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件完整版本
合集下载
中医学教学课件
![中医学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d6709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9.png)
第20页,共66页。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 中西医汇通:在抗争“废止中医”的同时,学
习西医,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
• 指导思想:“东西文化,应相互容纳,科学得 哲学以深造,哲学赖科学以证实,将来道器 合一,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于一炉”。
第21页,共66页。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 中医学来源于感性认识,服务于理性实 践。
第3页,共66页。
第一章 中医学总论
• 中医学是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 法思想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的积累, 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传统 医学。
中医学的特征:
以综合的方法为主
从宏观的角度
动态地研究人体各种内在联系
祥于机能 略于结构
现代医学的特征:
• 战国晚期,先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界 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并认为 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遂建构起一整 体关联的世界图景。这一学说渗透进入中医学, 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
• 了解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异同
•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36页,共66页。
中医学总论复习思考题
• 中医学和西医学有何不同?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37页,共66页。
第二章
第38页,共66页。
第39页,共66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 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 是用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的理性知识,包 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的内容。
• 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
三个特点:
• (1)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 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 著。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 中西医汇通:在抗争“废止中医”的同时,学
习西医,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
• 指导思想:“东西文化,应相互容纳,科学得 哲学以深造,哲学赖科学以证实,将来道器 合一,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于一炉”。
第21页,共66页。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 中医学来源于感性认识,服务于理性实 践。
第3页,共66页。
第一章 中医学总论
• 中医学是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 法思想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的积累, 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传统 医学。
中医学的特征:
以综合的方法为主
从宏观的角度
动态地研究人体各种内在联系
祥于机能 略于结构
现代医学的特征:
• 战国晚期,先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界 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并认为 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遂建构起一整 体关联的世界图景。这一学说渗透进入中医学, 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
• 了解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异同
•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36页,共66页。
中医学总论复习思考题
• 中医学和西医学有何不同?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37页,共66页。
第二章
第38页,共66页。
第39页,共66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 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 是用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的理性知识,包 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的内容。
• 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
三个特点:
• (1)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 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 著。
中医经典ppt课件
![中医经典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1df85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1.png)
注意问诊时的语言沟通与 引导
2024/1/28
11
切诊技巧与要点
切按患者脉搏、肌肤 、胸腹等部位
辨别脏腑功能盛衰及 气血运行状况
重视切诊时患者体位 与医生指力的运用
掌握脉诊、按诊等基 本技巧
2024/1/28
12
03
中药基础知识
2024/1/28
13
中药性能及分类方法
中药性能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 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 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 资源,将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 认可和应用。未来医学将加强中医药 的国际化推广与合作交流,推动中医 药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2024/1/28
32
2024/1/28
THANKS
感谢观看
33
22
05
养生保健与康复调理方法
2024/1/28
23
饮食养生原则和方法论述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遵循自然规律,按时进餐,定量饮食 ,不过度追求口感和食欲。
顺应季节,选择食物
根据季节变化选择应季食物,如春季 多吃绿色蔬菜,夏季多吃水果,秋季 多吃滋阴食物,冬季多吃温补食物。
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合理搭配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 确保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脂肪、维生 素和矿物质。
介绍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内伤病因 的致病机理。
病因病机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
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阐述疾病的传变 与转归。
7
02
中医诊断方法
2024/1/28
8
望诊技巧与要点
中医学完整课件
![中医学完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183b5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c.png)
中医学在世界的影响
中医学作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医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 和地区所接受和应用。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 础之一,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 理结构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认 识,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之 一。
儿科疾病治疗
小儿感冒
中医学采用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 小儿感冒。
小儿咳嗽
中医学通过宣肺止咳、化痰降气等方法治疗 小儿咳嗽。
小儿腹泻
中医学采用健脾止泻、消食导滞等方法治疗 小儿腹泻。
小儿营养不良
中医学通过健脾开胃、益气养血等方法调理 小儿营养不良。
0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挑战
肿瘤
中医学采用扶正祛邪、软坚散结等方法治疗 肿瘤。
妇科疾病治疗
01
月经不调
中医学通过调理气血、补肾调经等 方法治疗月经不调。
产后调理
中医学通过益气养血、补肾填精等 方法调理产后身体。
03
02
痛经
中医学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 方法治疗痛经。
乳腺炎
中医学采用清热解毒、通乳消肿等 方法治疗乳腺炎。
04
03
中医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草药治疗
使用天然草本植物,根据病情 配制不同的药方,以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中成药
将中草药经过加工制作,制成 便于服用的成药,以满足不同 患者的需求。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按摩推拿
通过手法按摩,缓解肌肉紧张 和疼痛,促进气血流通。
中医学作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医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 和地区所接受和应用。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 础之一,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 理结构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认 识,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之 一。
儿科疾病治疗
小儿感冒
中医学采用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 小儿感冒。
小儿咳嗽
中医学通过宣肺止咳、化痰降气等方法治疗 小儿咳嗽。
小儿腹泻
中医学采用健脾止泻、消食导滞等方法治疗 小儿腹泻。
小儿营养不良
中医学通过健脾开胃、益气养血等方法调理 小儿营养不良。
0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挑战
肿瘤
中医学采用扶正祛邪、软坚散结等方法治疗 肿瘤。
妇科疾病治疗
01
月经不调
中医学通过调理气血、补肾调经等 方法治疗月经不调。
产后调理
中医学通过益气养血、补肾填精等 方法调理产后身体。
03
02
痛经
中医学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 方法治疗痛经。
乳腺炎
中医学采用清热解毒、通乳消肿等 方法治疗乳腺炎。
04
03
中医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草药治疗
使用天然草本植物,根据病情 配制不同的药方,以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中成药
将中草药经过加工制作,制成 便于服用的成药,以满足不同 患者的需求。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按摩推拿
通过手法按摩,缓解肌肉紧张 和疼痛,促进气血流通。
中医学ppt课件
![中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ef3ff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2.png)
0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利用细针刺激人体穴位,通过调节气血流通来治疗疾病。针
灸治疗对于多种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如疼痛、神经系统疾病等。
03
拔罐治疗
拔罐治疗是通过负压吸引作用,将病邪从人体表面吸出,达到疏通经络
、活血化瘀的目的。拔罐对于缓解肌肉酸痛、关节炎等疾病具有很好的
效果。
非药物治疗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利用手法按摩人体特定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放松肌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按摩对于治疗颈椎 病、腰肌劳损等具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学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学简介 • 中医学理论基础 • 中医学诊断方法 • 中医学治疗方法 • 中医学在现代的应用与贡献 • 中医学案例分享
CHAPTER 01
中医学简介
中医学的概念
定义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 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强调整 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特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 为基础,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 法,结合针灸、药物等手段,以达到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发展历程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 中医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发展
现代中医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西医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 善和系统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0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位、器官之
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是通过调节呼吸、内气运行来治疗疾病。气功对 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具有很好的作用。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通过特定的运动锻炼来治疗疾病。如八段锦、 太极拳等,对于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6f87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a.png)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来 诊断病情。例如,声音嘶哑可 能表示肺燥,口臭可能表示胃 热。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 家族史等来获取病情信息。例 如,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 等症状,是否有家族遗传病史 等。
切诊
通过切脉来诊断病情。脉象的 变化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 、脏腑的虚实等。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脏腑理论
脏腑定义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包括心 、肝、脾、肺、肾等五脏和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
脏腑功能
各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如心主 血脉、肺主气等。中医学认为,脏腑 功能的正常运转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 键。
02
中医诊断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01
02
03
04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 舌象、皮肤等来判断病情。例 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 足,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 蕴。
谢。
运动养生
适量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适 量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
。
运动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运动,避 免在极端天气或不适宜的时间 进行运动。
持之以恒
坚持长期运动,不要半途而废 ,以保持身体健康。
注意安全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 运动过度或受伤。
06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
表里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都 是阴阳的具体表现。阳证表示实证、热证 ,阴证表示虚证、寒证。
表证表示病位在表,可能由外感风寒所致 ;里证表示病位在里,可能由内伤杂病所 致。
寒热
虚实
寒证表示怕冷喜暖,热证表示发热喜凉。
中医学课件ppt
![中医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cdff39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b.png)
针灸的操作方法
针灸的操作包括针刺、艾灸、拔罐等 ,需由专业医师进行。
针灸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注意消毒、避免感染,同 时根据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的原理
推拿的适应症
推拿通过手法按摩,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推拿主要用于治疗肌肉劳损、关节扭伤、 颈椎病等。
推拿的操作方法
详细描述
在临床实践中,掌握一些常用的中药和方剂,如六味地黄丸 、逍遥散等,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合理选用中药和方剂,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
04
针灸推拿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的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经络和 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适应症
针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多由气 血不和所致,治疗月经不调应以调和气血为主,同时根据 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痛经
痛经是妇科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认为痛经多由寒凝气滞所 致,治疗痛经应以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为主,同时根据不 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产后调理
产后调理是妇科重要环节之一,中医认为产后调理应以补 益气血、调理脾胃为主,同时根据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
虚与实
辨别邪正盛衰,确定治疗原则。
脏腑辨证
肝与胆
肝主疏泄,主藏血 ,与胆相表里。
肺与大肠
肺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与大 肠相表里。
心与小肠
心主血脉,主神明 ,与小肠相表里。
脾与胃
脾主运化,主统血 ,与胃相表里。
肾与膀胱
肾主藏精,主生长 发育与生殖,与膀 胱相表里。
中医学ppt课件
![中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4c817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9.png)
02
详细描述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注重整体观 念和辨证施治,通过中药、针 灸、推拿等手段,针对不同疾 病进行个性化治疗,如感冒、 咳嗽、哮喘、胃痛等常见内科 疾病。
03
总结词
04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强调预防和调 养。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治未病”非常重要, 因此内科疾病治疗不仅关注疾病 的治疗,更注重预防和调养,通 过调整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 ,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 发生。
中药治疗
总结词
通过口服或外敷中药来调节人体内环境、治疗疾病的方法。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中的核心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口服或外敷 中药来调节人体内环境、治疗疾病。中药治疗具有副作用小 、疗效稳定等特点,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感染、肿瘤、 免疫系统疾疼痛的方法。
总结词
修身养性,培养良好品德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修身养性是养生的根本。应培养良好的品德,如 仁慈、宽容、诚实等,以保持心态平和、愉悦。同时,应 避免贪欲、嫉妒等不良心态,以免影响身心健康。
总结词
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环境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应顺应自然 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如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原则,以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
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基 本理论。
中医临床实践
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以及临 床各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原始医 学,如《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
形成
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医学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
在现代,中医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与 发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
![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99a5c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f.png)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食疗:中医认为食物也有药性,通过食疗可以治疗疾病。常见的食疗方 法有药粥、药膳等,如红枣、枸杞、山楂等食材具有滋补养生作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饮食养生需注意食材的搭配与禁忌,避免食物相克或产生不 良反应。同时,应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饮食方案。
运动养生法
五禽戏:模仿动物,强身健 体
治未病:预防为主,强调预 防和治疗相结合
整体观念:注重人体内外环 境的协调统一,强调整体治 疗
针灸与推拿结合:根据病情 选择合适的针灸和推拿手法
进行治疗
针灸推拿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等 禁忌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皮肤破损等 注意事项: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针灸推拿对于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需配合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辨证论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地制定治疗方案 治未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强调早期治疗和综合治疗 独特的诊疗技术:如望、闻、问、切四诊,针灸、推拿等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与区别
理论体系不同:中医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为基础,现代医学以细胞、组织、器 官等为基础。
食疗方法: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等功效的食物,对于五官科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一定的帮助。
07
中医养生基础
章节副标题
四季养生法
春季养生:宜多吃温性食物,多 进行户外活动,以养肝为主
秋季养生:宜多吃滋润食物,保 持室内湿度,以养肺为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夏季养生:宜多吃清淡食物,保 持心情舒畅,以养心为主
食疗:中医认为食物也有药性,通过食疗可以治疗疾病。常见的食疗方 法有药粥、药膳等,如红枣、枸杞、山楂等食材具有滋补养生作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饮食养生需注意食材的搭配与禁忌,避免食物相克或产生不 良反应。同时,应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饮食方案。
运动养生法
五禽戏:模仿动物,强身健 体
治未病:预防为主,强调预 防和治疗相结合
整体观念:注重人体内外环 境的协调统一,强调整体治 疗
针灸与推拿结合:根据病情 选择合适的针灸和推拿手法
进行治疗
针灸推拿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等 禁忌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皮肤破损等 注意事项: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针灸推拿对于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需配合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辨证论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地制定治疗方案 治未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强调早期治疗和综合治疗 独特的诊疗技术:如望、闻、问、切四诊,针灸、推拿等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与区别
理论体系不同:中医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为基础,现代医学以细胞、组织、器 官等为基础。
食疗方法: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等功效的食物,对于五官科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一定的帮助。
07
中医养生基础
章节副标题
四季养生法
春季养生:宜多吃温性食物,多 进行户外活动,以养肝为主
秋季养生:宜多吃滋润食物,保 持室内湿度,以养肺为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夏季养生:宜多吃清淡食物,保 持心情舒畅,以养心为主
2024年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2024年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3b0c9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7.png)
27
06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预防
2024/2/29
28
养生原则与方法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序、饮食有节、运 动有度。
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重视饮食调护,保持脾 胃功能正常。
2024/2/29
形神共养
注重形体与精神共同调养,保持身心健康 。
保精护肾
肾为先天之本,节欲保精,避免过度耗损 。
29
预防思想与措施
02 移精变气法
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变环 境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对疾 病的影响。
03
顺情从欲法
04
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其 心身需要,以释却心理病因。
暗示解惑法
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 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 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 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 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 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溃脓期
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状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苔 黄腻质红脉滑数。治以排脓解毒。
2024/2/29
成痈期
壮热汗出烦躁口渴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 腥味或痰带血丝或咯血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肺 解毒化瘀消痈。
恢复期
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 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潮热心烦口渴面色少华 形体消瘦皮肤干瘪苔光剥或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无 力。治以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的诊断和治疗。
8
脏腑经络理论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2024/2/29
03
06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预防
2024/2/29
28
养生原则与方法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序、饮食有节、运 动有度。
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重视饮食调护,保持脾 胃功能正常。
2024/2/29
形神共养
注重形体与精神共同调养,保持身心健康 。
保精护肾
肾为先天之本,节欲保精,避免过度耗损 。
29
预防思想与措施
02 移精变气法
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变环 境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对疾 病的影响。
03
顺情从欲法
04
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其 心身需要,以释却心理病因。
暗示解惑法
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 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 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 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 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 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溃脓期
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状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苔 黄腻质红脉滑数。治以排脓解毒。
2024/2/29
成痈期
壮热汗出烦躁口渴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 腥味或痰带血丝或咯血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肺 解毒化瘀消痈。
恢复期
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 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潮热心烦口渴面色少华 形体消瘦皮肤干瘪苔光剥或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无 力。治以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的诊断和治疗。
8
脏腑经络理论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2024/2/29
03
中医PPT课件
![中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c698b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4.png)
诊断与治疗原则
四诊合参
介绍望、闻、问、切四诊在中医 诊断中的应用,强调四诊合参的 重要性。
治未病思想
介绍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 思想,探讨其在现代医疗保健体 系中的意义。
01 02 03 04
辨证论治
阐述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 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等。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强调中医治病需根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体质及季节气候等因素进 行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方剂分类
按功效分类,如解表剂、清热剂、 泻下剂、祛风湿剂等;按剂型分类, 如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常用方剂举例
解表剂
清热剂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
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 等,用于治疗里热炽盛
证。
泻下剂
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等,用于治疗便秘或腑
实热结证。
祛风湿剂
如独活寄生汤、羌活胜 湿汤等,用于治疗风湿
02
中药与方剂
Chapter
中药性能及分类
中药性能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分类
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 风湿药等;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 果实种子类等;按采收季节分类,如春采茵陈、夏 采薄荷、秋采菊花、冬采款冬等。
健身气功
练习气功可以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达到强身健体、 延年益寿的目的。
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后要 进行适当的放松和休息。
精神调摄与心理保健
情志调摄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情绪波 动,以维持身心健康。
心理保健
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学会自 我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中医学课件
![中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9ca67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5.png)
外科疾病防治策略及方法
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外科疾病多与热毒有关,因此治疗时多采用清热解毒的方 法,如中药方剂中的五味消毒饮等。
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血脉不通也是外科疾病的原因之一,因此治疗时需要活血 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如中药方剂中的桃红四物汤等。
祛腐生肌
对于创面不愈合或愈合缓慢的外科疾病,中医采用祛腐生肌的方法, 清除坏死组织,促进新肉生长,如中药方剂中的生肌玉红膏等。
象的虚实、快慢等。
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
根据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对 病情进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 础。
脏腑辨证
根据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对病 情进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 。
脉诊与舌诊
脉诊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迟数等。
舌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来判断病情,如舌苔的颜色、形状等。
春季养生
夏季养生
宜多吃温性食物,如韭菜、生姜等,以助 阳气生发;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宜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薏 米等;同时多吃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 、黄瓜等。
秋季养生
冬季养生
宜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藕等;同 时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等。
宜多吃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同 时多吃富含脂肪的食物,如核桃、芝麻等 。
THANKS
感谢观看
情志调摄与精神养生
保持心情愉悦
通过音乐、绘画、书法等方式调节情绪,保 持心情愉悦。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阅读、旅游等方式拓展视野,培养兴趣 爱好。
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工作பைடு நூலகம்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身 心疲惫。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医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中医学-PPT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cf6d15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76.png)
【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 “我 克” 两个方面的联系。
“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为“所 胜”
(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
【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 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 顺五行相克次序
的克制太过。 【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金乘木(和相克一致) 【原因】 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 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 使其更加虚弱。
鼻
皮悲
涕
哭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肺膀耳骨恐唾呻 胱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府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概说
学习要求
1、掌握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及 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3、了解藏象的来源。
一、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 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 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
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 科有显著的发展。
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 有显著的发展。
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 (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
思维而拙于形式逻辑
4、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强
二、具体的有特色的中医认知方法:
1、司外揣内 2、援物比类 3、心法和顿悟 4、试探和反证
第四节 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
一、调整—世界医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二、融合与互补—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然态
势(中西融合)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存在。 阴阳消长平衡属量变过程。
“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为“所 胜”
(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
【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 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 顺五行相克次序
的克制太过。 【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金乘木(和相克一致) 【原因】 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 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 使其更加虚弱。
鼻
皮悲
涕
哭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肺膀耳骨恐唾呻 胱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府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概说
学习要求
1、掌握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及 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3、了解藏象的来源。
一、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 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 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
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 科有显著的发展。
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 有显著的发展。
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 (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
思维而拙于形式逻辑
4、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强
二、具体的有特色的中医认知方法:
1、司外揣内 2、援物比类 3、心法和顿悟 4、试探和反证
第四节 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
一、调整—世界医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二、融合与互补—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然态
势(中西融合)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存在。 阴阳消长平衡属量变过程。
中医教学讲课ppt课件
![中医教学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4b4b4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7.png)
妇科疾病治疗
调理月经周期 注重补肾调肝 个性化治疗方案
月经周期的调节是妇科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 通过中药汤剂、针灸等手段,调节女性内分泌水平,使 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的产生与肾、肝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注重补肾调肝,以调节女性生殖 系统的生理功能。
中医妇科疾病治疗强调个性化治疗方案。医生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质、病程等,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的。
推拿的历史
推拿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经 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 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拿的原理
推拿通过手法按摩,可以舒缓 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缓 解疼痛,对于多种疾病有很好 的治疗效果。
推拿的手法和技术
推拿的手法包括按法、揉法、 推法、拿法等,每种手法都有
不同的用途和技巧。
针灸与推拿的临床应用
饮食多样化
保证饮食的多样化,摄入各种营养素,以满 足人体所需。
精神养生法
修身养性
保持心情平静、愉悦,避免情绪波动和 过度焦虑。
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节情志和促进身 心健康。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
式,如太极拳、瑜伽等。
调节情志
根据中医理论,情志的调节对于养生 保健至关重要。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 绪,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学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 论之一,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 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 结构和疾病机制的认识,包括脏腑 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以及经络的 循行与作用。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对疾病发生 、发展及变化规律的认识,包括病 因的类型、致病特点以及病机的转 化等。
2024版年度中医学完整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学完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41ba5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2.png)
案例二
案例三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椎病,选取风池、 大椎等穴位进行针灸,并配合推拿舒 缓颈部肌肉紧张,患者颈椎功能得到 显著改善。
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运用揉、捏、 滚等手法,患者腰部疼痛迅速减轻, 活动功能恢复。
2024/2/2
22
05
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探讨
2024/2/2
23
养生保健理念概述
2024/2/2
2024/2/2
16
案例分析:成功运用中草药治疗经验分享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成功运用中草药治疗感冒。某患者因感 冒出现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中医 辨证为风热感冒。给予银翘散加减治疗, 药物包括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具有 清热解毒、辛凉透表的功效。患者服药 后症状明显缓解,治愈率高。
成功运用中草药治疗慢性胃炎。某患者 因慢性胃炎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等症 状,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给予柴胡疏 肝散加减治疗,药物包括柴胡、白芍、 枳壳等,具有疏肝解郁、和胃止痛的功 效。患者服药后症状逐渐改善,复发率 降低。
合谷穴
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可缓解头痛、牙痛、 发热等症状。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等功 效。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为肝、脾、肾三经交会之处,可 调经止痛、滋阴降火。
2024/2/2
20
针灸推拿操作技巧注意事项
消毒措施
针灸前需对针具和皮肤 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感
染。
2024/2/2
15
现代药理研究对中药活性成分认识进展
活性成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通过提取、分离和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揭示了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如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 有效成分,雷公藤多苷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620d4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4.png)
适量增加营养摄入。
饮食养生法
01
02
03
04
食物搭配
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避免偏食或挑食。
适量饮食
保持适量饮食,避免过饱或过 饥,少食用生冷、辛辣、油腻
食物。
饮食规律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遵循“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
原则。
饮食温度
注意食物温度,避免过热或过 冷,以免对胃造成不良刺激。
运动养生法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
总结词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组成和配伍是中医 的精髓。了解方剂的组成原则和配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掌 握中医治疗疾病的技巧。
详细描述
方剂的组成原则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每种药物在 方剂中的作用都有严格的规定。配伍规律则是根据病情需要 ,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录CONTENTS
• 中医基础知识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药与方剂 • 中医治疗方法 • 中医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医学 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特点等。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 重人体内外的平衡和谐,以调整人体 内部环境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常用中药与方剂
总结词
掌握常用中药与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要求。这些药物和方剂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疗效确切,对于常 见病症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详细描述
常用的中药有很多,如人参、黄芪、当归、枸杞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同样,常用的方剂也有很多,如 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每一个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 体病情进行选择。
饮食养生法
01
02
03
04
食物搭配
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避免偏食或挑食。
适量饮食
保持适量饮食,避免过饱或过 饥,少食用生冷、辛辣、油腻
食物。
饮食规律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遵循“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
原则。
饮食温度
注意食物温度,避免过热或过 冷,以免对胃造成不良刺激。
运动养生法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
总结词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组成和配伍是中医 的精髓。了解方剂的组成原则和配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掌 握中医治疗疾病的技巧。
详细描述
方剂的组成原则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每种药物在 方剂中的作用都有严格的规定。配伍规律则是根据病情需要 ,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录CONTENTS
• 中医基础知识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药与方剂 • 中医治疗方法 • 中医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医学 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特点等。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 重人体内外的平衡和谐,以调整人体 内部环境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常用中药与方剂
总结词
掌握常用中药与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要求。这些药物和方剂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疗效确切,对于常 见病症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详细描述
常用的中药有很多,如人参、黄芪、当归、枸杞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同样,常用的方剂也有很多,如 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每一个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 体病情进行选择。
《中医学概述》课件
![《中医学概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060ac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2.png)
。
个体化诊疗是中医学的精髓之一,它体现了中医学以人为本、因人制宜 的思想,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主张在疾病未发生、未加重、未复发 之前,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中医学认为,“上工治未病”,即最高 明的医生应该致力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 进展,而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发生后再进
《中医学概述》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 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 中医学在现代的应用与展望
01
CHAPTER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
阐述事物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 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平衡的 规律。
五行学说
描述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和变化规 律,包括木、火、土、金、水五 行及相生相克的关系。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 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
推拿治疗
运用手法对体表进行按摩,以调整 人体的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和 疼痛。
拔罐治疗
通过负压作用使皮肤局部充血,以 达到调整气血、舒筋活络的效果。
食疗与养生
食疗
利用食物的性味归经,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理,以 达到辅助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学说
阐述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关 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 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 。
经络学说
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 ,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等。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学说
阐述各种致病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
病机学说
个体化诊疗是中医学的精髓之一,它体现了中医学以人为本、因人制宜 的思想,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主张在疾病未发生、未加重、未复发 之前,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中医学认为,“上工治未病”,即最高 明的医生应该致力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 进展,而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发生后再进
《中医学概述》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 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 中医学在现代的应用与展望
01
CHAPTER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
阐述事物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 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平衡的 规律。
五行学说
描述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和变化规 律,包括木、火、土、金、水五 行及相生相克的关系。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 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
推拿治疗
运用手法对体表进行按摩,以调整 人体的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和 疼痛。
拔罐治疗
通过负压作用使皮肤局部充血,以 达到调整气血、舒筋活络的效果。
食疗与养生
食疗
利用食物的性味归经,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理,以 达到辅助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学说
阐述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关 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 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 。
经络学说
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 ,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等。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学说
阐述各种致病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
病机学说
中医学完整ppt课件
![中医学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55305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7.png)
针刺方法演示
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基本针刺方法的演示, 以及补泻手法的介绍。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注意事项
推拿手法介绍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常用推拿手 法的介绍。
操作注意事项
推拿操作前需明确诊断,注意手法力度、频率和时间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推拿过程中需观察 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
触诊技巧
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肌肉、骨骼等部位,了解患者的体温、湿度、弹性、压痛等情况,有助于对疾病的辨证施 治。例如,腹部触诊可以了解脏腑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有无压痛等。
03
中药基础知识与分类应用
中药性能特点及配伍禁忌
性能特点
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特点,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脏腑经络的作用倾向 。
运动锻炼方式选择及效果评估
运动锻炼方式选择
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 运动,或慢跑、游泳等现代健身运动。
效果评估
通过运动前后的身体指标对比,评估运动效果。如体重、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 化,以及精神状态和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
心理调适方法分享
1 2 3
情志调养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应用
阴阳平衡
阴阳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代表着相对的两个方面。阴阳 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失衡则会导致疾病。
五行养生
根据五行理论,调和阴阳平衡。五行养生法,调和阴阳平衡 。
脏腑经络学说及其功能联系
脏腑功能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 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或降低、破坏药效, 应避免配合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络传导感应来实现。
腧穴的分类
1.经 穴:凡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 位(361个单穴)。 特点:定名、定位、定经
2.奇 穴:未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有奇效, 故名。 特点:定名、定位、不定经
3.阿是穴:即“以痛为输”,又称压痛点。 特点:无定名、无定位、无定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腧穴的主治作用
1.本经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及所属脏腑病症; 2.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两经病症; 3.局部经穴均能主治局部和邻近病痛; 4.四肢上的经穴不但能治局部疾患,甚至具有全
特定穴——五输穴
五 输 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的井、荥、输、经、合穴。
治疗规律:“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 所属,主治所及”
治疗特点:“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 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 合主逆气而泄”。
五行主治——“虚者补其母,实者泄其子” (五输穴、五行、五脏配合)
特定穴——原穴、络穴
一以
定骨 的节 尺为
骨 度
寸标 进志 行,
分 寸
取将 穴人 的体
示 意
方各 法部
图
。分
规
定
以 病
手 指
人
自
同
身
手
身
指 为 度
寸 示
来 取
意
穴 的
图
方
法
面瘫
即面神经麻痹。 分中枢性面瘫和 周围性面瘫。
针灸治疗
取穴原则:阳明经穴为主,远近相配穴为原则。 处 方:1、风池、翳风、阳白、攒竹、迎香、
处 方: 上肢: 肩髃、曲池、外关、 手三里、合谷等; 下肢: 环跳、伏兔、风市、 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
中脏腑
闭症 取穴原则: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用泻法或点
刺出血。 处 方:人中、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脱症 取穴原则:取任脉经穴,灸之。 处 方:关元、神厥 (隔盐灸)
肩髃 (大肠经 LI15)
身性调节作用; 5.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还有些腧
穴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
“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特定穴意义
概念:十四经中、特殊作用、特定称号
包含: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 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 穴、交会穴。
原 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 脉各有一个,故称“十二原”。
治疗特点:主治各自所属脏腑病变。 络 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
十二经脉络穴均在肘膝以下,任督络 脉、脾之大络在躯干。共十五络穴。 治疗特点:主治互为表里两经病症。
主客原络配穴——原穴和络穴可单独应用,也可 原络相配。
特定穴——郄穴
足阳明经
十四经循行分布图
经
络
的
循
行
分
布
(
头
面
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任脉、督脉 在头面部的循行分布
部 )
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 表的部位。
◇腧穴的确定是经络形成理论的重要依据; 经络又归纳总结了腧穴的共同主治作用, 从而指导着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 成为腧穴分类的基础。
◇经络的部分功能,需通过腧穴的反应来 体现;腧穴的治疗作用,又需要通过经
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等。 2、太阳、印堂、四白、牵正、人中、
承浆、足三里等。 两组交替取穴,可配合电针、水针。
翳风(三焦经 SJ17)
位置:耳垂后方,当乳突与 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耳鸣耳聋、耳痛 ②面瘫、面痛 ③呃逆
操作:直刺0.5-1寸
攒竹(膀胱经 BL2)
位置:眉头凹陷中 主治:①前头痛,眉棱骨痛
寸,或向颊车或迎 香透刺1-1.5寸
合谷(大肠经 LI4)
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 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
主治:①外感热病 ②五官疾病(热病类) ③周围性面瘫 ④腹痛(慢性胃肠炎等) ⑤闭经、滞产、便秘
操 作 : 直 刺 0.5-1 寸 , 可 透 刺 。 孕妇禁针。
太冲(肝经 LR3)
位置:足背,第1、2跖骨结合 部前方凹陷处
位置:三角肌上部,当肩峰 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主治:①肩臂疼痛 ②上肢瘫痪
操 作 : 肩 平 举 , 直 刺 1-1.5 寸或2寸(瘫痪)
俞募配穴——临床多俞募相配治疗相应脏腑 病变也可单穴应用治疗与其脏腑 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所发生的 病变。
特定穴——八会穴、下合穴
八 会 穴:人体气、血、筋、脉、骨、髓、 脏、腑之精气汇聚之处。共八个。
治疗特点:治疗相关组织、脏腑病症。
下 合 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 腧穴。又称“六合穴”。
主 治 :① 头 痛 、 眩 晕 、 口 眼 歪 斜、肿痛、烦躁易怒 ②癫痫、高热抽搐、惊 风、精神疾患 ③肝胆疾患 ④足麻、行走不便
操作:直刺0.5~1寸
中风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半身不 遂或意识神志障碍、 口角歪斜为主症的 一种急性疾病。
中经络
取穴原则: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 太阳、少阳经穴。
治疗特点:治疗所属腑病。
特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 的八个腧穴。
治疗特点:主治各自相通的奇经病症。 也可上下配合发挥协同作用。
交 会 穴: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 会合处的腧穴。有许多。
治疗特点:治疗所交经脉的病症。
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定点分寸法) 2.解剖标志法(体表标志法) 3.指量法(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针灸
广州医学院 2004年4月8日
针灸的作用
脏腑器官功能
改 善
针 灸
人体
经络、腧穴
自 稳 态
提 高
自我调节能力
十四经
阴经
十 二 经 脉
阳经
奇
任脉
经
八
脉
督脉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足太阴经 足少阴经 足厥阴经 手太阳经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足太阳经 足少阳经
郄 穴:经脉之气深聚之处。 十二经脉及阴维、阳维、阳跷、 阴跷各有一个,共十六郄穴。
治疗特点:用于各种急性病。
特定穴——俞穴、募穴
俞 穴: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又称“背腧穴”。共十二背腧穴。
募 穴:脏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腧穴。 共十二募穴。
治疗特点:治疗相关脏腑及与脏腑相关的组 织器官的病症。
②面瘫,面跳 ③目疾(多治眼睑病) 操作:沿眉弓向外侧斜刺0.30.8寸,或点刺出血
迎香(大肠经 LI20)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 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不通 ②面瘫 ③面痛、面痒
操作:向鼻根部斜刺0.5-1寸
地仓(胃经 ST4)
位置:口角旁开0.4寸 主治:①面瘫
②口角流涎 操作:斜刺或沿皮刺0.5
腧穴的分类
1.经 穴:凡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 位(361个单穴)。 特点:定名、定位、定经
2.奇 穴:未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有奇效, 故名。 特点:定名、定位、不定经
3.阿是穴:即“以痛为输”,又称压痛点。 特点:无定名、无定位、无定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腧穴的主治作用
1.本经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及所属脏腑病症; 2.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两经病症; 3.局部经穴均能主治局部和邻近病痛; 4.四肢上的经穴不但能治局部疾患,甚至具有全
特定穴——五输穴
五 输 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的井、荥、输、经、合穴。
治疗规律:“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 所属,主治所及”
治疗特点:“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 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 合主逆气而泄”。
五行主治——“虚者补其母,实者泄其子” (五输穴、五行、五脏配合)
特定穴——原穴、络穴
一以
定骨 的节 尺为
骨 度
寸标 进志 行,
分 寸
取将 穴人 的体
示 意
方各 法部
图
。分
规
定
以 病
手 指
人
自
同
身
手
身
指 为 度
寸 示
来 取
意
穴 的
图
方
法
面瘫
即面神经麻痹。 分中枢性面瘫和 周围性面瘫。
针灸治疗
取穴原则:阳明经穴为主,远近相配穴为原则。 处 方:1、风池、翳风、阳白、攒竹、迎香、
处 方: 上肢: 肩髃、曲池、外关、 手三里、合谷等; 下肢: 环跳、伏兔、风市、 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
中脏腑
闭症 取穴原则: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用泻法或点
刺出血。 处 方:人中、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脱症 取穴原则:取任脉经穴,灸之。 处 方:关元、神厥 (隔盐灸)
肩髃 (大肠经 LI15)
身性调节作用; 5.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还有些腧
穴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
“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特定穴意义
概念:十四经中、特殊作用、特定称号
包含: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 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 穴、交会穴。
原 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 脉各有一个,故称“十二原”。
治疗特点:主治各自所属脏腑病变。 络 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
十二经脉络穴均在肘膝以下,任督络 脉、脾之大络在躯干。共十五络穴。 治疗特点:主治互为表里两经病症。
主客原络配穴——原穴和络穴可单独应用,也可 原络相配。
特定穴——郄穴
足阳明经
十四经循行分布图
经
络
的
循
行
分
布
(
头
面
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任脉、督脉 在头面部的循行分布
部 )
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 表的部位。
◇腧穴的确定是经络形成理论的重要依据; 经络又归纳总结了腧穴的共同主治作用, 从而指导着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 成为腧穴分类的基础。
◇经络的部分功能,需通过腧穴的反应来 体现;腧穴的治疗作用,又需要通过经
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等。 2、太阳、印堂、四白、牵正、人中、
承浆、足三里等。 两组交替取穴,可配合电针、水针。
翳风(三焦经 SJ17)
位置:耳垂后方,当乳突与 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耳鸣耳聋、耳痛 ②面瘫、面痛 ③呃逆
操作:直刺0.5-1寸
攒竹(膀胱经 BL2)
位置:眉头凹陷中 主治:①前头痛,眉棱骨痛
寸,或向颊车或迎 香透刺1-1.5寸
合谷(大肠经 LI4)
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 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
主治:①外感热病 ②五官疾病(热病类) ③周围性面瘫 ④腹痛(慢性胃肠炎等) ⑤闭经、滞产、便秘
操 作 : 直 刺 0.5-1 寸 , 可 透 刺 。 孕妇禁针。
太冲(肝经 LR3)
位置:足背,第1、2跖骨结合 部前方凹陷处
位置:三角肌上部,当肩峰 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主治:①肩臂疼痛 ②上肢瘫痪
操 作 : 肩 平 举 , 直 刺 1-1.5 寸或2寸(瘫痪)
俞募配穴——临床多俞募相配治疗相应脏腑 病变也可单穴应用治疗与其脏腑 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所发生的 病变。
特定穴——八会穴、下合穴
八 会 穴:人体气、血、筋、脉、骨、髓、 脏、腑之精气汇聚之处。共八个。
治疗特点:治疗相关组织、脏腑病症。
下 合 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 腧穴。又称“六合穴”。
主 治 :① 头 痛 、 眩 晕 、 口 眼 歪 斜、肿痛、烦躁易怒 ②癫痫、高热抽搐、惊 风、精神疾患 ③肝胆疾患 ④足麻、行走不便
操作:直刺0.5~1寸
中风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半身不 遂或意识神志障碍、 口角歪斜为主症的 一种急性疾病。
中经络
取穴原则: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 太阳、少阳经穴。
治疗特点:治疗所属腑病。
特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 的八个腧穴。
治疗特点:主治各自相通的奇经病症。 也可上下配合发挥协同作用。
交 会 穴: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 会合处的腧穴。有许多。
治疗特点:治疗所交经脉的病症。
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定点分寸法) 2.解剖标志法(体表标志法) 3.指量法(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针灸
广州医学院 2004年4月8日
针灸的作用
脏腑器官功能
改 善
针 灸
人体
经络、腧穴
自 稳 态
提 高
自我调节能力
十四经
阴经
十 二 经 脉
阳经
奇
任脉
经
八
脉
督脉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足太阴经 足少阴经 足厥阴经 手太阳经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足太阳经 足少阳经
郄 穴:经脉之气深聚之处。 十二经脉及阴维、阳维、阳跷、 阴跷各有一个,共十六郄穴。
治疗特点:用于各种急性病。
特定穴——俞穴、募穴
俞 穴: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又称“背腧穴”。共十二背腧穴。
募 穴:脏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腧穴。 共十二募穴。
治疗特点:治疗相关脏腑及与脏腑相关的组 织器官的病症。
②面瘫,面跳 ③目疾(多治眼睑病) 操作:沿眉弓向外侧斜刺0.30.8寸,或点刺出血
迎香(大肠经 LI20)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 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不通 ②面瘫 ③面痛、面痒
操作:向鼻根部斜刺0.5-1寸
地仓(胃经 ST4)
位置:口角旁开0.4寸 主治:①面瘫
②口角流涎 操作:斜刺或沿皮刺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