1)首先设定基本假设,作为小可证明的公理。
2)一切结论都需要通过比较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很多与基本假设相差很多的结论。
小符合逻辑推理的就是非科学。
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事实,与事实相符,否则就是非科学。
还有的人认为,科学能预测未观察到的现象。
量子力学预言了约瑟夫森效应,量子光学预言了量子拍形成等等。
对于上述观点,我认为有合理的成分,但小完整。
我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和定律形式反映世界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1.2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主要有四个小同标准:一是可证实性原则,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
也就是说,可证实性是原则上可能被证实,而小是技术上的可证实。
二是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标准,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的可证伪性。
三是库恩的范式论划界标准。
库恩的范式提倡的是一种科学家共同协商的标准,认为科学理论由科学家内部的共同信念所决定,从而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从客观方面引向了主观方面。
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科学划界角度谈对中医科学性认识
科学划界角度对中医科学性的认识几千年来,中医以其特有的济世活人之术,道法天人之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伟大贡献,并且近年来世界各地的中医热在不断升温。
尽管少数发达国家承认了中医的合法性,但目前中医药学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尚未得到法律承认,属于非正规医学范畴。
关于中医是否属于科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论。
因此,我们必须从医学的根本目的和本质功能上来认识和把握中医的学科性质和特质精神。
这对于我们正确评价中医学的地位和价值,提高中医学在世界医学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的划界问题就是区分科学和非科学。
在科学哲学的发展中,对科学分界主要分为有以下三种标准: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证伪主义的划界标准、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
中医是不是科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下面将从科学划界的三个标准和对伪科学的判断标准对中医科学性进行探讨。
按照证实主义的划界标准,中医不能称为科学,因为中医理论不能被证实。
中医理论体系具有复杂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脏腑经络理论,中医的这三大理论都不能被西方的科学方法证实。
而在西医中更实际的病因已经得到证实,比如流行性感冒是因为流感病毒引起的,把这种病毒杀死,就能治愈。
所以,既然中医最核心的理论都不能被证实,按照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中医不能被称为科学。
但是中医的的医学效果是能够接受检验的。
按照证伪主义的划界标准,中医学也是非科学,因为中医学不能被证伪。
由上文的讨论可以知道,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无法证实的。
基于同样的分析,这些基本理论同样是无法被证伪的。
按照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中医学同样不能称为科学。
在现阶段,中医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其统治地位已经被西医学所替代。
那么中医学理论就不能称为科学理论。
总的来看,按照现行的科学划界标准,中医学不能称为科学。
但是,从上文的分析中又可以看到,虽然中医学理论不符合科学的划界标准,但是在一些其它方面,比如中药的疗效,养生的方法等理论现在已经证明是科学理论。
浅谈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
浅谈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伪科学是非科学的子集,科学和伪科学则是根本对立的,真正的科学家和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必然要和它们划清界限;然而科学和非科学、伪科学又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的,辩证法要求科学在揭露、批评迷信、伪科学、反科学中不断发展自己。
古代的科学正是从巫术中发展起来的,天文学的起源是占星术,近代的化学得益于炼丹术和炼金术。
现在对非科学、与伪科学的研究必然会推动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要弄清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何谓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1、何谓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界定,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义,但是在具体的某些事物上,对于普通人来说仍然很难把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准确的界定。
而要想对这些繁杂的事物进行划分,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他们的定义。
1.1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外来词汇,科学寻求的是对自然现象逻辑上最简单的描述。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说明的,首先是科学的目的,科学不是为了追求个人,或者是某一个集体的利益,他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能够对自然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这样做的好处是基于这些简单的描述,人们能够推理出一些未知的东西。
而科学这个词汇带有两重性。
正确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事实真实的认识可以借用“科学”一词来表述,而错误的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事实真实的认识也可以借“科学”一词来表述。
科学一般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经过分析研究最中得到具有逻辑性的真理,从而人类改造世界。
也就是说科学是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现在的很多化学理论的最初发展就是来自于古老的炼金术,而一个苹果落地的简单现象开启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的研究。
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语言而与,现代的气象学正是在无数的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气观察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的研究手段而建立的一门学科。
而这些学科,这些相关的理论,都是在对自然想象逻辑上的描述。
因此科学具有以下特征:①科学所使用的术语,特别是科学概念,必学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不能产生歧义。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与中医
目录
一家之言
中医 科学
非科学
Company Logo
药柜里中西药争吵之开始篇
中哥,你觉得什么是科 学?
孤陋寡闻了吧!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对科学 的描述: 1. 导致科学发现的具体方法 2. 源于科学发现的具体知识 3. 在某些科学发现后,人们所能做的新事情或者正在做的新事 情,简单的说,就是技术。 也有人说,广义的科学包括研究整个世界的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各种学科;狭义的科学则是指自然科学。 还有人说科学是„„(此处省略n个字)
中医学是以自然和社会生态状况及个体自身的心理变化影 响于人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从而指导临床诊断, 治疗及预防的科学。(中医是历史长河中得以实践证明的科学)
Company Logo
来个例子吧。 中药的毒副作用究竟有多大?英国禁用复方芦荟胶囊,因 为查出汞含量超标11万倍。你们反驳说,内含朱砂,单测汞含 量当然高,但朱砂是硫化汞,其作用和毒性不同于纯汞?可是 你们有证据吗?又如龙胆泻肝丸,木通,马兜铃,到底什么剂 量,多长疗程可引起肾中毒?至今未见报告。这就是中药毒副 作用家底不清。中医还有多少有待考究的?这样能够称得上科 学吗? (从实例分析)
额......
Company Logo
我们的观点——中医
在传统与现实碰撞下, 中医所面临的二难选择不过 是其发展的一个新的进程。 中医并没有病入膏肓,要从 更新的视角去看到, 中医有 其鲜活的生命力!它有科学 的部分,也有待探究的非科 学成分。中医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瑰宝!我们应发扬而不 是怀疑它。中医定会在未来 发挥更大作用,与西医一道 救死扶伤。
(睡去)……
Company Logo
药柜里中西药争吵之导火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医学是介乎技艺和科学之间的知识形态,兼跨学理与实用两个领域。
这种特性决定了中西医论争极易超出医学界而扩展到文化、社会甚至政治领域。
如果要寻找一件能够反映近代中国知识、文化与社会互动关系之事件作为解剖标本的话,那么近代中国的中西医之争无疑是一个很典型的切入点。
正因如此,近代中西医之争问题,引起了医学界及史学界不少研究者的注意,并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1]。
近代中西医之争主要表现为处于强势之西医对中医之打压。
名为中西医之争,实际上乃是科学主义思潮冲击下中医存废之问题。
在中西医之对峙、对抗及冲突中,中医成为西医界及社会文化界批评的对象,处于被动之应对、辩护与抗争地位。
因篇幅所限,笔者以1929年3月“废止中医案”为研究个案,通过对“废止中医案”所引发之社会风潮作实证性研究,分析西医界废止中医之理由及措施,考察中医界从学理及生存角度所作之激烈抗争,及政府在对待废止中医问题之态度,借以揭示中西医之争背后的中医学理困惑、生存危机及政治情状。
笔者认为,中医存废之争,不是简单的学理上的讨论,也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文化论争,而是一场中医界为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殊死抗争。
这场论争之范围,不局限于中西医学理上之是非,而是扩大到思想文化范围,甚至提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层面,卷入了政治势力及政治派系冲突的漩涡中。
而争论的结果,尽管中医之生存危机并没有得到根本消除,但在中西医两大阵营对峙、冲突与融合与调适过程中,中医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自我革新与科学化之路。
自然辩证法中期作业:浅谈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关系讲解
自然辩证法中期作业 2008年 10月浅谈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关系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图找出各种问题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东西, 进而对其剖析, 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 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认为开展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和及时的, 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指明了方向。
那么什么是科学?科学应该有它的内在的本质。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科学的涵义主要有: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方法。
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主要有: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它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
科学的本质属性有:1、客观真理性; 2、可检验性; 3、系统性; 4、主体际性。
但在现实世界中,对于有些问题, 比如中医是不是科学等问题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观点, 这就产生了科学划界问题,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 它是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它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 否则就有可能把伪科学当成科学或把科学当成伪科学等, 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
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
科学在有关自然界领域的知识体系中显然是最主要、最有价值的知识体系。
判断一种观点、一个命题是否符合科学, 这是科学的问题, 因为这种判断是具有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的。
近年来 , 学术界和社会上开展了对“ 伪科学”现象的揭露批判 , 这对于弘扬科学精神 , 提高民众科学素养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然而 , 伴随着对“伪科学”的揭露批判 , 也有人将“ 非科学”等同于“伪科学”加以抨击和排斥。
真正的科学精神绝非将科学之外的事物一概加以抨击和排斥。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并进一步阐明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其边界的确定对于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界线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将首先回顾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历史演变,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对科学与非科学界定的不同观点。
接着,文章将分析科学与非科学在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观等方面的本质差异,揭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分析伪科学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策略和方法。
文章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指出只有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文章也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共同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定义与特点在讨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两者的定义与特点。
科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探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科学的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严谨性体现在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和规范,确保研究的逻辑严密和数据的准确性;实证性则强调科学研究必须以可观测和可验证的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可重复性则要求科学研究的结果能够在相同条件下被其他研究者重复验证。
相比之下,非科学则缺乏这些特点。
非科学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它们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证验证,或者其验证过程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
非科学并不排斥主观性和个体经验,其知识来源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传统、信仰或权威。
中医存废论争中的逻辑错误
中医存废论争中的逻辑错误王华生在古典逻辑中,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都可以称之为不矛盾律,即是在同一命题、同一语句、同一理论背景中不能自相矛盾。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提出了充足理由律,他认为我们的思维是建立在两大原则之上的,一个是矛盾原则,即思维中不允许自相矛盾;另一个就是充足理由原则:“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实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
”北京大学陈波教授认为,充足理由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理由。
具体要求有以下三点:一是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二是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三是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否则,就会犯“没有理由”、“理由虚假”和“推不出来”的错误。
充足理由律在于确保思维的论证性。
陈波教授举例说:古代,一家有祖孙三代。
爷爷经过寒窗苦读,由农民子弟考中状元,做了大官。
不料他的儿子却游手好闲,一事无成。
但他的孙子却考上了探花。
于是,爷爷就经常抱怨他的儿子,说他们家就他一个人不争气。
但他的儿子却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比你争气!”陈波教授解析说,一个人是否争气,主要看他自己的作为,而与他父亲、儿子的作为没有多大关系,因此,那位儿子所引用的证据与他所要证明的结论“我比你争气”不相干。
在中医药学存废论争中,我们看到教授们常常犯那位儿子类似的逻辑错误。
我们首先来看张功耀教授的逻辑错误:在《告别中医中药》(《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四期)一文,张教授说:“在知识界的名流中,主张废除中医中药有居多,其中包括严复、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张东荪、蒋梦麟、丁文江等。
经过120多年艰难地探索,笔者认为,对待中医中药的正确态度是自觉地与之告别,而不是人为地去废除它。
”初看,“主张废除中医中药的知识界名流居多”似乎是“告别中医药”的充足理由。
探析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
探析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作者:任前丰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36期摘要: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用来判别某种知识类型是不是科学知识。
波普尔、库恩和拉卡托斯的划界标准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
从他们对科学划界的纷争可以看出,科学划界的标准是没有确定性,而要绝对的区分科学与非科学,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本文指出对他们划界问题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辩证地看待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但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是最可取的。
关键词:划界标准;科学;非科学;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张力;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领域长期研究的问题,李醒民先生在《划界问题和科学划界》中指出“划界问题不仅仅是科学哲学中一个意义深远的学术问题划界的实际意义即划界在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中的实践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这说明明确科学划界的标准和意义对促进社会生活科学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这一问题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科学家所关心的、对科学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所以科学家和哲学家历来关心这个问题。
但是,应当承认,只有在进入20世纪以后,划界问题才获得了真正深入的研究。
划界问题成了20世纪的科学哲学发展中首先被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中,对划界问题做出了深入研究的,主要是两个理性主义的科学哲学学派,即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和波普尔学派。
往后的历史主义学派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主要是对以往的划界理论进行解构,对于如何正面解决这个问题却无多大的建树。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等均对这一问题提出过不同的划界标准。
划界问题对科学进行界定,强调科学思维,但也容易形成对科学的非理性崇拜,因此要合理的看待非科学中的合理成分,不能盲目排斥非科学,要树立争取的科学思维方式。
一、科学、非科学的定义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科学启蒙大师福泽谕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有为也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后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次便在中国广泛使用。
1999年版《辞海》中将科学定义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家和哲学家经常试图给科学下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
尼采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爱因斯坦则定义为:“科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对象尽可能彻底的联系起来。
”[1]法国《百科全书》中认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
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而英国科学委员会则将科学定义为“以日程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
”关于什么是科学,学术界大体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科学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知识积累,即作为“分科之学”的成果体系;二是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研究活动,包含从事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组织机构,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的管理、服务和保障机制。
[2]由此对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学术界也达成了共识,即科学研究一要强调逻辑分析,二要强调实证检验,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中医的科学性与中医存废之争
中医的科学性与中医存废之争
李虹
【期刊名称】《中医药管理杂志》
【年(卷),期】2011(19)12
【摘要】通过对百余年来中医学困境的反思与分析,一方面从中医科学性质疑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一词的涵义以及医学科学的性质出发,提出应正确对待有关中医科学性的质疑,中医人不要妄自菲薄;另一方面,从中西方医学的比较以及在我国的现状出发,提出应调整心态,面对现实,中医人也不要妄自尊大;中医人应放开心胸,有容乃大。
【总页数】3页(P1092-1094)
【关键词】废止中医案;中医学发展;科学性
【作者】李虹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12
【相关文献】
1.论广义科学观下中医的科学性—关于中医存废大论战的思考 [J], 姚星辰;唐梓翔
2.中西话语权势关系下的理论自信——从批判话语角度看中医存废之争 [J], 蒋展
3.从中医存废的百年之争探讨中医的继承与创新 [J], 杨丹
4.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J], 张可荣; 李艳飞
5.由“中医存废之争”看大众传媒对中医的影响 [J], 尹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医的_科学是非_及_生死命运_
亚太传统医药・2007年・第2期 17论中医的“科学是非”及“生死命运”黄明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北京 100700)1 中医的“科学是非”有关中医是否科学和中医的科学化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已争论一百多年了,不但始终没有结果而且今天似乎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向。
就在2006年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来临之际,居然国内有人在互联网上打着“反伪科学”的旗号抛出了以“取消中医”为名义的网上签名征集活动,公然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了“告别中医中药,让中医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谬论。
在全球华人当中引起了一片哗然,没有想到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今天竟然落到了被取消的声讨中,一时间虽然社会对中医的关注度被迅速提升了,但与此同时这也让今天的中医因受到某些质疑而陷入了更多尴尬的境地。
究其根源,中医今天之所以会面临信誉危机,主要是中医自身的主体价值在陷落,缺乏学科的主体意识,自我从属使中医成为了被研究和被证实的对象,而且还被要求改造和提高到西医的标准水平。
而中医的传统却在“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有意而无意地被忘却了。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失掉了传统的中医它还算是中医吗?尽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是中国的国术,尽管中医在今天仍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医学奇迹,尽管中医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被中医救治、滋补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它却越来越陌生了,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有着被现代科学和医疗市场边缘化的危机。
纵观历史,“科学”二字常被居心叵测的人用来压制异已。
把“科学”二字神圣化,其实这是狭隘的教条主义。
无视中医几千年来带给中华民族健康和生命的福祉,无视国际上“中医药热”的客观现实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全球传统医药战略才是真正的“伪科学”。
有关是否要废除中医的争论,除了对中医科学与非科学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外,可能更主要的还是对中医传统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的理解缺乏深刻的认识,其潜在危害在于它会动摇中医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根基,对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认真反思。
必要的张力--近百年来中西医之辨
必要的张力--近百年来中西医之辨
龚鹏;才清华;江岩
【期刊名称】《中医药文化》
【年(卷),期】2024(19)2
【摘要】中医百年的命运多舛,由表到里都发生了重大变迁。
中医学中的古今、中西、体用、新旧之辨是文化大讨论的一部分,其辩论的议题在文化大讨论中都可以找到引子。
以上不同方面的辩论是联通的,一定条件下彼此之间可以互换,在进化论的中介和引导下贯穿于中医近代史中。
古今、中西、体用、新旧之间的张力让中医学持续受到关注,在批评中螺旋式进步。
中医学最终经受住了冲击,找到了平衡,逐步完成了近代向现代的转型。
【总页数】9页(P161-169)
【作者】龚鹏;才清华;江岩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体育大学运动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从中西医生殖医学临床研究差异看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
2.基于张力传感器辨向的多线切割机张力控制方法
3.肌张力亢进的中医药辨治
4.资本逻辑的理论意涵及其
批判张力———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文本考辨5.文学与法律的张力:《罪与罚》的情理之辨与法律之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3期J OU RNAL OF THE GRADUATES VOL.29l32008SUN YAT-SEN UN I VER SI TY(S OC I AL SCIENCES)2008/行0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张力(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陕西西安710127)=内容提要>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当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命运也面临兴亡的转折。
中医是否是/伪科学0而需要被废除,中医的特殊地位是否要动摇,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中医需要在新的视角下进行更为合理的透析。
=关键词>中医存废之争;科学;划界;标准真实的中医究竟是什么?中医是伪科学吗?中医是否百无一用,到了垂死挣扎将要灭亡的历史时刻了吗?中医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下经受考验。
是兴是亡,这是个问题,如何正视中医是国人更是学人所要深究的问题,在新的视野中探寻二难的新出路。
一、中医的存废之争与中医的困境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黄帝内经6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5伤寒杂病论6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
二者与5神农本草经6、5难经6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一)中医的四次存废之争中医是否该废止?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夜间成为争论热点,甚至招致包括管理*收稿日期:2008-8-30作者简介:张力(1983))男,陕西礼泉人,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2006级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陕西省第三届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主题发言论文。
电子邮箱:czhang l@i gm ai.l com。
/行0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部门、药厂、专家以及无数民众的热烈回应。
这说明,中医存废,确实关乎民生。
自西学(包括西医)引入中国,有关中医前途命运的争论共四次:第一次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0;第二次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0;第三次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0,成了清除的对象。
第四次是由张功耀于2006年发起的/废除中医0运动。
但中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续至今,且在宪法中确立了与西医平等的地位。
中医数千年的延存、发展,并非仅仅作为文化瑰宝,同样作为救死扶伤、宣德济世的方策。
11前三次次中医存废之争1929年的中医存废之争,不是简单的学理讨论,而是中医界为谋求自身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抗争。
这场论争不局限于中西医学理之是非,而是扩大到思想文化范围,甚至提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层面。
尽管中医之生存危机并未根本消除,但在中西医两大阵营对峙、冲突与融合、调适过程中,中医逐渐走上了自我革新与科学化之路。
晚清时期,西方医学大规模输入中国。
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临床诊断学为特征的西方医学,显然是以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寸关尺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医学无法抗衡的。
有人指出:/逊清末叶,海禁豁开,外潮奔入,新学竞争,酿成喧宾夺主,遂至几有取而代之之势。
幸各方同志爱护国粹,联袂而起,共同奋斗,结社以资研究,办报以广宣传,开校以造后进,著书以阐学理,国医赖以保存而不废,国学赖以发扬而光大。
0[1][P1]国医是否不废、国学是否光大姑且不论,西方医学大有取代中医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
故20年代初中西医之争,始终是学理之争。
余氏自云:/余之攻旧医,专就学理方面言之,如5灵素商兑6,如5六气论6,如5驳学校系统案6,如5与中医学会论脉书6等,纯乎学术之争也。
0[2][P2]中医在理论上必须废止是一回事,而在实施中能否废止又是一回事。
余岩亦意识到,废止中医并非易事,/不能迅速扫荡0。
其云:/然旧医问题,不如伪5尚书6、伪5易图6之简单,不能迅速扫荡。
推其故有两大原因:其一为皮相问题,其二为饭碗问题。
0何谓皮相问题?/曰世人见旧医传习之广,就医之众,史册所载,口碑所传,亦往往有愈病之成绩,遂不思病之何以愈,及旧医对于病之根本智识者何。
其所挟之治病者,据何理,操何术,茫然不加审察,漫然以为旧医学说未可令废,而怀疑吾辈破坏之苦心。
0[3][P102]/到了今日,新旧两医,恶战剧斗到许久了。
这个事体非常重大,是民族民生的根本问题,不单单是新医旧医的饭碗问题。
0[4][P1]21第四次中医存废之争2006年由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发起的/废除中医0运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
并与中医支持者展开一场论战。
(二)中医的困境中医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
中医发展到现在)))当现代生命科学突飞猛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水平提高之后,需要再次寻找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的契合点。
当然,这种契合至少现在还是不成功的,以致/中医是不科学的0、/中医理论是伪科学0等论调,33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二o o八年第三期再次甚嚣尘上。
确实,中医缺乏量化的判别标准,问病更多地依赖医者的经验和判断。
这正是中医被有些人排斥于科学之外的依据。
在他们的眼中,中医的存在,甚至成了/中国科学土壤浅薄0的例证。
此类观点,其实是在用科学的严谨性,否定科学的包容性。
二、中医存废之争的一个核心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从存废/中医0的时间背景出发,阐述/中医0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处于/两难0尴尬境地:/兴,中医不能被标准化,过多的充满不可实证的因素;是废,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成果,是国人的骄傲,并且确实存在的神奇疗效。
0/中医0是不是伪科学?/中医0是否因为它是/伪科学0而应该被废除?(一)、科学的划界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应理解为:就某一事务内部产生的机理(本质),采用可信的方法(论据与手段),能够经得起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或论证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最终得到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0的普遍适用真理(特殊到一般),这就是科学!不符合这四个标准的,一律不能称其为科学,或者说是伪科学。
如果用这种观点去严格审视中医产生的机理,自然会得出明确的结论,还有必要争论下去吗?毫无意义!关键问题,要站在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医的形成过程及未来的发展,探讨解决中医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有理由让人们完全相信中医,这些才是值得探讨的。
牛津版5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6对science的释义是:/kno w ledge arranged in an orderly m anner,esp.kno w ledge obtai n ed by observation and testi n g of facts.0(依有序方式编排的知识,尤指通过对事实的观察与试验而获得的知识。
)(注: A.S.H ornby et a.l, The Advanced Learner s'D ictionary o fCurrentEng lish w ith Chinese T ranslati o n.Ox for d U niver-sity Press,H ong Kong,1970.)这就是我国在五四运动时期请进来的那位/赛先生0。
显然这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这种实证加逻辑的自然科学,不仅中医算不上,整个古代中国是否有这种科学都很值得人探究。
在18世纪以前,/科学0的用法非常宽泛:/用于指代知识本身0;而且,它还/经常与艺术互换使用,以形容一门专业知识或技术0。
到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含义没有倒退到18世纪以前。
而且由于科学在各个领域表现出的令人信服的力量,科学的意思在普通人心中还等同于正确。
比如人们经常说/你这样做不科学0基本等同于你这样做不正确。
从此不科学似乎已经等同于没有价值,不应该存在,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无神论占主导的国家里。
中医是利用古代哲学救人的学问,西医是利用现代科学救人的学问。
中医是否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其出发点?中医是否能救人性命?这两个问题可以不用讨论。
如果对这两点不认同的,可以不用看下面的论述。
任何一门学问的产生决不会是凭空捏造的,它一定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中医如此,算命(姑且用这个词,但其意不同于现在的所谓/瞎子算命0之类的骗钱行为)也如此。
可能有人对于我把中医和算命并列而感到不理解,其实没什么,没有算命就不会有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甲骨文、周易等等都与算命有直接关系。
34/行0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岂止以上两种,古代的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地理、军事、数学等等这些学问(不用科学这个词)都是互相关联的都有相同的理论基石(可能细微处稍有不同),相对与现代科学而言,它们更像是中医的亲戚。
中医的理论基础有三:/气元论0、/阴阳论0、/五行论0。
/气元论0、/阴阳论0很好理解,/气元论0无非是说天地之间有一种极其精微、不可捉摸的物质元素,它是人类生、老、病、死的基础;/阴阳论0无非是说天地万物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面即/阴0和/阳0。
而/五行论0就有很多人不理解了,究其原因,大概是受日本的动画片等的影响(没有研究,这是以我身边的人的认识而得出的结论)误认为五行就是/木0、/火0、/土0、/金0、/水0(如果是日本的就是/风0、/雷0、/土0、/水0、/火0)这五种物质。
其实不然,五行是指气(/气元论0中的气,以下同)的五种形态,即木为升发、火为向上、土为动态平衡、金为收敛、水为向下。
科学的定义过于学理化,而且容易引发争议,描述一下科学的最基本特征就足够了。
以下给出科学的一些重要的必要条件。
满足这些条件的理论不一定就是科学,但是科学的理论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科学必须具有潜在的可证伪性。
意思就是说,也许科学理论是不可证实的,但是必须是可以证伪的。
比如相对论,就是一个很好的科学理论。
它有大量的观察和试验的结果支持。
但是你、或者其他任何人,只要通过理论证明以太存在,或者通过实验证明光速不变性是错误的,就可以推翻全部的相对论,全世界的科学家立即就会拥护你而反对爱因斯坦,而你,不再需要其他任何争论和解释。
迷信是不可证实的,这一点与科学很相像,不同的是迷信是不可证伪的。
(2)寻找反例。
科学承认自己无知,承认科学理论中有许多漏洞,承认在任何科学领域都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最伟大的科学英雄不仅是那些发明科学理论的人,还有那些发现科学漏洞的人。
(3)还原法。
科学经常被人攻击为不完善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还原法。
还原法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尖锐对立。
还原论的突出表现是:尽量简化条件、分割对象,做可控制的实验,不断用下一层次的规律揭示上一层次的规律,解释上一层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