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明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合集下载

关于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关于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关于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完成的“超深水平井随钻储层探测与轨迹控制技术”项目拟由北京市提名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该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2017年12月21日至2017年12月27日。

任何单位、个人如对公示项目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科技管理部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

异议应当签署真实姓名或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方式。

逾期或匿名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人:邓大伟联系电话:0电子邮件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超深水平井随钻储层探测与轨迹控制技术二、提名单位意见我国超深层油气资源占油气资源总量的1/3以上,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

超深层具有高温、高压、非均质强等特点,采用直井开发综合成本高、效率低,迫切需要利用超深水平井增大有效泄油面积,大幅提高单井产量,实现高效开发。

该项目创建了以提高储层钻遇率的近钻头地层成像探测技术、确保精准中靶的井眼轨迹随钻测量及控制技术、降低钻柱摩阻的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技术的超深水平井随钻储层探测与轨迹控制技术,解决了超深水平井钻井面临优质储层钻遇率低、轨迹控制难、水平段摩阻大等世界级难题,实现了水平井钻井更聪明、更精准、更高效,使我国超深水平井钻井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项目技术原创性显著,获授权发明专利36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80余篇。

项目成果在四川元坝和新疆塔河、顺北等油气田进行了工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强力支撑了超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开发;创造了多项超深水平井世界工程纪录,显著提高了我国石油工程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于201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非常规油气水力喷射安全高效完井增产技术及应用二、候选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研究院;3、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4、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5、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三、候选人1、田守嶒;2、盛茂;3、李根生;4、陆朝晖;5、张鉴;6、黄中伟;7、王海柱;8、宋先知;9、徐泉;10、张永春;11、陈满;12、史怀忠;13、肖勇军;14、杨睿月;15、耿黎东四、项目简介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改变了全球传统能源格局。

高效开采非常规油气、向“磨刀石”里要油气,被国际石油界公认为二十一世纪重要发展方向和世界性难题,其技术先进性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油气开采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几千米井深的非常规油气储层里通过水力压裂技术制造出复杂人工立体裂缝系统、有效沟通和覆盖全储层是非常规油气安全高效采出的核心关键。

然而,低本高效环保压裂方法与精细化压裂完井参数设计理论及技术的缺乏成为制约非常规油气精准压裂、高效增产的瓶颈。

项目组历时8年,率先提出“水力喷射、无限级、绿色无/少水”压裂完井增产原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北京市科委、中石油、中石化等项目持续支持下,坚持“创新原理-研制工具-设计参数-矿场试验-推广应用”研究思路,形成了非常规油气水力喷射立体改造特色技术,取得了非常规安全高效精准压裂增产技术的突破。

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发明了水力喷射压裂完井增产系列方法及井下核心装置,形成了水力喷射非常规油气立体改造特色技术,解决非常规油气压裂完井作业成本高、压裂改造针对性差的突出难题。

2)创新提出了将超临界CO2作为压裂液体的喷射压裂原理方法,发明了超临界CO2喷射压裂技术,解决了不下封隔器即可实现超临界CO2分段压裂的难题,取得了水力喷射分段绿色“无水”压裂技术突破。

3)系统揭示了非常规页岩气储层气体赋存环境、微纳尺度流动机理,创建了基质孔-人工缝耦合的非常规油气完井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入编了《页岩气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实现了非常规油气压裂完井增产的精细化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系介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系介绍

2、钻柱力学与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2.1 管柱屈曲理论与复合 管柱优化设计
通过建立和求解井下管柱在压 扭作用下的非线性屈曲微分控 制方程,综合考虑管柱自重、 约束井眼的形状,以及摩擦阻 力的耦合影响,得到了管柱正 弦屈曲和螺旋屈曲构型的系列 解析解及相应的接触力计算公 式;所得解析解与数值解均有 良好的一致性。同时,确定了 管柱保持初始平衡段、弦屈曲 构型段和螺旋屈曲构型段等所 对应的临界载荷及载荷范围, 从而确定了受井眼约束管柱的 后屈曲路径及其内力分布。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油气井复 合管柱的优化设计。
研究队伍和师资力量
• • • • • • • • 中国工程院士1人(2001年)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2001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次(1998、2001)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次(第四届、第六届)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次(首批 1人、第二批1人) 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次 有1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全国政协委 员等职 另有1人兼任中国科协委员等职
1、钻井地下压力评价技术
地应力测试与解释技术 • • • • • 深层地应力测试 小型压裂解释地应力技术 偶极测井解释地应力技术 分层地应力预测技术 区域地应力数值模拟技术 岩石力学参数测试与解释 • • • • • 应力应变特性测试 弹性与强度测试 蠕变特性测试 断裂韧性测试 测井解释技术
塔中68 塔中31 塔中12 塔中30 塔中50 塔中62 塔中15 塔中58 塔中69 塔中70 塔中169 塔中4-7-38 塔中52 塔中5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井工程系
(钻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2005年10月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实验检测研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实验检测研
科学研究所 安徽理工大学 新疆工程学院
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程
学院 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监察局 河南大
1
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安煤矿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低渗突出 1
煤层煤与瓦斯共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矿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理工大学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疃煤矿
3
冻结钻孔环形空间无害化封堵材料及关键
62
冯旭海 田 乐 高晓耕 王建平 刘书杰
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
3
技术研究
煤层气(煤矿瓦斯)地面抽采井智能排采
63
潘 军 李亚娣 王占峰 赵恒平 王 刚
万普隆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3
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干旱荒漠化地区矿井水综合利用与矿区生
64
于永春 徐信增 郭玉强 刘 鑫 苏晓军
刘金峰 许培辉 王亚萌 张文越 赵 群
新疆众维低解吸多夹矸厚煤层瓦斯综合治 欧建春 岳军文 齐文跃 赵忠贤 刘 玉
15
理技术
王风铭 张卫清 单成方 刘景勇 李 成
16 MZJ20 数字化煤层气钻机
卢国忠 黄为文 李 沛 杨绪仑 王建峰 张 军 董 萌 穆熙国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河北科技大学 北京劳动保护 1
技术及应用
张 帆 曹拓拓 敬复兴 王西厅 赵 康
马 耕 陶云奇 辛新平 刘 东 杨运峰
基于冲压一体化的储层缝网改造理论及实
10
兀帅东 李 锋 杨正宇 杨程涛 王洪盘
验研究及应用
蒋志刚 王进尚
傅雪海 程健维 屈争辉 汪吉林 王云刚
地勘与生产阶段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
11

粗糙石英纳米孔隙甲烷流动分子模拟

粗糙石英纳米孔隙甲烷流动分子模拟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第47卷第5期2023年10月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P E T R O L E UM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47N o .5O c t .2023收稿日期:20230506;编辑:陆雅玲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U 19B 6003-0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4298) 作者简介:吕方涛(1997 ),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渗流理论与模拟方面的研究㊂ 通信作者:宁正福,E -m a i l :n i n g z h e n g f u 313@163.c o m D O I 10.3969/j.i s s n .2095-4107.2023.05.007粗糙石英纳米孔隙甲烷流动分子模拟吕方涛1,2,宁正福1,2,穆中奇1,2,贾泽江1,2,刘 蓓3(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 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摘 要:为研究纳米孔隙中的气体流动特征,采用蒙特卡洛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石英纳米孔隙中的甲烷赋存与流动特征,分析纳米孔隙大小㊁孔隙压力㊁孔隙压力梯度及孔隙表面粗糙度对气体吸附和流动的影响㊂结果表明:可以用修正滑脱的泊肃叶方程描述石英纳米孔隙中的甲烷流动;纳米孔隙中的尺寸效应使气体的物性变化偏离体相特征;较高压力下,孔隙中的吸附气和自由气密度较高,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强,不利于气体的流动;粗糙孔壁吸附位点减少降低吸附性能,孔隙表面粗糙单元降低甲烷流动的有效孔径,与甲烷的相互作用增强,流动阻力增大,阻碍气体的流动㊂该结果对页岩气产能评价及提高气体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㊂关 键 词:页岩气;表面粗糙度;蒙特卡洛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气体采收率;粗糙石英;纳米孔隙;甲烷中图分类号:T E 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07(2023)050082100 引言页岩气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非常规能源受到广泛关注,逐渐成为常规油气资源重要的补充与替代[1-4]㊂不同于常规油气储层,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低孔隙度和超低渗透率的特点㊂致密页岩储层基质富含微纳米尺度孔隙[5-7],处于纳米孔隙的流体往往表现不同于宏观大尺度空间中的赋存与流动特征[8-10]㊂页岩具有超低孔低渗的特点㊂首先,利用微流控实验可以观察微纳米孔隙中的流体流动特征㊂S H E N W 等[11]采用石英微毛细管和纳米孔氧化铝膜,研究微管和纳米孔中的气体流动特征,在微观尺度上,气体流动特征与哈根 泊肃叶(H -P )方程基本吻合㊂微流控方法存在不足,如微流控芯片制造难度较大,芯片材料不能代表页岩真实性质,以及在压力控制和流量计量方面存在问题㊂其次,通过建立纳米孔隙中的气体流动模型研究流体流动特征㊂根据努森数的范围,纳米孔隙中的气体流动可分为连续流动㊁滑脱流动㊁过渡流动和努森扩散等㊂以分子间碰撞频率和分子与孔壁碰撞频率占总碰撞频率的比值,作为滑脱流动和努森扩散的权重因子,吴克柳等[12]㊁W uK 等[13]建立纳米孔体相气体传输模型㊂气体流动模型方法不能有效观察孔隙中的气体赋存与流动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㊂最后,分子模拟成为研究纳米孔隙中的流体流动特征的一种重要方法㊂其中蒙特卡洛模拟可以研究孔隙中的流体静态特征,如气体的赋存和吸附特征;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研究孔隙中的流体动态特征,如流体的流动特征㊂在研究孔隙中流体流动时,常用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包括双控制体积巨正则分子动力学(D C V -G C M D )和外力场非平衡分子动力学(E F -N E M D )[14-19]㊂WA N GS 等[17]采用E F -N E M D 方法,研究甲烷在有机和无机纳米孔中的流动行为,建立包含气体体相和吸附相的质量传输模型㊂大多数研究集中于理想的光滑有机孔隙和各种无机矿物孔隙㊂在真实页岩储层条件下,受沉积作用及地层水等因素的影响[20-21],孔隙表面往往呈不同程度的粗糙度,尤其是相对亲水的矿物孔隙,粗糙孔隙表面对气体的赋存和流动具有重要影响㊂笔者采用蒙特卡洛模拟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粗糙石英纳米孔隙中的甲烷赋存与流动特征,讨论孔隙中的孔隙压力㊁孔隙大小及压力梯度对甲烷吸附和流动的影响,分析孔隙表面粗糙度对甲烷静态和动态特征的影响,为真实粗糙页岩储层气体的吸附流动能力评价及产量预测提供依据㊂㊃28㊃1 模型与方法1.1 石英模型构建石英作为页岩重要的无机矿物组分之一,具有极强的亲水性,广泛用于页岩气吸附㊁流体流动实验及分子模拟研究[22-24]㊂石英狭缝孔隙模型由两个平行放置的石英板组成,每个石英板由α石英切取(100)表面并通过超晶胞得到㊂在地层环境中,受沉积作用及地层水等因素的影响,通常裸露在外的石英表面发生羟基化㊂在模型构建时,石英切面基板通过原子取代实现表面羟基化,经过表面羟基化的石英基板在x ㊁y 和z 三个方向的维度为4.422n m×8.108n m×1.760n m ,孔径D 定义为孔隙上㊁下表面羟基氧之间的垂直距离;通过删除部分原子模拟构建具有一定表面粗糙度的石英纳米狭缝孔,其中裸露在外的氧原子也通过加氢处理实现表面羟基化㊂具有一定孔隙宽度和表面粗糙度的石英纳米狭缝孔模型见图1,相对表面粗糙度R r 为R r =hD,(1)式中:h 为孔隙表面粗糙单元高度;D 为模型孔隙宽度㊂图1 粗糙石英狭缝孔模型F i g .1R o u gh q u a r t z s l i t p o r em o d e l 1.2 G C M C 模拟石英纳米孔隙中进行甲烷流动分子动力学模拟前,首先通过巨正则蒙特卡洛(G C M C )模拟确定孔隙中的甲烷分子数,利用N o s e -H o o -v e r 控温器控制模拟温度为323K ㊂在固定温度(323K )和压力(10M P a )下,通过F i x e d pr e s s u r e 进行甲烷分子的等温吸附模拟㊂选择M e t r o p o l i s 作为取样方法[25],A t o m -b a s e d 作为v a nd e rW a a l s 求和方法,E w a l d 作为静电求和方式㊂对于所有吸附任务,前2×106M o n t eC a r l o 步为系统平衡阶段,后2×106步为生产阶段㊂模拟过程中,在x ㊁y 和z 三个方向保持周期性边界条件,截断半径设置为1.2n m ㊂通过N I S TC h e m i s t r y We b b o o k 得到甲烷气体逸度及其他物性参数[26]㊂采用C OM P A S S 力场描述系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27],利用M a t e r i a l sS t u d i o 进行G C M C 模拟㊂在固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通过G C M C 模拟初步确定石英狭缝孔加载的甲烷分子数,为下一阶段的模拟提供基础㊂1.3 E M D 模拟在G C M C 模拟基础上,获得不同孔隙加载的甲烷分子数并随机置于石英纳米孔隙,生成平衡分子动力学(E M D )模拟的初始分子构型㊂将初始分子构型在N V T 系综下进行弛豫4n s ,温度由N o s e -H o o v e r 控温器控制[28]㊂为分析孔隙中的甲烷分布特征,时间步长设置为1f s ,前3n s 用于系统平衡,后1n s 用于数据采样㊂将E M D 模拟获得10M P a 条件下的甲烷体相密度与计算结果比较,验证G C M C 模拟的准确性及可靠性㊂1.4 E F -N E M D 模拟在E M D 模拟基础上,利用外力场非平衡分子动力学(E F -N E M D )模拟压力梯度驱动纳米孔隙中的甲烷流动㊂沿y 正方向施加在甲烷分子上的外力可以表示为f =∇p A x zL y N g,(2)式中:f 为施加在甲烷分子上的外力;∇p 为沿y 方向的压力梯度;A x z 为孔隙的截面积;L y 为孔隙的长度;N g 为孔隙中的甲烷分子数㊂经过单位换算使模拟设置相统一,式(2)可以转化为㊃38㊃第5期 吕方涛等:粗糙石英纳米孔隙甲烷流动分子模拟f =0.515645×∇pD N g㊂(3) 在N V T 系综下进行E F -N E M D 模拟,系统温度由N o s e -H o o v e r 控温器控制㊂为避免质心速度变化及甲烷空间分布不均对温度控制的影响,只有x 方向的速度参与流体温度计算[29-31]㊂观察前6n s 甲烷达到稳态流动,后1n s 用于数据采样㊂1.5 力场设置在E M D 和E F -N E M D 模拟中,用C L A Y F F 力场表征羟基化石英[32],全原子(O P L S -A A )力场描述甲烷分子[33]㊂不同粒子间的非键相互作用由范德华力和静电力组成:E i j =4εi j σi j r i æèçöø÷j 12-σi j r i æèçöø÷j éëêêùûúú6+q i q j 4πε0r i j,(4)式中:i 和j 代表两个不同的粒子;E i j 为粒子i 和j 间的非键相互作用能;ε和σ分别表示L J 能量参数和尺寸参数;r i j 为粒子i 和j 之间的距离;q i ㊁q j 为粒子i 和j 携带的电荷;ε0为真空介电常数㊂根据12-6L e n n a r d -J o n e s (L J 12-6)势㊁库仑势,采用P a r t i c l e -P a r t i c l eP a r t i c l e -M e s h (P P P M )方法[34],计算范德华力㊁长程静电力相互作用,截断半径为1.2n m ㊂不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由L o r e n t z -B e r t h e l o t 混合规则描述[35]为εi j =εi i εj j ,σi j =σi i +σj j2㊂(5) 非键相互作用参数见表1㊂模拟过程中石英孔壁保持刚性,在x 和y 方向应用周期性边界条件,z 方向使用非周期性边界条件㊂分子动力学模拟由L a r g e -S c a l eA t o m i c /M o l e c u l a rM a s s i v e l y P a r a l l e l S i m u -l a t o r (L AMM P S )开展[36],用O V I T O 软件对模拟进行可视化及后处理[37]㊂表1 非键相互作用参数T a b l e 1N o n b o n d e d i n t e r a c t i o n p a r a m e t e r s分子类型(力场)原子类型符号摩尔质量/(g ㊃m o l -1)ε/(k J ㊃m o l-1)σ/n m q /e 石英(C L A Y F F )四面体硅s z28.08607.7007×10-60.33022.100桥接氧o z15.99940.65020.3166-1.050羟基氧o h 15.99940.65020.3166-0.950羟基氢h o1.0080000.425甲烷(O P L S -A A )碳c 12.00000.27640.3500-0.240氢h1.00800.12550.25000.0602 对甲烷流动的影响基于G C M C 模拟结果,研究甲烷在石英纳米狭缝孔隙中的流动行为,探讨孔隙中的气体压力㊁孔隙大小㊁压力梯度和孔隙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对甲烷流动的影响㊂2.1 孔隙压力页岩储层条件下,不同地质条件和开发过程中,纳米孔隙中的气体压力存在差异,对页岩气的开发具有重要影响㊂选择最小原始表面粗糙度进行模拟,设置孔隙为4n m ,甲烷分子施加的压力梯度为0.2M P a /n m ㊂不同压力下4n m 孔隙中甲烷密度和速度分布见图2㊂由图2(a )可以看出,不同压力下E M D 和E F -N E M D 模拟甲烷密度分布近似重合㊂甲烷在孔壁两侧吸附产生较强的第一吸附层和微弱的第二吸附层,形成双层吸附结构,且每个吸附层厚度约等于甲烷分子的直径㊂相同温度下,吸附层气体密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说明高压下的气体在孔隙中具有更强的吸附性能㊂靠近孔隙中心处,由于距离孔壁较远,甲烷受孔壁的相互作用较为微弱,为游离状态,密度近似等于相应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甲烷体相密度,验证㊃48㊃东 北 石 油 大 学 学 报 第47卷 2023年G C M C 模拟结果的准确性㊂由图2(b )可以看出,由于甲烷分子与石英孔壁的相互作用较弱,孔隙表面粗糙度较小,外力驱动下,甲烷分子在孔隙壁面处发生滑脱,滑脱速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㊂不同压力下,孔隙两侧甲烷密度远大于孔隙中心附近的,其速度分布在外力作用下呈抛物线形㊂孔隙中的甲烷流动速度随压力的变化趋势类似于密度与压力的关系㊂低压孔隙中的甲烷密度较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流动阻力越小,甲烷的流动速度越大㊂图2 不同压力下4n m 孔隙中甲烷密度和速度分布F i g .2M e t h a n e d e n s i t y a n dv e l o c i t ypr o f i l e s i n p o r e s o f 4n m 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p r e s s u r e s 对于压力驱动狭缝孔中的甲烷流动,可以用修正滑脱的泊肃叶方程表征:v (z )=-12ηD 4-z 2+DL æèçöø÷s d p d y ,(6)式中:v (z )为甲烷分子沿z 方向的速度分布;η为流体的剪切黏度;L s 为滑脱长度;d p /d y 为沿流动方向施加的压力梯度㊂由式(6)可以看出,孔隙中的甲烷在垂直于流动方向的速度呈二次函数分布㊂利用抛物线v =a z 2+c对不同情况下甲烷速度分布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见图2(b)㊂孔隙中的流体有效黏度表示为ηe f f =d p /d y 2a,(7)式中:ηe f f 为孔隙中包含体相和吸附相的流体有效黏度;a 为拟合抛物线方程的二次项系数㊂4n m 孔隙中的甲烷有效黏度与压力的关系见图3㊂基于E F -N E M D 模拟得到甲烷的密度和速度分布,计算甲烷在孔隙中沿流动方向的质量流量:Q m =w∫D 2-D2ρ(z )v (z )d z ,(8)式中:Q m 为孔隙中的甲烷质量流量;w 为x 方向的孔隙宽度;ρ(z )和v (z )分别为孔隙中的甲烷沿z 方向的密度和速度分布㊂质量流量包含孔隙中游离气和吸附气各自的贡献,为计算孔隙中的气体表观渗透率,利用甲烷的体相密度将质量流量转换成等效体积流量,因此孔隙中的甲烷表观渗透率可以表示为K a p p =Q m ηb ρb A d y d p ,(9)式中:ρb 为特定温度㊁压力下甲烷的体相密度;ηb 为甲烷体相黏度;A 为沿流动方向的孔隙截面积㊂4n m 孔隙中甲烷有效黏度㊁表观渗透率与压力的关系见图3㊂由图3可以看出,随压力升高,孔隙中的甲烷有效黏度增大,是由甲烷密度随压力升高而增大造成的㊂在甲烷流动过程中,较大密度下分子间的摩擦剧烈导致有效黏度更大㊂随压力升高,甲烷在孔壁处的滑脱速度逐渐减小,导致甲烷流量大幅减小㊂加之孔隙中的甲烷有效黏度随压力增大而增大,导致甲烷表观渗透率随压力升高而减小,在较低压力下,减小程度更加明显,是因为低压下气体的滑脱效应更加显著㊂因此,孔隙中的气体滑脱对甲烷流动具有重要贡献,在实际情况中忽略滑脱将产生很大误差㊂㊃58㊃第5期 吕方涛等:粗糙石英纳米孔隙甲烷流动分子模拟图3 4n m 孔隙中甲烷有效黏度、表观渗透率与压力关系F i g .3V a r i a t i o no fe f f e c t i v ev i s c o s i t y a n da p pa r e n t p e r m e ab i l i t y wi t h p r e s s u r e i n p o r e s o f 4n m 2.2 孔隙大小页岩储层发育大量的微纳米孔隙,不同孔隙中气体的赋存与流动状态不同,尤其在纳米限域空间内㊂选择最小原始表面粗糙度进行模拟,设置孔隙压力为10M P a ,甲烷分子施加的压力梯度为0.2M P a /n m ㊂不同纳米孔隙中甲烷密度和速度分布见图4㊂由图4可以看出,在压力10M P a 条件下,不同孔隙中形成密度较大的第一甲烷吸附层和较为微弱的第二吸附层,远离孔隙壁面处甲烷密度近似等于相同温度㊁压力条件下的体相密度㊂在固定温度(323K )和压力(10M P a )条件下,甲烷在壁面处的吸附气密度随孔隙的增大而略有减小㊂这是因为在相对较小的纳米孔隙中,两侧孔隙壁面对甲烷的相互作用势产生一定程度的重叠,在较大孔隙中可以忽略重叠效应㊂不同孔隙中的甲烷流动可以用修正滑脱的泊肃叶方程描述,并且流动速度随孔径的增大而增大,大孔隙壁面处具有更大的甲烷滑脱速度,更有利于气体的流动㊂这说明连续流体力学理论对于外力驱动纳米孔隙中的甲烷流动仍然适用[38]㊂不同纳米孔隙中甲烷有效黏度和表观渗透率分布见图5㊂由图5可以看出,在研究的孔隙范围内,孔隙中的甲烷有效黏度随孔径的增大而增大㊂这是因为当孔径小于10n m 时,纳米限域效应不可忽略,孔隙中的气体相行为偏离于体相气体[39-41]㊂受气体稀薄效应的影响,更小纳米孔隙中的气体有效黏度更小㊂当孔径小于5n m 时,限域效应对甲烷有效黏度的影响更为显著[42]㊂由于较大孔隙中的甲烷流动速度大,且孔隙壁面处具有更高的滑脱速度,导致大孔隙中的甲烷流量更大,甲烷表观渗透率随孔径的增大而增大,表明大孔隙更有利于气体的流动㊂图4 不同纳米孔隙中甲烷密度和速度分布F i g .4M e t h a n e d e n s i t y a n d v e l o c i t y p r o f i l e s i n n a n o -po r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p o r e s i z es 图5 不同纳米孔隙中甲烷有效黏度和表观渗透率分布F i g .5M e t h a n e e f f e c t i v e v i s c o s i t y a n d a p p a r e n t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i nn a n o po r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p o r e s i z e s 2.3 压力梯度不同开发时期页岩储层存在不同的气体驱动条件,对气体的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㊂选择最小原始表面粗糙度进行模拟,孔隙大小和压力分别选择4n m 和10M P a,研究甲烷流动与压力梯度的关系㊂不同压力梯度纳米孔隙中甲烷速度分布见图6㊂不同压力梯度中的甲烷密度分布与图2(a)和图4的相似㊂由图6可以看出,不同压力梯度纳米孔隙中甲烷速度分布可以用修正滑脱的泊肃叶方程表征㊂孔隙中的甲烷流动速度随压力梯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更大的压力梯度下,孔隙壁面处的吸附气流动速度增㊃68㊃东 北 石 油 大 学 学 报 第47卷 2023年大,导致壁面处气体的滑脱速度也随之增大,对孔隙中的气体流量产生很大贡献㊂为研究驱动压力梯度对孔隙中的甲烷流动影响,计算甲烷有效黏度和表观渗透率随压力梯度变化曲线(见图7)㊂由图7可以看出,不同压力梯度下,孔隙中的甲烷有效黏度变化不大,原因是较大压力梯度孔隙中的甲烷密度分布的微小变化㊂孔隙中的甲烷表观渗透率随压力梯度增大而呈近似线性变化,表明大驱动力孔隙中的气体更容易流动㊂图6 不同压力梯度纳米孔隙中甲烷速度分布F i g .6M e t h a n ev e l o c i t yp r o f i l e si nn a n o po r e s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p r e s s u r e g r a d i e n ts图7 甲烷有效黏度和表观渗透率随压力梯度变化曲线F i g .7V a r i a t i o no f m e t h a n ee f f e c t i v ev i s c o s i t y an d a p p a r e n t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p r e s s u r e gr a d i e n t s 2.4 表面粗糙度在页岩地层条件下,岩石表面通常较为粗糙,对气体的赋存与流动特性具有重要影响㊂分析甲烷流动与石英孔隙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其中孔隙大小和压力分别选择6n m 和10M P a ,甲烷分子施加的压力梯度为0.2M P a /n m ,孔隙表面相对粗糙度R r 分别为0㊁11.13%㊁18.22%和25.31%㊂在粗糙石英纳米孔隙中,甲烷分子既赋存于主孔隙,又进入孔隙壁面粗糙单元形成的沟壑㊂为有效捕捉孔隙表面局部沟壑中的甲烷赋存与流动特征,统计孔隙中的甲烷一维和二维密度㊁速度分布㊂不同表面粗糙度孔隙中的甲烷一维密度和速度分布㊁二维密度分布云图见图8-9㊂由图8-9可以看出,当孔隙表面图8 不同表面粗糙度孔隙中甲烷一维密度和速度分布F i g .81D m e t h a n ed e n s i t y a n dv e l o c i t ypr o f i l e si n n a n o p o r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s u r f a c e r o u gh n e s s 相对粗糙度由0增大到11.13%时,受孔隙表面粗糙单元的影响,孔隙表面的吸附位点减少,导致孔隙表面甲烷吸附层密度变小㊂随表面粗糙度进一步增大,粗糙单元的高度没有改变孔隙表面的吸附面积,孔隙表面吸附层密度大体上不变㊂粗糙孔隙中的甲烷在粗糙单元顶部附近吸附并形成吸附层,且不同表面粗糙度孔隙中的吸附层密度近似相同㊂同时,由于甲烷距离孔隙壁面相对较远,二者相互作用也相对较为微弱,吸附层密度峰值小于孔隙表面附近的㊂由图9可以看出,在孔隙表面粗糙单元的沟壑中,甲烷分子圈闭发生聚集并形成局部高密度区域㊂不同粗糙度孔隙中甲烷二维速度分布云图见图10㊂由图10可以看出,在粗糙孔隙中,由于甲烷吸附在孔隙沟壑里面,在外力作用下,粗糙单元的阻挡导致甲烷分子不能产生有效的流动,只分析粗糙单元顶部主孔隙中的甲烷流动㊂稳态流动状态下,不同相对表面粗糙度孔隙中甲烷与石英相互作用随模拟时间变化曲线见图11㊂由图8和图11可以看出,随㊃78㊃第5期 吕方涛等:粗糙石英纳米孔隙甲烷流动分子模拟孔隙表面粗糙度逐渐增大,气壁相互作用变得更加显著,导致甲烷在孔隙表面及粗糙单元表面附近的滑脱速度大幅下降㊂不同粗糙度孔隙中的甲烷流动可以用修正滑脱的泊肃叶方程描述㊂同时,孔隙中的甲烷有效流动孔径随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的压力梯度下,即使很小的粗糙度也导致甲烷的滑脱速度和流动速度大幅下降,如当表面粗糙度由0增大到11.13%时,滑脱速度从66.0m /s 下降到7.5m /s㊂此外,在外力作用下,孔隙表面粗糙单元沟壑内的局部高密度区域甲烷不能流动,表明孔隙表面粗糙度对甲烷分子的流动具有很大影响㊂图9 不同表面粗糙度孔隙中甲烷二维密度分布云图F i g .92D m e t h a n e d e n s i t y c o n t o u r p l o t s i nn a n o p o r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s u r f a c e r o u gh n e s s ㊃88㊃东 北 石 油 大 学 学 报 第47卷 2023年图10 不同表面粗糙度孔隙中甲烷二维速度分布云图F i g .102D m e t h a n e v e l o c i t y c o n t o u r p l o t s i nn a n o p o r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s u r f a c e r o u gh n e s s 为研究孔隙表面粗糙度对甲烷流动的影响,不同相对表面粗糙度孔隙中的甲烷有效黏度和表观渗透率曲线见图12㊂由图12可以看出,孔隙中的甲烷有效黏度随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㊂这是因为只统计主孔隙中能够产生有效流动的甲烷,随粗糙度的增大,可用于甲烷流动的主孔隙孔径不断减小,孔隙中的甲烷稀薄效应对有效黏度有较大影响㊂由于孔隙表面的粗糙单元高度不断增大,甲烷在主孔隙两侧附近的滑脱速度及主孔隙中的流动速度不断降低,导致孔隙中的甲烷体积流量急剧下降㊂因此,孔隙中可流动的甲烷表观渗透率随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迅速降低㊂图11 不同相对表面粗糙度孔隙中甲烷与石英相互作用随模拟时间变化曲线F i g .11V a r i a t i o no fm e t h a n e -q u a r t z i n t e r a c t i o n e n e r -g y w i t hs i m u l a t i o nt i m ei n n a n o p o r e s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s u r f a c e r o u gh n e ss 图12 不同相对表面粗糙度孔隙中甲烷有效黏度和表观渗透率曲线F i g .12M e t h a n e e f f e c t i v e v i s c o s i t y a n d a p p a r e n t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i nn a n o p o r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s u r f a c e r o u gh n e s s 3 结论(1)石英纳米孔隙中的甲烷流动分子可以用修正滑脱的泊肃叶方程描述㊂羟基化石英表面的甲烷与孔隙壁面的相互作用相对较弱,甲烷流动时在孔隙壁面处发生不同程度的滑脱㊂(2)石英纳米孔隙中的甲烷吸附气和自由气密度随气体压力升高而逐渐增大,气体分子在流动时内部的相互作用不断变大,流动速度降低,表现为孔隙中的气体有效黏度的增大和表观渗透率的减小㊂(3)大孔隙更有利于气体的流动,表现为孔隙中的甲烷流动速度和气体表观渗透率远大于较小孔隙的㊂在纳米级孔隙中,甲烷分子大小和孔隙尺度数量级相当,纳米尺寸效应显著,孔隙中的气体有效黏度小于相同条件下的体相气体的,表现为孔隙中的甲烷有效黏度随孔隙变小而减小,当孔径小于5n m 时,纳米尺寸效应更为显著㊂较大压力梯度更有利于孔隙中的气体流动㊂㊃98㊃第5期 吕方涛等:粗糙石英纳米孔隙甲烷流动分子模拟东 北 石 油 大 学 学 报 第47卷 2023年(4)粗糙孔隙中的气体与孔隙壁面间的相互作用更为显著㊂气体有效流动孔径随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在二者共同影响下,粗糙孔隙中更不利于气体的流动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 R AM I R E ZTR,K L E I NJD,B O N N I ERJ,e t a l.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f o r m a t i o ne v a l u a t i o nm e t h o d s f o r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s h a l e-g a sr e s e r v o i r s:a p p l i c a t i o n t o t h eH a y n e s v i l l e s h a l e(T e x a s)[J].N o r t hA m e r i c a n 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G a sC o n f e r e n c ea n dE x h i b i t i o n,2011: S P E-144062-M S.[2] 窦立荣,李大伟,温志新,等.全球油气资源评价历程及展望[J].石油学报,2022,43(8):1035-1048.D O U L i r o n g,L ID a w e i,WE NZ h i x i n,e t a l.H i s t o r y a n do u t l o o ko f g l o b a l o i l a n d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e v a l u a t i o n[J].A c t aP e t r o l e i S i n i c a,2022,43(8):1035-1048.[3] A F A GWU C,MA HMO U D M A,A L A F N A NS,e t a l.M u l t i s c a l e s t o r a g e a n d t r a n s p o r tm o d e l i n g i n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s h a l e g a s:a r e-v i e w[J].J o u r n a l o f P e t r o l e u m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2022,208:109518.[4] L Y U F,N I N GZ,WU X,e t a l.A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g a s t r a n s p o r t i nd r y a n dm o i s t u r i z e d s h a l em a t r i x c o n s i d e r i n g o r g a n i cm a t t e rv o l u m e f r a c t i o na n dw a t e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J].J o u r n a l o f P e t r o l e u m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2022,208:109483. [5] 赵迪斐,郭娟,梁孝柏,等.低成熟度富有机质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表征:以广东茂名盆地油柑窝组为例[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20,44(1):1-11.Z H A O D i f e i,G U OJ u a n,L I A N G X i a o b o,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i c r o-p o r es t r u c t u r eo f l o w-m a t u r i t y o r g a n i c-r i c hs h a l e:ac a s e s t u d y o fY o u g a n w oF o r m a t i o n i n M a o m i n g B a s i n,G u a n g d o n g[J].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 e a s t 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2020,44(1):1-11.[6] 殷代印,张旭东.朝阳沟油田杨大城子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21,34(4):39-45.Y I N D a i y i n,Z H A N G X u d o n g.S t u d y o nm i c r o p o r e s t r u c t u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Y a n g d a c h e n g z i O i l L a y e r i nC h a o y a n g g o uO i l f i e l d[J].J o u r n a l o f P e t r o c h e m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i e s,2021,34(4):39-45.[7] 刘丹丹,王茗,赵天垚,等.五峰组 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纳米孔隙结构分类量化表征:以巫溪地区WX-1井为例[J].非常规油气,2023,10(1):93-103.L I U D a n d a n,WA N G M i n g,Z H A O T i a n y a o,e t a l.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n a n o-s c a l e p o r e s t r u c t u r e i n t h e s h a l e r e s e r v o i r s o fW u f e n g-L o n g m a x i F o r m a t i o n:a c a s e s t u d y o fw e l lWX1i n W u x iA r e a[J].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O i l&G a s,2023,10(1):93-103.[8] 许晨曦,薛海涛,李宏波,等.页岩气在矿物孔隙中的微观吸附机理差异性研究[J].特种油气藏,2020,27(4):79-84.X U C h e n x i,X U E H a i t a o,L IH o n g b o,e t a l.M i c r o s c o p i c a d s o r p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d i f f e r e n c e i n t h em i n e r a l p o r eo f s h a l e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J].S p e c i a lO i l&G a sR e s e r v o i r s,2020,27(4):79-84.[9] WA N G Y,L I U L,C H E N G H.G a s a d s o r p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p o r e s t r u c t u r eo f o r g a n i c-r i c hs h a l e:i n s i g h t s i n t o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o r g a n i cm a t t e r t o s h a l e p o r e n e t w o r k[J].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R e s e a r c h,2021,30:2377-2395.[10] 邓佳,张奇,王栋,等.压力驱动条件下页岩微纳米孔隙C O2/C H4竞争吸附特性[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21,45(5):109-116.D E N GJ i a,Z H A N G Q i,WA N G D o n g,e t a l.C o m p e t i t i v e a d s o r p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C O2/C H4i nm i c r o-n a n o p o r e sb yp r e s s u r e-d r i ve nf o r s h a l e r e s e r v o i r[J].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 e a s t 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2021,45(5):109-116.[11] S H E N W,S O N GF,HU X,e t a l.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 o n f l o w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g a s t r a n s p o r t i nm i c r o a n d n a n o s c a l e p o r e s[J].S c i-e n t if i cR e p o r t s,2019,9(1):10196.[12] 吴克柳,李相方,陈掌星.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模型[J].石油学报,2015,36(7):837-848.WU K e l i u,L IX i a n g f a n g,C H E NZ h a n g x i n g.A m o d e l f o r g a s t r a n s p o r t t h r o u g hn a n o p o r e s o f s h a l e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s[J].A c t aP e t r o l e i S i n i c a,2015,36(7):837-848.[13] WU K,C H E NZ,L IX,e t a l.A m o d e l f o rm u l t i p l e t r a n s p o r tm e c h a n i s m s t h r o u g hn a n o p o r e so f s h a l e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sw i t hr e a l g a se f f e c t-a d s o r p t i o n-m e c h a n i c c o u p l i n g[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H e a t a n d M a s sT r a n s f e r,2016,93:408-426.[14] J I NZ,F I R O O Z A B A D IA.F l o wo fm e t h a n e i n s h a l e n a n o p o r e s a t l o wa n dh i g h p r e s s u r e b y m o l e c u l a r d y n a m i c s s i m u l a t i o n s[J].T h eJ o u r n a l o fC h e m i c a l P h y s i c s,2015,143(10):104315.[15] 郝有志,卢德唐,贾晓天,等.页岩纳米孔隙内气水混合流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8,48(9):267-276.H A O Y o u z h i,L U D e t a n g,J I A X i a o t i a n,e t a l.M i x t u r e f l o wo fw a t e r a n dm e t h a n e t h r o u g hs h a l en a n o p o r eb y m o l e c u l a r d y n a m i c ss i m u l a t i o n[J].S c i e n t i aS i n i c a(P h y s i c a,M e c h a n i c a&A s t r o n o m i c a),2018,48(9):267-276.[16] N A NY,L IW,J I NZ.S l i p l e n g t h o fm e t h a n e f l o wu n d e r s h a l e r e s e r v o i r c o n d i t i o n s:e f f e c t o f p o r e s i z e a n d p r e s s u r e[J].F u e l,2020,259:116237.[17] WA N GS,F E N G Q,J A V A D P O U RF,e t a l.M u l t i s c a l em o d e l i n g o f g a s t r a n s p o r t i n s h a l em a t r i x:a n i n t e g r a t e d s t u d y o fm o l e c u l a r㊃09㊃第5期 吕方涛等:粗糙石英纳米孔隙甲烷流动分子模拟d y n a m i c s a n d r i g i d-p o r e-ne t w o r km o d e l[J].S P EJ o u r n a l,2020,25(3):1416-1442.[18] A S A I P,J I NJ,D E O M,e t a l.N o n-e q u i l i b r i u m m o l e c u l a r d y n a m i c s s i m u l a t i o n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c o n f i n e m e n t o n f l u i d f l o w i ns i l i c an a n o p o r e s[J].F u e l,2022,317:123373.[19] Z HA N GL,L I UC,L IQ,e t a l.S h a l e g a s t r a n s p o r t t h r o u g h t h e i n o r g a n i c c y l i n d r i c a l a n d c o n i c a l n a n o p o r e s:a d e n s i t y g r a d i e n t d r i v-e nm o l e c u l a r d y n a m i c s[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H e a t a n d M a s sT r a n sf e r,2022,183:122126.[20] 安天下.渤南洼陷古近系 新近系砂岩储层地层水特征及成因演化过程[J].特种油气藏,2020,27(1):30-39.A N T i a n x i a.F o r m a t i o nw a t e r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g e n e s i s e v o l u t i o no f P a l e o g e n e-N e o g e n e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s i nS o u t hB o h a i D e p r e s s i o n[J].S p e c i a lO i l&G a sR e s e r v o i r s,2020,27(1):30-39.[21] 顾可名,宁正福,王质鹏.含水对页岩无机微观孔隙结构影响:以龙马溪露头页岩为例[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22,46(4):77-85.G U K e m i n g,N I N GZ h e n g f u,WA N GZ h i p e n g.W a t e r i n f l u e n c eo n m i c r o i n o r g a n i c p o r es t r u c t u r eo fL o n g m a x i o u t c r o p s h a l e[J].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 e a s t 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2022,46(4):77-85.[22] A L IM,J H A N K,A L-Y A S E R IA,e t a l.H y d r o g e nw e t t a b i l i t y o f q u a r t z s u b s t r a t e s e x p o s e d t o o r g a n i c a c i d s;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h y-d r o ge n g e o-s t o r a g e i n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s[J].J o u r n a l of P e t r o l e u mS c i e n c e a n dE ng i n e e r i n g,2021,207:109081.[23] X UJ,Z H A NS,WA N G W,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d y n a m i c s s i m u l a t i o n s o f t w o-p h a s e f l o wo f n-a l k a n e sw i t hw a t e r i n q u a r t zn a n o p o r e s[J].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J o u r n a l,2022,430:132800.[24] X I O N GJ,T A N GJ,Z H O U X,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d y n a m i c s s i m u l a t i o n a n d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i e s o f t h ew e t t a b i l i t y b e h a v i o r s o f s h a l e s[J].E n e r g y&F u e l s,2022,36(7):3526-3538.[25] M E T R O P O L I SN,R O S E N B L U T H A W,R O S E N B L U T H M N,e t a l.E q u a t i o no f s t a t e c a l c u l a t i o n sb y f a s t c o m p u t i n g m a c h i n e s[J].T h e J o u r n a l o fC h e m i c a l P h y s i c s,1953,21(6):1087-1092.[26] L E MMO NE W,HU B E R M L,M C L I N D E N M O.N I S Tr e f e r e n c e f l u i d 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p r o p e r t i e s-R E F P R O P[J].N I S TS t a n d a r dR e f e r e n c eD a t a b a s e,2002,23(2002):7.[27] S U N H.C OM P A S S:a na b i n i t i o f o r c e-f i e l do p t i m i z e d f o r c o n d e n s e d-p h a s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v e r v i e w w i t hd e t a i l s o n a l k a n e a n db e n z e n ec o m p o u nd s[J].J o u r n a l o f P h y s i c a l C he m i s t r y B,1998,102:7338-7364.[28] H O O V E R W G.C a n o n i c a l d y n a m i c s:e q u i l i b r i u m p h a s e-s p a c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J].P h y s i c a lR e v i e w A,1985,31(3):1695-1697.[29] P R E D O T E M,C UMM I N G SPT,W E S O L OW S K I DJ.E l e c t r i c d o u b l e l a y e r a t t h e r u t i l e(110)s u r f a c e.3.i n h o m o g e n e o u s v i s c o s i t ya n dd i f f u s i v i t y m e a s u r e m e n tb yc o m p u t e r s i m u l a t i o n s[J].T h e J o u r n a l o f P h y s 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 C,2007,111(7):3071-3079.[30] WA N GS,L I A N G Y,F E N G Q,e t a l.S t i c k y l a y e r s a f f e c t o i l t r a n s p o r t t h r o u g h t h e n a n o p o r e s o f r e a l i s t i c s h a l ek e r o g e n[J].F u e l,2022,310:122480.[31] Z HA N G W,F E N G Q,J I NZ,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s i m u l a t i o n s t u d y o f o i l-w a t e r t w o-p h a s e f l u i d t r a n s p o r t i ns h a l e i n o r g a n i c n a n o p o r e s[J].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c i e n c e,2021,245:116948.[32] C Y G A N R T,L I A N GJ-J,K A L I N I C H E V A G.M o l e c u l a rm o d e l so f h y d r o x i d e,o x y h y d r o x i d e,a n dc l a yp h a s e s a n dt h ed e v e l o p-m e n t o f a g e n e r a l f o r c e f i e l d[J].T h e J o u r n a l o f P h y s 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 B,2004,108(4):1255-1266.[33] J O R G E N S E N W L,MA D U R AJD,S W E N S O NC J.O p t i m i z e d i n t e r m o l e c u l a r p o t e n t i a l f u n c t i o n s f o r l i q u i d h y d r o c a r b o n s[J].J o u r-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C h e m i c a l S o c i e t y,1984,106(22):6638-6646.[34] B R OWN W M,K O H L M E Y E R A,P L I M P T O NSJ,e t a l.I m p l e m e n t i n g m o l e c u l a r d y n a m i c s o nh y b r i d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 c o m p u t-e r s-p a r t i c l e-p a r t i c l e p a r t i c l e-m e s h[J].C o m p u t e rP h y s i c s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2012,183(3):449-459.[35] L O R E N T Z H A.U e b e r d i e a n w e n d u n g d e s s a t z e s v o mv i r i a l i nd e r k i n e t i s c h e n t h e o r i e d e r g a s e[J].A n n a l e nD e r P h y s i k,1881,248(1):127-136.[36] P L I M P T O NS.F a s t p a r a l l e l a l g o r i t h m s f o r s h o r t-r a n g em o l e c u l a r d y n a m i c s[J].J o u r n a l o f 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 P h y s i c s,1995,117(1):1-19.[37] S T U K OW S K IA.V i s u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f a t o m i s t i c s i m u l a t i o nd a t aw i t hO V I T O-t h e o p e nv i s u a l i z a t i o n t o o l[J].M o d e l l i n g a n dS i m u l a t i o n i n M a t e r i a l s 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2009,18(1):015012.[38] T H OMA S JA,M C G A U G H E Y AJH.R e a s s e s s i n g f a s tw a t e r t r a n s p o r t t h r o u g h c a r b o nn a n o t u b e s[J].N a n oL e t t e r s,2008,8(9):2788-2793.[39] P I T A K B U N K A T ET,B A L B E E N APB,MO R I D I SGJ,e t a l.E f f e c t o f c o n f i n e m e n t o n p r e s s u r e/v o l u m e/t e m p e r a t u r e p r o p e r t i e s o fh y d r o c a r b o n s i n s h a l e r e s e r v o i r s[J].S P EJ o u r n a l,2016,21(2):621-634.[40] L IL,S H E N GJ J.N a n o p o r e c o n f i n e m e n t e f f e c t s o n p h a s e b e h a v i o r a n d c a p i l l a r y p r e s s u r e i n aW o l f c a m p s h a l e r e s e r v o i r[J].J o u r n a lo f t h eT a i w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s,2017,78:317-328.[41] S O N GZ,S O N G Y,G U OJ,e t a l.E f f e c t o f n a n o p o r e c o n f i n e m e n t o n f l u i d p h a s eb e h a v i o r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 i ns h a l eo i lr e s e r v o i r[J].I n d u s t r i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e m i s t r y R e s e a r c h,2021,60(3):1463-1472.[42] S A N A E IA,J AM I L IA,C A L L A R DJ.E f f e c t o f p o r e s i z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c o n n e c t i v i t y o n p h a s e b e h a v i o r a n d g a s c o n d e n s a t e p r o d u c-t i o n f r o m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r e s o u r c e s[J].S P E 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R e s o u r c e sC o n f e r e n c e,2014:S P E-168970-M S.㊃19㊃。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推荐2010年免试研究生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推荐2010年免试研究生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推荐2010年免试研究生、辅导员及教辅人员候选人公示
已浏览:
132次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6日 14:49:29[字体大小:小 中 大]
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实施办法(试行)》及《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关于推荐2011年免试研究生的补充规定》,我院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领导小组对我院2007级本科生进行前三年成绩及优良率计算及排名,本着志愿申报自愿的原则,确定了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2010年免试研究生、辅导员及教辅人员的候选人,现公示如下: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与机械学院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领导小组联系,联系人:刘凌
联系电话:89733384
联系邮箱:liul@。

校内推免成绩公示(中国石油大学)

校内推免成绩公示(中国石油大学)

校内推免成绩公示序号考生姓名报考专业专业成绩外语成绩1张思妍海洋油气工程92 91 2李舒展海洋油气工程96 93 3姜萌磊海洋油气工程94 95 4李磊海洋油气工程92 92 5吕延军力学90 90 6毛少文油气井工程89 88 7晏敏油气井工程90 80 8张儒鑫油气井工程88 85 9车阳油气井工程90 90 10徐建平油气井工程94 92 11王金锡油气井工程90 88 12文豪油气井工程89 85 13韦世明油气井工程91 85 14周博成油气井工程91 90 15李泽俊油气井工程90 90 16刘昱油气井工程91 92 17郑睿油气井工程91 90 18高热雨油气井工程86 80 19徐东明油气井工程90 90 20饶翔油气田开发工程90 90 21潘文油气田开发工程90 92 22曹猛油气田开发工程90 85 23杨琳琳油气田开发工程90 95 24李鼎一油气田开发工程90 80 25刘梦云油气田开发工程88 85 26王晗路油气田开发工程90 80 27夏赟油气田开发工程95 95 28于馥玮油气田开发工程92 80 29苏航油气田开发工程90 80 30罗维芸油气田开发工程91 88 31李钟原油气田开发工程91 90 32康莉霞油气田开发工程91 88 33田英英油气田开发工程90 80 34李欣伦油气田开发工程92 88 35张文卓油气田开发工程87 92 36栗孝政油气田开发工程84 88 37刘思平油气田开发工程86 92 38任广聪油气田开发工程88 95 39曹宸瑜油气田开发工程91 94 40张泽权油气田开发工程87 92 41张一凡油气田开发工程92 98 42李若楠油气田开发工程88 9344庞洁琼油气田开发工程90 98 45孙丽婷油气田开发工程90 90 46韦杰迈油气田开发工程87 90 47凌卿油气田开发工程87 90 48张兆鹏油气田开发工程92 98 49张弛油气田开发工程92 952016年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拟录取名总成绩92 95 94 92 90 88 87 87 90 93 90888990 90 92 91 84 909091 89 92 87 87 87 95 88 879091 90 87 91 88 85 88 90 92 88 94 8993 90 88 88 94 9384是83是86是89是88是87是87是93是88是88是87是86是91是89是89是91是92是92是93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拟录取名单公示然气工程工程硕士-石油与天176837962.5然气工程工程硕士-石油与天268838575.5然气工程工程硕士-石油与天256847872.5然气工程工程硕士-石油与天246848773.5然气工程工程硕士-石油与天256859075.75然气工程工程硕士-石油与天214868369然气工程工程硕士-石油与天204919171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3年成果一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3年成果一览

毕业人数 毕业人数
在读人数 在读人数
-1-


负责省部级项目
项;负责国家级项目 2 项。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本人承担 起始年 截止时
经费(万) 月

项目来源
上 科 研
41202106
浅水三角洲分流砂 坝储层构型研究
24
2014 年 2015 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1 月 12 月
员会

高含水油田提高采
本人排名
5 5 3
请在方格内亲笔抄写并签字:
本人承诺,以上所填内容属实。所填信息如有不实之处,本人承诺按照评审文件要求两
年内不再申请职称晋升。
-3-
s
Characters of
Environm
Sandstone Reservoir: ent
2018 年4 月
27 1968 (4) -1972

况 ︵
A Case Study of Gudao Bulletin Oilfield in China
篇 以 内
10
3
优化“油矿地质学”实 践教学体系 培养油 气地质工程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 3 年成果一览表
2015 年 6 月—— 2018 年 5 月
所填成果需为近 3 年/5 年(截止 2018 年 5 月)、且为在我校任现等级职称以来所获,该表格
将作为同行专家评议重要参考,且将在申报过程中向全校公示,请各位申报人员认真如实填
写。
学院
地学院

2016ZX05 010-001-
00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9年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细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9年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细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9年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细则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特制定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复试工作细则,本细则适用我院所有专业。

一、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郭绍辉成员:柯明黄星亮毛羽陈进富张忠智刘艳升赵锁奇复试资格审查工作小组复试组长:李明成员:胡建茹张春杰二、复试细则的公布时间、方式公布时间:2009年4月10日网址:/news/三、参加复试人员的遴选培训情况选择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公道正派的人员组成复试小组及资格审查工作小组,组织复试工作培训会,对所有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纪律等方面的培训,使其明确工作纪律、工作程序、评判规则和评判标准。

四、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1.加强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愿意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2.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广度和深度的培养,具备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能力。

五、复试比例1.原则上按各学科实际录取名额(含推免生)的120%确定复试人数;2.按初试总分从高到低顺序确定复试名单。

六、复试程序、复试时间、地点安排复试程序包括资格审查、考生报名(按学术型和专业型)、分类复试、提交复试材料等。

1. 复试分数线为总分≥290分;2. 所有硕士资格审查均在2009年4月17日上午8:00-11:30进行,地点: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层大厅;3. 工学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复试于2009年4月18日进行;4.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于2009年4月19日进行;5. 复试时间与地点届时将在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层大厅中公布;6. 从符合条件的优秀生源中招收创新班学生20~30人(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应用化学专业),CUP-UBC联合招生10~15人;7. 免推生、上一届作为辅导员和教辅人员等保留学籍资格的考生不参加复试。

七、复试考核方式硕士研究生复试以面试为主,包括外语基本能力及基础知识内容,重点是考察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0年授权专利(截至2020年8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0年授权专利(截至2020年8月)
一种分析酸蚀裂缝壁面稳定性的实验 方法
一种高频动载破岩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地下储层单元线流动数据处理方法及
装置
原位开采方法和原位开采井网
集气撬
石油工程学院 石油工程学院 石油工程学院 石油工程学院
石油工程学院
李敬彬,刘鑫(学),陆沛青(学),张广清,黄中伟,田守 常程,姬忠礼,刘震,嶒吴小林,刘宇峰(学) 薛永超,朱静(学),李星民(学)
(学) 宁正福,陈志礼(学),王庆(学),齐荣荣(学),孙逢瑞 (学),黄亮(学),张泽权(学),李铭其(学),孙一丹
(学),李钟原(学) 陈小龙(学),李宜强,陈诚(学),高文彬(学),陈映赫
(学) 孟尚志(外),杨刚(外),侯冰,郭小锋(外),吴翔
(外),郭晖(外),张红杰(外),张林强(外)
石油工程学院
乔俊程(学),曾溅辉,冯森(学),王洪玉(学),董雨洋 (学)
吴文圣,王瑞刚(学)
地球科学学院 宋随宏(学),侯加根,康强强(学),蒋超(学),刘钰铭
一种碎屑岩中长石溶蚀程度的定量评 价方法
一种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确定有效应力 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预测泥页岩储层不同类型孔隙的内比 表面积的方法及系统
热劈气相色谱固体自动进样热劈装置 致密油气储层三维离散裂缝网络裂缝
相交检测方法及系统
地球科学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张永旺,李峰(学)
曾联波,田鹤(学),徐翔(学),吕文雅(学) 姜福杰,陈建(学),徐子洋(学),于波(学),朱晨曦
(学) 万云洋,朱迎佳(学) 董少群(学),曾联波,王圣娇(学)
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及装置、计 算机存储介质
ZL201811630685.2 ZL201811602022.X ZL201811557270.7

申报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况表

申报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况表

IV 本人近四年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讯作者)
注:请按以下格式填写,并在第一通讯作者姓名右上角标注*,最后的括号里填收录情况
[序号] 全部作者.题(篇)名.刊名.出版年月,卷号(期号):起止页.收录情况、JCR 大类分区和影响因子
(年份)
[01]Bao-chang Xu , Ying-dan Zhang.New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Hammerstein Models based on
序号
项目来源、属何种
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起讫时间
项目
经费(万元)
VIII 本人近四年进行科学研究的情况
序号
项目来源、属何种
本人可支配 是否
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起讫时间
项目
经费(万元) 负责人
中石油钻井工程技 2016.1-2016.1
1 精细控压钻井软件测试与工艺分析
62

术研究院.横向
[03]Baochang Xu,Yingying Zhang.An Improved Gravitational Search Algorithm for Dynamic Neural
Network Identifi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2014-01-01.11(4).434-440.EI..()
2007/06-至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副教授
III 本人近四年科学研究情况汇总
以第一作者(在第二学科专业申报兼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人员本人可以为第一通讯作者,下同) 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共 16 篇,其中:SCI 收录的期刊论文国外 2 篇、国内 0 篇, EI 收录的期刊论文国外 0 篇、国内 8 篇,SSCI 收录的期刊论文国外 0 篇、国内 0 篇,CSSCI 收录 的期刊论文 0 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5 篇(国内外期刊划分以期刊主办单位所在国为准)。

自发渗吸对页岩油储层压裂后闷井的影响

自发渗吸对页岩油储层压裂后闷井的影响

文章编号:1000 − 7393(2023)06 − 0756 − 10 DOI: 10.13639/j.odpt.202302025自发渗吸对页岩油储层压裂后闷井的影响韦世明 金衍 夏阳 徐丹 曾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引用格式:韦世明,金衍,夏阳,徐丹,曾萍. 自发渗吸对页岩油储层压裂后闷井的影响[J ]. 石油钻采工艺,2023,45(6):756-765.摘要:针对目前页岩油储层压裂后是否闷井、闷井时间设计缺乏理论指导的难题,建立了考虑毛细管渗吸的油水两相渗流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有限体积方法进行闷井和生产联合模拟,模拟过程考虑了页岩基质渗吸是否产生微裂缝对渗吸和生产的影响,研究了闷井时间和毛管力对闷井过程中页岩基质吸水量和开井后页岩油产量的影响。

分析模拟结果发现:若页岩基质渗吸压裂液后产生微裂缝,渗吸作用能够明显提高页岩油产量;随着闷井时间和页岩亲水性增加,页岩基质渗吸压裂液后产生更多微裂缝,且水油置换作用更强,页岩油产量也随之增加。

若页岩基质渗吸压裂液不产生微裂缝,渗吸作用将降低页岩油产量;随着闷井时间和页岩亲水性增加,基质中的含水饱和度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页岩油产量随之降低。

该研究成果明确了并非所有页岩油储层均适合压裂后闷井,对页岩油储层压裂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页岩油;增产机理;压裂;闷井;渗吸中图分类号:TE312 文献标识码: AInfluence of spontaneous imbibition on post-fracturing well soaking in shale oil reservoirsWEI Shiming, JIN Yan, XIA Yang, XU Dan, ZENG P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 Beijing 102249, ChinaCitation: WEI Shiming, JIN Yan, XIA Yang, XU Dan, ZENG Ping. Influence of spontaneous imbibition on post-fracturing well soaking in shale oil reservoirs [J ].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23, 45(6): 756-765.Abstract: To address the current challenges 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well soaking after fracturing in shale oil reservoirs and lack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on the design of soaking duration,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n oil-water two-phase flow model in consideration of capillary imbibition. By employing finite element-finite volume methods, joint simulation of well soaking and production was performed, which took into account whether the imbibition of the shale matrix will produce micro-fractur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imbibition and production.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s of well soaking duration and capillary force on the water absorption of shale matrix during well soaking process and the shale oil production after well opening were investigat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if micro-fractures are generated in the shale matrix due to capillary imbibition of fracturing fluid,imbibition significantly enhances shale oil production. With increasing well soaking duration and shale hydrophilicity, more micro-fractures will be generated in the shale matrix after fracturing, and the water-oil displacement effect becomes stronger, leading to increased shale oil production. In cases where capillary imbibition does not introduce micro-fractures in the shale matrix, the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拔尖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超深层近井裂缝扩展转向流固耦合力学机理研究”(编号:ZX202300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提高超深大斜度井压裂效率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编号:5233400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09级高水平运动员基本调查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09级高水平运动员基本调查表
石工09-6
4
刘炜超
2009053121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
营销09-2
5
石昊玮
2009054207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
会计09-2
6
刘骁晗
2009058108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
财管09
7
曹晓萌
2009054102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
会计09-1
8
刘怡萱
2009054206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
会计09-2
9
纪伟
S090020678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已保研)
工商06-7
3
杨烁
2006054211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已保研)
工商06-2
4
郭香玲
2006054704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已保研)
工商06-7
5
韩萌萌
2006054605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
工商06-6
6
姚宇峰
2006054325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
工商06-3
7
王伟
2006054627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
财务08
6
孙佳
2008061112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
工管08
7
李冠谊
2008053103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
营销08-1
8
于川淇
2008054228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
会计08-2
9
景仕通
2008054222
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

无储能光-电微网下的抽油机井群间抽混合整数非线性优化方法

无储能光-电微网下的抽油机井群间抽混合整数非线性优化方法

文章编号:1000 − 7393(2023)06 − 0773 − 10 DOI: 10.13639/j.odpt.202311042无储能光-电微网下的抽油机井群间抽混合整数非线性优化方法高小永 李晨龙 檀朝东 黄付宇 米思怡 袁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引用格式:高小永,李晨龙,檀朝东,黄付宇,米思怡,袁宇. 无储能光-电微网下的抽油机井群间抽混合整数非线性优化方法[J ]. 石油钻采工艺,2023,45(6):773-782.摘要:多数低渗透油藏丛式井因供液不足而采用间抽采油方式,光伏、风电等绿电引入油田生产后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解决人工制定的错峰开井和间抽制度存在的井群运行能耗高等问题,以各抽油机的启停状态和电源频率,以及各光伏机组和高压电网的出力为决策变量,用直流母线实现抽油机组倒发电电能互馈,根据井群生产需求充分考虑源荷端约束,以系统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一种无储能环节光-电微网下的错峰开井和间抽运行的混合整数非线性模型,用Gurobi 对该问题求解。

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求解结果与高压电网供电下井群常开以及人为制定间抽制度比较,井群耗电量分别降低35.687%和15.219%,系统运行成本分别降低35.471%和23.884%,并且相较于后者井群日产量提高21.620%。

研究将光伏引入抽油机间抽系统,建立调度模型,大幅降低井群运行能耗和运行成本,凸显了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抽油机井群;间抽运行;调度优化;错峰开井;微电网;倒发电中图分类号:TE348; TM727 文献标识码: AA mixed integer nonlinear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inter well pumping between pumping unitsin a non energy storage opto electric microgridGAO Xiaoyong, LI Chenlong, TAN Chaodong, HUANG Fuyu, MI Siyi, YUAN Yu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 Beijing 102249, ChinaCitation: GAO Xiaoyong, LI Chenlong, TAN Chaodong, HUANG Fuyu, MI Siyi, YUAN Yu. A mixed integer nonlinear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inter well pumping between pumping units in a non energy storage opto electric microgrid [J ].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23, 45(6): 773-782.Abstract: For most cluster wells in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termittent pumping is adopted due to insufficient liquid supply,and the introduction of green energy such as photovoltaics and wind power is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in oilfield production. To address issues such as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of well clusters running in manually scheduled staggered well opening and intermittent pumping systems, by taking the start-stop status and the power frequency of each pump, as well as the output of each photovoltaic unit and high-voltage power grid as variables for decision, mutual feedback of electrical energy reversely generated from pump units was achieved using DC bu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nstraints of the source-load side according to the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考虑过程耦合与操作动态的炼油化工生产调度多目标优化” (编号:221783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大数据解析的大规模非集输油井群生产及拉运调度协同优化”(编号:51974327)。

石大院系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的通知

石大院系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的通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
院系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的通知
经校、院两级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委员会研究通过,现已完成院系专业技术岗位第二轮聘任工作。

本次共聘任专业技术岗751人,其中教研岗373人,教学岗221人,科研岗92人,本科教学实验岗41人,科研实验岗24人。

本次聘任自2011年1月1日起,聘期三年(延聘人员除外)。

具体岗位及名单如下:
教研岗
表1-1:教研专技2-4级(正高)岗聘任名单(共147人)
表1-2:教研专技5-7级(副高)岗聘任名单(共116人)
表1-3:教研专技8-10级(中级)岗聘任名单(共110人)
教学岗
表2-1:教学专技2-4级(正高)岗聘任名单(共17人)
表2-2:教学专技5-7级(副高)岗聘任名单(共70人)
表2-3:教学专技8-10级(中级)岗聘任名单(共126人)
表2-4:教学专技11-12级(初级)岗聘任名单(共8人)
科研岗
表3-1:科研专技2-4级(正高)岗聘任名单(共23人)
表3-2:科研专技5-7级(副高)岗聘任名单(共25人)
表3-3:科研专技8-10级(中级)岗聘任名单(共44人)
本科教学实验岗
表4-1:本科教学实验专技5-7级(副高)岗聘任名单(共13人)
表4-2:本科实验教学专技8-10级(中级)岗聘任名单(共24人)
表4-3:本科实验教学专技11-12级(初级)岗聘任名单(共4人)
科研实验岗
表5-1:科研实验正高2-4级岗聘任名单(共1人)
表5-2:科研实验副高5-7级岗聘任名单(共3人)
表5-3:科研实验中级8-10级岗聘任名单(共20人)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2-d智能纳米黑卡微观驱油机理可视化实验

2-d智能纳米黑卡微观驱油机理可视化实验

第37卷第1期2020年3月25日油田化学Oilfield ChemistryVol.37No.125Mar,2020文章编号:1000-4092(2020)01-133-052-D 智能纳米黑卡微观驱油机理可视化实验*吴伟鹏1,2,侯吉瑞1,2,屈鸣1,2,闻宇晨1,2,梁拓1,2,杨景斌1,2,赵梦丹1,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摘要: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2-D 智能纳米黑卡是一种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等优势的片状纳米材料(尺寸为80×60×1.2nm ,比表面积约57m 2/g )。

本文使用不同孔隙度、渗透率的二维可视化模型,进行2-D 智能纳米黑卡微观驱替可视化实验。

通过分析岩心渗透率、颗粒浓度和注入速率等因素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在微观条件下该纳米材料的微观渗流机理和运移规律。

研究表明,该材料具有优异的亲水亲油平衡性,能够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在两相界面产生楔形渗透压,形成微观回旋流,相对于以往如SiO 2等球型纳米颗粒,具有更大的表面接触性。

2-D 智能纳米黑卡可有效驱替地层剩余油,剥离微小孔喉壁面上的油膜,扩大低渗层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

图38参22关键词:2-D 智能纳米黑卡;二维模型驱油;润湿反转;微观回旋流;楔形渗透中图分类号:TE35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46/ki.1000-4092.2020.01.023*收稿日期:2019-05-21;修回日期:2019-05-28。

作者简介:吴伟鹏(1990-),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2019-),主要从事2D 纳米片(黑卡)的研究,E-mail :6926443900@ 。

屈鸣(1988-),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2016-),主要从事泡沫驱、2D 纳米片(黑卡)的研究,通讯地址:102249北京市昌平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E-mail :1074329732@ 。

深水钻井水下井口稳定性研究进展

深水钻井水下井口稳定性研究进展

第32卷 第4期2020年8月中国海上油气CHINAOFFSHOREOILANDGASVol.32 No.4Aug.2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复杂油气井钻井与完井基础研究(编号:51521063)”、“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复杂结构井、丛式井设计与控制新技术(编号:2017ZX05009 003)”、“深水表层管柱高效下入技术及深部复杂地层井壁稳定性研究(编号:2017ZX05032004 003)”部分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杨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上油田钻完井。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邮编:102249)。

E mail:cyjin1018@vip.sina.com。

通信作者简介:李文龙,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井控制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邮编:102249)。

E mail:cuplwl@outlook.com。

文章编号:16731506(2020)04?0124?07DOI:10 11935/j.issn.1673?1506.2020.04.015深水钻井水下井口稳定性研究进展杨 进1 李文龙1 胡志强2 殷启帅1 李舒展1(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2.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0101)杨进,李文龙,胡志强,等.深水钻井水下井口稳定性研究进展[J].中国海上油气,2020,32(4):124 130.YANGJin,LIWenlong,HUZhiqiang,etal.Researchprogressesonsubseawellheadstabilityofdeepwaterdrilling[J].ChinaOffshoreOilandGas,2020,32(4):124 130.摘 要 水下井口稳定性是影响深水浅层钻井作业安全的关键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研究方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论文答辩日期
2013.05.11
获得硕士学位日期
一级学科代码
0811
一级学科名称
控制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代码
081101
二级学科名称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作者在读期间获得的与硕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代表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出处
备注
1
非线性不对称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
控制与决策
2013/05, 28(5): 763-768
附件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简况表
作者姓名
韦明辉
性别

出生年月
1988.01
民族

入学年月
2010.09
学习方式
全日制在职攻读□
指导教师姓名
刘建伟,罗雄麟
论文题目
非线性不对称系统预测控制研究
论文英文题目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for Nonlinear Unsymmetrical Systems
本文根据不对称系统的特性,采用正反方向线性模型近似不对称系统,并根据正反方向线性模型设计状态反馈预测控制器,然后根据正反控制器输出的正负和控制性能指标的比较确定了一套理论上较完善的正反方向控制器输出选择方法。
由于在每一步的控制作用中,正反方向控制器输出无法全部下载,而预测控制器是按照控制作用全部下载运行的,所以会造成模型失配,提出了输入反馈方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最后分析了在无约束情况下正反方向状态反馈预测闭环系统的可控性。
EI检索
2
基于控制性能比较的非线性不对称系统预测控制
化工学报
2012/10, 63(10): 3184-3189
EI检索
3
不对称系统输入反馈预测控制及可控性分析
化工学报
2012/12, 63(S2): 106-111
EI检索







不对称系统属于特殊的一类非线性系统,当控制作用增加或减少时,系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动态响应过程,在平衡点附近表现出明显不对称的动态特性,这使得基于一阶泰勒展开的单一线性化模型设计的控制器性能不佳,控制品质很难得到保证。不对称系统在工业过程中经常出现,但其理论研究特别是控制方法研究则十分有限。
学院
推荐
意见
经统一组织专家评选,符合所有申报条件,同意上报。
院负责人院公章
(签章)年月日
注:“代表性成果”可填学术论文、专利、奖励等。“成果名称”栏,可填写论文题目、专利名称、奖励名称等。“成果出处”栏,可填写刊物名称、期号、奖励发放单位、级别和等级、获奖证书号、专利号、时间等。若论文被SCI、SSCI、EI、A&HCI检索,请在“备注”栏注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