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大佛寺简介PPT

合集下载

张掖大佛寺探究

张掖大佛寺探究

张掖大佛寺探究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班级:班指导老师:摘要:张掖大佛寺在张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宗教文化方面的意义非常重要,深入探究大佛寺的发展历史,能够更好地认识大佛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本文从历史发展,研究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以期有个全面的认识,准确的定位,为充分发挥历史古迹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一、大佛寺历史沿革:张掖大佛寺初建于西晋,原名“迦叶如来寺”。

东晋隆安五年(401),沮渠蒙逊建北凉于张掖,迦叶如来寺正居张掖城南景门之内,坐北面南,是北凉国都的中心寺院。

约公元411年,印度著名翻译家昙无谶到北凉弘法,在张掖门徒众多,影响颇深。

公元412年,北凉迁都姑臧(今武威),421年,昙无谶译成《大般涅槃经》40卷,涅槃宗自此形成,昙无谶成为中国涅槃学的宗师,张掖大佛寺也便是中国涅槃宗的重要发祥地。

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西夏国师嵬咩(法名思能)等人在迦叶如来寺的废址中掘出古涅槃佛像,开始筹建一座更大的寺院,1103年,西夏国主乾顺为了替母亲梁太后祈求冥福,敕建“卧佛寺”,一座全新的皇家寺院由此形成,坐东面西,主体建筑卧佛殿面阔九间,内塑庞大的释迦牟尼涅槃像,这是现在大佛寺的雏形。

卧佛寺在元代增加了十字寺内容,继续做皇家寺院。

十字寺为景教寺院,根据《元史》记载,忽必烈的母亲别吉太后死后遗体被埋葬在这里,并建有庙祀。

明洪武五年(1372),卧佛寺部分建筑遭兵燹。

永乐六年置甘州左卫僧纲司于甘州卧佛寺,永乐九年重建,至永乐十七年(1419)告竣,成祖朱棣敕赐“弘仁寺”之名,弘仁寺包括前山门、牌楼、钟楼、东阳楼、西阳楼、金刚天王殿、卧佛殿、大乘殿、轮藏殿、弥陀千佛塔、后山门、内外圆殿、北庑、南庑及原迦叶如来寺遗存的建筑,仅东西中轴线上就有9座建筑,真正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皇家气魄。

永乐十八年(1420),沙哈鲁使团到中国考察后,波斯贴木儿王朝画师火者·盖耶速丁·纳哈昔在他的《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对弘仁寺作了较详细的记述,他说:“甘州城中有一大寺,广长皆有五百公尺”。

张掖大佛寺历史沿革及价值

张掖大佛寺历史沿革及价值

丝绸之路——金张掖,自古胜名,名胜、小吃响誉西北。

其中大佛寺历史悠久,气势恢宏。

张掖大佛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东临南大街,西抵大佛寺巷,北依民主西街,南至南城巷以北。

寺院前身为西晋迦叶如来寺,肇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历经兴衰增减,今存遗构均为明清建筑,主要由3 座寺内原有建筑及数座迁入的古建筑构成:前者包括大佛殿、藏经殿和土塔,处于中轴线核心地位,其中大佛殿内巨型卧佛塑像,为全国最大室内木胎泥塑涅槃佛像,构成大佛寺的核心文物;迁入的建筑包括原“行台”旧署(原址曾为明肃王府)大门、原陕西会馆钟鼓楼及牌楼、原文庙大成殿、原提督军门署二堂、原二郎庙清源殿等,系因原址保护难以维计,为避免彻底拆除而集中迁建于此。

整个建筑群现为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占地面积约3.1 万平方米。

大佛寺历史沿革——西夏永安元年(1098 年)始建大佛寺,敕名“卧佛寺”。

——明洪武五年(1372 年)六月,明征西将军冯胜攻克甘州,寺院毁于战火。

其后永乐六年(1408 年)置甘州左卫僧纲司于寺内,永乐九年(1411 年)寺院重建,永乐十七年(1419 年)敕赐“弘仁寺”之额。

宣德二年(1427 年),明宣宗赐名“宝觉寺”,并维修寺内建筑。

正统六年(1441 年),兴建金塔殿。

正统六年(1441 年)至正统十年(1445 年),御赐《永乐北藏》一部藏于大佛寺。

——清康熙十七年(1678 年),敕赐“宏仁寺”之名。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寺院维修。

乾隆十二年(1747 年)新修建的大佛殿落成,遗存至今。

清末,寺院分为东西两部:西部仍称“弘仁寺”,东部则名为“大佛寺”,即今存大佛寺部分。

宣统二年(1910 年)至三年(1911 年),大佛寺全部彩绘一新。

——民国八年(1919 年),张掖成立佛教会,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改组迁走。

其间,金塔殿顶的金塔、铸于成化时期的大钟和大佛殿顶的宝顶等重要文物被盗。

民国十六年(1927 年),土塔顶部因地震倒塌。

大佛寺

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张掖大佛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西夏(1098)。

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

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

这里有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文物。

在历史上大佛寺又是与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古刹之一。

恰逢寺庙修缮中,无人管理,可以随便拍照。

大佛没什么特别之处,唯大而已。

号称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槃像,注意,是室内最大。

按说寺庙也是历史悠久,馆藏宝物甚多,不过对于我这明晚之辈,也不过是鸡肋鸡肋,观之无味,但过而不看,却又觉得可惜一部鲜为人知的佛学百科全书就藏在兰州张掖大佛寺里面。

它就是被人们称之为“佛国天书”的张掖《北藏》。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在张掖大佛寺还有一部和《北藏》一样珍贵的经书,明代正统年间用金泥抄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这些诞生于明代的经书,不仅给我们讲述了600多年前的故事,而且也见证了几百年来围绕着这些佛经,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全国罕见名气超过《北藏》几乎每一个到张掖大佛寺的游客都有机会看到珍藏在那里的《北藏》。

《北藏》是佛教大百科全书《永乐北藏》的简称,它的全名是《大明三藏圣教北藏》,是相对于在南京的刻版印刷的佛经而言的。

今天人们能从历史的记载中发现当年印刷这部佛经的大致经过。

明成祖朱棣将建文帝赶下台以后,把京城迁到了北京。

由于他是通过军事手段上台的,所以登基伊始就采取了诸多笼络手段,向全国各地颁赐佛经是其中之一。

这部佛经从永乐八年在北京正式开始雕刻,到明英宗正统五年完成,前后历时30年时间,内容主要集中了经、律、论三大部,共收佛经1621部,6361卷。

张掖大佛寺《,西游记,》故事壁画

张掖大佛寺《,西游记,》故事壁画

张掖大佛寺《,西游记,》故事壁画打开文本图片集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甘州城区县府街东侧,与中心广场相邻,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区,也是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

据考证,寺院所在地最初是建于西晋惠帝永康元年(300)的迦叶如来寺,北魏时期,梁武帝下令灭佛杀僧,寺院被毁,成为废墟。

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嵬咩国师在迦叶如来寺废墟下挖出了古卧佛像,随即产生了在此处修建寺院和塑造佛像的愿望。

当时,嵬咩国师一方面在张掖本地募集资金和物资,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朝廷的支持。

公元1103年,西夏崇宗李乾顺颁旨建卧佛寺,并赐额“卧佛”。

初建的卧佛寺,雄伟壮观,由此奠定了皇家寺院的基础,此后,该寺就成了西夏至元代诸朝的皇家寺院。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张掖大佛寺几易其名,明清时期曾称“弘仁寺”、“宝觉寺”、“宏仁寺”,民间称作“甘州卧佛寺”、“大寺”等,近年来亦称“西夏国寺”。

不少政界要人和社会名流曾来此参观,影响深远。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先生专门题写了“大佛寺”匾名。

1995年,大佛寺被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被国内外游客誉为“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张掖大佛寺是一座集建筑、砖雕、塑像、彩绘、书法、佛经、雕版等于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古建筑布局严谨,雄浑庄严,独具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是西夏建筑艺术的瑰宝。

这里保存了全国仅有的由西夏党项民族修建的佛教殿堂,有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万计的馆藏精品文物。

该寺作为历代皇室家寺院,与西夏、元、明、清王室关系密切,具有典型的宫廷建筑风格。

寺院建筑群贯穿于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配殿呈对称式排列,整组建筑造型别致、布局严谨、主题突出、基调鲜明,它所承载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张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多民族融合的鲜活史书。

主体建筑大佛殿是西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殿身由两层楼阁组成,平面构架工整规范,空间组合变换多端,给人以既潇洒自然又庄重深邃,既鲜明真切又朦胧空灵之感,真正体现了皇家“九五至尊”的气概。

张掖大佛寺精品剪纸介绍1

张掖大佛寺精品剪纸介绍1

张掖大佛寺精品剪纸介绍一、牌坊:牌坊,是古代为彰显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建的纪念性建筑。

大佛寺牌坊形制为三间四柱三楼,庑殿顶式。

放眼望去,青瓦雕脊,昂头交错,斗拱花翅,重檐叠彩。

柱前后均饰龙狮鹤鹿等镂空浮雕,图案生动,技艺精湛。

二、钟楼、鼓楼:位于牌坊两侧,钟南鼓北,相映成趣。

其攒顶高耸,檐翼微翘,装饰华美,外观绚丽。

明清两代钟楼、鼓楼相对而建,“晨钟暮鼓”专供佛事所用,是古代寺院香火繁盛的历史写照。

三、卧佛殿:初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是中国最大的佛教寺院殿堂之一。

殿宽9间,进深5间,面积1183.35平方米。

殿身两层楼阁、重檐歇山顶。

青瓦飞甍、朱柱环立,四周木廊回绕,殿身雄浑庄严,真实体现出西夏大殿“九五之尊”的皇家气魄。

殿门两侧各有边长为4.6米的佛经故事砖雕,左为“祗园演法”,右为“西方圣境”。

殿内正中塑释迦牟尼涅槃像,卧佛身后塑高5.8米的十大弟子举哀群像,头脚两端塑身高7.6米的大梵天、帝释天立像,殿内南北两侧环塑十八罗汉像。

四周墙面及上层板壁绘明清时期诸天礼佛、山海经故事、西游记故事及佛经变故事壁画,面积逾530平方米。

整座建筑斗拱交错有致,翘翼展张欲飞,曲线优美、雄浑威严;平面构架工整规范,空间组合变换多端,给人以既潇洒自然、又厚重深沉,既鲜明真切、又朦胧空灵之感。

四、天下第一卧佛:“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

”这是对张掖大佛寺悠久的历史的阐释,也是对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入定的真实写照。

卧佛安睡在大殿正中1.2米高的仰覆莲花佛坛之上,佛身长35米,肩宽7.5米。

造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面庞贴金,头枕莲台,右手展于脸下,左手伸于身侧,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形像丰满端秀,姿态怡静安详。

胸前饰斗大"卐”字符号,梵文寓意“吉祥海云相”。

卧佛首足处塑大梵天、帝释天立像各一尊,女像云髻高挽,彩带飘扬;男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

张掖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解的是张掖大佛寺,张掖素有“戈壁水乡”的美称更因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在古代被称为“金张掖”而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张掖大佛寺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张掖这一方沃土。
穿过历史的层云大佛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启迪。
大家听了大佛的故事也许会疑问为什么佛教会盛行?这主要还是出于政治的因素,古代君王用佛教教义来愚化大众,使他们甘于压迫,此外宗教的传统、苦难的生活和人们心灵上的寄托都促使了佛教的盛行。大佛教的发展也不
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武灭佛究其原因还是佛教的实力扩张威胁了其统治,包括出家人过多影响人口出生、生产、兵役、赋税等。
细心地游客不难发现,大佛双眼微启,似睡似寐,这不正映衬了大佛寺山门的楹联吗!“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有些游客也许不明白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前一联就是大佛的实体形象,卧佛在那千百年来无声无语;而后一联则是无数的的人来到大佛前哭诉自己人生苦恼,许下心愿,大佛双眼微启仿佛在认真倾听却默默不语。等到若干年后,这些经历了世事沧桑的人回想起他们笑了,而后又像卧佛一样眼观世间变化笑看苍生前来询问。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历时五载,在西夏贞观三年竣工。历史上明朝永乐九年敕赐为宝觉寺,在康熙十七年又改称为宏仁寺,现在张掖大佛寺的别名有“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宏仁寺”。说道张掖大佛寺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是有一个叫嵬咩(mie)的国师,一日静坐,忽听附近有的佛殿。
张掖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多,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台泥塑卧佛,如果大家还不能想像这尊佛有多大,我就更形象的描述一下,这尊大佛的一根手指就能平躺一个人,他的耳朵可以容8个人并排坐下,大佛侧身而卧,金装彩绘,面容慈祥、体态丰满。在大佛的胸前有一个“ ”字表示佛法常转,吉祥万德。由于大佛是木台泥塑的,所以大佛内部有很大的空间用来储存物品,1966年就在大佛腹部发现了石碑、铜佛、铜镜、铜壶佛经等。1977年还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下出土了五枚波斯银币,这五枚银币就成了中外交往的有利见证。

张掖大佛寺及其寺藏文物概述

张掖大佛寺及其寺藏文物概述

张掖大佛寺及其寺藏文物概述作者:王虹王康来源:《图书与情报》2015年第01期摘要:张掖大佛寺是一所集宗教、建筑、书法、雕塑、绘画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博物馆。

其寺内保存完整的佛教经籍,数以万计的文物珍品,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佛教在明清两代当地的发展历史及文化艺术传承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文章概述了张掖大佛寺的历史和建筑风格及其丰富多彩的寺藏文物。

关键词:张掖;大佛寺;佛经;佛像中图分类号: G269.2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5027An Overview of Zhangye Giant Buddhist Temple and Its Historical RelicsAbstract Zhangye Giant Buddhist Temple is a comprehensive art museum where you can feel all the charms of religion, architecture, calligraphy, sculpture, and painting. The well conserved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housands of precious historical relic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loc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during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There is also great value in both culture and art inheritance. Here the paper gives us an overview of architectural style of Zhangye Giant Buddhist Temple and its rich and colorful historical relics.Key words Zhang ye; Giant Buddhist Temple; Buddhist scriptures; Buddha statue张掖古称“甘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

塞上名刹--张掖大佛寺

塞上名刹--张掖大佛寺

塞上名刹--张掖大佛寺张掖大佛寺塞上卧佛千百年,盛名当下却悠闲。

饱经多少人间事,半醒半眠心地宽。

万寿木塔九天揽月弄风景,十里晨钟有远声。

雨雪风霜千百载,巍然屹立亮边城。

张掖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

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2019年10月11日,也是我们大西北之旅的次日,来到张掖大佛寺景区游览。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据介绍,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弘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掖大佛寺占地约23000平方米,坐东朝西,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

游览中,这些景点一一在我们眼前展现。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一进大门,一座多层斗拱飞檐的大牌坊便跃入眼帘,只见上面“佛法无边”四个大字金光耀眼,下边门楣上则有二龙戏珠的彩画。

牌坊内侧上有“佛恩护佑”的牌匾,牌匾下有双凤戏牡丹彩画,特别鲜艳。

大牌坊两面的彩画,体现了龙凤呈祥之意。

牌坊的四根立柱两侧均用石条保护,这石条都有精美的石刻。

牌坊两侧各有一个角楼,应该是钟鼓楼。

在钟鼓楼上还有“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字样。

可见,这里不仅是旅游景区,也是研究文化历史的基地。

中轴线上最为壮观的便是古朴典雅的大佛殿。

大佛殿高33米,面阔9间,二层,重檐歇山顶,规模宏大,气势壮阔。

来到大佛殿前,可见上下有两处匾额,上面匾额是“功德须弥”,下面匾额是“无上正觉”,导游说,这一块是乾隆所书匾额仿制品。

大佛殿有对联:“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眠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

丝路名刹——张掖大佛寺

丝路名刹——张掖大佛寺


到一 “ 崇邱之则 ” ,发现有声音 ,他便 “ 发地余 尺” ,发现有 涅檗佛像 。境 内僧人奔走相告 , 大家都说 : 我们距这里很近 , 也从未发现有佛 ,而唯你 ( 指嵬咩 )与佛有缘 ,才有如此感 通 。嵬 咩 当然 也很高兴 ,经大家赞 助 ,便在 这儿修建 了寺 。 中国古代 的名胜古迹 总是 与历史传说相伴 随 , 嵬咩 的 “ 感 通” , 虽然 有很多不实的成份 ,但也反 映了重要 的历史事 实 ,即张 掖大佛 寺是建立在 一个废弃 了的寺 院遗址 上的。 《 西夏 书事 》卷三 十一也有记 载 : 西夏王李 乾顺母 梁氏 卒后 ,乾顺供佛为母祈福 ,时 “ 甘州僧义净 于故 张掖县西南 甘浚 山下 ,夜望有 光 ,掘得古 佛 ,皆卧佛也 。献 于乾顺 , 乾顺令 建寺供 之 ,赐额 卧佛。 ”这 段的记 载与前文 所引 《 敕 赐宝觉寺碑 》虽有很 多不符 之处 ,但 两条材料显然是记 同一
参考文献 【 1 】吴洪珍. 孙 中山生态思想的成 因分析U 1 . 华北水利水 电 学院 学报( 社 科版) , 2 0 1 0 ( 6 ) . 【 2 】 李守鹏等. 孙 中山全传 [  ̄ 【 ] . 南昌: 江西人民 出版社, 2 0 0 1 . 【 3 】张汉静 . 孚 】 呻 山的科 学技 术思想f M】 .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山认识思想的一次飞跃 。
过程 中 ,一定要 妥善处理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 的关 系 ,开发 西部 不能以破坏环境 为代价 。 孙 中 山环 保思 想 的f n 发 点在 于 国计 民生 ,关 心 国家 的 前途 ,关心民众的生活 。虽然他 的环保思 想产 生于 2 0世纪 , 但在 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遭破坏很严 重的今天 ,重温孙 中山的环境保护思想 ,无论是对推动环保事业 的发展 ,还是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目标 ,都有着十分重要 的积极意义。

张掖大佛寺简介

张掖大佛寺简介

张掖大佛寺简介张掖大佛寺源于汉晋,创于西夏,兴于元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名刹。

东晋时期,涅槃宗师昙无谶到河西走廊一带弘法,涅槃教义在张掖广为传播。

西夏时期,国师嵬咩在“迦叶如来寺”故址掘得古涅槃佛像,并在原址重修寺院,建大雄宝殿,塑涅槃佛像,形成大佛寺雏形。

宋元之际,宋恭宗赵显降元后曾避祸大佛寺,元始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懽贴睦尔据传都出生在大佛寺,忽必烈的生母别吉太后死后曾奉安大佛寺。

明洪武、宣德、成化和万历时期对大佛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

当时的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前山门、牌楼、钟楼、东阳楼、西阳楼、金刚天王殿、卧佛殿、大乘殿、轮藏殿、弥陀千佛塔、后山门、内外圆殿、北庑、南庑及原迦叶如来寺遗存的建筑,仅东西中轴线上就有9座建筑,真正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皇家气魄。

明正统年间,英宗朱祁镇将《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共收经1621部,6361卷)颁赐大佛寺。

时任钦差镇守甘肃等处总兵、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以名贵绀青纸和金银粉书写600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并入藏大佛寺。

至此,大佛寺以大殿、大佛、大藏经名闻天下。

清康熙、雍正年间,张掖大佛寺虽屡有维修,但寺院已辉煌不再,开始走向衰败。

著名诗僧卜舟于康熙末年重游大佛寺时感慨之余,写下了“那堪牲牧厂,驼马践苔斑”的诗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放的实施,张掖大佛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为切实加强大佛寺保护,从1985年开始,原张掖市在大佛寺原址先后修复牌坊一座、钟鼓楼两座、山门一座、金塔殿一座、南北配殿各一座、大成殿一座、藏经殿一座,并修复了因地震损坏的土塔塔顶,使张掖大佛寺这座历经千年的西夏国寺,得以重现历史原貌。

1986年,张掖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和2005年,张掖大佛寺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AAAA级旅游景区。

高孟其人及总兵府简介高孟,字浩然,甘州城东十三里处高家河湾〔现甘州区上秦镇高升庵村〕人。

张掖大佛寺:西夏皇家寺院

张掖大佛寺:西夏皇家寺院

张掖大佛寺:西夏皇家寺院作者:柯英来源:《丝绸之路》2016年第15期来到张掖的朋友,常说这是一个温和淳朴的小城。

在张掖待久了,更会说,张掖人都有一副菩萨心肠。

是啊,沐浴在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的辉光中,焉能不沾一点佛光禅念!张掖为古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

丝路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佛教的传入和普及。

法国研究丝路文化的学者布尔努瓦说:“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商人在西域留下足迹,而播下的幼小种子,便结出了丰硕成果。

”佛教从西向东传入中原时,首先从包括张掖在内的河西走廊一带开始传播,随之佛光普照,佛寺林立,佛塔遍地,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张掖便有了“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之说,旧时有金、木、水、火、土五塔耸立古城,俨然是佛国盛景。

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张掖城区的大佛寺,最初的名字叫“迦叶如来寺”,又名“宝觉禅寺”和“什字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故又称“卧佛寺”。

因“寺大、佛大、殿大”,老百姓习惯称其为“大佛寺”。

今天,寺院门楣上“大佛寺”三个雄浑古朴的大字,是赵朴初先生所题。

根据大佛寺卧佛体内出土的明代铜牌和《甘州府志》记载,该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

据记载,西夏国师嵬咩云游到张掖,正在一地静坐,忽闻有丝竹之声,循声寻去,却不见演奏者,疑为“天乐”,后在天乐响处掘得碧玉佛像一尊,嵬咩遂觉与佛有缘,发愿建造一座大寺供奉佛祖,于是便在此建寺,遂为大佛寺创建之始。

后经明、清两朝扩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大佛殿正门有楹联曰:“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

”这副楹联道出了大佛寺的始建年代和重修历史。

我曾详细查阅过有关西夏文明的资料,发现党项族是一个笃信佛教的民族,西夏的历代皇帝都对佛教推崇备至,所以死后的陵墓(西夏陵)都建造成佛塔的形状。

在西北大地上,西夏党项人生息过的地方大都有寺院遗址,而皇家寺院只有两座,一座是宁夏的承天寺,目前只有一塔为证;另一座就是张掖的大佛寺,基本保存了西夏建筑的原貌。

张掖大佛寺简介张掖大佛寺游记

张掖大佛寺简介张掖大佛寺游记

张掖大佛寺简介张掖大佛寺游记张掖大佛寺游记在张掖入住在南大街的如家酒店。

半夜刮起了大风,清晨起来风却停了,阳光明媚。

如若昨天去看七彩丹霞时,有这个明媚的阳光,该有多好呀。

如家酒店的对面就是大佛寺,那里绿树环绕。

但大佛寺的大门不在南大街上,我从南城巷绕到了大佛寺巷,大门就在那里。

佛寺前有一座广场,这是一个小公园式的城市广场,石块铺设的地面,有树、有花有喷泉,墨绿色巨石上雕刻着“西夏国寺”几个大字。

广场上立有一座石坊,横楣上“塞上禅林”几个大字,气势不凡。

大佛寺的山门耸立在古树掩映的茂密绿意中,山门为木质建筑,四根圆柱的颜色已经脱落,门额上是蓝底金字的“大佛寺”牌匾,中门关闭,两个侧门开着。

山门在枝桠婆娑的古树掩映下,显得庄重大方又素雅古朴。

进了山门迎面是一座牌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

正面匾额为“佛法无边”,背面的匾额为“佛恩慈佑”。

牌坊左右两侧为钟楼和鼓楼,钟鼓楼均为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攒尖顶。

钟鼓楼的两侧是绿树成荫,牌坊后面是一个殿前广场,广场上有祭台,香塔,香炉中高香燃燃,青烟袅袅,还有几盘酥油灯。

一座雄伟壮观犹如故宫大殿一般的佛殿矗立在眼前,殿前两棵高耸入云的大白杨,成群的燕子在牌楼、古殿的空中飞来舞去,更增添了佛寺的诗情画意和禅风。

这是一座古旧的木质大殿,大殿上的匾额为“无上正觉”四字,听说是乾隆所书。

殿门两侧各镶以几平方米大小的砖雕一块,左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入三摩地”、“袛园演法”。

门前一副对联:“问者百问百世永问难明,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要理解这幅对联恐怕是需要哲理和智慧的。

这就是大佛殿,是西夏时期的佛教建筑。

大殿高二十多米,长五十米,宽二十五米,红砖青瓦,立柱环立,回廊环绕,很有气势。

三层重歇山顶,飞檐翘角,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大佛殿的整体建筑风格具有宋元风貌,听说这种规制的大殿在中国寺院中并不多见。

立柱及窗棂看上去年代久远,几乎全部呈现的是木本色。

张掖介绍-张掖简介PPT(经典版)

张掖介绍-张掖简介PPT(经典版)

3、旅游景点
钟楼
从古至今,张掖都有一处地标性建筑,这是张 掖的钟楼,也有人习惯称其为镇远楼。这是河 西走廊地区现存最大的钟楼,见证了这里五百 年的沧桑巨变。虽已不能登楼,但无论何时, 这里的钟声永远都指引着张掖人找到心中的家 园。
3、旅游景点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
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复合区,被 《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 貌之一。主要包括冰沟丹霞和七彩丹霞两大风 景区,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造型奇 特的山地丘陵色彩斑斓、气势磅礴。这里也是 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姜文执导的《太 阳照常升起》和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外景 地。现为甘肃省著名的旅游景点。
张掖
张掖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骞、班超、法 显、唐玄奘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 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巨, 召开了“万国博览会”。 马可.波罗曾醉心于此,停留长达一年之久。
2
城市概况
2、城市概况
张掖城市概况
别 名:甘州;下辖地区: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面 积:40874平方千米;人 口:常住人口:122.42万人;GDP:407.71亿元。
2、城市概况
张掖
甘肃省商品粮基地,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美誉。 张掖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 家级湿地保护区。
3
旅游景点
3、旅游景点
万寿寺
在现在的张掖广场西侧,有一座木塔矗立在那 里,无数的燕子围绕在木塔上空盘旋。万寿寺 正是因这座木塔而出名,而且现在也仅存这座 木塔,所以当地人也称之为木塔寺。 据说,这座塔最早始建于北周,甚至还要靠前, 历代修缮,至今仍可以登塔远眺。木塔身后的 藏经阁,作为展览馆一直会开放到天黑。

大佛寺历史沿革和张掖历史变迁关系小议

大佛寺历史沿革和张掖历史变迁关系小议

大佛寺历史沿革和张掖历史变迁关系小议第二章张掖大佛寺的背景和沿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西名刹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 年)。

历西夏、元、明、清数朝至今九百余年,几经变迁,数次更名(表 2-1、表 2-2),为求叙述简明,本文中如无特别说明均以现名“大佛寺”指称。

第一节张掖的地理历史概况1. 地理概况大佛寺所处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酒张盆地东端。

祁连山绵延于其西南,最高峰西武当大山海拔3132米;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合黎山,1600~3200之间的海拔。

中部的倾斜平原海拔1410~2230 米,呈冲积扇形,由东南向西北敞开。

张掖周围多高山、戈壁和沙漠,气候干燥,雨量稀少。

蒸发量大,多风沙,冬长而寒,夏短而热,昼夜温差大,届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河西走廊上最大的河流黑河在山间平原上由南至西北穿其境而过,密布的河网、充沛的水源灌溉着这方沃土,在戈壁滩上形成片片绿洲,滋养了历史悠久的文明和繁荣的文化。

素有“塞上锁钥”之称的张掖曾是古代“丝绸之路”和“居延古道”的交汇点,是连接内地和西域的陆路交通枢纽,古时武威以西翻祁连山至西宁的唯一通道也是以此为起点的。

所谓“甘地当孔道,羌夷要冲,诚河西咽喉也”,“金城汤池,莫斯为重”足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历史上,张掖一直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在上古地理学文献《禹贡》中,张掖属雍州之地。

至西汉前期,先后有西戎、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在此游牧。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西汉击败匈奴,将汉朝疆域扩大到了河西走廊,并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威羌狄”之意,治所角乐得。

东汉初年,张掖为窦融所据,后归附于汉。

魏晋南北朝时,张掖先后为魏、西晋、前凉、前秦、后凉、南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所属(图2-1-1)。

十六国时期中原陷入连年的战乱,但河西地区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繁荣。

张掖曾被北凉沮渠蒙逊定都为国都,在西魏时始有“甘州”之称。

张掖大佛寺金塔殿传世及地宫出土文物赏析

张掖大佛寺金塔殿传世及地宫出土文物赏析

张掖大佛寺金塔殿传世及地宫出土文物赏析作者:郑晓春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2期【摘要】1970年11月,张掖大佛寺金塔殿殿基附近防空洞开挖建设,挖掘出瘗埋于地宫中的舍利石函等文物,使金塔殿及金塔古台名噪一时。

现藏于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的部分金塔殿传世及地宫出土文物见证了大佛寺在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对研究张掖大佛寺及金塔殿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张掖大佛寺金塔殿地宫文物一、金塔殿历史渊源及地宫瘗埋宝物缘起迦叶如来寺(张掖大佛寺)之金塔,铜质鎏金,铸于唐代。

而金塔所在的古台则更为久远,唐以后或称金塔古台,史志无考……塔在这个时候也被人们称为万寿塔,体形矮小,高不足丈,并不被僧行善信所重视。

根据正统六年兴建金塔殿碑记记载,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三月,大佛寺僧纲司住持僧人商议,决定在大佛寺北庑后的万寿金塔处增建禅堂一座。

他们移去金塔,于原地筑基。

就在平整古台时,意外发现古台下原有镇塔舍利宝物。

有古佛像4尊,菩萨侍立者8尊,另有玛瑙盒及其盛贮的舍利宝物等,共有496件(块)。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他们谁也不敢擅自挪动这些宝物,更不敢做主继续在这里修建禅堂。

僧纲司将这件事汇报给当地的最高军政长官,钦差大臣镇守陕西、甘肃等处御马监太监兼尚宝监太监王贵。

王贵亲临现场视察询问之后,与左少监李贵,总兵宁远伯任礼,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曹翼,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任启、刘广,京都备御都指挥昌英、马亮以及当地大小官员、社会名流商议决定:在此兴建万寿金塔宝殿一座。

建成之后长期被人们称之为金塔殿。

万历以后至清代早期为弘仁寺(大佛寺)雕刻、印刷佛经的专门场所。

王贵提倡兴建万寿金塔殿的同时,大小官员及僧行善信争相捐来各类舍利宝物,有佛牙骨髓、珍宝石、玉石雕件、玛瑙佛像、水晶佛珠、檀香等(见附件),大大小小共2058件(块),另做银盒一具,盛贮于内。

重新做了石函一具,将原有的镇塔舍利宝物整理之后,与新增宝物银盒共贮于石函之中,将事情过程及镇塔舍利宝物清单刊于石碑(见图1、图2),埋于殿基之下,另外铸造了三尊铜鎏金坐佛——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金装彩绘,供奉于金塔殿内。

乙方的角度写大佛寺

乙方的角度写大佛寺

乙方的角度写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

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

这里有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文物。

最新佛教文化寺庙介绍禅意宗教信仰中国风ppt模板

最新佛教文化寺庙介绍禅意宗教信仰中国风ppt模板

-11-
三、法会和活动(普茶法会)
自古禅茶为一味,腊月二十八晚,南 山寺普茶盛会,诚邀十方众生共品。
茶性清和冲淡,韵致高远;饮者清致
闲雅,静心宁神;禅者息心绝虑,身 心轻安。茶心,人心,道心,在究极
上归于一致。从饮茶中体会禅的高雅,
从品茶里参悟生命的本质。
-12-
三、法会和活动(盂兰盆法会)
盂蘭盆節
钟楼
观音殿 僧寮堂
-3-
一、寺庙的地理位置
丽山在方圆数百里之中属一峰独秀山,峰秀丽卓立;县志称之为“州之镇山”,又称“化州第一山” 清道光年间状元林召棠曾登临丽山,手书“瞿鸟兆高飞”于石上,现今遗迹犹存。
-4-
二、人文景观
南山寺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充分 肯定和好评。荣获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授 予以下称号:
“ ” 广东省模范宗教活动场所 “ ”
并在全省推广“坚持五个注重创建和谐寺院” 的经验做法。
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达标场所
-5-
二、寺庙格局
重建后的南山寺为明清江南宫廷建筑风格, 古香古色的大型仿古建筑群。黄瓦红墙,飞檐斗 拱,建筑精巧而华丽,布局通透而大气。
融佛教人文历史文化,集宗教法事活动、养生修 行、生命关怀、自然景观、旅游休闲于一体。为 世人呈现一个气势恢宏,规模宏大的大型丛林。
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学家范祖禹就曾寓居
于南山寺。
寺南 山
中兴于明代神宗年间,高僧憨山禅师受神宗皇帝 御命修葺道场,教化人心,传播佛教文化。
-8-
三、南山寺的各项法会和活动
斋天法会
• 春节期间 • 祈福消灾 • 众生安乐
浴佛节法会
• 农历四月初八 • 佛陀的生辰 • 净化身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hotograph
If you are a guide, how to introduce jinzhou.would?
❖ introduces the jinzhou.would builts ❖ Introduces the building structure and design
jinzhou.would scheme ❖ Introduction of indoor jinzhou.would figure of
❖ Zhang ye jinzhou.would jinzhou.would zhang ye
❖ Zhang ye jinzhou.would was founded in western xia ZongYongAn chung mede, is in 1098 A.D., ju now for over 900 years. It's name had changed, once called "the leaves such as come temple", "Po kok temple", "HongRen temple", etc, for the temple of the famous indoor plastic have sleeping Buddha, so people call it "pass area", or "jinzhou.would".
Buddha ❖ Introduce the opening jinzhou.would time
and ticket prices
Town temple treasure
❖ Zhang ye in jinzhou.would temple for China's largest indoor nirvana sleeping Buddha like the name. Located in the west of zhang ye no.107 in gansu province, the silk road is an important places of interest group, temples, founded in the 1098 years, have worked for the buddhist resort. Of the national key units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The temple has put the country's largest indoor sleeping Buddha as nirvana. Buddha is 34.5 meters long, 7.5 meters wide shoulder, about 4 m ears, feet long, 5.2 meters. Meguiar's gold class clear coat coloured drawing or pattern, pattern is clear, if atnia. Sleeping Buddha plastic ten behind disciple, two side LangFang plastic 18 arhats.
Welcome to jinzhou.would zhang ye
Thanks for the participation
producer ;GAO kaiming
感谢您的阅读! 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及打印。 欢迎下载!
❖ Jinzhou.would scenic area located at gansu province west of zhang ye no.107, the silk road is an important places of interest group, it i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gold zhang ye landmark building. Scenic spot open attractions built in the sui dynasty, the tangut jinzhou.would WanShouMu tower, the Ming dynasty MiTuo thousand stupa, drum tower and northwest of qing dynasty in shanxi venues. Among them, the jinzhou.would (ganzhou borough museum is located)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scenic area, for the northwest's famed buddhist temple, meizhou "fortress, beginning of the buddhist scenic spot". The temple with the lachlan Macquarie, towering old trees, green green grass into shadow,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