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合集下载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通过设计任务、实际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和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且提高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1.任务清晰明确: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任务必须明确、特定并且具有一定难度。

任务的设置需要与学生的背景、实际和经验相符合,从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学生参与性强: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是主导者,教师是指导者。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实践、讨论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在其中扮演辅助和引导的作用。

这种角色转换,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

3.知识实用性强:小学生的兴趣主要来自于实用性的知识,他们对于那些能够展示出实际运用性的知识更容易感兴趣。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置就是用来证明学习内容实际运用的方法,这种方式能够在一个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4.学习自主性强:针对不同的学生,课堂中设置的任务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和特点进行调整,从而使每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实际应用知识。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明确任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要选择与学生的背景、实际和经验相符的任务,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可以设置一些实际应用场景——如制作 PPT、小学科学与生活的综合应用等。

步骤二:合理安排学习路径在针对性地设置完任务后,教师需要针对性地设计学生的学习路径。

例如,从简单任务切入,分阶段进行实际操作探究,不断增加任务难度,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学习路径有利于推进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步骤三:课堂探究与讨论课堂探究与讨论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环节。

对任务驱动式教学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理解

对任务驱动式教学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理解

对任务驱动式教学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理解。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通过教师营造的情景,提出学习任务,以驱动学生通过搜索相关知识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归纳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和规律。

自主探究式学习,是由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料来解决问题。

自主探究学习能够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是故事化情境。

创设故事化情境是一条非常适合低中年级学生的路子。

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是活动化情境。

教学中,把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这种“情境─探究型”学习模式,拓宽了学习渠道。

课堂中学生运用信息,自由畅谈,互相协作,发表观点,最后在探究中达成共识。

这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内化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参与能力、学习能力、资源的收集开发能力与语言表达应用能力,特别是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在下认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这门课的教材、教法研究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很不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将有助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

一、知识教学具体操作方法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导新、设疑激情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2、呈现问题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问题意识。

3、讲解示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操作演示基础技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讲解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会信息技能的具体过程,一般可以边讲边操作,使用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浅显易懂,示范动作要慢,让学生看得清,也可以先讲解再示范。

讲解操作的内容可一步完成,也可以分步完成。

讲解示范,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难点内容要细讲细演,最好做成课件,或者分步演示,或者重复演示,使之由难变易。

学生看完教师的讲解示范后,就会产生试一试的欲望,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开始操作。

4、分层练习、内化知识练习是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同步、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优秀9篇)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优秀9篇)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奉并服从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处与低处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当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共享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能够予以您一些参考与帮忙。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篇一任务驱动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围绕任务互动,学习以“完成任务为标志”。

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联结学问与本领的桥梁,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特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的某个或多个实际问题。

任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封闭型的,另一种是开放型的。

任务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是问题提出的表现,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为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在设计任务时要侧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设计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首先,明的确在教学目标,将课程目标细化并渗透到任务中去。

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同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育目标。

实在教学时,要引导同学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加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进展。

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老师在总目标的'框架上,把其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将实在教学内容细化为多个易把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课程目标。

其次,正确认得教学目标的完整性,使任务设计有的放矢。

一方面,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整体过程,任务的设计要兼顾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避开教学目标的片面化,重视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进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简单活动孤立实施。

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并不是牵强附会地将信息素养的各层面都融入一两个任务中去实现。

初中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设计原则

初中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设计原则

初中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设计原则初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课程,其中心任务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基本特征,是教师在明确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立足课程教学大纲,充分利用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巧妙地设置任务,把教育教学内容任务化,使之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操作当中去,并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知识建构,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水平,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一项合理的任务,能有效激发不学生的求知欲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知识建构;反之,则可能影响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任务设计应注意以下四个原则:一、任务设计要遵循“层次化”原则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坚持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

因此,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既能体现大部分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能满足个别学生的个性需要。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设计应该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最基本操作步骤及方法,即学生只需要通过模仿或重复的教师的操作步骤,就能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

如:文件夹的建立。

这个知识点包含如何建立“新文件夹”和给新建文件夹“改名”这两个任务。

在教学中我展示了一个以“李老师”命名的文件夹,让学生讨论:这个文件夹是不是电脑自带的?我们能不能在自己的电脑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在教学中,我采用“教师示范,学生跟练”的方法,通过教师操作一步,学生跟学一步,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和实践操作。

用任务驱动法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精品教育文档

用任务驱动法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精品教育文档

用任务驱动法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近年来,由于教育硬件的不断提升,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学科也正以其实践性、开放性的学科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体验,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用“任务驱动法”来指导教学,既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更是新课改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任务驱动法”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旨在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定学”的被动形式,提出“以学定教”、让学生充分参与、互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型创新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当前的课程任务。

在教学之初,教师根据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处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者类似的情境中,引出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呈现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的驱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制作幻灯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网络向学生播放自己的电子课件,配以图片、声音等,提出问题:老师是怎么样把课本的内容播放到多媒体当中?这些电子课件是如何制作的?引出今天要学的课程任务: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精美的电子课件。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步骤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步骤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步骤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任务驱动教学法呢,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就像是带着学生去寻宝,这个宝就是我们的任务啦。

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他们能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和技能,这可比光听老师讲有意思多啦。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步骤1、提出任务这就像是给学生们一个大目标,比如说在计算机课上,我们可以提出“制作一个个人网站”这样的任务。

这个任务得是有趣又有挑战性的哦。

老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咱们这学期呀,要做一件超酷的事儿,那就是每个人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在这个网站上你可以展示自己的爱好、作品啥的。

”这样一说,学生们的兴趣就被勾起来啦。

2、分析任务接下来呢,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个任务。

把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

就拿制作网站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确定网站主题”“规划网站结构”“设计网页界面”“编写网站内容”等小任务。

老师可以这么引导学生:“那咱们要做网站,首先得想清楚这个网站是关于啥的呀,是关于旅游呢,还是美食呢?这就是确定主题。

然后呢,我们要想想这个网站有几个页面,每个页面放啥内容,这就是规划结构啦。

”3、知识讲解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哪里需要知识,就讲哪里的知识。

比如说在设计网页界面的时候,就要给学生讲讲色彩搭配的知识啦。

老师可以这么说:“同学们,你们看那些好看的网站,颜色搭配都很和谐。

比如说暖色调和冷色调的搭配,红色和蓝色搭配起来就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是如果用不好就会很难看。

那咱们怎么才能搭配好颜色呢?这就有一些小窍门啦。

”4、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完成任务。

这时候老师就像个导游,在旁边看着,偶尔给点小提示。

比如说有学生在编写网站内容的时候遇到困难了,不知道怎么把文字写得吸引人,老师可以说:“你可以想想你平时看文章的时候,什么样的文章会让你想一直看下去呢?是不是开头很有趣,中间有很多具体的事例呀?”5、小组协作有时候任务比较复杂,就可以让学生分组来完成。

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1、任务驱动法教学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它要求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驱动设计要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应避免抽象或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使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实际任务”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探索。

如在教PowerPoint插入背景、声音一课时,把教学任务融于一张音乐贺卡上。

把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贺卡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头脑中就有初步的印象,接着再分析贺卡的结构:哪些部分是艺术字,哪些部分是普通字,哪些地方是剪贴画,哪些地方是文件中的图片,哪些是文本框,哪些是自选图形,哪些地方还须再进一步地完善,电脑中的音乐、背景又该如何放到贺卡中来。

通过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任务就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时,我们再讲各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讲时以点拨为主,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样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综合能力和审美观点。

2、小组合作形式教学自古以来就有人提倡合作学习的观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中表示“自己的力量是单薄的,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开始,合作学习受到相当的重视,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形式的教学呢?首先是要合理分组,就是把学生从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形成合作小组,要选好组长。

要选择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担任组长,这一点非常关键。

因为组长肩负着分配本小组工作,协调小组成员、指导帮助小组成员的作用。

另外是要选好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设置超链接》教学设计(通用6篇)

信息技术《设置超链接》教学设计(通用6篇)

信息技术《设置超链接》教学设计(通用6篇)信息技术《设置超链接》教学设计 1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复述出超链接的定义,并设置超链接及动作按钮。

通过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的方式,能够总结出设置超链接的方法,自主学习动作按钮的设置。

进一步养成交流合作学习的习惯,乐于与同学分享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设置超链接、动作按钮。

独立完成设置超链接以及设置动作按钮。

三、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四、教学过程1、教师提问:当你在上网的过程当中如果鼠标指向某一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手,点击之后呢就跳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经过思考会给出答案。

——超链接。

教师再次引导,“想不想让你的幻灯片也可以像网页哪样呢?”学生会积极的配合老师,给出回答。

引出新课——设置超链接2、任务一:畅所欲言,认识超链接教师向学生展示带有超链接的幻灯片,教师点击超链接的地方,学生进行观察。

并且提问:什么是超链接,超链接的目的是什么。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讨论完成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并根据各小组的回答进行总结讲解。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超链接就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任务二:设置文字超链接学生对超链接有了认识之后。

教师首先完整的演示文字超链接的设置步骤,并请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操作。

教师操作完成之后,按照原来的分组,各组分别进行超链接的设置。

并提出三点要求:1、用前面我们做的“骆驼与羊的故事”幻灯片来做,指定第1张为当前幻灯片2、指定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设置超链接3、总结设置超链接的步骤。

学生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教师进行实时点拨。

学生做完之后,请几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说出设置超链接的步骤。

其它组的`成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将设置链接的步骤展示在PPT上。

小组同学根据PPT上的步骤对先前的作品进行修改或补充。

任务二:设置动作按钮当我们用超链接从第1张跳转到其它的幻灯片时,如果想返回到第1张幻灯片或是它前面的幻灯片,可以通过设置“动作按钮”来实现。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法之“任务驱动”教学法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法之“任务驱动”教学法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法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该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文首先从“任务驱动”的实质着手,并以广教版《信息技术基础》中第四章第二节《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的教学过程来探讨“任务驱动”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其次对在运用的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旨在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好的把握任务驱动法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实施过程问题解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兴学科,具有实践性强、富有创造性和时代性的鲜明特点,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据统计,大多数教学案例中,涉及任务驱动法的占一90%大半,熟悉并经常使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师占以上,任务驱动法如此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欢迎,那么怎么才能更好的应用任务驱动法?下面首先我们对任务驱动法的实质进行剖析: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质“任务驱动法”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理论。

我认为:“任务驱动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任务来驱使学生学习,那么我们着重应该考虑一下几个问题:我们根据什么设计好这个任务,这个任务如何更好的实施完成,以及完成后学生达能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

我认为任务驱动法就是将分散的知识模块根据一定的问题情境融会贯通成一个大的,或者几个小的学习任务,并由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或者分小组完成任务的形式完成任务,最终获得相关知识以及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代学习论认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激发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形成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那么任务驱动法的实质或者本质就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驱动学习的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自己,反过来成就动机构成了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良性循环的动力系统,是一个有“外在任务”驱动学习者“内在变化”的过程。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庆云县第五中学 253700“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让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则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和思路。

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任务:在明确学生学习本堂课后要达成怎样的目标的同时把教学内容设置成不同的“任务”;展示任务,基于学生预习前提下,教师首先要把这堂课的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导学;合作完成任务,此环节是基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效果评价,它是基于典型问题的答疑解惑以及归类整理和问题延伸的过程;反思自我,这是基于当堂达标题完成情况的评价反思,是为下一堂课提供借鉴,提出整改方案的基础。

对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思维训练和技能练习类的学习活动;对教师而言,“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体现的是教师课堂组织的技能问题。

在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任务” 完成中探究方法、拓宽思路、掌握知识,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快乐,更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形成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了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

近一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也开始引入这种教学模式,使得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语文学科,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加之教学环节的形式固化,让许多年轻教师在教学步骤上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所通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另外一种是学习。

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变得至关重要。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关注和重视。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1. 设计创新课程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创新的任务,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任务,例如设计一个简单的网页、编写一个小程序等。

通过这些任务,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合作完成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一些任务。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设计并完成一些简单的项目,例如制作一份电子相册、编辑一段视频等。

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学生不仅能够相互之间交流和学习,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3. 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跟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要求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让学生调查并设计一个关于校园安全的信息系统,或者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游戏程序。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摘要】本文阐述了初中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结合实践归纳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并提出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优势;过程;思考“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它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精心设计一个或多个包含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最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悉并深刻了解学习内容和操作技巧,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更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材的重任。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逐步暴露了不能吸引学生兴趣、无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等弊端,这就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能否有效地掌握这门学科至关重要。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因此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且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明确目标和可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教授“Word 文档排版”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一份班级活动通知的任务。

要求学生设置合适的字体、字号、段落格式、页面布局等。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主动探索 Word 软件的各项功能,遇到问题时会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办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同时,通过完成任务,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也是信息技术课程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或任务。

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主题网站。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页面设计,有的负责编写代码。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拓宽自己的视野。

三、项目式学习法项目式学习法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个项目通常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需要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关于家乡的多媒体作品,包括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

学生需要进行规划、素材收集、编辑制作等一系列工作。

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武钢三中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任务驱动法基本涵义: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二、我组采用该模式的背景:根据教育部规定,2001 年,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相应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即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从中可看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电脑课”到“信息技术”提法的转变,从“校本课程”到“必修课”及相应教学任务教材的改变,使得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旧时的电脑课因多以编程为主要内容,故常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课型。

而信息技术以操作训练为核心,近70%的教学需在机房完成,教学过程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

理论实践结合是信息技术较理想的课业,在硬件设备允许的条件下,一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合一,手脑并用。

但课堂教学组织需处理好“理论”与“操作”。

教师讲与学生练,学生动脑与动手。

培养信息意识与培养技术能力等教学关系。

因此,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符合学科规律的,这是一个值得信息技术教师积极进行研究探索的问题。

就此,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提出了采用任务驱动法,实施课堂教学五环节的学科教学模式。

五环节为任务成品展示、演示讲解、实践操作、检测评价、创意拓展。

三、任务驱动法内涵:通常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Learning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已成为学校必修课程之一。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是很简单的,大多只停留在应用层面。

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满足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特定的任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达到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广泛,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任务设置教师在任务的设置上要求精准,任务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保证其价值和难度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针对小学生的常见需求,可以设置制作小型PPT汇报,制作简单的网页面和动画等任务。

在教学时,可以设置组队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

二、任务指导在任务指导上,教师应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给予指导,视有无帮助给出提示,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给予指导时,教师应注意,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量给予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和想象力。

三、任务评估任务驱动教学的核心在于任务的毕业评估,教师应根据每一个任务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在任务评估中,教师应注意细节,及时反馈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详解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详解

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目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旳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旳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旳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旳基础。

即用计算机知识完毕生活、学习中旳多种实际应用任务,因此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很重要。

通过培训,使教师理解掌握任务驱动旳概念以及在教学中旳应用,可以将任务驱动旳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重要内容:一、任务驱动旳概念以及在教学中旳应用。

1、任务驱动教学法旳概念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根据目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学生紧紧围绕一种共同旳任务,在强烈旳处理问题动机旳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旳积极积极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旳学习,并在完毕既定任务旳同步,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2、任务驱动在教学中旳应用:让学生在一种个经典旳信息处理“任务”旳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毕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旳思绪、措施和知识旳脉络,在完毕“任务”旳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旳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旳构建。

1、模式建构旳指导思想:把握时代特性;明确培养目旳;立足课程教学;明确师生地位。

2、模式旳构建“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旳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旳特点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以特定旳任务为驱动。

详细实践中教师旳“教”与学生旳“学”围绕着同一种目旳和基于这个目旳旳若干任务进行。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对教学内容旳积极学习,对任务旳积极探索、处理问题旳同步又提出新旳任务,形成一种不停提出问题、处理问题旳循环教学模型。

这种教学措施符合信息技术知识系统旳层次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旳掌握。

“任务驱动”教学法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旳基本特性。

以“展现任务——明确(分析)任务——完毕任务——评价任务”为重要构造旳教学模式,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任务驱动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引导策略,凸显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改变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被动思考、被动学习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任务,以任务的形式把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一、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的意义很多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在信息技术课上能接触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并不感兴趣。

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没有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对信息技术的一些操作方法也没有掌握,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无效的。

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在课堂上给学生设置有趣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愿投入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知识。

通过自主探究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能增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

教师把教学内容与任务结合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进而强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的原则1.布置的任务要贴近生活信息技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是比较常见的,运用的频率也较高,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实用性。

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把信息技术知识与日常生活融合,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事件,结合生活经验利用自己的思维完成。

教师让学生把生活与信息技术知识结合,便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学生把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 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 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 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 的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 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 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 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 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 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 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 进行总结梳理,大家共同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 备课内容
活动1:整理任务驱动教学法 活动2:整理自主探究教学法 活动3:整理小组合作教学法
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是信息素养体系中的一 个重要维度,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乃至培 养学生素质的大问题。信息技术课强调的不 应只是计算机知识点通 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 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时,教师大多需要 创设一种真实的任务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对任务的理解。这 里的情境可以是呈现一幅作品、讲述一个故事, 也可以发挥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播放一个动 画、视频等,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意 其真实性,通过情境的创设比较自然地引出需 要完成的任务、预期的学习目标以及相关的评 价标准等。在此环节中,“任务”的设计和编 排是关键,只有“任务”明确,编排合理,才 能在后面的任务完成中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 一般在引出任务后,都会给出对应的任务要求, 这便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2.处理好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任何教学环节都能应用,搞 不好还会降低学习的效率。教学中,是否需要采取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 以独立完成的应采取独立学习的方式,不能独立完 成的才采取合作的方式。也就是不要为合作而合作 ,合作学习也应以独立学习为基础,如果学生没有 自己的观点,千人一面就没有合作的意义。
3.既强调探究的过程又强调探究的结果。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先前探究活 动的结果,要以其所得出的知识为基础,所 验证的理论作指导,我们既要重视探究的过 程又要重视探究的结果。
4.既强调探究过程中的动手,又强调探究过 程中的动脑。
探究强调动实践操作,但更强调动脑筋 。这包括强调学生在探究中的思考,对探究 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订计划 ,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决问 题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并向其他人展示 或陈述等等。这一切,都是不仅要实践操作 ,更要动脑才能完成的。
在任务提出后,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任 务需求,明确哪些地方需要学生使用已有的信息技 术技能,哪些地方需要学生使用没有学习过的信息 技术,并确定完成任务的方法、策略和途径。对于 比较复杂的任务,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 解,确定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主要 任务。在此环节的实施中,有时需要我们根据任务 大小、开放性等特点进行必要的分组,组织学生进 行组内合作。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 许多老师很容易忽略此环节,认为其无关重要,这 其实是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错误认识,应该说 许多时候,任务分析得是否详尽到位直接影响着教 学的有效性,影响着教学效果。
4.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5.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1)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 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 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 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2.任务分析是重要的环节
由教师指导或组织进行的任务分析有助于学生 正确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形成。一般来说,任务 分析既可以对综合的任务进行分解,将各个环节的 子任务明确化;同时,还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难点 和关键点,确定出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从案例 二中我们也看出缺少任务分析环节的教学将会导致 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迷失目标,影响后续教学的 有效实施。
主题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 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 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 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 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 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 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 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 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 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 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 究的方向。
基本方法是引导孩子们经历“创设情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 析、筛选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分组探讨,自己得出 结论”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
但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探究的完整性和自主性,不可 避免的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看不出每课的训练侧重点;在有限的时 间内完不成预先设计的探究活动;由于时间有限,环节太多,学生没 能深入探究,便匆匆进入下一环节学习,致使探究有形无实。认为只 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这才叫探究式教学;只有每个环节都 由学生自己提出或解决,这才叫自主学习。这是一种对探究性学习理 想化和绝对化的错误理解。
2.合理确定合作小组。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交流、汇报、评价。
首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对小组划分进行周密考虑与 安排,分组时我们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 同质”、“教师引导和自由分组相结合”。其中,组内异质 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不同智能的优势发挥, 有利于增强自信和激发成就动机;组间同质(基本相同的成 员结构)有利于开展公平竞争。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出于时 间和机位安排上的考虑,确定合作小组的任务多在课前做好 ,课堂中的临时分组则依据学生的座位分配来进行。而且, 在信息技术机房中,小组的确定还受计算机的分布情况的影 响。其次,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小组长的确立提 出明确要求,用以协调组内成员,保证组内各成员在任务完 成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任务,都能各尽其职。其中小组长的确 定原则,主要考虑他是否热衷于帮助小组成员学习、是否善 于协调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当然,小组长人选和小组成 员并非总是固定的,在学生已经熟悉了这种小组合作式学习 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小组成员和小组长,以锻炼每 位学生组织领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 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 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 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 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 标。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2.共同讨论,分析任务 3.自主探索,解决任务 4.任务展示,总结提升
主题探究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及培养途径
1. 教师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 2. 要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3. 要增强搜集学习资源的能力。 4. 创造宽松的探究氛围。 5. “扶”“放”自如。
1.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提出要完成的工作 任务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确定教 学内容中需要合作的是哪些问题, 将其以任务或主题的形式呈现。因 此,在有些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法 经常配合在任务驱动教学或主题活 动探究等活动中。另外,在此环节 中,教师一般还需要明确交流评价 的形式,如呈现评价量规,让学生 明确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
1.正确处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并 把握好自主探究的尺度。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 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由教师系统的、有计划的讲解和指导,能高效的 学会一些“是什么”一类的知识。
探究性学习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学 会知识、技能方法,更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形成了科学的情感态度 和世界观等。
此环节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阶段,由学 生个人或者分组完成任务。期间,教师给 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一方面可以促使教 师及时发现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问题, 并加以引导和“解答”;另一方面可以使 教师把握学习目标的达成状况,将工作任 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统一起来。这 个阶段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容易冒 “火花”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 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寻求不同的 方法、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不同的设计效 果。
完成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引导 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思路、方案、方法、最 终作品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体会等 进行总结,并展示给全班同学。教师一方面 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引导大家说出自己 的感受,指出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提出 改进的建议和方法,以便在进一步的学习中 不断完善与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 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讨论新技能的 作用,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的知 识和技能内化,甚至可能促使其产生新的任 务,使学习成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1.任务的设计要恰当
(1)任务要真实。 任务来源于真实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实际意
义,不是生编硬造的,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贴近 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经验。 (2)任务要有趣。
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由此来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
1.任务的设计要恰当
(3)任务要开放。 任务的设计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开拓的余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从接受性学习到自由或完全的探究学习,其间还存在着接受中 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而且从教育实际看,学生探究 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 立从事探究学习,而是仍需要教师的大量指导,它的开展是一个由 “扶”到“放”的过程。
1.正确处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并 把握好自主探究的尺度。
这个环节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根 据工作任务或主题确定具体的任务与活动 方案,进行明确的分工;接着,小组讨论 ,确定具体的课题和完成方案,即各自小 组要做什么和怎样做;然后,组内成员按 照方案进行工作,并及时进行相互交流,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通过信 息技术工具来实现,在交流中大家可以汇 报任务完成情况、展示任务完成的结果, 还可以互相对同伴提出评价与建议,取长 补短不断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