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7 图形的运动(二)教案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章《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章《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章《图形的运动二》主要包括平移和旋转两种图形的运动。
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学会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图形的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辨认平移和旋转,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性质,能够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学会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平移和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过程。
3.问题解决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片、操作材料等。
2.学具准备:学生操作材料、画图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卡片,让学生找出平移和旋转的图形,并说明理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过程,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操作材料,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平移和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展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图形的运动(二)

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教材分析:
图形的运动(二)教学内容包括:轴对称和平移。
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找一找,数一数,填一填等操作活动。
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分析,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空间理念和思维能力。
用好放格图。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 、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保障数学活动的物质条件。
2 、注意学生的观察活动,重视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平移,建立完整的表象。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1 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保障数学活动的物质条件。
2 注意学生的观察活动,重视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平移,建立完整的表象。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单元各课主要学习内容:
1、轴对称
2、平移
3、运用平移知识解决面积问题
课时分配:
4×6=24(平方厘米)。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章《图形的运动二》教案(13)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章《图形的运动二》教案(13)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章《图形的运动二》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包括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平移和旋转的图形变换、以及平移和旋转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运动一,对平移和旋转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和变换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性质,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图形变换规律,能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平移和旋转的图形变换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形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手册、练习题、图形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图形变换问题,引发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图形变换操作,体会平移和旋转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规划路线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202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7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案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单元导语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里是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例1、例2的教学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本课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要求,目的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引进,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例3是在方格图中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例4是借助方格图求出简单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这里的方格图不仅仅可以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数据提示,以便成功地发现规律,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建立图形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平移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进行画图和平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升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为后面学习较难的旋转和平移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渗透“转化”“引申”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课时轴对称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79页、80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
内容简析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对称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本课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要求,目的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引进,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1.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主要包括平移和旋转两种图形的运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学会用图形运动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初步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平移和旋转的实例。
但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同时,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难点: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平移和旋转的定义。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章《图形的运动二》教案(2)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章《图形的运动二》教案(2)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二》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的第七章内容,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学会判断和描述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以及掌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对本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平移和旋转的实质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情境中图形的运动问题,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操作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能够判断和描述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能够判断和描述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图形平移和旋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回顾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平移和旋转的本质特征,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教师提供的实例,判断和描述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问题,如设计一个公园的布局、制作一个旋转的相册等。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操作图形,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的基本方法。
2.能够绘制直线的平移、旋转、翻折后的图形。
3.能够解决问题中有关图形变化的具体计算。
二、教学重点
1.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
2.绘制平移、旋转、翻折后的图形。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平移、旋转、翻折的概念及实现方法。
2.解决问题中的具体计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出示一个图形,并让学生想象图形做不同的动作,引出图形的运动概念。
2. 学习平移
1.讲解图形的平移概念和方法。
2.示范如何进行平移操作。
3.练习平移的相关题目。
3. 学习旋转
1.讲解图形的旋转概念和方法。
2.示范如何进行旋转操作。
3.练习旋转的相关题目。
4. 学习翻折
1.讲解图形的翻折概念和方法。
2.示范如何进行翻折操作。
3.练习翻折的相关题目。
5. 综合练习
让学生通过综合练习,将平移、旋转、翻折运动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2.拓展练习:在纸上绘制一个图形,进行平移、旋转、翻折操作,并计
算每次的移动距离和角度。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图形的运动方法,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和拓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7《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7《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二)》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运动,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图形的运动概念,对平移和旋转有了直观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平移和旋转的性质理解不透彻,难以准确判断图形运动的方向和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判断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方向、距离,并能运用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判断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方向、距离。
2.难点: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平移和旋转设计图案。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图形运动的特点。
3.交流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和活动。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练习题和设计图案的素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板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滑滑梯、旋转门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运动。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移和旋转的定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图形的运动。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运动的方向和距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学具进行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培养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和区别,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运用平移和旋转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和动画。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3.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卡片、小物件等,用于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滑滑梯、旋转门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用课件展示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体会平移和旋转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知识解决问题。
如:“把一个正方形平移后,它的面积和周长会发生什么变化?”、“一个物体绕着一个点旋转,旋转后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和应用。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精品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有轴对称、平移和解决实际问题。
2.地位与作用: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图形运动经验,描述或画出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促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三、课时安排:建议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轴对称教学内容:教材P82~83例1、例2,完成P83“做一做”,P84~85“练习二十”第1~5题。
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2.在探究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中体会对应思想,在总结画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活动中欣赏图形的变换美,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图片。
师: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预设】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2.揭示课题。
师:对,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轴对称。
(板书课题:轴对称)二、探究新知1.教师课件演示对折的过程,学生回顾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预设】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2.尝试画对称轴。
师:同学们观察教材P82的主题图,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请尝试画出对称轴。
学会自主绘图,教师巡查。
3.师: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预设】雪花、正方形、等腰三角形……三、探究性质1.理解对称点。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二)》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移、旋转在实际当中的运用,体会平移、旋转对图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运动规律,感受平移、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移、旋转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对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运用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图形的运动规律理解不深,空间想象力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加深对平移、旋转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移、旋转,体会平移、旋转对图形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引导学生运用平移、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理解平移、旋转的性质和运用。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平移、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形运动的规律,增强直观感受。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平移、旋转在实际中的运用。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图形运动的图片、实例等。
2.准备纸张、彩笔等绘画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
3.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平移、旋转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二)》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概念,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应用。
2.观察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图形的变化,发现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3.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过程。
4.交流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图形卡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图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滑梯、旋转门等,引导学生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提问:你们对这些现象有什么认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在平移和旋转过程中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如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利用教具或学具,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过程。
四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案(五篇材料)

四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案(五篇材料)第一篇:四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案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一、单元教学内容图形的运动(二)P82——P89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第1课时轴对称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单元教案

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
平移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按要求的轨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1.移动课本和文具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移到自己的左边,把文具盒移到自己的右边,使自己面前的桌面空一块位置来。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轴对称的美感,知道大自然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确定对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备注
一、创设情境
出示轴对称图片
师:这些图片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同学们有的用推、有的用拖、有的用搬,用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把箱子移到另一边去。生活中像我们移动箱子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4.出示生活场景挂图(创设感知情景)
师:(出示:(1)建筑工地升降机图,(2)观光缆车图,启发学生思考)它们是怎样移动的?它们移动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师:(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总结)像把课本和文具盒移动、窗子推开和关上、纸箱移到另一边、升降机升降、缆车开动等等现象。这些物体都沿着直线方向移动,移动的过程只是位置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这样的现象就叫做“平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平移”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
教学目标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教案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1课时轴对称(1)【教学内容】教材第82页例1。
【教学目标】1.通过画、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特征及性质。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重点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情景导入】师:出示对折后的图形:根据看到的一半的图形,你能猜出完整的图是什么吗?(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圆形、一片树叶、一只蝴蝶)师:把对折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生:让学生试着画出另一半,然后打开验证。
师:(1)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再图中指出。
(3)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左边和右边完全相同的?生: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折痕把左右两边平分,从对折中可以知道两边完全一样。
【新课讲授】1.揭示课题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师: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生: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板书: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板书: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并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画一画,深入认识对称轴,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教学例1:出示课本中松树图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松树”图案是轴对称图形。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
如果沿虚线折叠,会出现什么情况?(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虚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由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轴对称图形不是简单地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
(2)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说说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
尝试概括轴对称的性质。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课堂作业】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堂小结】轴对称的特点和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_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轴对称图片:师:这些图片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教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预设: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二、新课教学师: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1.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要想顺利的画出另外一半的图形,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预设:我们刚刚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的特点,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画。
教师:很好,怎样来找点呢,所有的点都找吗?预设:不用,只要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点出关键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描出的各个点即可。
教师:谁能来展示一下你画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预设: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确定对称轴,找出关键点,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然后点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应点,就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你能简要概述一下上面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时的步骤吗?学生:确定对称轴后,一找关键点;二数出距离;三点对应点;四连线。
三、巩固练习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画对称图形的方法,那我们再来练一练吧。
1.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脸谱,补全到教材第84页第2题的空白处。
2.教材第83页“做一做”。
教师指导学生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梳理轴对称的特点,巩固相关知识。
3.教材第84页第4题。
本题是根据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又有什么收获呢?第2课时图形的平移教学内容图形的平移:教材第86页例3及相关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7《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7《图形的运动(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二)》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运动的基础知识上进行进一步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平移和旋转在实际当中的应用,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运动的基础知识,对于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及性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具体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平移和旋转概念及应用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平移和旋转的实际例子,如图片、模型等。
3.学习任务单:设计一份包含观察和操作任务的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滑滑梯、旋转门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图形的运动(二)》(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图形的运动(二)》-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能够识别旋转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2. 学会使用基本图形进行旋转,并能够描述旋转后的图形。
3. 能够应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图形的旋转概念和性质。
2. 旋转中心点、方向和角度的识别。
3. 应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旋转角度的判断。
2. 旋转后的图形描述。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如旋转卡片、模型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图形运动知识,如平移、对称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图形有哪些运动方式吗?二、新课导入1. 介绍图形旋转的概念,解释旋转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2. 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旋转的过程。
3. 引导学生观察旋转后的图形,学会描述旋转后的位置和形状。
三、课堂练习1. 发放旋转卡片,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图形旋转。
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旋转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评价和总结。
四、拓展与应用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评价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图形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图形旋转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图形旋转的题目。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图形旋转,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和拓展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图形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掌握图形旋转的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图形旋转的概念和性质的讲解与演示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图形旋转的概念图形旋转是指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主要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实际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运动规律。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实际应用。
2.学具:准备相关学具,方便学生动手操作。
3.实例图片:收集生活中的实例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2.呈现(10分钟)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中,图形是如何运动的?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图形运动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运动。
4.巩固(10分钟)设置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如何将一个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变成另一个图形?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使用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7《图形的运动(二)》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7《图形的运动(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二)》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
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并能够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平移和旋转的区分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并能够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
2.难点:学生能够应用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2.观察操作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操作材料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它们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湾区状元第二小学数学学科单元备课稿班级:四(2)、(3)备课人:周舒单元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课时数3课时教材分析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共安排了三次,“图形的运动(二)”是第二次学习这一内容,主要是对平移和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是在第一学段整体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第二小节对于平移的再认识。
每个小节都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小节由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补全轴对称图形组成;第二个小节是由画平移后的图形和运用平移知识解决问题组成。
编排如下图: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根据轴对称补全对称图形。
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运用平移知识解决问题。
龙湾区状元第二小学数学学科备课稿班级: 四(2)、(3) 备课人: 周舒课题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P82-85课型新授课课时目标1.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3.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 难 点教学重点: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 核心任务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怎样? 你能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吗?怎样画得又快又好?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昨天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预设: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二)探索新知1.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要想顺利的画出另外一半的图形,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我们刚刚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的特点,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画。
随笔教学过程教师:很好,怎样来找点呢,所有的点都找吗?预设:不用,只要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点出关键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描出的各个点即可。
教师:谁能来展示一下你画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预设: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确定对称轴,找出关键点,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然后点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应点,就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你能简要概述一下上面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时的步骤吗?学生:确定对称轴后,一找关键点;二数出距离;三点对应点;四连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充分的讨论后,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总结出方法,进行提炼,学生记忆的会更深刻。
(三)知识运用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画对称图形的方法,那我们来练一练吧。
1.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脸谱,补全到教材第84页第2题的空白处。
2.教材第83页做一做。
3.教材第84页第4题。
随笔随笔教学过程4.教材第85页第6题。
注:这题关键点是哪几个点呢?特别是第二题,同学们要注意了。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又有什么收获呢?板书设计课后反思龙湾区状元第二小学数学学科备课稿班级:四(2)、(3)备课人:周舒课题画出平移后的图形P86、88、89 课型练习课课时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平移以及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并能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区分“先向……再向……”,“分别将图形向……,向……”这两种不同的二次平移。
教学核心任务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活动: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在方格图中从左往右平移。
师:图形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同答)2.说明: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实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虚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
3.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平移。
板书课题:平移。
(二)探索发现1.教学例3。
(1)探究平移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平移的小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能迅速找到变化和没变的地方。
出示教材第86页例3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师生交流后明确:“箭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板书:形状、大小不变);“箭头”的位置变化(板书:位置发生变化)。
(2)平移的“二要素”。
师:大家真聪明,一眼就看出了“箭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谁能说一说它是怎样变化的?随笔教学过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
反馈总结:“箭头”分别向右平移了7格;向上平移了5格。
师:在平移时要说清楚平移的两个要素: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即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数平移的格数的?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抓住图形上的关键位置上的点或线。
教师利用图形进行演示:根据图形上一组对应的关键点,数出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平移的格数。
(板书:关键点)继续出示例3主题图。
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进行反馈。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这时“箭头”又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引导学生将图中的“三角形”先向右9格,再向下平移5格。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平移的,又是如何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
2.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87页例4主题图。
提出问题: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2)交流探讨。
师:这个图形有两条边都是曲线,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
(3)组织反馈。
师生交流后反馈:我们用平移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先把左边这部分的“半圆形”剪下来,再向右平移6格,这样就将这个图形转化成了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即原图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7页“做一做”。
课件展示题目后,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再算出这个火箭的面积。
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即把右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再求它的面积。
随笔教学过程(三)巩固发散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平移现象。
2.在方格纸上利用图形平移的知识设计美丽的图案。
学生动手画一画,小组交流展示。
(四)评价反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交流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移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平移要有方向,二是平移要移动一定的距离;还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后的图形。
随笔板书设计平移平移的特点: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课后反思龙湾区状元第二小学数学学科备课稿班级:四(2)、(3)备课人:周舒课题利用平移解决问题P87-88 课型新课课时目标1.学生掌握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加深对“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平移的理解。
教学核心任务这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呢?平移前后,什么没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同学们,前几天的课上我们一直在借助方格图研究数学问题。
2.出示:教师:你能知道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同学们通过观察图形特点,从方格图中获取信息,求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唤醒学生的记忆,帮助后面更好地学习。
(二)探索新知1.提出问题。
教师:现在在方格纸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图形,你能够知道他的面积是多少吗?随笔教学过程2.提出要求,独立解决。
教师:请你自己求一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在图上标一标,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自己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3.讨论交流。
教师:这里有几位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预设1:数方格的方法。
数一数这个图形有占多少个方格,当数到不是整个格时,要拼一拼。
预设2:算一算的方法。
在前面拼一拼的基础上算一算:1×1=1(cm2),4×6=24(cm2)。
预设3:利用平移的方法。
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直接求长方形的面积。
4×6=24(cm2)4.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样想的?说明:利用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大小不会改变的特性,运用割补的方法,将不规则的图形先分割,再平移,最后补成一个规则的图形,求出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会生的自主探究、讨论帮助学生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转化前、后的图形特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渗透“等积变形”的策略,既加深了“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又为后续的学习平面图形面积奠定了基础。
(三)知识运用教材第88页练习二十一第1、3、4题。
随笔教学过程(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用平移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对平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又有什么收获呢?随笔板书设计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