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药的排邪反应
关于排病反应转
关于排病反应(转)关于排病反应(转)发表者:邓宏6144人已访问收藏本文转自网络,出处不详,很有参考价值!排病反应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在中医治疗中,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激发人体的防御功能和自我修复功能,以祛除病邪的反应。
我们知道,在中医治疗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身体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反应,但是有些反应是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些反应是属于我们身体驱除病邪的反应,我们称身体驱除病邪的反应为排病反应。
排病反应是我们机体的良性调整反应,对我们人体是有益的。
排病反应虽然广泛存在于我们中医临床的实践当中,虽然在中医正规的教科书上没有提到,但是在历代的中医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比如说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提到不少服用有关中药以后身体的正常反应,火神派医家清代郑钦安在他的著作里面也谈到了很多人服用温阳药物以后,身体出现的一些正常反应。
现分述如下:一、机体排病的途径,也就是我们的机体在经过治疗以后通过什么途径把病邪排出体外。
由于邪气进入人体的部位不同,性质不同,导致的疾病也不同,况且不同的人体体质也不同,因此排出病邪或者病气的途径各种各样,大致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排出体外:首先是四肢末端。
四肢末端就是指脚、手掌。
我们两手和两足是全身肢体的最末端,也是最容易排除邪气的地方。
一般来说邪气的来路也是邪气的出路,所以邪气多数从机表向躯干,向内脏侵入,我们的病邪侵入机体是向心性的侵入,而排除邪气的时候是离心式的,从我们的躯干,从内脏,向四肢排出体外。
根据临床观察,侵入人体的病气通过冷风、冷气,还有冷汗、粘汗等方式,通过四肢的末端排出体外。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皮肤。
人体的阳气被激活以后,人体就调动自我调节的机制,各种邪气可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不同的病邪被排出体外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通过皮肤排出寒气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冒冷汗,而排出湿气的时候会出粘汗,汗黏黏的,甚至有的人黏汗如胶水或黄油,色深,气臭。
出汗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用干毛巾擦干,避免受风,如果不擦干,我们很容易又一次感受外邪,而且这个时候不要用冷水冲洗,因为出汗以后我们人体的腠理非常疏松,如果用冷水冲洗,则会感受寒气,也会导致腠理的闭塞,邪气不能够得到驱除。
中医的扶正祛邪
下载后 可复制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哦
中医的扶正祛邪 02
在临床中具体运用扶正祛邪原则时,要根据正邪在矛盾中所占的 地位,区别主次、先后,灵活运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扶正为主:适用于单纯正虚而无外邪者。 祛邪为主:适用于有外邪而正虚不显著者。 扶正兼祛邪: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适用于有正虚同时有外邪但 正虚较严重者。在用药上就在补剂中加祛邪药物。 祛邪兼扶正: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适用于有外邪同时有正虚, 但以外邪较严重者。在药物上就在祛邪方剂中加补益药物。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同时有正虚和外邪者。但如在扶正中兼顾 祛邪,反会进一步损伤正气,此时必须先扶正,使正气有恢复后 再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同时有外邪和正虚者,但如祛邪中兼扶正 ,反会进一步助邪,此时必须先祛邪,然后再扶正。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治法,都应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 则。
下载后 可复制文字哦
中医的扶正祛邪 01
正气与邪气是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它们既互相联系又 互相矛盾,以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一切疾病的过程都 是正邪斗争过程。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 对比,使疾病过程向痊愈方向转化,所采用的各种治疗措施,归 纳起来,都是在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这一根本原则指导下制定出 来的。 扶正:就是运用药物治疗、加强营养、身体锻炼等方法扶助正气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康复力,从而压倒邪气,战胜 致病因素,使身体恢复健康。 祛邪:就是运用药物等各种手段,祛除邪气,消除致病因素及其 作用,限制疾病的继续发展、恶化,使疾病逐渐痊愈。 扶正与祛邪二者是紧密相连的,扶正是为了祛邪,即为了增强机 体抵抗力而战胜疾病;祛邪是为了扶正,即为了消除致病因素, 使机体恢复健康。就是所谓的“祛邪即可扶正,扶正即可祛邪” 。 在药物治疗上扶正是使用补法,根据虚证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补 法,常用的补法有补气、助阳、补血、滋阴等。祛邪是使用攻法 ,根据邪气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攻法,常用的有发汗、攻下、利水 、清热、祛寒、理气、活血、消导、涌吐、散结、利湿、杀虫等 。在扶正祛邪原则指导下总结成的八法。
浅析《吴佩衡医案》中的中药祛邪反应
浅析《吴佩衡医案》中的中药祛邪反应作者:胥筱云张晓琳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12期摘要:针对目前中药祛邪反应研究较少,学术期刊尚无专题报道的现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祛邪反应出现的频率;祛邪反应与方剂的关系;祛邪反应与病案、病/证的关系;祛邪反应的表现规律与药误及药物毒副作用之别;吴氏处理祛邪反应等角度初步研究分析了《吴佩衡医案》中的中药祛邪反应。
认为中药祛邪反应广泛存在于临床治疗中,其表现复杂多样,今人只识其常,难辨其异的现状令人担忧,严重影响临床治疗,应加强整理研究。
关键词:吴佩衡;《吴佩衡医案》;中药;祛邪反应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07-05中药治病,药物祛邪,见轻重不一的外现症状,同时伴见原病灶症状减轻或逐渐好转,机体康复是为中药祛邪反应。
关于中药祛邪反应(以下简称“祛邪反应”),先人多有发现与论述,如公元前3000余年的《尚书.说命上》就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孟子解释为:若药之攻人,人服之不以瞑眩愦乱则其疾以不愈也。
在此的“瞑眩愦乱”是古人观察到的药物祛邪反应。
张仲景《伤寒论》中更有丰富的记载,如治疗“太阳病”的“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治疗“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的“伤寒”,“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治疗“伤寒五六日,……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可见临床但祛邪反应表现不尽相同,今人多识得常见一类,如汗法之汗出;下法之便泻,利法之尿多等。
而对一些貌似病情加重,实属祛邪反应的表现不易辨识,且众说纷纭,如非用吐法而吐,非用下法而泻,用寒凉后反大渴,投温热后反畏寒,直使不明就里者或认为是用药不当而自惊自疑;或认为是药物毒副作用而改弦易辙,殊不知反使用药误入歧途,误人性命。
中医思维|中医治病祛邪,有三法必须掌握,不可不知!
中医思维|中医治病祛邪,有三法必须掌握,不可不知!中医讲扶正祛邪,扶正的⽬的就是为了祛邪,也就是说祛邪是中医的⾸要⽬的,祛邪之法有很多,但是有三个⾮常重要的,不可不知啊……第⼀法,顺势⽽为也就是说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如果有看过孙⼦兵法,⾥⾯有⼀句话:善战者,因势利导。
⽤在中医上,恰如其分,在我们⼈体中,⼀旦邪⽓进来,正⽓必与之抗争,所谓顺势⽽为,⼀是要顺应正⽓,加强正⽓以驱邪,⼆是顺应位置,如正邪相争在上,当以上部正⽓之势⽤药,在下则反之,仲景先师说过:病⼈欲吐者,不可下之。
正是这个顺势⽽为第⼆法,开门驱邪也就是给邪以出路,我们知道排邪之路有很多,汗排,吐排,⼤⼩便排等等,这个就是⽤药的精华了,⽐如说汗解,⿇黄汤中,桂枝和⿇黄的⽤意何在?桂枝引少阴之阳⿎动⽽上,假设这时候没有⿇黄,会如何?⾸先⿇黄汤证,是表寒,卫⽓受寒⽓所堵,也就是说,是⼀种堵塞表层的象,如果⿇黄汤中没有了⿇黄,桂枝⼀路⿎动⽽上驱邪,在表层寒⽓堵塞严重时,桂枝只是⼀种推动,将寒⽓从少阴⾄太阳⼀路搜刮⽽上,到了表层,没有⿇黄的发散作⽤,这些寒⽓就没有出路,⽽因为桂枝的⿎动,很有可能就变成内热外寒之证所以所谓的开门驱邪,就如⿇黄汤中的⿇黄,作⽤就是开门,⽽桂枝是股⼒量,⽤以驱邪,开门和驱邪相互配合,邪⽓⽅得以排出第三法,舍远就近也就是⼤道⾄简,不要贪求⽞妙之法,⽐如说有的⼈,明知道是上焦之邪,⽽以下部⽤药,说是⼀⽓周流,⿎动下部,阳⽓⾃然⼀⽓周流⽽达上部,⼜⽐如说,所谓的五⾏⽣克,明明是肺的问题,反以治肝,以肝有其反制约之性,⽽反治肺病,如此之说,看似⽞妙,看起来像什么治疗绝招,实际上是舍近求远要知道,⽤药并不是药物本⾝有治疗作⽤,⽤药只是⼀种“调令”,调集⼈体元⽓,变化成药性⽽以治邪,那么,在本来是上部之症,你⽤下部之药,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周流⽽达病位,只是你所下的“药令”相当于⼀个国家,国家的外围受敌兵所侵略,本可以就近调集⼠兵增援,你却从⾸都调兵,⼀路过来,⼜是路程遥远,⼜是车马疲惫,还得粮草充⾜,此乃下下之策经典医书也已说明:“腰上以肿,当发汗乃愈”,“腰下以肿,当利⼩便”,“其在⽪者,汗⽽发之”,所以我们不要再⾃作聪明了以上三法,即有不同,⼜互相联系,总的来说,要的就是“祛邪”⼆字,为医者,如⽤兵之将令,须审时度势,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善于⽤药之法,⽅可为上医也,⽽这些⽤药之法,如何掌握?其实中医⼈,以实践治病为⽬的,掌握好《伤寒论》,去精研它,你就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已掌握⽤药之法,懂得祛邪之要门。
浅析《吴佩衡医案》中的中药祛邪反应
期刊 尚无 专题 报 道 的 现 状 , 文 采 用 文 献 研 究 的 方 本 法 , 祛 邪反应 出现 的频 率 ; 邪反 应与 方 剂 的关 系; 从 祛
临床但祛邪 反应表现不尽相 同, 今人多识得 常见一
类 , 汗法之 汗 出 ; 如 下法 之便泻 , 法之尿 多 等 。而对 利
一
邪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分析诊断 , 读之使人有拨云见 日
中药治病 , 物祛邪 , 药 见轻 重不 一 的外 现症 状 , 同
之感 , 兹就其相关内容统计分析如下。
1 祛 邪反 应 出现 的频 率 《 医案 》 中计 出现 22方 / , 中 9 / 明 确 7 次 其 3方 次 记载 出现祛 邪 反应 , 占总 用方 / 的 3 .9 , 示 在 次 4 1 提
祛邪反 应 与病 案 、 证 的关 系; 邪反 应 的表 现规 律 病/ 祛 与 药误 及 药物 毒 副作 用之 别 ; 氏处理祛 邪反 应 等 角 吴
度初 步研 究分析 了《 吴佩衡 医案 》 中的 中药祛 邪反 应 。
些貌似病情加重 , 实属祛邪反应 的表现不易辨识 ,
且众 说 纷纭 , 如非用 吐法 而 吐 , 非用 下法 而泻 , 用寒 凉 后反 大 渴 , 温热 后 反 畏寒 , 投 直使 不 明就 里 者或 认 为
狂; 战汗 畏寒 , 继则 抖 战不 可 忍 , 即大 汗如 洗 , 旋 热退
这 与 中医 的解表 药 主 要 通过 汗 法 祛 邪 治病 的理 论 相
肤冷, 脉微 欲绝 ; 孔 流 血 , 便 下 黑血 ; 鼻 大 小便 茎 中刺
吻合 ; 附子类方剂的祛邪反应 以泄泻、 呕吐为主, 提示
其 祛邪 途径 主要从 胃肠 道 吐之 , 之 。 泻 3 祛邪 反应 与病 案 、 / 的关 系 病 证 3 1 出现 祛 邪 反 应 的病 / . 证 《 医案 》 载 病 案 9 共 0 个, 4 有 6个 病 案 记 载 祛 邪 反 应 ,占 总 病 案 数 的
退邪反应须知
退邪反应须知总论但初时,有胸中烦燥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喉痛目赤者。
此是阳气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
四五日后,或七八日后,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
十几日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十几日或二十日后,或腹痛泄泻,此是阳气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仅三五日。
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周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此制法,总要到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符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符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
——有时会出现头面唇舌麻木、肢体酸麻胀痛的感觉,反应时有不可抗拒的推动感,严重时如排山倒海铺天盖地,过后即恢复正常,并非中毒,只要静卧即可,不必慌张。
——有时身体表面发痒,出现斑疹、水泡、痤疮之类症状,为病气退出皮表所致,继续用药就会消失。
——有时会出现晕头转向、摇摇欲坠、视物不清等现象,此为瞑眩反应,为身体正气纠正气机之偏所致,过后往往耳目一新,沉疴顿愈,不应惊慌,反当庆贺。
——有时出现腹泻清水、呕吐痰涎、身出凉汗、衄血等症状,为排病反应,过后必然身体轻快,如释重负,不可与普通吐泻汗出病症相提并论。
——有时出现血压一时升高或降低,心跳过速或过缓,神智清醒,身体无力之类现象,为调解反应,最多数小时即可恢复正常,并非中毒,不要去医院抢救,反致逆乱。
——有时出现发高烧,伴随身体疼痛、头痛之类重感冒症状出现,为邪气外散体表所致,继续坚持或静待其衰即可,过后往往其病若失,此为最应庆祝之事,千万不可释邪攻正,反去医院挂水,再次引邪深入,与痊愈失之交臂。
在人事上会出现各种小的不顺,如丢东西、损坏物品、汽车碰擦、吵架等退邪反应为正气攻邪之象,有时激烈难当,实不得已而为之,如能潜移默化不战而屈人之兵最上,不要有意追求这种反应。
什么是中医的好转反应,与西医的副作用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中医的好转反应,与西医的副作用有什么区别好转反应又称瞑眩反应,是指人们通过中药调理、食疗手段、或者是使用保健产品、甚至是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健康疗法后,健康状况开始改善过程中出现的一切可以感知到的身体反应的总称。
如少部分消费者在服用中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产品后会出现疑似上火、焦躁、流鼻血等现象,无需担心,这并非是副作用,而是“好转反应”。
好转反应是体质改善的明显信号。
中医说的好转反应和西医说的副作用有极其悬殊的差别。
好转反应是暂时性的现象,通常身体有病灶时,在调理过程中会呈现较强的反应,这就是身体恢复的开始。
此时使用者要有信心,继续坚持调理。
过一段时间,好转反应自然会消退或减轻,身体就日渐康健。
具体的暝眩反应都有哪些:1、瞑眩反应:皮肤很多人服用中药后皮肤痒,是因为由于气血不通,导致皮肤营养不良,处在一种半休克状态。
服用中药后,新生的上皮组织就会代替不健康细胞,蜕变的过程会有不适症状。
2、瞑眩反应:嗜睡嗜睡的反应,大多出现在体质比较虚弱,亚健康比较严重,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的人身上。
这类人由于精气不足,导致细胞不能正常新陈代谢,一般不能及时得到修复,细胞的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泄出来,所以周身乏力,精力不足。
在得到调理之后,细胞就要完成修复和废物的排泄,这时候就容易出现疲劳,嗜睡的感觉。
等到睡眠恢复正常,精力充沛,身体恢复的就差不多了。
3、瞑眩反应:酸麻胀痛出现这类反应的人,大多数是经络堵塞、寒湿、瘀血在体内郁滞。
服用中药后,药力开始疏通经络,排泄垃圾,这时候就容易出现这种感觉。
等经络疏通了,垃圾排掉了,身体就会感觉很轻松。
这类反应,大多出现在风湿、血脂高、脑血栓、运动量不足的患者身上。
4、瞑眩反应:头晕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脑部血液循环加快了。
我们知道,现在心脑血管病特多,老年人大多是高血脂、血管硬化,年轻人则是气血不足,导致脑供血不足。
那么在调理过程中,就必然要疏通血管,或者补充血液,改善脑供血。
喝中药后的排毒表现
喝中药后的排毒表现关于《喝中药后的排毒表现》,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药材有一个较为显著的功效,那便是可以做到美容养颜身体排毒的功效,在吃中药的情况下,出現一些身体排毒反映的情况下,可能会随着着一些不适感的反映,此刻应当有一定的留意,例如可能会出現酸软胀痒痛等症状表现。
有可能会造成小便时出現疼痛感,此刻应当多喝温开水,减少刺疼,协助身体排毒。
吃中药后的身体排毒主要表现1.四肢尾端:双手和两足是全身身体的末端,也是最非常容易排出来湿邪的地区。
一般来说,湿邪的归路亦即湿邪的发展方向。
湿邪大部分是以四肢,从肌表向躯体,向内脏器官入侵的。
而排邪时,又会几乎的相对路径排掉。
临床医学我观查,入侵身体的邪气常呈冷气(风)、虚汗(寒)、粘汗(湿)等方式从手脚的八邪、十宣、八风、气端和劳宫、涌泉等穴道排出来身体之外。
排病反应时,经脉内可能造成移痛反映。
移痛时,邪气所历经处,常伴随痛、酸、胀、麻、痒等觉得。
2.皮肤:手和脚的褪皮反映。
一般假如病邪在人体上端,多根据两手的褪皮来祛邪,假如在下边,则通常根据两脚的褪皮来排出来湿邪。
褪皮时两手两脚如蛇蜕皮一样,详细地蜕出一层旧皮来,样子十分古怪,但蜕出后的限定皮肤则明亮如鲜。
李可老中医也观查到,有的患者会全身蜕出一层皮来,而重大疾病随着而愈,殊为奇妙。
3.尿里:饮症病人,身有水肿。
待任脉通畅后,水饮会从上厕所中排出来。
水饮排出来后,水肿即退。
暑火也从尿中排出来,暑火者,尿液颜色极黄,小便时候有小便刺痛感,小便后小便刺痛感消退,这时应多饮温水,以助身体排毒。
4.消化系统:许多患者吃药后会出現便秘,或是腹泻,每日去几回洗手间,老觉排便不畅。
或是出現便秘与腹泻更替。
但不容易非常不舒服,再次吃药,五六天即通,便秘、腹泻就可以当然消退。
这全是消化道反映,消化道的反映在全部疾病治疗的全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功效。
由于消化道是大部分病邪向身体之外排出来的安全通道,身体过多的废弃物及其内毒素大部分从肠子排出来,因而,它的反映是极其繁杂的。
中药学理论中的祛邪扶正如何指导治疗
中药学理论中的祛邪扶正如何指导治疗在中药学的理论体系中,祛邪扶正乃是一项重要的治疗原则。
它不仅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本质的深刻认识,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祛邪,顾名思义,就是祛除病邪。
病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以及痰饮、瘀血、积食等内邪。
当病邪侵袭人体,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时,就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将其驱除。
比如,感受风寒之邪后,可能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此时可以使用辛温解表的中药,如麻黄、桂枝等,以发散风寒之邪,使身体恢复正常。
扶正,则是扶助人体的正气。
正气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包括元气、宗气、卫气、营气等。
正气不足,就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要注重补充和增强正气。
例如,对于久病体虚、气血不足的患者,可以使用黄芪、党参、当归等补气养血的中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祛邪扶正的运用,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正邪的盛衰情况来灵活掌握。
一般来说,在疾病的初期,病邪较盛,正气未衰,应以祛邪为主,通过祛除病邪,为正气的恢复创造条件。
比如,在急性外感热病的初期,多采用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等祛邪的方法,迅速控制病情。
随着病情的发展,如果病邪渐去,正气受损,就需要在祛邪的同时适当扶正,做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而在疾病的后期,正气虚弱较为明显,此时应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使正气得以恢复,余邪得以清除。
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祛邪扶正的方法多种多样。
中药方剂的配伍就是体现祛邪扶正原则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麻黄汤中麻黄、桂枝发散风寒以祛邪,杏仁宣肺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并扶助正气,共同起到祛邪扶正的作用。
又如,补中益气汤以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以扶正,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以祛邪,使正气得补,中气提升,下陷之邪得以消除。
除了方剂配伍,中药的炮制和用法也与祛邪扶正有关。
有些中药经过炮制后,可以改变其药性和功效,从而更好地发挥祛邪扶正的作用。
中药调理身体后的排病或治疗反应徐丹娜
中药调理身体后的排病或治疗反应徐丹娜医源流长之八我对“是药三分毒”的理解——兼谈中药调理身体后的排病或治疗反应文/徐丹娜接触中医这几年,我几乎每天都要为患者解释服药后的各种治疗反应,随时都得接听他们喝中药后对排病反应不理解、惊慌或困惑的电话。
其实很多疑惑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识问题,但一旦与中药联系在一起,人们便浮想联翩,生怕自己中了“是药三分毒”中的毒。
殊不知,当人体得到全方位的中药调理时,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因阳气的充盈而会进行自我修复,这种修复的过程也就是经络、脏腑内正邪相争的过程。
在正邪相争的过程中,因为有中药在帮扶“正祛邪”,所以正气在不断地冲击病气以期把病气驱逐出体外,这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排病的反应。
这些排病反应包括头晕、无力、恶心、腹痛、泻泄、高烧、疼痛、皮肤搔痒、甚至昏迷等等,可这些极好的治疗反应却常常被患者或其家人误以为是副作用,进而质疑中医、怀疑中医。
但中医大夫对此会有正确的判断,只要对人体“正气”有帮助,那么患者眼中的“副作用”恰恰是它的优点而非缺点,此时的反应是治疗反应、疗效反应、排毒反应,而“副作用”的始显,正是治疗作用的开始。
一、泻就是补:泻的是邪,补的是正我在《我的“医托”故事》里与大家分享过,我第一次不顾一切地服下赵老师的药后泻了14次,当时,没有什么人告诉我服药后会泻,但身体传递给我的信息告诉我所有的反应都是正面的,这让我非常淡定和平静,并有之后的“医托”和习医故事。
当时我的身体很差,服药的前半年,我几乎天天都泻,多则十几次,少则三四次,奇怪的是我的身体非但没有泻垮,反而是越泻越健康。
这听起来似乎是个悖论,因而有许多患者不理解。
其实不理解不要紧,关键是要学会聆听身体的语言,感受身体的正面信息,也就是“自在”与否。
后来跟赵老师学习后,才明白赵老师是遵循“除糟祛湿温阳”这个宗旨为大家调理身体的。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70%是由水组成的,假如人的体重为120斤,按每天喝4斤水计算,那么人体内的水得经过22.5天才能循环一次,才能把体内的毒素代谢出体外。
中医治疗中的排邪反应
中医治疗中的排邪反应
在服用中药以及进行针灸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出现不少反应。
特别是服用补充正气的药方时,正气不断冲击病气,这时就会出现一些排出邪气,恢复健康的反应。
有时服用疏通气血、排除阻滞的方子时也会出现明显的排邪反应。
如果是排邪反应,就一定要继续治疗,从而尽快让身体良性循环起来。
当病气完全排出体外后,相应的自觉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
如果不是排邪反应,那就不要固执,对于药物不良反应要有正确的认识,以便及时改方或者停药。
由于邪气进入机体的部位不同,性质不同,导致的疾病不同。
不同人体的体质亦不同因此,排出邪气的途径各种各样。
排病反应经历时间因人而异。
一般病在经络历时最短;病在六腑历时稍长,病在五脏历时最久。
排病反应亦与病人体质相关,阳盛体质易排毒,阳虚体质难排邪。
排邪反应:中医治疗中的不适反应
排邪反应:中医治疗中的不适反应排邪反应是指有效的中医治疗中,伴随着疗效患者出现的不可预测的机体不适反应,即通常说的“瞑眩反应”。
临床中要区分中医治疗的“排邪反应”和人体病理性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中的“排邪反应”往往因人而异,存在不可预测性,而且不一定在汗、吐、下、利等攻法治疗后出现,平和之剂也可以出现。
这种反应还多掺杂心理生理双重反应,除眩晕、呕吐、下利、出血等外,临床观察发现,更常见的“排邪反应”或为乏力、嗜睡、异常梦境、情志波动、发斑疹、穴位或肢体异样感、月经变化、频繁排气等,这些反应多为一过性,或者仅是患者治疗后短期的表现,随着“排邪反应”的结束,将会使人体恢复到气血充足、阴阳平衡的“冲和”状态。
下面列举些常见的排邪反应。
1.眩晕眩晕在中西医临床中均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如何鉴别病理性眩晕和“排邪反应”引起的眩晕?通常这种“排邪反应”引起的眩晕多为一过性,多为服用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之剂后,邪气已散,真气未生时出现。
如出现此类反应可静养休息以待气复,或者小剂量服用地黄丸可愈。
2.嗜睡或乏力此类反应在中医临床中最为常见,古今医案有大量记载。
认为服药或者针灸后更加乏力,甚至晨起起床困难的患者,往往是机体调整,病邪排出的过程。
深度睡眠的获得是机体免疫力调整的第一步,用中医排邪理论进行解释,患者往往能坚持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嗜睡和乏力反应是中医治疗很多现代常见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抑郁状态、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中的最常伴随的“排邪反应”。
究其原因,现代疾病很多是因为患者长期缺乏深度有效的睡眠和休息,是长期“壮火食气”所造成,治疗得当,如将患者以前亢奋状态下的“壮火”或者“邪火”熄灭,患者能恢复正常睡眠自然就能病愈,而伴随的就是被中医调整回原本状态的身体极度亏空感,这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去恢复。
因这种睡眠深度有效,患者醒来后会有很强烈的健康愉悦感,与“不良反应”引起的嗜睡、昏睡不难鉴别。
3.呕吐呕吐在儿科治疗中很常见,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很多幼儿不会自主排痰,需要呕吐来进行排邪。
谈中药的排病反应
谈中药的排病反应有一些患者服用中药期间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或病情加重状态。
都以为中药不管事、或医师开的药不对证。
其实是一种误解。
有的患者停止服用中药、以致耽误病情。
我们也遇到很多类似的状况,甚至有些病人看很多个医生,三天吃这个,两天吃那个的,还有一些网上查,或者西医中医之间摇摆不定的,如此种种,非常多见。
当然,我们认为应该中西医两条腿走路,有些人可能鉴于西医的绝对主流,或者是没有找到有缘的中医,会摇摆不定。
说到排病反应,如果在可控的范围内,实际是病邪外出的过程。
排病反应也叫调节反应,古代中医文献中称之为“玄冥反应”。
是指身体经过中药治疗调理,大部分人都会出现的一种身体不适症状或病情加重状态。
少则一两天,多则几个星期甚至数月,每个人出现的轻重程度也不相同。
排病反应是指人的体质或身体好转时,或人体在排除毒素时(人体产生的废物等残留)身体的反应,所以又称为排病反应或者调整反应。
瞑眩反应是暂时性的,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发生,也不是只发生一次。
出现的症状有:流鼻涕,白天想睡觉,全身无力,咽干舌燥,尿频、排气多,头昏头重,精神不振,轻微的鼻出血,胸口发闷、疼痛,没有食欲,恶心、呕吐,腹泄、腹胀、便秘,眼睛发红、分泌物多,皮肤瘙痒出现皮疹,排便出血或出现血块,出现紫癜,轻微浮肿,咳嗽,全身酸痛,低烧或发冷,食欲不振等等,和平时的生病状态差不多。
排病反应是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之后身体气血能量上升、免疫功能增强以后,把原来没有能力排出的毒素、细菌、生理垃圾驱赶出身体的一种身体自我调节现象。
身体体质提升以后,身体的自我修复系统在身体内部进行一次“大扫除”,解毒、排毒,净化血液,甚至把历年积累下来的病毒赶出体外,这样身体就要调整机能,恢复阴阳平衡,个别系统、器官出现调整期的不协调是正常的。
比如我们要修好一条路,只有先把路挖得更烂才能有新的路出现。
身体的修复是一个吐故纳新、清除固疾的过程,由于新陈代谢加快,有很多废物垃圾进入我们的排泄通道,这样身体就有了不适的反应。
正确认识中医的排病反应
正确认识中医的排病反应中医治病,不是所有的正确治疗都是能让症状立即减轻,有的时候症状会加重,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本来没有的症状,这些在现在的中医界被称为排病反应。
排病反应肯定是有的,这个大家不要怀疑。
比如《伤寒论》里的阳明里实证用大小承气汤,出现腹痛泄泻,是不是排病反应?下焦瘀血证用抵挡汤,出现腹痛下血,算不算排病反应?所以排病反应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否认。
有些中医否认排病反应的存在,把这些情况按照西医的说法都归结到药物的毒副作用,说明他根本就不是真懂中医。
如果上述的腹痛泄泻和腹痛下血是药物的毒副作用,那在临床上是应该避免的,但是恰恰相反,中医在治疗这两种病的时候,是以此为疗效征验的,只有出现了这两种情况,才说明病去了。
所以这跟西医所说的毒副作用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但是一般人很难区分到底是治疗错误还是排病反应。
排病反应是怎么产生的?排病反应的症状是正邪相争的结果。
症状越剧烈,说明正邪相争越厉害。
并不是症状越厉害病情就越重。
没有症状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当正气已经完全失去抵抗力的时候,症状也会消失。
当正确的治疗开始驱逐邪气的时候,药物引导正气驱逐邪气,往往会出现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的现象。
这就是排病反应。
一般来说,排病反应我总结有这么几种类型。
第一种,吃药以后,当药力达到一定程度,原有病灶突然症状反应激烈,这一般都是好现象。
药力推动正气去攻击病灶,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有痛、胀、蚂蚁爬的感觉、跳动、痒等。
当症状剧烈的时候,感觉不到精神转好,但是症状一旦停下来,精神肯定比原来好,才能算是排病反应,否则,精神逐渐萎靡,就不要看成是排病反应了。
如果只是轻微的痒,蚂蚁爬这类的,精神应该一直在转好。
第二类,原来没有症状的,突然出现症状,也必须是精神转好才是排病反应,否则不是。
同样,如果其他的地方有隐疾的话,也会有反应。
这里有一个规律:如果症状出现的顺序是从身体中心到四边,那么这个就是正常的排病反应。
如果是从四周往中心走,就肯定不是。
中医独有的-----排病反应
中医独有的-----排病反应排病反应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在中医治疗中,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激发人体的防御功能和自我修复功能,以祛除病邪的反应。
我们知道,在中医治疗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身体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反应,但是有些反应是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些反应是属于我们身体驱除病邪的反应,我们称身体驱除病邪的反应为排病反应。
排病反应是我们机体的良性调整反应,对我们人体是有益的。
排病反应虽然广泛存在于我们中医临床的实践当中,虽然在中医正规的教科书上没有提到,但是在历代的中医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比如说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提到不少服用有关中药以后身体的正常反应,火神派医家清代郑钦安在他的著作里面也谈到了很多人服用温阳药物以后,身体出现的一些正常反应。
现分述如下:一、机体排病的途径,也就是我们的机体在经过治疗以后通过什么途径把病邪排出体外。
由于邪气进入人体的部位不同,性质不同,导致的疾病也不同,况且不同的人体体质也不同,因此排出病邪或者病气的途径各种各样,大致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排出体外:首先是四肢末端。
四肢末端就是指脚、手掌。
我们两手和两足是全身肢体的最末端,也是最容易排除邪气的地方。
一般来说邪气的来路也是邪气的出路,所以邪气多数从机表向躯干,向内脏侵入,我们的病邪侵入机体是向心性的侵入,而排除邪气的时候是离心式的,从我们的躯干,从内脏,向四肢排出体外。
根据临床观察,侵入人体的病气通过冷风、冷气,还有冷汗、粘汗等方式,通过四肢的末端排出体外。
岐黄小广告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的传统理论,在农历“头伏、中伏、末伏”人体阳气全年最旺盛的时期,采用纯天然中草药膏,以气相应,以味相感,刺激人体穴位、改善经络脏腑功能,调整增强人体免疫机能内病外治。
2019这个夏天,不要再错过!第二个方面是通过皮肤。
人体的阳气被激活以后,人体就调动自我调节的机制,各种邪气可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不同的病邪被排出体外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通过皮肤排出寒气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冒冷汗,而排出湿气的时候会出粘汗,汗黏黏的,甚至有的人黏汗如胶水或黄油,色深,气臭。
中医治疗中的排病反应
中医治疗中的排病反应中医治疗中的排病反应文章属转载,因为很多客人出现排病反应后,出现恐慌或对保健师的不信任,特发此文!期望大家能正确对待中医保健过程中的排病反应,齐心协力,把身体调理好!对我们而言,最怕的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客人说自己没啥感觉!我们希望得到的不仅是我感觉比以前好多,而且即使说毕以前严重了,我们都不怕!治疗反应浅谈--刘志杰在接受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期间,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以至于有很多患者对此难以理解,甚至误认为是治疗不当引起的。
对此,我们在这里做一下必要讲解。
所谓治疗反应,就是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体内元气的抗病排病功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发挥,进而对病邪进行消灭和向体外清除时,所表现出的特殊的机体反应现象。
这种现象归纳起来分三种类型:1、治疗反应2、旧病复发反应3、排病反应1、治疗反应:患者在经治疗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些特殊症状,我们将这种反应称之为治疗反应。
如肝病患者经治疗后,出现了双目红肿羞明,头晕目眩,下阴潮湿等现象。
这是疾病经治疗受创后通过经络渠道进行逃窜的反应,也是经过治疗初步见效的反应。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经治疗后,疾病有短暂病情加重反应,这是疾病与人体元气正邪交争的“挣扎”现象,绝不会导致病情恶化。
因此,不必有所顾虑和怀疑,如果治疗过程中,由始至终都无这种反应,那么,这个病恐怕难以治疗,或者说难以真正治愈。
2、旧病复发反应:患者接受治疗后,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所患的疾病又重新发作,称为旧病复发反应。
如有过骨折病史的,在其骨折部位又重新出现疼痛;有过胃病病史的人,胃部的症状又重新出现等。
这说明,以前所患的疾病并未彻底痊愈,由于元气功能的发挥,进行整体调整时,又将其清理出来,最终是要将其消灭排除的。
这样看来,这是件大好事。
这种反应,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反应,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绝不会因为以前曾患过脑溢血,这次反应就一定会再犯脑溢血,以前曾有过骨折病史,这次反应就一定会造成骨折部位的再次折断。
如何看待中药的排邪反应
如何看待中药的排邪反应病邪不同,病人的体质不同,病情轻重不同,治疗手段不同,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疾病,其痊愈的过程也可能是不同的。
特别是大病、重病、危病,病情恢复的过程一般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甚至于看上去好象是病情加重了。
此时病人如何理解病情变化,医生如何坚持治疗的思路,这两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这里我随便举三个常见的排邪反应——出疹,头痛与鼻出血作为例子,谈谈应该如何看待排邪反应。
实际临床上所见到的排邪反应非常复杂多变,而且有时甚至于惊心动魄,这既可以考验病人对医生的信心,也能考验医生自己的医学定见。
一不小心,或者病人对产生的反应不满而放弃治疗,或者医生怀疑治疗的思路而改弦易辙,如此以致于功亏一篑的,临床上比比皆是。
身上出红疹子。
特别是针灸或者服中药之后,体内的阳气得到补充,开始排邪外出。
这里往往会出现身体局部或者全身的红疹,甚至于奇痒难忍。
这种疹子与一般的病邪引起的疹子不同。
因为它不是由于接触刺激物,或者吃了易过敏的东西而引起的。
这往往是得到正确的治疗后才出现的正常反应,这不是病情加重了,相反是病邪正在排出,是祛邪反应。
此时千万不可见疹治疹,用凉泻清宫诸法,因为这样就会把好不容易排出的邪气又压进去了。
最好的方法是继续吃原来的中药,或者继续针灸。
必要的话,也可以另服药方。
一般我喜欢用桂枝汤加三七,效果十分明显。
三天左右,疹子即可慢慢地退去。
以后继续治疗,病人还可能会再出一批疹子。
如果病情比较重,可能会出好几批红疹,但伴随着疹子的出来,疾病必然会越来越清,病人也将感觉越来越轻松。
头痛或者鼻出血,也常常在服补阳剂或者针灸时会出现。
这是阳气上充,通开鼻窍或者头窍的反应。
此时阳气上溢,逼阴邪向外逃逸。
这时就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头痛,甚至于痛如锤击,如裂开,如椎刺等等,总之是痛不可忍。
还有一种可能是以前就有头痛,但慢慢地消失了。
病人也以为是头痛病痊愈了。
其实是因为错误的治疗导致邪气充盛了,压住了正气,正气产生不了抵抗了。
排病反应:药后症状更明显,祛邪外出有效验!
排病反应:药后症状更明显,祛邪外出有效验!清代名医徐灵胎云:“用药如用兵”,吾常续以“用方如用将”,析其理确然——病者,伤人之邪也;方药者,祛邪之刀兵也。
设若敌犯我彊,舍兵将何能抗焉?故服用中药治疗疾病,乃不得以而为之,因机体无力自我调节恢复,必得寻求外援之故。
然外援之选择甚要,切莫误判错投,引狼入室。
遥想三国,何进、袁绍为“谋诛宦官”,以正朝纲,乃贸然私呼董卓入京,结局若何?少帝被废,良臣枉死,民不聊生,国势崩颓!若无日后王允进貂蝉以离间董卓与吕布,巨饕不死,暴政不息,百姓恐将永无宁日!话说太远,有浮夸之讥,且涉攻诘他医之嫌,诚举例之过于极端所致。
然则当今天下之医,虽非三国乱世之雄,却依然有忠有奸,有良有差,有令吾赞叹钦服之高士,有不足为训识少技拙之劣顽,故抨击之语多显尖锐,嫉愤之情素难平息。
只因心之所求,止于至善,见彼之谬,自有所感耳。
此亦自省之状,以他人为镜,常以正己也。
先发宏议,亦属牢骚,何则?临证偶遭误解,即不胜解释之烦也。
感慨今之医学知识普及殊少,愈为良医,阻力愈大,首当其冲即真理与谬误之战,假象与真相之辨。
其实服用正确治疗的中药之后出现反应谓之排病反应,实乃见效之佳兆,虽致人短暂不适,然冲破此关,则形势一片大好,诚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也,前发博文《服用中药后的反应有好有坏,您能辨别吗?》已论之甚详,请点击参看,今再补充谈之。
《尚书·说命篇上》云:“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狭义的瞑眩指服药后出现恶心、头眩、胸闷等反应;广义的瞑眩则泛指服药后出现的一切反应。
《岳美中医案集》中对此有精辟论述:“有的疾病,独处藏患,或水饮,或虫积,或死血,药力所及,捣其巢穴,则邪溃外窜,自寻出路,或泄利,或寒战,或下血,使患者瞑眩,病家惊扰,医生当此,须有定见,安慰患者,说明病机药理,使之仍服原方,以竟全功。
我在临床之际,曾遇到进归脾汤而大泄,予小柴胡汤而战汗的,若无主见,纷更方药,则反误病人。
中药作用的方向性原理是
中药作用的方向性原理是
中药作用的方向性原理是指中药对人体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会有特定的方向性。
这意味着中药在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功能时,具有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方向或目标。
这种方向性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扶正祛邪:中药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能够扶正祛邪。
其中,扶正是指中药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力,从而抵御外邪的侵袭。
祛邪是指中药能够清除体内的病邪或有害物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 升降浮沉:中药能够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升降浮沉的方式来调节人体功能的平衡。
升降是指中药可以提高器官功能的活力或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或维持人体健康的目的。
浮沉是指中药能够通过改变器官的张力或活动程度,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使之保持平衡。
3. 寒热凉温:中药对人体有不同的热、凉、温、寒性质的作用。
寒凉中药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有热症状的疾病。
热温中药则能暖阳补虚、温中散寒,适用于寒性疾病或虚寒体质。
4. 补虚泻实:中药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具有补虚或泻实的作用。
补虚是指中药可以补充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泻实是指中药可以促进机体内毒邪、瘀血、湿热等有害物质的排泄,起到清解毒邪、通经络的作用。
总之,中药作用的方向性原理主要是通过药物的特性和适应症来决定。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对症的中药,并且用药的剂量和配伍进行调整,以达到治疗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中药的排邪反应
病邪不同,病人的体质不同,病情轻重不同,治疗手段不同,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疾病,其痊愈的过程也可能是不同的。
特别是大病、重病、危病,病情恢复的过程一般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甚至于看上去好象是病情加重了。
此时病人如何理解病情变化,医生如何坚持治疗的思路,这两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这里我随便举三个常见的排邪反应——出疹,头痛与鼻出血作为例子,谈谈应该如何看待排邪反应。
实际临床上所见到的排邪反应非常复杂多变,而且有时甚至于惊心动魄,这既可以考验病人对医生的信心,也能考验医生自己的医学定见。
一不小心,或者病人对产生的反应不满而放弃治疗,或者医生怀疑治疗的思路而改弦易辙,如此以致于功亏一篑的,临床上比比皆是。
身上出红疹子。
特别是针灸或者服中药之后,体内的阳气得到补充,开始排邪外出。
这里往往会出现身体局部或者全身的红疹,甚至于奇痒难忍。
这种疹子与一般的病邪引起的疹子不同。
因为它不是由于接触刺激物,或者吃了易过敏的东西而引起的。
这往往是得到正确的治疗后才出现的正常反应,这不是病情加重了,相反是病邪正在排出,是祛邪反应。
此时千万不可见疹治疹,用凉泻清宫诸法,因为这样就会把好不容易排
出的邪气又压进去了。
最好的方法是继续吃原来的中药,或者继续针灸。
必要的话,也可以另服药方。
一般我喜欢用桂枝汤加三七,效果十分明显。
三天左右,疹子即可慢慢地退去。
以后继续治疗,病人还可能会再出一批疹子。
如果病情比较重,可能会出好几批红疹,但伴随着疹子的出来,疾病必然会越来越清,病人也将感觉越来越轻松。
头痛或者鼻出血,也常常在服补阳剂或者针灸时会出现。
这是阳气上充,通开鼻窍或者头窍的反应。
此时阳气上溢,逼阴邪向外逃逸。
这时就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头痛,甚至于痛如锤击,如裂开,如椎刺等等,总之是痛不可忍。
还有一种可能是以前就有头痛,但慢慢地消失了。
病人也以为是头痛病痊愈了。
其实是因为错误的治疗导致邪气充盛了,压住了正气,正气产生不了抵抗了。
头虽然不痛了,但病根还在。
而且,病人一定会伴有精神不振、头时晕重、听力下降、或者耳鸣、眼神变差、脑中烘响,或者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这都是阴浊滞于头窍的表现。
阳气充足后,祛邪于上,正邪交争,则会产生抵抗反应,表现为头痛。
此时一般可以减少升阳药的用量,或者增加潜阳抑阴之品。
我喜欢加生龙骨,生牡蛎以收敛浮阳,并重用川芎以通阳开窍,或者用细辛引阳气从少阴外走太阳。
此时不可以见头痛而用川芎茶调散等香燥动血之剂,也不可滥用寒凉抑阳之方。
针灸止头痛效果极好,如可刺合谷、曲
池,或者配合刺络放血法,效果极为明显。
鼻窍内的血管内通脑血管,是脑血管连通于体表的最为浮浅的部位。
因此,这个部位也是缓解脑血管压力的关键部位。
对于急性中风、眼内暴痛、脑内压迅速升高的患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赶紧刺破鼻腔内的血管,以便使脑内血管的压力松解开。
古人常用芦苇尖,或者竹签作为工具,现在一般可以用三寸的长针灸针,伸到鼻腔的最内面轻轻刺几下,再一低头,血就流出来了。
试想,如果气血烘烘奔腾于上,则可能导致脑血脑破裂。
但在脑血管破裂出血之前,赶紧把鼻腔内的血管刺破出血,这样就把气血上冲的压力给缓解了,从而预防了中风的发生,并可减轻中风后遗症。
所以,千万别小看这一方法,古人的学问很大,不能不佩服。
而那些高血压引起的中风是有原因的,或者是脑内血管已经硬化,或者是血压暴高引起的,其本质大多是由于长期服用寒凉伤阳药物,使肾阳亏于下,而相火灼于上。
所以健康人如果大怒气血冲上,一般是不会中风的。
只有三阴体质的人才会中风,这种体质如果平时即鼻窍阴浊蒙闭,阳气不温,经过正确的治疗后,阴浊被化掉了,阳气上溢,修复病灶,则可能会把瘀滞的血络通开,表现为鼻出血。
因此,鼻出血是鼻窍通畅的表现。
千万不可见鼻出血而大用清热凉血药物。
临床上治疗垂危的病人时,需要回阳开窍,如果昏迷的病人服中药后未见症状恢
复,却出现了鼻出血。
此是大大的好现象,是阳气把头窍温通开了,浊阴随血而化去,紧接着病人必然会很快苏醒。
对于服中药后突然鼻出血的病人,如果初期血色暗黑,或有血块,一般不需要止血,可继续服原来的方子,以帮助排邪。
如果血出较多,而且血色转为鲜红,则需要配合止血药。
我一般在原来的方子上加三七、山茱萸、煅龙骨、煅牡蛎诸药,以活血止血。
再有秋天气候干燥,鼻腔也干燥,往往会出现鼻血。
这是燥热伤络的表现,又与以上所论不同。
此时当用清燥救肺汤以治其燥之本,兼以凉血止血诸方配合。
总之,遇到病情变化时,医生一定要有定见。
平时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此时见症而分析,必然会有正确的见解。
总之,医生要治病,就要辨证分析病人的阳气与阴邪的状态,知道六经的层次,这样才会见症而不迷惑。
当病情开始变化时,可能会变好,也可能会变坏。
至于是症状加重,还是排邪反应,这时就要求医生必需仔细地分析阳气的功效,了解机体阳气充足后是如何抗邪的,病邪可能会从哪个途径排出,可能会出现哪些反应等等。
中医治病就如打仗一样,也需要“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如果排邪反应过大,病人往往不喜欢。
但也有个别病人因久苦于病痛,出现强烈的反应时自认为是“痛并快乐着”,以病将痊愈的美好前景来自我安慰。
如果才能又治病,又减少排邪反应呢?有没有配合的治疗手段呢?我
认为,可以配合针灸。
特别是病人出现明显的排邪反应时,既要继续治病,又因反应太大而难以忍受,这时完全可以用针灸来帮助消除这些不适反应。
因为针灸有调和阴阳、调节气血平衡、疏通经络的作用,这些作用正好可以消除排邪反应。
临床上我用针灸与中药配合治疗一些大病重病,恢复的过程十分顺利,病人也乐于坚持治疗。
至于是用针还是用灸,取什么穴位,这些都要根据各个病人的病情变化以及排邪反应的不同而调整,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总之,提供这样一个信息,希望可以帮助病人认定医理,快乐地坚持治疗。