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_严谨_联想_数学解题三大法宝_赵士元

合集下载

陈锋:数学教学的“三大法宝”

陈锋:数学教学的“三大法宝”

陈锋:数学教学的“三大法宝”陈锋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数学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无锡市滨湖区数学学科带头人Q曾获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教学研究先进个人称号。

生活建构、问题引领和局部探究,是我的数学教学的“三大法宝”。

生活建构。

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较为客观而抽象,数学例题、习题一般直白而枯燥。

因此我常常联系生活实际,对抽象和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包装”,赋予它们鲜活生动的现实意义,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掌握。

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用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引入;讲“正数与负数”时,用零上几度与零下几度、前进几米与后退几米引入。

问题引领。

数学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如果恰当,则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如果不当,则容易浪费学生时间,甚至让学生走弯路。

讲问题“已知 4=22-02, 12=42-22,20= 62-42,28=82-62,请表示出第《个式子”时,抛出由大到小的“问题串”:(1 )以上各个式子有何共同特征?(2)等式左边的数有何共同特征?等式右边第一个数有何共同特征?等式右边第二个数有何共同特征?( 3 )等式左右两边的数之间有何关系?还有其他规律吗?在“问题串”的引领下,规律呼之欲出。

°局部探究。

利用小巧灵活、易于操作的局部探究,既能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结论,更能凸显课堂的时效性。

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对例题“已知关于x的一兀二次方程mx2-(2w+1)x+w=0有实数根,求w的取值范围”,可引导分别从知识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广度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一步,学会辨析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和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对概念深入理解,知道有两个根的方程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第三步,对定义“再认识”,将方程概念和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课堂剪影联系起来。

【中考复习】中考数学高分秘诀:应考“四步走”

【中考复习】中考数学高分秘诀:应考“四步走”

【中考复习】中考数学高分秘诀:应考“四步走”
在中考考数学时,有的同学能超常发挥,有的却粗心大意,令人惋惜,其原因不是“运气”,而是准备不足,这正是考前调整的重点。

一,合理定位,有舍有得填空题的后几题都是精心构思的新题目,必须认真对待;选择题的不少命题似是而非,难以捉摸;可是,不少学生却一带而过,直奔综合题,造成许多不应有的失误。

其实,综合题的最后一个小题总是比较难,目的是提高考试的区分度,但是只有4分左右。

如果暂且撇开,谨慎对待116分的题目,许多学生都能考出不俗的成绩。

二,吃透题意,谨防失误数学试题的措词十分精确,读题时,一定要看清楚。

例如:“两圆相切”,就包括外切和内切,缺一不可。

如果试题与熟悉的例题相像,绝不可掉以轻心。

例如“抛物线顶点在坐标轴上”就不同于“顶点在X轴上”。

三,步步为营,稳中求快不少计算题的失误,都是因为打草稿时太潦草,匆忙抄到试卷上时又看错了,这样的毛病难以在考试时发现。

正确的做法是:在试卷上列出详细的步骤,不要跳步。

只有少量数学运算才用草稿。

事实证明:踏实地完成每步运算,解题速度就快;把每个会做的题目做对,考分就高。

四,不慌不躁,冷静应对在考试时难免有些题目一时想不出,千万不要钻牛角尖,因为所有试题包含的知识、能力要求都在考纲范围内,不妨先换一个题目做做,等一会儿往往就会豁然开朗了。

综合题的题目内容长,容易使人心烦,我们不要想一口气吃掉整个题目,先做一个小题,后面的思路就好找了。

2021
中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参考:填空题解题四大法宝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参考:填空题解题四大法宝

2019中考数学复习指导参考:填空题解题四大法宝刚升初三的学生在期待与喜悦之余内心会有一丝沉重 ,因为摆在眼前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怎样对自己的初三学习有个科学的规划 ,二是在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下文为2019中考数学复习指导参考的内容。

一、直接法这是解填空题的根本方法 ,它是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定理、性质、公式等知识 ,通过变形、推理、运算等过程 ,直接得到结果。

它是解填空题的最根本、最常用的方法。

使用直接法解填空题 ,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 ,熟练应用解方程和解不等式的方法 ,自觉地、有意识地采取灵活、简捷的解法。

二、特殊化法当填空题的结论唯一或题设条件中提供的信息暗示答案是一个定值时 ,而条件中含有某些不确定的量 ,可以将题中变化的不定量选取一些符合条件的恰当特殊值(或特殊函数 ,或特殊角 ,图形特殊位置 ,特殊点 ,特殊方程 ,特殊模型等)进行处理 ,从而得出探求的结论。

这样可大大地简化推理、论证的过程。

三、数形结合法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

数学中大量数的问题后面都隐含着形的信息 ,图形的特征上也表达着数的关系。

我们要将抽象、复杂的数量关系 ,通过形的形象、直观揭示出来 ,以到达形帮数的目的;同时我们又要运用数的规律、数值的计算 ,来寻找处理形的方法 ,来到达数促形的目的。

对于一些含有几何背景的填空题 ,假设能数中思形 ,以形助数 ,那么往往可以简捷地解决问题 ,得出正确的结果。

四、等价转化法通过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 ,将问题等价地转化成便于解决的问题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

希望这篇2019中考数学复习指导参考 ,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中考数学复习:七大法宝

中考数学复习:七大法宝

中考数学复习:七大法宝中考数学复习:七大法宝中考复习是考好中考的重点,要想在中考的时候取得好的成绩就要好好的复习,复习要领对于任何一场考试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针对大考,如果复习不得当考试的结果也会让自己失望的。

中考数学复习有七大法宝,有需要的同学一起来看看吧。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做好预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回归课本,要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教材上的每一个例题、习题再做一遍,确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要稳扎稳打,不要盲目攀高,欲速则不达。

复习课的内容多、时间紧。

要提高复习效率,必须使自己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同步。

而预习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

没有预习,听老师讲课,会感到老师讲的都重要,抓不住老师讲的重点;而预习了之后,再听老师讲课,就会在记忆上对老师讲的内容有所取舍,把重点放在自己还未掌握的内容上,提高学习效率。

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多动脑,勤动手初三的课只有两种形式:复习课和评讲课,到初三所有课都进入复习阶段,通过复习,学生要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点有待提高,因此在复习课之前一定要有自已的思考,这样听课的目的就明确了。

现在学生手中都会有一些复习资料,在老师讲课之前,要把例题做一遍,做题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可进行查漏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此外对于老师讲课中的难点,重点要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三、建立错题本,查漏补缺初三复习,各类试题要做几十套,甚至上百套。

人教学习网的特级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建立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做错的题系统的整理好,在上面写上评析和做错的原因,每过一段时间,就把“错题笔记”拿出来看一看。

例谈高中数学解题中的“法宝”

例谈高中数学解题中的“法宝”

例谈高中数学解题中的“法宝”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习数学不仅包括数学内容、数学语言,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某些数学问题用常规方法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的特征,从新的角度,用新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用已知的数学关系为“支架”构造出满足条件或结论的数学对象,使原问题中隐晦不清的关系在新构造的数学对象中清楚地表现出来,从而借助该数学对象解决数学问题。

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就是构造法。

一、构造法解题的思路构造法解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是“转化”思想。

用构造法解题的巧妙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去解决所给的问题,而是把它转化成一个与原问题有关的辅助新问题,然后通过新问题的解决帮助解决原问题。

二、构造法的思维方式构造法是一种简捷、快速,灵活变通的解题方法,这些特点,特别是简捷的特点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他们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渴望,但却无从知道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构造法去解,如何构造?应用构造法解题的关键一是要明确的解题方向,即要明确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面建立一个相应的构造;二是要弄清条件的本质特点,以便重新进行逻辑整合。

构造法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主要有类比构造,即所研究问题对象之间或这些对象与已学过的知识间存在着形式上、本质上的相同或相似性的可考虑类比构造;联想构造、转换构造、归纳构造、直觉构造、逆向构造,即按逆向思维方式,向原有数学形式的相反方向去思考,通过构造对立的数学形式来解决问题。

三、构造法在中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1. 构造函数函数在整个中学数学是占有相当的内容,学生对于函数的性质也比较熟悉。

选择烂熟于胸的内容来解决棘手问题,会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作为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代数式、函数、不等式等知识密切不可分。

依据方程理论,能使许多的问题得以转化从而得到解决,这对学生的数学思想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有些数学题,经过观察可以构造一个方程,从而得到巧妙简捷的解答。

解决数学问题的三大法宝

解决数学问题的三大法宝

解决数学问题的三大法宝家长和学生都曾经对解不了题困惑过,这题我怎么就不会做,这是为什么呢?嘿黑尝试着帮你们揭开解题密码。

我借用打猎来描述这件事。

我喜欢把题比做驴子,当然驴子也有对付猎人的法宝,就是蹄(与题谐音)。

OK,主角凑齐了,登场表演。

猎人要搞定驴子,而不是被搞定,首先要在万花丛中找到驴子,就是找到目标。

专业的说法就是把题所提供的文字、数字或符号、图形语言翻译成规范的数学语言从而准确的判断题型(通俗的讲就是这道题考什么知识点?),如果翻译和判断出了故障,立马抛锚,Game is over.驴胜。

能找到目标,我们就该举起猎枪。

我和爱护动物的朋友一样注意保护动物,你就把它看成阿凡达式的3D虚幻驴子好了!武器水平的高低可以决定狩猎的效果。

这武器吗,专业的说法就是解题的策略。

嘿黑总结的三大策略是:画图或做表(Make a Picture or Table Diagram)——它们是以形象思维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由简入繁或逆推(Step by Step or Work backwards)——它们分别是正向和反向思维;找模型或假想并试验(Look for a Pattern or Guess and Try)——此模型不是通俗意义上的飞机模型等实物,它是数学专业术语。

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一定极其善于运用此种策略。

解某题没有模型可找,你就只能现场造模型了,假想并试验是思维力极强学生才能捣鼓的。

如果任何一种策略都不晓得,你只能假想了,而且一定不会去试验,这就是胡思乱想,好了,Game is over.驴胜。

端起猎枪,你的枪膛了必须有弹药。

合适的弹药,专业的说法就是模型。

嘿黑总结的三大模型是:工具性模型——人人皆知的方程就是其一;关系性模型——像速度、时间、路程这样的数量关系;概念性模型——全部的数学定义、公式等概念。

日本人认为数学是要边学边背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的大脑里没有储存任何模型,真的,Game is over.驴胜。

初中数学解题思想及十大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解题思想及十大解题方法

建议同学们在做题型训练之前先了解数学解题思想,掌握解题技巧,并将做过的题⽬加以划分,以便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解题⽅法01配⽅法通过把⼀个解析式利⽤恒等变形的⽅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个或⼏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解决数学问题的⽅法,叫配⽅法。

配⽅法⽤得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式,它是数学中⼀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法,它的应⽤⼗分⾮常⼴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都经常⽤到它。

02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就是把⼀个多项式化成⼏个整式乘积的形式,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个有⼒⼯具、⼀种数学⽅法,在代数、⼏何、三⾓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

因式分解的⽅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利⽤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03 换元法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个⽐较复杂的数学式⼦中,⽤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0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元⼆次⽅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来判定根的性质,⽽且作为⼀种解题⽅法,在代数式变形,解⽅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何、三⾓运算中都有⾮常⼴泛的应⽤。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元⼆次⽅程的⼀个根,求另⼀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次⽅程根的符号,解对称⽅程组,以及解⼀些有关⼆次曲线的问题等。

05待定系数法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法称为待定系数法。

06构造法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这样的⽅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个图形、⼀个⽅程(组)、⼀个等式、⼀个函数、⼀个等价命题等,架起⼀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法,我们称为构造法。

学好数学的三大法宝

学好数学的三大法宝

学好数学的三大法宝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当老师提出某个问题后,有一些同学可以非常迅速的做出反应得到答案,而另一些同学则需要在老师讲解后才能明白如何解题;但是,在最终的考试中,反应快的学生的成绩却不一定比反应稍慢的同学高。

应该说,这些现象在现在的中学中尤为普遍。

究其原因,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掌握学好数学的三大法宝。

正确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刻苦的学习精神便是学好数学的三大法宝。

所谓正确的思维方式,通俗点讲就是同学们平时说的解题思路,很多学生抱怨道一看到数学题就完全没有思路,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首先课堂上要紧随老师思路,特别是在老师讲解习题时,不要仅仅把精力放在最后的结果上,更应该注重老师讲解的过程和思维的切入点。

其次应该勤于思维训练,比如说课后进行相似习题的思考,这里切忌照葫芦画瓢,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思路从头来一边。

最后还应积极的参与新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其实与同学讨论甚至争论都是帮助你不断完善思维方式的有效手段,在讨论中发现自己没有想到的点,积累同一问题的多个思维角度。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在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可能会成为你一生中许多事情成败的决定因素。

笔记是否记录详实,卷面是否书写工整,课后是否及时复习等等,都是是否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

有些同学会说,课堂上的知识当时都明白了,为什么还要记笔记呢?请注意当时明白并不代表以后明白,笔记是为了今后复习时有案可查。

还有一些同学会说,复习时再向其他同学借不就好了,殊不知每个同学在记笔记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侧重点,甚至是自己标注的特殊符号,这些并不一定是你的侧重点,同时你也失去了一次锻炼自己归纳总结能力的机会。

其实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这完全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慢慢摸索体会,关键在于将学习变成一种有规律,可持久的习惯,然后乐在其中。

刻苦的学习精神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时间的累加,其实它真正表达的是一种不懈的精神。

《数学思维方法》题库

《数学思维方法》题库

小教101班数学思维方法题库一、选择题: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见课本P。

97~98A.专注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标志。

B.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结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图式。

C.积极的创造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D.创见性与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答案:B2、下列关于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正偶数这两个概念是同一关系B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从属关系C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这两个概念是矛盾关系D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这两个概念是交叉关系答案:C。

(分值:3分)解释:C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的外延互相排斥,尽管它们都包含于梯形的概念之中,它们是对立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

A选项正确,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正偶数均为2,这两个概念的外延相同,为同一关系;B选项正确,平行四边形包含长方形,长方形属于平行四边形的一种,二者为从属关系;D选项正确,等腰直角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这两个概念的重合,二者为交叉关系。

3、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区别在于A.分析法、综合法—-已知到未知B。

分析法——已知到未知、综合法—-未知到已知C.分析法、综合法——未知到已知D。

分析法——未知到已知、综合法——已知到未知答案:D4、选择题:在△ABC中,求cosA+ cosB+ cosC的最大值()A。

3 B. 2 C. 1.5 D。

1参考答案:解题思路(直觉思维):可以从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函数值的角度直觉的猜得,即A=B=C=60°时可取得最大值1。

5。

4x-4 x≤ 15、f (x)={求与g(x)=log2X的交点数量( )x^2—4x +3 x>1A. 1B.2C. 3D.4答案是C6、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720°,这是一个( )边形。

(3分)A. 四 B 。

五 C 。

六 D 。

七 答案:BC 7、在指导学生运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学习数学时,应注重数学自身的结构,鼓励学生的_________,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信心,学会运用数学_________。

追根索源引导思考——谈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解题思路图的构建

追根索源引导思考——谈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解题思路图的构建

追根索源引导思考——谈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解题思路图的构建赵士元【期刊名称】《中学数学月刊》【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3页(P48-50)【作者】赵士元【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学研究室 215107【正文语种】中文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题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品质,使学生成为一个“学过数学”的人.但不少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解题教学,在解题教学的组织和指导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本文试图通过几个实例从构建解题思路图着手谈谈如何有效组织解题教学.所谓解题思路图是指表述解题思路的一种图形结构,着重描述从题中信息到达问题目标的线状信息.解题思路图的构建实际是分析法和综合法交叉应用的产物,是引导学生有序解题的“导航仪”;解题思路图的构建实际上是不断地追问“由什么知什么”和“要什么需什么”这两个问题而形成的思考结果.构建解题思路图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1 如图1,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点M, N分别是线段A1B, AC1的中点.(1)求证:MN∥平面BB1C1C;(2)若D在边BC上,AD⊥DC1,求证:MN⊥AD.分析 (1)要证MN∥平面BB1C1C,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需要证明直线MN和平面BB1C1C内的某条直线平行或者证明经过直线MN的某一个平面与平面BB1C1C平行.若按照第一条思路,则必须在平面BB1C1C内寻找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直线MN平行并加以证明.于是完成了需证“线面平行”应证“线线平行”.那么究竟是哪一条直线呢?再考虑条件“点M,N分别是线段A1B, AC1的中点”涉及两个中点问题,很容易使我们想到中位线问题.现在的问题是“MN 并不是任何一个现成三角形的中位线”,于是必须进行“改造”.注意到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段,而这两条边应该是相交于某一点的,于是比较容易想到联结A1C,再设法完成“点N是线段A1C的中点”,分析到此,我们可以构造出第一小题的解题思路图(图2).若按照第二条思路,则需要寻找一个过直线MN的平面α并且这个平面与平面BB1C1C平行.怎么找出这样一个平面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样一个平面α已经被找到,则由于点M在平面α内,显然这个点M是平面α与平面ABB1A1的一个公共点,显然这两个平面应该是相交的,于是由平面α//平面BB1C1C知,平面ABB1A1与平面α的交线应该平行于平面ABB1A1与平面BB1C1C的交线,而平面ABB1A1∩平面BB1C1C=BB1,平面α与平面ABB1A1的交线过点M,因此平面α与平面ABB1A1的交线一定是一条在平面ABB1A1内过点M而且是平行于直线BB1的直线,于是可以过M点在平面ABB1A1内作直线ME∥BB1交A1B1于点E.类似地,考虑平面α、平面BB1C1C都与平面A1ACC1相交,我们可以过点N在平面A1ACC1内作直线NF//直线CC1交直线A1C1于点F.接下来的问题只要证明M, N, F, E位于同一个平面且平面MNFE//平面BB1C1C.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只要证如下关键结论:①直线ME和直线NF平行,于是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②平面MNFE//平面BB1C1C.进一步分析平面MNFE//平面BB1C1C的证法,必须在平面MNFE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平面BB1C1C平行,这两条相交直线首先在四边形MNFE的四条边MN, ME, NF, EF中选择.不难发现,无论怎么选都必须先证明直线MN或者直线EF与平面BB1C1C平行,于是问题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于是这条路基本不通.反思在进行解题思路构建时要及时对所研究的思路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最优化选择,以期获得最佳、最为便捷的解题思路.此外,在分析过程中若发现有循环论证出现,应立即对相应的思路进行调整或舍弃.(2)考虑到(1)中已证MN∥BC,于是要证MN⊥AD,就需证BC⊥AD,于是完成了从“MN⊥AD”到“BC⊥AD”的转化.进一步,由条件AD⊥DC1知要证BC⊥AD,只要证AD⊥平面BB1C1C,这样我们便将“线线垂直”的问题转化成了“线面垂直”.继续分析下去,由于AD⊥DC1,只要再证AD与平面BB1C1C内的另一条直线垂直而且这条直线应与DC1相交.仔细观察图形便可发现CC1是最佳选择,这可由ABC-A1B1C1是直三棱柱,侧棱CC1与底面ABC垂直得到验证.我们将上述分析过程按步骤画成下面思路图(图3).反思由上述两小题解题思路图的构画可以发现:构画思路图实际是一个不断分析将目标推向条件的过程,有时分析法出现障碍时可先看看条件,分析由条件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这个结论与目标结论(或过程性结论)有没有什么可连接之处,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两头凑”法.当构画好了解题思路图后,证明过程实际上就是用综合的方法将解题思路图中的最后一步逐步向第一步写出来即可.例2 已知f(x),g(x)分别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且若存在使得等式af(x0)+g(2x0)=0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分析本题的目标是“a的取值范围”,问题背景是关于x0的存在性问题,通常的思路是设法找出关于“a和x0”的关系式,在此分离字母a,将此式化为a=h(x0)的形式,从而a的取值范围即是函数a=h(x0)在时的值域,于是完成了解题思路的一个片断:为求出a=h(x0)的表达式,必须知道f(x),g(x)的表达式,进一步完成解题思路图的第二步:再观察题中与f(x),g(x)有关的条件,只有一个等式,欲分别求出f(x),g(x)的表达式需再寻找关于f(x),g(x)的另一个等式.从哪儿找?我们采用“两头凑”的方法从“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这一条件入手.如何用这个条件?考虑到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可分别考虑f(-x),g(-x),于是我们得到解题思路的另一个片断:→→-f(x)+g(x)=2x于是,我们可以完整地构画出解题思路图如下:←用综合法的格式写出解题步骤如下:因为f(x),g(x)分别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所以对任意的x∈R,有f(-x)=-f(x),g(-x)=g(x).因为所以f(-x)+g(-x)=2x,即-f(x)+g(x)=2x,故f(x)=,g(x)=,于是设t=f(x0)=,则g(2x0)=2t2+1.由a f(x0)+g(2x0)=0知at+2t2+1=0.因为t=f(x0)=在时是单调递减的,故于是t≠0,所以而m(t)=2t+在上单调增加,在上单调减少.又故当时故a的取值范围是反思在平时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在解题时不会好好审题,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也有不少是由于学生审题的失误而引起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在进行解题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引导和示范审题,帮助学生构建解题思路图实际上是审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本题采用了线式结构的思路图,思路图的构建本质上是将一个综合性的数学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的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和思考习惯,提升学生数学品位,这对将学生培养成“学过数学的人”是很有利的.。

数学解题的三种思维方法

数学解题的三种思维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解答数学问题,关键也在于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少走弯路,以尽快获得满意的答案。 数学解题的思维方法很多,如分析法、综合法、变更问题法、试验法、联想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构造法、待定系数法等等。其中前三种方法是解题中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这里就这三种方法联系实际问题,与读者切磋一下它们的使用技巧。 (一)分析法与综合法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为便于读者熟练地掌握这两种方法,从而获得希望成功的解题思路,现举例说明如下。例1.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a2b+ab2.证明:(用分析法思路书写) 要证 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即需证a2-ab+b2>ab成立。(∵a+b>0) 只需证a2-2ab+b2>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a-b)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以下用综合法思路书写) ∵a≠b,∴a-b≠0,∴(a-b)2>0,即a2-2ab+b2>0 亦即a2-ab+b2>ab 由题设条件知,a+b>0,∴(a+b)(a2-ab+b2)>(a+b)ab 即a3+b3>a2b+ab2,由此命题得证。从例1容易看出,分析法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它的充分条件。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它的必要条件。从例1也不难发现,分析法和综合法各有其优缺点:从寻求解题思路来看,分析法执果索因,常常根底渐近,有希望成功;综合法由因导果,往往枝节横生,不容易奏效。从表达过程而论,分析法叙述繁锁,文辞冗长;综合法形式简洁,条理清晰。也就是说,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达。因此,在实际解题时,常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先以分析法为主寻求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达解题过程。请再看下面的例子。思考方法:先从待证结论出发(用分析法),结论左边是两个算术根之和,稍作观察便可发现,根号内的代数式都是完全平方式,所以要证明结论成立,只要证明│a-2│+│a-b│=4就可以了。于是,解题的关键在于确定a的取值范围,以去掉绝对值符号。再从已知条件来想(用综合法),已知a为实数,关于x的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则其根的判别式△<0,由此便可探明a的取值范围,这样,和上面的分析联系起来,原题便可解出。简证如下:证明:∵已知的关于x的二次方程无实根, ∴判别式△=(-2a)2-4·4·(2a-3)<0 整理,得a2-8a+12<0 于是,解得2<a<6 ∴欲证的恒等式左边=│a-2│+│a-6│ =(a-2)+(6-a)=4=右边 ∴命题得证下面请读者试着练习: 2.已知二次方程7x2-(k+13)x+k2-k-2=0的两根分别在0~1和1~2内(不包括0,1,2这三个数),求k的范围。 (提示:联系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可有:当然x=0或2时,方程左边大于0;当x=1时,方程左边小于0) (二)变更问题法解答数学题,实质上就是通过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确立题中条件与问题或条件与结论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的转化。一般说来,对于结构比较简单的问题,通过适当地分析与综合就能找到合理的解题途径。但对于结构复杂、抽象多变的数学题,常常要从变更问题的角度,去探讨解题的思考方法。所谓变更问题,就是在直接求解原问题难以入手时,把原问题作适当的变更,造成一个或几个比原问题来得简单、难度较低、易于解答的新问题,以通过对新问题的考察,发现原问题的解题思路,最终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解答数学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原问题作一系列恰当的变更。变更问题,既可以变更问题的条件,也可以变更问题的结论,还可以同时变更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但是,变更问题必须注意数学题的特点,使变更后得到的新问题越熟悉越好(曾是解答过的问题),越简单越好(便于解答),越特殊越好(变成特殊情形的问题),越直观越好(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等等。例1.不存在整数a,b,c满足a2+b2-8c=6 思考方法:本题不大容易入手,如把式子a2+b2-8c=6变形为a2+b2=8c+6,则原题变更为:证明不存在整数a和b,使它们的平方和被8除余6,显然,变更后的问题便是我们利用整数性质易于证明的熟悉问题4n+3(n为整数)逐一进行验证,以说明这四种形式中的任意两种形式的平方和都不能满足“被8除余6”。具体解题过程留给读者,请用综合法写出来。例2.m为何值时,关于x的二次方程2(m+1)x2-4mx+3(m-1)=0(1)至少有一正根? 思考方法:至少有一个正根的情况比较复杂,可以分解为三个简单问题:一是有两个正根;二是有一正根、一负根;三是有一正根和一根为0,故原题由此易解。此题亦可这样来分析:方程(1)至少有一正根的反面,是有两负根,这样可先确定两负根时m的取值范围,而后解出原题。按后一种思路简解如下,前一种方法请读者完成。解:∵方程(1)有实根且为二次方程, ∴△=(-4m)2-4×2×3(m2-1)≥0且m+1≠0,假设方程(1)有两个负根,则有经解,上述不等式组无解,所以方程(1)不可能有两负根(假设不成立),

中考数学复习提高成绩三大法宝

中考数学复习提高成绩三大法宝

中考数学复习提高成绩三大法宝2021年中考数学提高成绩方法一是重视基础知识,不犯概念性错误中考命题大都以基础题为主。

因此复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做到知识无盲点。

二是重视错题价值,不犯重复性错误在复习中,那些曾经做错的题目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的专门好资源。

对错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能够补上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足或漏洞。

复习时,自己要预备一个错题集,有意识地对各种试卷上的错题进行整理和分析,经常翻看研究这些曾经做错的题目,认清做错题的缘故是知识上的错误依旧方法上的错误,是解题过程的失误依旧心理缺陷导致的失误,争取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

三是重视解题适应,不犯低级错误中考对学生的考查是全面的,既有知识能力方面的,也有意志品质和学习适应方面的。

在最后时期的模拟训练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训练:(1)认真审题。

不论题目难与易,都应该完整看完题目后再开始解题,幸免定势思维。

(2)格式规范。

一方面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分式方程的检验等;另一方面评卷方式采纳电脑阅卷,因此必须按题目顺序、在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幸免不必要的丢分。

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3)合理安排考试时刻。

原则上考试采纳前紧后松,为后续的检查留出时刻;另外试卷通常在选择和填空的最后一题会设置难度稍大的题目,因此不宜在某一题上耗费过多时刻,阻碍后面的答题时刻。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强化解题研究凸现思维品质

强化解题研究凸现思维品质

强化解题研究凸现思维品质赵士元【期刊名称】《《中学数学月刊》》【年(卷),期】2019(000)010【总页数】4页(P50-53)【作者】赵士元【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学与教育科学研究室 215100【正文语种】中文如何有效进行解题教学,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都有比较详尽的研究.尽管如此,在我们平时的课堂观察中,不难发现“解题教学讲解化”和“数学教学解题化”等现象在数学课堂里时有发生,更为常见的是将解题教学等同于习题解答,忽视了解题探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淡化了解题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数学例题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解题教学,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究和认知,在简单和复杂之间搭建递进的平台、在熟悉和陌生之间构建联通的导线、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构思维的桥梁;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务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真正在“育知”的同时实现“育人”的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如何有效组织解题教学,使解题教学真正起到培育思维、提升素养的作用呢?笔者依据平时的课堂观察结合自身的思考,从四个不同层面进行深讨,希望对数学教学工作者有些许启示.1 “演绎”与“严谨”相融,提升思维分析力实现数学解题教学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是例题教学,而例题的选择是解题教学的首道关口.例题的选择要紧扣所学知识点和预设的学习目标,有利于目标达成度.图1例1 在△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BC= 120°,BD平分∠ABC,且BD = 1,求4a+c的最小值.分析直观思考:题中目标是求4a+c的最小值,可见这是一个变量,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变化根源是什么?也就是说,它是因哪个变量的不确定而影响了4a+c的值?容易发现:图1中∠A,∠C所对边a, c的长度是不定的,但其中一条一旦确定了,另一条也随之而定.不妨假设a确定了,那么在△BDC中,BD,BC以及∠DBC都是确定的量,于是这个三角形也随之确定,从而可确定△BDC,进一步确定∠BDA.这样一来,△ABD也被确定了,于是c也确定下来了.由此可见,a与c一定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联,即这两个变量一定满足某一个等量关系式.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关系式找到,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条件最值问题”.怎么找出a与c的关系?这是本题的关健.首先注意到a既是△ABD的边又是△ABC的边,而c既是△BDC的边又是△ABC的边.对△ABD而言,已知的是BD和∠ABD,涉及的量为a;对△BDC而言,已知的是BD和∠CBD,涉及的量为c,同时这两个量又都是△ABC的边,这个三角形中还有一个已知条件∠ABC.这些量聚集在一起,会使我们想到什么样的关系?经过层层分析,学生比较容易想到一个重要关系S△ABC=S△ABD+S△BDC,利用这个关系我们可以得到a+c=ac.经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剖,原问题转化成为一个熟悉的问题:已知正实数a,c满足a+c=ac,求4a+c的最小值.下面是本题的解答过程:设AB=c,BC=a,显然a>0,c>0,由条件知∠ABD=∠CBD=60°.因为S△ABC=S△ABD+S△BDC,所以化简得到a+c=ac,于是有因此,当且仅当即c=2a时等号成立,此时故4a+c的最小值为9.2 “引错”与“纠错”相融,培养思维严谨力严谨的思维是一个人探索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思维严谨力反映了思维的严谨和慎密程度.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对某一知识点上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有比较充足的预设,因此在教学相关内容时往往“先入为主”,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预先“安民告示”,其目的是预防出现错误,将易错问题扼杀在“摇篮”中.殊不知,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这个错误不是学生“自己的”错误,难以引起学生重视,在后续作业或考试过程中学生很容易重复“前人的”错误.这对培养学生的严密性思维也非常不利.例2 已知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下面是一位教师讲解实录的一个片断:师:这是一道涉及复合函数单调性的问题.有谁能说出组成这个复合函数的两个函数分别是什么?生:它的外层函数是其内层函数为t=x2-ax-3.师:这两个函数的单调性如何?生:函数是一个单调递减的函数,而函数t=x2-ax-3是一个先减后增的函数.师:由此可知,要使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只要保证函数f(x)在(-∞,-1)上有定义且t=x2-ax-3在(-∞,-1)上单调递减.不难发现,这位教师的讲解没有任何问题,对解题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也打了“预防针”.但这“预防针”的效果如何?值得深思.事实上,在求解复合函数单调区间的过程中学生极容易忽视定义域,很多教师对此都有共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就是使用“预防针”的时机或场合不恰当,以致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能否有效应对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考验.就本题而言,我们可以采用“引错策略”.所谓引错策略,就是有意设计陷阱或者故意让学生出错,再通过辩析、举反例等方式进行辩错,在此基础上进行“纠错”.这种“引错、辩错、纠错”的方式往往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效缩短错误信息在大脑中的滞留时间.对上述例题而言,当学生回答出“函数是一个单调递减的函数,而函数t=x2-ax-3是一个先减后增的函数”后,可以马上让学生进行求解,估计很多学生会得出如下解答:错解由于函数可以看成是函数与t=x2-ax-3的复合,而函数是定义域上的单调递减函数.因此,要使函数在(-∞,-1)上单调递增,只要函数t=x2-ax-3在(-∞,-1)上单调递减,于是即a≥-2.这是一个错误答案.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不宜直接对这个答案给予否定,此时可以采取“辩错策略”.首先让学生练习下面一道练习题: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就此题而言,学生比较容易求出答案也有可能求出(-∞,0]的答案.对此,教师也不必急于否定,可以进一步提出:当时,函数有意义吗?这时,所有学生都会意识到求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时首先应求出函数的定义域,从而断定正确的答案应为而不是或(-∞,0].至此,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研究原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要保证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不仅要保证t=x2-ax-3在(-∞,-1)上单调递减,同时要保证函数在(-∞,-1)上有意义.于是得到正确解法:正解因为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所以u(x)=x2-ax-3在(-∞,-1)上单调递减,故于是a≥-2.其次,对任意x∈(-∞,-1),函数都有意义,即对任意x∈(-∞,-1),t=x2-ax-3>0恒成立,于是而函数在(-∞,-1)上单调递增,故当x∈(-∞,-1)时,于是a≥2.综上所述,所求a的取值范围是a≥2.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在向人们传授知识或思想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通过师生共同谈话、不断追问并共同探讨而获得知识.他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士”,他的以追问问题共同探讨的过程,与助产士帮助产妇生产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故后人将苏格拉底的教学法称为“产婆术”,它是启发式教学的原型.“引错、辩错、纠错”策略实际上也是依据这一原理提出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性思维,提升学生思维严谨力.3 “设计”与“反思”相融,提升学生思维批判力批判性思维不是思维的一种类型而是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各种可能的思维反应过程.一个人具有批判性思维时,能够有意识地利用思维进行思考并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再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越强的人,其思考能力越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例3 已知椭圆椭圆与椭圆C1具有相同的离心率.(1)求椭圆C2的方程;(2)若点P是椭圆C2上任意一点,线段PO交椭圆C1于点A,且PO的延长线交椭圆C1于点B,求证是定值.图2分析 (1)椭圆C2的方程为下面对第(2)题进行剖析.首先注意到目标结论是求证为一个定值.但PA, PB本身是变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不确定的主要原因是直线PA的斜率不定.因此,通常的思路是设直线PA的斜率为k,而后用斜率k表示线段PA和PB的长度,再求出比值.按此思路进行求解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在平时的解题训练中我们提倡解题反思,“解题反思”包括“解前反思”和“解后反思”.所谓“解前反思”,就是对解题前的解题思路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可操作性实践;而“解后反思”就是对解题结果和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反思不仅有利于优化解题思路,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批判力.反思1 解题目标是“求证为一个定值”,那么在解题前我们是否可以预先“猜测”到这个定值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特例法”解决.不妨设P就是椭圆C2的右顶点,那么点A, B分别是椭圆C1的右、左端点,易知于是反思2 由特值法发现后,便把原来的探索性问题转化为一个证明问题了.观察两个椭圆方程可以发现,椭圆C2的方程可以改写为于是它可以看成是将椭圆C1方程中的x换成同时将y换成而得到的.也就是说,将椭圆C1每一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倍,同时将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倍而得到.进一步考虑到B,O,A,P在同一条直线上,故易知线段OP也是由线段OA伸长到原来的倍而得到的,于是从而图3反思3 不妨假设椭圆C2的右顶点为P1,椭圆C1的左、右端点分别为B1, A1.由上述两个反思可知这个结论酷似“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于是我们连结PP1,AA1,BB1,可以发现PP1∥AA1∥BB1.猜测:是否有更一般的结论?即若椭圆与椭圆具有相同的离心率,点P是椭圆C2上任意一点,线段PO交椭圆C1于点A,且PO的延长线交椭圆C1于点B,则是否为定值?解题设计和解题反思是解题过程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并非相互独立更不是相互对立,而是互补性地存在于解题过程中.特别是解题反思,必要的解题反思有利于在今后的解题教学中作出更好的解题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它是对解题设计的有益补充.4 “单一”与“多维”相融,提升思维敏捷力思维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敏捷性.思维敏捷性要求准确掌握所学知识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思维敏捷力则反映一个人思维的敏捷程度.培根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敏捷性思维品质.例4 在△ABC中,边AB的四等分点依次为点E, D, F,若则CD= .下面是笔者在听课时记下的一段课堂实录.图4师:这是一个向量运算题,条件相对不多,但出现“边AB的四等分点依次为点E, D, F”这一条件,其一般思路是建立坐标系将向量运算转化为坐标运算,这是涉及向量运算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呢?生:以点D为原点、以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图4).师:回答得很好!请你继续说下去.生:设DF=a, C(x0,y0),则A,D,E,F,B的坐标分别为A(-2a, 0),E(-a,0),D(0,0),F(a,0),B(2a,0).接下来用a,x0,y0表示出向量师:很好,我再问一个问题,本题目标是什么?生:求的值.师:不错,请同学们课后自己算一下.接着,任课教师很快进入下一个题目的讲解.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采用了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但美中不足的是教师一开始就提出建立坐标系,这把学生的思维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思考空间中.这种单一性的思维导向不利于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事实上,在进行向量运算时向量基本定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本题中出现多对相反向量,为我们利用这一定理解题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以向量和作为基底,将条件中的所有向量全部用这两个基向量表示,于是很快得到类似地,有所以消去求得故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善于用“导问”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导问”的过程中不要让教师提出的“导问问题”框住学生的思维,从而扼杀学生的思维创造力.相反,应该引导学生多维度分析、多角度切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图5本题除了利用向量基本定理以外,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CD分别是△ABC 的边AB和△EFC的边EF的中线.而对三角形中线而言,有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我们记忆犹新的:如图5,A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则2(AB2+AC2)=BC2+4AD2.此外,对向量而言又有这两个结论对解题有没有用呢?观察题目条件和目标,很容易得到如下解法:因为E, D, F分别是边AB的四等分点,所以在△CAB中有两边平方得到于是CA2+CB2+4=4CD2.又2(CA2+CB2)=4CD2+AB2,所以故同理,在△CEF中可得而AB=2EF,于是迅速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敏捷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主要表现在流利的表达和流畅的联想,而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应该熟悉基本的数学结论并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思维敏捷力是衡量思维敏捷程度的重要指标,敏捷力的提升需要平时的训练和积累.教师应善于在解题教学中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采用导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养成积极思维、正确考虑、快速判断、果断决定的思维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敏捷力.。

【初中数学】初中生必备的解题理念

【初中数学】初中生必备的解题理念

【初中数学】初中生必备的解题理念1.如果把解题比做打仗,那么解题者的“兵器”就是数学基础知识,“兵力”就是数学基本方法,而调动数学基础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解题思想则正是“兵法”。

数学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解决问题。

因此,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决方案。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

3.问题反映了现有水平与客观需要的矛盾,对学生来说,就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

问题就是矛盾。

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有三个特征:(1)可接受性:学生愿意解决问题,并具备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

(2)障碍性:学生不能直接看出它的解法和答案,而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

(3)探究:学生无法按照现成的常规解决问题。

他们需要探索并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4.练习型的问题具有教学性,它的结论为数学家或教师所已知,其之成为问题仅相对于教学或学生而言,包括一个待计算的答案、一个待证明的结论、一个待作出的图形、一个待判断的命题、一个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5.“解决问题”有不同的解释,比较典型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四种:(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

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办法的一种活动。

(2)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究过程。

“问题解决”被定义为“将先前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况的过程”。

换句话说,问题解决是一个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一个学习目的。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

因而,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就成为学习数学的根本原因。

此时,问题解决就独立于特殊的问题,独立于一般过程或方法,也独立于数学的具体内容。

(4)解决问题是一种生存能力。

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目的之一是学习在充满问题和有时不确定的问题和答案的世界中生存的能力。

6.解题研究存在一些误区,首先一个表现是,用现成的例子说明现成的观点,或用现成的观点解释现成的例子。

其次一个表现是,长期徘徊在一招一式的归类上,缺少观点上的提高或实质性的突破。

2020年考研数学复习的“五大法宝”

2020年考研数学复习的“五大法宝”

2020年考研数学复习的“五大法宝”提升考研数学,一些学生一筹莫展,有些学生甚至避开数学。

很多学生实行复习后感慨:数学内容繁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看了很多书,做题很多题,依旧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究其原因,还是方法不得当。

下面老师给出制胜的“五大法宝”,以协助广大考生远离数学的恐惧。

法宝一:熟读教材很多学员认为看教材是浪费时间,一味地埋头做题,大搞题海战术,结果适得其反,效果不佳。

考研的基本知识点固定不变,变的仅仅出题的方式和角度,只有对基本概念、公式、定理有了充分的把握,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取胜。

建议将教材精读三遍,将基本公式的推导和定理的证明熟练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

之后遇到到模棱两可的问题时,也要勤翻书。

构建起教材的整体脉络及知识点间的联系,对做题速度和质量都具有极大的协助。

法宝二:重视大纲在决定考研之后,首先一定要看一下去年的数学大纲,了解考试的形式和内容等。

每年的大纲变动不大,待今年的大纲发布后,要仔细研读,重视那些删减和增加的知识点,然后把握好考点和知识的重点。

法宝三:适量练习9月到11月是考研复习最重要,也是最累的阶段,是决胜的关键时期。

该阶段决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有针对性地适量做题。

做题要做到“懂、透、化”,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

要把错题、难题和重要的题目记在一个笔记本,有时间就多翻阅,跳出思维的误区,把问题搞透彻。

做题的过程会有所苦闷,但持续地坚持,就一定会化茧成蝶。

法宝四:高效利用真题和模拟题考研真题讲过千锤百炼,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需要认真揣摩。

到了12月份最后的冲刺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做真题和模拟题。

严格按照考试的要求走,将做题的时间限制在3个小时,认真、规范地答题。

做完后,按照标准答案批改打分,重点把不会做的题和错题再做一遍,查缺补漏。

近两年的真题留到考前一周做,这两年的题目反应了命题的方式和出路,需要重点练习。

期间,适当加入模拟题的训练,联系一些新题型,开阔思路。

法宝五:调整心态考研与高考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参与。

中考数学填空题解题四大法宝

中考数学填空题解题四大法宝

中考数学填空题解题四大法宝
一、特殊化法
当空白填充问题的结论是唯一的或在问题设置条件中提供的信息意味着答案是一个固
定值,并且已知条件包含一些不确定的量时,一些适当的特殊值或特殊函数,或者特殊的
角度、图形、特殊位置、特殊点,可以选择满足条件的特殊方程和特殊模型来处理问题中
的不确定性,从而得出探索的结论。

这可以大大简化推理和演示过程。

二、直接法
这是解决毛坯填充问题的基本方法。

它直接从问题设置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定理、
性质和公式等知识,通过变形、推理和运算过程直接得到结果。

它是解决填空问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在运用直接法解决填空题时,应善于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巧妙运用解方程
和不等式的方法,自觉采用灵活、简单的解决方法。

三、数形结合法
“当数字缺少形状时,它就不那么直观,而当形状缺少数字时,就很难变得微妙。


在数学中,大量数字问题背后隐含着形式信息,数字之间的关系也反映在图形的特征上。

我们应该通过形式的形象和直觉来揭示抽象而复杂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形式纲数”的
目的;同时,我们必须利用数论和数值计算来寻找一种处理形状的方法,从而达到“数促形”的目的。

对于一些具有几何背景的填空问题,如果我们能在数字中考虑形式,并帮助
数字形成形式,我们通常可以简单地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等价转化法
通过“化繁为简、化陌生为熟悉”,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的问题,从而得到正
确的结果。

初中数学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崔新军!赵世会摘!要#直觉思维是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更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爱因斯坦称直觉思维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得不到教师的重视&逐渐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减弱$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其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关键词#初中数学'重视'直觉思维'培养!!法国数学家亨利9庞加莱曾说过#!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直觉思维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意识到直觉思维对数学问题解决的作用$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方法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一%直觉思维对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重要体现&教师要认识到直觉思维对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例如一些数学问题如果先让学生观察图形$想象和猜想$那么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问题$#用长度相等的火柴拼成下面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第/个图形需要火柴的根数是!!!!根)用含/的代数式表示*&问题"#下面规律排列的数#$$"$-$.$$,/第"##%个数应是!!!!&面对以上这两个问题$如果学生有良好的直觉思维$那么就能准确地猜想出问题的答案&从而减少运算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二%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方法$'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直觉思维能力的获得绝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积累和培养而得来的&要想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首先要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公式%原理等都掌握了$那么就能准确地判断出题目的意思和结果&成功只有$F 来源于灵感$++F 来源于努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相关知识时$让学生把乘方的概念吃透&求/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有了基础知识$学生在做练习$解题中能正确运用知识$不用过多的运算$凭直觉就能解答出来&如)&-*)')&")*)'学生不用笔算就能口头回答出答案&,-和&."%&扎实的数学基础是直觉思维的来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教具%学具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更多的教具%学具&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教具%学具给学生制造更多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空间想象能力&运用教具%学具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更多地去感知事物和现象$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相关知识时$可让每一位学生都带一个小立方体)或麻将牌*$或者观察文具盒$笔筒%篮球等$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图形&仔细观察不同模型的视图$从实物中抽象出几种图形&在比较中概括出模型与视图的关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解决一些数学图形题时能够凭借想象和直觉就能正确判断出对错&进一步提高学生直觉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解题教学$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可见数形结合思维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展开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逐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解题教学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一些选择题$由于省略演算求解过程$只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就可以发挥出猜想的作用&例如#第)$*个图形的点数是$$第)"*个图形的点数是$!)$第))*个图形的点数是$!)!*$/那么第)/*个图形的点数是!!!!&学生看到题目就应该想到这是平方型)/"!)*型题目&这种题目往往解题过程很复杂$更多的是需要用猜想的方法进行解题&只要学生有良好的猜想能力$在脑海中进行数形结合$就能轻松解答出来&三%结语初中数学涉及了很多的几何知识$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逻辑用于辩证$直觉用于发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采取有效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在感知和猜想中逐步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最终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参考文献#,$-董震'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读写算#教师版$"#$,)"%*#$),&$),',"-赵洪霞'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小作家选刊$"#$%))#*',)-程春'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王成刚'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作者简介#崔新军$赵世会$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古浪县裴家营职业中学&"'。

精致思维整体谋划稳中求胜——2017年江苏高考数学第19、20题解析与启示

精致思维整体谋划稳中求胜——2017年江苏高考数学第19、20题解析与启示

精致思维整体谋划稳中求胜——2017年江苏高考数学第19、20题解析与启示赵士元【期刊名称】《中学数学月刊》【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5页(P57-61)【作者】赵士元【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学研究室 215107【正文语种】中文每当高考落下帷幕,高考试卷便成为当年讨论的热门话题,2017年高考也不例外.6月7日下午5时的钟声刚响过,对2017年江苏数学卷的评论已占据了很多数学群的位置.总的来说,对今年的高考数学卷评价一般,学生的反应普遍是一个字:难!教师的反应同样是众口一辞:不如预计得那么容易.但是笔者认真做了一遍,整体感觉是尽管思维要求高,但不失为一份对未来数学教学有积极导向意义的试卷.下面就笔者对最后两道压轴题的分析谈谈数学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问题.先看第19题:对于给定的正整数k,若数列{an}满足an-k+an-k+1+…+an-1+an+1+…+an+k-1+an+k=2kan对任意自然数n(n>k)总成立,则称数列{an}为“P(k)数列”.(1)求证:等差数列{an}是“P(3)数列”;(2)若数列{an}既是“P(2)数列”又是“P(3)数列”,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这是一道定义新概念型数学问题,除了给出“P(k)数列”的定义以外没有给出其他任何的条件,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只能严格按定义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真正做到“从定义出发”,第(1)小问是一个容易题,意在让考生通过具体数列感知“P(k)数列”的具体含义,它是第(2)小问的铺垫.本题的重头戏是第(2)问,目标是证明“数列{an}是等差数列”.首先明确要证明数列{an}是等差数列,必须证明什么样的结论?当我们明确了目标式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寻求解决方案.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结论说明数列{an}是等差数列:·对任意的自然数n,均有an+1-an是一个常数;·对任意n≥2的自然数n,均有an+1+an-1=2an.回头审视一下题目条件:数列{an}既是“P(2)数列”又是“P(3)数列”,这个条件如何用数学式子表达?这一条件意味着对任意自然数n,当n>2时,都有an-2+an-1+an+1+an+2=4an;①当n>3时,都有an-3+an-2+an-1+an+1+an+2+an+3=6an.②如何将条件转化到目标式?这是解题最关键的一步!如果一时找不到出路,我们可以认真地盯着目标式,不断地追问目标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式子.在不断地追问下我们能逐步明确目标式中需要(an+1+an-1),如何构建这一式子呢?这就需要将①和②式进行适当加减才有可能得到和式(an+1+an-1),但是如果直接相加,左边的式子将变得更加繁杂,于是我们应将这两个式子进行“变脸”,如何“变”?我们考虑到将①或②的右边变脸为an+1和an-1,究竟将哪个式子变脸呢?通常选择①式变一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①式长得相对“瘦小”一些,变起来好变一些,因为将其中一式变脸成an+1后还要变化出an-1,考虑到数学的对称美,an+1和an-1的构建通常从同一个式子变化而来,而第②式相对“高大些”,变脸后两个新的式子将变得比较“长”;其次是变化出an+1和an-1后还要将这个式子相加,如果从②出发变化的话,涉及到的数列中的项将越来越多,这对处理问题是极为不利的.考虑到这一点后我们不妨对第①式进行改造.在①中将n置换成(n-1)得an-3+an-2+an+an+1=4an-1;同样可得an-1+an+an+2+an+3=4an+1.把这两个式子相加会得到什么东西呢?(相加的目的是向目标式an+1+an-1=2an 靠近!)an-3+an-2+an-1+2an+an+1+an+2+an+3=4an-1+4an+1.③两个式子相加后得到③式,它明显比原来长“胖”了.可是别忘了还有第②式,仔细观察发现③中有6项正好是第②式左边的6项,于是我们可以将之代换成第②式右边的6an,便得到6an+2an=4an-1+4an+1,即an+1+an-1=2an.到此为止,似乎问题已得到解决,但可别为了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在上述思考过程中我们多次将①中的n进行置换,而①成立的条件是n>2,也就是说用来置换n的所有式子都必须满足这个条件,即以下两个式子an-3+an-2+an+an+1=4an-1和an-1+an+an+2+an+3=4an+1成立的条件分别是n>3和n>1,即③成立的条件是n>3.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证明了:当n>3时,an+1+an-1=2an成立,即数列{an}是从第3项开始是等差数列,而要说明数列{an}是等差数列必须说明an+1+an-1=2an对任意n≥2的自然数n成立.因此,要完整地证明{an}是等差数列,还必须单独证明a1+a2=2a2和a2+a4=2a3.这两个等式只包含a1,a2,a3,a4,我们对第①式进行“特殊化处理”.不妨分别设n=3,n=4得到a1+a2+a4 +a5=4a3,a2+a3+a5+a6=4a4,要特别关注一个已经证明了的事实:a3-a2=a4-a3=a5-a4=…=an-an-1.不妨设a2-a1=d,a3-a2=x,a4-a3=y,于是我们把问题转化为求证d=x=y.由a2=a1+d,a3=a2+x=a1+d+x,a4=a3+y=a1+d+x+y,a5=a4+y=a1+d+x+2y,a6=a5+y=a1+d+x+3y,将上述各式分别代入a1+a2+a4+a5=4a3和a2+a3+a5+a6=4a4,得即整理得到d=x=y.于是我们便可断定数列{an}是等差数列.再看第20题:已知函数f(x)=x3+ax2+bx+1(a>0,b∈R)有极值,且导函数f′(x)的极值点是f(x)的零点.(极值点是指函数取极值时对应的自变量的值)(1)求b关于a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2)求证:b2>3a;(3)若这两个函数的所有极值之和不小于求a的取值范围.本题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较高,但解题思维比较顺畅,不少学生感觉做得不顺利,其主要原因是运算不过关.第(1)问要研究的是b关于a的函数关系式.实际上,将b用关于a的代数式表示,题中条件是什么?不难发现,题中共有两个条件:条件一“函数f(x)=x3+ax2+bx+1(a>0,b∈R)有极值”是什么意思?只要学生会求函数极值,便很容易知道只要其导函数f′(x)有零点且在零点左右两侧其导函数的函数值异号,于是一个必然的步骤是求导函数;条件二是“导函数f′(x)的极值点是f(x)的零点”,这一条件即是说导函数f′(x)的极值点x0满足f(x0)=0,x0是什么?条件一反映的是一个不等关系,条件二反映的是等量关系,而“b关于a的函数关系式”表示的是“b与a”的一个等量关系,显然这一等量关系必须通过条件二获得,而定义域是一个不等关系,就应该由条件一获得.于是我们设法将条件二进行化简.条件二怎么利用呢?很明显,先找出f′(x)的极值点x0(按题意,可以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再把x=x0代入f(x)=0并加以整理.为求f′(x)的极值点x0,需先求出f′(x)=3x2+2ax+b的导数f″(x)=6x+2a,由f″(x)=6x+2a=0,求得将此式代入f(x)=0得到整理得这便是b关于a的函数关系式.如何求定义域呢?由条件一知f′(x)=3x2+2ax+b既不是恒正也不是恒负,因此,f′(x)=3x2+2ax+b=0有两个不等实根,于是Δ=4a2-12b>0.将代入此式并化简得到a3>27,即a>3.故第(1)问的答案为函数定义域为(3,+∞).第(2)问的目标是证不等式b2>3a,由于第(1)问中已经将b用a表示了,同时也得到了a>3这个条件,从题面分析可以感知到只要直接将代入b2>3a用“作差法”一定能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结论要证b2>3a,就只要证4a6-135a3+9×81>0.一个比较容易想到的是4a6-135a3+9×81是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呢?简单分析便容易得出否定的结论,但a>3这个条件中的边界值“3”给我们一个启示:它会不会是4a6-135a3+9×81的一个零点呢?经检验知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于是4a6-135a3+9×81含有因式(a-3).另一方面4a6-135a3+9×81是关于a3的二次三项式,因此可以作出4a6-135a3+9×81可以分解出(a3-27)这样一个因式,从这个设想出发很容易将4a6-135a3+9×81分解成4a6-135a3+9×81=(a3-27)(4a3-27),由于a>3,故4a6-135a3+9×81=(a3-27)(4a3-27)>0,从而证明了b2-3a>0,即b2>3a.第(3)问的条件是“f(x)与f′(x)所有极值之和不小于”,目标是“求a的取值范围”,很显然是属于解不等式范畴,只要将条件“f(x)与f′(x)所有极值之和不小于”用含有a的代数式表示即可.首先考虑到f(x)是一个“一元三次式”,它有一个极大值和极小值,f(x)取得极值时对应的x的值是f′(x)=0的两个根,而f′(x)是一个二次函数,其极值便是f′(x)的最值.为抢分,先求解容易的问题.f′(x)=3x2+2ax+b的极值是设f′(x)=3x2+2ax+b=0的两个不等实根分别是x1和x2,则的两个极值之和为f(x1)+f(x2),将其化为关于a,b的代数式得因为所以故因此,f(x)与f′(x)所有极值之和为由条件知注意到目标是求a的取值范围,我们只要利用将上式中的b用a置换便得到一个关于a的不等式整理得2a3-63a-54≤0,即(a-6)(2a2+12a-9)≤0.因为a>3,所以2a2+12a-9>18+36-9>0,于是a≤6,故所求a的取值范围为(3,6].上述两大题的分析至少给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如下三个启示.启示1 数学教学不要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学科本身的学习,忽视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不容乐观.有些教师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其实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很明显地表露出一个特点:那就是增强了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考核,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文科试卷,在理科试卷上也有显著表现.以2017年江苏高考第19题为例,这是一个定义新概念型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读懂“P(k)数列”的意义,那么这道题就无从下手,其次如果学生不能深刻领会“P(k)数列”定义中的关键信息“k是确定的一个量,而n是满足n>k的任意自然数”,那么学生就不可能灵活地对“an-2+an-1+an+1+an+2=4an”中的变量作必要的替换,也就没法寻找到解题突破口.而第(20)题中有些同学没有读懂“导函数f′(x)的极值点是f(x)的零点”这句话,将f′(x)的极值点误以为f(x)的极值点,不但理解有误而且运算繁杂.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呢?我们觉得首先应让数学趣味阅读走进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阅读的训练,增加数学趣味阅读,加大审题训练力度.启示2 解题分析不要忽视了思维导图的构建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解题教学的目的不是训练学生的刷题能力,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做题,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题意,如何在众多的题目信息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并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解题教学中不可轻视思维的训练,不可忽视思维导图的构建.但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观察中很容易发现那种“填鸭式”、“结果呈现式”的解题教学仍然占很大的上风,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方式能取得短期的即兴效果,也是一种有效的应试方式.但这种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起着抑制作用.基于上述观点,作者认为解题教学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问题解决,解题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研究习题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更好地领会和掌握基本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如上述提到的2017江苏高考第19题,当学生证明出an-1+an+1=2an后,很容易作出“数列{an}是等差数列”的错误判断,这时要引导学生反思证明过程中涉及到的每一个式子成立的条件,及时发现证明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是对思维严密性的一次极好的训练.再如第20题第(2)问中“b2>3a”的证明,当作出差式“b2-3a”并把问题化归为证不等式4a6-135a3+9×81>0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第(1)小问中求定义域时得到的“a>3”,猜想出“3”可能是这个不等式解集的一个临界值从而进一步猜想出4a6-135a3+9×81很可能有(a3-27)这样一个因式,这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敏捷性.启示3 解题教学不要忽视了运算能力的训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是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是,我们有不少教师在解题教学时往往对运算的重视远远不如思路的点拔和引导,解题教学沦为思路分析,学生失去了运算训练的良机.如江苏高考第(3)问,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运算基本功是不可能走向成功的!为此,在解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思路点拔也要注意运算能力的训练,对于一些运算要求比较高的问题,教师要在讲课过程中作示范性运算,不可为了片面追求课堂容量而忽视运算过程的示范从而错失运算能力的培养良机.只有这样,学生在遇见运算要求比较高的题目时才不至于心慌意乱.启示4 考试指导不要忽视了应试的整体设计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老师曾说过:“我不反对应试考试,但不赞成应试教育”.学习,离不开考试,考试是对一个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的有效手段.面对一份题量不小的数学试卷,学生如何在有限时间里拿到较多的分,特别是在规定时间里如何对考试时间进行有效分配从而使考试效益最大化,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检测,会考试也是学生的一种能力.因此,在平时考试指导过程中我们不要忽视了对学生应试作整体设计的指导.可是,在平时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很少听到教师在考试的整体设计上作指导.还是以2017年江苏高考数学卷为例,第(19)、(20)两道大题本身难度并不很高,但考试结果不甚理想,第(20)大题全省平均得分不足2分,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学生对考试缺乏整体设计.在拿到试卷但还没有正式开考前的5分钟内,学生急于心算前几道填空题而没有对整份试卷整体浏览,更没有对整份试卷作整体估计,于是让考试时间耽搁在一些不太会做的题目上,而没有给最后的大题留必要的思考时间,从而造成了潜在失分.对考试的整体设计和把握不仅是应试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外在显现.启示5 审题训练不要忽视了数学语感的培养数学解题的第一步是审题,深入细致的审题是解题成功的必要前提,缺乏审题训练的解题教学距高考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认可,但是很多教师对如何审题缺乏研究和思考,很多教师在解题审题过程中只关注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等问题本身的信息,而忽视了对数学语感的培养.其实,语感是驾驭语言的一种技能,在数学学习中数学语感表现为数学理解的精准度和敏感度,数学问题中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关系都能从问题本身的文字里得到一定的体现,如果学生能够敏锐地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知相关信息,那么他就可能比较快速而精准地解决相应问题.如第(20)题第(2)小问证明“b2>3a”,我们作差将“b2-3a”的证明转化为“4a6-135a3+9×81>0”时,通过对问题的阅读和理解,感知“a>3”这个条件将在这里起关键作用,从而猜想(a3-27)将是(4a6-135a3+9×81)的一个因式.总之,无论是数学复习还是解题教学,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解决问题也不能仅满足于课堂容量,而应以问题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解题计划的整体设计、数学应试的整体谋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忙中不乱,稳中求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甲
图乙
如果是图 甲 的 情 形 , 则本题答案将是1 如 4, 果是图乙的 情 形 , 答案将是1 而究竟是图甲还 5, 是图乙不是靠 肉 眼 可 以 看 出 来 的 , 必须经过严密 的推理才能判断 . 我们 知 道 在 区 间 [ 内, 9, 1 0] x) =1- f(
2 ( ) , x-1 0 x) = l x, g g( 构造 函 数 h ( x) =g ( x) -f ( x) =l x+ g 2 x -2 0 x+1 2 2 ( ) 求得 : x-1 0 -1, h ′( x) = x 2 令 m( 易 知 m( 在区间[ x) =2 x -2 0 x+1, x) 9,
2 x -2 0 x+1 2 因此 , 内 h ′( x) = =0 在 区 间 ( 9, 1 0) x 于是当 x∈ ( 时 必有一个实根 x 9, x h ′( x) <0, 0, 0)
a+槡 2 b代入 便得 : c 变形为c= c o s C, 2 2
2 2 2 2 2 4 a + b - c a +4 b -( a+槡 2 b) c o s C= = 2 a b 8 a b 2 2 a +2 b -2 2 a b 3 槡 = 8 a b 2
例 1 在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x 若动点 P O y 中, ( 到两直线l a, b) y=x 和l y= -x+2 的 距 离 1: 2:
2 2 则a 的最大值为 之和 为 2 2, +b 槡
. 这是江苏省苏北四市 ( 徐州 , 连云港 , 宿迁 , 淮 安) 2 0 1 4 届高三期末统 考 数 学 试 题 的 最 后 一 条 填 空题 , 难度系数约为 0 属于难题 . 要按部就班 . 1 5, 地完整解出答 案 有 一 定 的 难 度 , 但是如果我们对 可以将原题转化 题中条件进行 简 单 分 析 运 算 后 , “ 为这样一条题 : 已知| 求 a- b a+ b-2 |+| |=4,
2 0 1 4年 第5 3卷 第1 0 期 数学通报 1, 例 2 在正项 等 比 数 列 { 中, a a a n} 5= 6+ 2 , 则满足 a a a a a a a 7 =3 1+ 2 + …… + n> 1 2 …… n 的 最大正整数n 的值为 . 这是 2 0 1 3 年江苏高考填空题的最后一条题 , 也是一条有一 定 难 度 的 题 . 一般的思路是由条件 1, “ ” 将等 比 数 列 的 通 项 公 式 求 出 a a a 5= 6+ 7 =3 2 来, 再将条件 “ 化 a a a a a a 1+ 2 + …… + n> 1 2 …… n” 归为关于 n 的 不 等 式 并 求 出 不 等 式 的 解 集 , 最后 在所求得的解 集 中 找 出 最 大 的 正 整 数 , 应该说思 但我们最 路比较单一而 且 大 多 数 考 生 能 够 想 到 ,
, 这
个不等式的求 解 对 高 中 学 生 而 言 是 没 法 完 成 的 , 很多学生化了不少时间得到了这个结论就无所适
n 从了 , 如果我们能 够 感 知 到 2 与2
2-1 n n+1 0 1 2
都是正

n 那么就比较容易得到其等价不等式 : 的偶数 , 2 >

2 n -1 1 n+1 0 2
) 当 x∈ ( 时h 因 此 函 数 h( 在区 x 1 0 ′( x) x) >0, 0, 内 单 调 递 减, 在( 单 调 递 增, 又 间( 9, x x 1 0) 0) 0, ) 故 必 有 h( 故函数 h( 9 h( 1 0) =0, x >0, <0, 0) 在区间 ( 内必有唯一零点 , 于是 f( 和 h( x) 9, x x) 0) ] 在区间 [ 内有两个交点 . x) 9, 1 0 g( 数学的严密性 除 了 思 维 的 严 密 以 外 , 还包括 这在高中教学中也是应当给予高 书写的严密性 , 度重视的 . 3 联想 联想 , 是又一个心理学概念 , 它是指人们在回 忆时由一事物 想 起 另 一 事 物 的 心 理 过 程 , 而作为 思维类型之一 的 联 想 思 维 , 是指在人脑内记忆表 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使不同表象发生联系的一 种思维活动 . 学生联想能力对数学学习和提升数 学素养有着直 接 的 影 响 ,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 中加强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 , 联想包括新 、 旧知识 数学语 言 、 通 俗 语 言 和 符 号 语 言 的 联 系, 的联系 , 数学不同形式之间的联系和化归以及不同数学思 想的联系等 . 例 4 若 △A B C 的内角满足s i n A +槡 2 s i n B 则c =2 s i n C, o s C 的最小值是 . 这是江苏省 2 0 1 4年高考数学的第1 4 条 题, 题目条件涉及 三 个 内 角 的 正 弦 的 线 性 关 系 , 所求 结论是一个角 的 余 弦 的 最 小 值 . 首先从所求结论 的形 式 我 们 可 以 联 系 想 到 三 角 形 的 余 弦 定 理
2 1 n+1 0, , 于是问题 转 化 为 n>n -1 求解 2
3- 槡 1 2 9 1 3+ 槡 1 2 9, 3+ 槡 1 2 9 得到1 由 于1 <n< 2 2 2 ) , 因此本题的答案应为 1 1 2, 1 3 2. ∈( 2 严谨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 严密的逻辑性是它的三大特性之一 , 缺 一门科学 , 少了严密 的 逻 辑 思 维 和 逻 辑 推 理 就 不 成 其 为 数 学,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 培养学生良好 的 思 维 习 惯 . 如果说直觉可以帮助 我们感知结论 和 作 出 预 测 , 那么严密的思维可以 帮助我们论证结论 , 防止失误 . 严密的逻辑性在高 中数学学习活动中也有较高的要求 . 例 3 设函数y=f( 是定义域为 R, 周期为 x) 且 当 x∈ [ 时, 2 的周 期 函 数 , -1, 1) x) =1- f( , , l x x 0 || ≠ g 2 ; 已知函数 g( 则 函 数 f( x x) = x) 1, x=0. 和 g( 的图 象 在 区 间 [ 内公共点的个数 x) -5, 1 0]
2 2 , 的最大值 ” 这是一条“ 条件最值” 问 题, 我 a + b 们容易发现题中条件式和目标式都是关于 a, b的
凭以往 的 解 题 经 验 可 以 得 到 这 样 一 种 直 对称式 , 当 a= 目标式得到最大值或最小 观的结论 : b 时, 值, 于是我们可以由a= b 得到a= b=3 或a= b=
2 2 2 2 的最大值也感知到了 a= a + b b=-1 时 a + b 的另一个值 2, 这 是 否 为 其 最 小 值 呢? 这 是 我 们
结论是否确实如此 , 教师应引导 提出的一个猜想 ,
2 2 ) 学生进行思考 ( 的最小值是 1 而不是 2 a + b .
当然 , 在解题 实 践 中 往 往 不 可 能 很 快 地 感 知 到结论的存在 , 但解题的直觉也并不如我们所想 象的那样可望 不 可 及 或 者 稍 纵 即 逝 , 直观结论的 感知需要我们一定的分析准备工作 , 更多情况下 , 是分析过程进 行 到 一 定 程 度 后 的 灵 机 一 动 , 因此 平时的解题分析要注意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

为 . 这是一条典 型 的 “ 数 形 结 合” 题, 在同一坐标 系中画出函 数 f( 和 g( 在区间 [ 的 x) x) -5, 1 0] 图象 :
] ) ) 单调递增 , 又 m( 1 0 9 m( 1 0 =1>0, <0,
4 4
数学通报 2 0 1 4年 第5 3卷 第1 0期
2 2 而当 a= 当 a= b=3 时 , a + b =1 8, b= -1 -1, 2 2 时, 至 此, 我 们 可 以 直 观 地 感 知 到, 本 a + b =2,
题的答案应该是 1 8. 当然 , 直观地感知结论只能满足应试的要求 , 而作为平时的 解 题 训 练 , 要引导学生对感知的结 论进行必要地推理和演绎 . 其次 , 在解题教学中我 们不能就题论题 , 就本题而言 , 我们不仅感知到了
4 2
数学通报 2 0 1 4年 第5 3卷 第1 0期
— — 数学解题三大法宝 直觉 、 严谨 、 联想 —
赵士元
( ) 苏州市吴中区教学研究室 2 1 5 1 0 4
如何科学 、 有效地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 , 进行解题教学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 个永恒的课题 .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 我们发现很 多教师把解题 教 学 偏 面 地 理 解 为 习 题 讲 解 , 在教 学实践中缺少 了 对 解 题 思 路 的 训 练 , 缺乏学生数 学生不会用“ 数 学 家” 的眼光看数 学素养的培养 , 学题 , 不会用 “ 数学家的思维 ” 理解数学问题 , 学生 只会解现成的题目 , 对一些新 、 活的题目往往无从 那么 , 究竟怎样的讲解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解 下手 . 题教学呢 ? 我个人认为 , 直觉 、 严谨和联想是数学 只有正确掌握了这三大法宝 , 数 解题的三大法宝 , 学解题活动才真正有意义 . 1 直觉 在《 从欧拉的数学直觉谈起 : 纪念伟大的数学 这本小册子的内容简介中 家欧 拉 诞 辰 3 0 0 周 年》 这样写道 : 超人 的 毅 力 、 非 凡 的 才 能、 过人的数学 成就了历史上最多产的伟大数学家欧拉 . 这 直觉 , 本小册子让我们看到了 “ 过人的数学直觉 ” 在欧拉 的许多发现中 所 起 到 的 作 用 , 直觉在科学发展中 所起的作用也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 所谓直觉 , 就是在不充分条件下 , 凭个人以往 经验和所学知识对某一事物作出的一种判断或预 测, 它是一种推理式思维 , 由于在作出判断的过程 中没有充分利 用 条 件 , 其判断出的结论可能是正 在科学实践中 , 当人们有 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 了直觉后就需要通过逻辑去验证或通过反例去否 定. 在数学解题时 , 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利用解题 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直觉不仅能让 直觉 , 我们感知可能 的 结 果 , 而且能让我们在直觉的感 因此 , 在平时解题教学 知过程中寻找解题突破口 . 这无论是对培养 中应注意学生 直 觉 意 识 的 培 养 , 学生数学素养 、 提升学生数学能力还是培养学生 应试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