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件 五脏-心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0d1dc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6.png)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心-中医五脏
![心-中医五脏](https://img.taocdn.com/s3/m/8127efdfce2f0066f5332228.png)
心-中医五脏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学课件五脏-心
![中医学课件五脏-心](https://img.taocdn.com/s3/m/dee0696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1.png)
03 心的养生与保健方法
情志调养对心的影响
愉悦心情
保持愉悦的心情是养心的 基础,避免过度情绪波动 对心脏的损伤。
调节情绪
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 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如焦 虑、抑郁等,以免对心脏 造成不良影响。
宁静心神
保持心神宁静,避免外界 过多干扰,有助于降低心 脏负担,促进心脏健康。
饮食调养对心的作用
梦,体虚多汗等症。
柏子仁
02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
悸怔忡,肠燥便秘等症。
远志
03
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适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
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等症。
活血化瘀类中药介绍
丹参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适用于血瘀所致的心 胸疼痛、癥瘕积聚,以及心烦不眠等症。
失眠处方
神门、三阴交、安眠穴等,可养心安神、镇静催眠,改善失 眠症状。
现代针灸研究进展
01
针灸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等途径来治
疗心系疾病。
02
针灸治疗方法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针、激光针灸等新型针灸方法逐渐应用于心系疾病
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均衡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摄入适量的营养 物质,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对心脏的损伤。
红色食物
适量食用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 红葡萄等,有助于养心补血,增强 心脏功能。
苦味食物
适量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 心等,有助于清心泻火,改善心脏 功能。
运动锻炼对心的益处
适量运动
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
中医学关于“心”及其生理特性
![中医学关于“心”及其生理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5fc5cf8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25.png)
中医学关于“心”及其生理特性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又与时间、空间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五脏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一、心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心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心系统包括:心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三、心主通明1.心主通明,见于《素问·气穴论》王冰注:“目以明,耳以聪,言心志通明,迴如意也。
”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2.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火脏”。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心为火脏,烛照事物,故司神明。
”3.心以阳气为用,心阳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的作用。
心阳必须与心阴相协调,维持心主血脉与藏神的正常功能,才能使心脉畅通,心神清明。
4.若心阳不足,失于温煦、鼓动,既可导致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又可引起精神委顿,神识恍惚;而心阴不足,失于凉润、宁静,则可导致血行加速与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症。
四、心火宜降人身之火,又称“少火”,即生理之火,是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柔筋作用的阳气。
人身之火,有君火、相火之分:心为君主之官,故称君火。
相对君火而言,肝、肾为相火。
由于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具有脏腑表里关系,故胆、膀胱、心包络、三焦从之,亦称相火心位于人体上部,其气升已而降。
“君火欲降,水运承之”(《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本病论》)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
若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可出现上热下寒、阴阳失调的病证。
中医学课件—脏与脏之间关系
![中医学课件—脏与脏之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ae6b4ef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0.png)
六腑运行示图
饮食物
胃 (腐熟、消化)
三焦
胆汁
小肠 (泌别清浊) 整个过程
供养全身
清
浊
(多余水分) (残渣)
膀胱 大肠
又赖于三焦 气化、疏通 水道的作用
尿液排出
粪便排出
“心肾不交”
心悸 水肿
心悸健忘 心烦失眠 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
3、肺与肾:
——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两方面。
水液代谢 肺的宣降 通调水道
肾气化
肾主水
肺失宣降 累及肾 气化失职 累及肺
水肿 尿少 咳逆 喘促
呼吸方面
肾气不足,摄纳无权 肺气久虚,久病伤肾
肾不纳气
气短喘促 动则喘甚
4、肝与脾:
——消化吸收和血液控制两方面
1、心与肺:
——气和血的关系。
“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肺主气 心行血
血液运行靠气的推动 气要靠血的运载
肺气不足 心血瘀阻 心悸 舌紫 脉涩 心血瘀阻 肺气不宣 胸闷 咳嗽 气促
2、心与肾:
——阴与阳、水与水不寒)
“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心火不亢)
滋养心阳
肾水
“水气凌心”
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 赖肝主疏泄
肝失疏泄 影响脾运化 肝脾不和 易怒 胁胀 纳差 腹胀 便溏
血液控制
脾气虚弱 脾不统血
肝血 赖脾的滋生 肝藏血不足 肝脾两虚
5、肝与肾:
——精与血和“疏泄”与“封藏”两个方面。 精与血方面
肝藏血 肾藏精
精
生 化
血 “精血同源”
病理: 肾精亏虚 肝血不足(肝肾两亏)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26c4cb19e8b8f67c1cb9c4.png)
五脏
肾
2.中医肾的组成 主体--肾 内系--膀胱、骨、耳、二阴、唾、发、志、恐 外应--水、北、冬、寒、黑、咸
(二)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
概念:肾具有贮存,封藏先后天精气的生理功能。
藏-闭藏、贮存 精-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广义-泛指体内一切精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 物质(如:气、血、津液、水谷精微 精以作用分 等) 狭义-生殖之精
形象-体内脏腑的形态
现象-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表现于外的生命现象。
(二)脏象学说: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为 中 心、结合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以 及 三、中医学研究脏腑的主要方法 脏腑与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由表知里
活体观察法
以象测脏
第一节
一、肾
(一)概述 1.肾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 阴脏、阴中之阴 藏精、主水、主纳气
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1)运化水谷 脾运化水谷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消化-帮助胃肠将饮食分解为精微,糟粕
运化水谷 ②吸收-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 ③运输-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输往全身
脾运途径
①上输于肺 ②直接输往全身(经络)
(2)运化水液:
脾气健运
上输于肺,肺宣发,肃降水液
下输于肾,肾气化水液
升清降浊,水液环流
下面将脾的整个运化功能综合阐述如下: 脾 气 健 运 谷化 精、气、血津液化生有源,水液代谢正常 人体营 精生 养充分,生命力强盛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 水行 生化之源”。
三、命门的功 能
(一)主生殖
(二)调节全身阴阳之枢纽
二、脾
(一)概述
1.脾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3214fedba8956bec0875e382.png)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有主持、管理之意。
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为“血府”。
所谓心主血脉,即指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系统。
心脏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
例如在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足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
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心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里”。
触摸虚里跳动,有助于对心病的诊断。
人体面部的气血比较丰富,心脏气血的盛衰亦常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心“其华在面”。
望色,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气血的运行,均依赖于心气的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人的心气强健,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机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心气不足:即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
可见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
2.心血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导致心脏血液瘀阻。
可见心悸,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心血亏虚: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以心气强健、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考试大网站收集如果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1.神的概念: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玄妙、神奇。
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而见其功”。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https://img.taocdn.com/s3/m/2da78f9d59eef8c75ebfb343.png)
面唇舌晦暗(灰黑)
现代研究表明: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输出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等是 心气虚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心气 虚证的一个定量指标;心阴虚、 心阳虚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
心肌收缩功能损害程度依次为:
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
现代研究表明:脉搏的形成与心肌的 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动 脉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 心的功能正常—舌体运动灵活、舌 质红活荣润、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血充足—舌质红润, 舌体柔软灵活
心藏神 语言 请晰、 味觉灵敏。
• 心血不足—舌淡白无华、味觉减退。 • 心血瘀阻—舌紫暗有瘀点。 • 心神失常—舌强语謇(jian)、甚则失语
• 心火上炎—舌红、舌尖糜烂生疮。
心开窍于舌的机理
官窍的生理作用
• 体内外信息交换的窗口。 • 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门户。 • 邪气入侵或外出的通道。
心开窍于舌
① 舌的功能 :舌有辅助发音,表达语 言,司味觉及搅拌食物的作用。
② 心与舌的联系: 心开窍于舌—心脏的精气盛衰及功
能变常,可反映于舌的变化。 舌为心之苗—舌为心之外候。苗,
显露的意思。
舌为心之外候的表现:
(2)内容
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动而运行(行血)
主血 心有生血作用(生血)。
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 心生血的作用,是指水谷精微,经
心火化赤作用而成血液。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
(3)机理:
① 心之阳气的推动与温煦振奋: 心力
心动 心律 心阳气的温煦推动。 心率
第二节 五脏
•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3.脏象-五脏-心
![3.脏象-五脏-心](https://img.taocdn.com/s3/m/7219476c561252d380eb6ef2.png)
指胸腹腔中组织结构较充 实的脏器 (实质性)。
化生和贮藏精气,有藏而 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
阴阳属性
主静,属阴
3
藏:五脏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不泻:五脏精气不可无故丢失。 满:五脏精气盈满
满而不实
五脏不为水谷充实
不实: 五脏精气不宜壅实
王冰注:“精气为满,水谷为实”
4
五脏与四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 体脏腑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自然界四时的 变化直接影响人体脏腑并使之发生相应的变 化。
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理解其他脏腑功能时亦是如此。
12
心
心居于胸腔,横膈之上。形象尖圆,形如倒垂未开之 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医学入门》:“形如未开莲蕊, 居肺下膈上是也。”在五行中属火,通于夏气,与小肠相 表里。 心为阳中之阳,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28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3)作用表现: ①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不仅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协 调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故成为生命活动的主宰。
如《灵枢· 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素问· 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②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能力:心具有 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如《灵枢· 本神》: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西医“HEART”与中医“心”在解剖上有一一 对应的关系。则: 自律性、节 律性、与血 管组成一个 系统、内分 泌功能等。
HEART
心
循环器官
随着现代医学在全世界范围取得 统治地位,相应地,“心”之概 念作用,也深入国人之心。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f33af126fff705cc170af4.png)
10
• 3.主汗液 汗是津液所化生,“血汗同源” “汗为心之液” • 4.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其志在喜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心气盛衰~面部的色泽;过喜伤心
11
肺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12
肺的生理功能
8
2.心主神志(又称 (1)神的含义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一般称 之为 广义的神 。即 “形征”,包括面色表情,
目光眼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 情志活动,即心所主之神。一般称之为狭义 的神。
(2)心藏神的生理作用
主宰全身生命活动:
肺主宣发 A B C 排出浊气 输布精微和津液 宣发卫气 肺主肃降 吸入清气 输布精微和津液 清肃异物
宣发与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相反 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14
3.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又称肺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 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机制——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 现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或胃、子宫等内脏下垂等。
20
3.脾主统血
① 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 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② 作用机制: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 脾不统血:以下部出血多见
4.主肌肉、四肢 与清阳之气有关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
“思则伤脾”
21
肝
• 解剖形态: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 胁下而稍偏左,右肾之前。肝为分叶脏 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b5163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f.png)
2
脾的生理特性
3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三、脾
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
01
部位形态
02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03
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在志为忧(悲)
01
生理:
02
肺气充足,宣降有度 → 悲忧适度
03
病理:
04
肺气不足 → 易悲善忧
05
悲忧过度 → 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06
涕 --- 鼻粘膜的分泌液。
生理:
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
病理:
肺阴不足 → 鼻干
肺寒 → 鼻流清涕
肺热 → 鼻流黄浊涕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
02
病理:
04
(二)心的生理特性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
中基课件-藏象五脏-心
![中基课件-藏象五脏-心](https://img.taocdn.com/s3/m/618844a51a37f111f0855b05.png)
22
心藏神功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 心藏神功能异常
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失眠、多梦、 神志不宁,甚至谵狂;反应迟钝、健 忘、精神萎顿,甚则昏迷,不省人事
23
心的生理特性
主通明
脉道通利:心阳温通全身血脉,不致血脉瘀滞。 心神清明: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脉道通利心 神清明则意识清楚、思维清晰、情感明白。
10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
奉心化赤:心助脾化生血液
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主运化、
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
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 “心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
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和脉管的舒缩,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脉 道”即血管,“脉为血之府”脉道是容纳和
21
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
3、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
神志是心脏生理功能之一,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 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所以就这个意义讲, 又说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神异常,心血输布必定 失常,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故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
31
心与夏气相应
“同气相求”
夏季和心均属“阳中之阳”,阳气最盛。
养生上:
“春夏养阳”:主张“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病理上:
心阳不足证之心脏病在夏季减轻;冬病夏治。
而阴虚阳盛之心脏病在夏季加重;提前预防。
32
一、心系统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 心为君主之官 夏气、赤色、苦味
脏腑(心肺脾)PPT课件
![脏腑(心肺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89f34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8.png)
心的生理功能
总结词
心的生理功能
详细描述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的作用,以供应全身各脏腑器官的营养需求。心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生 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脏腑之间的关系
相生相克
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肝 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 生肝;同时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 心克肺,肺克肝。
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五脏六腑之间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状 态。
五脏六腑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协作完 成人体的生理功能。
02 心
心的位置和形态
总结词
心的位置和形态
详细描述
肺脾关系失调可能导致咳嗽、 痰多、食欲不振等症状,需要 调理肺脾功能以改善症状。
肺部感染可能影响脾脏的正常 功能,而脾功能亢进也可能导 致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加。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脏腑(心肺脾)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脏腑概述 •心 •肺 •脾 • 心肺脾的综合关系
01 脏腑概述
脏腑的概念
脏腑
中医学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 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 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
六腑。
五脏
主要指心、肝、脾、肺、肾,是人 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具有藏精气而 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特点。
脾对消化运动具有调节作用,能够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详细描述
脾能够分泌多种消化酶和激素,如胃蛋白酶、胰淀粉酶等,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同时, 脾还能够调节肠道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在消化过程中,脾还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https://img.taocdn.com/s3/m/98c38f4ccaaedd3383c4d376.png)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喜”有关。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而把喜、怒、思、忧、恐等五种情志活动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即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志。
喜乐愉悦,一般说来,对人体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所以《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神志涣散而不能集中或内守。
故《灵枢・本神》又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若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则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
应当指出,由于心为神明之主,故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出现神志病变。
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本病论》亦说:“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在液为汗心在液为汗:汗液,是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之液体。
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温病条辨》亦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同时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无汗。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均为水谷精气所化生,因此又有“血汗同源”说,而心主血,故又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
汗与心的这种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心气虚损,则可见自汗;心的阳气暴脱,即可见大汗淋漓等。
反之,汗出过多,也可损伤心脏阳气。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即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反映于面部的色泽变化。
华,是荣华、光彩之意。
中医学认为,五脏精气的盛衰,均可以显现于与之相通应的某些体表组织器官上,称为五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志为喜 生理: 心血调畅→ 喜乐有度 病理:
过喜 → 心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 暴喜 → 心气暴脱:胸痛,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 4、在液为汗 汗--- 汗为心之液。
• 生理:
• 心神调控汗液的分泌和排泄。
• 病理:
• 心的气阴不足→则自汗、盗汗。
C.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B.
血脉
•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主血脉功能正常
1.面色红润 2.舌色淡红 3.脉象和缓 4.胸部舒畅
• 2、藏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藏神
中医将现代医学中 脑的功能归属于心 ,而分属于五脏。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的调节是以心脑为 主的,多脏腑相互 协调的共同作用。
心藏神功 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心主宰精 神意识思 维活动异 常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 宁、甚至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 嗜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不 省人事
(二)心的生理联系
• • • •
•
•
•
•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心主血脉。 华 --- 光彩,其华在面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晦暗
• 2、在窍为舌 • 舌 ---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 生理: • 心气通于舌 → 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 • 病理: • 心火上炎 → 口舌生疮 • 心神失灵 → 舌强语謇
第一节
• 一、心
_ 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_ 心的生理特性 _ 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五 脏
部位形态
•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
(一)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
•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脉
心气
全身
•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