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 内 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 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 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药学专著.
五、金元四大家简介
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 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 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望痰、涎、涕、唾 2、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1〕望眼〔眼神、色泽、眼态〕 2〕望耳 3〕望鼻 4〕望口唇 5〕望齿龈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 瘰疬 项强 鸡胸 腹部深陷、 腹部青筋暴露
〔四〕望皮肤
1、望外形 2、望斑疹 3、望痈毒疔疖
〔五〕望毛发
色泽、分布、有无脱落等.
三、望排出物
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 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 笔〕

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
《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16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返回知识点
26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精选朱pp震t课件亨最新(丹溪)—养阴派
4
概述 一、发展简史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精选ppt课件最新
3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阴 相内下寒晦有 抑 对收降凉暗形 制 静的的的的的 的 止 的
精选ppt课件最新
8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阴 阳阳 的的 对互 立根 制互 约用
阴阴 阴 阳阳 阳 的的 的 消相 交 长互 感 平转 互 衡化 藏
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辛、甘属阳; 酸、苦、咸属阴
滋味不同,药效不同。
精选ppt课件最新
22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是因为“证” 的概念中包含着病因、病机、病位。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内外环境统 一性的思想,称为辨证论治。
请解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完整版ppt课件
56
56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的“同病”是指 B
A.病因相同 B.病种相同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 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 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即“证同治亦 同”。
完整版ppt课件
55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论治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不在于“证” 的区别。
论治的目的是为了辩证,故论治是辩证的 依据和前提,辩证是治疗的方法和手段。
▪ 地域的差异,地理环境和地区气候的不同, 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 比如,南方气候偏于湿热,人体腠理疏松; 北方气候偏于干燥,人体腠理致密。
▪ 一旦异地而居,会感到一时的不适。这样就 是人们常说的“水土不服”。
完整版ppt课件
33
人与自然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②地域环 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 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完整版ppt课件
4
▪ 中医学的重点不在治疗,而在预防, 即治未病。
完整版ppt课件
5
▪ 附:民族医学 如:藏医、蒙医、苗医。
完整版ppt课件
6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学
中医康复
中医临床各科 中药制剂学
完整版ppt课件
7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课件
20
(二)自然界及人体的五行分类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 五 五 五五 五 五五 五 五 五 五 五
味 色 化 气 方季 行 脏腑 体 官 志 液 脉
酸 青 生 风 东春 木 肝胆 筋 目 怒 泪 弦
苦 赤 长 暑 南夏 火 心小 脉 舌 喜 汗 洪 肠
甘 黄 化 湿 中长 土 脾胃 肉 口 思 涎 缓 夏
(1)脑: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髓海 (2)女子胞:主月经、养育胎儿 (3)骨:身体支架,髓之府 (4)脉:血之府 (5)髓:充脑养骨化血
30
4.五脏系统的对应关系
六腑 五体 五志 五官(窍) 五液 五华 五季
肝胆 筋 怒

泪 爪春
心 小肠 脉 喜

汗 面夏
脾胃 肉 思

涎 唇 长夏
33
2.六淫: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指风、寒、暑、湿、燥、 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六邪”。六淫致病具 有以下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或两者同时受邪, 都是从外感受,故又称 “外感六淫”。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 与季节气候有关。故又称“时令病”。如春季多温病,夏季 多暑(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处地区及环境有关。如久居 潮湿地区易感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易患燥热之病。
2.指导治疗:“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 问·至真要大论》)。 (1)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2)虚则补之 虚热证:滋阴清热,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助阳散寒,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3.药物性能分阴阳
药性 阴阳

四气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1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 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传统的中医学发源于中原,以汉民族防治疾病的理论 为主体。日本称中医为汉方医学。因此,中医学是一 个特定的概念
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刮痧、 推 拿、耳针等多种非药物疗法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炎热和寒冷等
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24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 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 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个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5
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
指导疾病诊断 ➢ 阴阳是诊断的总纲 ➢ 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 ➢ 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 ➢ 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 ➢ 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实证(阳)虚证(阴)
36
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
归纳药物性能 ➢ 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
2
一个典故
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人董奉为人治病, 不收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 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人常用 “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
3
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四诊八纲 中药学基础知识 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 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初步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血津液、
21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中医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4
药物专著的问世
《 神 农 本 草 经 》—— 第 一 部 药 物学专著。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四部经典出现
使中医学术界有了统一的学术范式 促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态
此后,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医疗实 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中医学。
精选ppt课件最新
6
●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朱震亨 滋阴派 相 火 论 “ 阳 常 有 余 , 《 格 致 余 论 》 阴常不足”
精选ppt课件最新
8
●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
形成对前期理论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汇 通的总趋势。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一批集大成的
《医宗金鑑》
综合性医著问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精选ppt课件最新
38
五脏—肾
藏精,主水,主纳气 “先天之精”——父母 “后天之精”——饮食及脏腑活动的中化生的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精选ppt课件最新
39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中空有腔的器官。 (2)功能特点:受纳、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 (3)阴阳属性:六腑以通降为主,主动、属阳。
※血——循行于脉管之中,布于全身,营 养和滋润脏腑组织
※津液——不断新陈代谢,在生成、输布 与排泄间维持动态稳定
精选ppt课件最新
23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阴阳学说
(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的气。 (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中医基础》ppt课件

《中医基础》ppt课件

(2)次序
木 乘 土 乘 水 乘火 乘 金 乘 木
(3)原因 ①太过:对“所胜”克制太过
②不及:难以抵御其“所不胜”
木 土


正乘 常
过 弱
过 亢

正 常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侮
(1)含义: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 克制
即“反克”、“反侮”。
(2)次序
木 侮 金 侮火 侮 水 侮 土 侮 木
水气不足
水气有余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乘侮规律
“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 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素问·五运大论》)
侮所不胜(木旺侮金)
制其所胜(木旺乘土)

克我 所不胜
木(有余)
我克 所胜

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己所胜轻而侮之

克我
木(不及)
我克

所不胜
所胜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生
(1)含义:相互资生、助长、促进
(2)次序
木 生 火 生土 生 金 生 水 生 木
(3)关系:“母子关系”
木 生我
木为火之母

我生 土为火之子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克
(1)含义:相互克制、制约、抑制
(2)次序
木 克 土 克水 克 火 克 金 克 木
(3)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
( 3 )阴阳即是对立又是统一的:阴平阳秘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互根互用
(1)互根——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 互用——相互资生 相互助长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
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中医学基础-中职课件

中医学基础-中职课件
返回
进入中医特点
概说
发展时期
成熟时期
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绪 论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实现的。在生理上,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结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的整体,并且通过精、气、津液的作用,共同来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各种生物在自然气候影响下,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 (2)季节气候对疾病的影响: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泻痢,秋季多疟疾,冬季多伤寒。自然界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 3.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特征,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状态等特征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爱好和心理因素等,都与社会环境有关,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3 . 阴阳的特性 (1)普遍性: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的各自属性加以概括说明,如动与静、水与火、出与入等; (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热证转化为寒证,寒证转化为热证等; (3)可分性:可分性是指阴或阳中可以再分阴阳 。
返回上一页
概说
发展时期
成熟时期
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绪 论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明代李时珍,为了进一步明确药物的产地、形态等,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并亲自到各地考证,搜集各种药物标本,参考大量文献,历时27年,写成闻名世界的《本草纲目》。书中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插图1109幅,勘误并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此书先后被译成拉丁、法、德、英相、俄、西班牙、朝等约38种外国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家,被誉为“东方药典”。他尊重科学,献身药学事业的精神为后人所称颂。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近30年来,随着整个中医事业的发 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整理、继承和 研究,亦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特别 是近几年来,中医学基础理论已经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无 论在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理论的实验 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 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 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 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 响。
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
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 基础理论的确立:
(1)《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
医的理论基础,是现存的第一部医学 典籍,被称为“医家之宗”。 该书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 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 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
成书年代:先秦战国,近代学者认为是西汉中 后 期。 作者:众多医家所著。此书非一人手笔,非一 个时代,一个地方,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内各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 内容:该书分为两部分: 《素问》 (平素之问答)
病因学的发展有深 远的影响。
(2)宋· 钱乙:
著《小儿药证直诀》,
该书是一部系统的儿
科专著,开创脏腑证 治先河,丰富了辨证 论治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电子版本

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电子版本
2.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对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3.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说 作出了贡献。
4.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 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 中医学。
二、临床医学
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 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三)五行之间的关系
(1)五行生克 (2)五行相克 (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 (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
(1)五行相生
【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滋生和促进的作用。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关系】 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 “我生”两个方 面的联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第六章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目的要求】 1.熟悉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3.掌握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4.熟悉气的分类,津液的输布特点 5.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精
一、精的概念:精是指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最早论述,见于《尚书·洪范》。 五行是古人对气的直接体验。 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不同特性的气。
(二)五行的属性 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木火土金水)不同特性的气。
织器官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温煦作用: (1)温暖机体,维持体温的恒定。

中医学基础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二:非典型肺炎(SARS)
1、死亡率
全球:11%,中国香港:17%,中国台 湾:27%,中国大陆:7%,(其中广东 省3.8%,广州:3.6%)
2、治疗费用
香港:从几万到一百多万港币。
广东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最贵一例约 五千元。
三:医药的发展历程
1、公元前2000年:来,吃这些根茎。
2、公元1000年:这些根茎是异教徒的东 西,来,念这些祈祷辞。
中医学基础
绪论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医药学的课程内容、学 习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
2、了解中医药学发展简史。 3、掌握中医的基本特点。
简介中医药学
一:两个数字 1、70%
2003年,美国对占疾病总数70%的 没有理化指标变化的疾病束手无策。 2、90% 2003年,美国死亡者中约90%死于 医源性药源性疾病,而非死于原发病。
参考答案:
本病症属阴证、寒症。 冬季为寒气主令。患者由于感受寒邪,使机体出阴
阳失衡。寒为阴邪,阴邪偏盛所形成的疾病性质是 寒症。阴寒之邪侵袭经脉,则四肢关节冷痛、屈伸 不利。阴邪偏盛,阴长则阳消,体内阳气相对不足, 温煦功能减退,故畏寒、肢体不温。患者触冷水或 遇风寒疼痛加重,意为随寒邪加重而症状加重,反 之则减轻,说明阴长而阳消,阳长则阴消,这也提 示可用温热祛寒的方法来求得阴阳的平衡,以达到 治愈该病的目的。
5、130多个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分布在世界上130多
个国家的中医医疗及针灸机构达5万多家,针 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两万人, 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 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随着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中 医药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中医学基础》课件

《中医学基础》课件

中医学发展概要
❖ 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问世 。
❖ 公元1世纪,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 经》,收载药物365种 。
❖ 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医 学专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六 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 晋至隋唐时期,中医学辉煌发展,晋代王叔和所著 《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
❖ 1.相生 有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五 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
❖ 2.相克 有相互制约、抑制、克伐之意。五 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
五行相生相克示意图



表示相克 表示相生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
1.相乘 即相克得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程 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
2.相侮 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又称“反 侮”,是事物间关系失却正常协调的另一种 表现。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联系
中医学以五行属性来概括五脏的生理特性,用相 生和相克来说明脏腑间的生理关系。
五行学说还用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及 其内在联系。
2.主神志
❖ 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全身脏腑组织、形 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等心理 活动的功能。
3.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 脉是指血脉,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 统属于心。
❖ 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 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 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 之苗”。是指舌的变化可以反映心的功能状 态。

中医学 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学 基础理论ppt课件

(二)望舌苔
• 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粉白苔---寒邪化热入里之热证 黄苔---里证、热证 灰苔黑苔---里热极或寒湿盛 • 苔质:厚薄、润燥、腐腻(阳热有余、阳 气被湿热蕴遏)、偏全、剥落、消长(反 映邪正相争)、真假(有根无根)
第二节 闻诊
• 听声音:高低、音哑辨虚实 语言异常:谵狂、 独语、错语 呼吸异常:喘、哮、短气 肺胃气逆:咳嗽、呕吐、呃逆、嗳气 • 闻气味:
中医学 基础理论
中医学基本
1、基本内容: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2、应用:诊法、辨证、治疗
二、五行学说 1、基本内容:五行特性 生克乘侮 2、应用:诊断、治疗
气血津液
一、气:含义、分类与生成、功能 二、血:血的运行及与脏腑的关系 三、津液:生成输布 四、气与血的关系
第三节 问诊
• 主诉:最痛苦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 问诊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个人史、婚育史、过敏史、家族史等。 • 症状询问:十问歌 1.问寒热:恶寒发热---各种表证;表寒、热、虚证 但寒不热---里实寒证、里虚寒证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潮热、微热) 潮热:阳明、湿温、阴虚潮热 微热:气虚、阴虚、气郁 寒热往来---少阳证、疟疾
望躯体
• • • • 望颈项(瘿瘤与瘰疬、项强与项软) 望胸胁(鸡胸、桶状胸、悬饮) 望腹部(臌胀、舟状腹) 望腰背(龟背、角弓反张)
望四肢
• 手足的形状和动态 • 手足抽搐、震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鹤膝风、鸡爪风、痹证
望二阴排泄物
• 二阴:脱肛、痔瘘、肛裂 • 排泄物:尿血、尿浊、黑便 • 痰涎、涕唾: 色白质稀多属虚证、寒证 色黄赤质稠多属实证、热证 • 呕吐物: 酸腐味、苦味、臭味、血块、呕吐清水

中医学基础-中职课件

中医学基础-中职课件

闻诊
听声音
通过听患者发出的声音,判断其脏腑 功能状况,如呼吸声、咳嗽声、呕吐 声等。
嗅气味
通过嗅闻患者身体、口气、排泄物等 气味,了解病情和脏腑状况。
问诊
问寒热
询问患者有无怕冷或发 热的感觉,判断病邪性
质和阴阳盛衰。
问汗
询问患者出汗的情况, 了解津液盈亏和气血运
行状况。
问饮食口味
问二便
询问患者饮食和口味偏 好,判断脏腑功能和病
方剂组成与变化
了解方剂的组成原则,以及方剂在临床应用 中的变化。
配伍禁忌与用药安全
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常见病症的中药治疗
熟悉常见病症的中药治疗方法,如感冒、咳 嗽、胃痛等。
非药物治疗
针灸疗法
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 及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
推拿按摩
熟悉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适应症和 注意事项。
02 中医学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01
02
03
04
阴阳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 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
概括。
阴阳关系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 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是中 医学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养生法
调和阴阳平衡、五行养生法, 可以调和阴阳平衡。
养生之道
熟悉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
05 中药学基础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 中发现、尝试并逐步积累了一些能够治 疗疾病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物质。
中药的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指导防病养身
❖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 转化势必影响人体内在的阴阳变化。顺应四 时,调整阴阳,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春、 夏季阳气旺盛,要注意“春夏养阳”;秋、 冬季阴气充盛,则要注意“秋冬养阴”。维 持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不致使阴阳偏盛偏衰, 是防病养身的根本所在。
第2节 五行学说
目标检测题
❖ 中医学历史上有代表的医家和主要著作有哪 些?
❖ 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1章 阴阳五行学说
❖ 学习目标
牢记阴阳及五行的概念 说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描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1节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 立双方的概括,有对立统一的含义。阴和阳既可 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 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整体观念
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社会环境
❖ 辨证论治
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理、法、方、 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小结
❖ 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以 《内经》为代表的医学经典著作奠定并完善 了中医学理论,以扁鹊、华佗、张仲景、金 元四大家为代表的著名医家为中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学具有独特的医学理 论体系,历经几千年久盛不衰,其基本特点 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长、 生发的特性。“火曰炎上”,火具有生热、 温暖、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穑”,土具有 载物、生化的特性。“金曰从革”,金具有 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水曰润 下”,水具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自然界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方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的运行变化。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 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
6.归纳药物性能
❖ 中药的性能也可用阴阳来概括。如寒凉药属 阴,温热药属阳;药味酸、苦、咸者属阴, 辛、甘、淡者属阳;具沉降作用的药物属阴, 具升浮作用的药物属阳。治疗疾病,要结合 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恰当选用药物。如 阳盛热证,选寒凉之药以清热;阴盛寒证, 则选温热之药以祛寒;阴虚之虚热证,选凉 润药物滋阴清热,阳虚之虚寒证,则选温补 药物壮阳散寒等。
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 的“喜”志有关。
❖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经汗孔排 于体表之液体。心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 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故又有“汗为心之液” 之说。
(二)肺
❖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在体合皮,其 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 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大 肠与肺,相为表里。
五行学说还用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及 其内在联系。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脏腑的病理变化
五行学说既可以说明生理状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 系,又可用以说明病理状态下脏腑之间的相互影 响、相互传变。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 表,“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人体内脏功能活 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 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方面 的变化。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常和五脏生克关系的异常 变化有关。治疗时除了对病变的本脏进行处理, 还应考虑到其它有关的脏腑,控制其传变,以达 到治疗目的。
小结
阴阳是对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阴阳学说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 消长、阴阳转化等内容,可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五 行说说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木、火、土、金、水 五种物质即相互资生,又相互克制,这种五行之间 的生化克制,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运 动变化,当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现象遭到破坏 之后,可以出现异常的相克现象,即相乘和相侮。 五行学说可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五 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能够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
❖ 1.相生 有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五 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
❖ 2.相克 有相互制约、抑制、克伐之意。五 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
五行相生相克示意图



表示相克 表示相生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
中医学发展概要
❖ 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问世 。
❖ 公元1世纪,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 经》,收载药物365种 。
❖ 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医 学专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六 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 晋至隋唐时期,中医学辉煌发展,晋代王叔和所著 《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的相对性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对立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
❖ 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
❖ 阴阳消长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 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 中。
❖ 阴阳转化
一定条件下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阴阳对立的双方,可 以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
2.主神志
❖ 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全身脏腑组织、形 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等心理 活动的功能。
3.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 脉是指血脉,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 统属于心。
❖ 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 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 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 之苗”。是指舌的变化可以反映心的功能状 态。
1. 主气司呼吸
❖ 司呼吸即是指肺气主司人的呼吸运动,肺主 气的生理功能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 的场所。
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对气的主宰 作用 。
2. 主宣发肃降
❖ 宣发,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布散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 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用于疾病的诊断 5. 确立治疗原则 6. 归纳药物性能 7. 指导防病养身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就人体部位而言,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 四肢外侧属阳,四肢内侧属阴。按脏腑功能 特点分,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具体到每一 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 肾有肾阴、肾阳等,形成“阴中有阳,阳中 有阴”,“阴阳之中,又有阴阳”。
4.用于疾病的诊断
❖ 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 又是其中的总纲,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 证、寒证、虚证属阴证。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 阴阳。如望诊见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 诊听声音洪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问诊口渴 喜冷饮者属阳,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者属阴;切诊脉 浮、数、滑、实者属阳,沉、迟、涩、虚者属阴。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5.确立治疗原则
❖ 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成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 相对平衡,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临床上因阳热 太盛耗津伤液者,可用寒凉药治其热;阴寒太盛损 伤阳气者,则用温热药物治其寒,即“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若阴虚不能潜阳而致阳亢者,应滋 阴以潜阳;若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则应助阳 以消阴,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总之, 调整阴阳失调的基本原则,就是“损其有余,补其 不足” 。
(一)心
❖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在 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 络属于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1.主血脉
❖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
❖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 ❖体现心有生血的功能。
心主脉
❖是指血液在脉管内循行,在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下,心 脏和脉管有规律的舒缩,维持全身血液的正常循环。
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 立统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凡组织 器官和气血津精等具物质属性者属于阴;而 由这些物质所发挥出的机体功能则属于阳。 机能活动(阳)的产生,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 (阴);而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要消耗 一定的能量(阳)。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目标检测题
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 简述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 3. 按照五行的特点对自然界和人体组织器官进
行归类。
第2章 藏 象
❖ 学习目标
描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记住气的分类、组成及气血津液的来源。 说出气和血的功能。 描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
❖ 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 古代的解剖学认识。古代解剖知识不仅奠定 了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而且直接促进了 对部分内脏功能的认识。二是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医疗实践。三是古代 哲学思想的渗透,主要为阴阳、五行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