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件完整版本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
广州医学院 2004年4月8日
针灸的作用
脏腑器官功能
改 善
针 灸
人体
经络、腧穴
自 稳 态
提 高
自我调节能力
十四经
阴经
十 二 经 脉
阳经
奇
任脉
经
八
脉
督脉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足太阴经 足少阴经 足厥阴经 手太阳经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足太阳经 足少阳经
郄 穴:经脉之气深聚之处。 十二经脉及阴维、阳维、阳跷、 阴跷各有一个,共十六郄穴。
治疗特点:用于各种急性病。
特定穴——俞穴、募穴
俞 穴: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又称“背腧穴”。共十二背腧穴。
募 穴:脏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腧穴。 共十二募穴。
治疗特点:治疗相关脏腑及与脏腑相关的组 织器官的病症。
主 治 :① 头 痛 、 眩 晕 、 口 眼 歪 斜、肿痛、烦躁易怒 ②癫痫、高热抽搐、惊 风、精神疾患 ③肝胆疾患 ④足麻、行走不便
操作:直刺0.5~1寸
中风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半身不 遂或意识神志障碍、 口角歪斜为主症的 一种急性疾病。
中经络
取穴原则: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 太阳、少阳经穴。
络传导感应来实现。
腧穴的分类
1.经 穴:凡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 位(361个单穴)。 特点:定名、定位、定经
2.奇 穴:未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有奇效, 故名。 特点:定名、定位、不定经
3.阿是穴:即“以痛为输”,又称压痛点。 特点:无定名、无定位、无定经
腧穴的主治作用
1.本经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及所属脏腑病症; 2.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两经病症; 3.局部经穴均能主治局部和邻近病痛; 4.四肢上的经穴不但能治局部疾患,甚至具有全
俞募配穴——临床多俞募相配治疗相应脏腑 病变也可单穴应用治疗与其脏腑 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所发生的 病变。
来自百度文库
特定穴——八会穴、下合穴
八 会 穴:人体气、血、筋、脉、骨、髓、 脏、腑之精气汇聚之处。共八个。
治疗特点:治疗相关组织、脏腑病症。
下 合 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 腧穴。又称“六合穴”。
一以
定骨 的节 尺为
骨 度
寸标 进志 行,
分 寸
取将 穴人 的体
示 意
方各 法部
图
。分
规
定
以 病
手 指
人
自
同
身
手
身
指 为 度
寸 示
来 取
意
穴 的
图
方
法
面瘫
即面神经麻痹。 分中枢性面瘫和 周围性面瘫。
针灸治疗
取穴原则:阳明经穴为主,远近相配穴为原则。 处 方:1、风池、翳风、阳白、攒竹、迎香、
寸,或向颊车或迎 香透刺1-1.5寸
合谷(大肠经 LI4)
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 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
主治:①外感热病 ②五官疾病(热病类) ③周围性面瘫 ④腹痛(慢性胃肠炎等) ⑤闭经、滞产、便秘
操 作 : 直 刺 0.5-1 寸 , 可 透 刺 。 孕妇禁针。
太冲(肝经 LR3)
位置:足背,第1、2跖骨结合 部前方凹陷处
治疗特点:治疗所属腑病。
特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 的八个腧穴。
治疗特点:主治各自相通的奇经病症。 也可上下配合发挥协同作用。
交 会 穴: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 会合处的腧穴。有许多。
治疗特点:治疗所交经脉的病症。
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定点分寸法) 2.解剖标志法(体表标志法) 3.指量法(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位置:三角肌上部,当肩峰 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主治:①肩臂疼痛 ②上肢瘫痪
操 作 : 肩 平 举 , 直 刺 1-1.5 寸或2寸(瘫痪)
身性调节作用; 5.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还有些腧
穴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
“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特定穴意义
概念:十四经中、特殊作用、特定称号
包含: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 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 穴、交会穴。
足阳明经
十四经循行分布图
经
络
的
循
行
分
布
(
头
面
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任脉、督脉 在头面部的循行分布
部 )
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 表的部位。
◇腧穴的确定是经络形成理论的重要依据; 经络又归纳总结了腧穴的共同主治作用, 从而指导着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 成为腧穴分类的基础。
◇经络的部分功能,需通过腧穴的反应来 体现;腧穴的治疗作用,又需要通过经
特定穴——五输穴
五 输 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的井、荥、输、经、合穴。
治疗规律:“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 所属,主治所及”
治疗特点:“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 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 合主逆气而泄”。
五行主治——“虚者补其母,实者泄其子” (五输穴、五行、五脏配合)
特定穴——原穴、络穴
②面瘫,面跳 ③目疾(多治眼睑病) 操作:沿眉弓向外侧斜刺0.30.8寸,或点刺出血
迎香(大肠经 LI20)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 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不通 ②面瘫 ③面痛、面痒
操作:向鼻根部斜刺0.5-1寸
地仓(胃经 ST4)
位置:口角旁开0.4寸 主治:①面瘫
②口角流涎 操作:斜刺或沿皮刺0.5
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等。 2、太阳、印堂、四白、牵正、人中、
承浆、足三里等。 两组交替取穴,可配合电针、水针。
翳风(三焦经 SJ17)
位置:耳垂后方,当乳突与 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耳鸣耳聋、耳痛 ②面瘫、面痛 ③呃逆
操作:直刺0.5-1寸
攒竹(膀胱经 BL2)
位置:眉头凹陷中 主治:①前头痛,眉棱骨痛
处 方: 上肢: 肩髃、曲池、外关、 手三里、合谷等; 下肢: 环跳、伏兔、风市、 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
中脏腑
闭症 取穴原则: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用泻法或点
刺出血。 处 方:人中、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脱症 取穴原则:取任脉经穴,灸之。 处 方:关元、神厥 (隔盐灸)
肩髃 (大肠经 LI15)
原 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 脉各有一个,故称“十二原”。
治疗特点:主治各自所属脏腑病变。 络 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
十二经脉络穴均在肘膝以下,任督络 脉、脾之大络在躯干。共十五络穴。 治疗特点:主治互为表里两经病症。
主客原络配穴——原穴和络穴可单独应用,也可 原络相配。
特定穴——郄穴
广州医学院 2004年4月8日
针灸的作用
脏腑器官功能
改 善
针 灸
人体
经络、腧穴
自 稳 态
提 高
自我调节能力
十四经
阴经
十 二 经 脉
阳经
奇
任脉
经
八
脉
督脉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足太阴经 足少阴经 足厥阴经 手太阳经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足太阳经 足少阳经
郄 穴:经脉之气深聚之处。 十二经脉及阴维、阳维、阳跷、 阴跷各有一个,共十六郄穴。
治疗特点:用于各种急性病。
特定穴——俞穴、募穴
俞 穴: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又称“背腧穴”。共十二背腧穴。
募 穴:脏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腧穴。 共十二募穴。
治疗特点:治疗相关脏腑及与脏腑相关的组 织器官的病症。
主 治 :① 头 痛 、 眩 晕 、 口 眼 歪 斜、肿痛、烦躁易怒 ②癫痫、高热抽搐、惊 风、精神疾患 ③肝胆疾患 ④足麻、行走不便
操作:直刺0.5~1寸
中风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半身不 遂或意识神志障碍、 口角歪斜为主症的 一种急性疾病。
中经络
取穴原则: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 太阳、少阳经穴。
络传导感应来实现。
腧穴的分类
1.经 穴:凡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 位(361个单穴)。 特点:定名、定位、定经
2.奇 穴:未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有奇效, 故名。 特点:定名、定位、不定经
3.阿是穴:即“以痛为输”,又称压痛点。 特点:无定名、无定位、无定经
腧穴的主治作用
1.本经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及所属脏腑病症; 2.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两经病症; 3.局部经穴均能主治局部和邻近病痛; 4.四肢上的经穴不但能治局部疾患,甚至具有全
俞募配穴——临床多俞募相配治疗相应脏腑 病变也可单穴应用治疗与其脏腑 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所发生的 病变。
来自百度文库
特定穴——八会穴、下合穴
八 会 穴:人体气、血、筋、脉、骨、髓、 脏、腑之精气汇聚之处。共八个。
治疗特点:治疗相关组织、脏腑病症。
下 合 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 腧穴。又称“六合穴”。
一以
定骨 的节 尺为
骨 度
寸标 进志 行,
分 寸
取将 穴人 的体
示 意
方各 法部
图
。分
规
定
以 病
手 指
人
自
同
身
手
身
指 为 度
寸 示
来 取
意
穴 的
图
方
法
面瘫
即面神经麻痹。 分中枢性面瘫和 周围性面瘫。
针灸治疗
取穴原则:阳明经穴为主,远近相配穴为原则。 处 方:1、风池、翳风、阳白、攒竹、迎香、
寸,或向颊车或迎 香透刺1-1.5寸
合谷(大肠经 LI4)
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 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
主治:①外感热病 ②五官疾病(热病类) ③周围性面瘫 ④腹痛(慢性胃肠炎等) ⑤闭经、滞产、便秘
操 作 : 直 刺 0.5-1 寸 , 可 透 刺 。 孕妇禁针。
太冲(肝经 LR3)
位置:足背,第1、2跖骨结合 部前方凹陷处
治疗特点:治疗所属腑病。
特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 的八个腧穴。
治疗特点:主治各自相通的奇经病症。 也可上下配合发挥协同作用。
交 会 穴: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 会合处的腧穴。有许多。
治疗特点:治疗所交经脉的病症。
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定点分寸法) 2.解剖标志法(体表标志法) 3.指量法(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位置:三角肌上部,当肩峰 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主治:①肩臂疼痛 ②上肢瘫痪
操 作 : 肩 平 举 , 直 刺 1-1.5 寸或2寸(瘫痪)
身性调节作用; 5.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还有些腧
穴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
“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特定穴意义
概念:十四经中、特殊作用、特定称号
包含: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 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 穴、交会穴。
足阳明经
十四经循行分布图
经
络
的
循
行
分
布
(
头
面
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任脉、督脉 在头面部的循行分布
部 )
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 表的部位。
◇腧穴的确定是经络形成理论的重要依据; 经络又归纳总结了腧穴的共同主治作用, 从而指导着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 成为腧穴分类的基础。
◇经络的部分功能,需通过腧穴的反应来 体现;腧穴的治疗作用,又需要通过经
特定穴——五输穴
五 输 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的井、荥、输、经、合穴。
治疗规律:“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 所属,主治所及”
治疗特点:“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 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 合主逆气而泄”。
五行主治——“虚者补其母,实者泄其子” (五输穴、五行、五脏配合)
特定穴——原穴、络穴
②面瘫,面跳 ③目疾(多治眼睑病) 操作:沿眉弓向外侧斜刺0.30.8寸,或点刺出血
迎香(大肠经 LI20)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 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不通 ②面瘫 ③面痛、面痒
操作:向鼻根部斜刺0.5-1寸
地仓(胃经 ST4)
位置:口角旁开0.4寸 主治:①面瘫
②口角流涎 操作:斜刺或沿皮刺0.5
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等。 2、太阳、印堂、四白、牵正、人中、
承浆、足三里等。 两组交替取穴,可配合电针、水针。
翳风(三焦经 SJ17)
位置:耳垂后方,当乳突与 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耳鸣耳聋、耳痛 ②面瘫、面痛 ③呃逆
操作:直刺0.5-1寸
攒竹(膀胱经 BL2)
位置:眉头凹陷中 主治:①前头痛,眉棱骨痛
处 方: 上肢: 肩髃、曲池、外关、 手三里、合谷等; 下肢: 环跳、伏兔、风市、 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
中脏腑
闭症 取穴原则: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用泻法或点
刺出血。 处 方:人中、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脱症 取穴原则:取任脉经穴,灸之。 处 方:关元、神厥 (隔盐灸)
肩髃 (大肠经 LI15)
原 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 脉各有一个,故称“十二原”。
治疗特点:主治各自所属脏腑病变。 络 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
十二经脉络穴均在肘膝以下,任督络 脉、脾之大络在躯干。共十五络穴。 治疗特点:主治互为表里两经病症。
主客原络配穴——原穴和络穴可单独应用,也可 原络相配。
特定穴——郄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